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

2024-05-13

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精选14篇)

篇1: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

关于什么是国学文化经典

国学理念把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特点。

“幼儿养性”指的是为孩子奠定优美的人格。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在零至三岁时形成的,后来虽然有变化,但整体特点没有质的改变。心理学证明,零至三岁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很可惜,多数的父母大都轻易错过了。如何在纯净的白纸上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构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石,是天下父母应该关心的重要课题。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反之将受害无穷。幼儿阶段几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其纯净的心灵对外界信息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吸收,此时的教育都依赖父母亲主动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童蒙养正”指的是用圣贤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幼儿四岁后,慢慢地学会了应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学习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此时应该把“童蒙养正”教育提上日程。“养正”是指培养孩子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习惯。四至六岁儿童理解能力弱,学习生活中依赖父母之处尚多。此时也是孩子心性依然纯净,记忆力最强的阶段。父母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以历代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复熟读,进而鼓励其背诵,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经典的价值也将随伴其人生成长,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人生逆境有着重要作用。

“少年养志”是指鼓舞孩子追求崇高理想,培养远大志向。孩子告别幼儿园,就进入了少年时期,理解能力显著发展,渐渐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阶段。此时即应迈进“少年养志”的教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我中华民族青少年们立志向学的典范。至于到了初高中的青少年时期,除了学校正常课业及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书籍外,建议父母选择有助于孩子立志的课外读物,鼓励他们阅读。有了书籍的力量,就会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情,建立坚定的信心和为理想奋斗的勇气。

“成人养德”指的是积累厚重的德行,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展开真实的生命旅程。成年以后,孩子进入社会,开始发挥自己的专长,进而立业成家。此时应尽力以求自立,在与人交往、与社会对接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成为成熟的个体人,能够在为人处事中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

人生的四个阶段是环环相扣的,深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每个阶段都与国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而幼儿养性正是其入门的门票。因此,抓好幼儿国学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篇2: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育人育心,千古大计,传统文化,做人根基,孝悌忠信,常记于心,人性本善,为物所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立身处世,道德为先,笃信忠厚,天下同心。

“六一”儿童节前夕,曹王镇教委抛弃了以前文艺节目庆祝的方式,开生面的组织了“经典诗文”诵读、表演比赛,来自全镇的8处小学;3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比赛。经典诵读、表演不强求死记硬背,也不要求学生现在就能完全理解,而是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舞蹈个厂等形式,使孩童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并获得智能锻炼和人格培养,从而终生受益。

有关专家认为,少年时代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3岁至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在此期间加强左右脑记忆力的开发和知识训练十分重要。少年儿童直接参与,将会数万成年人,通过宣传等能使众多的中国人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敬爱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今天,//小学,高朋满座,共商教研大计;

女:今天,书香校园,群贤毕至,再谱阅读新篇。

男:本学期,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女: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读中华美文,做少年君子古诗文展示会现在开始。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诵读经典。

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

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女:“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女:入学一年,一年级同学已能背诵几十首古诗啦!

男:下面请欣赏由一年级同学表演的古诗文接龙。

女:逝去的是历史,不灭的是精神,岁月带不走千古之绝唱,光阴抹不去不朽的英魂。让我们欣赏二年级同学带来的岳飞气壮山河的《满江红》。男:黔驴技穷这句成语大家都知道吗?它来自柳宗元的黔之驴,下面请三年级同学为大家演绎这个童话故事。

男: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古诗词以其淳厚的艺术魅力,绰尔不凡的想象,新奇巧妙的构思而流传百世。下面请欣赏四年级同学带来的

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相声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五年级同学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以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相声《春之赞》

男:歌声永远是青春的主旋律,伴随动听的的音乐,优美的景色,和朗朗诵读之声,我们来欣赏六年级同学表演的《山居秋瞑》

女:今日事今日毕,莫等明日在努力,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抓住今天的宝贵时间,好好学习,锐意进取。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齐诵

表演

。齐诵《虞美人》、《青玉案元夕》

篇3:什么是国学?

国学大师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一文中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 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 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 而自治其一国也。”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也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 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 个民族的文化, 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胡适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 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 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 就是‘国故学’, 省称为‘国学’。”

而与这些大师意见向左的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当代理学大师”的马一浮先生, 他于1938 年在浙大开国学讲座的第一讲, 就是从“楷定国学名义”开始, 他提出, 时下关于“国学”是固有学术的提法, 还是太觉“广汎笼统, 使人闻之, 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今先楷定国学名义, 举此一名, 该摄诸学, 唯‘六艺’足以当之。”“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即孔子之教。就是马一浮先生认为, 国学就应该是“六艺之学”, 这是他给出的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国学定义。

所以, 在探讨国学的定义的时候, 必须注意到, 国学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说认为“国学”指我国过去的一切文化历史。这个概念显然过于宽泛, 但是, 广义的国学概念并不算错, 因为从文字上来说, 国学的确应该是我国与西方相比, 所有不同的学问, 但是这个范围过大, 其中所包含文学、历史学等学科已经是单独成立的科学理论, 不适宜再包含进去。所以, 国学又不得不同时采用狭义的概念。但是对于狭义的概念来说, 马一浮先生所做的定义又过于狭窄, 所以, 有必要在马一浮先生定义的基础上进行外延。于是, 狭义的国学概念认为不是所有的汉语言文化都是国学, 国学是专指经、史、子、集这四部学问的。也就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 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朝理学、明朝心学、清朝朴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在讨论国学概念的时候, 我们又必须考虑到国学与中国哲学、中国义理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义理学显然是国学的一部分, 但现在与国学的意义最接近的词语就是中国哲学。“哲学”一词是从日本引进来的,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脱亚入欧, 学习西方文化, 他们在翻译西方书籍的时候, 将西方关于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称之为“哲学”, 所以, 哲学本不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词语。当冯友兰在20 世纪30 年代初期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 陷入了困惑, 他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继续以西方人的哲学思维为准则, 在中国的义理学著作中寻找能与西方哲学相对应的理论体系, 称之为“中国哲学”, 并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另一个是坚持以中国的义理之学的思维为准则, 撰写一部《中国义理学史》, 进而以中国义理学的体系为参照, 撰写一部《西方义理学学史》。黑格尔曾说:中国无哲学。黑格尔的判断并不为过, 他说中国没有哲学, 主要是指中国没有完整的、符合逻辑的可以拿来继承和发展的中国人原创的哲学语言系统和话语体系。中国的哲学家最多是思考哲学问题的专家, 但缺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语言系统和话语体系的哲学专家。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国的确没有哲学。中国人在思想上表现得更为强烈的是义理学, 哲学是思考整个世界, 而义理思考的是人伦社会继而扩展到治国理政, 有着显著的不同。但是, 冯友兰最终还是选择了撰写《中国哲学史》, 因为当时的世界是西方掌握话语权的世界, 中国学术界自然也要向西方学术界靠拢, 与西方世界接轨。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促进世界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类自身和谐的丰富内容, 有着完整的体系, 缜密的论述和饱满的人性, 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遗产。但中国传统文化自从五·四运动以来, 就不断地遭到破坏, 到今天, 几乎面目全非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长久以来, 我们把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混为一谈, 不能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但如果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一下历史阶段, 便会立刻明白, 哪里是精华?哪里是糟粕?

中华文化到春秋战国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的文化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是中国学术最开放、言论最自由的时期。但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 采用李斯的建议——“焚书”, 不久又因对儒生不满而“坑儒”, 使得除了法家以外的思想都受到了抑制。汉朝初年, 在万物凋敝、百废待兴的情况下, 汉朝采用了黄老思想, 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起来。但是, 儒家思想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汉武帝元光元年 (前134 年) ,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为汉武帝所采纳。从此, 儒家思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而其它学派的思想都被钳制住了。同时, 从汉朝开始, 佛教传入我国, 对我国文化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魏晋南北朝到宋朝建立, 儒学始终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 道教和佛教, 无论在统治集团还是在整个社会中, 受重视的程度都不低于它。由于有些统治者笃信宗教, 在有些年代, 道教和佛教甚至会被排在儒学之上, 成为统治思想。宋朝建立后, 又迎来了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 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也就因此而日益表现出落后的一面。宋明理学中所表现出的三纲五常、忠孝节烈的教条, 对“君父主体”的绝对权威性的维护, 以及对妇女的摧残, 阻碍了社会发展与民族进步,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阶段的意义在于: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学术思想的部分从作为政治统治思想的部分中剥离出来。多年来, 我们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所表现出来的全盘否定或者全盘接受的错误, 就在于不了解传统文化有这样不同的两个部分。在春秋战国时代, 儒家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学术思想, 而到了汉武帝时代, 儒家文化则变成了国家指导思想、意识形态。这时的儒家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

篇4: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

原典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稚蜘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译文

君和臣是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看上去距离很远实际上却很亲密,有的看上去距离很近其实却很疏远。有的大臣就在君王身边却得不到重用,有的大臣在离开君王以后还被君王珍重聘请。有的大臣天天都能在君王眼前却不能取得君王信任,有的大臣距离君王十分遥远君王却听到声音就会想起他。世间万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联结。或者是依靠道德相联结,或者是依靠交朋结党相联结,或者靠经济利益相联结,或者靠志趣相投相联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的时候不留下蛛丝马迹,进去的时候也不留下被人发现的记号,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都没有办法去阻止它的进进出出。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一定要做到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一定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暗中分析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透彻辨明行动之后可以得到什么?可能失去什么?只有这样,才可以影响君主的意图与想法。

女人味是一种什么味

文/张廷赏

女人味,一个时髦的名词,风情万种是女人味,温柔贤淑也是女人味,母性的光辉是女人味,善解人意也是女人味,能够发挥自己特点的女人同样散发出女人味。

拥有女人味的女人,性格活泼,但绝不张扬;说话调侃,但绝不过分;化妆精致,但绝不浓艳。女人味就像陈酒一样,好酒要陈酿,女人味要沉淀。它就是高跟鞋衬托下的纤细足踝,是得体、深邃的细语,是优雅的步态,是温情、善意的微笑,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靜。

前不久看到这么一篇文章感触很深,故事说的是:丈夫出差在外,不小心将3000元钱弄丢了,那是他家几个月的收入,给妻子的电话里,他刚说了一句:“我把3000元弄丢了……”妻子就说:“人没事吧?没事就好……”他愣在那儿,啥也说不出来。其实,妻子非常节俭,她也心疼,但想着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光是埋怨,只会加深矛盾。

篇5:什么是国学_什么是国学教育

小学的教学大纲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认字量是2500字。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不重复的字1800,论语不重复的字1399个,加起来多少?3199个字,是不是,区区两部书就把国家教学大纲计划的小学认字量给灭了。

而我们的孩子多可怜啊,晚上写,认生字,背课文哪一天是晚上八点之前做完的?哪一天不是早上七点起床的?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六年,只是认了2500个不重复的字,而且这些字没有生僻字,没有高难字,都是以小猫钓鱼为起点的简单字。六年的付出,你...心酸吗?值得吗?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四十六颗心,去一一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问题重重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千字文》有一千个字,《论语》是一万六千字,《道德经》是五千个字,《易经》是两万四千字,一年孩子背完了数万字,认字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篇6:为什么让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

大脑生理学家们发现,0—3岁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大概完成60%,这个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学习能力最强,比如学会说话、走路、手脚分工等人类最难的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学会的,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期,可能就会永远失去这些能力,比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与阿玛拉的真实故事,姐妹两由于错过教育的关键词,之后花费很大力气也才学会简单的几个单词和短暂的自立行走;

3—6岁间大脑发育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基本结束了,这就表明孩子的聪明与否到七、八岁已基本定型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个关键时期,那么当孩子年龄越大,启发培养他们就会越费力,效果也就越差。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

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趋下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0岁开始酝酿,1至13岁总是缓慢上升,13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18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

儿童国学经典教育,正是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好,理解力差,不求甚解这一特征,将永恒的、最有价值的圣贤经典装到孩子的大脑中,反复诵读来刺激孩子大脑,为孩子大脑构建一条高速通道,为孩子构建起一个大智慧的人生,等到以后孩子的理解力发展起来了,生活阅历丰富了,就自然的理解、活用!这些经典就一辈子跟着孩子,指导孩子的人生。

如果你不准备这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读,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一生都受其益。

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将永无翻身之地。好像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十五岁,就无法再训练了,此点请务必慎重关切,勿错过了时机!

儿童诵读国学经典,不但能开发儿童各方面的潜能,而且在孝亲、礼仪、个人修养方面都得到提高,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父母和孩子一起诵读国学经典,是最好的亲子活动,读经典不止是孩子进步,家长也跟着一起进步。孩子从小学习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有助于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地提升,并能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毒害,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更为重要的是,家庭经典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很好的一个补充,在所有的教育中,经典教育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

篇7:国学读经机哪种好 什么是国学机

文/贺老师

国学读经机哪种好/么是国学机?善仁国学机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完美的结合。善仁国学机采用国际领先的HIFI音箱技术,塑造了外形经典,内容丰富的特性。国学文化促进会组织了上百名知名的教育家、演奏家、录音大师、播音员、电音大师历时六年研发出来具备国学经典教育、左右脑只是开发、百科只是讲解、德育故事熏陶、孝亲音乐浸润等功能为一体的的全新高科技国学机产品。真正能实现让中国父母拥有圣贤家教“专家”的心愿。全新塑造“德正直,智充慧,性优雅,心大爱的孩子。

善仁国学机的主要功能

一、丰富的学习内容:包含数十部国学经典教材(《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弟子规》、《三字经》、《诗经》等);同时,还有数百首铃木左右脑全能音乐和中华儿童古典音乐;唐诗、宋词和历代诗歌、美文精选;还包括西方英文经典名著、英文优秀童谣;包括德育故事、名人故事、童话故事、中英文儿歌、科普知识等数几千个高品质教材。

二、用途广泛:还配有升级的U盘口,可以下载小学到高中所有同步学习教材,是很多孩子学英语的良师益友。还可单独做外接音箱。

三、遥控器操作:本机配置遥控器,可自由选取任一播放版块、播放内容音频,实现快捷操作。

四、完美的音质效果:采用全新一代的微电脑语音芯片,配合木质高保真音响,带给你优美的声音。

五、使用方便简单:接上电源就可以听音乐和学习国学文化知识。

篇8:传承国学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一、营造国学教育氛围, 繁荣校园物质文化

良好的校园环境, 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基础建设过程中, 既要注重其使用功能, 又要强调其“国学教育”意识, 推陈出新, 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我校在校园内布置有国学内容的宣传画、标语、橱窗、板报等, 营造强烈的感染气氛, 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还开展了班级孔子文化的环境建设, 由学生自己选用孔子名言警句、主题板报进行布置, 这样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 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国学教育宣传, 规范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规校纪以及各种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练意、习行的规范约束作用。学校应加强国学教育宣传, 结合新形势、新要求, 发掘传统文化中表现我们民族优秀品格和民族凝聚力的精华, 并以此作为校园制度建设的诠释。制订校规、班级公约时, 应依据班级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 参考《弟子规》、《三字经》有关内容, 制订出符合班级实际, 并有激励规范作用的班级公约。此外, 各部门明确在开展“国学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能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宣传。如:家长、学校、“青春风铃广播站”、《金岚》校刊等定期宣传“国学”, 弘扬民族文化, 树立典型。

三、利用国学教育资源, 丰富校园精神文化

作为深层面的校园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我们应坚持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发展, 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立足于提高全体学生精神文化素质, 就一定能重现它的价值和活力, 以满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 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 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 安排各自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 在各年级段形成独特的授课模式。如初一以故事带讲, 联系生活, 熟读成诵;初二、初三自读自悟, 悟中导读成诵;高中温故知新, 升华内涵。各年级组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授课, 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教学从点滴开始培养、训导, 要求学生尊亲敬长,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求知, 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 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改革, 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

(二) 国学教育渗透各个学科

将“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扎染绽放于美术课堂, 五祖拳纳入体育课程, 南音旋律奏响音乐课堂等等。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 同校园文学活动相结合

学校牵头精心组织、周密策划, 开展了一系列与国学相关的教育活动, 将国学教育有机地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如举办“沐浴书香, 健康成长”读书月、国学讲座、经典诵读、演讲征文等活动, 在丰富的校园文学活动中让学生更好地传承经典, 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四) 国学教育与特色德育活动相结合

精心设计、周密策划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并将国学教育有机地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最终, 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总之,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重要的职能之一, 因此, 传承国学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受国学的感染、熏陶、浸润, 更好地发挥出国学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我们教学的奋斗目标。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思想情操、人文素养、价值评判、道德标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予了空前的重视与关注。因此, 加强学生国学教育, 可以使学生在国学教育的氛围里耳濡目染, 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魅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国学教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志艳.开展经典诵读塑造美好心灵[J].黑河教育, 2009 (5) .

篇9: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

最近几年的“国学热”,一方面是因为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多了起来;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去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传统文化要逐渐进高考。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之下,“国学热”当然就进一步升温。或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就想开办“国学教育”本科专业。

目前,学术界对“国学”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之源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国学应该是“治国平天下之学”。如果是前者,那么意味着国学无所不包——从诸子百家的思想到历朝历代的医学、农学、工学等。而如果是后者,那么国学指的是治国理政的学问。

既然如此,高校要开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前,同样应该厘清“什么是国学”。要是不严格进行这项界定工作,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很不严肃地随意开设本科教育专业的感觉。尤其是在当下,不少高校开设的新专业往往有哗众取宠和浪费财政经费之嫌,高校在“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前必须正面回应公众的不解和舆论的质疑。

在公众的普遍印象中,国学包罗万象,而且精华与糟粕共存,需要深入钻研、仔细分辨、正确扬弃。因此,有资格称之为国学教师的人,他们的国学素养和造诣就一定得名副其实。高校寄希望于四年内把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为一位本科国学教师,这多少让人质疑——要知道,在国学这门复杂而宏阔的学问面前,多少大师毕其一生都不敢自称通识,而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要是能入门,那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来源:《光明日报》 胡乐乐/文)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高考状元?

始自科举考试的“状元崇拜”近年来愈演愈烈,虽有明令禁止却始终无法阻挡这股疯狂。中国两所顶尖高校甚至为了招收“状元”不惜在微博上“互掐”,这其实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视的缩影。

这些年来,每当高考放榜,“状元”便是绕不开的话题。一个高企的分数就使平时挺正常的“同窗”顿时成为神话。在利益的驱使下,媒体、母校、商家、名校则心照不宣地共同营造一个混乱的消费图景,“状元”则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这个图景的焦点。

翻看新闻,呈现在公众眼前的高考状元,往往都是神话一般的人物。许多人不但人缘好还爱看韩剧爱上淘宝,甚至从来不“开夜车”,简直是“十全十美”。回忆起高考和高中生活,他们往往是一副“王者归来”的英雄形象,不但以鸡汤的方式笑谈人生,甚至有人还“最遗憾数学考了149分”。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十七八岁孩子的青春,只有“一出生便风华正茂”,只会懊恼“人比人气死人”。

抛开媒体制造的“幻景”,高考就是一次考试,有较大的偶然性,成为高考状元,也是如此。高分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一定成功,甚至进入大学后也不一定就比其他人优秀。这些道理多数人都会明白,一旦碰上真人真事,还是无法避免地陷入种种误区。

金榜题名曾被古人列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有其现实原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在科举考试取得成功,便可以为官;位列状元、榜眼、探花者,甚至以后可能位极人臣。但现在不一样,高考成功可以让你上个好学校,以后能否“走上人生巅峰”都是未知,甚至能不能找份理想工作都还不一定。

当然,高考状元的优秀毋庸置疑。他们在学习、成长和奋斗中的故事,可以拿来激励99%的后来学子。

但当前,一些人对高考状元的追捧正在偏离正常轨道。相同梯次的高校之间手段百出,互相争夺高分生源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这实际上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视的缩影。一些高校并不在乎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他们争的也并不是优秀学子,而是考核“指标”、某某地区高分考生入学率。

可叹的是,一些高校一方面招收了那么多优秀生源,却不见如何精心培养;另一方面,这些高校在校庆时常常以走出了多少高官、富商校友为荣。

真要树立高考状元的榜样,媒体应该真实地报道他们奋斗的故事,而不是以铺天盖地的神话故事来“包装”他们;真要重视人才,名校应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择优录取”和培养。

如何看待状元,实际上也折射出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你从状元身上看到了奋斗和励志,对待自己的态度必然也是积极向上的;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神话和光环,那么你将无法正视自己。这不是鸡汤,而是人生。 (来源:新华网 白靖利/文)

篇10:优秀作文:国学是什么?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 、地理 、政治 、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 ”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 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 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关于中华文化的特征,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将其概括为十四点,即:广土众民;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历史悠久,并世中莫与之比;明明白白有伟大力量,又的的确确指不出来其力量所在;历代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家庭是中国人第一重要的生活;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迈进;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制之不见形成;建国之基础以道德伦常礼教,而不以法律,道德气氛特重;以儒学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是中国社会牢固的安定力,使得它经过无数次的大小变乱仍不解体;兵民合一,全国皆兵;孝的文化;“隐士”是中国的特产。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家,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孝经》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篇11: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

一、活动目的: 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传承中华古典文化精粹,推动学风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发掘创新思维,展示国学文化、个人才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二、活动宗旨: 展现文化魅力,弘扬国学风采。

三、活动主题: “品味经典,传承国学文化”

四、策划承办: 女生部

协办: 新闻信息中心,自律部,文艺部,宣传部

赞助:

五、活动时间: 待定

六、活动地点: 待定

七、活动对象: 经管学院学生

八、活动准备:(1)提前一周准备:

参赛方式:经管七个专业各派一代表队,每队7人.向女生部负责人报名:确定参赛队人员名单,队名,口号,文学才艺节目(限时5分钟,可文学作品ppt,绘画,音乐,舞蹈,器乐演奏,原创诗歌配乐朗诵,戏曲演唱等形式)

(2)统计参赛名单,节目筛选,(3)根据节目提供主持人串词,节目篇目报幕词

(4)节目彩排

(5)活动宣传: 打印、张贴海报

(6)申请教室,会场布置

(7)编辑宣传海报、国学短视频、所用ppt(国学文化选择题,判断题,你比我猜题目、方言所需诗歌)、表情说明、真心话大冒险题目、《只对你有感觉》《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李尤》

(8)确定嘉宾、参赛队座次安排

资源配置:(1)人力资源:主持人 2名

活动现场配乐,ppt放映 1名

嘉宾评委 6名,公证监督员 1名

统分员 2名

(2)物力资源:评分物资:评分表、评分笔、计算器、纸杯、水

宣传载体:海报50张,展板,彩带,气球

道具:宣纸、毛笔、墨汁、话筒、表情挡板

九、活动流程:(以文学知识问答为主题,点缀短视频,文艺表演,惩罚游戏)

(1)屏幕展示“品鉴经典,弘扬国学文化”,播放《月满西楼—李尤》

领导嘉宾入场,19:00前参队入场,分组坐好。

(2)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简介来场嘉宾,评委,公证员,参赛队(本队喊口号)

(3)主持人报幕今晚活动节目表,评分标准,先放一段有关国学短视频(待定)

(4)比赛开始(共2轮,评委打分,累计总分,后两名接受惩罚)

第一轮:我问你答(共20分)

a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答错不扣分)各参赛队各派1名队员代表参赛,可求助队伍提醒。根据比赛题目

b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答错不扣分)

第二轮:你比我猜

限时2分钟,每猜对一题得5分 各参赛队派出2名队员参赛,其中一名背对屏幕,另一名进行肢体演绎。其他队员不得提示,否则取消该环节比赛资格。

(5)分数统计

★★各队国学才艺展示(每队限时5分钟)★★

(6)主持人公布结果,开始惩罚游戏(配乐播放mp3《只对你有感觉》)

供选游戏(abcde)

a 用方言读诗,用纯正方言,抑扬顿挫地将诗读出来,可适当该词

b 表情呼叫转移,挡板抽走后,做出主持人所说的表情。。反应快点哈,会晕的 c 背人跑一圈,嗯,围着会场跑啊,最好男女搭档

d真心话大冒险,没事,问题很简单

e讲笑话,唱歌,让全场都笑

(7)现场书法展示(“光大国学”)(配乐播放mp3《明月几时有》

(8)主持人谢幕

十、经费预算

气球彩带。。。。。。。待定

宣传海报。。。。。。。张数,费用待定

宣纸、笔、墨汁。。。。待定

十一、联系人:某某

篇12: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丽春小学2013年10月国学经典活动综合报道为弘扬中华民族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广大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学习习惯,进一步丰富新课改内涵,丽春小学于2013年10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国学经典活动。

这次活动,全校师生全身心投入,人手一本经典,开展了诵读经典比赛,经典读后感展览,以及时代需要经典的辩论比赛,不断掀起诵读国学经典的高潮。

这次活动,不仅让丽春小学全体师生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感染力,也深化了新课改工作。

张徐静

篇13: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

国学经典所载为至理常道, 透射着人文的光芒, 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它使人明智, 使人聪慧, 徜徉国学经典名篇, 走进古哲先贤心灵, 就能洗涤灵魂, 培养智趣, 增长知识, 提升人格。 所以, 国学经典溢满校园时, 国学教育便像春雨般润物无声。

( 一) 诵经典, 提升学生素养

与圣贤为友, 与经典同行, 美心美文, 嘉言懿行, 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孩子接受人类智慧的启迪, 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古人曰:“ 熟读三字经, 便可知天下事, 通圣人礼。 ”的确, 诵读《 三字经》 , 学生懂得了“ 孝于亲”“ 悌于长”。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所说:“ 一部《 论语》 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是的, 诵读《 论语》, 孩子们学会了“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经典诵读默默地影响了孩子们的气质, 增加了他们精神生命的深度, 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 二) 研经典, 塑造教师魅力

教师研读国学经典, 能修炼宁静的禅意与仁智的育人情怀。 研读经典, 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 对教育, 要有“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对学生, 要有“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寓理于事, 寓教于趣”的情怀;对自己, 要有“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在其中矣”的境界。 可见, 研读经典, 教师提升了自身魅力, 担当起思想文化传播者和智力资源开发者的使命。

二、建构校本课程, 国学教育水到渠成

国学经典教化之精髓, 在于长期的习读过程中领悟其“ 真、善、美”, 并逐步形成“ 修身、齐家、治国”的能力素养。 为了更科学地学习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 有效开展经典阅读, 我们要建构校本课程, 从而使国学教育水到渠成。

( 一) 利用现有课程, 实现学科整合

学校要将“ 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古诗文与语文教学水乳交融, 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 剪纸艺术、国画绽放于美术课堂, 中华武术纳入体育课程, 民乐旋律奏响音乐课堂, 墨海书香飘溢写字课堂, 中医、中药、茶文化充实综合实践活动等。 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

( 二) 开发校本课程, 充实教学内容

首先, 学校每周开设一堂国学课。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编排内容,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赏析、诵读经典。 具体安排如下:

内容: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 首, 选背古诗词80 首 ( 学校选读) , 共150 首;《 三字经》《 弟子规》《 千字文》《 笠翁对韵》《 增广贤文》《 论语》 选读、古代经典名篇选读等。 其次, 教师充分利用课前活动。 预备铃响, 学生边诵读本周的诵读内容, 边做课前准备, 让课前的喧闹变成琅琅的读书声, 学生在诵读中平和安静下来。 各科教师形成共识, 齐抓共管, 养成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利用在校可利用的时间, 既提高诵读效率, 又减轻学生负担, 更形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搭设多维平台, 国学教育精彩纷呈

( 一) 多彩活动演绎经典

在实践中, 义务教育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开设活动课程。 一是研究性学习, 精心挑选国学经典内容, 围绕有价值的话题, 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自发的探究中走进经典、研读经典, 挖掘经典的内涵和深度,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是班队活动, 利用班队活动开展经典诵读的系列活动。 三是学科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与各学科中的经典有关的学科活动, 借助经典拓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的能力。

( 二) 科学评价展示经典

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 让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相结合。 依照“ 读经教育”的特性, 评价之鼓励性质大于测试性质。 采取“ 一周评价”“ 学期评价”“ 学年评价”方式。 其次, 常规评价与素质评价相结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设计能激发孩童自主诵读的评价机制。 期末, 在素质报告单中增设“ 国学”栏, 多一把评价衡量的尺子, 让学生重视经典诵读, 将其视作一门课程。

国学经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 它发掘了儿童智力潜能, 提升了儿童的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 犹如走在一条铺满鲜花的路上, 领略着中华经典的风韵, 感受着中华文化的精深, 更能让传统经典文化浸润孩子的人生, 给予孩子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参考文献

[1]邱惠丽.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J].哲学动态, 2006 (1) .

[2]邓晓芒.伯林自由观批判[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10) .

篇14: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

【关键词】弘扬 经典 助力 孩子 健康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77-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五千年。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传统文化的总称,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国学经典,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国学走进中小学课堂,可以让学生们在国学经典中汲取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营养,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灿烂文明,使他们受到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令他们终生受益。

一、《弟子规》教会了学生不再叛逆父母

“父母呼 應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等。” 当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谦让,不知道怎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个人至上。家长也只注重智力、成绩,德育方面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让孩子们诵读学习《弟子规》,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助于他们人格的健全。在我班的学生当中,叛逆性最强的就是苏晓浩同学。他养成一种孤僻的性格,不愿和别人接触,性格执拗的很。我了解情况后多次和该同学谈心。刚开始他不和我交流,而后来我总表扬他。他逐渐的愿意和我交流了。我发现他非常聪明,喜欢故事书,我就找了几本书给他看,他看完后很快就还给了我。并且还能讲出一些精彩的故事情节。我说:“你是一个非常讲信用爱读书的同学。你为什么不看一些古典书籍。国学经典进校园的活动以来,同学们都在诵读《弟子规》。我这有一本《弟子规》,这其中不但有很多故事还会告诉我们如何做人。你拿过去看看,你最好能背上背上几段。”就这样他和全体同学一起诵读起《弟子规》来。

一天,我说:“苏晓浩同学现在咱班同学《弟子规》诵读都很好,你能诵读几段吗?”他很流利的就背诵下来了很长一段。我说:“你知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什么意思吗?”他说:“父母喊你的时候你的动作不要迟疑。父母让你做的事不要懒惰。父母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敬的听从,父母责怪你的时候要顺从。”我说:“你理解的非常好!你非常聪明,老师非常佩服你。”我说:“《弟子规》就是古人规定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古人留下来的一种智慧。书中说的话有道理吗?你信服吗?”他说:“我非常信服,非常有道理。”我说:“那么你和父母之间现在的关系怎样呢?”他说:“不怎好,他的父母经常用一些老规矩规范他,他接受不了。”我说:“用什么老规矩规范你了?”他说:“父母每天给我规定一定的时间起床,那时我睡的正香,我稍微懒床一会他们就会训斥我。我非常生气就不和他说话。”我说:“今天,我为什么叫你来背诵弟子规呀?我为什么不叫其他人来背诵呀?”他说:“因为,你是我的老师只有你才会管我。”我说:“你说的对。只有你的父母才会管你,别人的父母会管你吗?只有你的父母才会叫你起床,别人的父母会叫你起床吗?”他摸摸头害羞地说:“是。”我说:“既然,你知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道理,为什么不接受父母的训斥呢?你做到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不就开心了吗?你和父母间就没有矛盾了吗?”他听我说的很有道理就点了点头。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下决心改正。从那次以后,他每天按父母的要求早起晨读。父母非常高兴,每次都夸他懂事了。就这样,父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了。他的成绩也越来越提高了。

二、《弟子规》教会了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我任教的班级中一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同学晚上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不听父母管教。把美好的时光都浪费在网络游戏上,父母感到很惋惜也很无奈。父母和我交流中希望我能帮着他们想想办法。孩子们穿衣服相互攀比,鞋和衣服脏了后从来不洗,这给父母加重了很多负担。吃饭时挑食、厌食。做事不理解父母。有时甚至向父母提出超出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这让父母非常为难。面对这些不良的品行父母非常苦恼,也很无奈。

国学经典进校园后,同学们每天早晨都在诵读《弟子规》。陈赫同学也在其中之列。他开始的时候虽然读了很多,但是做的却不是那么好。我说:“《弟子规》诵读这么长时间你有什么感受啊?”他说:“古人说的话非常有道理。”我问:“那你按照要求去做了吗?”他说:“我没有按要求去做。老师您让背我就背。”我说:“孩子,我们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的。”我问:“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陈赫说:“就是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就是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我说:“你理解的非常好,你非常聪明。你的小学生活很快就快过去,你抓紧时间学习了吗?他沉默了一会说:“我早晨一般是父母叫我才起床,放学后写完作业后多余的书籍从来不看,晚上有时间就是看电视或者玩一会网络游戏。”我说:“电视、网络游戏,今天不看可以明天看,今天不玩明天可以玩。小学的美好时光如果丢失了还会有吗?如果你没有学好你还可以重读吗?”他说:“是不能”。我说:“古人都知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能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读书。你为什么做不到呢?再看看我们班的学习好的这些同学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他们的优异成绩都是勤奋刻苦的汗水换来的。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你们不努力学习就会被他们落下。书到用时方恨少,你把时光用在网络游戏上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你现在努力还可以”他说:“那我应该怎样做?”我说:“《弟子规》就是我们的榜样,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就会逐渐改掉自己的不良的行为。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成绩就会提高。”他说:“好,我试试。”我说:“有尝试就有成功的机会,男子汉应该言而有信”。他非常高兴地走了。我就这样在践行中,尝试着用国学教育的内容教育着孩子。用《弟子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感染着孩子。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点做一点改一点,日积月累逐渐地改掉了不良习惯。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好习惯。

三、《弟子规》教会了孩子怎样做人

众所周知,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这些孩子大多的“自我意识”非常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如何教育好這些独生子女,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带给教师新的任务和挑战。自从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以来,学生都在诵读《弟子规》。我在践行国学教育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弟子规》教会了孩子怎样做人。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是非曲直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记得有次我问孩子们“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我给他们讲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母亲抚育我们的时候,也像老乌鸦抚育小乌鸦一样,非常艰辛。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们,我们不能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我们要知恩、报恩。我们要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告诉同学们不懂得报恩,就不懂得珍惜就不会幸福。孝敬父母就从记住父母的生日做起。

平时我与孩子接触过程中,经常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看他们的坐立行走,出入进退是否符合规范。他们做的不好时,我就用“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督促他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如某个学生迟到了,我会用“朝起早,夜眠迟”来提醒孩子珍惜光阴。当有的同学不讲团结,不融入集体或因小事斤斤计较的时候,我会用“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来教育他们。使他们懂得只有团结才能和睦。当有的同学说话办事不讲信用时,我就用“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来教育他做人要诚信。当有的同学羡富贵骄贫穷时,我用“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来教育他对富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穷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要不厌恶、不嫌弃。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当有的同学学习不及时的时候,我就用“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来教育他读书时要有规范 ,读一本书或学一门功课,虽然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敦促他抓紧时间学习。学习《弟子规》,不仅仅是背过,更重要的是践行。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

上一篇:小小演说家主持稿下一篇:出纳工作个人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