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简爱中的女性尊严

2023-02-04

第一篇:浅析简爱中的女性尊严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意识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学科代码:0502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意识及对当代女

性的启示

The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Jane Eyre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modern women

别:外语系 专

业:英语教育 班

级:2010级4班 学

号:10201404001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4 年 3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相关的所有人所作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意识及对现代女

性的启示

摘 要:《简·爱》是现实主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她被认为是一位卓越的女作家。因为她在小说中描述的是与传统不同的女主人公简·爱勇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精神。它也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小说通过对简·爱的性格进行剖析,证明了简·爱是一个标准的女权主义者。简·爱这个人物形象,博得读者的爱怜,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不仅表现在外表的朴实无华,而且还表现在她性格上的独特魅力。简·爱因其性格中所具有的强烈反抗意识而特别地引人注目。她坚持自己的原则去不断反抗不公平的社会。她用尽全力去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和真爱。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最终获得自尊,自由和真爱。

关键词:女权; 反叛; 独立; 平等; 真爱

Abstract:Jane Eyre is the most famous work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considered as an extraordinary woman novelist. Because the novel throbs with the heart-beats of its author, both literary critics and the readers have taken great interest in its unconventional heroine Jane Eyre, whose unconventionality is shown in the heroine’s pursuit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independence. It is an autobiographical novel in a certain degree. This essay attempts to prove Jane is a real femini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er personality. Jane Eyre is a typical and magnificent representative in English literature, not only for her plain but famous appearance but also for her character’s outstanding and alien. The image of Jane Eyre is brilliant for her rebellious character. She always insists on her principle to rebel and fight against the unjust world bravely. She still tries her best to pursue freedom, equality, independence and true love. By unremitting efforts she finally gets dignity, freedom and

true love.

Key words:

Feminist; Rebel; Independence; Equality; True love

目 录

前 言 ·······················

一、作者女权主义思想的产生 ·························································

二、《简爱》中女权主义思想 ··························································

(一)自尊心、自信心、反抗精神 ·······························································

(二)简爱的爱情观 ·······················································································

(三)简爱的独立性 ·······················································································

三、《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 ···················································

(一)为生存而战 ···························································································

(二)为获得认同和尊严而战 ·······································································

(三)为独立平等而战 ···················································································

四、简爱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

I

前 言

当今社会,女权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女权主义泛指妇女要求平等权利的社会思潮。又称男女平权主义、男女平等主义。女权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提倡妇女在人类生活所有领域与男子具有同等权利。女权主义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宗教、伦理等领域。

在19世纪的英国,一位批评现实主义的文学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出了一部代表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简·爱》。这部小说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书中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这部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它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一、作者女权主义思想的产生

所谓女权主义,归结起来就是: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它是女性观察、审视任何事物的思想与主张,是一种基于反父权制政治利益的结盟,是一种具有特殊政治目标中女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 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她所生活的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在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社会和时代的不幸已经让这位女作家的家庭穷困潦倒,家庭的不幸更是让她陷入巨大的困境当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莉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

- 12

到相爱的过程当中,简爱的那种叛逆精神、自强自尊的品质深深地征服了罗切斯特,而罗切斯特的优雅风度和渊博知识同样也征服了简爱。

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姻变故促使她离开了桑菲尔德府,离开了她心爱的罗切斯特。经过了寒冷饥饿的折磨无家可归的简爱终于进了她的人生的又一个驿站—圣约翰家。对于亲情的十分看重当她从叔叔那里继承了两万英镑的遗产时,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和她的三个表哥、表姐平分这份遗产。可见在简爱的眼中钱尽管很重要,但是比起亲情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与当时一切以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认为“我不至于自私自利到不讲情义,不讲公道到不分是非,忘恩负义到不像人样”[2] 。这是她对当时的金钱社会的有力抨击和尖锐的痛恨。

圣约翰是一个知识渊博,长相英俊的传教士。但是他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整天到晚和时间挑战。他认为工作是高于一切的,甚至包括生命和爱情。圣约翰为了他的伟大事业到东方印度传教,他十分痛苦地压抑了这份欲望。简爱对于他的选择简直是不可思议,有爱却不敢爱,有了爱情却不敢追求。另一方面当圣约翰发觉,简爱是一个有见识、有才智的女子的时候,他就向简爱求婚了,不是因为他爱简爱,而是因为他知道,如果娶简爱为妻,对他的事业将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这是多么自私的想法。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心灵感应使他们走到了一块,尽管当简爱回到桑菲尔德府时她面对的是一个双眼已瞎,一只手已经残废的罗切斯特。但是,在简爱看来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只要罗切斯特爱她她也爱罗切斯特就已经足够了。她毅然与罗切斯特结婚,当起了罗切斯特的妻子和护士。两年以后命运垂青了,这么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也恢复了视力,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我们看到简爱经过了重重的波折以后终于实现了她向往的爱情—平等自由的爱情。而罗切斯特也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真爱。

(三)简爱的独立性

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中的简·爱,经历了同龄人没有的遭遇。这些遭遇,使得简爱从小就向往平等、自由和爱,这些愿望在她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表现无遗,在主人公的爱情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简·爱追求政治、经济、人格平等的新式爱情观,她不像其它女子一样爱上罗切斯特的财产,她是真心爱罗切斯特的,并且她一再强调平等。

- 4

生活。尽管如此,小简爱并不屈服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 为了捍卫自我独立的人格 , 她奋起反抗 , 开始与舅妈和表哥作斗争。她终于早熟起来并且化作了一种短暂的力量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在可恶的的舅妈面前小简爱没有屈服让步 , 没有在绝望中放弃,相反 , 对于简·爱来说 , 舅妈家好像是培养她坚强性格的沃土 , 反抗在她的思想中扎下了根。她意识到“片刻的反抗已经难免给我招来异想天开的惩罚 , 于是我像任何一个反抗的奴隶一样 , 在绝望中下了个决定 , 要反抗底”[5]。就是这样她开始有了为生存而战的勇气。

简爱经常被表哥打,一开始她尽可能地忍受着被打的痛苦,习惯性地屈从于约翰。“习惯了约翰的辱骂,我从来没有回答的意思,我所关心的是怎样承受辱骂带来的打击”。[9] 由于小简爱毫无理由地被训斥和毒打,她终于反抗起来。这种无法忍受的痛苦超越了她的恐惧心理,给予她无穷无尽的力量。所以她痛骂道“你这男孩子又恶毒又残忍 ! 简直像个杀人犯—你像虐待奴隶的监工头—你像罗马的皇帝 ! ”[6] 毫无疑问这场革命导致了更严重的惩罚。她被舅妈关进了

红房子,成了“古怪的小家伙”有着“苍白的脸庞、胳膊”和“明亮的恐惧的双眼”“像一个真正的幽灵”。[2]

约翰的暴力行为,姐姐的漠不关心,舅母的厌恶还有仆人的偏见。这些不公平的行为使她开始意识到忍受是没用的,为了维护作为人自身的权利,她开始公然反抗一切不公正的现实。简爱心中一直指责瑞德夫人,而一想到自由,胜利,灵魂便感到无比惊喜。她认为凭借自己的口才有能力挑战瑞德夫人的权威,在内心深处,小简爱知道她在为平等生存的权利而活着。

(二)为获得认同和尊严而战

简爱在被家人认为是“坏孩子”赶出来之后被送往孤儿院。(当时看来是慈善学校的一种)通常在这里小孩受到压迫和非人的虐待。她的视眼变得开阔了,性格中带着更加愤怒的火花。由此可见,简爱为获得认同和尊严而战在罗伍德学校渐渐发展起来。融科赫斯特先生是学校里最为贪婪虚伪的代表,对简爱的最初印象是像动物一样大大的鼻子,突出的门牙。他在学校惩罚人的责任称为拯救所谓的灵魂,他迫使学校所有的女孩剪掉头发,饥寒交迫,像奴隶一样对待她们,简爱也不例外。当简爱摔坏了凳子时受到公然惩罚。她被罚站在凳子上一个半小时,融科赫斯特先生不仅公然羞

- 6

在简爱的话语里,没有谦卑,没有顺从,不仅为自己也为所有长相平庸的女性呼唤平等。尽管深深地爱着罗切斯特,当发现他已有合法妻子时,简爱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两条路摆在她面前,一是简爱当他的前妻不存在继续呆在丝绒菲尔德庄园,如果这样她就能以情人的身份拥有更多地财富,但是违反了她追求平等的权利。或者简爱选择离开她深爱着的罗切斯特,尽管内心苦苦的挣扎着因为她知道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在一起。为了维护婚姻的平等,她拒绝当罗切斯特的情人,告别富有的生活,过着流浪的生活。简爱违背了当时的女性传统的世俗观念,强调男女之间的平等[7]。简爱挑战当时的男权社会,声称精神平等,地位平等,她批判不合理的阶级观念,同时她认为她与罗切斯特精神上是平等的,最终,在罗切斯特一无所有,且身变残疾时,她却选择回到他的身边。

四、简爱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平凡的简·爱虽然相貌普通,出身卑微,然而却拥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罗素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如空气,没了它,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简·爱的善良除了我们理解的同情心外,更有着超越于普通人之上的无私与宽恕。

在简·爱舅妈里德太太临终时,她陪在身边的那一幕感动了无数读者。从小说中,我们看到里德太太简直就是简·爱苦难的源头,随着收留她,疼爱她的舅舅里德先生的去世,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里德太太把简·爱当作佣人一样对待,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对这个失去双亲的可怜孩子,不但不给予同情与关爱,反而处处苛责,纵容自己的孩子欺负。更可恨的是,她把简·爱送进了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并且在前来接简·爱的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撒谎怒斥简爱是一个撒谎而讨厌的女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人,简·爱原谅了。

当这位曾虐待过自己的舅妈临终时,在没人在身边的情况下,她去探望了她,并对她所受的巨大的痛苦产生了怜悯之情,她弯下腰吻了吻她,深情地叫了一声“舅妈,亲爱的舅妈”并妥善安排了她的后事。简·爱在此的表现,让每一位读者都看到了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善良。马克·吐温曾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 8

性的人格尊严看得高于一切。小说光明的结局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要有自由、尊严、平等。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爱情观等于尊严加平等这道公式上。付之实现往往离不开金钱,人们都疯狂的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和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一样,为了爱情和人格抛弃所有。简爱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感觉,是一种不计较得失的简化感情的简。它犹如一杯白开水,净化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简爱这一形象变得高大而不同凡响,她闪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象暗夜中的火把,为广大妇女点燃了希望之光。这对当代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与觉醒有着重要意义。

- 10

致 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郎玉珊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同时,也要感谢四年来年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 12 -

第二篇:浅析古代女性文学中的感伤情怀

刘兴旺

内容摘要:由于古代女性特定的生存空间,以及她们独特的情感体验,造就了古代女性文学的感伤特质,但又由于女性独特的性格和心理变化,使她们的作品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特性,从而使她们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本文尝试以李清照为切入点来分析整个古代女性文学的感伤内容、感伤特点,并结合时代和她们的生存空间来寻找其感伤特质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李清照;古代女性;文学;感伤

在雄厚而精深的古代文学中,女性文学虽没有男性文学那样高的成就,但却仍不可被忽视。在封建思想牢不可破的古代,才女们能写出这些感人肺腑、表情达意的诗作,已十分不易,而且这些作品中,还有许多不让须眉之作,不仅在当时享誉文坛,更流传至今。本文就将对古代女性的感伤文学进行研究分析,论文就是将以李清照为基点,再联系历代相关的女诗人,从局部到整体,力图用不同于前人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女性的感伤情怀,尤其是探讨古代女性创作时所体现出来的“悲怨”这一普遍特征,同时对她们的创作内容、表现手法、感伤特质以及形成原因作探讨分析。

一、幽怨感伤是古代女性感伤文学的情感基调

虽然古代女性的创作总的基调都是幽怨感伤,但是却有不同的内容,她们可能会因绽放的春花而伤怀,也会因为鸿燕的南飞而悲痛,因离别的愁情而生怨。总的来说,可以将她们的愁分为三种。

(一)以伤春之情,感叹年华易逝为主的闲愁。

古代女性的低下地位以及对男性的附庸心理,使得她们对时光流逝特别的敏感,对自己的容颜也特别的关注,怕自己色衰容败,而不能获得幸福,所以在她们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的伤感。李清照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肖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全词字面上虽没有直接写惜花伤感之事,但行文间又处处充斥着伤春惜花的情感。主人公因醉酒而沉睡,醒来后想到昨夜风雨,便问侍女,虽然没有写出问的是什么,但侍女答到“海棠依旧”,主人公在前用了“却道”两字,说明她根本不相信海棠还是一如往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女主人立刻更正侍女的错误,有一丝责备,更有许多感伤,为花禁不起一夜风雨而凋零了不少而伤感。

与李清照相同,其它的女诗人对春天也怀有同样的感伤之情。如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关于写春的《蝶恋花·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一句“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写出主人公对春恋恋不舍但又无法挽留的心思,于是愁绪涌上心头,只好任春而去,把酒送春,而春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感伤之情,于是下起了潇潇细雨以作回应。这首词将女主人公因春的飞逝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尽现其中。

时光易逝,那么容颜也就易衰,清代女诗人络绮兰在《对雪》诗中说:“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

1 有白头时。”虽然诗人对容减易衰有一定的理性的思考,用青山也会有被白雪覆盖的时候来比喻人的老去是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思考中,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来。

(二)以爱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情怨。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种最美的感情,历朝历代对爱情的吟咏之作不可胜数。在古代女性文学里,爱情题材的诗作是多数,作者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生活境遇,也就有了不同的爱情体验,但是,在缤纷绚烂的爱情海洋里充满了苦涩的泪水,这一点却又是共同的。

有因离愁而思念的低语,如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也有弃妇的悲怨,如后汉窦玄妻《古怨歌》;有远嫁异国他乡的悲吟,如西汉乌孙公主《悲愁歌》;还有失宠妃膑的泣诉,如西汉班婕妤《怨歌行》;也有商人妇的哀叹,如唐代刘采春《罗唝曲》;又有吏人妻的悲愁,如晋代苏伯玉妻《盘中诗》;更有征人妇的忧虑,如唐代陈玉兰《寄夫》。

(三)以逝国感伤为主的哀情。

在女性创作中关于哀国伤民的作品并不多见,但依然有不少女性跳出个人情感圈子而关注到社会问题上来,并且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显得非常的难能可贵。就李清照而言,当金兵入侵国土而宋朝采取屈辱求和偏安一隅后,她就有不少关注国事的作品了。她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写道: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这首诗写于绍兴三年,也就是宋高宗第一次派人赴金国屈辱求和之时,首句就直接写到人民期望收复失地,让国土统一,但是宋朝当权者却没有积极抗争,只是消极的求和,于是李清照在最后说“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讽刺了求和政策,表达了对屈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也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和沦陷区人民的关切。随着北宋当权者一味的求和,时局动荡不堪,赵明诚因病逝世,诗人沦落到了流离失所境地。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尝尽世间之苦。在这期间,她的创作开始了一个新的转折,国破家亡之悲时时反映在她的作品中,更有现实意义。如在《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道出此时诗人身在异乡为异客,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悲惨情形,心中百感交集,千言万语还没有说出口,眼泪已是夺眶而出。她的痛如此沉重,双溪舴艋舟又怎么能载得动呢?

此时,女性作品所反映的还有很大成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并没有完全立足于国家或是百姓来写作。但到后来的明清时代,这一现象开始转变,女性诗人们开始直接大胆地反映社会现状,并且勇敢地表达自己对国家或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百姓的同情。

二、女性感伤文学的表现方式

古代女性特殊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使古代女性文学有着特殊的意蕴与传统,它有“特定的情感生活内容,确立了凄美柔婉的总体风格和以诗、词两种文学体裁为主的艺术样式。”所以在感伤这一风格上她们是大体相同的,而且在表现感伤的时候也是大同小异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一)多以“瘦”、“病”、“愁”等表现哀情。

这一特点非常突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仅以毕振达所辑《销魂词》中清代女子作品为例,在入选的95位作者的234首作品中,愁、怨、泣、哭、寒凉、凄切、寂寞之类涉及悲愁之情的字和词即达1600多个。”这还仅仅是对清代女性作品作的整理,若是将整个女性文学中的涉及这类悲愁之情的字词都统计出来那将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数字。这一特点在李清照的词中也非常的明显,我们非常熟悉的句子就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②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从以上句子中,似乎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对“愁”与“瘦”情有独钟,总是离不开这两个让人怜惜的字眼,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总是愁眉不展,玉减容衰,清癯消瘦,使人暗然神伤。第一首词中女主人因与夫君相隔两地而倍感孤独苦闷,心中相思不已,思念缠绵不绝而愁;第二首词中的愁则包含着太多的内容,因为此时的李清照正体验着国破家亡、夫死离乡、孤苦漂泊之苦;而第三首词中“瘦”、“病”、“愁”一并出现了,女主人公“新来瘦”并非是因酒而病,也不是因秋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她“离怀别苦”,因相思之情一天浓于一天,才使人消瘦。离人远去,主人公相思不已,常常呆呆地凝视远方遥寄相思,于是那凝视注视的地方也就凝聚着女主人公深切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无从排遣,而成离愁。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愁怨并非如此浓重,但是在心里却是以忧愁为主,在作品中就用“愁”、“瘦”等词来加深强调自己的忧愁,一方面它们能形象地勾勒出女主人的外貌,另一方面还能含蓄地表达出她的愁,而她们往往是因愁而瘦,所以“瘦”成了她们表达“愁”的一个凭借。

(二)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愁思。

在文学创作中,环境有两个作用,一是衬托,一是渲染。所以,在很多时候,客观事物往往会因为创作需要而披上主观色彩,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我国文学的一种传统。古代女性在创作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寄情于物,由于她们所抒之情都是悲情,所以她们在这一方面又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凝愁于物,以物凝愁。

当她们凝愁于物的时候,就是将愁情寄于物,将哀情外现,借外在景物来表达心中的忧伤之情。李清照非常善于将哀情外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如她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无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随宋室南渡之后,写的是元宵佳节的情景。上阕写南宋临安节日时的热闹情景,灿烂的落日,像黄金熔化一样绽出异样的光辉,而此时天空的云朵连成一片,像白玉一样堆砌在一起,这样漂亮的光景正是欢度佳节的好时光。接下来仍在写开春时节的景象,柳条初绿、梅花初谢、春和日暖,

3 可是主人公却并没有融于这样的美景与佳节中,“人在何处”的迷惘之问立即让人联系到她当下的情境——流落异乡、孤苦寂寞。于是初春美景也染上浓郁的悲情,笛音也是声声幽怨,心绪低落而“谢他酒朋诗侣”。下阕则是在回忆以往元宵盛景,今昔对比,心中更是惆怅,由昔而今,更觉今非昔比,作者已不再是曾经无忧无虑的那个青春少女,现今已是国破家亡、夫死飘零、形容憔悴的光景。全词没有一句一字是直接写主人公愁苦孤独之情的,但是读来却是哀情一片,李清照巧妙地将心中的情思融入对春以及元宵情景的描写中,这则是在看似写实的描述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古代女性文学的感伤情怀的形成原因

文学是反映现实的,文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生活,感伤成了古代女性文学的情感主脉,所以可以看出她们作品中的悲与她们生活中的愁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想从古代女性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生存空间来探寻她们愁苦的根源。

(一)中国传统文学审美观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文化气氛浓厚的国家,在审美上偏向于内在意蕴,含而不露、曲折隐晦、哀而不伤。这一审美观使得妇女在创作时常常追求其诗作的含蓄婉转,表情虽苦虽悲却并不激烈,表现得温文尔雅、细腻婉转、透剔如晶石,小家碧玉式的品质被她们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悲美意识,人们容易被悲伤之情所打动,从屈原的《离骚》到宋玉的《九辩》,再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再到李后主的《虞美人》等等,无不被悲情所笼罩,晚清时刘鄂则用“哭”来描述中国的文学史!古代妇女也受此影响,在创作中多诉悲写愁,凄凄惨惨戚戚,无不使人吁嘘感怀。所以她们的作品也就出现了这些伤时之情、离别之绪、悼亡之悲、感世之苦,这些也就汇聚成了一股愁苦之源淌在中国的文化之海里。

(二)被传统的封建伦理所束缚。

我国古代礼教宣扬“男尊女卑”,使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不能像男子那样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更没有行为权力,女性低下的地位把她们囚禁在家庭这一个小天地里活动。早在《周礼·天官·九嫔》中就有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记载,这也就是“四德”。到东汉时,班昭更将这“四德”阐述得更为详细与严格,其《女戒》中言:

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

古代女性没有宽阔的活动天地,在她们眼中只有春去秋来,花开花败,月圆月缺,亭台楼阁,而她们的创作也就被局限在这些小事物小范围中,也就仅仅是抒发她们的个人情感,而且多是感叹时光易逝,红颜易老,悲秋伤春,或是因自己情感生活的不如意而诉离别之痛、相思之情。封建伦理除了从言行举止方面要求妇女外,还从内在精神上禁锢女性,还要求女性要“三从”,即《孔子家语·本命解》所说的:“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样古代女子的一生都没有自主权,没有独立的人格,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总是依附于男性的生活当然不是女性理想的生活环境,女性低下的地位使得她们总是生存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其中的痛苦滋味又怎是一个“愁”字了得?

(三)古代女性不能正确定位,过于依附男性、婚姻。

“三从四德”严格的限制了女性的自主自由权,将她们牢牢地禁锢在家庭中,丈夫就是她们的天,

4 爱情和夫君就是她们生活的一切。所以,即使她们的爱情或者婚姻出现的是小矛盾,往往也会掀起巨大的情感浪潮。如果她们的婚姻是完全失败的,那对于她们来说则是致命性的打击,甚至等同于灾难。一当她们遇到这样的情感挫折时,她们常常会发出悲天悯人的声音,才女们就会吟诗唱词,而诗作中就会抒发她们心中的不平与悲伤。李清照虽然早在豆蔻年华时就诗名在外,但其成就却远不及她后期的作品,赵明诚的去世,使李清照饱尝了深刻的痛、永恒的思、刻骨的寂寞,也带给了她无尽的悲哀,而这些让人撕心裂肺的情感都被李清照纳入了她的词中,让人在读她的词的时候深刻地感受到她心中的愁苦,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她那“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深沉的感伤世界中。为爱痴、为爱喜、为爱愁、为爱悲的浓情使李清照的诗作达到了感人肺腑的艺术境界,其它的女诗人也是如此,女冠诗人鱼玄机因渴望如意郎君而概叹:“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赠邻女》)而薛涛则沉痛地说:“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春望词》四首之三)而后的朱淑贞更因她失和的婚姻生活而著有词集《断肠集》。

综上所述,古代女性因为她们特殊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她们特殊的文学品质,形成了以忧郁感伤为中心脉络,以低婉之笔诉温润柔和之情的总体特征。从中也可以看到,古代女性的创作以及审美具有窄、深、抑的特点。窄,即她们审美视角的狭窄,这是由于她们生存空间比较狭小,她们的作品也就基于其生活,极少关注到更广阔的社会问题,只在抒发个人的狭隘情怀。深,即她们作品中反映更多的是其幽深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内心活动中细致入微地发掘生命的体验。抑,即她们的情感抒发时的婉转曲折,压抑节制。总之,忧郁感伤,温婉曲折成了古代女性文学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乔以纲.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93. [2]李冶、薛涛、鱼玄机著,陈文华校注.唐女诗人集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陈新、周维德、俞浣萍编. 历代妇女诗词选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5. [4]孙海鹏.中国古代妇女感伤文学的艺术品格[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5]师世伟.试论李清照词的悲剧美[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6). [6]黄益.唐宋八大家(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7]赵晓辉.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李清照[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8]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9]孙海鹏.才女的忧郁与文士的感伤----古代感伤主义文学主题在男女作品中的不同表现[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4). [10]金军华.伤逝之悲——浅论李清照词的感情基调[J].语文学刊,2006(7). [11]王小庆.论易安词的感伤美[J].职大学报,2001(1). [12]西同华.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原因剖析[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第三篇: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女性三部曲(《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

英林中学 语文组 洪金杯

【摘要】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舒婷的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带着女性话语的芳香气质,独具女性魅力。

【关键词】女性意识 舒婷 朦胧 独立的宣言 爱情

舒婷是我国当代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的个性,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的爱,是舒婷诗歌创作的源泉,她在诗歌除中,以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于清隽蕴藉之诗意境界,传达她独自深入的灵魂的歌吟,将传统面影与现代气质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女性诗歌的创作还比较凋零的季节,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用她温婉细腻而饱含着淡淡忧伤的笔调,深沉而冷静地吟唱着一曲曲动人的女性之歌。她谱写的女性诗歌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疏密有致的组合,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及平朴、纯净、接近口语的诗歌语言的追求,显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舒婷女性诗歌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她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这两者是相辅相依的,正是舒婷用她的女儿心时刻关切生命,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类关系的平等,基于如此伟大的人格力量才使她具有了一种平等的建立在人格独立之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崇高理想,而其人格力量又因理想而更加光辉。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形成了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妻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几乎所有的女人都默默忍受甚至盲目屈从,只有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

这首诗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的骄傲宣言,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情理想。诗中的“凌霄花”象征依附式的爱情观,“鸟儿”象征奉献性的爱情观,诗人通过对这两种爱情观的批判来确立自己的爱情理想。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爱情并不是一个人的进身之阶,更不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保持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女人。正如诗人所言: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和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因此,相爱的双方不仅是心灵的相通,更是人格的相映,又是命运的“分担”和“共享”。也因为“两个人只有在生存的中心进行相互交融时才可能产生爱,因此任何一方都能从这一生存中心体验到自己和自己的存在,唯有这一‘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真实所在,唯有这,才使人充满了活力;唯有这,才使爱有了基础。这样产生的爱也才能成为不断鞭策、鼓舞双方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和共同前进,而不是埋葬感情的坟墓。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双方各自表现出来的蓬勃朝气和力量,这才是爱情存在的唯一证明,才是爱情存在的必然结果。”

追求心灵相通的爱情,成为舒婷笔下的理想爱情的重心。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女性,只是“事夫如事天”,只是“深宫固门,阍寺守之”,从来女性只生活在狭小的天地里,从来都是为“他”而存在的。在爱情或婚姻中,女性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顺从”于对方,本本分分地服侍好丈夫。因此,根本谈不上精神上的两情相悦,纵然有《孔雀东南飞》中“死同穴”的“完满”爱情,纵然有《倩女离魂》中痴情的杜丽娘,但争取理想爱情的过程是那般艰难!其中的悲凉足以让人感叹和同情。所以,追求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默契,才是舒婷歌唱的理想爱情的最高境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撼动着传统文化“相夫教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爱情观,如一缕温暖的春风,吹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爱情梦想。《致橡树》所象征的纯洁、美好的爱情,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寻觅爱情伴侣的感情参照,以崭新的意象和独特的女性意识,传达出对完美爱情的憧憬与歌颂,在反传统的审美价值追求中,构建着新时期诗坛新的美学原则和精神向度。

诗人把伟大的女性人格诠释的近乎完美:从独立人格到平等相待,从外形到内心,从理想歌唱到现实生存,给爱情一个实在的归宿——现实。“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而“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从小范围来讲,便是“爱人”的亲朋好友, “爱”一个人就要接受和理解“他”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是“爱”的含义的延伸;再扩大一点来讲,诗人将“爱”提升一层,赋予“爱”更为深广的含义:即把爱情与爱国、爱事业以及爱自然、大地融合在了一起。但无论怎样,这“伟大的爱情”,只有在两人“同分担”和“共分享”的现实生活中,才有意义。正如舒婷在另一首诗《神女峰》中所写:“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多么犀利的揭露,多么真实的表白!当舒婷为理想爱情深情歌唱时,透过柔情弥漫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说不出的悲凉:“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当“神女”被世人无数次地瞻仰、称赞时,便成为古代“贞女”的现代版。根植于世人灵魂深处的“贞节烈女”的封建思想,在新的历史场景下清晰地再现,这加深了“神女”的悲哀。当舒婷从现实的角度,从女性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把“神女”还原为一个“人间女子”时,这是“神女”的幸福,更是“神女”在风雨中伫立千年的心酸。夜以继日的眺望,是一种期待,但更多无望。与其在无数次的无望中等待,不如正视现实,重新选择,因为“人只有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然而,“神女”无法选择,因为她被世人用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赞美”包裹着“供奉”于此,她无法回到现实。不是她不想,而是不能!这就是“神女”的真正悲哀!是啊,“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敏感多情的舒婷,在回眸的瞬间,一语道破了“神女”内心掩藏千年的凄楚和渴望,纵然无法更改。相信“神女”在听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样痛彻心扉的诗句时,也会柔情满怀,肝肠寸断而泣不自已!这便是最现实的爱情,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誓言相比,这种 “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爱情显得更真实,更贴心,更容易让人接纳。

而诗人在另外的一首女性诗歌——《惠安女子》中,更是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发出严正的抗议,也是对我们社会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的真诚的呼唤。“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头两句描绘了惠安女子独特的外形服饰,但诗人随即将笔触轻轻一提,转向了惠安女子对幸福的追寻。表面上看,诗人将女子的外貌和幸福相连似乎有些简单化,但事实上惠安女子的服饰确实相当独特且装饰性较强,惠安女子的典型装束是: 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宽筒裤。她们如此地站立在海边,天真地以为这能吸引她的亲人早日归来。无数次希望的破灭也并没有动摇她们的信心。“蒲公英”、“海面”、“浪花”这些意象的使用暗示了她们最终的失落。正因如此,她们在对外在服饰追求中的悲剧意味更突现了出来。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是诗人对惠安女子坚忍个性的刻画。“洞萧”、“琵琶”、“晚照”等意象为惠安女子的忧伤增添了古韵,使这份忧伤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一个“咬”字写出了一种动感,包含了惠安女子对所有不幸的饮吞和她们的自制。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诗人表达了她对世人以猎奇心态关注惠安女子的不满。惠安女子独特的生活状态下所铸就的美使她们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她们奇异的生活习俗和装束成为了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他们在对惠安女子发生兴味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她们的苦难,这就使她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在这背景下,舒婷对她们苦难的抒写就有了意义,也显示出作者强烈的女性意识。

《致橡树 》、《神女峰》、《惠安女子》 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表达对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愤激和忧伤。舒婷的这三首诗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和张扬。

参考文献:

1、孟悦.两千年:女性作为历史的盲点[J].上海文论.1989,(2)

2、张爱玲.烬语尽.张爱玲散文全编[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第四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 名:刘汗青 学 号:1341001219665 年 级:2013春期 学 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 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1 前言 ...............................................................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 3 (三) 懦弱女类型 „„„„„„„„„„„„„„„„„„„„„„„„„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 9 结语 .............................................................. 10 参考文献 ..........................................................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封建家长制和金钱的双重压迫,使七巧丧失了人的常性,沦为金钱的奴隶,扭曲了她的人格。她以近乎残酷的报复从中获得压抑的宣泄及感官的快慰,殊不知她为自己戴上了黄金枷锁,最后变成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变态的女人。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人。”[1] 鲁迅这样评价她。她开始疯狂报复。在“灭人欲”的封建文化禁锢下,七巧心理扭曲,终于从被害者变为害人者。她一手导致了儿子长白婚姻的悲剧,一手摧残了女儿长安的爱情白日梦。母子的情意、人性的良知,对于曹七巧来说却早已灰飞烟灭。如果说这时的曹七巧还没有完全丧失人性的话,那就是她对小叔子姜季泽的痴情与渴望,她憧憬从他身上得到温情与爱意,体验一下爱情的喜悦。当她最终明白季泽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对金钱的欲望时,她暴怒了,彻底

抿灭了残留在她身上的最后一点人性,戴上了沉重的黄金枷锁,她终于成了一个幽灵,“ 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曹七巧的婚姻悲剧发展成为人生悲剧,心理变态与人性泯灭是深层的原因。她的疯狂来自金钱与情欲的双重压迫,黄金欲变成盲目的破坏力量,又是她爱情得不到满足的直接结果。

曹七巧由一个纯真少女变成一个疯狂报复者, 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不正常人, 由一个知廉耻的人变成一个寡廉耻的人,这不是曹七巧一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有多少像她一样的女子由于封建的门第家族观念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被迫走进畸形的婚姻,最终成为社会的悲剧。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逼良为娼的——葛薇龙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成名作,而其中的葛薇龙一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写了一段自甘堕落的纯情少女凄艳的爱情故事,女主角葛薇龙处在等级森严、人情冷漠、人人逢场作戏的一个特殊的早期香港时代, 社会风气影响了她的人生选择, 贪慕虚荣使她走向最后的堕落,最终被逼良为娼。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完整人格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致人格的丧失,不管她如何挣扎,终究是别人棋盘中的一枚棋子。纯洁的青年就这祥自甘堕落,最终为污浊的环境所吞没,陷入那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中。

造成葛薇龙的悲剧原因有多方面的:姑母阴险、冷酷、狡诈,给她设圈套,逼良为娼。遇人不淑:本想投靠姑母,不料姑母把薇龙当

成满足自己私欲的一个工具; 本想找一个可以寄托终生的男子, 却碰上了乔琪这样的花花公子。她曾一度想离开姑母的寓所,不巧又天降大雨,自已生了病,耽搁了行程。大多数评论家认为: 葛薇龙是个单纯的少女, 是为了爱才掉进陷阱走向堕落的[2] 。有的认为: 薇龙的堕落与那个浪荡子乔琪乔有很大的关系, 是他玩弄了薇龙的感情才迫使薇龙不得不走向淫靡的生活[3]。这些都是造成葛薇龙悲剧的原因,然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她自身人性上的弱点,主要体现在她对物欲、情欲的痴迷上。姑母逼良为娼的陷井从一开始就已明确摆在葛薇龙面前,是葛薇龙自己清醒地一步步身陷其中无法自拔,可以说物欲是走向人生深渊的动力;对一个热衷声色犬马的花花公子,葛薇龙从一开始就知道,但葛薇龙却愿意牺牲自己来供养他,爱到迷失了自我,她为自己选择了绝路。张爱玲以非理性的情欲和物欲来解释了葛薇龙这个上海小女子的悲剧,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在物欲、情欲、性欲的碾压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变得令人不寒而栗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

张爱玲笔下塑造了这许多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女子形象。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遭遇,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与经历,为我们广大的读者、评论家展现出一个让人神往而有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她们的痛苦,与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产生情感共鸣,透过这些人物,我们能够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物。对她笔下女性形象的关注,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生,

获得全新的认识。

(三)懦弱女类型

《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典型的柔弱女,她的懦弱心理让她的一生都发生了改变。女主角顾曼桢,原籍安徽六安,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随着母亲、姐弟住在上海,也在许任职的工厂做打字员。 故事发生在春节的第四天,许与沈到一家小饭店吃饭,遇到顾曼桢也在小店,此后三个人就常一起到饭店吃饭,外出游玩。顾在照相的地方失落一只红手套,沈不声不响,独自冒着雨,踏着泥路去找回来。第二天中午悄悄的递给了顾。顾因受伤风感冒没有来上班,许、沈正想要去看望她,顾遣弟弟到办公室送抽屉的钥匙,请许帮忙取出昨日打好的公文。两个男人吃饭时,就谈到了顾叫弟弟送钥匙的事情,好像怕人家上她家,对她的家庭有一种神秘感。 顾病愈上班,三人又外出吃饭,许因另有应酬。席间,顾坦白的告诉他:家里有祖母、母亲、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姐姐因负担家庭生活,先当舞女,后做交际花。她家住的房子就是姐姐的“朋友”送的。现在将要嫁给一个吃交易饭的祝鸿才,搬出去住。沈也说出自己家庭的情形,母亲和年轻的寡嫂带着三岁的侄子,开一家皮货店。父亲和一位从良的姨太太,带着娘家母亲及三个小孩住在南京。 沈的父亲病重,将事业交给沈接管,要他辞职回家,沈回南京后想念顾,请许陪顾同到南京来玩。沈的父亲,见到顾很像他在上海认识的一个舞女,他认为她们俩是姐妹。沈到上海看顾,就将父亲的话告诉顾,引起顾的愤怒和误会,她认为姐姐逼于生计,没有什么见不得人,既然沈家有所顾虑,趁早算了,两人闹

得不欢而散。 祝鸿才婚后发了不义之财,在外花天酒地。曼璐由于自己堕胎二次,不会生育,想要拢络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小姨,不惜装病设计,让丈夫强奸得逞,将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个男孩。为恐沈来找曼桢,立刻将母亲全家迁往苏州,沈找到曼璐,她假说妹妹不愿见他,退还他私订之戒指。 曼桢住院生产,将不幸告诉同产房的产妇蔡金芳,金芳的丈夫帮助她逃出医院,找到教书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亲找到,劝她和鸿才结婚。曼璐也抱来她的儿子来相求,仍不为所动。有一天路上遇见曼璐的女佣阿宝,说是曼璐病死,鸿才经商失败,就住在这附近。于是她常常留意年龄相近的小孩。一天看见鸿才老家带出来的女儿招弟,也看见自己的儿子。另一天,她看到从鸿才家出来一口小棺材,原来是招弟得了猩红死了。她进屋去看她的儿子也得了猩红热。鸿才不在家,女佣告知鸿才虐待小孩,常常不回家。她为了救小孩,在鸿才家中照顾小孩十多天,最后,决定嫁给她最恨的鸿才。婚后鸿才发了国难财,又花天酒地,不理曼桢母子。有一天曼桢在诊所发现鸿才带了情妇和孩子也在看病,决心离婚,独力工作扶养孩子。 这时沈父死分家,婚后也搬到上海,心中常常想起曼桢。出国十年的许叔惠从美国回来,沈去许家找叔惠,不意遇见曼桢也在。二人一起离开许家,在一家饭店谈谈别后,沈才说出曾去找她,她家搬了,她姐姐告诉他曼桢嫁给母亲的侄子张豫瑾医生。他没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俩见面,对望半,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她的头已枕在他肩膀上。他抱着她。又半,她方道:“世钧,你幸福吗?”世钧想道:

“怎么叫幸福?”他和嫂嫂的表妹石翠芝结婚,没有爱,相爱的人不能结婚。论学历,她是大学毕业,不比其他女人差。其他方面也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她懦弱的性格,却注定她悲剧的一生。有些东西,比如爱情。一旦错过了,就不再。她与沈世钧如此相爱,原本排除万难在一起的。在她姐姐嫁人后,她承担起家庭重担,就觉得自己不应该拖累世钧。此时,已心生退意。再加上沈家对她的偏见,让世钧夹在中间,不知如何面对。后来,被祝鸿才强奸,让她觉得配不上世钧。种种误会,让他们越走越远。一次误会的决定:嫁给祝鸿才,更是让她悔恨终生。即使,最后她终于下定决心,选择离婚,自己带着儿子过。但年华已逝,爱情早已在岁月中褪色。多年后,与心爱的人相遇,心中有再多的相思,也是回不到过去了。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总观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在面临着生存与婚姻的困窘与危机。对女性的生存状况,张爱玲是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的。在张爱玲看来, 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与以下四点有关: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首先,它与时代相关。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所说的,我写作的便是这么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乱世”, 一个“大而破”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这个时代是沉重的,它象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所有的人都是这个

时代的负荷者”。[4]对于这个时代的名门闺秀来说,不仅负荷的是一个没落的封建时代,另一方面是破落的封建旧家庭套上的种种禁忌, 同时又要在社会上应付各种人事纠纷,身出书香之家的名门闺秀闲在家里有许多不是, 出了差错又要被家人指责, 真正的两难境地,对于广大的小市民来说, 他们负荷的时代充溢着战乱、沦陷、封锁、物价飞涨,然而致使这些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和危机,当之而然的与这个时代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张爱玲认为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是千百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自母系制被父系制代替后,千百年来,女性一直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女性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利,这就决定了她们一生可悲的命运。正如张爱玲在作品《张爱玲文集》中所写:“她一辈子也想不通,但是她这世界里的事向来是自管自发生的,她一直到老也没有表示意见的习惯。”张爱玲的作品中有很多女性没有人格,没有自我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曾一度相信超越经济利益的所谓的爱,但梁太太和乔琪的世界终于让她醒了梦。张爱玲对女性的缺点常抱一种嘲讽的态度,以为她们“小性子,矫情,作伪,眼光如豆,狐媚子”,同时她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是环境所致,以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张爱玲认为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与人性的自私有关。在张爱玲的作品中, 人与人互相倾轧、互相猜疑, 就连最可靠的亲情也不可靠。

无爱的世界使原本荒凉的女性世界更多了一份苍凉,《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姑母梁太太不过是利用侄女薇龙的年青美貌拢络她有钱的情人们。《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害死了儿媳, 霸住自己的儿子, 又用疯子的审慎和机智葬送了女儿长安的爱情。亲情何在? 人性里有的只是自私, 在这样无爱的环境里, 什么都是苍凉的。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表达:女人的情感本能比之男人而言更圣洁,更简单。她对女性的情感本能似乎是赞赏的,但这种赞赏里无疑含有悲悯的成份,因为女性的情感本能带给她们的往往是恶果。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 她多以四十年代旧中国的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 描写在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冲击下, 形成了一些女性的惘怅、悲苦、疑惑、无奈,甚至心理的畸形与变态,从抽象的哲学意味上对人性进行探素,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包含着她对生命、人生价值的思考。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独特、鲜明的女性形象, 她用局外人观俗世的故事,采取旁观者式的客观写作角度,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的复杂和现实的黑暗,揭示了人生在现实重压下的脆弱与盲目,控诉了封建旧文化、旧道德对人性的残害。

结语

张爱玲生活在一个思想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新文化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女性渴望从禁锢中解脱出来;由于有机会体验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使得她能够了解到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貌,也使得她能够对进步的思想有所吸纳,当她拿起笔来描写这样一群人时,能够把她们表现得更加的深刻。张爱玲认真的书写着女性命运的血泪史,让我们感到了女性在生存层面上无奈的挣扎,今天我们继续对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到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还能够对当今社会地位提高给予文化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鲁迅杂文集《灯下漫笔》.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 [2] 金宏达,《回望张爱玲—— 镜像缤纷》. 北京: 北京文化出版社, 2003。

[3] 周芬伶,《艳异—— 张爱玲与中国文学》.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5。

[4] 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4 卷[C].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5。

第五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

摘要

张爱玲,一个从未消失于大众视野的名字,人们对她的争议也从未断过。张爱玲是个什么人?有人知道,也有人不太知道。我说的不是不知道她这个人,而是不了解她这个人。而我对于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也只能用“矛盾”一词来形容对她的情感。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掌称赏,从我的个人阅读兴趣出发,张爱玲小说中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在生活的重压面前,在面对自己的感情世界时是如何做出种种选择?这种种选择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情感波澜?为什么女性的爱情历程多以失败告终,是社会,家庭,还是她们遇人不淑?带着这些问题我深入到了小说的文本,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关键词: 爱情 经济依附 悲剧 身世历史·女性·荒凉沉沦

一、 经济依附下的无爱世界

在《苏青、张爱玲对谈录》中有记者问“现在一个职业妇女所赚的钱,恐怕只够买些零星东西,或者贴补家用吧?”张爱玲的回答是“是的,在现在的情形下,恐怕只能做到这样。”在经济上,张爱玲亦是弱者

《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一个破落世家的大户小姐。她是勇敢的,面对包办婚姻她虽然哭哭啼啼般洒脱挣扎,却没有娜拉敢于反抗的斗志。她用法律来捍卫自己,通过离婚摆脱夫权的束缚,从而获得爱情自主权。在离婚七八年之后,面对娘家人的欺骗和凌辱,一无所有的白流苏用自己残余的青春作为赌注,千方百计地扮演“光艳的伶人”,在上海和香港这两个肉欲横飞的都市之间以恋爱为手段,努力为自己的生命找寻一个理想的归宿。不论结果如何,出发点已经决定了爱情的实质。之后,白流苏与范柳原展开了捉迷藏、斗心眼的情场游戏,饱尝了经济的压抑、情感的屈辱,获得情妇的位置。最后,一场倾国倾城的战争成全了她与范柳原的婚姻,算是一个圆满的收场。沦陷中完成“倾城之恋”,以“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的方式宣告自己获得胜利。虽然,这“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但“流苏还是有点怅惘”。这正是因为即使是被冠以“倾城之恋”美名的一场婚姻,也是毫无爱情可言的。

更集中表现经济依附的无爱世界的还有《金锁记》。《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为了经济的保障,舍弃了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而甘愿做了有着虚名的姜家二房的奶奶,死心塌地地服侍着一个残废。后来,同样为了经济的安全,她理智的赶走了她深爱的人,驱散了沉浸在“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中的幸福,而不得不承受“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算出了”的痛楚。爱情是什么?在曹七巧这里,它就是现实对经济的依附关系。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在悲剧性的苍凉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面临着生存与婚姻的困窘与危机,都在迷茫中追逐婚姻以求安全,同时又不得不生活在猥琐、难堪和失面子的屈服中。究其原因,这种生存困境与时代有关,与社会传统有关,同时,也与人性的自私和女性的情感本能有关。这些女性生活在一个道德观念新旧杂陈,价值观极度游移的时代。这个混乱的时代一方面为女性在追求自由恋爱时前所未有的自由与空间,但封建制度强大的历史惯性又严重制约着女性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与此同时,“十里洋场”率先的商业化进程也在无形中影响和瓦解着女性的传统情爱观。她小说中的人物往往生活在一个“荒凉”的背景之中,并在这个背景中演出了人性的荒凉与残酷。而对人性的审视,因为荒凉而愈发显得深刻。

二.巨大压力下的情爱悲歌

季红真在《女人与爱情》中说,“因为爱情对于女人犹如宗教式的神圣信仰,所以她投入爱情的时候,常常带有赴汤蹈火的勇敢。她们在恋爱时既可超越世俗的礼法,又蔑视现实的差距,甚至可以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张爱玲小说中固然有像白流苏和霓喜那样对婚姻疯狂追逐而不解风情的女性,但她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在对感情的投入程度以及对爱情的癫狂程度上与这段话并无二致。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疯了样地爱着振保,以至于捡他抽过的烟头感受他的气息;她对爱情的投入不小气不计较,没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柔,甚至不惜放弃衣食无忧的家庭;当振保落荒而逃时,王娇蕊不顾女人的矜持,从楼上一路趔趄地追下来,高跟鞋掉得七零八落也顾不上。虽然振保临阵脱逃,但王娇蕊还是放弃了无爱的婚姻。

《色戒》中的王佳芝,王佳芝受命于一个组织策划暗杀汪伪政府的大员易先生。她以身做饵,从广州到上海,历时两年,终于让她逮到了这个机会。在一个不起眼的珠宝店,布下两年的圈套终于要开始收网了。然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她因为一枚四克拉的钻戒而忽然“顿悟”到这个惺惺作态、逢场作戏的老手是爱她的,一霎那间,两年的苦心经营,队友们的生命安危,包括他的汉奸的身份都不重要了,所有的柔情都化为“快走”两个字准确地传递给了易先生。结果证明王佳芝的提醒是及时的,易先生在最后逃出。王佳芝为她的感情一时冲动送了性命,陪她殉葬的还有那几个至死可能都不知所以然的队友们。

三.张爱玲独特的身世

她在年少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把父亲的世界看作是一个“坏”的世界,是一个有各种她厌恶的事物的世界。后来因她偷偷考大学而和父亲彻底决裂,投奔她的母亲。可是她母亲并没有给予她一个真正的家庭,而是继续给她观念上的影响,结果这变成了一种压迫,使她完全失去了自尊,在和母亲日渐疏远的过程中,母亲教会了她钱在生命中的重要性,连骨肉至亲的关系都无法经受住钱的考量,又何况是爱情呢。于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描写了很多男女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直为很多人所诟病,说这哪里是什么爱情。我也不认同张爱玲的爱情观,但是她无疑写出了爱情关系中最为冷酷和无情的一面,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遭遇过的但嘴上不肯承认的生活体验。

结 语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部情爱史,演绎了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形形色色的悲剧。至情至真也好,虚情假意也罢,到头来都以悲剧收尾,爱得越深,痛得越真。张爱玲的作品从女性角色的历史深处去审视女性灵魂,张爱玲对女性弹奏的是悲悯与痛惜的音调,对她笔下的女人自身的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进行人性探视。

张爱玲的文学价值还在于她对男女关系的思考地深入和深刻的预见性。也许很多人对白流苏对待爱情的庸俗态度不屑一顾,而相比现今女性的表现来说,流苏那只能算是小儿科。今天的女性已经开始相信“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人生信条,这两年间富豪征婚的应征者如云就是明证。

张爱玲不是过去式,在一个“现代社会”真正来临的时候,张爱玲的“复活”,验证了她的预见性与丰富性。我们可以在她开创的感受与思想空间中,各取所需,成为推动我们认知自我的力量,不断的完善自我,创造生活的奇迹。

参考文献:

苍凉,女性生存状态的经典诠释——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生存状态分析 【作者】 王秀琳;

【机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

夹缝中的爱情 ——张爱玲小说女性情爱世界分析【作者】 王柬;

【导师】 黄凡中;

【作者基本信息】 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2006, 硕士

解读张爱玲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历史·女性·荒凉 【作者】 余新明; 【导师】 张晋业;

【作者基本信息】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4, 硕士

沉沦与反叛——张爱玲对中国女性文学的贡献 【作者】 余新明;

【导师】 张晋业;

【作者基本信息】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4, 硕士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征 【作者】 周魏;

【导师】 李作霖;

【作者基本信息】 湖南师范大学, 写作学, 2014, 硕士

注释:娜拉:娜拉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本是一个思想单纯、满足于家庭幸福的少妇,但丈夫海尔茂仅仅把她当作一个玩偶。后来,娜拉看清了丈夫自私卑鄙的本性。觉醒后的娜拉在圣诞节的深夜毅然离开了“玩偶之家”。后多形容那些反抗丈夫的家庭专制,追求自己独立人格和幸福的女人。

上一篇:趣味体育比赛项目集锦下一篇:秋学期教导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