教育创新彰显特色文化圣殿聆听花开——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素质教育铸重庆基础教育标杆

2022-09-11

2009年10月30日至31日,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 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获得了全国基础教育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人文重庆这张名片洒遍了全国。

大学之道, 含弘光大。西南大学丰厚的教育资源, 为附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重庆市教委的直属重点中学, 西师附中秉承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西南大学 (原西南师范大学) 精髓, 凭借得天独厚的师资力量和学术力量支持, 学校定位为“大学里的中学, 中学里的大学”,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弃“因循守旧、应试执教”之陋习, 扬“破旧革新、发展乃大”之锐气, 深厚的人文底蕴、睿智的教育思想, 深度契合广大学生、家长对更高水准基础教育的需要。学校恪守教育本质, 把握教育规律, 规范办学行为,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 大兴教改科研之风, 致力于学生科技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研究性学习常规化, 培养创新人才

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秉执“学校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 着眼于21世纪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实际, 积极践行课程改革,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近十年来,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使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学习方式、项目活动等实施的方式得到不断创新,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 建立健全研究性学习机制, 保障研究性学习开展

1、健全机构和制度, 领导和规范研究性学习。

学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的专门机构, 具体负责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下设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组和特色课题研究组领导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同时, 学校制定了《研究性学习方案》、《研究性学习经费投入保障制度》、《研究性学习教师培养制度》、《师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奖励制度》、《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制度》等, 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使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时间, 活动有地点, 活动有记录, 活动有评价, 学生有收获。有计划、重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规范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2、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指导研究性学习。

西师附中利用校内外条件, 组建了一支研究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指导队伍。学校共有15名固定兼职研究性学习教师, 其中有1名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 1名全国研究性学习优秀辅导员, 1名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 5名市级优秀科技辅导员, 5名市级环境教育优秀教师。同时学校还聘请部分高校 (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专家学者具体参与指导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

3、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提供研究性学习实践场所。

学校有科技制作室、传统数学科技教育室、科技教育活动室、机器人教室、学生化学探究室、学生生物探究室、学生物理探究室等专业教室。同时还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 在西南大学等周边建设校外固定研究性学习实践场所, 如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实验室、北碚污水处理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重庆市自然博物馆等。周边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 使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走向社会, 拓宽了研究性学习的范围, 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实践场所。

(二) 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结合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探究能力。

学校按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专门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 主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技巧 (如选题、学生合作、报告撰写) 等, 使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结合学科创造性地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特色项目课程。如七巧板与好玩的数学、虚拟机器人、数码摄影等专题。在课堂教学中, 学校还加强了研究思维的训练, 如想象力的培养与训练, 分析力训练等, 培养了学生在学科课程学习中的探究学习能力。

2、参与国内外中学生“项目研究”, 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国际环境科技教育项目, 每年定期参加国内外相关项目, 如“中瑞 (瑞典) ‘环境小硕士’项目”、“中英酸雨研究项目”、“气候酷派活动”等。这些项目的参与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主组成合作研究团队, 自主聘请项目研究指导教师, 自主设计研究方案, 并与各国中学生交流研究成果。以“项目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 为学生走出课堂, 接触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机会。“项目研究”过程也使学生亲历了研究学习的过程, 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与国内外中学生的交流能力, 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3、举办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 增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交流和评价能力。

学校每年均组织“研究性学习成果多媒体展示活动”, 目前该活动已举办7期。该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组织、宣传、策划和实施的活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从选题缘由、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等方面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为学生交流和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提供了平台, 提高了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反思、感悟和改进能力。

4、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技能研究, 提升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研究性学习教育水平, 学校把研究性学习教育纳入教学科研范畴, 组织教师进行研究, 提升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在长期的总结和提炼中, 学校总结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策略——“以点带面, 重在面, 精抓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针——“指而不明, 引而不发, 含而不露, 开而不达”, 总结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基于问题, 教师通过问问题过程实现教师指导,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实现经验的生成、完善。”这些经验总结和提炼, 增强了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实效性。

(三) 师生共同发展, 学校特色凸现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的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几年, 学生已经完成的小课题研究有5000余个, 其中, 43名同学参加国际环保、科技大赛, 19件作品在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获得奖励;10项目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二、三等奖;有150余人获得国际、全国、重庆市级各类科技竞赛一、二等奖, 学生申请专利27项;4人获创新市长奖和提名奖。这些成果的取得, 从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转变了教师的教研方式, 提升了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校以研究性学习为纽带, 使教师与高校科研人员、企业科技人员建立紧密的教研合作关系, 在高校科技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的引领下, 学校一大批科技教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成为学校研究性学习指导骨干, 并在全市, 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目前, 学校已形成高校科研人员, 企业科技人员、中学教师组成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团队。由于高水平研究人员的引领, 最近三年, 学校有十余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科学教育先进个人”“重庆市级优秀科技教师”“重庆市优秀辅导员”“重庆市优秀环境教师”称号, 其中一名教师获得了“全国十佳科技活动辅导员”荣誉。

二、科技教育体系化 培养严谨而大气的附中人

学校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部分, 通过把科技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德育活动、班级活动、学科教育、课堂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营造校园科学文化氛围, 促成了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一) 领导重视, 机构健全

学校成立了以傅玉蓉校长主管、邓晓鹏副校长分管、综合处具体负责的学校科技教育组织实施机构。聘请重庆大学科协主席靳萍教授、西南大学教授罗凌飞 (学校校友、中国最年轻的“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西南大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薛荣生教授、北碚教师进修学院胡雕、北碚文化馆黄吉林等校外8名专家、学者, 具体参与指导学校科技教育活动, 并形成长效机制。

(二) 科技教育软、硬件建设

学校有科技制作室、传统数学科技教育室、科技教育活动室、无线电测向、机器人教室、地理科技展览与活动室、生物标本室、学生化学探究室、学生生物探究室、学生物理探究室等专业科技教育室10间, 校园10米科普画廊一处, 科技教育橱窗3处, 自编校园科技刊物1份, 校园科技挂图一套, 生物多样性园一处。学校正在建设的有家蚕基因大手拉小手实验室, 筹建的有地理科技园, 附中种植园, 环境教育警示道, 校园太阳能发电站等校园科技软硬件。

学校在西南大学、重庆大学, 学校周边建设校外固定科技教育场所11家, 正在建设室外科技教育场地5家。已经建好的11家包括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实验室、淡水生物生殖与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重庆大学、北碚的中国仪表材料研究所、北碚污水处理厂、壁北河北碚水文段、缙云山自然保护区、重庆市自然博物馆等。完备的科技教育软硬件建设, 为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三) 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 实现学生全面参与

1、科技教育融入课堂。

课堂是科技教育的主渠道, 各相关学科以教学为载体, 以课堂为主阵地,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教育内容, 进行科技教育。

学校结合2+2项目, 将科技教育作为学生必学课, 每周二节进行开设。这些课程包括七巧板与好玩的数学、虚拟机器人、剪纸与动手、数码摄影、无线电测向、科技创新、电脑制作等。为了让学生更加喜欢科技、热爱科技, 学校组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环保教师编写初中科技教育课程。如水印技术、折一个纸飞机、制作立体画、制作莫式条纹、制作潜望镜、制作水果发电机、用镜子塑造千手观音、制作温差发电机、废旧电池制作发电机、鸡蛋为什么飘起来等20余个专题。而高中学校尝试开设科技必修课, 内容如人人都是创新天才, 观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想象力的培养与训练, 舒展思维的彩翼——突破思维定势, 分析力训练, 主题演讲, 课题研究等专题课程。

2、国际、国内项目引领, 全面提升学校科技教育水平。

学校每年定期的国际环境科技教育项目提高了科技教育档次。学校高中学生每年定期参加的“中瑞 (瑞典) ‘环境小硕士’项目”“中英酸雨研究项目”“气候酷派活动”“国际环保小记者”, 初中学生定期参与的中英印联合举行的“三河演绎项目”“川流五洲项目”, 教师的“项目孵化”“三级联动项目”是学校与国际、国内学生交流的科技环境教育项目, 这些项目让学生系统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知识, 并与国内外中学生共同研究科技课题, 定期进行交流。尤其是“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 使得学校学生得以与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同龄人研究、交流科技课题。学校还承担指导上海、天津、广州、长沙、成都、重庆40余所重点中学实施环保科技教育活动。目前, 学校科技教育在走出去、请进来过程中, 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法国、瑞典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教育进行交流。

3、学校特色科技活动。

学校已成功举行7届“科技之光” (科技节) 活动, 该活动与学校艺术节一起于每年4-5月间举行, 全校学生 (除高三、初三) 休课2天, 学生通过小研究、小制作、小发明、小设想、电脑作品、科技绘画、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参与。每年的12月下旬, 学校还组织一年一度的品牌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多媒体展示活动”, 该活动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2005年, 首届重庆市中学生小课题研究展示活动在学校以校园展示形式举行, 此后每年决赛期间, 众多兄弟学校到校观摩学习, 仅2009年, 重庆市直属学校课题展示活动在学校举行时, 全市就有400余人参加观摩。

4、大手拉小手活动。

2005年, 学校被评选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 成为全国重点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中学之一。2007年, 中国科协资助学校2万元建设科技教育活动室。同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还对学校“大手拉小手”活动进行表彰。2008年, 学校成为重庆大学科协“大手拉小手”创新示范工程试点学校, 2009年, 学校向西南大学向仲怀院士申请建设实验室, 得到他和长江学者夏庆友教授的支持, 近期将建设一间家蚕基因实验室。

5、课题推动、发展学校科技教育。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科技教育水平, 学校还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科研范畴, 组织教师进行研究, 以期获得更好的经验和做法。2007年, 学校成功申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三峡库区中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现在课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 学校向重庆市教委成功申报了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三级联动——均衡发展城乡科学教育”项目 (西师附中·巫山高级中学·巫山骡坪中学, 支持单位:西南大学、重庆大学) , 现在项目已经启动。

(四) 科技成果丰硕

学校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科技大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43名同学得以参加国际环保、科技大赛, 19件作品在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获得奖励;10项目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二、三等奖, 一学生享受高考加分;学生申请专利27项, 4人获创新市长奖和提名奖。2009年11月30日, 学校学生在中欧峰会上展示科技研究成果, 得到包括瑞典首相莱茵菲尔特在内的众多领导和企业家称赞。学校多次获得“全国科学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科技教育优秀组织单位”“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科普示范区特别贡献奖”“环保30年—重庆市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环保艺术教育整合化 形成独具特色的附中模式

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 围绕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吸纳高校创新的理念和优质的资源, 融入多种教育元素, 形成了科技教育、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整合的独具特色的新型研究性教育模式, 让学生的智力与情感等综合素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和发展, 被社会亲切地誉为重庆基础办学模式之“附中模式”。

(一) 绿色闪耀 争当环保先锋

学校把环境教育纳入课程, 并作为学校特色教育来抓, 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的整体活动之中, 逐步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的校园风尚, 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的。

学校建立了由国家环保总局、重庆市环保局、西师环境教育中心和国外专家组成的专家系统, 创建了学科环境教育, 环境实践和科技教育相融合的环境教育新模式。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方案, 编制了相应的课程, 组织了志愿者协会和行动小组, 学生完成的有关环境方面的小课题有500多个。

环境教育在国内取得阶段性成功之后, 学校积极引进国外环境教育项目, 搭建中外学生交流平台, 提升环境教育档次。学校入选首批中瑞合作“环境小硕士” (YMP) 项目实验学校 (重庆市仅一所) ;学校和英国领事馆合作, 开展了中英泰三国学生联合研究自己的母亲河的“三河演绎”项目;学校受邀参加在迪拜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环保大会”, 研究作品“璧北河污染调查报告”获得最高展示奖, 学生得到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穆汗穆德的接见;学生谢纬萤代表中国参加在英国举行的“环境教育论坛”, 王涛、李施代表中国参加在泰国举行的“南亚地区臭氧层知识竞赛”……

环境教育的开展不但让“保护地球”的意识深入每一个附中人的心, 还通过项目研究、文化交流等渠道将“爱护环境”的口号喊遍了全世界。

(二) 穿越百年 国粹经典流传

如果说戏曲艺术进高校是一大创新, 那么, 将盛行于200多年前的京剧艺术融入到现代中学素质教育则是一大创举。

2009年8月15日, 第二届“和平杯”中国京剧小票友邀请赛颁奖典礼在天津市中国大戏院隆重举行, 西师附中初三 (5) 班学生赖晓曦荣获二等奖, 并获得“小票友”称号, 汪珈吉荣获三等奖, 获得“小票友”称号, 初二 (4) 班学生王希获纪念奖, 辅导教师金永栋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据了解, 西师附中于2006年9月正式成立了校园京剧社, 而师生京剧活动更是早在十多年前便陆续开展。近几年, 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中国人越来越西化, 因而, 有学生喜欢京剧、喜欢古代文化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学校领导对于校园京剧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 京剧已成为西师附中的又一名片。

早在2006年, 北碚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就联合授予西师附中“校园京剧艺术示范基地”称号, 此殊荣既是政府对学校京剧艺术教育的认可, 也证明了学校长期坚持将京剧艺术融入学生教育的思路是成功的。应该说, 京剧教育只是西师附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个微小缩影而已。

(三) 青葱岁月 缤纷校园

教育不是用来禁锢学生思维的, 而是用来丰富学生内涵、激发学生潜能、开阔学生视野的。让孩子们的天空更加缤纷, 这是西师附中的教育理想。

松青雪白的冬季, 走进西师附中校园, 却一点儿感受不到冬日的严寒。各种各样的活动五彩缤纷。安全教育、法纪教育、禁毒教育、“十佳”评选、“一二·九”文艺汇演、学生缤纷艺术节、主题征文、黑板报评比、教室寝室美化评比、生导生制、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比、军训、假期实习、模拟市政机构、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学生京剧社、“春之声”混声合唱艺术团、校广播站、校“年轻潮”文学社、校绿色志愿者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特色鲜明, 《智慧园》、《年轻潮》和《附中生活》等多种校内刊物也缤纷登场。

附中将培养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物质化、可感知化、仪式化、文化化的缤纷举措, 陶冶了性情, 收获了荣耀。近几年, 学校在各项艺术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 在2009年举行的重庆市第五届中小学艺术节中, 西师附中再一次荣获合唱一等奖, 课本剧一等奖以及2个音乐艺术教师论文一等奖。

(四) 示范先行 荣誉满载

六十年风雨兼程, 西师附中呈现给我们的依旧是那份“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她恪守的依旧是那份教育真谛——实实在在地办学, 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栋梁才俊:有以莫思多、刘缙为代表的文、理高考状元, 以哈亚、罗凌飞、石拓、李肇宇为代表的数百名哈佛、剑桥、耶鲁、北大、清华学子, 涌现出周勃、邓力立、李冬来、王䶮、徐炜、王涛等一大批以优异成绩入选全国数理化决赛冬令营, 并被选入国家集训队的优秀同学。与此同时, 学校获得“全国科学教育基地”、“国家级绿色学校”、“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实验基地”、“重庆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重庆市首批国家级绿色学校”、“重庆市首批德育示范学校”、“重庆市首批科技示范校”等几十项殊荣。

上一篇:论行政强制中比例原则的适用下一篇:对科学教学现状的行动修正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