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家校携手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权利意识的觉醒,家庭教育正式进入教育系统,与学校一起负责学生的教育。然而学校与家长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及评价体系方面有较大差异,所以家校共育的开展并不顺利。基于此,本文分析并探讨了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如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协同构建家校共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素养和品格等,以实现家校共育的真正价值,推进家校共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第一篇:家校携手论文范文

朱永新:家校共育,携手同行

朱永新在《教育科学》2021年第1期《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出,家校共育有助于家庭发挥其教育功能,有助于建立现代的学校制度,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满意度的提高。当前的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家校共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缺少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很多家校共育方式流于形式;三是家校共育的沟通机制不畅;四是教师和父母家校共育的胜任力不足。

对此,加强家校共育的对策有:第一,进一步完善家校共育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第二,学校要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的指导,为教师赋能,加强父母教育培训。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家校共育的學习、实践平台,重点要增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识,提升其指导能力;打造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教育。第三,支持家校共育的平台和载体建设,如建立家校合作委员会和父母学校。第四,整合资源,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社区要积极配合家庭和学校的各项活动,建立更好的资源开放机制,确保家校合作能有效发挥。同时,积极鼓励民间机构的发展,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建立共育机构,同学校形成联盟,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确保家校合作共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家校携手 共育花开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权利意识的觉醒,家庭教育正式进入教育系统,与学校一起负责学生的教育。然而学校与家长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及评价体系方面有较大差异,所以家校共育的开展并不顺利。基于此,本文分析并探讨了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如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协同构建家校共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素养和品格等,以实现家校共育的真正价值,推进家校共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庭教育;实践研究

现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未完全融合,学校与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共育意识无法统一。再加上家校共育的方法过于单一,资源渠道不流畅,家校共育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如何有效地构建家校联合教育,如何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新方法,有效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并提升家校联合教育的效果,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家校共育的意义

当前,部分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家校共育课程的构建中,通过三方联合建立教育共同体系,以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共享、价值观融合、随时随地沟通互动的教育目标;同时,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出发,结合家长所能提供的教育管理现状,满足家长的诉求,建构家校共育课程,打造出系统又开放的教育平台,实现学校与家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多方的联系,帮助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达成目标一致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家校共育确实有效解决了在相对封闭的教育认知体系中,家长因被自身教育经验所限制而造成的眼界不高、教育空间无法拓展的相关问题,打破了教育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的实际教育弊端。在家校共育课程中,教师负责授业解惑,是教育的传播者,对教学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注重发挥教师的作用,邀请一些教育行业的专家或者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定期举办可供家长沟通交流的咨询会、家长会等,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家校共育模式下,学校将教师的德育活动纳入教育系统,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从经验思维转向科学思维。

二、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和学校的育人目标不一致

教育部重点聚焦如何高效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理想信念及自主思考的能力,获得一致的教育目标是家校共育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往站在学生身后并不与教师、学校过多接触的家长开始进入学生的教育中来,参与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共享及教育资源分配。然而,学校与家长由于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以及双方对教育目标也并没有达成绝对的一致,所以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双方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协同力量。

(二)家校育人内容有差异

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接受者,需要配合教师讲课的节奏。在这种理念下,绝大多数教师缺少“人情味”,也没有人文情怀,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不及时,日常与学生缺少沟通交流。家长也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甚至比教师还在乎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教育”十分严厉。真正的家校共育在于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而当前家长对家校联合教育的认知,还只停留在成绩,严防学生早恋、沉迷网络等行为上,属于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同时,学校方面认为,家校共育模式下,家长应以辅助学校为主要任务,起到从旁监管学生的作用。而部分教师则在家长群中发布考试成绩,给家长布置辅助教育的任务,甚至将一些原本属于学校教育范畴的内容与责任转移到家长身上。家长也组建了一些家长队伍,根据自身的目的互相传播招考信息、补习班信息,以监督者的姿态介入学校教育,妨碍了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家校评价体系不同

家校共育模式下,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并不真实,不会将孩子的真正情况汇报给教师。而学校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考虑了学生的阶段性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规律,并坚持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从对学生精神关怀的角度出发确定的评价标准。相较于家长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更为客观、专业。所以,学校评价体系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需求,家庭评价体系则是以情感为主要导向,受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非常大,二者的评价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三、家校共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一)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及自我发展

家校共育是将学生的精神成长与自我发展作为课程目标,为未来社会源源不断提供人才,致力于培养具有优秀品格与丰富学识的人才。家庭和学校都应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道路上所遇到的困惑和期待,指导并激励他们探索、挑战与成长,“共育”出真正健康、有优秀品格的人才。因此,在设计家校共育课程时,教师要从班级的角度出发,整合家庭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家校沟通机制,使家长成为平等的合作伙伴。除学校外,家长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群与家长联系,给家长普及教育知识,督促家长起到监管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和社会发展

家校共育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规划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方案、实施家校共育课程,使学生的问题由学校、家长共同解决。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堂内容,强调体验和实践,在此基础上设计和讲授课程内容。线上教学中,学校为了做好教材的发放,班主任利用班级钉钉群、微信群等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家长领取教材意愿;所有行政人员、教师认真学习发放的流程,确保工作细致到位[1]。家长们组成小分队,将教材送往学生的居住地点,体现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心,也体现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课程实施方式:主题活动

关于主题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与家长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或者创设一些体验情境,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比如,开展家长志愿服务、家长教育分享、家史调查、亲子阅读等活动,让家长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获知学生关于精神与人格方面的变化和成长。家长参与到家校共育课程中,能够逐渐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家校共育的整体效果。例如,为加强家校联系,学校举办了“家校共育助力孩子成长”的专题讲座,对亲子关系、家庭亲密关系、孩子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等进行了分析,向家长介绍了班级文化、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进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2]。

(四)课程评价指向:多元评价

在家校共育课程的构建中,家长和学生不仅可以参与课程设计,还可以参与课程评价。比如,在小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奖学金方案设计、制订多元评价标准,这有利于教师从他人的评价转向自我的评价,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努力发掘课程资源,深入完善家校共育机制,构建家庭、学校一体的教育系统。此外,教师可针对如何有效开展家校联系共育工作与家长进行策略探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动员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服务和指导工作,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3]。

(五)建立家校共育共同体,畅通家校共育渠道

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通常是以家校双方的信息传递为主,效率较低,信息传递途径单一且不及时,体现不出家校共育的真正价值。家校共育共同体是指在特定空间内,家庭、学校同时存在且基于相同目的而组成的一个小规模团体,互联网是该共同体的载体,教师利用互联网可以建立高效快捷的家校共育共同体。一是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互联网交流平台,如QQ、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群,将家长拉进群里,以便家长及时交换、了解学生信息,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互联网平台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家长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态,如学生档案、班级特色、活动风采,并向教师提出建议,教师也能获取需要的信息,如学生性格、日常状态、生活变故等,双方可以及时进行有效沟通。互联网家校共育共同体具备沟通、信息记录及展示、意见提出等功能,基本上满足了家校教育方面全部的需求。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应该将家校联系教育当成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来展开,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周茹,邹雨含.家校共育構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1):71-73.

戚旭娣,李苏.养成教育视角下开展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3):241-242.

杨晓阳.新时代创新家校共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探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02):92-95.

作者:潘俊静

第三篇:家校携手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摘要∶素质教育模式下,我国教育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科素養,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当前社会日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当前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同时也使家长倍感无奈和痛苦。家校联合是教师与家长共同承担学生成长责任的教育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享受来自家庭和教师的共同关怀,体验教育带来的欢乐,让学生有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因此本文首先对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家校共育的新模式探索路径,希望通过家校相互协调密切合作,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发展。

关键词∶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新模式

一、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Selden M等学者认为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包括家庭、学生自身因素、社会以及学校等方面,其实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其中家庭更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是很多家长却没有认识到。其次就是学校,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但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一直都是形式大于实质,认为德育工作无法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依然以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家校共育新模式的探索路径

家校合作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开展?从哪些方面入手?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灵活确定模式,在这其中应注意从不同途径来确定不同的教育模式。

(一)开展家长教育活动

想要开展家校共育新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家长的观念。通过开展家长教育活动,更好的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让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收到更好的效果,从而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同时也促使家长以身做则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同步协调。

(二)家长参与教育教学

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就要让家长也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来。要使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方式可以多样。比如可以发挥家长会的作用,在我国多年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意在与家长沟通交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长会理应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媒介。

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会往往被开成了“告状会”,成绩或表现不好的学生被教师当众数落,家长会感到没有面子,长此以往,家长不愿参与家长会,甚至还会对家长会产生恐惧心理,无法发挥家长会的桥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时期家长会召开模式。如以下几种有效的家长会模式:对话研讨式、展示式、讲座式、联谊式等。这种形式的家长会让家长会成为多方互动交流、平等对话的平台,这种热烈平等的对话让大家畅所欲言,消除心的隔阂,成为家长和孩子互相再认识的平台。

(三)建立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也促进了人们交流的紧密,因此在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构建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例如可以开办一个网站,在网站上同步发行学校近期的工作计划和作息时间,以及一些活动的举办。同时可以在网站上建立家校共育板块,家长可以对学校的一些政策提出意见,同时也可以为学校的政策出谋划策。

另外当前很多班级都开通了班级群,教师要发挥班级微信群的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在班级群分享学生的学习动态,让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班级的活动。此外可以开设“家长加油站”论坛,就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使家长更全面参与孩子的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进而有效形成家校共育新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让身心更健康的发展。

(四)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班级文化对于学生们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这种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班级文化特有的教育功能能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利用班级文化,来培养学生们的健康心理,带领学生走向全面健康发展之路。

总结∶

综上所述,在今天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影响教师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和学生正常学习的主要阻碍,因此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已经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教师要积极探索家校共育路径,有效凝聚家校合作的力量,为学生的学习构建良好的家校环境,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邵明霞. 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J]. 儿童大世界(上半月),2017(1):35-38.

[2]李欣. 家长学校新模式:"幸福种子"家长联盟主题沙龙[J]. 意林·儿童绘本,2020(39):75-76.

本文系广州教育学会教育科研2020年度课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三维一体”方法研究》(课题编号:KTLX1201930485)的成果内容。

作者:刘东玲

上一篇: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论文下一篇:思政总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