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传播困境的法律探讨

2022-09-11

从互联网技术出现到今天,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网络、数字技术给予个人以更大的言论自由空间与可能。在传统的法律对传播关系的调整中,调整对象通常是以法人组织形态存的单位组织,以行业规范、行业许可证、个人从业资格证等方式对传播关系进行调整规范,通常不会涉及到个人作为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情况。但当自媒体伴随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给法律法规提出新的挑战。本文试图从自媒体视角出发,探索传播社会关系中自媒体所遭遇困境,分析原因,找寻对策,抛砖引玉,求教方家[1]。

一、自媒体的概念与外延

“自媒体”一词,出现于1993年美国学者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联合提出”We Media”,概念,又称个人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也有中国学者认为,所谓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数字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2。

自媒体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出现而出现,是互联网技术出现以来涌现的多种多样新媒体中的一种。与其他新媒体不同的是,自媒体是公民个人分享信息、个人经验、感受的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和脱胎于传统媒体的各种新媒体,都是通过法人组织运营的媒体。

自媒体的常见形态包括e-mail、BBS、Blog、qq空间、微薄、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手机群发等[2]。

二、自媒体的传播困境

(一)自媒体的合法性来自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现代民主政治观念中,公民的言论自由是民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个人通过语言表述其思想、见解,广义上还应当包括个人的新闻、出版著作和绘画的自由。但同时法律上的权利从来不是无限权利,公民的言论自由也存在其权利边界,即个人在享受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应当遵守相应的义务。

如我国于1998年签署加入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第三条规定:“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的形式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须:(甲)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乙)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3]。”

(二)自媒体传播困境表现

(1)虚假信息的泛滥

2014年3月10日08:44,有网友在某网站发布了一条名为《网友爆故宫保安殴打游客》的视频,并配发了相关说明3。此消息一经发布网络上对故宫保安的工作作风批判声不绝于耳。故宫与相关媒体进行核实事情经过,表明所谓“故宫保安殴打游客”一事并不真实。

从发布该信息的网友自己的角度看,他作为个人,发布的是自己即使看到的状态,该状态背后有何种背景、原因并不清楚,该网友诚实传递了他所亲眼看到的状态,但整个事态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信息的传递中有违公平公正,必然造成背离真实事实的虚假信息。个人在自媒体上发布自己的信息,往往受限于眼睛看到的过程而难以做到对真实事态的把握[4]。

(2)使用“人肉搜索”、“网络语言暴力”等非法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利。

2008年12月北京市朝阳法院审理一起民事纠纷案,号称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4。该案的起因是个人利用网络手段搜索特定当事人私人信息并利用其自媒体账号公布于网络中,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困扰。更有其他的人肉搜索案件中,被侵权人不堪其扰而自杀5的严重后果。2010年1月14日,年仅15岁的少女菲比-普林斯因不堪在学校受同学欺负和网络上遭遇语言暴力在家中上吊自杀6。笔者通过某新闻搜索引擎搜索网络语言暴力,得到951条相关新闻。网络语言暴力的受害人有娱乐圈、体育届明星,也有籍籍无名的普通人,但在遭遇网络语言暴力的时候,无论名人或者普通老百姓以一己之力难以面对网络汹汹而来的语言暴力。上述网络语言暴力、人肉搜索所造成的侵害,正是来自于自媒体及其背后的一个一个的个人。

(3)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损害国家公共利益及公序良俗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海量爆发,信息得以高效便捷分享,也混杂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如网络谣言、宣言封建迷信和邪教、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信息发布,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山东民族仇恨的言行、发布淫秽、色情、赌博、abolish、恐怖等不良信息。

应当说,以上的网络不良信息、侵权行为、虚假信息并非全部来自于自媒体的“贡献”,但不得不承认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与上述行为具有密切联系。

三、对自媒体传播困境的法律分析

法律上的权利必定有边界,权利的主张必然有义务的匹配。自媒体在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依法应当承担享有的义务,该义务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反对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士完整的。

(3)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

(5)泄露国家机密的。

(6)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7)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的。

(8)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分析上述内容,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行为和侵犯他人权利和名誉的行为。

当自媒体出现侵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的行为时,触动国家司法机关主动纠问机制,通常这一类行为会得到快速的纠正,不会构成很严重的社会影响。社会影响面大,比较严重的状态发生于后一领域,即自媒体侵害他人的权利和名誉的行为,法律法规在此方面滞后于现实需求,致使自媒体侵权现象层出不穷,信息传播领域一片乱相。自媒体背后的个人,在发布信息时,是否遵从了法律、法规设定的关于言论自由的权利与义务的限定呢?笔者以为依据侵害对象的而不同自媒体的选择相对不同。

首先,如果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行为侵害了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司法机关会依据法律主动介入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违法状态很快得以纠正。

其次,当自媒体构成侵犯他人权利或者名誉的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国家公权力机关并不能主动介入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侵权责任的追究需要被侵害人自力救济或者寻求相应的公力救济。

当被侵害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启动自力或者公力救济时,实施侵权行为的自媒体并未因其行为而承担法律责任,这样的状态只会加剧自媒体无视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界限。

再次,网络的虚拟性屏蔽了自媒体背后个人的真实情况,自媒体背后的个人难以感受到社会舆论对侵权人的舆论道德压力,被侵害人也难以在网络上找到具体的侵权人,如此状态,加剧了信息传播关系中的权利超过法定界限,肆意泛滥到侵权的状态。

四、完善自媒体的权利义务结构,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传播关系

(1)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是提升自媒体遵循播伦理道德的重要途径。自媒体的自律提升,离不开运行自媒体的个人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影响。

必须加强国民的文化素质教育,从文化素质提升和思想品德教育两方面对个人施加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影响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将道德内化到个人的必由之路。

(2)推行网络实名制,是自媒体言论自由权利与义务结合的现实基础。2012年12月我国颁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明确后台实名制度。

这一制度,将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利和义务不因网络的虚拟性而难以找到承担责任的个体。

针对自媒体出现的侵害他人的权利和名誉的行为,我国2015年颁布的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社会责任,也明确了任何个人和组织在网络中的权利与义务。

(3)规范网络服务商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建立制度性保障,防止用户信息泄露而侵害他人的权利与名誉。

五、结语

自媒体在传播中所出现的权利义务的结构失衡,有来自自媒体自身的伦理道德水平高低的因素,也存在着法律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的应对滞后。

故需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紧跟时代要求,加强立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中国。

摘要:自媒体是互联网时代涌现出新媒体的一种,是传统社会所没有的一种全新的传播主体。自媒体的出现,对传统传播社会关系、传播领域的法律法规提出新的挑战。本文从自媒体的视角出发,分析自媒体传播权利义务配置失衡、法律法规滞后于现实需求的矛盾,认为应当加强立法,规范自媒体的权利义务配置,从而构建文明和谐的传播社会关系。

关键词:自媒体,言论自由,权利,义务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0-12.

[2] 薛聪明.浅谈泛谈传播时代的新闻传播伦理道德构建[J].今传媒,2014,(9):170.

[3] 郑晓明.微媒介时代的表达自由与传播伦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11):89-92.

[4] 陈洪波.新媒体背景下传播伦理的困境与重构探究[J].新媒体,2014,(7):63-64.

上一篇:微课在中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探讨下一篇: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