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小结的新方式

2023-03-02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数学课堂小结的新方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数学课堂小结的新方式

(办公室材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新追求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人们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在此我们并不是说课堂教学就变得不可捉摸,无法控制。“因为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追求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充分追求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实现超越预定目标的理想。在片段B中,对于“发现钟面上是5点”这同一个问题,教师没有巧妙地规避,而是略带兴奋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诉大家吗?”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也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接着让学生合作制作钟面,继续学习的材料由他们自己提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也为探究活动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探讨]“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统得过死,就会把学生引入幽深的峡谷,这显然有悖于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而纯粹的“生成”也属空中楼阁,矫枉过正。因此,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⒈提升教学理念,确立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生成与建构的基础。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也就是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的关系,树立“全人”的理念。试想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没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怎会为学生一生发展着想?两位教师的教学所表征的一切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师生生命力的生成必定能实现。 ⒉重塑师生关系,唤醒主体意识——课堂教学生成与建构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把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所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⒊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课堂教学生成与建构的保证。 “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语)因此,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⒋驾驭实施过程,培养自主能力——课堂教学生成与建构的关键。 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撑,那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号型的东西。如何使这种以结构化为载体的书面构想“鲜活”起来,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媒介,是我们的最高追求与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

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我们山区小学,经济和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学校教学条件、学生家庭状况均比较薄弱,教材中许多呈现形式无法落实;同时,教材的编者只能以普遍资源为切入点,而各个地方的独特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山区教师仍摆脱不了教材“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过分依赖于教材的呈现方式,课堂中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通过静态的教学素材直接呈现和传递给学生,教学素材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师生双边活动都比较吃力,教师觉得教学负担重,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兴趣,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从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

为此,结合目前学校教育状况,我们思考: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师如何驾驭教学素材?怎样呈现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怎样呈现素材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怎样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呈现素材?怎样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等等,我们力争通过实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找到静态教学素材与动态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寻求一种高效的、丰富多彩的素材呈现方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理论依据

目前教材存在:①“结论预置”,压缩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②“方法暗示”,淡化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③“远离生活”,截断了学生的创造源泉;④“抽象枯燥”,扑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处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为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材呈现方式”的课题研究,力争使学生达到:乐于学习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处理、呈现教学素材,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

三、研究计划

200

4、2――200

4、7对山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2004年9月申报市级数学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

200

4、9――200

4、12对课题内容进行初步探索,主要是丰富课题理论素养,形成积极的研究氛围;

200

5、1――200

5、7对课题内容开展初步实验,在课题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研讨;

200

5、8――200

6、7对课题内容展开深入实验,矫正失误、总结经验并形成一定的研究模式;

200

6、8――200

7、1总结课题研究得失,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学生达到乐于学习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处理、呈现教学素材,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

四、研究过程

1、建章立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课题组与每位组员签订了课题研究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端正科研态度,学校提供科研所需的时间及设备条件);学校设立教师教科研津贴(每月40元),制定了教师教科研工作月考核细则,并与年终评优评先相结合(一票否决制);面对挑战和机遇,大家热情高涨,从校长到教师共同学习、研究与反思,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

2、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内涵。

作为课题研究的教师,唯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才有改革可言。全体成员深感学习的紧迫性,平时以个人自学为主,大家利用网络、杂志、培训、听课等多种途径,学习、领悟“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了解课改的实质和方向,在丰富自身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理论笔记(每人均每学期10000字以上),每月底进行组内讨论和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每周四安排集中学习时间(1.5小时),采用教学沙龙、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多种形式相结合,抛弃专家或领导的“一言堂”, 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大家结合自已的教学实际,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讨论,从而形成共识。

网络已成为联接全球的纽带,课题组成员经常通过Inter网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交流,同时把我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向外界扩散,寻求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帮助,获取更多的课题研究资料,更快、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在为期两周的课件制作培训后,课题组成员已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并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素材直观化、动态化…… 一年多来,我们开展了“比较与悟”、“预习与生成”的教学沙龙;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备课新思维》和《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等理论性文章;订阅了《江苏教育》《中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等十多种报刊。现在大家学习的意识非常强,一有空,不是在网上与全国各地的数学专家和老师交流,就是在阅览室中静静地吸收书中的“营养”,来充实和“武装”自己,外出学习归来,大家喜欢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3、教和研合二为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学期初,课题组成认真分析所教的教材在呈现方面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呈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结合市教研室和学校工作安排,进行课题组内讨论、交流,确定学期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的整体计划,使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例如,倪海锁老师的《圆的认识》结合生活呈现素材获市数学评优课二等奖;韩小英老师上的片级示范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以活动方式呈现素材;邓云老师上的镇级公开课《逻辑推理》以童话故事呈现素材。每学期结合课题研究至少开展一次系列性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备课的基础上说设计意图――课堂中实践――组内评析、讨论――每人从中选一节课为例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教学案例,把“教”与“研”结合起来,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据,二者相得益彰。

4、踏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研讨。

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老师们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我们将更多的视角投向了现实生活,努力挖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的现实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设计。例如:“减法的简便计算”,从学生日常买学习用品的经验(小明用10元钱买了一支钢笔和一把小刀,钢笔每支6元,小刀每把1元,猜一猜小明是怎样付钱的?)着手设计、呈现教学素材,学生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学习非常积极、主动。

②利用多种媒体直观地呈现教学素材。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教学中结合地方特点和条件,我们制作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制作学具,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规律、公式。例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们先是利用学生现场表演,学生关键词“同时、两地、相向”有较好的理解,但是对第二解法“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不能理解;为解决这一难点,第二次教学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形象地演示,学生感悟出其中的奥妙“相遇时间是几就有几个速度和”。

③以游戏、故事动态地呈现教学素材。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做游戏,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将课堂教学素材融合到故事与游戏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学生就要学。例如:“圆的认识”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圆是平面上一种曲线图形”,我们结合生活中的摸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摸圆片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和感悟;再如:“分数乘以分数”中,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算理,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游戏:先折出一张纸的三分之二,涂上颜色;再折出三分之二的四分之三,并涂上另一种颜色,很自然地理解“涂双色部分是三分之二的四分之三”,又是一张纸的四乘以三分之三乘以二。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很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④运用对比的方式呈现教学素材。俗话说:“有比较才有所思”,学生在比较中产生冲突,就会去争辩、去思考,就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就会产生求知欲望。我们从“知识的求异”与”知识的求同”入手,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比较,在比较中体验与感悟。例如:“等可能性”教学时,打破教材编排次序,将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内容相融合,进行对比性教学(预测中对比、过程体验中对比、结果分析中对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素材。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更需要课外的拓展和延伸,我们组织学生订阅“小学生数学报”187份,在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出版“数学小报”;

三、四年级每月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六年级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开展班级数学擂台赛,进行野外调查等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五、研究成果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9月课题研究已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游戏、故事、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偿试、去体验,他们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班级数学擂台赛中他们敢于争辩;编写“数学小报”时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数学日记写得有板有眼……如今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2004年秋学期,五年级学生王智威、黄新同学被金城中心教改班录取,六年级薛亮同学的数学日记“不妙到过来思考”在《小学数学》杂志上发表;2005年春学期,六年级金雨生同学在市华怀赛复赛中获三等奖,四年级徐长素、王清和五年级王春艳同学编写的“数学小报”分获金坛市贰、叁等奖。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一年时间内,从校长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不再迷信、依赖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课后反思——每节课后能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反思课堂操作;个案分析——及时收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个案,并进行理性分析,积累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论文总结——每学期教师要撰写课题研究小结和论文。

在反思中逐步提高:有贰篇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壹篇论文获在市级评比获壹等奖、陆篇论文获市级贰等奖;有壹人在市级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获贰等奖,贰人获镇级壹等奖,贰次承担市级公开课。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课题研究虽已初见成效,还需大家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进行深入实验;

2、加大理论学习和校本培训的力度,特别是实验人员将实践上升至理论层面的理论素养;

3、及时、规范地积累、整理研究材料,特别是研究过程的图文资料;

4、多途径地增强学生设计数学情境作业的能力和兴趣;

5、联系学生生活,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特别是“概念”和“计算”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

第三篇:对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思考

● 王 敏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硬件设施相对陈旧、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农村中心小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数学课堂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更加彰显,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怎样才能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型,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校在苏教版教材编辑部、南京东方数学教学研究所的指导下,开展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文是笔者参与课题研究的点滴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师发展的专业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为了使广大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自觉提高自己的内在要求,学校提出了“三自”要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自觉学习。这是时代赋予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教师的再教育迫在眉睫。研究过程中,大家更深刻地认识终身学习理念对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打破了传统“一次性教育”可以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的观念,明确终身学习能促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2.自我培养。这是课改推进的关键。从旧课程实施模式中走过来的教师要适应综合化的新课程要求,在素质能力、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实验教师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3.自觉反思。这是专业发展的支柱。新课程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这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用教师焕发出的新生命活力,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自我更新”,通过反思、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

二、重视学情分析,实现学习动机的内在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所掌握的原有知识状况,特别是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影响知识技能的迁移。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如交谈、测试、提问等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形成对学生认知的前提熟悉,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在教学目标上,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经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课堂,要把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学得轻松有趣,学得透彻明白,对所学知识才能掌握牢固。教师只宜“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学生的智慧集中在做的过程中,呈现在做的结果上,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才会有内在学习的需求。

三、转变教学行为,实现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实施环节主要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主要教学行为是直

接指向教学目标或需要处理的内容;辅助教学行为是课堂中学生或情景中的问题;课堂管理行为是课堂中学生所发生的破坏性行为或偶发事件,教学效率等。而有效教学最终目的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上课时教师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呈现方式。如多媒体的运用,板书的书写、语言和动作的表达等。因为,不同的学生往往对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提倡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心里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的特点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特别注意了面上兼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及大面积反馈与调节相结合的策略。所谓的面上兼顾与个别辅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优等生与后进生,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大面积反馈与调节相结合是指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教学是教学生不会、不懂的地方,而不是教参上的重难点。及时反馈,特别是后进生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去调整教学进度,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改进学生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教学要求,实现有效的教学。

四、加强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生成的过程化

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让”,即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有效教学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前提的,因此,要引导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指导学生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研究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由“个体劳动”变“合作协力”,学生从与别人合作中受到启迪,及时修正与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教师深入到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一下教学环节,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效,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热情,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五、改革评价机制,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的正确与否,对促进他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使用积极性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成长。评价不等于甄别,评价不等于选拔,这是新课程的评价方式。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互融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同时,也可通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学生给老师作简单评价,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参与态度与评价能力。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可由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口头评价等方式。各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教师在评价时应该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地选择,以优化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评价的指导性、尊重性、激励性。作业是有效课堂的再延伸,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它不仅承担着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任务,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发

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所以我校在作业布置提倡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不同、类型各异的作业(一般情况下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是基础题,针对的是个别学习困难者;B是面向大多数学生;C是针对个别优等生。这样,就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形式多样,内容多样,形成了独特的评价方法体系,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敏 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的研究总结

“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当今小学数学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作为课堂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的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发展的天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努力。如何以互动促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略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人机互动探究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们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对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人机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1、变教材知识的“静态呈现”为“动态探究”。利用信息技术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特点,将教材知识制作成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型课件,为学生创设人机互动的探究氛围。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把教材中“静态知识介绍”制作成网络型课件,变为学生的“动态生成与体验”性学习过程。学生通过网络课件学习,深刻体验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与分类。特别是在三角形的分类中,发挥多媒体“可重复性”的优势,学生只要拖动鼠标,移动各个三角形,就可以轻松实现不同标准的三角形分类了。在这样的变“静态知识呈现”为“动态生成”的人机互动氛围中,学生不但了解了知识,而且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构建了自主与合作型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深刻理解新知,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了创新意识,张扬了学生个性。

2、以《几何画板》为平台,创设互动学习氛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几何画板》是基于学生、教师互动学习,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的极好的学习软件。以此为平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动中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环节中,寻找知识的真谛。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试着画出一个长方体的轮廓图,并思考长方体的顶点、棱长、面的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操作电脑边讨论,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比棱的长短)、移一移(移动面并重合)发现了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功体验时,我又提出“左右两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六个面又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先让学生猜测,后在电脑上操作验证、讨论交流。经过学生努力,证实自己的猜测(长方体的上下前后的面积都相等,左右两面面积相等),学生露出了满意的笑脸。《几何画板》的使用,也为学生探究长(正)方体表面积意义与计算方法等,提供了一个“做数学”的互动空间。

综上所述,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在人机互动中,学生获得了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自主与合作式的生成性学习,实现了师生角色、教学与学习方式等行为的转变,并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清晰化,活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互看、听说互动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探究有难,引导学生相互看。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难于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况且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单凭个人能力是很难理解知识的。这时如能引导学生适当看看别人动手操作、演算过程等,可使学生受到启发,达到了解的目的,也能让学生当小老师,体验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在“看与被看”的互动中,会更加想学,乐学,更容易掌握知识。

2、创设听说互动氛围。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课堂中,如能创设形式多样的听说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去构建新知,发展其思维能力。其一,根据重难点,实现组内或组间互动。如让学生结合学具说几何体的特征、公式推导过程、说知识的发现过程或说说问题解答策略多样性等等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其二,角色变换,实现讲台上下互动。课堂中,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理解的知识,尽量不提示,可以以“擂台赛”的形式,鼓励学生上台,面对全体操作演示、讲述个人想法或讲评他人作业等。这种师生角色变换,变讲台为课桌,更能激发学生乐听、乐看、乐思、乐学,使教师 “站”到学生里面去,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让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其三,将“辩论”引入课堂。在平常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意见不一致,各持自理,争个不休,无法统一认识的现象。教师如能利用延时评价,不急于表态,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按各自理由,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更能激发学生说与倾听的兴趣,相互补充,促进理解,集智取长,协作创新,让说与倾听得于升华。

三、创设互助、互考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创设“互助”氛围,实现共同进步。当今教育越来越重视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课堂中鼓励学生发扬互助精神,先会帮后会,不但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互动学习的热情,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优势互补。互动中的“生生互助”,比教师的“助”更乐意接受,因为学生减少了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担心,自然会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伸出你友爱之手,帮帮你的同学好吗?”让他们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人。通过及时的互动,学困生得到了及时的帮助,掌握了新知,消除了心理障碍,开心了。而这些小老师也显得很有成就感。在互助中要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当你的同学碰到困难或受挫折时,你要真诚地,耐心地去鼓励对方,不挖苦对方,给予对方安慰和帮助。只有学生间心心相通了,头脑才会“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助”,才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2、创设互考氛围, 由“教师出题”转变为“学生出题”。平常练习课大部分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给学生练习的,学生往往会感到知识乏味,简单重复,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很被动,甚至产生“克隆式”的思维现象,学习效果不佳。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整理复习一课,转换出题角色,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数206.180。“请你做小老师,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组间或全班内交换解答,看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经过学生积极互动,出现这样的结果:小数读作(),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各是(),小数以()分界;小数中各个数字分别在()位上;改写二位小数是();小数中间的“0”可以去掉吗?小数中各个数字里各有几个计数单位;206.180米=206()1()8();206.180小数点先向左移三位后是(),再向右移两位是()„„。在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研究、主动学,形成了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通过同桌考,小组考,个体考全班的互动形式,满足了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求,学生成了思维的主体,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认知活动中又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积极性与实效性,从而这一课的知识巩固性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自然也就达成了。

四、创设多元互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数学学习不象语文课那样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单一的数学课堂评价,巳很难适应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让学生学有激情,学有动力,学有反思,学有自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之一。创设“多元评价”氛围,为持续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催化剂”。课堂中,让学生在民主、轻松、和谐、充满人文色彩的氛围中,敞开心扉,真诚客观地评价对方,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明确努力的方向,使其树立自信,为今后数学学习提供了动力支持。

1、创设生对师的评价氛围。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对老师进行评价,提出建议,那怕是说错了也不要紧。通过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使教师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倾听学生心声,全面了解学生信息,增进师生感情,改变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并能促进教师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从而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数学课,喜欢思维,喜欢反思,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自评、生生互评氛围。鼓励学生多角度对自己或别人的思维过程、情感与态度、交流与合作等行为进行评价与反思。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引导:“你是用什么方法获得新知的?你懂得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能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否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能否在合作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是否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认真倾听他人意见?是否尊重理解他人的处境与观点?”等等。学生在互评或自评中,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取长补短,多方位的从对方评价中认识自我,寻找差距,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学生树立更高、更远的目标,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总之,以互动促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独立思考应是学生互动学习的前提。没有互动前的“独立”,互动学习便是一种摆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抓住时机,充分发挥教师必要的主导性作用,努力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互动学习将会更具成效,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者:朱爱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改革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教学现状背景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往往是“以知识为本”的,重心是评价数学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是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一种评估,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不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得不到正确评价,而且还不时产生误评,因而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生源背景

近年来,我乡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乡。目前,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人数已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0%以上,而绝大部分外来民工子女来都自于山区,另一部分学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村孩子,这些学生诚实而又朴实,但基础等问题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上特别是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困难。这在客观上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采用正确的策略,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行正确评价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通过切实可行的评价策略,推进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不断完善和创新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重点,在数学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通过对不同性格、程度、背景的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使各种类型的学生能真正找回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人格得到尊重,学习成绩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本体目标:

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使之在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2)发展目标:

(a)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探索型”转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b)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教师自我数学教学的意识形态,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型;在教学内容和时空上,从“封闭型”、“单一型”向“开放型”和“多元型”转型。

2、研究的内容

《课程标准》倡导——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促进教师反思与提高,促进数学课程不断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是要借鉴相关研究理论为铺垫,联系我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开拓思维,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新的评价方式方法,从而在研究、实践、再研究、提炼中充分运用各种可操作的相对科学的手段,改变我们的陈旧的评价体系。在前期对课堂评价范畴课题研究现状进行了解并联系我校课堂教学评价现状问卷调查、汇总报告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确定我们研究的内容为以下两大方面:

(1).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模式。

(2).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进行的评价模式。 ①课堂上针对能力较强孩子的一般评价方式;

②针对能力薄弱孩子的评价方式; ③针对特殊群体孩子的评价方式。 具体的研究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目标一: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深入学习(书本、各项培训、网络资源学习等)更深入、准确的把握小学数学课堂中积极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让老师能及时反思自我,发现一节课中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提高自身的课堂效率。

目标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利用恰当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体验,充分给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不再把考试分数看作唯一。让学生在老师最优化的评价中得到最全面的发展。

目标三:利用在一线课堂研究中提炼出的对学生的评级初级体系,运用到我校的数学课堂中不断的检验,从而让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发挥出课题研究、教研工作的作用,提高我校乃至我学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具体措施

1.主要研究方法

闽侯县竹岐小学学区部分教师参加本课题研究,课题组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聘请教科研专家担任顾问,由赵坤书记全程跟踪,指导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对本年段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2.文献资料法:查找已有的与数学课堂评价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自己的教学为研究主体,通过自己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2.主要措施

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具体研究措施:

(一)教师和学生两头进行调查分析 1.教师调查分析

课题组成员对现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认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对本课题的研究,为此我们针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在问卷也凸显出一些课堂常规中的问题,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也通过自我理论学习、教学研讨和举行一些沙龙活动等,努力提高新课程理念,为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调查分析

学生学习的状况,对我们实践新课程也有非常大的影响,针对五年级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

从调查表上我们可以看出:更新教学理念迫在眉睫,一是教师要主动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标的需求,课堂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二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学会制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学会利用各种资源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学习,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确定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指标

建立科学可行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指标 ,是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我们在研究初期依据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 ,充分按照发展性、学生中心、全面性的评价原则 ,将教学评价的内容 ,以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现出来, 确定了以下六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课堂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效果。

(三)定期沙龙活动

每月进行沙龙活动,共同学习新课程、新理念,也探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方式方法等,为课题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四)教学研讨

每学期初,学校教导处都制定教研计划,我们课题组结合教导处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教研活动,积极评议研讨课,评价整个课堂的得与失,在评议中每个课题组成员积极探讨,在探讨中成长。

(五)不定期当堂反馈练习

当堂反馈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措施,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事先设计好练习题,在下课前马上发给学生完成,我们对教师把握教材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和学生掌握知识及学习能力、技能的培养和发展作出评价。

四、课题研究主要进程

研究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月) (1)课题申报,填写课题申报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阅读有关资料,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6年2月——2017年1月)

(1)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制定好每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健全可操作的实验措施。

(2)结合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观摩研讨,结合课题,撰写案例与反思,努力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

(3)做好实验中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研究工作,制定对策,做好阶段性的总结。

(4)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找出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通过检测课堂教学的成效和研究交流的形式,进一步完善研究的结论。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2月——2017年3月) (1)收集有关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2)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3)申报课题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将近两年时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途径和方法、策略和原则等方面形成了初步的结论,分述如下:

(一)理论成果

1、确定了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落实在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就是发展,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认为,评价是‘泵’,不是‘筛子’。通过教师的评价不是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而是激励全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2、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意识在不断增强。在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下,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速算比赛中,获奖学生全是实验班的。

3、学生文明礼貌习惯逐步养成。在老师的不断激励下,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增强,实验班级学生的班风好,学风浓。学生上课发言积极,作业书写工整,受到各科教师的好评。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对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了进一步理解,对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师生关系变得更为和谐、融洽;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倾向、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践成果

在课题研究中尝试不同的课堂教学研讨模式,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例如2016年3月31日我区举办了闽侯县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暨竹岐学区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课题研究活动,赵坤书记指导陈娥老师执教的《用估算解决问题》一课在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给课堂注射了生机。在活动的过程中让每一位老师都感受到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带来的不同的课堂效果。论证我们的课题猜想,提升了我们的评价理论,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借鉴一切能借鉴的能量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服务。抓住一切外出学习的机会引进新的评价理念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服务。2015年10月10日朱爱香老师参加了闽侯县实验小学举办的省级课题《第一学段数学趣味活动县本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阶段成果展示。2016年3月31王秀锦副校长参加了闽侯县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暨竹岐学区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课题研究活动; 2016年5月10日她还参加福州市幸福教育专项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模式研究》中期成果展示暨课题研究培训;2016年5月20日她又积极参加鸿尾奎石中心小学教学开放日活动。同时,我中心校李新刚校长和教导处肖祖锋主任的安排下“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了课题研究的交流力度。2015年11月13日我区安排了台江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暨竹岐学区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活动。展示我们在研究中的评价成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2016年4月14日还安排了实小与竹小开展校际交流暨市级“幸福教育”专项课题教学与校本研训活动。用不同的评价带来不同课堂效果的交流研讨课堂。同时,我们还鼓励课题组老师积极撰写相关论文,2016年6月,陈允波老师撰写的论文《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发表在CN刊物《西部素质教育》上,雷义平老师撰写《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朱爱香老师撰写《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6

黄家清老师撰写《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在县级论文评审中获得二三等奖,从而使得本课题的研究也带动了我全学区数学课堂评价方式的转变。

(三) 存在的问题

在近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当中,我们觉得课堂教学中评价的途径和方法难以进一步丰富,评价的主体还是以教师为主,如何开展多层次的课堂评价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开展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之后,如何解决造成学生只爱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问题,如何把握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度的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小学版)——中小学数学杂志社

2、《现代教育评价》主编沈玉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教学设计》——山西教育报刊社

4、《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主编李志宏、王晓文,开明出版社

5、《数学课程标准学习资料》四川省广播教育学校教学科编

6、《小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7、《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实习护士请假条怎么写下一篇:上下班未打卡签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