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课程设置方案

2022-07-11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培智课程设置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培智课程设置方案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而设置。该实验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等内容。

中文名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文 号

教基〔2007〕1号

性 质

实验方案

发布时间

二○○七年二月二日

目录

1. 2. 3. 4. 1 简介

2 培养目标

3 课程设置的原则

4 课程设置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简介

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基〔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部修订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各盲、聋、培智学校应根据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将以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依据,组织力量研制盲、聋、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及据新标准编写新的教材。发行和使用时间另行通知。

二○○七年二月二日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培智学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的原则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6.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方案(简称“方案”下同)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方案充分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30%~20%。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设置以下七类科目:

1) 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 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 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3)生活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4)劳动技能——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5)唱游与律动——课程将音乐律动与舞蹈、游戏相结合。通过音乐教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6) 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7)运动与保健——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大肌肉群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刺激大脑肌能的发展。提高安全意识和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学习基础的卫生保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培养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五类科目,课时可弹性安排。

1)信息技术——以学习简单的通讯工具运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一般在高年级设置。

2)康复训练——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觉、认知、言语、思维、心灵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第二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4)艺术休闲——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5)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4.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社会实践时间活动为2周,机动安排时间为2周(用于远足、参观、运动会、艺术节等)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为13周。

1~6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0节,7~9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2节。

5.每节课上课时间一般为35分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残疾程度和课程的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6.每天安排15分钟晨会,进行专题教育活动;每天安排30~40分钟眼保健操、广播操和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周安排2课时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低年级安排综合实践活动,高年级安排班队活动),高年级可安排2课时课外兴趣活动。

7.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8.课程评价

⑴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⑵ 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

⑶ 评价应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

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排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⑷ 建立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学校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要积极宣传培智学校课程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1]

参考资料

 1. 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第二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读后感

教育部于2007年2月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是新课程实施的依据,主要讲述了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及课程设置的相关说明及评价。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培养目标是培智学校教育的要旨,可以看出,培智学校培养目标方向性与普通学校是一致的,都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但在达成度上体现了基于弱智儿童的实际,所能达到的水平要求,如“初步的、基本的”地描述;凸显了生活化的务实目标,如“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课程设置原则。

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要遵循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原则;三是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四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五是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六是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保证。这六项原则强调了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从从弱智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从人本的角度出发,以弱智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来设计的特点。也为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三、课程体系。

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说明集中体现了课程的生活化特征,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需要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这就要求教师要走进弱智儿童的世界,以他们的生活实践为起点,在教育教

学中明确重点,注重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并根据学生的接纳程度及时调整,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和有效。

四、个别化教育。

《方案》中规定: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我认为,培智学校的课改关键是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智力落后个体去满足他们每个人的需要和发展。学生智力落后背后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针对个体具体情况首先进行层次分类,再进行按其他标准的再分类,并制定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教育有效的必要程序。

基本三层为:

1、针对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课程应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补偿性、教育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其课程设置可着眼于三个方面:首先,可采取围绕生活处理、适应社会进行综合性的生活单元设置。其次是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这些技能应是适合地方需要的简单技能,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其今后的就业与自立的需要。再次,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缺陷的康复、智力潜能的开发,可通过大综合的课程,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2、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课程设置也可以分为三部分,大致与轻度课程模式类似,但在要求方面稍有不同。如在职业技能训练上,可以训练部分中度智力落后儿童一些最简单的、机械重复的、不涉及文化知识的又是当地比较需要的职业技能,为其以后可能的就业创造条件。

3、对于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其培养目标中没有文化知识或读写训练的要求,只要求对其进行最简单的生活处理技能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可将其课程设置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单元的综合课程,只安排生活处理和交往的内容供其训练;另一方面是身体缺陷的康复训练。

通读《方案》只能初步了解培智学校教育的方向和原则,深刻体会只能在实践中积累和体悟。为了每朵花儿都开放,我不敢懈怠,只有在奋力前行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篇:培智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探索

吉水特殊教育学校

况瑜

根据残疾人义务教育条例和培智教学纲要、新课程理念,以及我校基本是智障的中重度全日寄宿的学生,我校对办学方向、模式、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确定以“生存、生活”、“回归、自理”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中重度智障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轻度智障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学。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为生活技能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活动天地,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培养他们成为自强、自爱、自信、自立的人。

1.从“生活”出发,整合课程内容

在原有的一般性教育课程中,我们致力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现在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积累经验。学校通过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让智障学生在综合教育活动中得以缺陷补偿、潜能开发、培养能力。如生活数学教学中,教师将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编成小歌谣教给学生记忆,如“求一共用加法,求剩余用减法。”“飞来、拿来、添上、开来„„合起来,做加法。”“拿走、飞走、开走、跑开„„表去掉,做减法。”这样,学生再遇到相应的问题,就可以对照儿歌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

目前,学校所面对的学生智障程度在逐渐加重。原有的教材比较适合轻度智障儿童使用,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整合中还需要老师有探索、钻研和创新的精神。我校的周英老师,通过两年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应用手指算法和传统列式让学生在经历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展示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大脑思维过程,以达到让学生自己用手指计算来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的目的,最后实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自从运用手指法与传统法的结合运用教学,这群智障孩子有一定计算能力,学习能力,身体也得到了一定康复,生活适应能力也得到一定提高,学生们都可以正确的出数,并很快会用手指计算百以内的加减计算,通过手指的灵活操作即学会了将算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又让大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整个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这种手指算法已在我校推广运用。

根据我校培智生智力水平发展的普遍特点,开设以适应或满足他们进入社会、生活的多种活动,如运动与游戏“走和跑的训练”一课。教师将走和跑的运动技能与学生生活中的过马路、上学、发生危险等情景相结合,通过“红绿灯”、“开火车”、“跑步接力”、“老鹰捉小鸡”等小游戏的巧妙串联,带领学生充分进行走和跑的练习,深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运动技能。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但达到了训练目标,还获得了快乐的学习体验。再比如音乐鉴赏,老师带重度智障学生感受春、夏、秋、冬,通过多媒体投影、音效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通过扮演春姑娘来了,让学生乐于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又如常识课教师将与学生日常生活最相关的超市引入课堂,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个简易的货架,上面放一些学习用品、玩具、食品等,由教师扮演售货员,由学生扮演顾客,做“模拟购物”的小游戏。师生间你买我卖,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巩固了技能,还学会了“什么东西多少钱?”、“找你多少钱。”等购物用语,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积累了生活经验。练熟以后,又将学生带到实体超市去购物实践,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模拟超市购衣服,要学生自己去挑选喜爱的衣服,学会简单搭配,学生在体验买到自己中意的衣服中得到满足和幸福感。

从这些教学实例中可以看到,教学活动安排得越丰富,学生学习过程就会更加生动具体。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用到生活中去,使他们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在头脑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应用的意识,从而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走出校园,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一大块内容,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是让智障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接纳与融入的重要途径;在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学会沟通。比如孩子们与志愿者们在一起包饺子,也许孩子们包的饺子形状各异,但从他们脸上绽开的笑容,我们看到了智障孩子与志愿者们开心融为一片的情景;看到了孩子们不甘落后,纷纷挽起袖子要包出亲手做的饺子;看到了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集体荣誉感的稚气的脸。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习资源,把在课堂中学习为主的生活与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为主的生活结合起来,让智障的孩子更有机会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展示自我。

同时学校每月都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或游览风景,或组织攀爬,或团体合作活动等,通过这些社会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更好地了解社会,树立自信心,以便日后更好地成社会的一员。

3.重视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动手操作性为特征的学习,劳技教育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已将开展各项劳动技能当作办学特色。如开设了编织、缝纫、十字绣、丝网花制作、烹饪、整理内务、花卉装点、串珠等一系列实践课程。在各个功能室里都有孩子们动手做出来的各种作品,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实行走班制,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通过这些生活自理能力、家务劳动、专业技术的学习,为其今后回归社会、立足社会奠定基础。

4.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当今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这也是智障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生活技能课程中,学校把这一块生活技能教育作为试点实施,对轻度智障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教学生打字,帮学生申请QQ,让学生和家人网上聊天。使智障学生也感受到了网络信息时代的脉搏。如信息技术“搜索图片”一课。端午节,教师在情境引入环节,展示了自己搜索的关于包粽子等相关图片和视频,配上温暖的民俗乐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了那个节日的氛围中,进而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是“运用搜索引擎搜索图片”。由于前面情绪的铺垫,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劲头十足,很顺利就掌握了图片搜索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技能,还得到了一次了解民俗风情的时机。

5. 因材施教,让智障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自理的人,真正融入社会。 培智学生由于自身的障碍,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怎样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自理的人,真正融入社会。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他们将来进入社会遇到的生活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于是我校就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个别教育计划目标。例如低年级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像认识自己的物品,认识身体各部分名称;中年级侧重于家庭生活方面,像认识、使用家庭物品,认识家庭成员,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则以社会生活为主,认识、使用公共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探索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让智障学生在学校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为他们坚定的迈开人生的每一步垫定基石。

第四篇:关于培智部教材与课程问题探讨

关于培智部教材与课程问题探讨 2010-02-24 10:49

一、目前培智部的课程设置还需不需调整?如果需要进行调整,又该怎样进行调整?

部分课程的调整应该是有必要的,现就我所担任的一科“劳动技术”课来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自从我接手“劳动技术”教学以来,我就注意到,我们的课程表上有“劳动技术”、“美劳”、“生活适应”、“美工”等这些操作性课程。但总觉得这几门课程的安排有些混乱。以我的理解,“劳动技术”包括“劳动”与“技术”两方面,它应该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偏向“职业教育”这一块,这样的课程应该安排在高年级(初、高中学生)。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不适合这一门课。但我们却将“劳动技术”安排在低年级,而高年级反而没有。像“生活适应”等这些课程应该安排在低年级,这样,更有利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适应学校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外界生活。

二、请你对培智部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

未来五年,我们应该致力于怎么搞出我们部门的性格与特色,并尽力使这个特色初具规模,以便以后更好的丰富与完善!就我们学校总体来看,聋部与盲部都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且两部门都已经各具自己的特色了,比如聋部在绘画、体育、服装等方面做得很好,并且还与高等教育接轨;盲部则在按摩职业技能这块做得也非常好,唯独我们培智部还是一条“短腿”。而我个人认为,我们部门要搞出特色出来,只有走“职业教育”这条路。我想,这应该是一条很适合智障学生将来发展的路。而关于“职业教育”,我现将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初步设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⑴、学校的报纸由我们的学生来派送。我们学样的各个部门的很多老师都订了很多的报刊,如果将学生与老师进行一对多的定向分配,将这些报刊的派送工作交给学生来做,既可以分担部分老师的工作,也可以锻炼我们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工作能力,将来他们走向社会以后,说不定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小区当个报刊派送员。84010825 ⑵、创建“茶艺室”和“面点室”(或者“家政室”)。“茶艺”与“面点”都是实际生活中很实用的生活技能。学习这些技能对学生将来的自我生活与就业方面都是有帮助的。而且,我觉得假如这两个功能教室能建成的话,将是我们部门最大的特色。

⑶、开垦一块“自耕地”。在我所参观的多所特殊教育学校里面,他们都有这么一块“自耕地”,供学生自己“经营”。“职业教育”应该也包括“农业技术”,所以,搞一地给学生们用来种花种菜,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农业园林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⑷、组建机房、电脑教育。虽然现在的高中班有电脑课,但只是老师自己带一本电脑去教室给学生上电脑课,学生却没有电脑,没有实地操作,那样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建设一个智障学生的专用机房。供学生上课专用。

第五篇:培智学校超轻黏土课程体系(原创)

培智学校超轻黏土校本课程体系

昆明市五华区王东生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超轻黏土教学,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即训练学生的搓、拉、捏、压等动作,提高触觉神经的敏感性。促进学生手臂、手肘粗大动作和手腕、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培养智障学生的简单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水平。

二、教学原则和要求

1、对于已经能够通过知觉控制动作的学生,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技术训练。而对于还不能通过知觉控制动作的学生,需要进行行为-知觉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行为模式,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2、同种技能采用多种方式重复练习。对智障学生,需要进行比普通人更多的重复训练,才能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起有效的神经连接,帮助他们通过动作建立知觉。

3、密切联系生活。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尽量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对于来自生活的内容,由于学生有第一手的感知,学习起来较为容易。而这些内容在后面的生活中经过重复感知、应用,也会加深印象,达到巩固的效果。

4、因材施教,不同程度不同要求。

不少班级的学生智障程度相差较大,需要教师不同对待。智力在五六十的可以进行一些学科教学,智力在三四十的需要做一些训练,三十以下的则需要做康复、甚至监护。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

5、精讲多练,提倡在活动、实践中学习。智障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觉-动作训练,必须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认知能力,否则他们的认知能力就会因为缺乏有效的感知输入得不到发展。所以切忌不能像对待普通学生一般,以认知、以逻辑思维为主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对于简单的技能技法,不能只靠口述说明,必须进行直观演示,以降低操作难度,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维持注意的能力。

2、按步骤的结构化操作。对于复杂的操作,需要分步骤进行演示。对于步骤复杂的创作,则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发挥,无需再采用结构化的操作。

教师按一定的步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学习。这时需要的不是所谓的“创造性”,而是通过模仿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动作-知觉,刺激感知觉的发展与形成。这是更为基础、更为原始的一种学习方式,更多的是依靠幼儿的镜像神经元的特点进行学习。

3、集体合作。

集体合作的时候,就像很多智障孩子的脑细胞都连接在一起,数量上可能会超过某一个正常孩子,这时,在教师的指挥下,他们也能创作出精彩的、引以为傲的作品。经过长期的共同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犹如神经元不断产生新的链接一样,也会充满了创造和惊喜。一个班的学生,就像合成了一个人,不断产生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

4、自由创作。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自由创作,有利于学生展现自己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从中观察到学生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四、教学内容和阶段安排

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适合感觉运动期和涂鸦期的学生。针对感觉运动期的孩子,主要进行感觉、动作训练,通过动作感觉、动作促进学生知觉的发展。让学生模仿教师动作,按口令、节律进行搓、揉、捏、压、拉等动作的方法,建立基本的动作元素。针对涂鸦期的孩子,则是通过搓、揉、捏、压、拉进行基础的粘土创作,目的在于熟悉超轻黏土这种材料的特点。其目的在于认识、熟悉超轻黏土这种材料的特点。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适合前样式化期的学生。主要进行认知和技巧方面较为简单的、有目的的创作。在创作的同时,了解超轻黏土的技法技能。

第三部分:这一部分适合样式化期的学生。选择认知方面相对较为复杂的内容,如绘本、成语、寓言故事等,进行浅显的、有一定艺术性的模仿、命题创作,进行文化渗透。

五、评价方法

以是否促进学生大脑神经元建立新的、稳固的连接为最终评价标准。

六、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基础阶段(适合感觉运动期、涂鸦期、前样式化期)

一、搓条状物: 方便面 过桥米线 树枝 文字 笔筒

二、搓球状物 小汤圆 手链 彩色球 小球笔筒 水滴形

三、拉 拉面

四、压 薄饼 面片 卷粉 春卷 羊肉卷 汉堡 饼干 树叶 擀面皮 套模

五、捏 饺子 方块

六、工具的应用 刀切、刀刻: 针戳:饼干 剪刀剪

第二部分 技法综合应用阶段(适合前样式化期、样式化期)

一、动植物 蜻蜓 蛇 瓢虫 蜘蛛 大树 水仙花 菊花 仙鹤

二、环境 城市建筑 民居 街道上 汽车

三、日常用品 鞋子 衣服

四、日常活动 做操 跑步 踢足球 打羽毛球 打篮球 春游 秋游

第三部分 艺术技法综合应用阶段(适合样式化期及以上)

一、绘本、童话故事 《弗拉洛的花》 《沙发底下藏着什么》 《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二、成语、寓言故事: 文姬归汉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乌鸦喝水 狼和小羊 老马识途 守株待兔 开天辟地

三、优秀艺术作品临摹 六骏图 等等„„

上一篇:倾城之恋读后心得下一篇:青奥会志愿者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