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稀缺性经济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大气能见度价值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环境经济学将环境资源包括环境质量界定为一种舒适性资源,对于舒适性资源的理论分析及其价值评估的研究,一直是环境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学术前沿问题。 环境资源包括环境质量除具有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料和能量、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外,良好的环境质量作为一种舒适性资源也是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一般而言,随着收入的提高,其重要性会愈加突出。大气能见度是一种典型的舒适性资源,除具有已经可被直观认识到的满足人们物质性的效用(例如适宜的能见度可以保证交通运输正常进行)之外,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能见度可以为人们提供包括美学和心理等方面的舒适性服务。但目前针对能见度重要性的研究以及能见度下降/改善的损益评估,还基本上局限在直观的物质效用方面,鲜有针对能见度的舒适性价值进行系统研究的范例。 近年来中国特别是大城市民众的生活水平增速加快,基本物质生活得以满足,民众对环境质量的诉求日益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和区域大气能见度却呈现持续和普遍下降的趋势,使得环境质量舒适性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渐尖锐,且良好的大气能见度的稀缺性特征逐渐凸显。近年来我国频发的雾霾事件(尤其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范围出现的严重雾霾事件)则更使得能见度这个问题备受广泛的关注。 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正在并将继续经历快速而巨大的变化,人们对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认识、理解和诉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舒适性资源的价值将日益受到关注,对其区别于其它普通物质性资源的需求偏好特征的探索性研究,将对当前和未来环境质量的供求和管理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也是环境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和前沿。 基于对舒适性资源特征与重要性的认识、现阶段大气能见度与民众生活质量关系的理解、相关方面的学术进展,论文将着重回答如下的学术问题:现阶段,大气能见度的舒适性特征及其重要性是否或者说在何种程度上被民众所认识、了解?其重要性(包括价值赋值)与哪些条件和因素相关? 为回答上述核心学术问题,论文在如下几个重要学术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现阶段,民众对大气能见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因何而重要,主要是研究民众的认知及对“重要性”的判别;其次,民众是否在特定条件下愿意为其改善或防止其恶化进行支付,主要是借助价值评估方法,基于条件性设计,识别民众对能见度的价值赋值及其作出权衡的条件;第三,借助问卷和相关数据分析,进一步识别和讨论有哪些条件和因素影响民众的价值赋值/选择偏好。 为对上述学术问题进行分析,论文研究着重探讨和分析了如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第一,能见度作为具有舒适性资源特点的载体,其社会-经济价值的分析和解读;第二,主要影响因素对能见度价值赋值的影响机理和方式的分析和讨论;第三,利用相关实证研究方法,定量评估能见度的价值赋值,并识别和分析/验证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第四,能见度价值评估具体方法的改进/深化、基于能见度改善或避免能见度恶化的价值赋值的异同及学术探讨、基于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的价值赋值的异同及学术探讨等。 本文选题和研究的立意旨在探讨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们对大气能见度这种舒适性资源的认识和选择的偏好特征,并针对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关键学术问题和研究难点,基于规范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和前沿,构建大气能见度价值评估的方法,力图识别影响大气能见度价值赋值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研究的结论以及所揭示的问题,可为决策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能见度在我国现阶段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风景欣赏、心理情绪和交通出行等方面的影响都较为显著;(2)能见度作为舒适性资源其重要性已被大部分的民众所认识和了解,现阶段的人们对能见度的舒适性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认识,并对大气能见度赋予了显著的价值,支付意愿均值约为363元/人年~576元/人年(中位数为100元/人年~200元/人年),受偿意愿均值约为2942元/人年(中位数为1000人年);为改善能见度的支付意愿比为避免能见度恶化的支付意愿相对小,而支付意愿显著地小于对接受能见度恶化的补偿意愿;(3)人们对大气能见度的价值赋值主要受到他们对能见度的感知判断、环境意识、日常行为习惯和社会经济条件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相对较高的收入、男性、能见度年均值、对能见度好坏的深刻印象、主动查找空气质量信息、良好的日常环保行为习惯等因素对支付意愿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而年龄则是显著的负影响;(4)大气能见度作为舒适性资源与物质性资源相比具有独特的需求偏好特征,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对能见度的支付意愿并不是简单地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是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以下其需求偏好并不受收入因素的显著影响,而只有当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后其需求偏好才受收入的显著影响并随收入增加而显著增加,表现出类似“奢侈品”的特点,可以预计未来随着我国人们收入的进一步增加,能见度这种舒适性资源的需求偏好将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剧增。 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1)基于能见度对人们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人们对能见度赋予的显著价值,在环境质量控制和管理中,尤其是在空气质量政策的成本效益评估和研究中,应充分考虑能见度的影响,并尽可能对能见度的效益进行量化评估;(2)同时需要考虑人们对能见度的感知、判断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考虑不同人群对能见度的偏好和需求特征,从而有助于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措施;(3)我国舒适性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而人们对能见度的需求偏好亦将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急剧增加,未来能见度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决策者当前应尽早准备未来应对策略,保证大气能见度这类舒适性资源的供求平衡,从而更加全面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大气能见度;舒适性;价值评估;支付意愿;受偿意愿

学科专业:环境科学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大气能见度呈下降趋势,且与空气污染关系密切

1.1.2 大气能见度下降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1.1.3 大气能见度具有舒适性资源特征、稀缺性凸显

1.2 关键学术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舒适性资源及其价值评估

2.1 舒适性资源的概念和研究历程

2.2 舒适性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评估的意义

2.3 舒适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2.4 舒适性资源价值赋值的影响因素

2.4.1 个人主观因素

2.4.2 社会经济客观因素

2.5 大气能见度作为舒适性资源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大气能见度价值评估方法

3.1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基本理论与方法

3.2 国内外大气能见度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3.2.1 美国最早开展研究且发展迅速

3.2.2 其他国家或地区研究较少

3.2.3 我国仍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

3.3 大气能见度价值评估方法

3.3.1 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3.3.2 内涵资产价值法

3.3.3 条件价值评估法

3.3.4 联合分析法和选择实验法

3.4 条件价值评估法及经济学理论基础

3.4.1 条件价值评估法应用于能见度的适用性

3.4.2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气能见度价值评估研究设计与实施

4.1 研究关键点及其理论探讨

4.1.1 两类支付意愿的比较研究

4.1.2 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的比较研究

4.2 核心问题设计

4.3 能见度变化情景设计

4.4 问卷整体设计

4.4.1 问卷总体结构设计

4.4.2 主要变量相关问题设计

4.5 抽样方法选择和设计

4.5.1 理论最小样本量计算

4.5.2 实际抽样计划样本量计算

4.6 调研实施和数据收集

4.6.1 预调研实施

4.6.2 正式调研实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气能见度价值评估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数据清理和基本统计量描述

5.1.1 数据清理

5.1.2 基本统计量描述

5.1.3 基本变量设置和定义

5.2 数据分析基本思路

5.3 能见度造成的影响分析

5.4 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大小比较

5.4.1 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均值和中位数

5.4.2 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均值差异的统计检验

5.4.3 与其他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5.5 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识别和比较分析

5.5.1 单因素分析

5.5.2 多元回归分析

5.5.3 主要影响因素识别和比较

5.6 大气能见度价值评估机理探析

5.6.1 收入

5.6.2 教育

5.6.3 感知判断

5.6.4 环境意识

5.6.5 生活习惯

5.6.6 综合影响

5.7 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分析

5.8 “改善”和“避免恶化”的支付意愿比较分析

5.9 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的零值分析

5.9.1 零值的样本量分布

5.9.2 零值的原因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政策含义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含义与意义

6.3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调查问卷版本 1

附录 2 调查问卷版本 3

附录 3 视觉辅助卡片示例

附录 4 问卷中主要问题的设计目的

附录 5 变量定义和设置

附录 6 WTP/WTA 与各主要变量之间的偏相关系数

附录 7 WTP 与 WTA 的均值检验

致谢

上一篇:电气工程安全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中国的佛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