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物理全套教案

2022-09-04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粤教版物理全套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粤教版物理全套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3全套教案一 粤教版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3全套教案一

第一单元 感 悟 自 然

一、活动目的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诗意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2、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二、活动中心:感悟自然,亲近自然 。

三、活动方式

1、成立小组: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9人左右,推举一个小组长,分小组活动;

2、制订方案:每个小组按“活动指引”进行规划,要求可行性与创造性结合;

3、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个活动记录本,记录别人的言论和自己的思想,发言的提纲等,活动结束上交。

四、活动时间 :8个课时。 第一至四课时

一、活动主题:欣赏大自然的声、形、色、味,感悟自然之美;了解自然的人文内容,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变化中,思考自然生命的发展变化。

二、活动过程:

(一)研读《瓦尔登湖》

1、问题探究:⑴速读课文,找出道出瓦尔登湖总体特点的词句,看看文章怎样体现这些特点。【深邃和清澈(或清亮、深碧)】 ⑵课文对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细致入微。把有关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⑶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2、总结,谈体会。

(二)研读《黄山记》

1、问题探究:⑴速读文章,谈谈文章怎样描写黄山山峰、云海的。⑵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⑶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⑷第二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⑸第二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2、总结,谈体会。

(三)研读《巩乃斯的马》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

1、问题探究:⑴找出文中有关马奔跑的两个典型场面,体会其中所融入的作者的情感。 ⑵作者在对马的描写和赞美中寄托的怎样的人生理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教益?

2、总结,谈体会:马和其他一些充满力与美的动物,历来是艺术家钟爱的表现对象。广泛欣赏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思考不同的艺术种类在表现动物之美时有什么异同之处。

(四)组织一次游览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全部感官,去捕捉大自然的美,发挥想象和联想,想想自然美景哪些与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经验知识相通。

2、调查了解相关的人文内容,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

三、整理学习及活动所得。 第五至八课时

一、活动主题:展示与评价。

二、活动过程:

(一)交流活动:

1、通过活动,谈谈人们为什么喜爱自然?大自然美在哪里?

2、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感受怎样?

3、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宠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讲述有关山水传说与变迁的神奇故事。(1课时)

(二)给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上诗文;根据游览所得,写一篇游记,要求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课时)

(三)评讲总结。(1课时)

第二单元 科 学 小 品

4、说数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数的发展过程。

2、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二、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2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1、速度全文,看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是一篇说明数的发展过程的科学小品文,采用了以发展过程为序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

2、理清文章的思路。

说自然数,负数,零,整数,分数,无理数,虚数,复数,数

(三)语言品析。(顺带理解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兼及习题二)

1、“……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作者在此运用比喻手法,将“正数和负数”比喻成“雁翅般排开”的模样,将负数和正数在数轴上的排列形象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零”具体形象化,让我们读来不觉枯燥无味。】

2、“……圆周率则根本不同,3.14159265358979323846…既不循环,也无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想想看!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 ”

【以圆周率为例说明了无理数的特点:包含着无限的信息。同时和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作比较,说出自己对无理数的惊叹。 这段文字融说理、描写和抒情于一体,说理体现了科学性特点,介绍了科学知识;描写和抒情常常体现小品的文学性特点,使文章读来情趣盎然。】

3、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数的发展史是否还有更新的篇章?我们拭目以待。

【用一句简单的话对全文作了总结,表达了作者对数的发展的美好的愿望。】

4、小结: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引用、作比较等方法进行说明,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体会数学的美,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3

(二)体会数学的美。

◎思考:作者在课文中充满感情的写到:“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请你从文中概括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并另外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对称美:如第4自然段“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 如第4自然段“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4自然段”-1的平方根是什么?……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 和谐美:1是一个最简单的数,但同时可以说一切数起源于1。越来越复杂的数系如:自然数,由1演变出所有自然数:

2、

3、

4、……后来再加进它们的相反数-

1、-

2、-3……它们依然是和谐的,而且起源于1。

现实生活的例子:如对称美:门常有两扇,相互对称;衣服、对联等。 和谐美:电视机屏幕的长宽尺寸之比为0。618,比例协调而赏心悦目。】

(三)语言表达训练。

1、文中引用了作者永数字的两首小诗,饶有兴趣的揭示了简单数字的神奇与奥妙。请仔细阅读,找出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句式。【修辞:两首诗都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2、学习这两首诗的笔法,选择其他的数字或符号写一首小诗。

(四)交流评价。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了解其应用前景,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说 明方法。

3、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说 明方法。

2、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具体概括出各段的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超低温现象”的“超”体现在哪里,有何奇妙之处?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4

【提示:主要体现在许多物质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的“超低温”状态下会出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某些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出现了电阻消失的超导现象。】

3、看看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示例:文中使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如在“没有电阻的导线”一节中为了说明超导现象,作者首先举了荷兰物理学家发现“超导现象”的例子,接着又介绍了一个铅金属环在超低温下经过两年半时间电流强度居然没有明显减弱的实验,用两个例子具体生动的说明了超导现象中导电材料电阻消失的特性。】

4、语言品味。

①“而且铌、锌、铝……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23种”是确定数字,“60多种”是不确定数目。说明文要求对所说明的内容作准确的介绍。此外,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意掌握分寸。】

②“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努力”表明科学家工作难度很大,同时也表明科学家不畏困难,执着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稍低于”用词精确、严密。】

③“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革命。”【“划时代”形象的说明了这个科学研究的意义重大。】

5、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本简明词典撰写“超低温现象”的条目,不要超过200字, 【据理论推算,自然界中的最低温度为-237.16℃,这一冷的极限温度被称为绝对零度,研究发现,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一个低温区域(一般指-150℃以下)中,许多物质显示出与常温下截然不同的特性,如铅会变得富于弹性,锡会变得易于粉碎,某些导电材料会出现超导性(即电阻消失或接近于零)。这个低温区域被称为超低温,物质在其中出现的奇特现象即是超低温现象。】

(三)拓展联系:查找有关资料,大胆想象,说说除了文中已经介绍的用途外,超低温现象还可以应用到什么地方。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6、寂静的春天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学习本文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培养 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作者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5

1、学习本文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2、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研读课文。

1、学生速读文章,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梳理脉络: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污染空气、土地等,化学药物对人的危害,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变化,人类创造化学物质,人类使用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的危害,导致恶性循环后果 小结本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寂静的春天”的景象。

【“寂静的春天”指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滥用化学药品,造成污染。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的杀死任何昆虫,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所有的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趋于寂静。警告:正视化学药品的危害,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再次到来,正视并改变这个现实。】

3、语言品味: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形象的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的迫切心情。】

②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指出化学药品让人们或动植物不知不觉的受到危害,增强说服力。】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杀虫剂”指的是这些化学药品的功用是“杀虫”,“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这些化学药品的危害,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④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打击整个地球”不是危言耸听,滥用化学药品的人们是该清醒的时候了。】

(三)写法借鉴。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进行阐述,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6

【本文为了说明人们采用种种手段污染了环境,制造出来的化学药品适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较多的采用了对比手法。如第

4、5自然段,写人类急躁轻率行动的语句:“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人类拨弄原子更丰富了,如“岩石隐秘射线,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紫外线”等类似射线,“从我们的各个实验室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实际使用”……这些对形象表明了人类所谓改造环境、控制自然的某些想法违背了地球上生命的发展规律,必将带来严重恶果。】

(四)拓展联系。除文中提到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做什么

第三单元 小说

9、 药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小说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

2、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

3、认识小说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深刻认识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小说主题的深刻认识。

四、教学方法:以导读、研讨为主,辅之以点拨、释疑。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理清小说情节。

2、读懂小说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研讨情节:《药》是围绕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

【明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议药→药的效果(华大妈上坟)(四个场面分别写了时间、地点)

暗线:夏瑜被害→夏瑜(血)被吃→夏瑜被议→血的悲剧】

(二)理解各部分内容:

1、开头的时令描写勾勒出了黎明前的什么特征?

【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暗示当时的时代特征。】

2、 华老栓走到街上,天气本来比屋里“冷得多”。为什么“倒觉爽快”?在这以前心情怎样?在这以后心情又怎样?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7

【在“爽快”之前的心情是沉重的;在“爽快”之后的心情则是由“发冷”吃惊—— “慌忙”、“踌躇”——精神兴奋。】

3、 第三部分“中间开花”,贯通前后:

a、 华老栓的两个眼眶为什么“都围着一圈黑线”?【联系

(一)是因连夜买“药”所致。】 b、 康大叔接连嚷了八个“包好”,分别包含了什么意思?【前四个标榜这人血馒头“与众不同”,因是革命者的鲜血染成;后四个是针对小栓“不住的咳嗽”而发,自我嘲弄这人血馒头治病无效。】

c、 康大叔同茶客说了些什么?说明什么?【他讲的是夏瑜被捕的原因和在狱中的表现,说明革命者的英勇,刽子手的凶残,奸细的卑劣,群众的愚昧——点明了悲剧根源】

4、 第四部分夏四奶奶为什么“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又为什么“瞪着眼只是发怔”?华大妈两次提出“我们还是回去罢”,各包含着怎样的意思?【总的写出两位母亲对儿子死因不理解,毫不醒悟,进一步点名了悲剧的最悲处。】

5、小说结尾夏瑜坟上为什么“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

【这是为了表明有人怀念夏瑜,革命的火种并没有被扑灭,革命后继有人。这花环添 得“平空”,但很有必要,很有深意。】

(三)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描写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文字内容,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并思考小说主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把握小说主题。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

【 A、人物形象:华老栓: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夏 瑜:一个既英勇不屈又严重脱离群众的年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康大叔:一个凶狠贪婪为统治阶级效劳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

B、人物描写:通过对华大妈、华老栓、康大叔、夏四奶、刑场看客等描写,栩栩如生 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群像。】

(二)明确标题含义:

1、小说标题有何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8

【“药”是人血馒头。但它蘸的是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鲜血,故就有了其特殊的意义:人血馒头医不好群众肉体上的病;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鲜血也治不了群众精神上的病——迷信、落后、愚昧、麻木、不觉悟。】

2、 那么什么是疗治中国社会的良药?【进行一场真正由民众参加的改造旧中国的革命】

3、研讨 : “药”【蘸有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决不是疗治人体疾病的药】

药 【什么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药!【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三)布置作业:找出小说的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并思考其表达作用。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讨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研讨“设疑探微”等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 研讨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四个场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二、 研讨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1、华老栓去刑场途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反衬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

2、华老栓刑场归来的景物描写【这是在兴奋中表现他的愚昧麻木,越兴奋越愚昧麻木】

3、墓地丛冢的描写【揭露反动派血腥镇压革命者的罪行】。

4、结尾坟地的景物描写【更是渲染了悲凉、死寂的气氛,也增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 哀和母亲不知儿子死因、不理解儿子的悲哀】

三、设疑探微:

1、华老栓买“药”前有没有同华大妈合计过?何以见得?

【合计过。可从“你就去么”、“你给我吧”简洁、含蓄而深沉的对话中而知】

2、华老栓为什么话少?茶客议“药”时为什么又一言不发? 【从中更显华老栓勤劳朴实(老实憨厚)、愚昧麻木的性格特征】

3、小栓为什么没说话,只是咳嗽?一共咳了几次嗽?各有什么作用?

【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无言胜有言”。小栓一共咳了六次嗽:第一部分咳了二次嗽,第二部分咳了一次嗽,第三部分咳了三次嗽,不仅点明了病情的日益严重,而且是对“包好”的“药”层层深入的揭露和讽刺。】

4、为什么茶客中还写了一位“二十多岁的人”?他的“气愤”“恍然大悟”又说明了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9

【这仍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说明当时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不单是中年、老年,而且还有青年。这也是《药》这出悲剧的最悲处的表现之一。】

5、《药》“画”了多少次眼睛?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共画了九次之多,如对华老栓夫妇画了三次,对康大叔画了两次,对夏四四奶奶画了两次等,从中进一步体会这些人物的性格或心情。】

四、布置作业 。

10、项链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

2、 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 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的

1、

2、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以项链为线索。】

2、安情节发展可分为几个部分?【五部分。】

(三)速度课文开头到“她常常整天的哭好几天。”所读这部分写什么内容?与后面的情节有何关系? 【写了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交代了她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如“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朴朴素素”)。她不甘心过寒伧的生活,梦想过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这是她的心理性格。(如,对她“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将低了她的身份似的……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梦想……梦想……梦想……”的心理描写。又如对她“她没有漂亮服装……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就想望着得人欢心,……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的心理描写。“也”字还深刻的揭示出她那种满腹委屈的内心世界。)这部分虽是序幕,但却构成了她不幸遭遇的“基础”,为下文写她参加夜会而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铺垫。】

(四)默读“挑选项链”的有关段落。思考: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0

◎划出描写路瓦栽夫人栽借到项链前后的三个心里变化过程,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通过“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了路瓦栽夫人为无珠宝首饰而显得郁闷、不安、忧愁,发现钻石项链时激动、神往;想开口商借而唯恐对方拒绝时犹豫不安;终于得到对方允许时的极度欢欣、兴奋的三个心理变化过程。淋漓尽致的揭示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五)默读描写夜会的有关情节。思考:

◎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路瓦栽夫人在夜会上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特征的?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在夜会上,她“狂热”、“沉迷” 、“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甜蜜的胜利里。”作者就是用这些心理描写,在读者面前剖露了路瓦栽夫人庸俗、空虚的心灵,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路瓦栽把一件平日穿的带着“寒伧味”的外衣披在她肩上时,她“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这又是虚荣心的驱使。】

(六)路瓦栽夫人为何与常人不同,不立刻响原主人说出丢项链的真相?

(七)路瓦栽夫人对一夜的虚荣换来十年的贫困后悔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她并没有后悔,从文中“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的心理描写可见出。十年的辛苦,虽使她的家庭生活和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并没有 改变她那爱虚荣、慕豪华的性格。这说明她的不幸遭遇决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而是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给她带来的,也说明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毒害的严重性。】

(八)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探讨小说各部分的关系。归纳主题。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探讨小说各部分的关系。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一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前一矛盾的解决预示新的冲突,甚至最后发展到高潮。第一部分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虽属于“非基本情节部分”,但却是构成人物的不幸遭遇的“基础”正当她对梦想的生活得不到实现而痛苦时,丈夫弄来了参加夜会请柬;正当路瓦栽夫人去参加夜会没有珍珠作装饰而苦恼时,她的女友把项链借给了她;正当她在夜会上“狂欢”、“陶醉”的时候,却乐极生悲,丢失项链;正当路瓦栽夫人10年艰辛还清赔款项链的债务,却意料得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1

项链是假的。这一系列的情节安排就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小说的结局,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读者也会感到意外,他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这一看来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却又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做了三次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其伏笔有三次之多:第一次是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答允;第二次是找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第三次是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打开盒子看。这些说明项链本不是真的。】

(三)如何看待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丢项链虽是偶然性事件,当蕴含着必要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尔蒂德爱慕虚荣德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在夜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以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陶醉、慌乱之中,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或随从德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是从从容容,怎么会丢失戴在脖子上的项链?这些情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人物的行动及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丢失项链的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路瓦栽夫人的性格作基础,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四)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塑造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主人公的虚荣心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作玩物而造成的。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尖锐的讽刺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诅咒和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

三、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项链

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序幕(铺垫) 第一部分 借项链 借债赶制漂亮衣服

借项链(参加夜会)——开端 第二部分 丢项链 (夜会结束)

第三部分 赔项链 -发展 第四部分 还债务 (十年艰辛生活)

第五部分 发现项链是假的(重遇佛来思节夫人)——高潮、结局

11、微型小说两篇

一、教学目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2

1、鉴赏两篇微型小说的表现手法,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2、理解课文《等待散场》表达的内在情感,体会《差别》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3、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的

1、

2、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鉴赏《等待散场》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速读课文,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情节:看舞剧——遇到小伙子——看到小伙子的女友——我的心理活动。】

(三)赏析课文。

1、小说的内容。【小说写了剧场外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舍不得浪费一张宝贵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的等待散场,小说赞美他们纯洁的爱情。】

2、小说中“我”的作用。【小说没有直接写爱情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是如何相爱的,而是通过“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这个故事。在这里,“我”起线索的作用,以“我”的视角和心理活动联系场内外一对青年人的纯真爱情。】

3、体会场景选择的精心。【①第4段中写车多,突出了观看舞剧的人多,“默然”写出周围环境的静。②从全文看,作者有意安排故事发生在雨天,更能突出小伙子对女友的痴情——冒雨苦等,不忍离去。】

4、品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及语言包含的情感。【第10自然段,“我把票递给他……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这一段中一“接”一“看”一“退”一“推”,反映了小伙子对女友的牵挂与关心。第12自然段中,“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此句写出了小伙子对女友的一片痴情,“生怕”一词表现其内心对姑娘的关心,痴情的等待。最后一段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小伙子和女友的完美爱情结果,后面通过姑娘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传达出她被小伙子的一片痴情和耐心所感动的心理感受。“永恒的旋律”就是指无私伟大的爱情。两个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彼此相爱,心牵对方,只想着对方。他们自己的爱情已经称为了一种艺术,奏出了人间至善至美的永恒旋律。】

5、从文中找出作者所设置的悬念,尝试自己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3

(四)学生虚构故事,尽量做到能有细节,有悬念。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鉴赏《差别》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小说叙说了阿诺德和布鲁诺在头脑、眼光、意识等方面的差别。】

(三)进一步赏析课文。

1、分析小说中两人的特点。【布鲁诺:思维简单,目光短浅,缺乏市场眼光,被动投入工作。阿诺德:办事干练,果敢心细,办事周密,有超前意识、经济头脑,主动投入工作。】

2、布鲁诺和阿诺德明显存在着差别,你认为布鲁诺该怎样弥补这种差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布鲁诺该向阿诺德学习,热情投入工作,全力以赴。启示: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进步与发展。】

3、试分析文中是如何运用对比叙述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学生根据内容找出对比的地方加以体会。

(四)比较两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共同之处。【情节安排上,紧凑而完美,构思巧妙;刻画人物上,顾及行动、语言神态,做到形神兼备;运用了留白艺术。】

(五)口头表达训练:发挥合理想象,虚构《差别》下来的情节,把故事进行交流。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4

第二篇:高三物理全套优质教案:3.4.2《力的合成》新人教版必修1

亿库教育网

http://

3.4.2 力的合成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用具:

多媒体、总重力为200N的一桶水(依情况而定)、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磁性黑板、带磁铁的滑轮、钩码、橡皮筋(带细绳套)、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用);方木块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20cm细线1条(两端打好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

一、平等四边形定则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比较准确而又简捷的语言表述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点评:概括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反(夹角为180°),求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0°),情况又怎样?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

θ= 0°;0°<θ<90°;θ= 180°;90°<θ<180°;θ从0°到180°变化,合力F的大小变化。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大?最大值为多大?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最小值为多大?

合力F是否总大于原来两个力F

1、F

2、?

当F

1、F

2、相等时:θ= 0°;θ<60°;θ= 90°;θ=180°的情况。

学生活动: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做题态度要严谨认真。

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 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合力F的大小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化?

认真观察老师提供的课件内容,印证自己得到的结论。

点评:寻找合力F的大小和分力F

1、F

2、间夹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上述问题中,即: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否不用图示法而用其它的方法求?如何求?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

然后学生计算求出。

点评:方法扩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多么重要的结论,教师都不要取代学生,一切的思维活动教师都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得出。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初步知道求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后进一步提出拓展问题: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受到多个力作用,那么如何求这些力的合力?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不难想到: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点评:由两个力合成扩展到多个力合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对“共点力”的学习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自学共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以检验其自学情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适用于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看书,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共点力的理解并搞清它们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共点力。

参考答案: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点上,但是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2、掌握共点力时,不仅要看这几个力是不是作用于一个点,还要看它们的延长线是不是交于一个点。

3、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作用的情况。 点评:学生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课堂练习(见实例探究),学生先独立完成(起自测作用),然后讨论,有些问题可有多种解法,引导学生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练习,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合力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1、如图所示,两个共点力F

1、F

2、的大小一定,夹角θ是变化的,合力为F.在θ从0°逐渐增大到180°的过程中,合力F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从最小逐渐增大到最大 B、从最大逐渐减小到最零 C、从最大逐渐减小到最小 D、先增大后减小 ☆综合应用

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方形木块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斜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方向应该是

A、沿斜面向下 B、垂直于斜面向上 C、沿斜面向上 D、竖直向上

四、小结:

1、平等四边形定则的运行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3、共点力的概念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4第

3、4题做在本上。 预习下节内容《力的分解》

六、板书设计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多个力的合成: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3、矢量和标量

4、共点力的概念

七、教学体会

亿库教育网

http://

第三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教案

1 《雨霖铃》教学设计[上课版]

——失路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

吴汉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词的风格特色。

一、导入:3分钟[10:45——10:48]

上个学期末,我们高一重新分了班,于是我们很多同学离开了原来朝夕相处了一学期的老师,同学。别情依依,很多同学都会有深圳的感受。我是我上学期最后一次班会的时候送给我原来班的同学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二、简介作者:2分钟 [10:48——10:50]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当时就有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当年受欢迎程度,而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当时人就有“晓风残月柳三变”的俗语。

后人把宋词分为两个流,豪放派和婉约派,并说豪放派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而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柳永是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三、渲染气氛,激发情感:5分钟 [10:50——10:55]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2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愉悦和享受

学生自由读。

[雨霖铃朗读FLASH]

四、理解内容3分钟[10:55——11:58] 下面的时间自己再回头默读一下这首词,看看单纯从字面上自己是否能读懂这首宋词,遇到自己不明白意思的请你提出来。

五、鉴赏20分钟[10:58——11:18]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能在词里面打一个词来概括吗?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a、“伤别离”

b、 “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

2、根据内容,全词显然就是由两个主要画面构成的,一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别后思念的情景。请分别给这两幅画面命名。 参考: 上片:长亭送别

伤别离〈

下片: 羁旅长愁

3、宋词十分讲究意象和意境。我想问一下,有谁知道意象是什么吗?这一首宋词用了那些意象?你能找出来吗?

参考:寒蝉 长亭 骤雨 帐饮 兰舟 泪眼 烟波 雾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4、请从这么的意象中找出一两个你印象最深的来分析。

寒蝉:“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十里长亭对短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骤雨: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而且雨停了,是远行的人该走的时候了。

3 烟波: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天: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杨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 [灞桥柳FLASH]

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

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凉人更凉,借酒销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手法:意象并列,情景交融

这一种手法我们以前也见过,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用的正是这一种手法。

6、这一首首词抒情细腻动人,你认为作者通过什么来抒情的呢? 你能在词中找出作者写景的落点写情的落点吗?

7、作者在写景是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呢? 上片: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下片: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

8、别离后词人是什么心情?怎样理解他的这种心情?这是什么写法?

参考:以乐景写哀――

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品最美的句子5分钟 [10:18——11:23]

4 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参考: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参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骤雨初歇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参考:我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人愁更愁。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睁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在身旁,倒也罢了。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 [雨霖铃FLASH]

八、诗情画意5分钟 [10:23——11:28]

一曲《雨霖铃》千百年来,令多少人柔肠百结,每一个不同人生际遇的人,不同的年龄读她,有自己不同的感悟。

读《雨霖铃》你读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两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我们一起来看看MV里面的画面,和你的是否一样?

5 [雨霖铃MV]

七、生命中的离别2分钟 [10:28——11:30]

李叔同写过一首《送别》传唱了整整一个世纪,也许今天坐在下面听课很多老师就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我不知首他们唱这首歌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听这一首歌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李叔同/送别FLASH]

我们的人生一直在经历着离别,小时候离别父母的怀抱,离别哥哥姐姐的牵手,离别祖父祖母的慈爱,大一点离别家,离别小学的同学,离别初中同学,将来还离别自己童年,离别童年的快乐,离别自己的一些梦想„„有一些离别是暂时的,有一些离开是永远。

你经历的离别在你的生命里留下一些痕迹吗?留下一些感伤或者感动的记忆吗?请你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四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对联

对联要点:

五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七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就是平声字,阴平、阳平是平声字 仄,仄声字,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字

入声是一种短促声,在古代用的多,普通话里基本取消了,在发言里有 出句和对句的句式如下 五言的两种

(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七字的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种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然后掌握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等

再掌握一点,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处在一三五位置的字声可以通融,不必苛求,但处在二四六位置的字声要严格按照声律。

开初掌握这些就可以了,再就是多读古代诗词,掌握那种语感,对联最重要的还不是声律,而是意境的营造,如果没有意境,光合乎音律也是白搭

怎么分上下联,就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

在现在汉语拼音中,

一、二声是平音,

三、四声是仄音。

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也就是说,你面对大门,上联是在你的门的右边的。下联自然就贴在左边。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 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 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 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 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第五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过程

过程[图]

评论(0)发表时间:2006年11月1日 12时18分

蕙那时在南方一间师范大学读中文,蕙并不漂亮,一头微黄的短发显得她愈是高瘦。蕙近视,度数不高,从不带眼镜,于是给人的感觉是她每看一样东西总是很专注的样子。大学里的女孩子大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蕙永远是那样的朴素.浅色的衣着,脸上从不施任何脂粉。却是有一次有人说:"蕙子,你留了短发耳朵两边就空洞洞的,戴对耳环好了。”蕙真的照着做了。耳朵上多了一对晃荡荡的耳环。

蕙是校报的记者,行踪诡异的,常常是夜深了才夹着一本很大很大的笔记本穿过长长的走廊回宿舍。宿舍里的人有时一觉醒来,还能看见蕙在灯下抄抄写写。蕙的文章除了在校报上发表出来,还在校外的报纸杂志上发表。那些文章总是带了一种淡淡的感伤。

临近毕业.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为工作四处奔走.不少同学品后找到了一份如意的工作,蕙却不动声息的,学习之余.依然写文章。后来有一间报社到学校招聘。领导看了蕙发表的文章,很欣赏,希望蕙到报社去。

蕙也很希望到报社去.终于却去不了。蕙是师范生.不回原户籍所在地工作照规定要交六千多元的调配费,蕙家里穷,两个妹妹还读书,蕙只能放弃去报社。蕙在那时候开始学会抽烟。

毕业后,蕙回到了家乡高州大坡所在的山区。工作还没分配的时候.好心的亲友让蕙像别人一样去„活动”.找一间好一点的单位。蕙感激的点点头。却不付诸行动,刚通上父亲重病.意就和两个妹妹全心照顾住院的父亲。

工作分配方案出来了,和蕙一起回来的很年人分到了中学做教师.而蕙却分到了一个大坡镇一间很偏远的小学做教师。那时候师范大学生毕业分配到小学做教师还很少.何况是那样偏远的小学,知道消息的人都不知如何安慰蕙好,蕙反应却很平静。

到了要去学校的那天,母亲坚持要送蕙上车。临别母亲好几次欲言又止,蕙看出母亲的担心,就平静地说:„我会自己照顾自己。”蕙上了车,很快拉上车窗,泪水却流了下来。

蕙到学校不久,一个分配在城市工作的要好同学几经曲折去探望蕙,看了简陋的生活条件,艰苦的生活和比以前迈得更黑瘦了的蕙,眼睛就模糊了.就说:“蕙子,要不另找一份工作吧”蕙听了就淡淡一笑,算是回答。没人能理解那淡淡一笑的含义,连蕙自己也一样。

无论怎样,蕙就在那间偏远的小学教书了。她的两个妹妹上县城重点中学,要靠蕙支持.蕙的生活过得很清苦,生活用具是读大学时用的,衣服也是学生时穿的。刚到学校时蕙依然戴着两个晃荡荡的耳环,一次老校长小心的对用说:„蕙老师,那耳环山里人不习惯呢!蕙就笑笑:“那就不戴了。‟蕙取下耳环,从此锁进了抽屉里,再没戴过。

过了好几年蕙依然在那间小学,同学依然没有忘记蕙,再探望她。蕙依然是朴素的衣着.改变的是不再一头微黄的短发,而留了一头黑亮的长发,脸色红润多了.言谈举止部流露出一种从容。同学说:“蕙子,你比以前美丽了!” 蕙就笑;„山村的山水给了我美丽吧” 同学再问蕙打算不打算调动.蕙就说:“习惯了这里,倒是觉得这里运合自已了!”

那时江教的学生已经有很多走出山村外面读书了,蕙因此深得好评.不少外面的学校邀请蕙到他们那里去,蕙婉言谢绝了。

蕙安心在那间小学教书了,又过几年.蕙结婚了,丈夫是那间小学的一位老师,蕙生了个女孩于,长得眉目很像蕙,一次蕙问小女儿;“小蕙.长大了要干什么?”女儿不加思索的就回答:“走出爸 妈生活的这个小山村!”蕙幽幽的叹了一口气说:适合自己的就最好!”女儿听不懂妈妈的意思。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第1页/共0页共0条评论,第1页/共0页发表评论

上一篇:药剂科质量控制指标下一篇:药局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