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五教案全集

2023-04-29

教案是教育者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把教材中严肃的政治话语书写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把教材用语转化为教学用语,通过简单的修辞、轻松的语境唤起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内心认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粤教版必修五教案全集》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粤教版必修五教案全集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 1 言,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布置作业:请以“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为内容,写一篇随笔,谈谈个人的思考与感受。

2 、《黄州快哉亭记》

1、介绍题名: “ 记 ”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苏轼评语: “ 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 “ 快哉 ” 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四、赞颂张梦得 “ 何适而非快 ” 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 “ 快哉亭 ” 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分析第二段: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 —— 即空间,后半谈历史 —— 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中心句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分析最后一段。

合作探究

1 、第

一、二段和第

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 、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 10 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 “ 快哉 ” ,景差陪衬。

本文特色

1 、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 2 、笔势迂徐而畅达。 3 、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2 拓展练习: 文中提及 “ 曹孟德、孙仲谋 „„ 周瑜、陆逊 „„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第二单元

5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题解

语言知识点

(一)

(1)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 国家与 君主罢了”。

(2)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 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

(二)

特殊句式:

(1)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2) 何为久读此:

(3) 为所杀: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艺术特色

(一)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艺术特色

(二) 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艺术特色

(三) 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艺术特色

(四) 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6 、六一居士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 、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重点 】

1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 、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研讨

1 、“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2 、“乐”之如何?

明确:( 1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2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 (形象的比喻)

3 、“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 、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5 、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探究拓展

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

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疏通文意,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 、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4 3 、品味本文作为一篇书信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难点: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 (教师在检查过程中顺带简介背景)

三、 阅读鉴赏。

1 、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2 、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假如你是裴迪,王维此信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

进而明确本文结构内容:虽然写景占很大比重,但叙友情仍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第一段:概述自己出游的经历,记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写旅途的经历及对往昔的回忆。

第三段:想象明春山景,向裴迪发出热情邀请。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以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鉴赏。

一 、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及其写作手法。

1 、小组讨论:请找出文中写景的两段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可从内容上分析,如可抓住一些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样的景色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原因何在?也可从艺术特色上分析,谈谈写作手法给你的启发。

2 、教师小结归纳。

二、“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谈谈你的感悟。

明确:

1 、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2 、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作为一封书信,文章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手法。

四 、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的作用。

五、全文小结。

六、写作练习:假如你是裴迪,请你就“是否接受邀请”写一封信回复王维,字数 200 字以上。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学目的】

5 1 、掌握“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本文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 、体会本文平淡自然,婉曲有致的写法。

3 、体会作者对友情的珍重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二、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1 、自由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 、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一、阅读文章第 5 段,思考:本段中作者回答尹师鲁的几个疑问?各反映出作者什么态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 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二、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你读到了作者与尹师鲁之间怎样的感情?

提示:反映了两人间深厚的友谊。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充满了人情味。

三、欧阳修师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看出?

1 、认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

2 、对史书记载义士事迹的看法: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3 、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

4 、告诫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5 、“自言益慎职,无饮酒”

四、请谈谈从这封信中,你感受到欧阳修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五、请你谈谈读了这封信之后,它的语言给你怎样的感觉。

六、小结全文。

第四单元

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 .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 .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 .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背景介绍

三、熟读课文

1 、听录音

2 、指名朗读,正音。

3 、齐读

四、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五、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点名背诵

二、骈体文有关知识

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三、写作特点分析

1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 .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4 .警句品味

例: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作业:课后练习题。

14 、《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 、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7 导入。 苏轼简介。 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二、课文内容学习

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2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 )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3 、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4 、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5 、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四、

总结

附:板书

情感变化: 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

第五单元

17 、原毁

一、作者简介。

二、释题。

四、结构层次:

第一段,先提出 古之 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 古之 君子相反。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五、主题: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六、写作特点:

1 、鲜明的对比。

2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 、寓理于形。

18 、心术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2 、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 :

难点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轻思路。

排偶句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渎、讲析、比较( 2 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走近作者:

(二)写作背景:

(三)解题:心术: 1 居心(多指坏的)。如 “心术不正” 2 心计、计谋

(四)研读课文

1 、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 疏通文意。

2 、课文结构:(板)

论 “ 将 ” ( “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 )

论 “ 兵 ” ( “ 凡兵上义 ” )

论 “ 战 ” ( “ 凡战之道 ” ,有四养)

论战时为将之道( “ 智而严 ” )士则应 “ 愚 ”

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 —— 举例论证

3 、思考探究:

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 4 、精华赏读:

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用“凡”字 ,使行文理直气壮;

转接多“然后” “而后”、“故” ,语气果断斩截;

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

5、作业:

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三、四

第二篇:粤教版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教案全集

第五单元 我是中国公民 5.1 我们都是公民 目标要求: 1,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了解自己所具有的中国公民身份,并懂得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去分析一些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情境问题和简单材料. 使学生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即公民是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和保护的个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使学生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懂得作为新一代公民,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公民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具有自觉提升自己公民意识的动力和行为.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引导性教学,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从感情上热爱自己的国家;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个人与国家所具有的法律关系;初步养成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理念和态度.重视公民意识的自我形成和公民素质的自我提高,深化国家观念,提高个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民主意识,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观念,养成学法,守法,护法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本课知识要点: 一)公民身份的确认 1, 公民的定义 2, 公民与国籍

3, 我国法律对国籍的有关规定 二)公民身份的内涵

1, 公民身份表示着个人与国家的法律关系 2, 公民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 3, 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三)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 1, 要树立国家观念

2, 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识 3, 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会问,你是哪个国家的人 这实际是在问:你是哪国公民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公民. 那什么是公民,什么又是中国公民;公民与国籍有什么关系,公民身份又有哪些内涵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公民身份的确认: 1, 公民

(1)定义: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个人具有某国国籍就是该国公民

公民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

(2)中国公民: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张某是湖北宜昌人,出国留学后被美国一所大学聘用,现已取得美国国籍,并长期在美国定居.张某是 (美国公民) 注意:每个社会成员,除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外,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即不管男女老幼,是否享有政治权利,都是中国公民. 2, 国籍

(1) 定义: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2) 我国法律对国籍的有关规定: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法律规定",同时,我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思考:我们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资格吗 为什么

判断:有一位居住在国外的中国公民,非常想让自己的孩子出生在自己的国土上,于是就带着即将生孩子的加拿大籍的妻子乘飞机回国.在途径美国上空时,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名女婴,取名"刘佳媛".你认为"刘佳媛"能取得中国国籍吗 她能成为其他国家的公民吗 请说明理由. 练习:课本P2,"情境研讨": 小组交流:上述对公民身份的看法哪些是准确的 哪些是不准确的 说说你的依据. 三,公民身份的内涵: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新闻回放",设计情境问题: (1)能说说当时受阻于国外机场时的情景和感受吗 (2)是怎样想到向祖国求助的

(3)回到祖国是什么感受

(4)通过这件事有什么教益

(5)以后有机会还会选择出国旅游吗

(6)你对其他准备出国旅游的同胞们有什么建议

小结:我们是中国公民,祖国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强大后盾,所以我们要有"国家观念". 公民身份的内涵: 1,公民是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和保护的个人

2, 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这些权利的享受没有地域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国家都要义不容辞地提供保护和帮助. 3, 公民要自觉履行义务 四,课堂小结 五,教后记: 5,1 我们都是公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a)什么是"公民" 成为中国公民应具备什么条件

b)我们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资格吗

c)在我国,有没有既是中国公民又是美国公民这样的人呢

4)作为中国公民,我们除了要掌握公民的含义外,还必须树立公民意识,对此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二,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6,思考上述第四个问题. (一要树立国家观念;二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三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1, 为什么要树立国家观念

2, 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

3,为什么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树立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做个合格公民. 课本P7 "个案研讨" : 以"从富川中学生身上我看到了??"为话题, 说一段话. (要做一个合格公民,不仅要树立国家观念,民主观念,道德观念,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还要将这些观念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广西富川这个中学生以行动关心当地存在的社会问题,积极向有关部门作出反映,提出建议,就是好榜样.) 思考: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公民责任需要担负 (学生讨论) 活动——创意方案 "我做合格小公民" 以小组为单位,以"树立公民意识,争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起草一份行动方案.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 阅读与感悟 "公民责任就在眼前" 结束语: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是我们的公民责任,遵守国家法律是我们的公民责任,遵守社会公德也是我们的公民责任! 三,练习: 材料一:北京学生梁帆,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去荷兰参加会议.一进会场,只见宾馆门前的旗杆上,几十面色彩缤纷的各国国旗迎风招展,但没有看到我国的五星红旗.他震惊了,立即找到会议的组织人员说:"一定要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因为我在这儿!"梁帆的庄严申明受到了重视,五星红旗终于飘扬在宾馆门前的旗杆上.梁帆也受到了外国人的敬畏,被称赞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 材料二:河北大冶市年仅12岁的小学生黄某和同班4名同学私自到距学校200米的鱼塘内游泳.黄某因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已上岸的4名同学看到后,其中一名哭着要喊救人,另一名同学却制止说:"如果现在喊人,老师就会知道我们私自游泳."结果黄某沉入水底,弱水身亡.事后,4名同学还将黄某的衣服藏在距鱼塘300米远的一块南瓜地里,随后一同返校,直到黄某的家人报案,警方才从水中打捞出黄某的尸体.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1)为什么梁帆被称赞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 (2)材料二中这几个同学的意识中缺少了什么

(3)你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树立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应该怎样做

5,2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共 3 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含义,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懂得如何才能依法享有权利,如何才能依法行使权利,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3,能够以具体的行动维护权利,担负责任,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公民权利的重要性.懂得珍惜,享受,捍卫自身权利,体会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对他人的权利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在别人权利遭受侵犯的时候有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提供帮助的意愿. 2,增强履行法定义务是自觉性,增强公民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法律意识,有依法维权的强烈愿望和勇气,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的耐性. 3,树立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增强"做国家未来主人翁"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 公民如何做到维护权利和履行义务. 教学难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近段时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农民工在找职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关事项:要清楚用工单位的具体情况,要与用工单位签定试用合同,要与用工单位的工资待遇等等.为什么要提醒他们这些事项呢 (为了民工能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监督用工单位去履行义务,不出现侵犯工人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出现.) 课题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一,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2,公民享有哪些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学生阅读教材将内容划起来) ●判断并说明:阅读教材P12—13思考:上述画面表明公民享有哪些权利,要履行哪些义务 除此之外,你还能列举出我国公民享有的其他权利和需要履行的其他义务吗 (学生思考列举) ●分析讨论:有人说:"既然宪法和法律给了我的权利,那么我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谈论分析;有人这样认为"享受权利的我的事,履行义务是别人的事".你是如何评价这种看法的 为什么

1,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思考:大家听说过丁晓兵这个人吗 (学生如果知道就让学生介绍他的事迹,否者,由教师简单介绍他的事迹)国家为什么给了他这么多的荣誉 (学生分析回答)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讨论:有人说"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我想上学就上学,不想上学就不上学."(学生分析) 3,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

●小李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书读到初二就辍学了,家长送他到工厂做工,以便增加家庭收入.对这件事,你是持什么态度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教师简要小结: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懂得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也要履行义务) 三,维护权利 履行义务

1,维护权利:依法享有权利,依法行使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 ●思考分析:春节期间,有些群众在家里进行娱乐活动,吵吵闹闹,严重影响了邻居的休息,而且还理直气壮地说:"娱乐活动是公民的权利,谁也关不着."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2,自觉履行义务:(学生划书) ●课堂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道理 今后,你会怎么做

作业:完成作业本上题目. 5,3 宪法保障公民权利 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理解宪法何以成为根本大法. 理解宪法与公民,宪法与国家机构的关系,了解宪法在保障公民的权利中的作用及这种作用发挥的途径. 理解公民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的必要性,懂得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维护宪法权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宪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感受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增强法律观念,提高宪法意识,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养成崇尚法律的思维习惯,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根据法制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塑造个人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权观念,在宪法最高准则的指引下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关心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积极地,准确地行使对国家的监督权. 教学重点: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要树立宪法意识 教学难点:公民的权利如何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知识要点: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二,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宪法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

3,国家机关按宪法的要求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 4,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 三,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1,认真学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权威 2,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9 情境研讨,"兄弟争论,我来平息"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哪部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为什么

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毛泽东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因为: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 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思考:宪法(母法)与普通法律(子法,如: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商标法,专利法,刑法等等)之间的区别: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个方面的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普通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3),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辨别:刑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此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3,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内容:序言和总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四章构成. 三,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0 "社会风景",讨论: 我国宪法是怎样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宪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宪法的基本内容

规范国家权利的正确行使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不但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还规定国家机关保护公民权利的任务,使公民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 2,宪法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

国家权利来自于人民,使公民通过权利的享受赋予的.凡不是由公民政治权利授予的权利都不是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国家机关必须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保障与维护公民的权利. 3,国家机关按宪法的要求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宪法将保护公民权利的责任赋予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在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中负有相应的责任,如: 受教育权

劳动权 政府创造条件或提供机会来保障 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平等权利 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府提供积极的法律保护 人身自由权 宗教信仰权利

4,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

①立法保障:立法机关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使公民在保护自身权益中有法可依. ②司法保障:完善律师制度,法官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 案例:某县原县委书记在一次政法会议上作报告时说:"你们说,是官大还是法大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是官大!因为法是人制定的嘛!没有人哪里会有法 没有人,法哪里会大 大在哪里 所以说是官大!坐在这里的,我问你,你法院院长没有我提你的名,你能当吗 你检察长没有我提你的名,你能当吗 我看你们都当不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学习了宪法知识,你一定拥有批驳这位书记"狂言"的依据,请写出来. (2)对这位原县委书记,你准备怎样劝告他

四,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同时也是一切团体,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作为公民,我们要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1,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2,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 3,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心国家管理事务.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5,"阅读与感悟" 《一条建议,促使一部行政法规的撤销》 思考:文章特别介绍了建议人的两个身份——公民与法学博士,说明了什么

一条建议,为什么能使最高行政机关改变行政法规

实践活动——实践与评价指南: 课本P23 "社会风景"——擦亮眼睛,维护权利 认真阅读课本P23-24,思考: 1,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说明以上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哪些基本权利

2,"我给故事续一续": 假如你是小张,小李或手表厂工人们的朋友,他们向你诉苦,但因为不懂得宪法知识不知道该怎么办,作为朋友,你给他们出个主意,并将这个故事成功地续下去. 五,小结 六,教后记

6,1 维护人身权利 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含义,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具体内容;认识公民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人身自由权利不受侵犯. 了解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组成,认识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高的人身权益,知道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提高中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能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利和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利和生命健康权应受到怎样的制裁等,特别是能正确辨别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生命健康权受侵害事件,并懂得保护自己,不做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知道公民有哪些人身自由权利和生命健康权利,认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应该享有的最起码,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公民的生命健康是公民保持劳动能力,行为能力和快乐生活的条件.从而能自觉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为形成高度尊重自由和生命的信念打下基础. 当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和生命健康受到非法侵害时,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遇到社会上发生损害公民的人身自由或伤害人的生命健康的行为,能够在不危及自己生命的情况下,通过正确的途径求救,维护其他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和生命健康权利. 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要守法,尽量避免发生各种侵犯他人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的行为,使自己的青春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过得更加灿烂. 教学重点: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法律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中学生要自觉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自由权利. 教学难点: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知识要点: 一,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1,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1) 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含义 (2) 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2,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1) 生命健康权由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组成 (2) 生命权是每个人最高的人身权利

(3) 健康权包括身体健康权利和精神健康权利 (4) 健康权是重要的人身权利

二,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受法律保护 1,法律禁止对公民的身体或住宅进行非法搜查

(1) 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对公民的身体或住宅进行非法搜查

(2) 公安司法人员在侦破案件时,必须进行搜查的,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2,法律保护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1)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

(2) 公民有犯罪和其他违法嫌疑,需要逮捕或拘禁的,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3,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1) 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2) 伤害他人的生命和健康要承担法律责任 (3) 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三,自觉维护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1, 维护自身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 (1)当公民人身自由或生命健康权受损害时,应该报警

(2)当公民受到伤害时,可以依法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并讨还公道或获得赔偿 2,每个公民有义务不去伤害别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鸟儿需要广阔的天空展翅飞翔,人生需要自由的天地健康成长.国家法律保护着我们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 二,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1,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1) 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含义

(2) 为什么说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3) 你能列举出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违法行为吗

2,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生命权 最高的人身权利 (1)生命健康权 身体健康权利 健康权 重要的人身权利 精神健康权利

(2)每个人单独面对这个世界都非常的渺小,有生命权的保护,但是同样生命渺小的小鸟,一朵小花等等,他们的生命应该保护吗 为什么 请你写一句提示人们保护它们生命的宣传语.既然生命都非常渺小,我们应该如何善待周围其他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呢 《伴你学》P27"生命的价值" (3)现如今社会上流传着很多"灰色童谣",并且很多传到了学校,你唱过吗 你认为这些"灰色童谣"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样的影响

《伴你学》P26"童谣声声" 三,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受法律保护

1,我国对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作了具体规定的法律主要有: 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 2,法律禁止对公民的身体或住宅进行非法搜查

(1) 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对公民的身体或住宅进行非法搜查

(2) 公安司法人员在侦破案件时,必须进行搜查的,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学习与评价》P17"辨析题" 3,法律保护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1)我国法律规定,公民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

(2)公民有犯罪和其他违法嫌疑,需要逮捕或拘禁的,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学习与评价》P17"简答题" 4,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1) 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2) 伤害他人的生命和健康要承担法律责任 (3) 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伴你学》P25"情景分析"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一课学生学习的情况

1,案例研讨:(1)杂耍队的这种行为违法吗 为什么

(2)观众对这种行为能管吗 怎样管才合适

2,小剧场"当被强行搜身时" (1)请你设想事件可能发展的几种结局. (2)商场经理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3)假如你是小张,你准备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4)你觉得超市内还有哪些行为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3,实践与评价:"耕牛失去以后" 你认为村干部查找偷牛嫌疑人的这种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吗 为什么 请例出理由. 4,场景设计:"当公安人员来到你家搜查时" 请根据此主题,设想可能会有几种情况,把可能出现的情况描写出来,并思考你应该怎么做

二,自觉维护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1,维护自身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 (1)当公民人身自由或生命健康权受损害时,应该报警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思考:如何自我保护

(2)当公民受到伤害时,可以依法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并讨还公道或获得赔偿 2,每个公民有义务不去伤害别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 三,思考与交流"李民的教训" 1,这起案件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同学之间的纠纷应该怎样解决

2,完成课本P33 的表格 四,小结 五,教后记

6.2 维护人格尊严

一,教材分析: 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难点:人格尊严的理解;道德高尚的人能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人格尊严权的认知较差,对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件,中学生甚至不懂得判断是否侵犯他人或自己的人格尊严. 2,学生的需要:学会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 三,综合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教师:1,根据教材的需要收集案例,新闻,并制成课件. 2,编制小品《为什么会这样》

3,认真学习有关人格尊严的法律条文,收集法律依据. 学生:1,寻找发生在身边的有关侵犯人格尊严的事件. 2,查找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新闻前后 导入新课 ①新闻评析:对此,你有何看法

内容:广州一家韩国公司女老板,为了惩罚迟到的中方雇员,竟令中方雇员向她集体下跪,以满足她的虐待淫威心理. ②新闻后续:此刻你的心情又是如何

内容:大多数中方雇员为了一份有限的薪水,做出了牺牲人格的尊严和民族气节而向恶人下跪的选择.这当中,只有一名从河南来的打工青年,毅然做出了辞职不跪的义举,令韩国女老板目瞪口呆,淫威之心顿减.这位河南打工青年的行动受到了所有知情者的高度称赞.很快,另一家中国公司破格录用了这位铮铮硬骨的男子汉. 小结:这不仅是给这位外国女老板的威慑,而且也是对国家尊严的维护,他自己人格尊严维护.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对比,引发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振动,从而为下文在法律上认识人格尊严打下基础. 2,引题识题:维护人格尊严 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师:人格尊严权 包括哪些权利

(肖像权,姓名权,荣誉权,名誉权,隐私权……) 图片展示 补充说明

(宪法的规定,增加了学生维权的信心,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格尊严权了解的要求.学生会从书本上去了解,并联系做相应的充解释,教师的图片的补充介绍达到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效果. 3,情境再现 加深理解

问:现实生活中人格尊严权并没有受到广泛重视,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你的身边(学校,家庭,社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小结: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则作适当引导补充,并说明侵犯的公民的人格尊严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合作探究:你来当法官

案件一: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

案件二:某网站举办"评选歌坛十大丑星"的活动 案件三:街头偶遇(小偷被打,中学生出面制止) 案件四:未经许可使用刘翔跨栏镜头作广告封面

(案件五:在90年代一部热门电视剧《过把瘾》一个镜头指向了一个路边群众.)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及自己所查找的法律法规运用到案件中,达到学以致用,特别是其中较模棱两可的案件的处理,则可以增加学生的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处理案件可以增加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5,新闻再评 认识升华

师: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能从法律的角度,再次评析 "韩国公司女老板"新闻. 设计意图:在达到前后互应的同时,让学生对事件的认识从表面,感性的认识上升到深层,法律,理性的认识. 6,大家话收获

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命,人的自由一样,都是至高无上的.人格尊严权,是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侵犯公民的这些权利,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收获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小品表演"为什么会这样 " 引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作为人的尊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虽然我们尚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在学校里应该得到老师的同学的尊重;在社会上,应得到其他人的尊重. 小品表演

小良因为以他人的名义画丑化老师的肖像图,受到老师的批评,并罚写5000字的检查,个别同学知道了这件事生,在背后议论纷纷,指指点点,他的好朋友也因此将他以前画过谁的丑化图都透露出去了,这更是雪上加霜,原本以为回家可以透透气,结果是父亲的痛打,因为老师早已将事情通报给了家长了,可怜的小良左思右想很是郁闷:"为什么会这样 "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形象的小品情境,将人格尊严的有关问题展示给学生,其中的很多问题是学生身边的问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你说我说

师:看了小品后你发现了几个侵犯人格尊严的问题

小良侵权: 老师的肖像权 同学的姓名权 他人侵权: 老师,父母侵人格尊严权 同学侵名誉权 好友侵隐私权

设计意图:从小品中得出相关的侵权问题,一方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引出下面的课题,即如何面对以上侵权问题. 3,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当以上的侵权事例发生的时候,甚至有更严重的侵权行为发生时,我们该如何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作为未成年人

第一小组:老师的肖像权 第二小组:同学的姓名权

第三小组:老师,父母侵人格尊严权 第四小组:同学侵名誉权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团结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并加深学生的维权意识及维权的能力. 4,代表发言 (起诉书补充)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的成果展示,也是学生维权能力的表现,在学生代表发言结束后让学生共同作出评价,并适当补充教师的评价以达到正确方向的引导作用. 5,送小良同学一句话 小结: 当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年纪尚小,害怕遭到报复而放弃应有的权利,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样,我们也要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是一个文明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设计意图:给小良的话,是学生对人格尊严认识的结晶,以此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也是学生维权及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开始.教师的小结则起到巩固的效果. 6,伟人传递给我们……

伴乐阅读《心灵中闪亮的星辰》

设计意图:名人故事,是再次将学生的认识加以提升(学会"尊重人的尊严,尊重敌人的尊严"),伴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更好地达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效果.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1,人格尊严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肖像权,姓名权等,使学生很容易对其认识只限 于书上提及的权利,当出现笼统人格尊严权学生就不知如何判定了. 2,一方面维权意识薄弱是社会现状,较多老师或家长由于方法不当出现侵权行为,另 一方面我们又引导学生重视,维护自己人格尊严,怎么引导学生更好的维权 难道是法 律途径

3,学生之间的玩笑话,如称某同学为"小黑""猪猪",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或 认为是昵称,或认为是侮辱,此类的情况往往让学生难界定. 附录: 1,新闻:广州一家韩国公司女老板,为了惩罚迟到的中方雇员,竟令中方雇员向她集体下跪,以满足她的虐待淫威心理.大多数中方雇员为了一份有限的薪水,做出了牺牲人格的尊严和民族气节而向恶人下跪的选择.这当中,只有一名从河南来的打工青年,毅然做出了辞职不跪的义举,令韩国女老板目瞪口呆,淫威之心顿减.这位河南打工青年的行动受到了所有知情者的高度称赞.很快,另一家中国公司破格录用了这位铮铮硬骨的男子汉. 2,五大案件

案件一: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 (教材P37) 案件二:某网站举办"评选歌坛十大丑星"的活动(作业本P18) 案件三:街头偶遇(小偷被打,中学生出面制止)(教材P39) 案件四:未经许可使用刘翔跨栏镜头作广告封面 (未经许可使用跨栏镜头,刘翔为肖像权索赔125万) 案件五:在90年代一部热门电视剧《过把瘾》一个镜头:"江珊"跟"王志文"说:我父亲年青时,就是因为这个女人指向了一个路边群众(卖冰棍的老太太),而抛弃了我和妈妈,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没去看他的原因(现今其父亲重病在床,无人理睬)."就是这么一指后来老太太的儿子把《过把瘾》剧组告上了法庭,因其侵犯了老人的肖像权,名誉权. 案件的评判: 案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但现实生活中的刑事侦查拍照,新闻摄影以及反映社会上不道德和违法行为的现场拍照等,从法律上不能视为侵犯肖像权.但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报社在刊登此类照片时,最好用"虚化"的方式将当事人的面部作一些保护性处理. 案件二:侵犯了这位歌星的名誉权和肖像权.为了保护公民的肖像不被丑化或非法利用, 法律确认公民的肖像权.我国法律还保护公民名誉权不受侵害,禁止任何人用侮辱,诽谤等 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案件三:小偷被抓后挨打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很多人认为是理所当然,是正义的表现.但法律规定,犯了罪的人也是国家公民,也依法享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任何人对公民的法外施暴都是非法行为.

3,小品内容(自编) 小良因为以他人的名义画丑化老师的肖像图,受到老师的批评,并罚写5000字的检查,个别同学知道了这件事生,在背后议论纷纷,指指点点,他的好朋友也因此将他以前画过谁的丑化图都透露出去了,这更是雪上加霜,原本以为回家可以透透气,结果是父亲的痛打,因为老师早已将事情通报给了家长了,可怜的小良左思右想很是郁闷:"为什么会这样 " 4,作品《让生命化蛹为蝶》(教参P113) 5,音乐《秋日私语》 6,3保护个人隐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个人隐私权的含义及其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掌握我国法律在保护隐私权方面的有关规定,学会如何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中学生明白个人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懂得在现代社会中维护隐私权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保护公民的人格权利,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懂得我国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法律规定,懂得未成年人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并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事. [教学重点]: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重点]: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尊重他人的隐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隐私与隐私权,第二课时:保护与尊重隐私权 第一课时:隐私与隐私权 一: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意在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是隐私,法律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引导学生了解隐私权的含义及其具体内容.帮助学生体会理解在中学受教育阶段隐私权和父母,老师,长辈对其教育指导之间矛盾,了解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到法律特殊保护,懂得依法维护隐私权. 教学重点:了解隐私权的内容具体范围,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 ①长久以来,由于封建观念等因素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私意识,中学生对隐私权的认识相当不够.由于隐私意识淡薄,学生对哪些属于个人隐私并受法律保护不是很清楚;加上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者地位,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解学生,经常采用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手段,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②学生把一切生活,学习上的事情都看作是隐私,常常拒绝与长辈交流沟通,自我封闭. 学生的需要: ①了解保护隐私权与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知情权之间的平衡问题,沟通与长辈之间的交流会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②学生有必要了解侵犯他人隐私权的种种表现,尤其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三,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一),名画欣赏[导入]: 在上新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土耳其著名漫画家奥斯曼之杰作 问:他(她)在干什么

生:在偷看,偷窥. 师:那你们觉得他(她)有可能在偷看什么呢 (发挥你的想象;) 生:(日记,信件,密码,生活活动----) 师: 你觉得你生活中的这些东西可以与人分享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这些都是个人秘密.) 师:(引导学生对隐私权含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把世界名画的寓意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主动畅说出生活中被偷看的各种事例,从而了解隐私权的含义. (二) 火眼金睛

警方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事实.李某认为警方这么做是侵犯他的个人隐私权. 问:你们觉得李某的想法对不对 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对个人隐私权含义的理解 ) (三) 你说我说

(四)

1,华盛顿5月15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白宫5月13日公布的一份联邦财务报告,布什和他妻子劳拉申报了2004年拥有的财产.布什总统还汇报了所收礼品情况,其中包括价值400美元的随手小折刀,最贵重的礼物是一辆价值2700美元的山地自行车. [关注]: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阳光下的隐私权,有限隐私权) 社会地位越高,你觉得哪一权利将会越小 为什么

2,李某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有多名实习医生在观摩自己的手术过程. 3,小琳在取款机前取钱时,好几个取钱的人围着她. 问:你们认为以上材料中哪些行为属侵犯隐私权,哪些不属于 为什么

活动要求:每一小组选一例与平时听到,看到结合起来说. 一小组剖析,另一组有看法,可以直接提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个人隐私权的范围及对生活的意义.明白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不宜公开或不愿意公开的私事,尊重个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 (四)小琳的烦恼 (一) 小琳是温州某中学初三(2)班学生,一直以来小琳的成绩总是令父母满意,可在最近几次测试中成绩连续下降,妈妈非常担忧.于是家中就出现:小琳与同学通电话时,妈妈会拿起另一部电话;小琳与同学上网时,妈妈会悄悄地站在她身后;小琳的书包这些天总还有被人整理过的迹象----- 问:你觉得妈妈这样做可以吗 为什么

在你的生活中有碰到类似的事情吗 你是怎么处理的

生:可以,这是妈妈爱女儿,关心女儿的表现. 不可以,妈妈也侵犯了女儿的权利 ------- 生:有.(可以把你的经历展现在课堂上吗 ) 师:后来,你怎么处理这事

生:找妈妈交流---- 师:沟通是做好的办法,理解万岁! 然而,当时小琳和妈妈都没有找对方沟通,双方都僵持了一段时间后. (二) 一天,小琳妈妈特地到学校向班主任杨老师了解小琳在学校的情况.此后,杨老师非常关注小琳.这天自修课杨老师巡堂来到教室,发现小琳再看一封信,看信的字迹,很像是男孩子写的,杨老师断定小琳在谈恋爱,于是把信抢过来.杨老师要求小琳交待谈恋爱之事.小琳百般争辩最后老师要小琳叫家长,小林不敢告诉父母.第二天班主任上课时在全班同学面前不仅对小琳连嘲带讽的批评一通还把那封信当众读了一遍,小林自觉无地自容,冲出了教室------在校外游荡了一天,傍晚时被汽车撞了伤了. 问:你认为杨老师这么作对不对 为什么

小琳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 师:(今天老师举了小琳的事例,这些事也是小琳的隐私,我今天把她的事拿出来跟大家探讨你们觉得我这么做可以吗 ) 生:—不可以,因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师:其依据是什么

生:《未成年人保护法》

师:(这是老师摘自新闻媒体报刊上,给学生看小琳烦恼一,新闻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要注意什么 参考教材45页) 师: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可以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在生活中我们的隐私权还可以得到那些法律的保护

生:----- 师:归结出主要的保护隐私权的主要法律规定

[设计意图]:突破隐私与教育的矛盾,寻找共处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保护隐私权的一些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五)我思我悟: 各位同学请用一句话"社会,隐私,法律,道德"表达对今天这堂课的感言. (体会隐私与法律的关系,为第二课时如何依法保护隐私权做准备) (五) 课堂延伸

思考:你认为分数是否可以成为学生的隐私 为什么

(主要是引发学生对隐私权的思考,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角度去理解隐私权,在生活与法律的矛盾冲突中去学习隐私权的内容.) 第二课时:保护与尊重隐私权 一,教材分析: 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正确行使隐私权,了解隐私权受侵犯的具体表现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增强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懂得依法维护隐私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白尊重他人隐私是道德的期盼,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树立隐私意识,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是经济发展,民族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教学重点: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教学难点:如何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的问题: ①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对法律了解不多,加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生活中学生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较为普遍.

②个别学生由于责任意识与信誉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守他人的隐私,甚至喜欢打探,议论他人的隐私,并搬弄是非,到处传播,引起人际关系不和谐.

③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发达,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手段侵犯个人隐私事件时有发生. 2,学生的需要: ①了解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以及对侵害他人隐私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②引导学生在注重自己隐私权的同时,学会尊重,保护他人的隐私权,这不仅是道德的期盼,也是法律的要求,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③学生有必要了解侵犯他人隐私权的种种表现,尤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高科技产品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的危险,以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给自己的隐私一个心灵的空间. 三,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上节课学生已了解保护隐私的有关法律条例,这节课就带法律之剑行走生活江湖.本节课用一个侠客行侠行仗义的情境对在生活江湖中的多起侵犯隐私权打抱不平,为营造和谐生活而努力. 侠客行——保护个人隐私

[导言]:最近生活江湖很不太平,需要各位侠士出来鼎力相助.生活江湖上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一):江湖所见

所见所想:爬到电线杆上的人在干什么

原子能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嚷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了解科技发展的今天各国都有不同形式的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存在. 师:看来侵犯隐私权真是无处不在,发达的美国如此,我们身边更是如此.侠士们有没有信心拔剑相助. (二):利剑出鞘: 江湖恼事(一) 最近,小琳心存许多的小秘密,很想告诉另一个同学,你们觉得小琳能不能把秘密告诉他人. (如果有一天,小林把秘密告诉他人,别人又传出去,一传十,十传百,地球人都知道了.) 小琳这么做可以吗 为什么

当朋友告诉你秘密时,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

江湖恼事(二) 你觉得这位小青年这么做可以吗 为什么

你觉得这种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你觉得要尊重他人隐私,我们应该怎么做 (讨论) 生: 不要随意打听他人的私事;不要将他人的私生活进行传播;不要非法利用他人的隐私哗众取宠---------- 师:每个公民只有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设计意图]通过恼事一,二保护和尊重隐私的具体行为或方法. 江湖恼事(三) [法制直通车]视频:浴室洗澡,被偷拍.(用前部分内容) 问: 新闻报道中王小姐的行为给吴小姐带来怎样的影响 其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 为什么

生:根据视频有关内容的显示来回答影响. 根据所学过的法律知识,来回答. 问:在网络上你觉得哪些东西属于个人隐私

你有被侵犯的经历吗 (与大家分享)(学生若讲不出可提示,经常收到骗人的短信,没用的电子邮件等) 你们觉得该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讨论) 生: 师:------(通过网络侵犯隐私权,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当同学们的见解却都是建设性的,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把这些保护的措施和条例发布到网上让更多的人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在在高科技中也要尊重他人隐私和维护自己隐私. 在生活中,父母,老师,同学,朋友 经常因各种原因侵犯我们的隐私,此时,你最想对他们说一句什么话

(三) 江湖畅说 对父母说: 对老师说: 对同学说: 对朋友说: (四)江湖英雄帖: 同学们把刚才最想说的话,记录下来,晚上发布在网上,给彼此一个很好的沟通的机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在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要尊重自已的隐私. (五)江湖赠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保护隐私,尊重隐私,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六)课堂延伸: 隐私小调查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象可以是本校师生也可对社区,每组调查20位,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写一篇简单的关于个人隐私权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的内容:跳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7.1维护受教育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明确自己在受教育方面应尽的义务, 能力目标:增强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观念和意识,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增强学生在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观念,自觉地接受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受教育是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人才的重要手段.形成和强化青少年学生珍惜受教育机会的愿望和情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国家法律的角度对受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珍惜自己受教育机会,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利的能力和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如下:①联系实际.实际生活中侵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行为和事件目前是比较突出的,但却并未引起一部分学生,家长,社会的重视,正因为如此,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辨是非.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正反结合:选取案例要注意正反面协调,以防给学生错觉,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程度问题,要正确认识.③突出实践:目前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的法律概念已经为大众知晓,欠缺的是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所以课堂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从而加强行为实践训练,这样的行为活动也有利于强化维权意识. ◎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重点: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难点:九年义务教育

为突破重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进行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等方面内容的调查,为课堂教学服务;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材料资源;还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实践探究,通过教师系统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受教育既是他们的权利,又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具体内容见第四部分资源共享)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课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第三课时: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从知识和学习两个方面来阐述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公民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帮助学生树立维权意识. 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对有关受教育权的典型案例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比是否受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教育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对教育作用的分析,增强我们热爱学习的意识,以及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从理论上弄清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可以增强受教育的义务感,增强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故本框的重点是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这也是本框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 学生:收集"知识改变生活"或"学习成就未来"的典型事例. 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调查:制作一份"我为什么要学习"的调查表 爸爸: 妈妈: 老师: 同学: 1,导入:73岁的汪侠老人上大学之事. 各抒己见:爷爷考生和爷爷学生为什么要重回课堂 这个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活动目的:使学生明白我们的国家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社会正成为学习型社会.) 小结:我们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自己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七嘴八舌: 联系我们所学的科目(语文,英语,历史,绘画,防火知识……说一说掌握知识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结: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对个人来说,知识改变命运.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还可补充我国文化程度与失业人数的比较图来说明.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将教育对人的作用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到接受教育的好处.从公民自身的发展来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 3,我来演: 出示案例:"父亲不让女读书 少女与父对公堂",思考: (1)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

(2)如果是谢友兰自己不想上学,她就可以不上学吗

活动步骤:(1)找两个学生表演.(2)小组讨论与交流. 小结: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一种机会和一项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包括自己的家长.同时,接受义务教育也是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必须履行.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义务.) 4,等式填写: 人口- 教育= 人口 + 教育=

(活动目的:让学生较直接地感受到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腾飞,必须依靠教育.得出:从国家的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一项应尽的义务. ) 5,学知导行:就当地情况,查找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 第二课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引导和教学启示,初步培养维护自己受教育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国家法律的角度对受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利的能力和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难点是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数据和资料. 学生:查阅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义务教育的法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综合设计思路 1,漫画研讨: (问题设计:①小军的父亲能要求儿子不上学吗 为什么 ②小亮能拒绝上学吗 为什么 ) 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启思园:①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②材料:从2006年秋季开始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

(问题设计:从以上两段材料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为何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所有学习费用不是全部由国家负担的 ) 3,材料研读:《浙江省统计局关于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据抽样调查,2003年末浙江省全省常住人口4679.6万人.浙江省全省小学在校学生340.29万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8.49%,99.85%,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初中招生60.72万人;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84.6%,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在我国,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地区都要普及义务教育,人无例外,地无例外,校无例外.) 4,献计献策: 正在上八年级的学生小芳家庭出先了变故,妈妈因与爸爸赌气而离家,不知去向.爸爸又常常出去赌博而不做工养家,也不管小芳的生活.新学期要开学了,小芳向爸爸要书本费,爸爸不但不给,还训斥她:"义务教育不是不收费吗 怎么又要我给钱!上学要花钱,就别上了,你也不小了,就去打份工,挣钱养家吧." (问题设计:小芳的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如果你是小芳,为了争取读书的机会,应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爸爸 ) 活动步骤:(1)找两个学生表演,关键在小芳与爸爸的对话上. (2)将学生分成两个组,一组讨论小芳爸爸的一言一行,是否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一组讨论小芳应该怎样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全班交流,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起来发言,然后同学之间再做补充. (指导学生抓住义务教育的两个特征展开讨论.)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及应如何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可补充材料:民工子弟在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的读书生活;"录取通知书迟到一年,湖北一女生告赢母校"(见附录). 5,学知导行:访问在外打工的青少年,家长或其他长辈,有没有经历过想上学而无机会的痛苦. 第三课时: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受教育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观念,自觉地接受和完成义务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受教育不仅关系个人的前途和利益,更关系国家的命运和利益,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使学生懂得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应履行的义务;故本课时的重点是珍惜受教育的机会,难点是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案例并制成课件. 学生:查找发生在身边的不珍惜学习机会的现象. 综合设计思路

1,故事导入:真实故事《一根稻草两种命运》 2,flash歌曲《我要上学》 3,人生AB剧:苏明娟的今昔对比. (问题设计:现在的苏明娟过得好吗 如果苏明娟最终没有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现在她又会过得如何 ) 4,活动设计:与没有书读的孩子做比较,找找我们的优势和差距

(活动目的:感受没有书读的孩子对上学的渴望和期盼.引导学生更珍惜国家赋予我们的受教育的权利.) 5,我思我行: (1)请列举校园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上课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旷课逃课等.) (2)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 作为同龄人,你准备怎样规劝他们

(3)出示:漫画《难……》(见附录).这一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热爱学习的意识.) 6,反躬自省:你在履行受教育义务时,做得怎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认识受教育机会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的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7,送给自己一句学习座右铭. (设计意图:丰富教学内涵,最终促使知识的内化.) 1.放羊娃的故事

在西北昏黄的天幕下,有这样一段学者和放羊娃的对话: "你放羊做什么 " "挣钱" "挣钱做什么 "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 " "生娃" "生娃做什么 " "放羊"

短短的一段对话,述说了放羊娃的一生,从放羊到放羊的轮回中间只有简单的挣钱,娶媳妇,生娃三个环节.我们不去考究这个轮回在此之前已经轮回了多少个轮回,以后还要轮回多少个轮回,单纯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存的厌倦.难道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简单 我们不甘心那么简单的轮回,却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这种轮回对于正处于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的热血沸腾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悲哀. 2.如何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人力资源总量大,但质量偏低 人力资源地域差异明显,尤其是中国西部的文盲率偏高.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当于世界70年代的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至少滞后十几年.在我国适龄人口中,80%以上是初中或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到2001年,中国受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13.9%,日本则是37.5%.劳动力文化层次低,产业和行业间的人力资源矛盾突出,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才集中在计算机,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截止到2000年底,农林牧副鱼的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要占到43.1%,其中文盲11.8%.各行业中,职业人员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专业人员比重低.城乡劳动力文化差距大.目前,城镇人口的文化程度处在初中,高中阶段,农村处在初中,小学阶段.所以说,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不均衡性相当严重.因此,要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在教育上入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标志.中国要在今后20年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开发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开发成功与否取决于教育.换言之,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建成教育强国. 3.父亲不让女读书 少女与父对公堂

江西于都县银坑镇一名十三岁的农村女孩因父亲剥夺了其受教育权而走上法庭,要求恢复其受教育权,继续完成学业. 这位女孩叫谢友兰,2001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入初中.可是,她的父亲谢明军却要求女儿辍学在家务农.谢友兰自小就渴望长大后上大学,父亲的偏见让她很伤心.为了读书,她请外婆,表哥等亲戚说情,可固执的父亲就是不答应.小友兰急中生智找到了村里的干部,但是,当村干部找到谢明军劝说他让谢友兰读书时,谢明军却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谢友兰将其父亲告上了法庭.于都县法院受理后,一审判决谢明军立即恢复谢友兰的受教育权,有义务让谢友兰完成学业,并对谢明军作出教育批评,要求他当庭向女儿道歉. 4.民工子女的读书之路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是外来打工人员的聚居地,来自河南农村12岁的孙小燕和8岁的弟弟孙向阳随着父母两年前来到了北京.父母在工厂里打工,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奶奶带着姐弟俩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 早上6:00点钟,姐弟俩便起了床,洗漱之后,小燕便不停的向外张望.过了一会,一个女孩子匆匆来到小燕家中.来找小燕的女孩叫小娟,是小燕的同学.小燕把自己头天晚上写好的作业交给了小娟,托她带到学校让老师批改. 看着好朋友能背着书包去上学,小燕心里很难受.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小燕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槐房实验小学被丰台区教委查封了,而小娟随着实验小学搬迁到了十几里外的大兴县.因为路途远,学生们每天都要乘坐班车去上学.小燕姐弟俩因为交不起每学期增加的200元车费失学在家.姐姐小燕正在读四年级,弟弟向阳今年读二年级.失学以后,姐弟俩每天在家坚持自学,按照课文的要求写作业.虽然他们对课文的内容似懂非懂,但他们仍然读的非常认真. 5.录取通知书迟到一年 湖北一女生告赢母校

秦春梅,家住随州市曾都区尚市镇战士村.2000年,她参加了高考,因始终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两个月后,秦春梅南下打工. 2001年6月18日,秦父从2001年6月9日《随州日报》上得知,女儿被武汉某师范学校录取.6月23日,秦春梅的父母终于在秦春梅的班主任那里找到了普通高校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要求秦春梅于2000年9月15日报到. 此时离报到时间已过了9个月,曾都区第四中学为秦春梅出具介绍信,请求武汉市某师范学校让秦继续到校学习,可是该校未能批准. 因为学校未按时送达通知书使自己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秦春梅非常气愤.2001年8月,秦以侵犯自己受教育权为由,将母校告上法庭,请求法院责令四中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秦父请求其班主任在录取通知书寄到后,通知其有关亲戚转告,并留下了相关地址和联系电话,班主任对此给予了承诺.班主任收到秦春梅的录取通知书后,在拨打了一次电话没有接听后,便再也没有进行联系.而且秦春梅填写的收件人地址是学校地址,曾都四中对此未提出异议,表明其同意代收录取通知书. 2002年9月1日,曾都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曾都区第四中学赔偿秦春梅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 ⒎2 维护财产权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智力成果权. 2,教学难点: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作为正在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参加劳动,没有创造物质财富,但他们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如通过继承得到的遗产,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的智力成果等,同样具有财产权,这些权利都得到了国家相关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但由于这些学生年纪尚轻,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并不是都能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2,学生的需要: 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常识,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应有的合法财产.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三,综合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民的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不受非法侵害,如何理解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是受到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小组讨论.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一,财产所有权 成语导入:"拾金不昧" 师:哪位同学解释一下这个成语

(学生回答)"拾金不昧"指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师:现实生活中,对于拾金不昧的人社会是怎样评价的呢

(学生回答)略

师:的确正如同学们说的,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对于拾金不昧的人我们不仅 要大力表扬而且政府和有关部门还会给予他们特殊的奖励.就在我们感叹好人有好报的时 候,我在某一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内容: 出租车司机李某应旅客王某的要求将其送往火车站.王某下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在了出租车上.李某发现后,打开一看,内有5000元现金.此时,他正好从收音机里得知某大学的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会求助.李某就产生了将这笔意外之财捐给患病的学生的想法,于是就将这拾到的5000元现金寄给了这位大学生用以治病. 师:看到这儿,你会怎样评价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

(学生说这个司机善良,有爱心,但是不应该未征得失主的同意自行处理其财物.) 师:看来大家是很能辩证地看待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的.丢钱的王某肯定是心急如焚,相信他会找到司机李某.那么如果你是失主,当你找到李某听到他将5000元捐给了白血病患者的消息后,你会做出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看看王某的做法:

王某上了火车后发现钱包不见了,经回忆,钱包可能丢在了出租车上,于是他根据票上的车号找到了李某,要求返还钱包中的5000元现金.李某说钱已经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自己并没有得到利益,并拿出汇款存根为凭证,因而拒绝返还钱款.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李某返还5000元现金. 师:你支持王某的行为吗 为什么

(支持) 师:好,让我们来看看法院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处理

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经调解后,李某自愿返还王某3000元,王某愿意放弃剩余的2000元. 对于这个结果,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拾金不昧为什么还要赔偿,这是否有悖情理,法院做出如此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要解决大家头脑中的这个疑问,就需要我们从公民的财产所有权问题说起. 板书: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师:同学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相信大家最盼望的就是放假了.那么,一年365天,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法定节日) (学生回答) 师:春节期间大家一般可以收到多少压岁钱

(学生回答) 师:好.假设春节期间你收到了1000元压岁钱,你会如何安排这些钱呢

(学生回答) 师:你会把这1000元放在哪里

(学生回答存银行) 师:看来同学们年纪虽小但却十分具有理财思想.近期央行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调高了存贷款利率,相信你这时存钱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师:从我们拿到这1000元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你对这1000元都做了哪些事呢

其实将大家做的这些行为后面加上一个"权"字就是我们财产所有权的全部内容. 财产所有权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占有权:公民对属于自己的财产的占有权,就是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使用权:公民对财产的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 收益权:公民对财产的收益权,是指公民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处分权: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其财产的权利,即公民决定其财产的命运的权利.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权和法律上的处分权两种形式. 师: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之后,回过头我们再看看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处理结果,谁能将法院作出处理的理由给我们大家试着分析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师:好!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下面请大家想想在生活中你都对周围的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呢

(学生回答) 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属于自己的财产.下面请看图片,看看这些财产的所有权都归属于谁

(出示图片:学校的桌椅,路边的电话亭等.) 师:我们如何划分财产归属的种类呢

(学生回答) 师:我们可以将财产分为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财产都属于公民个人,我国法律规定属于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有哪些呢

讨论引入公民合法财产的范围: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图书资料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这个规定强调了合法性. 过渡:了解了财产所有权和合法财产的范围,那么生活中我们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看家庭盗窃现场的图片) 师:如果你放学回家,看到了图片中的情形,你的反映是什么 (家中被盗了) 师:看到如此情景,你接下来会做什么 (打电话告诉家长,或直接打110报警) 师:由同学们对刚才情景所作出的反映,我感到大家还是很有法律意识的.即在自己财产受到侵害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应该说依靠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最有利的武器. 过渡: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为了切实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现实生活中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具体手段有哪些呢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农民甲于1991年3月2日,在县城农贸市场以600元买了一只毛驴.1991年3月4日,甲一时疏忽,毛驴从家中走失.这只毛驴恰被邻村农民乙发现并将其赶回了自家.乙对其邻居说这只毛驴是刚从集市上买来的.1991年3月23日,乙赶着这头毛驴到集市上去卖,正好经过甲家门口,当即被甲认出.甲即向其索要.乙拒绝返还,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甲遂向县人民法院起诉. 我们请左边二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案件中的甲,你怎样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我们请右边二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法官,你又会做出怎样的处理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师:以上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是最普遍的做法. 我国法律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这是最普遍的做法. 当公民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时,公民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所有权,请求恢复原状,请求排除防害,请求赔偿损失等方式予以保护. ②通过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这是最严厉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方法. 二,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师: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尚未真正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但我们也有财产权.未成年人的财产权主要是通过继承的方式获得的.结合课本58页图1,图2,请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财产继承权

(任由学生讨论回答) 引出: 我国公民的财产继承权主要是通过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实现的. ⑴,法定继承

①法定继承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进行继承. ②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丧偶女婿.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③法定继承中的遗产分配原则:略

教师再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图1,图2所显示的问题. (学生回答)图1中:女儿是可以继承遗产的.图2中:不尽赡养义务的,应当不分或少分. ⑵,遗嘱继承

①遗嘱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生前可以立下遗嘱,将个人合法财产的全部或部分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数人继承. ②遗嘱继承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例题:(判断) 遗嘱继承不受继承法和继承顺序的限制.(×) ③我国继承法,遗嘱继承必须具备以下法定条件. 第一,遗嘱人必须具有立遗嘱的能力,并且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同时,遗嘱必须合法有效. 第二,遗嘱继承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范围的一人或数人,但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师:请同学们思考,课本58页图3中的问题,张老伯可以把财产捐赠给他人,集体,国家吗 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略

师:同学们知道,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下的合法的财产是可以继承的,那么这些财产就是遗产.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课本58页图4中的问题,长辈生前承包的荔枝树能够作为遗产吗

(学生小组讨论)略

师:(明确)荔枝树作为集体财产是不可以当作私人遗产来继承的,但是所承包的荔枝树预期所产生的收益却是可以作为遗产来继承的. 过渡:如果我们的财产继承权受到侵害,通过协商,调解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应当懂得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按照法定程序来维护我们的财产权益.

第二课时 我们的智力成果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智力成果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怎样维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小组讨论.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三,我们的智力成果权

情境剧场:(可用课本59页王玲的遭遇) (选用)王珊 8 岁,常常自言自语,搞文学创作的爸爸细心地将女儿的话记录下来,竟然是一首首小诗,以后王珊又多次将自己的诗词放在校刊上发表,好几首儿童诗还得过奖呢 ! 不久,爸爸在书店发现一本儿童获奖诗词选,其中收录了女儿四篇获奖作品,于是找到出版社,索要稿酬和样书,出版社却答复: " 我们出这样的书根本就不赚钱,只是为鼓励儿童写诗创作.再者你女儿才8岁,要什么稿酬 !" 王珊的爸爸坚持要为女儿争个明白,诉至法院. 师:你知道出版社侵犯了王珊的什么权利

(学生小组讨论)略

师小结:我国《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均规定了公民享有著作权,创造作品的公民就是该作品的作者;著作权属于作者.依据《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及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王珊作为诗词的作者,享有著作权,这是公民的权利.公民行使权利不受性别,民族,年龄的限制,儿童尽管是未成年人,但是也依法享有智力成果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36 条规定: " 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因此出版社未经作者王珊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许可,擅自选用作者王珊的作品,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应支付作者王珊稿酬. 过渡:其实著作权属于智力成果权的一种.智力成果权,指的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创造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即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可以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求有关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角色扮演:《假如我是……》

教师鼓励学生任选一角色:假如你是编辑叔叔,请你阅读后写一封回信,并与同桌交流. 假如你是律师,你该怎样运用法律维护王波的智力成果权

(学生活动,教师点评) 师:介绍你最欣赏的智力成果,并分析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生讨论) 拓展活动:"大家的福娃大家护" 此前报道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公布还不到一周,北京朝阳工商部门就在秀水街市场查获了28件仿冒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T恤.而在万通,记者也发现有人在偷卖"中国印".奥运一向为社会所关心,因此,"中国印"一公布,新一轮的奥运标志保卫战就此开始.奥林匹克吉祥物也是这样,奥林匹克吉祥物是一种最易受侵权的知识产权.依照《著作权法》,奥林匹克吉祥物创作完成,就自动生成了著作权.北京奥组委吉祥物发布公告的日子是2005年11月11日,北京市版权局同时将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版权登记完毕.北京奥组委不但拥有福娃的商标权,同时还拥有福娃的著作权,所以,未经奥组委的许可,他人是不可以随意使用福娃形象的. 为了及时地,更好地保护福娃,不让他人侵害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请同学们为"保护福娃"出谋划策. (学生讨论)略 师:(点评)略

师:根据今天所学,以及你对保护智力成果权的理解,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生讨论)略 四,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的感受,经验,体验,学习,升华的过程,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 材料附录一: 一,选择题: 1,何某有一子一女,儿子是婚生子女,女儿是继女.何某去世后,何某的遗产( ) A.只应由儿子继承 B.只应由女儿继承 C.儿子女儿都有继承权 D.儿子女儿都无继承权

2,老李患病昏迷时,其大女儿趁机立下10万元遗产留给自己的遗嘱.其所立遗嘱( ) A.合法有效 B.不合法 C.真实有效 D.受法律保护

3,下面不是我国继承法承认的遗产是( ) A.公民的合法收入 B.公民的文物和图书 C.公民的房屋,储蓄 D.公民与他人共有的财产

4,公民赵某去世后,留下了百万家产,他生前立下有效遗嘱要把全部家产留给照顾自己十几年的养女.而其亲生子女以自己也是法定继承人为由向法院要求分割遗产,你认为( ) A.法院应该支持其子女的请求 B.法院应该按法定继承方式处理此案 C.法院不会支持其子女的请求 D.其子女和养女共同分割全部遗产

5,王老太是国有工厂的退休职工,丈夫逝世后,留给她和她收养的女儿王某三间房屋.王某长大成人后,拒不履行赡养扶助养母的义务,王老太含恨自杀,王某在外听说养母自杀立即回来继承王老太三间房屋和400元退休金.正确的说法有( ) A.法院可以剥夺王某的继承权 B.王老太的遗产应归村委会集体所有 C.因王某不尽扶助义务,不能继承遗产 D.因王某是养女,故没有遗产继承权

6,刘老太有一养子刘某,在刘老太中风瘫痪后,刘某不但不尽抚养义务,还嫌弃辱骂老人.老人去逝后,刘某便独自占有了刘老太的三间房.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依法剥夺了刘某的继承权.这启示我们( ) A.并非所有的继承人都能继承遗产

B.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得到的遗产少 C.对于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可以不分 D.公民一定要对父母尽扶养义务 二,问答题

张老汉妻子早逝,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外出工作结婚后,对张老汉不理不问,从来没有关心照顾过.老汉全靠退休金和邻居小李的照料度日.张老汉见小李长期以来关心照顾自己,便立下遗嘱,决定死后把自己的两层楼房留给小李,不给儿子. 请回答: (1)张老汉立下的遗嘱有效吗 为什么

(2)张老汉的遗嘱属于遗嘱继承吗 为什么

答案: (1)张老汉立下的遗嘱有效.因为我国继承法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2)张老汉的遗嘱不属于遗嘱继承,而是遗赠.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

个或数人继承.遗嘱继承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范围的一个或数人,但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不享有遗嘱继承的权利. 三,辨析题

法定继承人都可以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 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1)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财产继承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 (2)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就是说,死者生前如果有合法有效的遗嘱,其遗产的继承,应按照遗嘱处理,而不能按法定继承办理.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公民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由此可见,法定继承人不一定都可以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 四,案例分析

1,张某因病去世,留下2万元储蓄和三间房子.张某有三子两女,长子结婚另过,从不照顾家里,经济上更不给予任何帮助;次子亡故,其妻带着女儿改嫁了;小儿严重残疾,收入微薄;长女远嫁他乡,次女已病故.为遗产的继承,其子女争吵不休,连张某的弟弟也赶来要分遗产.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请你按继承法规定,谈谈张某的遗产应该怎样处理. 答案: (1)根据国家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允许继承人继承的原则,张某留下的二万元储蓄和三间房屋属于合法财产,生前受法律保护,死后可以继承. (2)根据继承权男女平等的原则,长女有继承权;根据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的原则,小儿子严重残疾,收入微薄,可以多分点;长子有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却不尽抚养义务,应当不分或少分;根据代位继承的规定,次孙女可继承其父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3)张某的弟弟属于第二顺序继承人,因此,不能分得遗产. 2,陈某有一子陈甲在外地工作,有一女陈乙与其生活,陈某之妻早逝.陈某有3间私房,5万元存款,1辆摩托车,并持有1万股某公司的股票,他还借给朋友2万元.陈某原住在单位租给他的公房里.并且其著作出版后有稿费5000元. 陈某死后,其子女共同继承了他的遗产. 讨论下列问题: (1)材料中陈某在法律上被称为什么

(2)材料中的陈甲,陈乙又被称为什么人

(3)材料中的陈甲,陈乙共同继承了其父的遗产,说明二人行 使了自己的什么权利

(4)上述材料中陈某的哪些财产可以作为遗产

材料附录二: 材料1: 2004年6月11日,《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在地坛书市发现盗版,当日下午一时左右,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执法大队进行了查收.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自出版以来,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该书第二版2004年2月出版,为16开本,红色特种纸内衬,定价24.80元.在书市查收的盗版书为32开本,定价18元,无内衬,印制粗糙,封面颜色黯淡,插图模糊不清.据新华出版社有关人员说,该书在广东还有一种盗版,其版式,开本均与原书相同,定价为29.80元,封面无覆膜,全书纸张较薄,印制装帧质量较差. 教师提问:这两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怎样严重的问题

材料2: 16岁中学生三项发明引资200万,换得10%股份当老板

武汉一16岁的在校高中生胡登煌凭借3项发明专利,成为一家注册资本200万元的企业的股东.他是武汉地区"学生股东"第一人.他发明的"无压痕眼镜架"在宁波市投产.他的另两项专利"世界筷子""自洁水龙头"也进入生产进程.前者在一双筷子上加三个套环,以固定筷子,让外国人也能熟练地使用;后者在传统水龙头把柄上钻4个孔,一开水龙头,把柄便溢水自洁. 3项发明吸引了浙江知名企业宁波天安集团,该集团3个月前投资200万元成立"天之煌公司"予以开发,胡登煌凭专利技术拥有公司股份10%. 胡登煌的家人说,胡登煌自幼爱好发明,去年3月至今已申请10项专利. 教师提问:这个16岁中学生当老板的事情,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未成年人也能够享有智力成果权. 材料3: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首次采用了先进的纸雕防伪技术,纸雕防伪兼有水印防伪的视觉效果和雕刻防伪的触觉效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同时对奥运商品的价位不会造成影响.所有经北京奥组委同意使用的会徽商品都将使用此种防伪技术. 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副部长袁斌介绍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防伪标志由目前我国在防伪技术领域最好的企业制作.截止到8月12日,北京市的朝阳,西城,丰台,延庆等区县工商分局已经分别检查了动物园,秀水街等服装市场,依法查扣擅自使用会徽标志的服装134件.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官员手拿印有"中国印"的真假T恤衫做了展示.真品的标签运用了纸雕防伪技术,与假冒品有着显著区别.此外,假冒品在水洗后胸前的标志很容易掉色,而真品则不会.发布会上,北京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天起,将组织全市工商系统开展保护奥运会会徽专项执法检查. 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公布还不到一周,朝阳工商部门就在秀水街市场查获了28件仿冒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的T恤.而在万通,记者也发现有人在偷卖"中国印".奥运一向为社会所关心,因此,"中国印"一公布,新一轮的奥运标志保卫战就此开始. 根据《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的名称,徽记,标志以及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的名称,徽记;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会歌,口号,"北京2008",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简称;其他与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关的标志等都受到此条例保护,其中就包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未经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其中包括将奥林匹克标志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用于服务项目中,用于广告宣传,商业展览,营业性演出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同时,也不得销售,进口,出口含有奥林匹克标志的商品,制造或者销售奥林匹克标志,以及可能使人认为行为人与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之间有赞助或者其他支持关系而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的其他行为等. 因此,在没有经过北京市奥组委同意和授权的情况下,任何以商业为目的使用"中国印"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工商部门可对其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利用奥林匹克标志进行诈骗等活动,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提问:从奥运会会徽采用防伪技术这件事,你对如何保护智力成果权又有什么想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提问:据你所知,我们国家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 展示我国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的工作. 教师提问:根据今天所学,以及你对保护智力成果权的理解,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生思考并回答. 7.3 消费者的权益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项作用. ⑵明确法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消费者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 2,能力目标

⑴学会运用智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充分行使消费者的权利. ⑵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⑵学会理性消费,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 教学时数:3课时,其中第一框2课时,第二框1课时.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诚信的道德观,提高对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 2.能力目标: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关于消费者的九个基本权利的知识来指导实际消费. 3.知识目标: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4.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5.难点:增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突破知识点,更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法律.在学习过程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消费者,都享有消费者的权利,中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本节课教学时,设计"小鬼当家"的活动,虚拟了一个八年级学

生李华,以他的消费经历为主线,借助他的消费体验,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认识到"上帝"即消费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理解保护"上帝"权利的必要性,认识"上帝"享有的权利,并明确应该怎样做一个文明的"上帝".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计 主要说明 导入

大家都看过《小鬼当家》吧 一定还对小主人公麦考利机智勇敢的表现记忆犹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欣赏《小鬼当家法律篇》.我们要随着身边的"小鬼"——李华一起来学习公民在经济生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消费者权益,即"上帝"的权利. 设计意图:设计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教师需充满激情,以感染学生的情绪,精神饱满地进入新课学习.

情景一:快乐的"上帝"续表

重要的"上帝" 设置情景:李华在超市买东西,明确李华在超市里的身份是消费者,即"上帝". 活动一:分析讨论

消费者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什么地位 为什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消费,因此"上帝"的权利与我们息息相关.) 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尽可能通俗易懂,不要太书面化. "上帝"的权利 情景二:倒霉的"上帝" 请学生欣赏小品《倒霉的上帝》,并对照课本分小组讨论:小品中的老板侵犯了李华的哪些权利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小品中的情景,结合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讨论掌握"上帝"的九大基本权利.) 活动二:你说我说

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举例说明消费者权利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到"上帝"权利的存在.) 情景三:歌曲《天亮了》

欣赏歌曲《天亮了》,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经营者义务和消费者权益的一致性. (设计意图:从反面提醒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激发对经营者不诚信行为的强烈谴责与愤慨,更好的落实情感觉悟目标,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在学生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正面说明消费者权利的存在,而不是仅仅看到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情况. 文明的"上帝" 情景四:我是"上帝"我怕谁

请学生欣赏小品《我是"上帝"我怕谁》,思考:"上帝"是这样的吗 (你怎样看待这样的"上帝" ) 活动三:自由论坛

消费者都有哪些不文明行为 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做 假如你是经营者,你希望消费者怎么做

活动四:即兴表演

请学生即兴表演一段微型小品,展现经营者和消费者良好的关系. 表演结束,教师展示一幅对联:"经营者诚信为本规范经营 消费者依法维权文明消费",横批为"携手共进". (设计意图:认识到法律保障"上帝"的合法权益,作为"上帝"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做文明的"上帝".) 换位思考,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结束语

(播放轻音乐《致爱丽丝》.)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希望在今后的经济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学法,用法,不仅做一名维护自身权益的"上帝",而且做一个现代社会中文明的"上帝". (设计意图:提出希望,将法律和道德教育延伸到未来生活,有助于思想品德课终极目标的实现.) 附录一: 倒霉的"上帝" 表演者:四学生分别扮演李华,老板,李华的妈妈和96315热线工作人员. 道具:牛肉干三包,电话机. 情景:从超市出来,李华来到新市街夜市.听见一摊主高声吆喝:"走一走,看一看,美味食品大减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快来买啦." 李华:肚子好饿呀!买点东西吃吧! 老板:小同学,你想买点什么

李华:我先看看. 老板:我们这里的牛肉干很棒,新鲜可口,物美价廉!同学,买点吧! 李华:便宜吗

老板:便宜!为了配合市政府三项整治工作,现在门面拆迁,我们所有商品一律进价出售,绝对低哦!你去看看如果有比我们卖得更便宜的,你拿多少来,我们收多少! 李华:这牛肉干好吃吗 (故作迟疑状) 老板:绝对好吃,不信你尝尝! 李华:你不会骗我吧

老板:为这几块钱骗人,这种事我们可不会干! 李华:算了,你给我来一袋吧! 老板:这么便宜的价格,我们都是两袋一起卖的! 李华:我吃不了那么多!能不能只买一袋呀

老板:吃不了可以带回去给你的家里人呀! 李华(无可奈何地):好吧,我要两袋. 老板:2.95一袋,一共5.9元. (老板趁李华低头在书包里掏钱时,偷偷换了一包过期的牛肉干.窃喜:"终于把这包过期的牛肉干卖掉了.) 李华:喏,给你6块. 老板:没有零钱找,这一毛钱你就不要了吧! 李华:你们是怎么回事 多称斤两,又少找钱,真缺德! 老板:你这人这么罗嗦,我们商店一直都是这么卖的!穷鬼,买不起东西还逞什么强 !真是个小气鬼,现在一毛钱丢在地上都没人捡,居然还要我们找钱 ! 李华:算了,我不跟你们计较! (李华只好忍气吞声走了,一边走一边吃牛肉干.) 李华垂头丧气回到家.李华的妈妈上场. 妈妈(杭州话):哎,宝贝儿子回来了. 李华:啊. 妈妈:咦,儿子,你在吃什么东西

李华:牛肉干.我刚刚在夜市买的,很便宜的……哎呀,我的肚子好疼呀! 妈妈:怎么啦 是不是这牛肉干有问题

(李华妈妈仔细查看牛肉干的外包装.) 妈妈:哇,这牛肉干是过期的!我找他们算账去! 李华:哎哟!我的肚子越来越疼! 妈妈:我们先上医院去! (到了医院,经过医生的及时诊治,李华的病情稳住了.) 妈妈:这怎么办 难道就这样算了 ! 李华:不行,我要投诉.(拿起电话)喂,你好,是96315吗

工作人员:是的,请问我可以帮你什么

……

旁白:两天后,在杭州市消费者协会的帮助下,李华讨回了公道,不仅赔了医药费,水果店老板还向他赔礼道歉.这件事圆满解决了. 附录二: 歌曲《天亮了》创作背景

1999年秋天,在风景入画的贵州麻岭风景区,阳光明媚,游人如织.然而,却发生了一起与这里的景色极不和谐的悲剧.由一架卷扬机改制的缆车未经安全部门的许可被私自投入运营,原本只能容纳9人,最终却挤进了27人.严重超载仅仅是滑向深渊的第一步.驾驶者是一名刚来两天,仅仅学会起步和刹车的年轻人.由于严重超载,缆车一开动便迅速下滑,司机猛踩刹车板,钢绳崩断.随着一声巨响,缆车在数秒内从相当于20层楼的高处跌入山谷.在转瞬即至的生死关头,一对年轻的夫妇用他们的双手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大部分游客遇难,两位年轻的父母也都失去了生命,而这个小孩,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著名歌手韩红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一首歌——《天亮了》. 附录三: 我是"上帝"我怕谁

一个月后,李华又一次经过新市街夜市.听见有个摊主在高声吆喝:"走一走,看一看,时鲜水果大甩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快来买啦." 李华:咦,这不是上次那个老板吗 怎么改卖水果啦 ! 于是上前:"老板,这苹果多少钱一斤 " 摊主:3块,你要的话,便宜点,2块5拿去. 李华拿过一个苹果,咬了一口,"怎么是酸的 "扔掉了.又拿过一个橘子,拨开,吃了一瓣,"太甜了!"就将剩下的扔了. 摊主:小鬼,你干什么

李华:你不认得我啦 一个月前,我在你这里买过美味食品牛肉干. 摊主(满脸堆笑):哦,是你,小朋友,你想买什么

李华:我看看这西瓜怎么样 (假装不小心将西瓜碰到地上,西瓜摔碎了.) 摊主大怒,欲打李华. 李华:你来呀!来呀!顾客就是"上帝",我是"上帝"我怕谁! 附录四: 消费者不文明行为当戒

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深入贯彻实施和市场的日益繁荣,消费者的地位和自身素质逐步提高.但也有一些消费者不珍惜自己的形象.做出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举动. (1)损坏购物环境.商场为消费者营造了较高水准的购物环境,商场甚至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但有的消费者在商场内乱扔废物,随地吐痰吐口香糖.有的消费者甚至在商场为顾客准备的休息椅,凳上睡大觉. (2)顺手牵羊.在超市和开架售货的商场,有的消费者钻商家管理的空子,顺手牵羊,造成经营者货物损失. (3)索赔漫天要价.一位消费者因购买的饮料中有一小块发酵物,竟狮子大开口,索赔10万元.这种已超出正常范畴的索赔,属于敲诈. (4)钻"承诺"空子.某消费者在一家大商场买了一架高级摄像机,用于结婚摄像.婚礼完毕,他根据商场"不满意就退货"的承诺,将用过的摄像机又退回去. (5)秽语中伤服务员.商场购物时,对服务员故意刁难,稍有不顺,就口出秽语,甚至骂人,损害服务员的人格,有的甚至动手打人 8,1社会合作和公平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教学难点:在社会合作中如何才算公平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八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合作与社会公平的认识正从模糊向较清晰过渡,处于对合作与公平认识的初级阶段,对公平与合作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合作的全面理解和公平的判断还显得欠缺.对社会的不公平竞争和不公平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这些认识的困惑又非常明显得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了解社会生活需要合作,良好的合作离不开社会公平,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社会公平的观念,为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学会与人公平合作打下基础. 三,综合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设计 设计意图 动画导课

《三个和尚》的Flash动画导入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合作探究

怎样的条件下三个和尚有水喝

认识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 情景体验

利用"情景研讨"体会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也可用附录的参考资料③,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的故事 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理性反思

依托 个人参与社会合作的图示 强调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反思自己参与社会合作的行为 理性提升

创设 社会生活网的图示和附录的参考资料②七人分粥 让学生领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社会合作的内容和运行条件分析 情景探讨

你渴望怎样的社会合作

领悟政府和个人为社会合作该做些什么 提供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合作现象

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和体会,使学生懂得公平的感性含义和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根据创设的三个材料情境请学生去体会 社会合作需要公平的社会行为 依靠课文73页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用自己的将来"准行为"进行交流 现在的我公平合作怎么做

最后留较多时间给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践行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如何看待现实中的不公平问题,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变相分快慢班). 附录: 1,参考材料. ①"公正让我别无选择."在上海刚刚结束的世乒赛中,有一场球令人难忘.那是一场淘汰赛,中国选手刘国正对德国选手波尔,胜者进入下一轮,负责则只有打道回府,再无机会.两强相遇,打得难解难分.在第7局也是决胜局里,刘国正以12比13落后,再输一分就将被淘汰.就是这关键的一分,刘国正的一个回球偏偏出界了!极度沸腾的场馆顿时寂静无声,观众们似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刘国正自己好像也懵了,楞楞地站在那里;波尔的教练已经开始起立狂欢,准备冲进场内拥抱自己的弟子.而就在这一瞬间,波尔却优雅的伸手示意,指向台边——这是个擦边球,应该是刘国正得分.就这样,刘国正被对手从悬崖边"救"了回来,最终反败为胜.这是一场足以震撼世人的经典之战!不仅是因为双方选手的高超球艺,也不仅是刘国正在绝境中的坚忍不拔,更因为波尔那个优雅的手势.对于波尔,只要赢下那一分,就可进入顺利晋级.而这个球是否擦边或许只在0.01厘米之间,观众看不到,对手也看不太清楚,而即便是裁判也可能错判.但是,波尔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主动示意.赛后,记者们追问他为何要这么做.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公正让我别无选择." ②,七人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摘自中国图酷网(tucool.net)tucool.net ③,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的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被大火围在一座楼房里,眼看着只有坐以待毙,但四肢健全的瞎子和眼睛明亮的跛子,聪明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身体",瞎子背起跛子,跛子指路,终于从大火中死里逃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每个人难免在某些时候或是"瞎子",或是"跛子",都需要与他人合作以弥补我们自身的缺陷.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是众人精诚合作的结果,事业愈是伟大,就愈显群体合作的特点. 2,为本节设计的教学课件. 3,本单元可操作的,有实效的活动设计方式. ⑴社会生活网的感悟和体会: ①,全班以线团为材料举右手编织一张社会生活网 ②,请4位同学站在班级的四个角上 ③,请不愿参与社会合作的同学依次坐下

④,请4位站在角上的同学讲述所看到的社会生活网的情况 ⑵课文73页角色扮演 ①,学生8人为1小组 ②,选4个人分别扮演4个角色 ③,各小组形成小组的父亲分配意见 ④,各组派1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社会合作与公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及教学流程准备 一,本单元课标链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承担社会责任部分: 1,总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内容标准: 2.1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2.2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够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2.3 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4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二,本单元教材内在知识体系分析

第四单元: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这一单元是全书的落脚点,也为了呼应和提升公民教育中关于公民的义务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就使本书既强调了公民的权利,又强调了公民的义务.只有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和科学的公民教育.这一部分基于法律意义上的义务,又超出了前者,融会了道德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内容.

本单元由四课书组成.其总的逻辑思路是:每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合作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遵循社会公平的原则——这一原则需要正义的制度规则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来支持——正义要求每个公民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与他的社会身份相关——负责任的意义——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要求我们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一课:社会合作与公平.逻辑思路是: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政府是为人们的社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社会合作需要公平,公平是在社会事务中处理事情合情合理——未成年人也要树立公平合作意识,从自己做起.

第二课:社会规则与正义.逻辑思路是:公平合作需要正义的制度规则(包括道德规范)支持,正义的制度规则保障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道德规范也是一套规则系统,对社会,他人,个人都有好处的行为,是公平与正义的行为——从小学习做有正义感的人. 第三课: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逻辑思路是:每个人在社会合作中都有多重身份——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负责任是需要承担代价的——但一个人只有负起责任,才能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

第四课: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逻辑思路:负责任对社会的意义——负责任对个人的意义——面临责任冲突时可以作出责任选择——未成年人要培养负责的精神,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第四单元第一课教学建议

主要是根据教材板块的设计补充一些建议. 1,关于第一板块:探究园.探究园设计的意图是根据课文要传达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考深一步的问题.但一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探究园的问题不可能覆盖课文涉及的所有内容;一方面社会生活中会不断出现新鲜的材料(尤其是当地的,周围环境中学生可能接触到的材料).所以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处理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如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以及时间是否够等),适当地做一些补充,本课的内容我把情景研讨的材料作为导航内容的应用载体.另外,"探究园"顾名思义是"探究",应针对问题情境,结合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发动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学习习惯.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不要急于给学生亮出"正确答案",切忌用"你的回答是错的""你这个看法有问题"这样的语言,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提出了自己的依据,下面让我们看看其他社会成员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或:下面我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即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用这类引导性的句式,切回或过渡到"导航"的学习. 2,关于"导航"部分

导航部分与原教材相比,文字量大大减少,突出了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重点心中有数.新教材改革的思想,一方面是减轻学生原来过重的学习负担,一方面也是为了学生能学得活,用得活.因此,一方面抓住重点,一方面围绕重点展开,就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活学活用,真正地理解,记忆和掌握有关知识. 导航部分的上课程序: ①《三个和尚》的Flash动画导入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②利用"情景研讨"体会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③依托 个人参与社会合作的图示 强调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④创设 社会生活网的图示 让学生领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⑤ 创设 你渴望怎样的社会合作 来领悟政府和个人为社会合作该做些什么

⑥提供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合作现象,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和体会,使学生懂得公平的感性含义和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⑦根据创设的三个材料情境请学生去体会社会合作需要公平的社会行为 ⑧依靠课文73页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用自己的将来"准行为"进行交流 ⑨最后留较多时间给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践行:现在的我公平合作怎么做

同时,建议用2——3课时完成本课,在授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选用的事例都应兼顾自己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生动,有吸引力.讲《思想品德》课,一定要注重实效性,不一定都板起严肃的面孔来讲.

四,关于第三板块《实践与评价》.这一板块设计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促进学生践行的自觉性和能力.考虑到我们的学生的年龄,习惯和时间限制,条件限制等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形式:

1,研讨,交流.其中的组合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自由交流等.这是本教材该板块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 建议教师课前花些时间和精力对这些形式作些针对性的安排.如交流,讨论的组合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做调整.而交流的结果应该有表达的渠道,如单人作业,双人作业,小组报告等.具体的形式也可以文体多样化.心得体会,散文,诗歌,故事新编,模拟提案,小论文等都可以一试. 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以参与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但应准备好更多的相关资料,以备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或进一步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能提供一些补充的材料.教师自己平时也应从各个渠道留意和积累一些新的材料. 2,角色扮演.强调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提出来与大伙进行交流共享. 四,关于《阅读与感悟》.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阅读感受.我们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应位置以给出了一些思考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些给学生用,也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认识另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使用.

8.2社会规则与正义 第一课时 社会规则与正义 一,教材分析: 1,重点:制度规则,道德规范与正义

2,难点:正义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初中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对什么是正义缺乏正确的认识. 2,学生的需要:了解制度规则,道德规范与正义的关系,培养正确的规则意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 1,导入新课: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超人"导入,引出正义这个话题. 2,制度规则与正义

Flash《交通事故》引导学生讨论:制度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指出制度规则与正义的关系.; 用《盘子一定要洗七次》和探究园的事例加以比较,揭示遵守制度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以"我是个正义的人吗"引发学生自我剖析,认真填写"我思我行",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加以阐析. 3,道德规范与正义

用Flash《正义的使者》阐释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课本中的小剧场《王莹该怎么办 》,引出道德规范与制度规则之间的区别. 4,小结升华:正义的制度规则和良好的道德规范保证了社会合作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运行.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仅是一个遵守制度规则的人,而且是一个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人.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如何用好教材资源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意味着老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处理.但处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个"度"的问题 这个"度"到底该如何把握呢

第二课时 做有正义感的人 一,教材分析: 1,重点:做有正义感的人

2,难点:如何才能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初中学生一方面憎恶生活中的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但另一方面由于世俗社会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为了自己的一时便利而违反规则. 2,学生的需要:懂得怎样做才是正义的行为,从而指导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 三,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与外国"规则意识"及其有关的内容的文章. 以"中外规则意识报告会"的形式贯穿课堂,在学生展示了成果后及时予以总结,了解国内外的一些具体事例,加以比较,引出在我们身边提倡正义感的必要性,并分别概括总结怎样才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让学生在情感上加以体验,并通过老师的指导加以升华,以期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影响和指导.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如何达到思想品德课"践行"这个目标 这门课有它的一个特殊性——转变思想,指导行为.学生通过学习虽然懂得了如何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但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却经常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思想品德课是不是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附录: (一)盘子一定要洗七次

一名中国的留学生在日本的餐馆当杂工,洗盘子.那里有这样一个规定:洗盘子必须洗七次.但这位中国留学生为了方便,却只洗了五次,这样,果然效率大大提高.和他一起的一位日本学生问他有什么秘诀,他说出了原由,听了他的话,那位日本学生和他疏远了. 有一次,餐馆的老板用特殊的测纸检测出他洗盘子时,少洗很多次,便把他开除了.他失业后便又到很多餐馆去找工作,但老板们一知道他就是少洗了几次盘子的人,便都不要他. (二)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现象的内容之一.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在道德生活中的体现. 道德规范源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实践,又高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实践.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规范,都是从相应的时代要求和阶级利益出发,经过概括而形成的,并用以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为. 道德规范指判断善和恶,正当和不正当,正义和非正义,荣和辱,诚实和虚伪,权利和义务等道德准则.人们能够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行为,就是善行;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就是恶行. 道德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同时又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人们自觉行为的产物.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贯彻,同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规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行为,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就是合乎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肯定道德规范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并不否认道德本身的继承性.任何先进阶级的道德规范总是要继承和发展先前社会中的有积极和进步作用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是最先进的道德规范. (三)活动:手抄报——《我们身边的道德与规则》

观察身边的人与事,用文字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并结合上网搜索下载的材料,加以点评与分析,以手抄报的形式刊出,并加以展示. 8.3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 第一课时 人在社会中的多重身份 一, 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明确一个人首先是公民,这是他的基本社会身份;懂得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有多种社会身份,并且明确人们的社会身份是会发生变化的. 能力目标:理解社会身份不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理解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而产生和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情感. 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懂得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身份 教学难点:不同的社会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3,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课是第八单元《对社会负责》中的第三课.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理解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合作中兼有多重身份,每种特定的身份都对应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责任,从而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和体会自己的多重社会身份. 二, 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八年级的学生一般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已经有所体会,但对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多重社会身份还不了解,学生也能理解应负责任,但对兼有多种身份,应负多种社会责任还体会不深.如:知道为人子女对父母应负责任,也意识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有将来回报父母的朴素情感,但这种情感大多停留在感情层面,尚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理解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而产生和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情感. 三, 综合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1,展示名人海报

学生介绍自己的海报,着重介绍他的社会身份. 2,"我"的社会身份

观察"探究园"中的三幅照片,思考: (1)你虽然尚未成年,你已兼有哪些不同的社会身份

(2)你还能举例自己拥有的其他社会身份吗

学生得出:人在社会中拥有多重身份

(3)你的多重社会身份是哪些因素决定的 你基本社会身份是什么

(4)将来你成年了,你的社会身份会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学生得出:人们的社会身份是会发生变化的,这是因为他社会环境或他参与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3,材料透视

阅读课本P89"一位SARS患者公开信"的内容 (1)找出信中涉及的人的社会身份

(2)说出这些社会身份的人各自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播放FLASH—当SARS来临时

(4)在预防SARS方面,你该尽什么社会责任

学生讨论后归纳:不同的社会身份应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归纳学生发言:我们每个人都有拥有多重身份,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人就要负责任.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如: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父母的责任是抚养子女 …… ,那么,作为学生,子女,我们的责任又是什么呢

4,实话实说:我曾经负责任的历或我曾经不负责任的经历,现在想起这些你有何感想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8.3第二课时 社会责任及负责任需要承担的代价 一, 教材分析 1, 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知识目标:明白什么是责任,负责及社会责任,一个人同时具有多种社会身份,而每种社会身份都要求他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理解负责任的意义和代价

能力目标:认识负责任需要承担代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懂得关心和爱护别人,为集体贡献力量,关爱社会,奉献社会,逐步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能逐步体验到负责任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2, 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不同的社会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教学难点:负责任需要承担代价 3,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本课时要使八年级学生对自己这个年龄阶段的社会身份应负的责任有初步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负责任的意义以及要承担的代价. 二, 学生分析

针对问题:八年级的学生由于教育与生活经验积累,已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责任,例如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孝敬父母,照顾老人,保护幼者等等,对"责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没有形成系统的责任意识,未能深刻认识到责任与代价的关系,没有深刻体会到责任是不可逃避的,不可推卸的,对负责任需要承担的代价的范围,内容了解很少,还不懂得负责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道,能体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 学生需要:对自己这个年龄阶段的社会身份应负的责任有初步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负责任的意义以及要承担的代价.

三, 综合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的会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生活中,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尽哪些责任呢

2,我的社会责任: (1)在学校—— (2)在家里—— (3)在社会—— 3,社会调查: (1)这些现象看似小事,与学习无关,却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小事中体现的社会责任.针对上述现象,分析我们应负的社会责任

(2)在上述现象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点,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见闻.设计意图:意在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反思青少年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4,探究根源:这些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不重视,怕麻烦,怕吃苦,……不诚实,虚荣…… 得出:负社会责任要承担代价 5,小品表演:《负起责任》

小品中的甲负起了什么社会责任 付出了什么代价 对你有什么启示

6,小陈的苦恼: (1)你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吗 你是怎么解决的

(2)请你帮小陈出谋划策. 要负责任的做好集体的事,就要你把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放在一边. 7,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FLASH 在优美的画面和凄美的音乐声中,为了社会责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 的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让我们承担着 各种各样的责任.我想我们现在分内应该做的也能够做好的事情 ,首先就是完成学习任务,为以后走上社会更好地履行我们的责任做好准备.此外,在家庭中,我们 要尽力帮助父母;在学校里,我们要遵守学校纪律,积极为集体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生时代应该具备的责任. 8,向榜样学习 《他们这样感动了中国》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本课内容许多是重复的,不知如何突破. 2,学生的责任的责任意识与教学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发挥教材的引导功能.

8.4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与个人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承担社会责任时经常会碰到责任的冲突,要学会责任的选择.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在责任冲突时如何进行正确的责任选择,提升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负责任的理念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和技巧应对社会责任,勇负社会责任,培养负责的精神. 教学重点:负责任的意义. 教学难点:责任冲突和责任选择.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主体性不断增强,渴望独立,也会有产生主动要求承担社会责任的心理倾向.但由于心理方面不够成熟,在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与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对个人,集体的物质利益的冲突的困惑,以及某些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如"好人没好报"的错误观念),以及某些家庭教育不当等,学生对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一定的迷惘:一方面要求自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可能发现结果与动机的反差又使他们产生畏惧感与心理冲突,产生逃避的心理与行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责任冲突时要学会如何进行责任选择,勇于承担责任.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材料,理解负责任的意义,善于承担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负责任的理念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和技巧应对社会责任,,勇负社会责任,培养负责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面临责任冲突时如何做出正确的责任选择,树立起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意识. 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八年级的学生,生活的接触面不断扩展,自身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不同阶层与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观冲击着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面临选择的困难,学生因不同利益导致选择困难与迷惘,会产生一些规避行为,不作取舍有意逃避. 学生的需要:通过学习,明确责任意识,养成负责任的理念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和技巧应对社会责任,勇于负责,善于负责. 综合设计思路: 导入: 一,温故知新,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人在社会中有着多重的社会身份.说说,作为一名中学生,你都有哪些社会身份 (学生答:子女,学生,村民,消费者,公民,朋友,姐姐等等),其中,基本的社会身份是什么 (公民).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责任.相应的你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 (略) 小结:人在社会中有多重社会身份,不同的社会身份赋予你不同的社会责任. 二,情境研讨,看课本96页探究园,《小敏的困惑》,问:小敏困惑了,是该救老奶奶还是去考试呢 设计为辩论:小敏是否救老奶奶.(对学生的回答,不给予评判,让学生继续思考,如果小敏去上学了,后果会如何 充分的说明理由,由此导出:我们兼有多重社会身份,每种身份都负有特定的责任,社会身份的多重性有时会引起责任冲突,在责任选择中,着重得考虑哪些因素呢 )紧密结合书本99页,进行学习. 对于晓敏当时的情况,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好主意呢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善于负责----创新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在责任冲突的时候,懂得责任选择,善于负责). 如果小敏这样做了,你觉得小敏是个怎样的同学 你喜欢和这样的同学交朋友吗

小敏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吗 为什么

如果你是晓敏,会怎么做呢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勇于负责,善于负责.负责使人赢得了自尊与自信,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和自由. 三,电影回放:《离开雷锋的日子》

(1)说起雷锋无人不晓,雷锋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学生畅谈你心目中的雷锋,你知道雷锋的什么事迹

出示雷锋的名言,雷锋名言: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你生命的岗位

齐念,说说你心目中的雷锋形象

(2)乔安山,雷锋的战友,耳染目睹雷锋精神,努力做象雷锋一样的人.《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了,乔安山救了一名被车撞倒的老人,老人被送进了医院得救了,老人的儿子和儿媳来了,将他当作肇事者,要求赔偿,老人也因医药费问题而装糊涂. 合作探究:在乔安山的故事里,你觉得都有哪些人有怎样的社会责任

老人------事实求是的告之真相,老人的儿子和儿媳-------照顾受伤的父亲,了解真相,感谢恩人,肇事司机------及时的送伤者救助,目击证人------澄清事实真相,勿让好人受委屈. 乔安山面对诬陷和误会,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困惑中,难道救人救错了吗 乔安山该怎么办 (通过思考,引出在对责任的承担中,难免还会遇到某些误解和委屈,承担责任经常需要我们拿出勇气和担当道义.真诚,勇敢的面对困难,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困难,就能坚守和提升负责的精神.)真正的肇事者被抓到了,还乔安山一个清白,同时肇事者还会受到什么制裁 (法律将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3)如果没有人证明乔安山的无辜,如果交警抓不住真正的肇事者,乔安山该怎么摆脱困境 以后再碰到这种事情又该怎么办

(4)你觉得乔安山是个怎样的人

一个负责的人是个高尚的人,如果,人人都如此,你说我们的社会又如何 我们的民族又如何

社会生活井然有序,生机勃勃……

布置作业:收集有关负责或责任抉择的故事. 困惑:责任的多重性导致责任冲突,责任冲突的选择是否有对错之分,如何提升责任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社会责任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材料,提升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负责任的理念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和技巧应对社会责任,勇负社会责任,培养负责任的精神. 教学重点:社会责任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八年级的学生由于教育与生活经验积累,已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懂得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责任,对"社会责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关于负起社会责任对个人的前途,祖国和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命运产生的意义,还没有系统的认识,对于不负责任的恶果,认识不够,从而影响负责任意识的培养,负责任的习惯和精神的养成.

学生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对社会负责和不负责行为的探讨,加深学生对社会负责任意义的理解,弥补在个人生活,家庭和学校生活背景下的不足认识.树立起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意识. 综合设计思路: 导入: 一,承接上节课的任务,由学生讲一讲收集到的有关负责或责任抉择的故事. 谈谈听后感悟.

二,读课本102页阅读与感悟:《面试》 思考:1,懂事长的面试题目是什么

2,年轻人凭什么赢得了经理助理的职务 说明了什么

3,如果是你,你也会经得起考验吗

小结:社会是一张卷子,每个人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答卷,你勇于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社会都将给你亮分. 总结负责任的意义: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建设美好社会;有利于铸就高尚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个人自由和进步. 三,看图片,议一议,下列角色各有什么责任 针对司机开车,出示两则有关司机责任的典型故事. [新华社发]香港一旅行团在埃及南部遭遇车祸40多人伤亡

2006年1月31日7点左右,在埃及南部红海旅游城市胡尔加达到卢克索之间的公路上,香港旅行团乘坐的旅游巴士翻倒在路边,造成14人死亡,约30人受伤的恶性车祸.车祸是因为司机超速驾驶,在这段路一转弯处因车速过快而翻车,目前伤员已被送往胡尔加达医院接受救治. 那天,阳光灿烂,大连市公共汽车联营公司704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行车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停在路边,用最后的力气提起手动车闸. ------把车门打开,请乘客安全地下车. ------将发电机熄火,,确保车辆与乘客的安全. 做完了这三件事,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通过对比,谈感想,体会不负责任会带来什么影响.负责又是什么影响. 医生的责任又有多重要呢 出示新近的一则消息: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27日电 卫生部近日通报吉林省德惠市人民医院经输血传播艾滋病感染事件.2005年9月28日,吉林省卫生厅接待了德惠市1名艾滋病患者,患者称是在德惠市人民医院输血感染的. 经查发现,给此患者提供手术输血的3名供血者中,有1名有偿供血者于2005年10月20日经省疾控中心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确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名供血者曾于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期间在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心血库有偿供血15次,接受其血液的受血者共有25人,其中6人于调查前死亡;18人被确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现已有两人死亡,16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1人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继续体会不负责任带来的恶劣影响.不负责任引发的恶性事件要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结:负则责的意义,提高负责任的意识,勇于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践行-----你打算如何负起你的社会责任

作为子女的我,我将 ……

作为学生的我…… 作为好朋友的我,…… 当我做值日时,…… 当我在马路上行走时…… 当我碰到陌生人向我问路时…… 当我当上了人民解放军时.……

小结: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负责任的习惯和精神为将来全面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做好准备. 课后延伸: 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来. 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如何很好的诠释对社会负责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负责任意识,如何指导实践,通过教学对学生是否足以影响到实际行动不得而知.

第三篇: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粤教版必修4

《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 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

二、

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

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 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四篇:高中语文《宝玉挨打》教案()粤教版必修-精

《宝玉挨打》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要做到: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放性阅读教学应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封闭性和狭隘性,调动学生在阅读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开放性的阅读氛围,力求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师要本着民主平等的教学精神,更新自己头脑中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热烈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学期学校要求我上一节语文研讨课,以供语文组教师集中讨论交流。我选择了苏教版教材三年级的《<红楼梦>选读》教材的《红楼品鉴》专题的《宝玉挨打》这篇传统篇目。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学习这部经典著作,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内涵。苏教版高中语文选读教材的《宝玉挨打》这篇文章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是一篇传统课文。由于是经典名篇,所以难以讲出新意。处理教材时,我主要采取“开放性阅读教学”,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多样性和阅读方式的独特性,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处理,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欣赏教材,获得审美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要做到: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宝玉挨打(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

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个高潮,小说从第二回宝玉之奇和政老爷不喜欢写起,逐渐写足宝玉不喜读书,不喜仕途经济而贾政将家族中兴的希望寄予其身望其从事仕途经济,逐渐写足宝玉弃经济仕途而只专注“情”,至此,宝玉的反叛与贾政的正统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终由“不喜欢”“惧怕”“骂”演化为武力冲突“打”,矛盾激化。而宝玉挨打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宝玉要坚定走自己的路,更明白自己的爱从而走出“人人都爱”的迷局,而“识分定情悟”,通过写各种人物在宝玉挨打之后的表现写足人物的感情思想。

通过学习本文,要联系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的性格,更深的认清宝玉的叛逆性格,更要通过分析挨打的原因来深入领会《红楼梦》的内容,还要认真领会作家营造高潮的 1 高超技巧指导自己的创作。通过品读本文,希望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阅读这一高潮来解读《红楼梦》,理解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红楼梦导言”、“贾府概况”两个选文片段,观看了《红楼梦》的前面几集的视频,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已有了初步了解,也对这部文学名著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王夫人和贾母是如何解救宝玉的? 教学难点: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物感情。

(2)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贾政、王夫人和贾母三人对宝玉教育态度的对比,启发学生思考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相互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问题。

教学方法:点拨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开放性阅读教学 学法:分层合作式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贾宝玉在贾府中的地位吧?他是贾母的心肝宝贝,贾母把他娇惯得生怕“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睛”。但就是这样一位在贾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竟然也挨过打,那么是谁打他的呢?原因是什么?最后结果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宝玉挨打这个大事件。 板书:宝玉挨打 曹雪芹

二、阅读与探讨 问题一:

宝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1.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引发宝玉挨打的三个事件?

 ①宝玉陪客葳葳蕤蕤;  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  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未遂逼死金钏儿。 2.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他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贾宝玉是一个鄙弃仕途经济、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叛逆者,他与封建卫道士贾政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  宝玉挨打的实质是:封建正统势力对叛逆者的一次镇压。

问题二:阅读课文,看看宝玉挨打众人的反应。

宝玉挨打过程中有两个人物需要关注:王夫人及贾母。二人目的一样:救宝玉。我们来比较

2 一下:二人用什么办法解救宝玉的? 1. 王夫人是如何解救宝玉的?

提出问题,播放视频片段,让学生自己观看、分组讨论加以总结。 学生自己归纳出:王夫人三“哭”宝玉

深刻揭示出这位封建时代嫡室夫人的典型心态,充分展现出嫡庶矛盾,并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夫妻、母子之亲情的异化。

一哭时抱住板子,以“老爷”、“老太太”身体为重相劝。

二哭时便以夫妻情份相求,自己“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 三哭已是失声大哭,把早逝的珠儿拿来作最后的盾牌,并以此来暗怨贾政。

王夫人的眼泪不仅打动了贾政,换回了贾政心中的温情,救下了宝玉,也哭出了自己的心事:儿子是自己的依靠,儿子在,自己“夫人”的地位就不会动摇。“三哭”表现出贾府嫡庶之争的矛盾。既有真纯的母爱疼子天性,又有悲悼自己的不幸、对宝玉的恨铁不成钢的凄楚和悲哀,但更多的是她竭力维护自己嫡室夫人的情感意念。 2. 贾母又是采用什么办法解救宝玉的?

⑴抛出问题,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注意对贾政的表现加以点拨: 贾母三逼

 “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责怪自己:“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求”母亲千万不要生气)

 “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并抬出贾政父亲当年教训贾政的做法,训斥贾政教导无方,使贾政(”含泪“求”母亲饶恕,并发誓“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

 “不如我们早离了你,大家干净!”“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求”母亲千万恕罪。)集中体现了老太太对宝玉发自内心的疼爱,使宝玉摆脱了父亲的毒打,甚至取得了这次冲突的最终胜利。体现了她作为“老祖宗”这一家庭最高地位的贵族老太太的气度、态势和影响。

⑵让两名学生分角色表演贾母解救宝玉的过程,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3.分析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 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

问题三:你能简要分析出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吗?

展示幻灯片上的贾宝玉图片、贾政图片、王夫人图片和贾母图片

1、贾宝玉

展示幻灯片,让学生读《西江月》词,分析宝玉的性格特点。

西江月

(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3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师生共同研讨此词透露的信息:宝玉是愁、恨、傻、狂、不通庶务、怕读文章、于国于家无望„„(学生自行回忆,归纳宝玉的个性、行为,及人们对宝玉的看法)

2、贾政:信奉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

作为封建官僚有他古板虚伪迂腐的一面,但作为一个父亲,有他的恨铁不成钢的心酸,有重亲情、负责任为人父的一片苦心。

3、王夫人: 性格看似平和,实则极有心机和威势。她虽不满宝玉的行为,但为了自身的利益又不得不保护这唯一的儿子。

4、贾母: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太上权威,她溺爱宝玉,对所有人都颐指气使,实际上保护了宝玉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课堂小结

曹雪芹在人物安排上,常常把越是关系亲近、地位相同的人,性格越写得迥异,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课后请再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这种高超的写作手法。

四、作业布置

从《宝玉挨打》长辈们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的异同,谈谈你对当今社会学校和家长应该怎么 配合教育学生的看法。

板书设计

宝 玉 挨 打

曹雪芹

三“哭” 三“逼”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设计部分环节不太合理,可适当调整。例如:可以在导入课题后直接播放宝玉挨打的视频,效果应该比按部就班地放映视频要好,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有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否用观看视频代替阅读课文?效果怎么样?”我认为: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使用,但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本末倒置,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到文本阅读和分析中来。本节课我用了大约三分钟的时间为学生播放了宝玉被打的这段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阅读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我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2、教学内容要思路清晰,要化繁为简,设置好诱思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课改的精神。这节课内容过多,太过分散,应简化教学过程,集中到某几点上,不能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的解决。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才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是教师的知识所包含不了的。如果在教学中真正调动起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往往能收到教

4 学相长的效果。 这节课,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取得了不少意外收获,也解决了自己困惑的难题。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时,又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掌握了探究文学作品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归纳出了帮助他人所要注意的问题。这又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五篇: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作者介绍

《西厢记》的作者,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王实甫。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明初永乐年间的贾仲明,曾为钟嗣成《录鬼簿》中80余名元曲作家补写吊曲。吊王实甫之《凌波仙》云: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飕飕,排剑戟。醉红乡,雄赳赳,施智谋。作辞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据此可知,王实甫文采风流,才华四溢,与勾栏歌妓有密切交往,深为“士林”钦敬;其代表作《西厢记》在当时就被公认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作品而享有极高的声誉。

三、作品演变: 《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 得名由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明月三五夜]

四、相关情节

《莺莺传》亦名《会真记》,主要讲唐代书生张珙(“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孤坚,非礼不可入”)曾游于蒲州,住在普救寺内,其姨母(崔氏)也带着女儿莺莺住在这里。适逢乱军“大掠蒲人”,崔氏母女“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幸得张生保护,“遂不及于难”。张生对美丽的莺莺一往情深,以至“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莺莺终亦“自荐枕席”,“朝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不久,张生赴长安,数月后,“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莺莺“待张生之意甚厚。”后以“文调及期”,张生又将西赴长安,“崔已阴知将诀矣”;张生因“文战不胜”,“遂止于京(长安)”。曾“赠书于崔”,莺莺亦复信表达深情。而张生已变心,视莺莺为“妖孽”,以所谓“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的说词,抛弃了莺莺。但作者最后却说:“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尝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莺莺传》写出的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实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作品里的张生,无疑是一个充满封建意识的负心者、变节者;但作为一个唐代的封建文人,要投身到功名利禄的角逐中去,也只能采取“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 《莺莺传》:蒲州兵乱---张生护卫---兄妹相称---以诗挑情---张珙遭拒---月下私期---莺莺被弃。可见,《莺莺传》故事内容和矛盾变化头绪都不那么复杂,是一首对封建社会里男子“始乱终弃”造成的爱情悲剧的挽歌。

《董西厢》:张珙游寺---西厢邂逅----墙角联吟---法堂会面---兵围普救---杜确解围---夫人拒婚---琴音传情 ---以诗挑情---张珙遭拒----病卧书斋---莺莺探病---书斋践约---夫人拷红---许婚赴考---莺莺修书---郑恒骗婚---连夜私奔---太守主婚。

可见,《董西厢》的结构更加宏伟,内容更加丰富,是一支对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自主婚姻”行为的赞歌。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到了元代,王实甫又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为杂剧,为《西厢记》这部古典喜剧的创造作了最后定型。其故事线索是:

⑴焚香拜月:惊艳、借厢、酬韵、闹斋;⑵冰弦写恨:寺警、请宴、赖婚、琴心;⑶诗句传情:前候、闹简、赖简、后候;⑷云雨幽会:酬简、拷红、哭宴、惊梦;⑸天赐团圆:捷报、猜寄、争艳、团圆 补充:《双玉读曲》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 (第二课时) 课文学习

一、与课文相关前奏:

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4本第3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第四本第一则“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长亭送别”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构成:

一、赴长亭途中;

二、长亭别宴;

三、长亭分别。

起首[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

三、分析第一节:赶赴长亭

1、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此曲短短25字,充分写出了时、空、景、情,而且紧紧交融在一起,这是画,这是情,这是血!这是一首流传最广,倍受称赞的西厢佳句

拓展:化用诗句: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本篇写旅次乡愁和离情别恨。上片写景。'碧云',写出了秋高气爽的天气;天连水,水连山,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山连草;天接云,水接烟,山接斜阳。自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呈现出一派俊爽空灵的境界;下片言情。头两句承上启下,极言相思之情的挚着、深沉。从第三句开始,句句用映衬手法。'好梦留人',说明除酣梦之外,整日为相思别情所困扰。'明月楼高',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突出离人的孤寂。结尾又推进一步,暗用'举杯浇愁愁更愁'诗意并巧妙地通过'愁肠'把酒滴转化成泪滴。形象地说明离愁别恨已无法排遣。

2、赏析[滚绣球] 1)朗诵,启发:如果说,[端正好]主要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滚绣球]便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此曲以反反复复、屈屈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在来到十里长亭的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

问:你能体会哪些意象哪些词语能抒发这种愁肠百转情感? 词: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1恨归去得疾

•恨 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忳忳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3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为伊消得人憔悴 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因此,她把短暂的饯别的时刻,视为最可宝贵的与张生相聚的机会,她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马,她乞求疏林能够挂住将要落山的太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幻的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乘骑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情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能厮守片刻也好!(金圣叹说:曲中“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二句十字,真正妙文,直从双文当时又稚小,又憨痴、又聪明,一片细微心地中,的的描画出来。)

3、赏析[叨叨令]:

以上两支曲子都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在已到长亭又未与众人相见时,红娘趁空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从而引出了第三支曲子[叨叨令]。此曲与前两支曲子不同,它既是回答红娘的问题,更是莺莺借题表述自己的苦衷。(问:金圣叹说,这是补写来长亭前“家中情事”是否同意?------预拟别后的情景:准备着’‘从今后’‘久已后’俱是预拟)

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尽情倾诉:莺莺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说明了沉重的别情压在心里,是无心打扮的原因。既而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越想越感到不可忍受,痛极,闷极,于是重复发出“兀的不闷杀也么哥”的“呼喊”,以为无奈的渲泄。 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将只能是别后的鱼雁传书。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频频叮咛红娘“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总结:[投影]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支曲词层次分明又流传如珠。它用了一连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 前句有两个带“儿”字的词,后句是双音词的重叠。却如前人所云:“语中每叠二字,正是呜咽凄断说不出处。”它成功地突了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和掩抑诉的声气口吻。

4、总结一节(flash):•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戏眼:愁别离)

四、分析第二节:“长亭别宴”

这一节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连用八首唱词,体现恨别情怀。[脱布衫]此曲写了“西风”

用心

爱心

专心

3 “黄叶”“寒烟”“衰草”, 是莺莺座在送别宴席上表述恨别情怀之前的起兴。正是在这“黄叶纷飞”“衰草凄迷”的氛围里,她看到张生在那里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像插在那里似的歪歪斜斜地坐着,而且紧蹙双眉,如呆如痴,死临侵地。

2、讨论:[小梁州]对此曲的解释向来有歧义。究竟是谁“阁泪汪汪”“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罗衣”一般亦多用于女子,而且“推整”二字所描述的那种假借整衣以掩饰心绪不宁的情态,也显然是莺莺的写照,整个“哭宴”一折主要是写莺莺的别恨离愁,而并没有更多地表现张生的情怀。所以全曲皆为莺莺自谓之说,似更贴切。 [满庭芳] 老夫人已在催促“供食”。所以此曲首句为“供食太急”。全曲又一次表现了莺莺是如何珍视与张生这临别的相聚。她希望慢慢“供食”,就是为了与张生再“厮守得一时半刻”。她想,如果没有母亲在座,将为张生“举案齐眉”。但这一切都不能如愿,此时只能“眼底空留意”-----对张生以目传情。这种痛苦,足使她化作望夫石。

4、心绪:[快活三] [朝天子]茶饭无心,酒食无味-----始而感到酒食有如泥土,但立刻又感到酒食连泥土的滋味都没有了。别离之情,已使她完全无心茶饭了。美酒犹如冰凉的白水,而且“多半是相思泪”。至于茶饭,自己难道不想吃吗?只是肠胃里已塞满了愁怨,又怎能吃得下茶饭!此时她觉得这所有的痛苦都源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5、总结:从[脱布衫]到[朝天子]一共八支曲子写“长亭别宴”。别宴开始了。可是,早已“恨塞满愁肠胃”的莺莺,“甚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她的整个心灵,都萦牵着即将远行的爱人:“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真是肝肠寸断,令人心碎!然而,当着长亭别宴主持者老夫人的面,他们不能互诉心曲,只能是“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长亭别宴”这部分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愤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 第三课时

一、 分析第三节:[五煞]至[一煞]主要写莺莺对张生的叮嘱

1、 指读[五煞]至[三煞]:莺莺以最富柔情的妻子的身份,千叮万嘱,——让张生要注意适应水土,路途上要节制饮食,在荒村野店之中要“眠早”“起迟”:一个妻子所能想到,她都想到了;临别时应该嘱咐的,她都嘱咐了。

2、投影:[五煞]表现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最后一句是自忖自语,想到深秋寄旅最需要关照的,自己却不能“扶持”左右,淡淡的内疚,感人至深。

3、[四煞][三煞]预拟别后的寂寞与归家后的情景,虚实重叠,令人心碎肠断。[四煞]临别之际,送行者越叮嘱越动情,越激动,越悲哀,故此曲中有“泪添”“恨压”二句。“晚来闷把西楼倚”构成一幅图画;而倚楼远眺所见“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又是一幅图画。 两幅图画构成的意境,则是倚楼远眺望人归,惟见夕阳古道不见人。此刻虽是莺莺“预拟”,但也正是日后实景。接下来[三煞]中“归家若到罗帷里,……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亦复如此:“预拟”与实景的重叠。

4、[二煞]曲中虽有“你休忧”“休要”“你却休”诸般叮嘱,但最重要最深沉的是“此一节”!“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似乎是隐藏在莺莺内心最深处的不安,因此也在送别的最后时刻再一次道出。(背景补充)

5、小结第三节:

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 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 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 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而且表现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的忧虑

二、分析第四节:分手后的场面,描写了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投影1)[一煞]莺莺诅咒青山,诅咒疏林,诅咒“淡烟暮霭”,因为这一切“遮蔽”了她目送的张生。张生走了, 剩下的惟有寂寞无人语的“夕阳古道”和偶尔传来马嘶的“禾黍秋风”。离别之痛,使莺莺木然良久。她忽然在恍惚之中对自己有些不解:张生已去,自己为什么还不上车归去? [一煞]“古道烟霭图”,写目送远去时凄怆悲苦之情。张生离去,莺莺相送上路,步送不及,以目送之,目送不及,倾耳听之,杳然远去,令人顿生无限愁怅之情。正所谓聚散两依依。(投影2) 赏析[收尾]所写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及所用的艺术手法。(投影3)[收尾]红娘提醒了痴迷之中的莺莺:“夫人去了好一会,姐姐,咱家去!”莺莺此时心目中只有“四山如围,一鞭已远”。经红娘提醒,她看到了将要载她归去的车子,她立刻把自己的烦恼愁怨与车子联系起来,感到这样的小车是装不下她胸中的无限烦愁的。

“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最后一句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自然贴切。(投影4)

写“愁”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煞][收尾]两支曲子,便刻画了莺莺的这种怅惘情景和依依心情。“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夕阳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真实描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离别”的亲 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 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2、莺莺形象: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

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并不仅限于儿女情长(投影)正是如此,莺莺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便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金圣叹)A、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

昨夜允婚,今日别离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 停妻再娶,忘情负义。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B、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想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练习:

1、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2、用描述性的语言以“怅望”为题从莺莺的角度和心理再现这一送别场景,尽量用上曲中的意象

3、杜牧在《赠别》诗中说:“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可以说我们生活之中虽不一定有如莺莺和张生这样令人销魂的离别,但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分别亦是经常遇到的。选取你感受较深的分别,作200字左右的场景描写 以上任选一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上一篇:研究生党支部立项总结下一篇:雨季安全施工交底免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