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膜同与双益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比较

2022-09-11

血管性痴呆是一组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尼膜同联合双益平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45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部血管性痴呆90例, 其中男46例、女44例, 年龄52~82岁, 病程1.5~3.0年;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痴呆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尼膜同片30mg/次, 3次/d, 对照组口服双益平片0.2mg/次, 2次/d, 疗程3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

用药前和用药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 MSE) 评分了解认知功能改善情况, A D L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显效:MMSE分数提高>6分, 有效:MMSE分数提高>4分, 无效:MMSE分数提高<3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 P S S 1 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取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显效26例, 有效1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6%, 对照组效9例, 有效24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3.3%, 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χ2=7.3 2 2, P<0.0 5) 。2组患者治疗前后M M S E、A D L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M M S E、A D L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显著 (P<0.01) ;对照组MMSE、ADL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显著 (P<0.01) , 且2组间治疗后比较也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见表1。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 (VD) 是指各种脑血管病所造成的脑功能的损害, 从而引起人的智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血管性痴呆指的是由脑血管病引起的有痴呆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一起是老年期痴呆的两个主要类型。脑血管病主要有脑梗死 (包括多发性梗死、大面积梗死、特殊部位梗死等)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它主要表现为病人的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精神减退或消失,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甚至于眩晕、偏身麻木等。胆碱酯酶抑制剂、促智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血管扩张剂以及银杏叶制剂等, 常用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尼膜同为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其双氢吡啶环的酯基结构决定了它有对脑血管扩张作用, 其脂溶性高, 容易通过血脑屏障, 其活性物质在颅内组织的分布优于其他钙离子拮抗剂, 在脑血管周围更容易发挥作用, 为脑功能的恢复提供先决条件[2]。双益平 (石杉碱甲片) 为胆碱酯酶抑制剂, 对真性Ch E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具有促进记忆再现和增强记忆保持的作用, 适用于良性记忆障碍, 提高患者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及人像回忆等能力。对痴呆患者和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记忆障碍亦有改善作用。综上所述, 尼膜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优于双益平, M M S E、A D L评分改善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尼膜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 治疗组口服尼膜同片30mg/次, 3次/d, 对照组口服双益平片0.2mg/次, 2次/d, 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MMSE、ADL评分。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6%,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 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治疗组MMSE、ADL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显著 (P<0.01) ;对照组MMSE、ADL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显著 (P<0.01) , 且2组间治疗后比较也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结论 尼膜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优于双益平, MMSE、ADL评分改善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尼膜同,双益平,MMSE、ADL评分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0.

[2] 高旭光.卒中病理生理、诊断及其治疗[M].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07.

上一篇:电气控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下一篇:《计算机产品与流通》论文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