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的重要意义

2024-05-13

经典文化的重要意义(通用6篇)

篇1:经典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针对政治稳固,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长盛不衰。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世界大国,其文化更应当随着自己的国力强盛而影响全世界。

实际上,我们从现代社会普遍现象中都不难看出,当整个信仰发生了雪崩以后,新的信仰没有建立,对民族的信仰不能建立,对自己的信心不能建立,对人与人的信任不能建立,那么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愚昧的时代。有一段时间大家在网络上呼吁,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可能也就是一种文化缺失的原因。老人摔倒了不敢扶,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一种信任;有毒食品屡打不禁,是最基本的道德丧失。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只顾着经济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忽视了文化建设,以至于导致“腰包鼓了,思想空了:钱袋子鼓了,脑子却被掏空了”的现象,远离了现代文明。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经过漫长的积累与演变,它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时,文化便主宰需求。人们不仅主动地购置文化商品,1 如看戏、看电视、逛书店、卡拉OK等,而且对商品、服务、环境、管理等也萌生了更多的文化诉求。他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追求和品味文化。文化需求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一切选择的逻辑起点。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一切财富都凝结着文化价值。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竞赛。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首先表现为一种理论。当同一领域的相同、相近的观点,形成具有某种结构的理论体系的时候,它就在文化上成熟了。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 2 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

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文化是人类的互作用。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物质基础,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和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向,相的物质形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政治形态;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构成人类文明演进的精神形态。文化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而且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当今,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也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世界各国特别是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发展中国家,对文化的价值、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提高。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等方面。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等,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知识水平的制约。文化给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导引,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文化以科学、知识、信息的形式,直接物化到劳动过程和物质产品中去,渗透于从设计、生产到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当今时代,以知识、技术、智能为特征的智力密集型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 3 组成部分,其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文化还是一种强力的黏合剂,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它不仅将共同地域、共同历史背景、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而且可以超越地域、风俗、语言的界限,将国内各个民族联结成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历史悠久、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是联结中华各民族的纽带,使中华儿女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奋斗。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可以借鉴的资源。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保青春与活力。因此,即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又不能全盘照搬,食洋不化。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平和的心态,宽容的精神,借鉴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又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人们对于文化的看法和社会的道德水平上。作为国家新一代的创造者,我们要 4 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肩负自己的使命,做好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让我们的国家在我们的推动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篇2:经典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孔子思想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

关于学习的问题中,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而后对儒家文化还有很大贡献的还有朱熹等大家。

篇3:经典文化的重要意义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 如同每天的饮食, 会变成营养, 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长大后会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而然的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读这些书, 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 即使面对丰盛的美食, 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因此, 许多教育专家, 学者纷纷倡导经典的诵读活动, 旨在通过诵读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感受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 其意义非常重大。

1 在中学进行经典诵读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

首先, 时代已跨入21世纪, 我国经济正飞速发展, 我们成功加入了WTO, 成功举办了奥运。在这个汹涌而来的国际一体化大潮中, 我们凭借什么与世界对话?凭借什么在泥沙俱下的世界文化交流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不失气节, 不失根本?凭什么使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有一种文化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列宁说过:“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 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 我们所共同拥有的也正是这五千年历史文化。时代赋予我们不仅要将优秀的文化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使他们在世界文化交流的激荡中挺起我们民族的“主心骨”, 更重要的是要在世界舞台中进行积极的文化交流, 让中华文化再次在世界大放光明。列宁曾如此告诫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是龙的传人, 历史亟需我们去做重大的修补性的工作。让广大青少年诵读千古美文, 弘扬传统文化, 是我们万世一系、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所以, 在中学进行经典诵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其次, 众所周知,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在经典诵读实践中, 不仅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 提高记忆力, 而且可以积累语言, 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其具体表现在:第一, 经典诵读可增强记忆力。经科学家研究证明, 正常人一出生大脑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 (或称神经元) , 它们彼此孤立, 当受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刺激时, 每根神经元会形成发达的神经网络, 受到外部元素刺激越大, 大脑的功能就越强, 智力就越高, 在学生智力发展最关键的中学阶段, 接受大量的优秀的信息刺激, 就能使学生脑部的神经元相互连接, 形成网络, 使学生的脑部沟壑增多,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同时, 在反复强化经典诵读的基础上, 学生能很快增强专注程度, 提高记忆力, 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第二, 经典诵读可开发智力。经典教育虽看似简单落后, 却是科学、高效、扎实而又易行的教育方法, 它可以迅速开发右脑, 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知觉、灵感、创造力, 乃至真正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在中学时期通过经典的诵读, 开发出学生大脑的潜力, 这就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经典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有介绍如何不偏不倚处理好各种关系的《中庸》, 有“半部可以治天下”之说的《论语》, 有人类历史上的智谋奇书《老子》, 有教会人们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大学》……这些足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学的丰富内涵。而经典诵读工程, 就是充分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 把经典装到学生的脑子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 理解能力的发展, 知识面的扩大, 生活阅历的丰富, 他们就能逐步理解这些经典, 并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之后, 学生们就会用圣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 诵读经典无疑是一种适合中学生智力结构发展特点的最简洁高效的教育方式;再次, 经典诵读有利于学好语文。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的识字量显著增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典文学的阅读能浸润学生的心灵, 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为学生习文中引经据典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 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许多名篇, 读之字字珠玑, 诵之金声玉振。“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我们应当让学生们在吟咏诵读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 使他们不再有无以言表的尴尬, 少一点粗俗的表白, 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纳, 多一点含蓄幽默。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更让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的基本知识, 语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极大程度提高。

2 在中学进行经典诵读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曾听有人如此阐述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标志,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文化创造了希望, 文化创造了发展, 文化使人民团结一致, 我们曾受过屈辱, 但我们从不屈服, 我们用灿烂的文化来融合我们的中华大家庭, 使之更加辉煌。可以说, 文化是无形的制度, 文化是内在的法律, “观乎人文, 天下化成”。文化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 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 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因此, 我们应将道德资源几乎无处不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给青少年, 给我们这个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诚信缺失、道德危浅的时代以补救和滋养, 让青少年乃至社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诵读中浸明浸昌、沐仁浴义。而经典诵读恰可以做到这一点, 它既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发展其个性, 又可以有效的提高的学生道德修养水平, 使其具有更佳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 促进各门功课的进步。

其具体表现在:一、经典诵读有助于中学生的人格成长。经典教育并不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背诵古诗那么简单, 它是一个综合性、立体性的系统工程。就内容而言, 它不仅涉及到经典文化, 还包括经典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就效果而言, 经典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把这些古诗文不求甚解的背记, 也不只是为了有利于以后文科的学习, 甚至也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接受最真、最美、最善、最雅的文化熏陶, 最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天性, 造就一生高尚优雅的人格。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 会自觉不自觉的用圣人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于是渐渐行为好转, 心地向善, 修养提高、孝顺父母、诚实守信、踏实认真……正所谓“读千年经典, 做少年君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各种诵读活动, 就可以使学生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向上, 培养学生从小树立高尚的情操和拥有远大的人文情怀;二、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读书兴趣, 促进学习品味生活。学生的读书兴趣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按时上课, 接受正规的课堂教育, 中午或活动课时, 每天诵读20—30分钟, (最好是安排每天的同一时间) , 不论是什么情况都要持之以恒, 坚持不断,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每日必读书, 不读则无事可干, 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 通过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读书是最简单的学习形式, 他即不需要复杂的演绎、推理、运算, 也不需要反复论证、推导, 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和文化素养, 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学习, 让学生不断增加在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各方面知识。在日常的教学中安排以《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为主, 《大学》、《中庸》、《易经》、《老子》、《诗经》为辅的经典诵读篇目, 可读、可诵、可吟、可唱, 背诵吟唱相互调剂, 学生们自读其“文”, 自得其“乐”。这样, 一到临近上课的时候, 教室内书声琅琅, 校园内书香阵阵, 不管是置身于课堂之内还是徜徉于校园之外, 只要靠近学校, 立刻就会被浓浓的书香氛围所感染, 学生们常有事干, 也不会无事生非, 学校既便于管理, 学生们也各得其乐, 岂不快哉!

总之, 当今社会, 各种不良思想时刻影响着我们, 而中学生又恰好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一步走错则满盘皆输, 当叛逆的青春听不进家长的叮嘱和老师的教诲时, 我们不得不考虑采取其他的办法来帮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而, 我们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们进行经典诵读, 让传统文化扎根在素质教育的土壤中, 文化是民族的标志,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文化创造了希望, 文化创造了发展, 文化使人民团结一致。让他们“与经典为伴, 和圣贤同行”这样即可以潜移默化的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做事的方法, 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该如何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更重要的是, 在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 我们老师也不知不觉的与学生们同时受到了圣贤的教育, 读诵吟唱间提高了师德水平, 听说教讲中树立了更加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态度, 而学生家长也可以在自己孩子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久而久之, 肯定会提高为人的水准, 树立起为人父母的榜样作用, 一举三得, 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目前在我国各地兴起的经典诵读工程, 如一股最强力的飓风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 许多教育专家、学者纷纷倡导经典诵读活动, 是因为在中学学生中进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 意义非常重大。在此就在中学进行经典诵读所具有学科意义和道德意义两方面进行论述, 谈谈经典诵读在中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科意义,神经元,道德意义,人格修养,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志艳.开展经典诵读塑造美好心灵[J].黑河教育, 2009 (5) .

[2]周双清.经典诵读多元评价的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 2009 (10) .

篇4:企业文化诊断的重要意义

一、员工访谈

访谈的目的:使调研人员对目前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包括企业文化现有的状态以及各级职员对文化的认同程度;同时了解公司人员对于理想的企业文化的期望和描述;在访谈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的概念与被访谈者进行交流,使公司上下形成对公司文化的认知与重视。

访谈的对象:在进行访谈时主要的对象是全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全部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关键管理和技术人员、部分基层员工。

访谈的内容: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企业共同意识在行为中的体现,因此访谈时的问题也需要见微知著。

访谈的技巧:在访谈时,我们往往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先“破冰”,也就是能够与被访谈者打破僵局,畅所欲言。首先需要陈述保密约定,这一方面是咨询顾问职业操守的明示,另一方面也是令被访谈者能够放心地交流;其次,应该对访谈目的、内容进行简略地分块介绍,以使被访谈者有一个全局的看法和观点,也使整个访谈有一条脉络;第三,不妨从被访谈者自身开始聊起,听听他的经历,这是他最熟悉的内容,也容易消除距离感;第四,在访谈的过程中,虽然不能轻易下结论,但是完全可以就一些问题展开探讨,这样,既能激发被访谈者的思维活力,又能展示自身的实力。不同的人在访谈过程中的收效会差异很大,访谈人员不妨多看看一些比较知名的访谈节目,比如对话、鲁豫有约等,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访谈技巧。

访谈结论总结:访谈的结束并非结束,而是开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组,应该在每天的访谈结束后讨论并总结在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得出一些初步结论,有些待印证的问题需要在第二天的访谈中进一步印证,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有效推进。实际上,当访谈结束的时候,一些重要的结论和问题就已经基本清晰了。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企业文化项目另一个重要的信息收集来源,有些项目会将以前用过的一些问卷修改和替换一下就用在这个项目上,这样很有可能会使项目发现不了真正存在的问题。问卷设计应该与访谈同步进行,在访谈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逐步完善并成型,这其中一定应该蕴含了访谈中对企业个性化问题的认识、判断和求证。要知道,问卷的设计应基于对客户企业关键问题和基本问题的假设,它的首要作用是为企业管理现状和员工心态存在问题取得数字论据,并且,问卷能否为诊断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其关键在于问卷之外,即企业所存在问题的论证步骤和答案的精准度。因此,我们建议顾问在进行设计时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访谈和初步了解的情况经过头脑风暴讨论拟定和假设企业存在的问题,这里要明确的是,我们绝不仅仅是就企业文化而谈企业文化,而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去凝练企业文化的问题。

第二步,将待求证的问题进行结构化,比如战略、组织、人力资源、制度、流程、文化等有哪些问题,在下一层面进行分解,比如属于战略制定的还是战略执行的,一直分解到员工能够迅速理解和回答的程度。

第三步,根据企业的特点和个性设计问题的答案,将不易量化的问题用可量化的问题分布证明。

比如求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选项可以包括是否愿意长期从事当前的这一行业;是否满意当前所在的岗位;是否愿意与企业共同发展等等。

第四步,要由项目组的人员对问卷试答,以保证试卷的准确和可操作性。

第五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设计抽样比例,下发问卷,或者组织员工集体答卷。

第六步,回收问卷后经过各个维度的交叉分析找到论据。

篇5: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远安县洋坪中学吴国清

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序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主旋律,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升学校形象,丰富学校内涵,凸显学校特色。因此,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日益成为当今教育管理科学中的研究课题,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点。我校在2005年初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收到了一些效果。下面就如何以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凸显学校特色,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积极效应

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学生个性发展是在班级文化背景下的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因此,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个性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培养有独特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是在教育现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抉择,是社会发展对教育要求的现实反映。我们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而过去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只重集体忽视个体;只重共性忽视个性;只重理智忽视情感的做法,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重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学校班级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其次,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个性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效应。一是具有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班集体的行为,而且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让班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集体的要

求和期待。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原来品质较差的学生,调入一个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班级里,班主任对他并没有采取特殊的教育措施,他的散漫言行却逐步有所收敛并渐渐改正,能够跟上集体的步伐,其实这就是班级文化导向性在起作用。二是具有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能够促使学生孕育信心,追求成功和乐于交往,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希望,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更加明确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激发起为了集体的荣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的强烈愿望。三是具有规范性。班级文化代表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对的行为具有规范效应,起着调控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班级学生的偏离行为,把学生的行为引向班级规范的轨道上来。如很多班级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四是具有渗透性。班级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灌输,它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情景中,在影响方式上就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性。良好的班风,丰富的文化生活,优美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它的感染力像潜流,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五是具有凝聚性。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的强度。六是具有激励性。班级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疑会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学习、热爱生活、珍惜光阴。

二、立足于学校、学生和教师个性,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其他文化的移植,也不是其他文化的翻版,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主体——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班级文化建设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立足于学校的个性,班级的个性和教师的个性。首先立足于学校的个性。就是要充分借助学校优良的传统校风、学风来建设班级文化。我校有多年的办学历史,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个性教育的特色,学生以自己是学

校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学校所具有的这种精神物质成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导向和发展的源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能够鼓舞学生确定精神上的自尊和自信,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重要立足点。其次是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师的某种独特的气质,特殊的才能,专长和爱好,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特殊才能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所以,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来建设班级文化。第三是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班级文化的建设必然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才能找到班级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基础,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分析班级学生的特点,如班级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心理倾向,特殊才能等,使其成为班级特色文化成长的土壤。如有的班主任注意开发利用学生的特殊才能,成立班级合唱队、运动队、舞蹈队等,组织开展活动,从某些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开始,逐渐扩大影响发展成为班级特色。

三、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促进班级特色文化的形成班级特色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往往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在创造性的班级文化建设中,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使每个班级都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与特色氛围,从而以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构建优秀的学校文化,凸显学校特色。因此,在加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应以“四构建”文化建设为抓手,形成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四大亮点。

亮点之一: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构建班级物质文化。

学生在校生活的时空主要是在班里,班级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班级物质文化,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讲就是“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办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出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打造班级物质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美化班级环境。教室是学生的“家”,发动学生参与教室的布置,能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

识。如有的班主任把教室墙壁划块分割,分别承包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去完成。有的班主任确定布置的主题在班里征集具体的方案,从设计采购到制作张贴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团队意识得以加强。二是从环境布置中彰显班级特色。班级物质文化的构建,要渗透出极富班级特色的文化气息。如班级的口号、班规、班训、班级精神等,要贴在教室的前方,教室四壁悬挂适合班级特征的名人名言,教室四周展示学生有个性的作品等。三是办好黑板报,对黑板报的版面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自主设计版头、版面、插图,黑板报内容要围绕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班级的特色。四是建立班级光荣榜,打造班级赏文化。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爱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要抓住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班级光荣榜”,打造班级赏识文化,让学生在被赏识的积极氛围成长进步。光荣榜是动态的,内容是多元的,受表彰的可以是小队,可以是个人,如学习进步的,劳动积极的,助人为乐的,拾金不昧的,孝敬父母的等。通过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让每个学生置身于深厚的具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氛围中,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振奋,从中不断吸取丰富的营养,积淀文化的底蕴。

亮点之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主人翁精神、民主意识的培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有一套运行良好的班级规章制度,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的过程中,首先一点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认识到制定各种规范的目的不是管住他们,而是保证班级所有成员的利益——秩序、公平、好习惯、高效率。二是体现民主。在制定班规前,先组织学习学校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并引导学生分析本班实际,找出该班的特点、长处、不足,让学生尽情讨论,充分发扬民主,通过讨论制定出符合班级实际,体现班级个性特色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全班学生提供符合班级群体利益,自觉约束自己而又互相督促他人的言行指南。

亮点之三: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具有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是所有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体现着师生共同认同与维护的理念、情感、价值取向,是规范学生行为、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建设班级文化,打造班级特色,首先应当塑造概括力强、震撼力强、号召力强的核心精神,使全体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作为班主任要结合本班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欲望,发掘学生的潜能,组织全体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精神的打造,进行宣传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取得共识,确定出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围绕班级目标,每个小组可制定小组目标,每个人也可制定出个人奋斗目标。其次是拟定班训。班训是为激励全班学生勤奋学习、刻苦自励,形成积极健康的班风而以简短的词句拟就的标语,它的特点是主题鲜明突出、简洁明快、富有教导和劝诫意义。好的班训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读书乐,乐读书”这一班训,匠心独具,富有创意,给人以回味美感。第三是提出班级口号。口号是一个班级工作的基点,是班级目标的浓缩,是一种激发班级同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提得好的一句口号就是班集体的一面旗帜,他指引着班集体团结友爱,精神振奋,身心愉悦,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如有的班级提出了“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口号,班级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这句口号设计,增强了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亮点之四:开展丰富的班队活动,构建班级活动文化。

塑造班级精神,打造班级特色,需要通过活动来培养。班级只有经常性地开展富有班级特色的活动,班级制度才能够得到执行,团队精神建设、班风、学风建设才能够深化,班级的凝聚力、团队的战斗力和个性的活力才能够形成。

作为班主任要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突出班级特色建设的集体性活动,为学生搭建各式舞台,创设张扬个性的天地,让每个学生置身于合适自身发展的氛围之中,尽显风采,通过活动加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班主任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首先是解放思想,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活动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以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可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行组织、自主参与,自主评价,如有的班在中队长的主持下开

展生动有趣的辩论大赛、上网的利与弊、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台上正反方针锋相对进行辩论,台下学生不时穿插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支持自己的辩手。通过这样的自主活动,明辨了是非,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开展特色主题班队会。根据本班的特色文化建设主题,联系学生实际,挖掘教育资源,把握班级舆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提升班级特色文化的活动。如“我的班级我建设,夸夸咱们班,名言激励我成长,寻找身边的真善美”等主题班队活动,通过特色主题班会,促进班级特色文化的形成。三是开展有益有趣、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如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学习竞赛,每周一星,最佳小组评选,小巧手比赛,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还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各项学科活动“趣味数学竞赛”、“感受书籍,享受阅读”、“小牛犊闯关显神通”、“酿蜜与学习”等,既让学生尽情表现,又能玩中学、学中玩,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丰富学习生活。第四是延伸班集体活动的空间,把班级活动向校外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如班级成立雏鹰假日小队,请家长作指导帮助,组织开展春秋游活动、野炊活动、美食活动,到敬老院、小区为民服务活动,参观访问活动,调查实践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读书活动,帮扶互助结队活动等,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参与社会实践,丰富社会阅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6:大学标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在立足自身办学特色,积极拓展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大学形象的设计与传播无疑是树立“大学品牌”的最佳途径。大学形象通常指社会公众对一所高校内部与外部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总体看法与评价,包括环境建筑、教学状况、师资力量、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水平等等。现代大学在努力完善自身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形象建设,以提高竞争力。大学形象融大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呈现,是学校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现,又是校园文化、行为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外在统一,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可见,大学品牌建设更注重其总体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大学标识的建设也就愈发重要。

一、大学标识是大学形象外化的一种手段

当建立起完善的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系统后,大学形象的面目也就逐渐清晰起来,其中行为识别是指自我认识后确定的理想,进行一种视觉符号的展示,而其符号的创造,不仅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而且具有适度的信息再生空间。“而在符号传递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手段的文化转换,同时实现了文化的凝固,以获得文化的认同。”而行为识别是以理念为发展原则,1

以人为基本要素进行的一种行动。当这种发展理念真正外化为全体人员的行动时,则意味着一种成为共识的价值观已经真正渗入到了这一特定的组织中,成为一种强大的粘合力,并由此提高学校的综合校力。“这种价值观一旦确立起来,就会实现总体价值(以形象为中介)对于个体价值的整合,并在特定空间向外拓展向心力的作用范围,导致更多社会资源的流入”。如代表学校形象的各种标志,主要包括校名标志、校徽、校歌以及有本校特色的办公用品、校服、旗帜、环境设计、广告用品等等。不同的高校办学理念和历史传承,使大学特色更加生动鲜明。也可以说,大学标识文化是大学形象的转化形式。

二、大学形象决定标识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功宣传良好的学校形象是基本的条件和保障,它可以振奋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使领导及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形成良性循环,并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为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大学标识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征、专业特点、行为模式等抽象语言转化成组织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视觉方案,准确 2

地传达给公众,良好的外观形象有利于公众的认知、技艺、认同,也能提高师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因此,大学标识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大学形象的积极作用。

(一)良好的学校形象具有导向功能

师生员工各种道德观点、价值观点的确立、行为方式的选择总是参照着一定的学校形象所包含的价值取向,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个性的发展也总是参照着一定的学校形象所包含的规范。明确的教育办学理念、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这种氛围形成之后便是一种巨大的无形力量,它不仅对师生员工美育修养、思维品德等方面起到感染、激励、熏陶的作用,对师生的行为及其人格的提高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良好的学校形象具有凝聚功能

全面广泛动员进行标识建设,各种标识文化的建设向广大师生渗透艺术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全校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当良好的学校形象树立后,他就可以成为一种黏合剂,成为师生员工认同和追求的目标,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使学校具有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师生员工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服从大局,服从群体,每个学校成员对学校群体都有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志和 3

荣誉感,从而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科研任务和学习任务。

(三)良好的学校形象具有整合功能

大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园地,教职工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基地,更是师生员工塑造自我、全面提高素质的熔炉。他们的形象是学校形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某些场合中学校领导或教师展示出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所产生的感染力,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学校的形象。良好的学校形象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学校的校风决定了该校全体成员的心理定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员工通过耳濡目染,就会自觉接受影响,在潜移默化中为其所固化。总之,全体师生特别是领导者应成为章法的模范遵守者、维护者、执行者和宣传者。时时处处为学校形象着想,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行为中体现学校精神,为学校形象添光彩。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规范化。良好学校形象的约束、整合功能使得学校的优良传统作风不断继承,经久不衰,不因人员更替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持久的整合作用。

(四)良好的学校形象具有激励功能

通过良好的学校形象的设计和塑造,从而形成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环境,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教学环境,严谨 4

治学、孜孜以求的心理环境,井然有序、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品质和艺术修养,从而对形成内容健康,讲政治、讲正气、讲文明、讲道德、讲纪律、讲艰苦奋斗和拼搏向上的校风及虚心好学、敢于创新的学风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能肯定和强化形成与学校良好形象相符合的行为和习惯,对与学校良好形象相违背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具有抵制作用。

(五)良好的学校形象具有宣传展示功能

良好的学校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有利于吸引人才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能提高学校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和赞誉度,增加学校的无形资产、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打出高校品牌,易于大众进一步了解学校历史和发展前景在高质量生涯的招录、社会的理解、认同与资助等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良好的大学形象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大学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环境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建设,它促使大学文化与世界文化进一步交流与融合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它使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立足学生、教学和科研体现以人为本的大学精神;在人文环境和校园景观上不断发掘与丰富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的高校借VIU建设之际,组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种设计征集或比赛活动,既加强了师生的理解和参与兴趣,又活 5

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校园文化的直接表现,大学标识对外提供了整个校园最为基本的形象信息,对内则提供了整个校园最为直接的形象感知。它是他人对高校的首因效应的生成点,也是高校光环效应的起始线。先进的校园文化将是十分注意对外形象的校园文化,它会要求整饰高校的校园布景与景观建设,关注高校大门、主教学大楼、图书馆等标志性建构景观,同时还要统一校名印刷体、设计校徽图案,规范对外的宣传用语,这样通过高校在色彩和风格上的合理和谐配置,而将高校最为良好的风貌和形象通过各种方式展示于社会公众面前。

三、大学标识与校园文化互相促进和完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UIS战略,对大学形象进行全方面的构思与设计,对各种校园形象要素进行设计整合、形体塑造、结构优化和修饰维护,从理念、行为与视觉上将形象整饰过程统一化、系统化,可以明确办学理念和目标、凸显高校特色、内化校园价值观念、弘扬校园文化精神,全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事实证明,建立完善的大学标识系统,有助于大学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大学文化内涵的表达,有利于大学品位的提升。但归根结底,良好的大学形象离不开“一所高校的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学生素质、校友成就、学校规模、校园环境、时代精神、历史风采以 6

上一篇:肚子里的议论会童话作文下一篇:教师纪律作风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