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哪得优如许,为有课堂活水来

2022-11-05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效果。面对生机勃勃、创造力无限的学生, 仅仅预设的备课是远远不够的。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而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却往往能成为名师。”此话道出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中的二次备课是教学反思的重要体现, 教学从备课、上课、练习到再备课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 每一个过程都是对教师备课的检验, 调整, 改进和充实。上课过程中的课堂生成是第二次备课的重要依据, 它对于完善备课,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关注预设到关注生成。预设是预测和设计, 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 是师生在与教学情景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景。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的。多少年来, 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教学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 亦步亦趋, 强调结构严谨、语言精练、进度时间把握准确以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教案是上课的剧本, 教师不敢越“案”半步。在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关注预设到关注生成, 不能不说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和超越。

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常态。真正的教学总意味着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探险”。在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充满不同的情感和知识期待的学生, 由于这些学生有着不同的情感期待和知识准备, 他们在教学中会以“插嘴”或“解答习题”等方式提出不同的困难和疑惑, 表达不同的意见。学生作为“人的问题”将使教学不可避免地突破教师的“教案”程序, 使教学不断涌现“意料之外”的问题、情况。因此, 真实的课堂并不是预设教案的精确复演, 而是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会经历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原先的预案被打乱, 教师根据课堂生成重新设置预案, 对先前的课堂教学作补救或运用于下一次的教学, 这样备课就动起来了, 循环往复, 不停息。我们的教学也能始终保持常新和活力,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既然课堂生成对于二次备课如此重要, 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呢?

一、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本身是围绕学习展开的, 教学应以学习者即学生作为焦点。我们的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必定呈现多变性、丰富性、复杂性, 课堂是生动可变的而非一潭死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能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思路进行的教学, 要根据学生听课情形的客观变化, 由教师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 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因素, 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因此, 构建生成的课堂必须要以学定教,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 相信学生, 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 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教, 应学生而动, 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预设应留有余地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 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所以, 教师的预设应该“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预设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 不留一点余地。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在预设时要树立“丰满与留白”的理念。就如宋代画院考试夺魁的一幅画“深山藏古寺”, 就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整幅画根本没有画什么古寺, 而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 却能够启发欣赏者联想到深山中那香火缭绕的古寺。同理, 语文教学也要学会运用“留白”的艺术, 为课堂生成提供了平台。实践证明预设留白、适度模糊, 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 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优化组合, 体现新课改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 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 这些精彩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 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 当介绍两位革命导师的伟大友谊时, 我听到一个学生小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马上让这个学生介绍他对这句话的理解:如何看待马、恩友谊?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认识、处理朋友关系?正是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让我抓住了, 让学生对“友谊”这个熟悉但又有点“落伍”的词有了重新认识。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 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 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 更多地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很完美, 但他及时生成的思维亮点却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 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 因它是学生自己生成的,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课堂焕发了生机。教师及时地捕捉住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 鼓励了一个学生, 激发了一批学生, 生成了满堂精彩。如果教师不在意或不假思索地否定, 就会扼杀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我们看看我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的教学设计过程图:

从这个图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备课—践行备课—再备课—再实践组成的往复循环的过程。在践行备课这一环节中有了教学生成, 它让二次备课有了源头活水, 备课就“动”起来了。在教学中的, 教师根据教学生成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 完成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 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 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 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 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 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 才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摘要: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效果。面对生机勃勃、创造力无限的学生, 仅仅预设的备课是远远不够的。关注并利用课堂生成, 做好第二次备课, 是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较好地满足学生的探求欲望, 体现课堂教学真实性的保证。

关键词:生成,途径,备课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理念及实施策略》。

【2】金亦挺《基于弹性预设下的课堂生成》。

【3】张家琼《有效教学及其设计》。

【4】李全华林兆其《在实践反思中学会教学》。

上一篇:教育创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教育下一篇:税务会计概念框架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