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诗词三首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部编诗词三首范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中共有三首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前两句写了暴风雨急来时的景象,后两句描写了雨后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加强理解,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因此对这位诗人并不陌生。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孟诗,从而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宿建德江》。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交流反馈:

(1)师: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凄凉)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那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在建德江,他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如果你是诗人,你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4)诗人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独自一人,只有天上的月亮相伴,这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5.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四)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解题:请学生说说从诗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醉书”意思是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给古诗划分节奏。

3.想象下雨前的画面,理解“翻墨、未遮山、跳珠、乱入船”的意思,学习前两句诗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四句所描绘的画面。

(五)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解词题。

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注重点词句,解词意。

自由朗读,读完之后学生交流有没有不懂的字词。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抽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3.想象画面,景中悟情。

4.联系生活,内化感情。

请学生说说从“路转溪桥忽见”中感受到什么?

师相机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六)课堂总结。

这三首古诗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宿建德江》中后两句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空旷辽阔的原野,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明月,表现出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前两句诗人通过生动描写暴雨来袭时的景象,表达了赏雨的愉悦心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词人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绘了黄沙道的夜景,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抒情之作。因此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黑云

墨水

雨之急、大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白雨

跳珠

大风

吹散——去得快

湖水

如天——奇(景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

关心农民生活

第二篇: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古诗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柯(kē) 畔(pàn) 暂(zàn) 樽(zūn) 箸(zhù) 2.作者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诗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仕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地被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行路难》(其一)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金樽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四周环顾,心里是多么茫然。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在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交流点拨: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

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交流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诗人引用姜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交流点拨:借姜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交流点拨: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三)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交流点拨: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四)诗歌主旨。

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闻笛小曲,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小酒振奋精神。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交流点拨: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交流点拨: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四、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 悲愤郁闷,竭力挣扎 自比先贤,慰藉启发 信心满怀,扬帆远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典故:闻笛赋和烂柯人名句:沉舟病树——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代替 思想:坚定乐观

第三篇: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3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樽(zūn)

珍羞(xiū)

投箸(zhù) ...歧路(qí) 箸(zhù) 凄凉(qī liáng) ....长精神(zhǎng) 宫阙(gōng què) ...低绮户(qǐ) 婵娟(chán juān) ...(2)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直】同“值”,价值。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见赠】赠给自己诗歌。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何似】哪里比得上。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2.朗读节奏划分 (1)《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一)品析《行路难》(其一)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3.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夸张。 4.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 心情如何? 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极度苦闷、抑郁。 停、投、拔、顾。 5.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明确:不是,是想象,是虚写。

6.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明确: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7.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8.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三)品析《水调歌头》

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明确:望月、思圆。

2.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词中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月圆中秋之时,词人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大豪华,却住着同样孤独的人,此情此景与词人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齐读下片,体会词人此时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词,诗人都是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但他们都能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2.拓展延伸 阅读方法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学习它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第四篇:诗词三首

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怆然|重创

豆蔻|扣篮 解鞍|解数 吟唱|拎起 ........B.觊觎|尔虞我诈 荠菜|鲫鱼 ....C.黍离|冠盖相属

犹豫|效尤 ....

弥望|弭乱 ..

俊赏|郡县 ..

萧条|削球 ..

鞍马|谙习 ..D.阑干|雕栏玉砌 阡陌|悭吝 忖度|踱步 少年|稍息 ........解析 A.怆:chuànɡ,创:chuānɡ,解鞍:jiě,解数:xiè,吟:yín,拎:līn;B.弥:mí,弭:mǐ;C.黍:shǔ,属:zhǔ;D.lán,qiān,duó,shào。 答案 D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容颜变憔悴了) ...解鞍少驻初程(稍微) .B.塞上长城空自许(自我承认,担当) ..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后世) ..C.淮左名都(西面,与“江左英豪”同) .自胡马窥江去后(离开) .D.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 .难赋深情(述说) .解析 左:指东面。 答案 C 3.对下列句子所用手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直接抒写了自己亡国之愁。) 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拿诸葛亮自比,表明自己矢志北伐,死而后已的决心,其中亦有壮志难酬的感慨。)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拟人手法,废池乔木厌恶言兵,人们对此更是深恶痛绝,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憎恨。)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化用诗句,暗含对比,把眼下的凄凉与当年的繁华形成对比,一个“冷”字写出这种悲凉的氛围,衬托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C.“鲜明”错,应是“委婉地”,“鲜明”用于直接抒情,这里是间接抒情。 答案 C 4.《扬州慢》这首词多处化用晚唐诗人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借以表达今昔之感,“黍离”之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诗句,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 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和“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两句,杜牧已逝,看不到如今扬州的衰败,词人为此深感惋惜。 C.“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

D.词人多次化用这些诗句,是要借用它们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词

1 人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得以曲折、深挚的表达。

解析 B.此引用作者意在表达即使杜牧那样的才子,看到如今破败的景象,也写不出什么好的诗句了。突出眼前之景的破败荒凉。 答案 B 5. 对《雨霖铃》、《扬州慢》比较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以冷落清秋景为衬托表达离愁别绪。《扬州慢》追怀丧乱,感慨今日,抒发“黍离”之悲。 B.《雨霖铃》虽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情调太伤感,太低沉。《扬州慢》虽表达了一片爱国深情,但由于生活思想局限,情调也略低沉。 C.《雨霖铃》先写离别前,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刻画心理,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扬州慢》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深刻动人。

D.两首词都有写“月”的句子,且写法相同,但《雨霖铃》是为了倾诉离愁别绪,《扬州慢》则是表达“物是人非”的无限痛惜之情。 解析 D.对“月”的写法不同,《雨霖铃》是虚写,《扬州慢》是实写。 答案 D 6.选择适当的词句填入下面一首词的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 金风细细,________。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________,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乐》) A.叶叶梧桐坠

紫薇朱槿花残 B.清水出芙蓉 孤云独去闲 C.桃李阴阴柳絮飞 秋草独寻人去后 D.疏松影落空坛静 日暮东风怨啼鸟 解析 考虑押韵和意境。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虞美人》,完成7~8题。 虞 美 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8.结合全词分析该词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跌宕起伏的笔法。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这是

2 实景。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2)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把自己的“愁”比做滚滚东流的江水,汹涌澎湃,无止无休,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的真实而深沉啊!

(3)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既有作者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有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虽然情调感伤低沉,但直抒胸臆,情感非常真诚,感触真切,读来令人顿生唏嘘。前人说李煜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本词堪称代表。 (二)阅读《扬州慢》,完成9~10题。 扬 州 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9.千岩老人为什么用《诗经》中的《黍离》来表达他读这首词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这首词同《黍离》一样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 10.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本词的艺术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词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黍离之悲,今昔之感。这种情感主要用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加以表现。上阕的“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等景物,呈现出劫后扬州的残破荒凉,从而表现出作者面对被蹂躏、被摧残的祖国山河时的伤感。“竹西亭”、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二十四桥”、“红药”等景物,是当年扬州繁华兴盛的象征,但在这里却衬托当今扬州的衰败。表现作者怀念往昔,伤痛今日的感慨。这些景物都很好地烘托出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2)化用前人诗境和词境,也是本词的一大特色。唐代诗人杜牧与扬州有密切的关系,有许多题咏扬州的名篇。此词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用杜诗中的意象所蕴含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见闻、感受形成比衬关系,丰富了词境意蕴。词作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达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抒发了内心的郁愤,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能力提升

1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柳营曲•范蠡① 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

3 捻②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 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②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1)此曲塑造了怎样的范蠡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塑造了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隐士形象。主人公抛开吴越的政治斗争,泛舟五湖,尽享红蓼艳丽、沙鸥飞翔、明月当空的湖光美景,充满了对悠然垂钓、闲看流水的自在生活的憧憬。

(2)李词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失国愁怀的绵长不尽。此曲采取了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写出了主人公所期待的春来江畔悠然垂钓,欣赏江水浩浩东流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 鸪 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这是作者42岁时因主战而被罢官,被迫开始隐居生活时的作品。②玉瀣: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④元:同“原”。

(1)词人在上阕极力叙写的“隐居之初”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全词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居住环境的优美和纯净(安静,安宁):青烟余晖隐现在词人的家园,这里安宁纯净,与尘世毫不相关。②日常生活的闲适和惬意:喝完了美酒,便于竹林中穿行散步;看完了《黄庭经》,就卧身欣赏山中美景。

(2)全词勾勒出一个生活中闲适而潇洒、旷达而快乐,内心却抑郁不平、满腔悲愤的隐士(落寞英雄、迟暮英雄)形象。上阕得到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体现了词人的闲适和潇洒;下阕词人说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了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说原先就已经知道造物者无情(它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意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了悲愤不平之情。 13.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诉 衷 情 李清照

4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注 捼:揉搓。 孤雁儿(并序)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

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 吹箫人:《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秦穆公就把女儿弄玉嫁给他。后两人在凤凰台吹箫引凤,后随凤飞升,双双成仙。 (1)这两首梅花词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两首词如何借梅写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蕴含的是少妇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苦,第二首蕴含的是寡妇李清照对亡夫的怀念之痛。 (2)第一首借“梅萼插残枝”,表现少妇的借酒浇愁之后的慵懒放任;借梅香“熏破春睡”, 让少妇无法入眠,深陷思念;“更捼残蕊,更捻余香”,反复揉搓梅花以打发光阴,暗示内心的寂寞无聊。

第二首以梅花三弄之曲引发愁思,“梅心惊破”将冬梅之开进行拟人化展示,暗写自己闻笛后内心的震动和不尽的遗憾;词末借折得梅花,却无人可寄,暗示丈夫亡故,隐含怀念之痛。 14.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宿夜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①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梧 桐 影 吕岩

明月斜,西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 教人立尽梧桐影。 注 ①之子:此君,这位先生。

唐代诗人孟浩然,五代词人吕岩,二人所处时代不同,但写的都是等待朋友而不得的焦急期盼的情感。

(1)虽然写的都是等候的情感,但各自用不同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表达。试抓住两首诗词的末句( 或联)中的关键词来分析这个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词都能够运用形象来表达情感,你认为哪一首的形象更美一些,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答案 (1)前者重点在“孤”和“候”,后者重点在“立尽”和“ 影”。孟诗用“孤琴候萝径”来表达,一个人孤独抚琴,虽不遇友人但自得其乐,显得格调高雅,婉转含蓄;吕词用“ 教人立尽梧桐影”直接感叹,一 个“ 立尽”倍感惆怅而孤独之余,多了些幽怨,而一个“影”字更显出夜之深、夜之冷和抒情主人的无限怅惘与孤独,手法直接热烈。

(2)孟诗充满诗情画意。诗中的形象都围绕“待丁大不至”这一情怀。夕阳、群山、樵夫、烟鸟,都紧扣山中薄暮的环境。松林中的月色清凉,山风中的流泉幽响,樵夫尽走而栖鸟初定,张开素琴,静候朋友归来。此情此景 ,阅读诗歌,如见其人。

四、语言表达

15.依照上下句的内容及句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 思念使诗圣叹“月是故乡明”,________________;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东望故园,________________;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填写的句子应和思念有关,出现的人物应是诗人或词人。填写的句子应有和上句对应的诗句或词句。

答案 思念使女词人感“人比黄花瘦” 思念使爱国诗人“铁马冰河入梦来” 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杨柳岸晓风残月

16.根据以下规定的情境,以“一江春水”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40字左右,要求语言通顺、生动,感情鲜明。 (1)情境一:伤心人面对一江春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境二:开心人面对一江春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生动、通顺运用语言的能力。注意使用修辞方法使语言通顺、生动,感情要鲜明。

答案 (1)示例:野渡无人,春潮寂寞,仿佛浓浓的忧愁融入大江,把江水染成碧色,江流弯曲恰似愁肠九转,江涛呜咽,那一江春水呀,翻腾着料峭春寒,连绵万里,流向天涯。 (2)示例:江花红似火,江水碧如蓝,江涛唱出温暖的歌,江面上的鸭儿也发出欢快的叫声,那一江春水呀,满载着生机,满载着希望,浩浩荡荡,流向天涯

17.按照给定的角度要求,为下面的报道写出两则一句话的评论,每句不要超过20个字。 据12月6日《南京日报》报道,市教育局对市区小学的校训情况进行了一次整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0所小学中,有49所学校的校训构成形式为“四词八字”口号式,所占比例高达98%。50所小学的校训共涉及用词38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词依次为:“勤奋”,38校使用,所占比例76%;“团结”,26校使用,所占比例为52%;“创新”,21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2%;“文明”,20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0%。 答:①从指出问题的角度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提出建议的角度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校训雷同,何谈创新(或:鹦鹉学舌,创新何在?)②走出窠臼,追求个性(或:创造个性,标新立异)

第五篇:春节诗词三首

沁园春—春节

窗外风光, 车鸣人吵, 炮竹乱飘。 望大街小巷, 雾霾缭绕; 年末岁尾, 人烟稀少。 除夕之夜, 达旦通宵, 欲与联欢试比高。

团圆夜, 看新妆素裹, 分外妖娆 佳节如此热闹, 引无数游子往回飙。

惜春节假期, 路程遥遥; 往返路上, 浪费钞票。 龙去马来,

岁岁今朝, 神州大地震天摇。

马年到,看春运免费,就在今朝;

春节有感

每逢佳节灌心凉,除夕之夜家家忙。 爆竹声中泪满面,初一清晨换新裳。 孤家寡人房中坐,又添憔悴独忧伤。 年末岁尾春华漏,马不停蹄报春光。

坐看联欢迎新岁,卧躺除夕人不睡。 小辈结伴串拜年,跪等长辈压岁钱。 千门万户贴福喜,往年门符送千里。 团圆桌前缺一人,千里泪流倍思亲。

上一篇:爱在心中歌词范文下一篇:白鹅教案免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