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实题演练教案

2023-03-12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经典实题演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文化经典实题演练教案

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③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1)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所体现的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4分) (1)材料①②反映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1分)即明知不能做到却坚持去做,竭力而为。(1分)材料③反映了道家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则安然不为的淡然的处世态度,(1分)即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必费心去改变它,保持一种自适的态度。(1分) (2)认真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待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8分) (2)示例一:“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人要有一颗勇敢的心,要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不可”面前,我们决不能轻易放弃,要敢于抗争,迎难而上,逆流而进,有一种征服的勇气。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就放弃,听天由命。如此,又怎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转危为安的奇迹发生呢?人生难免经历苦与痛,只有敢于拼搏,才有成功的机会,即使不成功,也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示例二:人生需要一种顺其自然、保持自适心态的处世态度。我们处在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界中,生活中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艰险。面对种种艰险,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必过分勉强,冷静而不盲动,不被外物所役使,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自由。这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只有这样,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 备考指南

1.疏通文意,读懂原文——读懂。 2.认真审题,明确方向——审题。 3.联系教材,把握精髓——提要。4.联系现实,思考人生——联系。 5.组织答案,条理清晰——条理。 解题步骤:第一步 明确观点

第二步 阐述理由 扣文本 联现实

第三步 作出结论 真题体验——2011湖南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 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 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际谈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真题体验——2013湖南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 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 示例:我认为,学习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中的学习,贵在学思并进,思问同行,如此方能有大学问、大思想,然后方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远游中的学习,其实是实践书本理论的关键,将书本上的道理与实践相结合,则始有大胸襟、大眼界。在无止远游中,学习方有了更高的升华,人心亦终得到天地的洗涤。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等)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真题体验——2014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①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则》)

[注]①起:更加。

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

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随堂演练

材料: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 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 思路指导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方法指导:抓关键词、疑问点

示例: “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就出仕表现自己的才能,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就隐藏自己的才能,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这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

示例:“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明确观点)

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比如我们的学习,我们既要锲而不舍地顽强拼搏,又要顺其自然,只要尽力就无怨无悔。(阐述理由)

因此,“儒道互补”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做出结论) 随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宋牼①对孟子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战②,我想去见楚王,劝说他停战,如果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孟子说:“你打算怎样去劝说呢?”宋牼说:“我将向他们指出交战的不利之处。”孟子说:“先生的用心诚然是好极了,先生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利而让军队休战,这样也就使三军官兵因为追求利才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国君,做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哥哥,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最终背离仁义,怀着求利的念头相互对待。这样的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先生(如果)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爱仁义而让军队休战,这就会使三军官兵因为喜爱仁义而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 (译自《孟子•告子下》,略有改动)

【注】 ①宋牼,战国时宋国有名的学者,属墨家。牼音kēng。②楚怀王十七年,楚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县南),秦大败楚军。

(1)本段文字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3分)

答:【参考答案】 (1)孟子认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或仁政思想)(3分,因未能穿透文本和不了解孟子而答成“仁义”思想仅给1分。)

(2)请分别从人际交往和商业经营两个角度,联系实际,阐发本段文字内容的当代意义。(6分)

答:(2)答案示例:讲究仁义是与人交往的根本,事业成功的保证。(明确观点)

人与人之间,不管是父子、兄弟还是朋友、同事,如果只是以利相交而缺失彼此的关爱和温情,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利尽而情终。(紧扣文本)这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少些功利色彩,多些真诚关爱,这样才能营造温情的生活氛围,获得温暖的人生感受,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联系现实)

商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营者可以不择手段追逐利益,在经营中应讲究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营利应以有利于社会与他人为前提,商业经营也应该讲究“仁义”,像李嘉诚,连他的商业对手都非常信任他,他以其人格魅力获得了事业成功,而像三鹿集团,不顾人民健康来牟取利益,最终一夜垮塌。这告诉我们“商道即人道”,商业经营者应有人文情怀,应讲究“仁义”。(扣文本,联现实)

总之,讲究仁义会让我们收获成功的人生(做结论) 课堂总结

• 1.读懂材料,准确把握文本大意。2.结合教材,了解传统文化精髓。 • 3.掌握题型,语言表达流畅规范。 • 课后作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是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神道表》)

“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潘耒《日知录序》)

•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风,主张治学须 、 、 。(3分) •

示例:关心国事 致力创新 有用于世 志向远大 勤勉严谨 重考察求证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 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 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致性加以探究。(6分)

示例:“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4分)如魏源一心为国,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分,举谭嗣同、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同上)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 辨上的观点。(4分)

示例:人的生理正常需要范围内的“人欲”是值得肯定的,(1分)除此之外的人欲都是违背了“天理”;(1分)人应该注重“天理”,抵制“人欲”。(2分)

2.请举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 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5分)

示例:在现代社会,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欲望,追求卓越;在追求满足个人的欲望的同时,又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废。(2分)如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志在摘金夺银,这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和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又如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必须利用自然,但如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放纵欲望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9分)

“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周易》说:“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君子主敬以使内心正直。

“主敬”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中相关表述颇多。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卫灵公》:“敬其事而后其食”等。

“主敬”被宋儒吸纳作为其学说的重要范畴。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里的“涵养须用敬”意思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

朱熹也认为“敬”是涵养心性最重要的条件,是成德之要,他指出:“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

曾国藩将毕生所得归纳为四点,要求儿子每日诵读,恪遵不易,此“传家遗嘱”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1)请根据以上文字,概括“主敬”的内涵。(4分)

(2)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主敬”思想的现实意义。(5分)

【参考答案】 (1)① “主敬”是修身之要:应以虔敬之心涵养心性,收敛放纵散漫之心,使内心端方正直而符合道义,这样才能明理达道。②“主敬”是处事之要:行事应敬慎认真而不怠慢。(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2)“主敬”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为人处事有重要的教益。“主敬”而使人正直,使人敬业,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现今诸多官员贪污、商人非法牟利、医生收取红包等违规非法之事,正是由于他们对己、对人、对事缺乏了虔敬之心。传承“主敬”思想,有益于人生和社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即可。举例恰当2分,分析恰当3分。)

第二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人文心声教案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新课

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 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

师:既然作者认为“境界”在艺术创造中起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是“境界”呢?2—6则,作者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境界”问题。

1、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有何区别于联系?

明确: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意即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2、第

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

明确: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层,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者的观物方式,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3、讨论思考: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 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

“泪眼”句:无限伤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

“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 概括: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见情。 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4、从第四则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高下之别吗?

明确:二者的创造虽有难易之别,但其所创造的“宏壮”与“优美”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5、朗读第

五、六则,什么是有境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境界是真景物、真感情,情景交融;例证法。

6、讨论思考: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7、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一致吗?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明确:不一致。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2—6则的“境界”或“境”依次是说“艺术世界”“情”“景”“情景交融”等,可见,“境界”内涵不尽相同。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是其主要内涵。

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作者提出了“境界”说,又在第二至六则阐述了什么是“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全班一起读第三部分,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二、分析课文,诵读、理解第三部分。

1、第七则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孜孜以求,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在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时,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点评: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2、第

八、九则强调诗人应该有怎样的内在修养方成“大家”?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胸襟开阔、见识卓越。例证法。

3、如何理解“东施之效捧心”?

明确:即东施效颦pín: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4、第十则作者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写生活,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胸中无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5、作家应该怎样修养自身,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明确:从第七则看,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从第

八、九则看,要有开阔的胸襟、卓越的见识,要有真性情。从第十则看,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注意有所领悟。

三、《人间词话》的说理有何特点?

形象化,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善于引用古诗词名句来说理,形象生动;二是善于以典型作家为例,增强说服力;善于对比说理,分析透彻,易于理解;四是语言含蓄生动,真切感人。

四、小结

学习了本文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否则,不谈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最后,全班齐读,再一次熟悉巩固。

五、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

一、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

↗从不同角度论述 → 二则:“造境”与“写境”的区别与渗透 二 →

三、四则:“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 ↘“境界”问题 →

五、六则:境界是真情真景,情景交融 ↗诗人的思想 →七则: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志存高远→执着追求→终获成功

三 →

八、九则:诗人应有开阔胸襟、卓越见识,修身而成“大家” ↘和艺术修养 → 十则:诗人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第三课时

一、自读《红楼梦评论》,感知了解王国维的“红学”观点及其学术意义。

1、第一段,作者指出传统戏曲、小说是怎样的色彩?《红楼梦》呢?

2、第二段,作者如何阐明《红楼梦》的悲剧性质的?

3、本文有何艺术特点?

明确:说理透彻,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运用得当。

二、自读《人境庐诗草自序》,了解黄遵宪在诗歌方面的追求和创作主张。

三、看看“阅读指南”,议议“议论练习”。

第三篇:经典二政法干警面试真题专项演练(应急应变)Microsoft Word 文档

历年政法干警面试真题专项演练:应急应变

【题目1】假如你是一名交警,遇到一名违章司机,在处理时遭到粗暴抗法,并且引起群众围观,你会怎么做?(2010年9月16日安徽政法干警面试真题)华图资深教研员 王建朝、李杨

【试题类别】应急应变类试题

【考查要素】考察交警在遇到粗暴抗法时,能否灵活处理紧急突发情况,能否有效的执法。

【答题思路】应急应变类试题首先要分清情况,确定你的角色,你是一名交警,要注意方法并坚定执法。其次,分析现场情形,便于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再次,根据角色及现场突发情况确定任务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尽量避免以暴抗暴。最后,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作为交通警察,具有检查纠正各种交通违章的职责,我会严守职责,严格执法。在巡逻过程中,遇到一名违章司机,在对其处理其粗暴抗法,这时,我会保持冷静的心态。

首先,我会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说明其行为构成了违章,我是严格依照交通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征得围观群众的舆论支持,让群众的舆论给违章者施压。希望违章者能够停止其粗暴抗法。如果说服了粗暴的抗法行为,我会依法对其违章行为处罚,并批评教育其粗暴抗法的行为。同时,对声援的群众表示感谢,并说明处罚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告诫在场的群众防止出现类似的违章情况。事后,及时疏散群众,疏解交通,防止出现交通拥堵。同时,我会与违章者沟通交流,了解其粗暴抗法的原因,如果是由于我的态度不好,影响了其情绪,我会向其道歉;如果违章者不知道其行为构成违章,我会解释原因,并要求其回去后,再次熟悉交通法规,防止以后出现违章而不自知。如果是其态度不端正,我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其次,如果我没有说服其停止粗暴抗法行为,群众的舆论压力也没有对其形成影响,我会通过对讲机,向队友简要说明情况,请求支援,在此过程中,如果违章者的行为侵犯了交警尊严,我会坚决予以制止,如果遭到了对方的人身攻击,我会进行正当防卫,并将对方制服。待队友到达后,我们一起坚定执法,制止其粗暴抗法行为,对其违章情况加重处罚。如果,仍然没有制止其粗暴抗法行为,违章者顽固抗法,我会采取强制措施,事后向领导汇报情况。并及时疏散群众,疏解交通。

再次,如果其在车中拒绝下车,并不时发动汽车准备逃离现场,并已经造成了车身周围相关交通设施的损毁等,这时,我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和围观群众的人身安全,并通过扣留其驾驶证或行驶证等方式让其下车。如果,其仍然拒绝下车,我会在记住其车牌号或扣留其相关证件的情况下,将其放行。事后,根据相关证件追究责任。造成交通设施损毁的追究赔偿责任。

最后,总结这次事件的经验教训,注意以后相关事件处理中的方式方法,注意保护好自己和相关群众的人身安全,注意执法过程中的灵活性,执行结果的坚定性。

【题目2】高校召开新闻发布会,结果台下学生纷纷指责“被就业”,记者连连诘难,场面比较混乱,作为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你怎么办?(2010年江西政法干警面试真题)华图资深教研员 王惠丽

【试题类别】应急应变类

【考查要素】应急应变能力

【答题思路】本题目考核考生在有压力的情境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绪稳定性、思维反应敏捷度和考虑问题是否周到。在此情景下,考生要能够迅速而灵巧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新闻发布会事关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恶劣的影响,

【参考答案】

新闻发布会是向外界公布信息的重要平台,传播范围广,影响范围大,对事实起到重要的解释说明或传播宣传作用,并且该高校的新闻发布会关系到高校的形象。在现场发生了混乱的状况下,我作为新闻发布会主持人,要及时的处理学生指责和记者诘难的问题:

第一,针对学生指责“被就业”的问题,如果该发布会就是为了澄清“被就业”的谣言,则请学生保持镇静,然后请相关人士,比如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进行澄清,消除学生的误解,保证发布会的正常进行;如果缺乏专业人士解答学生“被就业”的问题,为了避免状况恶化,我会宣布发布会暂停,请大家休息。休息的间隙,具体了解学生指责的原因,及时寻求相关专业人士的帮助,必要时请他们及时赶赴现场,解答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的职责偏离了发布会的主题,我会安抚学生的情绪,在不影响发布会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及时回到发布会原来的主题。

第二,针对记者连连诘难的情况,我会请记者朋友先安静下来,请大家按照顺序或者请几位代表进行发言,并规定提问的数量,联系相关工作人员维持现场秩序。针对无法及时回答的问题,在发布会中场休息时进行讨论,争取请教相关人员,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

最后,发布会结束后,形成一个工作报告,提交领导。针对上会议上发生的意外,进行总结,提高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再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及时做出处理。

【题目3】你是某地公安干警,一次在回老家探亲,遇到强拆问题,由于补偿问题没有协商好,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有人受伤,设备也被破坏,你应该怎么做?(2010年9月12日黑龙江政法干警面试真题)华图资深教研员 王建朝、李杨

【试题类别】应急应变类试题

【考查要素】考察公安干警,是否随时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但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以便于及时有效的处理矛盾、解决冲突的能力。

【答题思路】应急应变类试题首先要分清情况,确定你的角色,你老家所在地是否是你工作所在地,你有否权限去干预矛盾或冲突等,其次,分析现场情形,便于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再次,根据角色及现场情况确定任务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最后,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作为人民警察,我会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的安定为己任。在我回老家探亲时,遇到了强拆问题,双方发生激烈冲突,且有人受伤,影响了社会的安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作为公安干警不能袖手旁观。

首先,要看强拆问题所在地是否属于我们单位管辖范围,我们单位有没有权限管理这件事。如果在我们管辖区内,我会表明我的身份,及时制止正在发生的激烈冲突,并及时向领导汇报情况,根据领导的安排,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小危害,并对伤员进行及时的救治,必要时拨打120急救。同时,等待警力的支援;如果强拆问题所在地并不属于我单位管辖范围,我会及时拨打110,向当地警方及时反映情况,同时,我会表明我的警察身份,尽力制止正在发生的激烈冲突,等待当地警方的到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救护伤员,呼叫救护车等,阻止危害扩大化。

其次,在等待警力支援的过程中,如果在我单位管辖范围内,我会分别调查冲突双方,了解冲突的原因,补偿协议的执行情况等,初步确定双方的责任以及违法情况。如果不在我单位管辖范围,我会尽力协调当事双方,向双方讲明拆迁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注意保护现场,确定责任方。

再次,警力支援到达后,如果在我单位管辖范围内,我会及时把已经掌握的情况向领导汇报,并积极的投入到解决冲突的后续工作中,强拆方在补偿问题没有协商好的情况下进行作业,违反了拆迁条例,对强拆方的行为造成了被拆迁人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构成了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如果不在我单位管辖范围,我会把已经掌握的情况向当地警方做出通报,并积极的协助当地警方完成后续的工作。

最后,我会总结在此次行动中的经验教训,作为人民警察,我会时时刻刻忠于职守,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权属意识,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将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形成文件上报领导。

【题目4】在一次“打拐”行动中,你在带走一位被拐卖的妇女时,遭到当地村民的阻拦,这时你怎么办? (2010年9月9日江西政法干警面试真题)华图资深教研员 宗克柱、杨东

【试题类别】应急应变类试题

【考查要素】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保持情绪稳定,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答题思路】应急应变类试题首先要分清情况,确定你的角色,根据角色确定任务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注意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采取强硬执法的行为。最后,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打拐对于维护妇女、儿童以及相关人员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力的维护社会的稳定。作为人民警察,我一定会忠于职守,认真执法,维护被拐卖人员的利益。在一次“打拐”的行动中,我在带走一位被拐卖的妇女时,遭到当地村民的阻拦,我会本着依法办事的精神,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件事情。为此,我会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首先,我会暂停执法行为,以真诚的态度,耐心的向相关村民作出解释,拐卖妇女是一种犯罪,而收买被拐卖妇女也是犯罪,按照刑法的相关规定,是要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同时,我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阻止的村民设身处地的为被拐卖妇女着想,假如是自己家的孩子,被拐卖到了其他地方,我们自己又会作何感想?我们的孩子们独在异乡又是什么样的感受?相信朴实的村民们都能够理解并支持我的执法行为。

其次,如果仍然有相关村民执迷不悟,依然阻止我的执法行为,我会联系相关的村干部,向其说明情况,请求其给予一定的协助,让村干部说服阻止的村民。

再次,如果村干部的动员工作没有起到作用,我会将情况向领导汇报,请求警力的支援,保证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相关的当事村民给予警告,对固执的、违法的、收买妇女的村民实施拘留等行政措施。

最后,我会总结在此次执法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村民一定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强硬执法,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逐渐积累工作技巧等;追究相关当事村民的责任,对违法行为采取法律措施;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和效度,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题目5】你是一名工商局执法人员,老刘开了一家餐馆,无证经营,工商局下达了整改通知,老刘没有办理相关证件,让你去查封老刘的店,老刘拿把菜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不让查封,并说自己是下岗工人,你怎么处理?(2010年9月13日内蒙政法干警面试真题)华图资深教研员 梁平、杨东

【试题类别】应急应变类试题

【考查要素】考察工商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能否灵活处理紧急突发情况,能否合理、有效的执法。

【答题思路】应急应变类试题首先要分清情况,确定你的角色,你是一名工商局执法人员,要坚定执法。其次,分析现场情形,便于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再次,根据角色及现场突发情况确定任务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最后,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作为工商局执法人员,具有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责任,我一定会恪守职责,坚定执法。在我去查封老刘餐厅时,老刘拿起菜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此时,我会保持冷静克制的心态。

首先,我会尝试说服老刘放下菜刀,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向其说明,威胁并不能使问题解决,反而有可能使问题激化而不可收拾。如果老刘主动放下菜刀,我会平心静气的和老刘沟通,无证经营是违法行为,并了解其屡次下达整改通知,而没有去办理相关证件的原因。如果是老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经济困难,那么我会给予其引导,告知对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国家有系列优惠政策,比如有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税收等。如果不了解办理证件的程序,我会向其介绍办理证件的程序,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如果是不符合开餐馆的规定,比如卫生条件不合格等,我会依法查封其餐馆,并解释,无照经营是违法行为,不符合开餐馆的条件,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社会,退一步来说一旦造成顾客食物中毒等事件,餐馆将承受不起惩罚和赔偿,得不偿失。

其次,如果老刘仍然情绪激动,不听我的劝说,我会通过询问家庭情况、子女状况等分散其注意力,同时,寻找时机采取紧急反制措施,解除危险,依法查封餐馆,对其进行普法教育。说明利害,防止以后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如果老刘的情绪激动,我没有机会对其进行反制,此时,让餐馆工作人员告知老刘的家人,让其家人劝说老刘,停止威胁行为。并说明利害,持刀威胁执法人员,这是违法的,进一步说,也是无济于事的,是适得其反的。

如果老刘的家人仍然不能劝阻,我会暗示我的同事,向领导汇报情况,请求领导的支援,必要时报警。同时,注意保护好自己。等警察到来,将其制服后,我会依法查封其餐馆。

最后,我会反思自己在执法过程中的行为,是否是自己的行为过于直接,或者态度不好引发了老刘的激动情绪,以后在类似的执法行动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保护好自己,注意执法过程的灵活性和结果的坚定性。

【题目6】单位要你组织一个新闻发布会,当场有记者提出你单位有违规现象,导致现场很混乱,你要怎么处理?(2010年9月21日河南省政法干警面试真题)华图资深研究员 李彩艳

【参考答案】

新闻发布会是单位直接向新闻界发布有关单位信息,解释单位重大事件而举办的活动,具有正规隆重、沟通活跃、传播面广并且传播迅速等特点,对单位的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出现此类事件,我会首先保持冷静,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有记者提出单位有违规现象,势必会扰乱会场的秩序,容易引发混乱,我会第一时间寻求同事及其它工作人员的帮助,安抚该记者的情绪,希望他能够安静下来,通过其它合理有效的途径反映相关问题。同时,我会尽量保证发布会现场秩序井然,活动可以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另外,我会尽快与该记者进行良好沟通,了解该记者认为我单位违规的原因。

如果我们单位无论是工作政策本身还是工作流程上都符合相关规定,而是该记者理解有误,我会耐心沟通和讲解,消除该记者的误会,并把调查结果在发布会现场公布,消除不良影响;

如果经调查我单位在制度及工作流程等方面存在问题或某些人员存在违规现象,我首先会代表单位当众道歉,并承诺会尽快解决。同时第一时间上报领导,相信领导一定会严肃处理,追究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对利益受到侵害的人民群众进行合理赔偿。并在事后将事情的真相、调查结果、处理措施告知媒体及群众,真诚向群众道歉。

此次事件解决后,我会认真做好总结,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向领导提出全单位深入学习单位规章制度的建议,提高单位的办事效率和水平,提升单位的公众形象。。

【题目7】你是某地公安干警,一次在回老家探亲,遇到强拆问题,由于补偿问题没有协商好,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有人受伤,设备也被破坏,你应该怎么做?(2010年9月12日黑龙江政法干警面试真题)华图资深研究员 杨勇

【参考答案】

人民警察的职责就是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我要及时控制局势,防止事件恶化。遇到题目中的这种情况,我首先应该保持冷静,并迅速分析现场情况,思考应对措施。其次,我会根据轻重缓急来妥善处理这件事情。

第一,迅速将冲突人群分开,表明自己的身份,劝说大家保持冷静,根据法律和政策来处理这件事情,希望大家相信政府相信政策,有关部门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这样采取暴力措施是违法的,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是没有作用的;

第二,如果现场有人受伤,应该立即拨打120求救电话,通知医疗部门的同志迅速赶往现场,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第三,通知当地警方,向其简明扼要的汇报现场情况,并协助当地警方做好后续工作,稳定群众情绪,尽早平息事态;

第四,将此事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听取领导的指示并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在自己的权限和能力之内尽到一名公务人员应尽的责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最后,在这件事情处理完毕后,我会进行深刻的反思,看看我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是否有不妥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自己的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进行深刻反思,以此为戒,今后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四篇:安全教案 消防演练

安全教案 消防演练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看火灾现场,了解发生火灾的危害性。

2.了解发生火灾后简单的自救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

3.认识生活中的安全标志,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 4.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

(二)活动准备:

火灾现场录像带、图片、“紧急出口”、“火警电话119”标志,各1个,小毛巾、小被、小脸盆等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1)幼儿观看火灾现场录像。

(2)教师提出问题:发生了什么事?(火灾)如果发生了火灾会怎么样?

(火灾带来的危害性) (3)请幼儿自由发言、讨论。

(4)教师总结:火灾带来的危害:A、大火能烧掉一座座房,让人们无家可归,烧掉一片片森林,让动物也没有家园。B、大火能烧死人和动物。C、污染空气。

2.出示图片,观看录像,引导幼儿说出引发火灾的原因。 (1)怎样预防火灾的发生,引导幼儿说出预防火灾的方法: 小朋友不能随便玩火;点蜡烛、蚊香时不能靠近容易着火的物品;不能随便燃放烟花爆竹;不能玩未熄灭的烟头,见了没熄灭的烟头应及时踩灭;不能随便玩电、插头、插坐等。 3.学习正确的逃生、自救方法。

(1)提出问题、讨论:如果真正发生了火灾,我们该怎么办? (2)赶紧找电话,打火警电话119(认识消防标志“火警119”)。 (3)在公共场所时赶快找安全出口(认识消防标志“紧急出口”)。 4.幼儿进行消防演习。

(1)请幼儿观看录像,总结逃生的自救方法:(1)用湿毛巾捂住嘴、鼻子,用湿的衣服、被子包住身子,弯腰逃离火场。 (2)喊大人来救。 (3)往窗口阳台处扔东西。

5.幼儿再一次进行消防演习,活动结束。

第五篇: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研读经典感悟先贤――读...

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研读

经典 感悟先贤――读...

研读经典

感悟先贤――读《<论语>十则》

北京丰台二中

李婷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亓东军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在这个多少有些浮躁的时代,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娱乐,而是严肃;缺少的不是对超女快男的关注和膜拜,而是对古代先贤的敬畏和仰视;缺少的不是对韩流的趋之若鹜,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骄傲与自豪。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读经典正是对他们灵魂的洗礼,所以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的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语》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必须掌握一定的研读方法才能从中受益。因此,我这节课定位在研读方法上。《论语》语录体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像其他文章那样具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但是作为一部著作它又的确是有它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所以《<论语>十则》比较适合小专题式教学模式:寻找每一则之间的联系,在一个专题的统领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再加上他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七则《论语》,因此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并不算困难。但是对《< 论语>十则》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作为选修课应该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所以如何将看似没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学生对孔门师徒的思想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是选修课应该考虑的问题。

综合以上考虑,本节课的 教学目的有两个:

1.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2.了解儒家治学、立志的基本思想,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以及孔门师徒的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别是:

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辨析注解以文解文、补充材料前后参照的研读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

根据重、难点的设定,制定教学方法如下: 1.学生阅读《<论语>十则》 2.围绕注释,进行探讨

3.回顾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教案

研读经典

感悟先贤

――读《<论语>十则》教学目标

1.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2.了解儒家治学、立志的基本思想,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以及孔门师徒的开阔胸怀。教学重点

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

辨析注解以文解文、借助材料前后参照的研读方法。技术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

二进入新课

研读“学”

研读“志”

三布置作业

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论语>十则》字词的疏通,对十则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孔子,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主张与追求在有生之年未能经世致用,斗转星移,世人还在叹惋,年复一年;他的智慧与思想却超越了时空,时至今日,后人仍在学习,孜孜不倦?? 没有《庄子》的汪洋恣肆,不似《孟子》的犀利雄辩,《论语》呈现给我们的是语约义丰的只言片语,是耐人寻味的人生哲学。

本节课我们将运用一些方法对《<论语>十则》进行深入的研读,以此来认识真实的孔子,来汲取人生的智慧。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认为《十则》的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预想:“治学”、“修身”、“立志”。

(一)治学

师:哪几则和“治学”有关?

师:读完这三则,请同学们思考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是好学之人?

预想:

1、这个人首先是一个君子。

2、这个人对吃住没有太多的要求。

3、他得勤快地做事,说话要谨慎。

4、他主动地靠近那些有道德的人来修正自己的言行。 师:我注意到你说这个人做事要(),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预想:课下另一注释。

师: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我们的看法不一致,专家也有不同的注解。大家看看专家对“敏”的不同解释,请同学们出声读。

幻灯:

做事勤勉,说话慎重。(《<论语>今读》) 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论语>新解》) 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论语>译著》)

师:归纳一下专家注释代表的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敏是勤勉,第二种认为是敏疾,第三种认为勤劳,敏捷二者兼有。

师:现在请前后四个同学一起探讨一下,你认同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师:某某同学你认同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师:大家对“敏”的理解多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试试从文本中是否可以找到答案。 预想:慎。 师:从慎怎么推?

预:慎和敏相对,它们意思相反。慎是慎重的意思,敏就是敏捷。

师:方法非常巧妙,从慎来反推敏。慎是慎重的意思这一点没有分歧,慎重是说人做事的态度,那么敏捷和勤快哪个是说做事态度的呢? 预想:勤快。

文化经典距离我们时间久远,阅读时难免遇到理解障碍,专家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但是由于注家太多分歧在所难免,这时候需要我们认真辨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辨析注释时,我们可以利用文言文的特点来获得正确的认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发现,一句话往往前后关照,互为解释,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以文解文。

师:现在我们明确了一个不讲究吃住,多做事,少说话,见贤思齐的君子是好学之人。

师:如果用三好学生“德智体”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他”符合哪一项?

预想:德。

师:看来第一则中所说的好学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好学是不一样的,它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好德”。好学即好德,在这里学的内容就是道德实践,好学就是注重品德修养、道德实践。

师:我们知道了第一则中“学”的内涵,在初中我们学过《论语》中的这样两则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比较第一则中的“学”与这两则中的“学”内涵是否一致。

预想:通过比较发现第一则中的“学”和这两则中的“学”是不一样的,第一则中的学是道德实践,这两则中的“学”是学习书本知识,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意思相近。

师:孔门弟子除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有进行各种道德方面的实践,哪种学是孔子所强调的呢? 预想:道德实践

师:这是大家的猜测,这个猜测对不对呢,我们在看看《论语》中的相关论述。 幻灯:自己出声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师:正如大家猜测的那样,与书本知识相比较,孔子更强调道德实践。

借助补充材料,通过知识的勾连和前后参照,我们对学的认识更深入了。

师:以上所探讨的孔子的治学思想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预想: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二)立志

师:除了“治学”,十则还谈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立志”和“修身”。 师:十则中哪一则是谈立志的。 预想:第四则。

师:请大家齐读第四则。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第四则。

师:你的解释与课下注释一致,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大家可能首先会接受课下注释,现在我给大家提供另外一种解释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幻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课下注释) (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们安逸,朋友使他们相互信任,少年人使他们得到关怀。 预想:第二种好。

师: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它们的句式结构相同。如果第一个之指代老者,第三个之指代少者,第二个之应该指代的是朋友。一个句子中我们可以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文解文,相同句式的句子我们可以利用对应关系以文解文。

师:请大家以四人为一组,回顾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立足文本,结合补充材料,研读“志”。完成探究材料上的思考题。

1. 第四则中子路的志与孔子的志有何异同? 2. 结合材料一和《侍坐》谈谈,孔子的志指什么?

材料二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思考题:

1、

孔子之志和子路之志有何异同?

2、

《论语》中的“志”指的是什么,给出你的结论。 师:孔子之志与子路之志有何异同?

预想:子路之志和孔子之志都是将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幸福为着眼点。

师:子路之志与孔子之志的不同点在哪里?

预想:子路之志是他个人修身的目标而孔子之志涉及到了对老人、朋友、晚辈是他的社会理想。

师:大家认为孔子之志是他的社会理想,能不能用补充材料来印证你们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下曾点的志向,曾点的志向也就是孔子之志。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多找几位同学读,同学评判谁读得好。 师:谈谈你在朗读时的感受。 预想:身心非常愉悦,悠然自得。

师:你设想一下这样一幅图景应该出现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预想:应该出现在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

师:至此我们是否可以将孔子之志完整地呈现出来?请同学们组织一下语言,将你的答案写在探究材料上。

预想:孔子之志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安定祥和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妻离子散,没有颠沛流离,没有饥寒交迫,每个人都能闲适淡然地游玩歌咏,享受明媚的春色,无论他是老者还是少者都可以在太平盛世惬意地生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多么远大的志向。孔子之志让我们看到得是古代先贤的博大胸襟与济世情怀。

师:孔子的志向是一种社会理想,学生的志向主要是个人修身的目标和自己在政治方面的理想,你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预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服务的。提高道德修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济世安民, 而且也正是在济世安民的事业中才能成就圆满的道德人格。

师:第四则中老师和学生的的志向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预想: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既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知识武装自己,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尽己所能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师:对“志”的研读我们同样立足于文本,甄别注释,结合材料前后勾联。

《<论语>十则》中论及最多的是修身,而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仁,仁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是对孔子“天下归仁”思想的生动诠释。请同学们在课下研读第九则,深入理解“仁“的内涵。

结束语:在世界日益关注儒家文化的今天,对其进行传承,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位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运用今天的方法继续你对<<论语>>的研读,继续你与先哲的对话。

学生朗读

理解概括

发现问题 深度思考

方法总结

方法总结

问题归纳

温故知新

个性解读

发现问题 深度思考

小组探讨 合作交流

温故知新

问题归纳

个性解读

板书设计

辨析注解 以文解文

借助材料 前后参照

治学

敏捷

勤快 道德实践文献知识立志

修身

上一篇:文化进社区活动讲话稿下一篇:武汉理工材料复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