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师讲课后有感

2024-05-01

听名师讲课后有感(精选6篇)

篇1:听名师讲课后有感

听名师讲课后有感

我有幸在柳州市锦绣路小学李辉玲副校长的小学语文优质课上旁听。这2节课,课堂内容丰富而紧凑,听完后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语文课堂的情趣化、生活化、艺术化。教学活动中,李副校长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穿针引线的教学思想,努力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下面具体谈谈我听了这2节课的心得体会。

一、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师的引导

1.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具有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了的特点。另外,汉语拼音有高低起伏的四个声调,很容易产生音乐般的旋律,这两个规律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听的这2节课中,课堂上先后采取了朗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快速读、引读等多种形式,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

2.小学阅读课是教师指导下的言语实践课,是读书指导课,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在李副校长的课堂教学中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学生读的过程中李副校长都善于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让学生尽情交流自己对词语及文本的体会而且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体验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走进文本轻轻松松地读出人物情感、品出味道、读出感情。

二、语文课堂展现语言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当听着李副校长的课时我不禁惊叹:“原来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语言准确、精炼而不失幽默。她以底蕴深厚的声音朗诵,在《伯牙绝弦》这一课的教学中,带领大家走进伯牙与子期的内心,体会人物对知己的深厚情谊。可以说,李副校长这位优秀教师,在发掘和理解教材方面、组织课堂教学方面都充分展示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课堂,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平台

李副校长注重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感受文中人物感受。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中,每当孩子们动情的朗读描写伯牙琴声的句段,李副校长总是提醒学生“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掌握了“抓关键词、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子的方法,扎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语文课堂突现强烈的语文意识 1.重视字词教学

强调“读准字音是读通文章的基础”。让学生读准音,在响亮悦耳的语音中感受汉字的音韵美节奏美。让学生读时眼看其形、口诵其声、耳听其音、心悟其义,联系上下文,把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蕴。例如,在教学生字交流识字方法时让学生对“兮”和“分”进行了比较发现,为了让学生进行深刻记忆李辉玲副校长利用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字词教学不仅快乐而且扎实。

2.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李副校长在教学过程中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程,关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使其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四、利用“文章空白”启发想象、突破难点

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旺盛,在接触周围世界时,会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在他们的头脑中会产生出许多新鲜、奇异、与众不同的想法,创建出许多新的形象。而李副校长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利用了文章的空白来诱发学生的想象,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难点。

短短的两节课时间感悟到了上课教师课堂的朴实、扎实、求实;感受到了李辉玲副校长对语文的热情、激情;感受到了她对教法的慎重选择,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三维目标的准确落实,也感受到了她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注,更感受到了她给我今后的阅读教学指明的方向。

篇2:听名师讲课后有感

XX年3月20日上午,我有幸在太原师范行知礼堂里听了窦老师指教阅读课《我的爸爸叫焦尼》。

开始上课了,一个动人的配乐故事一下子把我吸引了,优美的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动听的诗一般的讲解,给我们带来思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课上窦老师不时引导学生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哪怕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亲爱的孩子们,猜猜看,儿子见到爸爸会说什么?”(“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就这么一句话,在文中不同场景中重复了五次,而爸爸就在火车行最多人的时候也说了“这是我儿子,他叫狄姆”。窦老师曾多次反复出现焦尼和爸爸这一天的相聚场面,引导孩子从色彩‘构图形状、道具(围巾)展开大胆想象……最后在窦老师深刻内涵的引领之下,同学们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在教学中他不断的引领学生走进她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教学主题中,也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就这样悄悄地结束了,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我也亲身感受到窦老师简单的课堂带给我丰富的感动。

课后,我们又倾听了窦老师的讲座《三超越式教学》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他讲座时,不但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而且风趣、幽默,吸引了每一位听众的注意力,不时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而且更多的是收获,从中我明白了教学要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窦老师还提出“三个一” 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三个一就像三个相转的大齿轮,一个也不能少。在窦老师所在学校低段学生每次拿起笔都要先读儿歌(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才开始写字,可见对于握笔写字的重视。

不管听窦老师的课还是讲座,都让我体会到了课堂需要老师的激情,需要用老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用老师的激情来浸润学生的情感。也让我明白了我们要靠读书来学习知识,靠课堂来实践教学,靠反思来积累经验。

此次太原学习,我明白了:简单的东西有时并不是就不好,今后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将尽量避免去让学生华而不实和弄虚作假,煽情过了份,那就是做作了。

我还明白了,应该继续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对他们写字的指导上,我可不希望学生把“楚中天”写成了“林蛋大”,即使不能像清华附小的小孩子那样,每逢写字前都要唱儿歌,但也要努力做到坐姿端正、执笔正确。

至少,我更加懂得了,人应该努力去寻找自己本来面目,当我们的心变得不再纯洁,当我们开始习惯于懊恼和抱怨,我们得像狄姆学习,学习他乐观的心态,学习他用简单的表达去赢得丰富的感动。

篇3:听名师讲课后有感

1. 学名师孜孜不倦, 刻苦钻研的精神, 铸就一身硬功夫

名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知识渊博, 教学功底深厚, 这都来源于他们爱学习、爱钻研的精神。他们爱岗敬业, 每天都能挤出一两个小时学习, 他们学习的内容范围较广, 既钻研专业知识, 也研读文学作品及科技文化等知识。我认为学名师, 首先要学习他们那种好学精神, 学习那种与时俱进, 活到老, 学到老的精神。我们既要多听名师们的课, 还要长期订阅教育教学杂志, 学习他们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既要钻研业务知识和技能, 还要研读文学作品、科普文化等知识, 不断拓宽拓深自己的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学科的知识钻研得比较深, 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课程要学, 尤其是各种文学作品更要去研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既要会评论文学作品, 还要会写些文学作品, 例如小小说、诗歌、散文、童话等。现在的小学生学习条件好, 他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很多, 他们不但知识面广, 还很会写东西, 他们中间有的会写诗歌, 有的会写散文, 有的会编故事 (包括写童话)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自己都不会鉴赏文学作品, 不会写文学作品, 又怎么能满足有文学天赋的学生需求呢?因此要当好小学语文教师, 就要不断地学习。语文教师不但知识面要广, 语文学科这方面的知识和写作技能还要很强。

2. 学名师重视朗读训练, 让课堂充满激情

名师们上课有个共同的特点, 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 步步深入, 激情荡漾, 高潮迭起, 层出不穷。王菘舟老师上的课尤为突出, 例如:王菘舟老师上的《二泉映月》先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后, 接着请学生读出课文中描写风景优美的词语, 然后屏幕上出现了四组课文新词。经过排列, 像一首诗。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壁。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这四组新词, 王老师先范读一遍, 接着学生齐读, 再指名读一组词, 然后问:“你读这一组词带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学生一组一组地读, 一组一组地体会词中的意境, 接着一个学生读, 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听、想。读后, 王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完之后, 王老师说:“我们一起把看到的情况读进去, 一组一组地读, 读了再读, 闭上眼睛再读。” (这时学生已经会背诵这四组词了) 然后王老师问:“这一组一组地读着, 它不再是一首诗, 而是什么?”甲生答:“是一首优美的曲子。”乙生答:“是一幅画面”。这四组词一遍又一遍地读, 读到能背诵, 读到能理解词的意识, 体会出诗的意境, 每读一遍都能出新, 学生们不但不会厌烦, 而且越读越有激情。

我们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不够重视, 认为在朗读上花太多时间没有什么用, 考试又没有考到朗读, 因此朗读在教学中占用的时间不多, 而且指导朗读形式单一、枯燥, 学生读错的地方教师予以纠正, 要想让学生读熟一点, 就叫他们多读几遍, 学生们读完两遍课文后, 就不爱读了 (没兴趣) 。要叫他们读四五遍, 我们就感觉很困难了。学生不爱朗读, 现在看来, 主要原因是在我们老师身上, 老师激发学生朗读方式单一、陈旧、没有激情, 有些老师朗读指导水平不够高。如果语文老师自己朗读水平差, 甚至连范读都不敢, 就无法让你的学生喜欢朗读, 就无法带出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既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还要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

3. 学名师授课先从模仿开始

名师们上课既有许多共同之处, 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哪个地方课上得与众不同, 那就是他的特色, 那就是一道让人叫绝的“特色菜”。名师众多向哪个学呢?那就相当于你拿着菜单点菜一样, 你爱吃哪道菜, 就点哪道菜。你爱学哪个名师上课, 就选哪个名师上过的课试上一下, 先从模仿上课开始。学东西, 很多是从模仿开始的。例如王菘舟老师上过的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 我在下乡支教的时候, 就模仿过他的课堂实录上过一节课, 不过我没有像他那样上得那么细, 把他上过的第二、第三课时两节课的内容我压缩成一节课的内容来上 (也就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这节课里有许多问话、上课步骤等都是王老师设计的, 可以说是按他的上课模式去上的, 结果这节观摩课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4. 学名师深入地解读文本, 建构出不同反响的教学设计

模仿名师上课, 只能算是学到一些粗浅的、基本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是初学者的起步, 还不算是学到了真功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换一篇课文, 名师们没有上过的课文, 没有案例, 你就不会上, 或者上不好, 上不出名师们那样的风采。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到名师的真功夫呢?我认为除了要多听他们授课、讲座和研读他们的教学实录及论著外, 还要学习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对教学设计的超凡的建构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上完《晏子使楚》后, 给我们做了《教学设计说明》的报告, 窦老师在报告中指出课堂教学要体现主题教学, 要体现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文学层面;要体现三个维度:温度、广度、深度。“广度”加大了孩子的积累, “广度”是为“深度”服务的, “深度”是引着学生们往深里走, 长成一棵大树。由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不同, 思想认识水平不同, 因此, 同样一篇课文, 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同, 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也各不相同。例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 我们的一般教师上这课只要求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理解词句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道晏子能言善辩, 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 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与楚王舌战, 最后晏子赢得了个人尊严, 也赢得了国家的尊严。可是窦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这些, 还要让学生知道晏子的尊严、素质、气节等人品, 还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其他相关的道理。

窦老师上的这一课, 真正做到了“三个体现”:体现主题教学、体现三个层面, 体现三个维度。窦老师对文本的解读, 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因此她的教学设计, 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得出来的, 这就是一个教学能力高超的体现。我们现在所要学的就是这种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这才是真功夫, 硬本领。

篇4:听名师讲课

一、 领悟名师成功课堂后的前瞻理念

通常听名师的课我们会陶醉于课堂中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起伏跌宕的教学过程,天衣无缝的教学衔接,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之中。如果说这些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的“热闹”,那其间折射出的前瞻的教学理念才是其中的“门道”。课堂教学是用教学事实阐述教学理念的过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往往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而作为一个听课者,我们除了要关注课堂的热闹,更重要的还应该去寻求、开掘、领悟支撑这种成功教学的理念。

如我在闻言黄爱华老师要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深感蹊跷:怎么会选择这样的课题进行教学呢?在我看来这部分的内容既枯燥,又没有什么探索的必要和价值,教师的一段告知完全就可以使学生很快接受。然而听课时才发现黄老师把“万以内数大小比较”这一知识,完美地融合在学生间所进行的一场“长江队”与“黄河队”的“抽数组数比大小”的比赛之中。听课中,我不仅感染于热烈的课堂氛围、黄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更折服于他深厚、前瞻的新课程理念。这种“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的创造境界,从而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教学理念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领悟的“门道”。真正领悟了这些才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拥有足够的底蕴,才不至于使我们的教学迷失航向。

二、 感悟名师成功课堂中的精彩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观名师的课堂,很多都具有这样一种共性:教学过程设计得粗放而大气,而教学细节却处理得细腻而到位。名师课堂中的细节,决非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非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更不是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深谙“小细节包含大智慧”之理。作为一名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对细节首先要有一种敏锐的捕捉意识,在及时的记录后去细细地推敲、感悟其中折射出的名师们灵动驾御课堂的教学机智,有效整合利用教学资源的策略以及对教材、学生等教学因素的深刻理解和独到把握等等。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材中安排的这样一个习题:用一张涂满色的纸条表示整数1,要求学生填出在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如图1),而张齐华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对图1中的等分线作了隐藏处理(如图2),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估計。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性的变化,却激发出了课堂中学生的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不仅说出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更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自己估计的方法。而张老师更是借助这张小纸条做大文章,让学生观察涂色部分和对应的分数谈自己的发现。而此时学生的认识也已经完全超越了题目设计的本意:有认识到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有意识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小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异常地活跃。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才让如此朴素的一道练习题承载了这般丰厚的数学内涵,估算意识的培养,数学思维的训练,极限思想的渗透,一切都显得那样的深刻而自然。我想也真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才使得课堂充满了如此的灵性。因此作为听课者而言,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名师课堂中的精彩瞬间,会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到他们教学的技巧、机智和智慧。

三、 品悟名师成功课堂上的生花妙语

听名师的课,常有让我们一唱三叹,拍案叫绝之感,究其原委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课堂教学的语言。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充满了智慧对话的过程,而“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名师们巧妙的教学策略和灵动的教程推进正是通过他们生花妙语的轻巧“点击”、从容调遣,才使得了他们在课堂中“随心”演绎、挥洒自如,从而让课堂“弹出”了精彩一片。

在听名师课的过程中,我有个偏好那就是喜欢记录下名师嘴中那些能够真正打动我,给我以震撼的教学语言。翻开我的听课记录也许你并不能详尽的看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但你总能看到那些记录工整的名师的“妙语”:“相信有数学眼光的人一定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在我看来这些或朴实无华,或机智灵动,或幽默风趣,或充满哲理的话语也许并不是一些优美词汇的堆积,更重要的是这些语言能够给学生以激励、呵护,给课堂以情趣、美感。

当然,作为一名学习者,我们还应该正视自我,以一种更为虔诚的姿态对名师的这些语言去进行分类、整理,如课前谈话类、课堂引入类、课堂引导类、课尾总结类等等。在品悟的同时更好地借鉴、吸纳,在实践中不断地消化、锤炼,这样方能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

图/宋莉莉

篇5:听名师讲课有感曹占海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为《播撒希望的种子》的书,书中描写的是我们唐山市名师讲学团成员的事迹。他们的敬业精神,他们的教学风采,让自己从中深受启发,学到了经验。让我真正感受到“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学生生命花蕾在这样的课堂中得以自由的舒展、张扬,绽放。专家、名师精湛的教育理论和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广博的文化底蕴。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贫乏,专业技能的欠缺。名师们的一言一语真像是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指明了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前进的方向。

一、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个体

细细读来名师们的教学案例,品味着他们精心准备的课件,好似真的融进了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他们循序渐进而又生动的知识展现,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潜心安排的教学策略。让人耳目一新。像唐山市路南区长青实验小学的魏晓辰老师讲授的《圆的周长》一课,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下,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和平台,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就努力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去完成,让学生去发现,去判断。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旁征博引、巧妙点拨更让人由衷地感到钦佩。在他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魏老师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挖掘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他们的这一系列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让人受益匪浅,也更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借鉴和学习。

记得魏晓辰老师在《领悟数学本质,把握数学教学》一文中说:“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动手实践,学会探索合作交流,魏老师的话让人受到了很大启发。

二、实现角色的转变为师生的互动

名师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新风貌。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把传统理念下知识的传授过程变成了新的教学理念下的师生对话和互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如周雅会老师在讲《搭石》一课时,把“点拨”、“启发”、“引导”留给自己,却把“体会”、“品味”“阅读”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启发”下,在轻松愉悦的“读”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的精彩的韵味。

三、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过程

细读名师们教学案例,品味名师们的专题讲座,无不洋溢着名师们的高深的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句话说的好“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学生时时刻刻在阅读”。这也正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后我要做到先读书,再教书,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每一堂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把时间和空间更加充分的留给学生,为学生营造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

篇6:听名师讲课后的感触

最近几年我主要讲授《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微积分》这三门课程。围绕着如何教好课,让学生听得明白,我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通过三天培训学习,在认真听了杨教授和陈教授精彩案例后,收获非常大。本人认为,他们真正把教育和教学、知识和能力、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感觉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兴趣切实调动起来,他们才肯自觉钻研,乐于钻研,这样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可以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介绍一些有趣的应用典范或者教学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使学生对抽象的课程感兴趣,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就象李教授所说的,“让抽象变得自然”,让学生在“发明中学习”。当然,这需要教师有精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

2、教师要提高授课艺术

两位教授知识渊博,讲课时厚积勃发,深入浅出的将复杂,抽象的内容讲的生动,通俗易懂,令我钦佩不已。他们提到了许多学科与数学的联系,进一步让我明白了数学课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两位教授为大家讲解了一些知识点的处理方法,但还有很多知识点该如何处理仍有待于全体教师各抒己见,寻找一个最佳讲课处理

模式。在讲课中他们提到了许多时下及时学习名人与他们的专著,建议大家及时时间去拓宽知识面。

因此我联想到在目前大幅度扩招的背景下,在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提高高等教

育质量的呼声下,高校教师更需要重视授课艺术以提高授课质量,保证授课效果。作为高校数学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要提高授课艺术就应该多向国家精品课程的骨干教师们学习,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效果。因此,本人认为国家开设这种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是迫切的。

3、选用优秀的教材

教材一定要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理论体系流畅,课后习题可以有适量较难的题目,但总体不易太偏、太难。目前能找到适合不同财经专业的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多的从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吸取精华。

4、开发优秀的教学软件

如何使学生学得更轻松,使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任务中解放出来是许多从而计

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计算机强大的动画演示功能则可以使我们将要板书的教学内容输入计算机再投影出来,也就是说,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更好的也更便利的条件。因此,开发优秀的教学软件是十分迫切而且非常有意义的。在培训交流中,许多高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优秀教学软件进行辅助学生

学习这门课程,有精品课程的网站供学生学习,而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迟,我认为今后我们应该注重这门课程的精品课建设。

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校特别是财经院校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它的知识

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说“概率论学得很吃力,它的理论性太强,几乎搞不懂”,“这门课程很深奥、有些结论很突然,学习起来有很大难度”。分析其原因,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如何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来展开教学,同时,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重视每门课的绪论和每节课的“引入”部分的教学

绪论课是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老师和学生首次见面,因此,下功夫备好、讲好绪论课,不仅可以使学生信任老师,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和热爱。此外,在每节课的“引入”部分就讲清楚为什么要讲这节内容,从问题的源头讲起,通过实际背景、理论背景或历史背景,讲清这节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文。

2.以问题作为引导,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

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既生动又

浅显易懂的问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要线索,然后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听讲,并逐步养成自己在问题中寻找规律的习惯。

3.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或定理

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像深入浅出地讲解数学概念或定理,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或定理,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4.将数学史知识融入教学中

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一些定理、概念的演变过程以及数学家的故事。例如救人一命的泰勒公式的余项,洛必达法则原来是贝努利发现的等等。这些事例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与数学建立起感情,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趣味感。其次,在课堂上介绍欧拉、牛顿、莱布尼兹、傅立叶以及贝努利家族等数学家的传奇故事,以数学家的钻研精神激励学生,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方式。

5.课堂上坚持与学生互动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问题,以促使学生对课堂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

6.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特殊药品使用试题下一篇:讲课结束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