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吉林艺术学院第十四届艺术节回顾

2024-05-03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吉林艺术学院第十四届艺术节回顾(精选8篇)

篇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吉林艺术学院第十四届艺术节回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新塘街道杏坂小学 刘美玲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意识的引导中,在学生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工作,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搭建平台,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组严谨、慎重的挑选,汇集了古今中外名人作家的优秀作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载体,其中蕴含着许多创新因素。教学时,需要老师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活泼好动,这是他们的天性,教学中要适当搭建表演平台,能有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故事情节较强,人物性格特点较鲜明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模拟角色表演课本剧。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负荆请罪》这课,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布置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依据,6人小组合作,编排情景剧。课余期间,我发现学生热情极高:开动脑筋设计道具,布置场景,动手缝制服饰,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适当增加台词。表演当日,学生在选用道具方面,就彰显创新意识。扮演廉颇角色的学生,居然懂得穿着妈妈的肉身保暖衣,背上用布条绑着一捆荆条,而蔺相如扮演者也毫不逊色,穿着爸爸冬天的浴袍,头戴纸质高帽。这一形象逼真的造型,一出场便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表演时,学生丰富的表情、稚嫩却到位的台词、夸张而有趣的动作更让人拍案叫好。如:“廉颇”声泪俱下,单脚跪地诚恳请罪作揖。扮演“蔺相如”的小演员也惟妙惟肖地把“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善于人和的人物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小演员们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掌声。此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课文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把学生心目中的课本人物形象通过表演大胆地表现出来,借此可以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

二、图文结合,挖掘创新潜能

图文结合,以图释文,文字变得有所依托,学生有了创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在教一些画面感较强的课文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图,用图像表示课文内容。如《三峡之秋》这课,课前,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时间段画一幅三峡秋景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画出来的三峡秋景形态各异。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未深入,感受不深,感觉作品少了点灵气。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联想,加深自己的体会,再次动手描绘画出他们想象中的三峡之秋。结果他们这次的作品让我惊叹不已!早晨,透明的露水、洁白的霜、朝阳下橙黄色的橘柚树,绿叶金。通过图文结合,动手画一画,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创造潜能。又如:学习《詹天佑》这课,我们也可以边讲解边画其示意图,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凿进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与动手相结合,不但加深对课文理解,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借助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使学生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的食物”。也就是说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出培养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文中的“空白”,启发学生的据文想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讲到:“工友阎振三早上上街买东西去了,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去了。”阎振三上街看见什么事情?又是怎样被警察抓起来的?直到深夜父亲还不见阎振三回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课文里留下了许多“空白”。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这段空白补充出来。这些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古诗、寓言等文体的教学,该类文章语言简练,但内涵丰富,将诗句或寓言故事进行补白,发挥学生想象的潜能,使学生对文本的内涵理解得更透彻!借助课文接续原文的意图和内容情节进行续写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给学生创造续写的机会,让学生练练笔,多加想象,从而达到提高创造力的目的。如六年级下册《凡卡》这篇文章结尾写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根据结尾可让学生想象,凡卡睡醒后,爷爷会来接他吗?他会过上美好的日子吗?然后,根据想象让学生续写一篇短文。课文续写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有利于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改写,提升创新能力

我们语文教材当中也不乏有一部分文章,简短精炼,内容情节丰富多彩,遇到这类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练习,如把第一人称的文章改写成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把诗歌改编成记叙文或散文。如学完《小儿垂钓》,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把古诗改成记叙文。如,我班有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一天,诗人胡令能想到一个地方去拜访一位文人,可走着走着就迷路了。突然他看见溪边有一个小孩在钓鱼,胡令能欣喜万分。只见那小孩的头发很乱,好像几天没梳过一样,两根辫子向上翘,圆圆的脸蛋上有两个小圆晕,眼睛一动不动盯着水中的鱼钩,微风一吹水面上荡起了层层涟漪。那小孩弓着腰坐在草地上,青青的小草遮住了他的半个身子,他静静地等待鱼上钩。胡令能刚想走过去问,只见那小孩急忙摇手,胡令能想他肯定是怕我声音太响把鱼给吓跑了。胡令能只好丧气地走了,随口作了一首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学生不但把诗的意境写出来,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生动刻画出儿童蓬头学垂纶的形象,有效地提升了创新能力。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的是:“世上并不缺少有创造潜能的学生,只是缺少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积极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从点点滴滴做起,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拥有创新思维能力这“源头”,学生才是学生创设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

篇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吉林艺术学院第十四届艺术节回顾

一条小溪,因其源头活水常在,才能清澈动人;同样,一个集体,在正确意识的指引下,进化思想,在坚强领导的实践中,改造自我,才能欣欣向荣,友爱和谐!

我初来二小时,每次考试,只关心自己的成绩、竞争对手的成绩。很少去关注后进生的`成绩。如果一个后进生要自己给她讲题,总觉得耽误自己功课。觉得给后进生讲题耽误时间,但自从开展教育活动后,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每天花很多时间给小静(后进生)讲题,我不由感到羞愧……现在主动帮差生讲了,我们班级的关系更和谐了。自从开展“和谐满校园”活动后,班级变得更团结友爱的原因,是大家受到了专题教育活动的感染(部分存在矛盾的同学,携手并肩争创先进,是因为集体意识变强了,而之所以增强了集体意识,是因为先进个人在专题活动中表现踊跃,使其感到惭愧)。我发现,不光是我,我的同桌,原来不主动擦黑板,现在每次都踊跃劳动,其他方面也变化很大……

其实,不光是我们五(7)班,放眼校园,其他班级也争创先进……在专题教育活动的大背景下,各班都不甘人后,这并非偶然——这,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一个集体,在正确意识的指引下,进化思想,在坚强领导的实践中,改造自我,才能欣欣向荣,友爱和谐!今年5月,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中华民族充分展现了众志成城的友爱精神,也正因为这种精神,才有祖国今天和谐温暖的局面!看万里长江,奔腾不止,浩瀚无边,只因源头那一缕活水,生生不息!看中华大地,春风化雨,暖阳照冬,只因人人心中这一种精神,蓬勃滋长!

篇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吉林艺术学院第十四届艺术节回顾

导入只是课堂教学众多环节中的一个, 而且是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环节, 这决定了导入既不能随意又不能死板, 既不能拖沓又不能敷衍。 在日常教学中导入新课要把握三个原则:目的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简洁性与生动性相结合、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导入, 既要紧扣教学大纲, 结合本堂课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 又不能脱离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能力和学习实际。 好的导课, 必须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 用简洁精练、形象生动的语言, 配以生动有趣的素材, 辅以丰富多样的形式。 同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 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 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的变化, 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导入方法,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反, 如果导入方式一成不变, 学生就会感觉枯燥乏味, 自然提不起兴趣。

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教学实际不同, 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能力和学习实际不同, 所选用的导入方法也不同。 即使教学内容相同, 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导入方法。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1.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

所谓开门见山, 是指在课堂伊始, 教师直接展示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重难点和学习方法等, 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思考和探究,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字斟句酌, 审题导入

教师可以直接从教材的课题、框题、题目入手, 帮助学生审清题意, 了解所学内容的梗概, 为进入新课做好铺垫。

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时, 我就带着学生从审题入手, 引导学生思考:人民的范围有哪些? 人民与公民有何不同? 民主是什么意思? 民主是对谁的民主? 民主有什么特点? 专政是什么意思? 专政的对象是谁? 专政的目的是什么? 民主与专政是什么关系? 简单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对本框内容有大致了解, 为下面的讲授奠定心理和认知基础, 使接下来的教学顺利展开。

3.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

在新课开始之前, 先复习学生已学过或已了解的知识, 从中引申出新的教学内容, 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吸收已有的知识, 而且能强化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 我先带着学生复习第一框内容, 梳理了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调节的优缺点、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单纯市场调节的后果等内容之后, 提问:“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你有什么好建议?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这样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本框内容,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巧设悬念, 问题导入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能力和学习实际, 巧妙设问, 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思考的积极性。

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时, 我先问学生:“大家知道近几年来我国房价总体上涨的原因吗? ”问题一抛出, 有学生回答因为炒作, 有的说是因为官商勾结抬高地价, 有的说政府靠房地产保证GDP增长, 还有的说是因为人多地少土地稀有。 对他们的回答, 我只说了一句“预知结论如何, 且看本框分解”, 学生赶紧浏览教材寻找答案, 一堂课的教学顺利开始。

又如, 在讲授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 我先提问:“大家知道老师的收入是按什么分配吗? 那些影视明星代言广告的收入又是按什么分配呢? ”听完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后, 我吊起了他们的胃口:“学完本框之后你们自然就知道答案了! ”在悬念的吸引下, 学生这堂课的学习特别专心, 实现教学目标。

5.激发热情, 情境导入

教师可以运用寓言、故事、俗语、漫画、音乐、视频、古诗词、名言警句、经典案例, 甚至请学生表演相声小品做游戏等形式, 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渲染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热情, 诱发思考和体验, 引起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升华, 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时, 我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和“掩耳盗铃”的故事导出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学习;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引入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学习;用“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引入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漫画《你敢剪吗》引入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入第十二课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的学习。 以上这些素材的运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引起了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升华, 深受学生的喜爱。

6.结合时政, 热点导入

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传播正能量是思想政治课的使命所在。中学生普遍关心国际国内时事热点, 甚至会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形成观点。 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些特点, 从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切入,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又能帮助他们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彰显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和导向功能。

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九课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时, 我结合近年来中日钓鱼岛之争, 搜集并展示了相关材料, 然后提醒学生思考:我国在钓鱼岛海域划定领海基线, 实行巡航执法常态化, 并对日本政府的一系列挑衅行为保持克制, 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这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外交政策? 这些材料和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他们不仅积极学习教材观点, 还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既丰富了知识, 又提高了能力, 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 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能力水平, 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 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精心设计, 就能设计出许多新颖实用的导入方法。 但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 都应尽可能地将目的性与启发性、简洁性与生动性、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探究的导入就是成功的导入。

摘要: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导入, 在坚持目的性与启发性相结合、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简洁性与生动性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有直接导入法、审题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时政热点导入法等。

篇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每个人对生活的体验有所不同。有人觉得是幸福,有人觉得是痛苦;有人觉得是愉快,有人觉得是烦恼;有人觉得是平坦,有人觉得是曲折……你的感觉是什么呢?请你以“生活充满?摇?摇 ?摇?摇”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友情提示:首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阐明观点;总体立意要积极健康;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60分)

【命题缘由】

有些同学只知道读书,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相违背。死啃书本,到底是学不好语文的。尤其是写作文,如果每一次写作都不注入新鲜血液,每一次都是运用那些老掉牙的素材,抒发程式化的感受,这样的作文怎能在考场上胜出呢?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可以入文的素材自然是常变的,表达的感受自然是常新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希望通过这一次写作训练,同学们能够养成仔细观察生活、认真感受生活的良好习惯,努力使作文从内容上给人春风扑面的崭新感觉。

【写作点拨】

生活到底充满什么呢?肯定不是泛泛而谈,不是抽象说教,而应放眼广阔的生活,找准一个最容易切入的突破口。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感受,而且是最深刻、最贴近现实生活的那种感受,来补充完善这道半命题作文的题目。快要参加中考升学了,你心里怪紧张的,可以把题目拟成《生活充满压力》;近年来物价飞涨,特别是房价迅猛飙升,你感到未来无论是就业,还是待遇,都难以应对此种情况,于是拟作《生活充满挑战》;病魔的突然袭击,差点摧垮你的意志,但你最终坚强地挺住了,可拟作《生活充满考验》;因为父母的离异,或是因为在家中自我的被忽略,你觉得生活中有太多的失意,可拟作《生活充满辛酸》;在地震、海啸、泥石流、火灾爆发中,涌现出大量的爱心奉献者,于是灾区人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拟作《生活充满微笑》……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总体立意要积极健康”这一写作要求。毕竟,生活的主流是向前发展的,因此,在写作中力求表现生活积极的一面。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的确是寂寞、烦恼、坎坷、痛苦、悲伤等消极的层面,不妨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在文章结尾处让人看到生活的亮色。给人希望、给人鼓舞的文章总是生命力长久的。

【作文范本】

生活充满希望

不同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同的。有志之人,总是对生活充满希望,勇敢地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而无志之人,总是对生活随意得很,整天无所用心,一副得过且过的样子。

从前的我就是第二种人,对生活、对学习总是感到无精打采。我觉得,既然我已经来到这个所谓的差班,成绩那么差,就顺其自然让它差吧!反正已经很差了,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还是赶不上别人,别人总是最棒的,我永远都不如他人。

但前几天,我在《语文课内外》上,看到了语文老师最近发表的一首散文诗《迎着朔风高歌》,从那首诗中,我得到了鼓励,拾回了信心,我对生活、对学习又充满了希望。

那首写给我们班的诗,让我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希望。的确如老师所说,“我们并不愚笨,并没少根筋,我们只是一时的游离课堂落下了功课,只是一时的飘忽窗外分散了精力”。我们也可以发挥智慧的潜能,我们也可以闪现智慧的火花。我们和所谓的胜出者一样,也是有思想、有梦想的人。

“所谓的快班其实是教育的怪胎”,这句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点燃了我们对生活的无限激情,让我们有勇气继续前行!“谁能保证那里面飞出的个个都是金凤凰?”“所谓的慢班将来未必就会全军覆没。”确实如此啊!曾经,我们班是整个年级出了名的差班。但如今我们班成绩能跻身于全年级一百名之内的同学,也有十几位了,这不,五个学期下来,上期期末统考,小翔同学名列年级第九名,小伟同学名列年级第十八名!在学校“纪念‘一二·九’感恩·奋进”歌咏比赛中,虽然班主任老师太过忙碌而来不及指导,我们班却获得了团体总分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还有,我们班的“帅哥篮球队”在年级篮球大赛上也赢得了年级第一……这些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成果,但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惜如珍宝,这是我们的努力,这是我们的骄傲。奖状让大家见证了我们“慢”班也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们“慢”班也能获得成功,我们“慢”班也能取得一定成就!

就如语文老师时常对我们说的那样,“不要怕走得慢,只要你一直在走着”。只要我们坚持前行,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我们一定会让大家刮目相看的!只要对生活充满希望,我们“慢”班里的“金鹰”也一定能够腾飞起来!

【模拟评分】

综合评价:一类卷(59分)

分项评价:

内容(20分):在所谓的“慢班”里学习生活,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自卑自堕、不自轻自贱,正视生活,自信迈步,这样才能逐步走上成功之路。作者的心路历程就是一个明证。曾经自甘落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幡然醒悟,重新审视现实,作出昂首前进的决定。文章主题积极,给人力量,催人奋进。得20分。

结构(10分):由作者对生活的总体感受说起,略述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消极态度,以阅读语文老师的文章作为过渡,再详列同学们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前后形成对比,二者的取舍不言而喻,总结全文水到渠成。很明显,主体部分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得10分。

语言(20分):此篇的语言富有激情,感染力强。文势畅通,大有一气呵成之感。得20分。

篇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吉林艺术学院第十四届艺术节回顾

一、读书与摘记结合,积累语言

“点石成金”的故事,很多人都熟知。那小伙子不要金子,却要老神仙那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小伙子聪明,因为再多再大的金子也有用完花光的时候,只有自己能点石成金了,才能终生受用不尽。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授给学生的,也应该是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手指头是什么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以及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个手指头的运用自如,光有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本还难以全面培养,还必须辅之以广泛的课外阅读。这也是“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改实验课题要求教师做到的。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安排一个合理的训练程序,也就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利于反复巩固所得,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贵在合理安排,避免课外阅读的散漫性和随意性。

1、学一篇课文,就向学生推荐几篇课外阅读文章和书刊。如学习了毛泽东的《长征》,就推荐《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推荐《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习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安徒生童话选》。这种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2、做到精读与博览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早在代就教育青年说“爱看书的人,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种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统览。”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是针对阅读的广泛性而言的。精读,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主体和准备,是学生首先应掌握的武器,而博览则是补充和运用武器的方式。

我时常有目的地让学生速读一篇文章,然后检测学生对文章字、词、句、段及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这种活动,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效。这种略读训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它也是通向写作、学会布局文章的桥梁。

3、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阅读范围宽,内容杂。若没有合适的摘记方法会囫囵吞枣,收效甚微。为此,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养成不摘记不读的习惯,边读边思,随手在文中点划好词妙语、精彩片断乃至全篇文章,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对一些感受深的写出阅读提纲或心得体会。

二、观察与思考结合,积累素材

观察可以获取和积累第一手材料。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可以这样说,任何作品都来自现实生活;任何联系实际的研究,都源于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事物形象呢?

1、训练学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我利用每天谈天说地的时间,让学生说出昨天一天内见到或听到的“奇事”,学生很活跃。那些不爱观察的学生,听别人说得头头是道,耳濡目染,无意中也留心起来,这样就使学生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训练学生有一个爱思考的头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同样,观察也离不开思考。只观察不思考,那么观察必然流于形式,事物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观察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有的学生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女清洁工每天早晨都在华力电机门口打扫卫生,他说出了那个清洁工蓬乱的头发,褐色的脸,冻得通红的双手,30多岁的年龄,然后就打住了。我启发学生对这种现象发表看法:有的说,清洁工为了街道的清洁不惜弄脏自己;有的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清洁工,我们才能走在干干净净的街道上;有的呼吁,人人都讲卫生,就会减轻清洁工的压力……经过多次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现象与思考本质相结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以后的口语交际训练中都注意了恰当地加入自己的看法。

3、训练学生有一双勤劳的手。只观察不思考,就会失去意义;只观察不写,就会眼高手低。有一句古训叫“集腋成裘”,写作材料同样也在于积累。我给学生讲了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李贺每天早起外出,背上都背一个口袋,随时把他的见闻感受写成诗句,投进口袋里。等晚上回来,再修改成为佳作。又讲了俄国文学家果戈里的故事。讲完故事,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动手的重要性,从而提出要求,让学生随身带一个记事本,利用每周班会的时间展示自己的记事本。并且说一下自己上个周的曰记,哪一篇是自己观察所得,仔细观察与写好日记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记事本的具体作用在哪里?有的学生就说出对于那些精确的数字、人名、地名,脑子不容易记住,记事本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此下去,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在自然而然之中了。

三、积累与运用结合,展示自我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好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在此前提下,去努力营造良好的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巩固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的语文基本功,促进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不断提高。

1、开辟校园文化阵地。如办手抄报、设计黑板报,都是学生自己动手采写稿件,自己确定主题,自己设计版面;开办“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从家庭、社会、学校中收集素材,轮流当播音员。这些活动,加大了语文实践的力度,使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

2、成立语文课外小组。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的时间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曾组织了“今天,我来当家长”,让学生作一天家长,体验当家长的感觉;“为街道门牌、商店招牌找错别字”,体会规范用字的重要性;“调查周围的环境”,看看人们为保护环境作了哪些努力,又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针对性强,现实意义明确,又符合儿童心理,学生兴趣浓厚,收效很大。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是消除人为地割裂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落实“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积极措施。我们学校的实践证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吉林艺术学院第十四届艺术节回顾

——复旦大学研修学习体会

九月浅秋,藏着几分夏末的余温。9月18日—24日,我们一行108人满怀激动的心情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了“钦州市教研员学养与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并顺利取得了结业证书。在这短短一周参观学习的时间里,我们聆听了七位老师的精彩讲授,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这次学习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现代教育教研工作的理解,提高了自身素养,同时通过和同仁的讨论与交流,让我认识了更多的老师、朋友。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理解了要真正成为一名教研员是多么不容易,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不断的总结,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更何况在当今知识更新频繁的社会,从事教研员工作更应该有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意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单凭一两本书籍,不通过频繁的实践摸索,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成为时代洪流之中的牺牲品。所以我时刻告诫自己学无止境,我会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培训期间听了七位老师的课程:陆伯鸿老师的《上海教研活动的策略与组织》、单中惠老师的《在世界范围内寻觅现代教育智慧》、汪茂华老师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吴金渝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与未来发展方向》、顾志跃老师的《教研员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指导》、赵才欣老师的《从功能立身到系统转型——关于教研工作的时代命题》、陈晞老师的《教育质量观与核心素养培育》,这一节节充满智慧、独特的传授,使我在迷茫的教研工作中如获至宝,豁然开朗。对我而言,老师们严谨的治学、精密的逻辑、独到的见解让我激情不已。

张老师和杨老师主要讲的是xxx教育网台远程教育资源的介绍以及网台常见故障的排除。张老师详细的告诉了我们,远程教育资源是xx年开始,当时投入了xx元;xx年x月,xxx教育网台获国家批复并开通。过去是时间长,损耗大,而现在是响应快,交互性强,是国家直接发送,卫星传递+交互传递。杨老师主要讲的是xxx教育网台的安装及维护管理,并告诉了我们联系的qq号及邮箱地址,更方便我们。

篇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吉林艺术学院第十四届艺术节回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普通高中课外阅读教学的探索

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农村普通中学的学生不仅阅读量少,阅读面窄,而且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师应该从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加强方法指导;内外紧密结合,实现读写转化;引导参与评价,提高鉴赏能力等方面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指导,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 者:赵慧珍 作者单位:仙居县城峰中学,浙江,仙居,317300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 途径策略

篇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吉林艺术学院第十四届艺术节回顾

一、中国元素的内涵与价值

虽然“中国元素”一词已在艺术设计界人所共知, 但对于什么是“中国元素”, 目前学界仍是众说纷纭, 还未达成共识。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大量文献, 综合各家所说, 学者们的核心观点在于:“中国元素”是指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 能引起受众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联想, 同时也能引起中国情结共鸣的、中国特有的符号, 它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记录着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现象、代表性事物及精神文明而流传至今并在特定的艺术形态中释放、 传播开来的精神或者意象符号, 是中国文化的高度凝结; 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来:一是可视有形的艺术样式和器物形象, 如书法元素、水墨元素;二是非物质形态的民间传说, 如神话图腾元素、民俗元素, 等等。

中国元素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奠定基础, 中国古人在“道”的求索中调整天与人、人与我、身与心的互动与平衡, 时刻把握中庸、不偏不倚、持用两端的思想。 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下, 通过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意义, 在自我超越的“有”与“无”之间自得其乐。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传统一脉相传, 形成民族基因。 中国元素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运用中国元素设计的作品总能给世人以震撼, 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出色的设计师总是能很好地运用中国元素, 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性的作品。 比如靳埭强、韩美林、陈绍华等人的作品, 甚至不乏国外运用中国元素的案例。 我们感到中国元素已成为文化、经济现象, 成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中国人站在民族角度考量中国元素, 重新认识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进行当下现代化的运用, 是对民族精神的寻找和民族自信心的重建, 是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二、中国元素在当下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源远流长, 灿烂丰富而厚重, 是设计师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下面从书法元素、水墨元素、神话图腾元素、 民俗元素等方面谈谈中国元素在当下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1.书法元素的应用。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是世界艺术之林中一个独立、庞大的艺术形式之一。从有史可考的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小篆、隶书, 到东汉魏晋之际, 草书、楷书、行书等诸体基本定型, 书法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 点与线是书法艺术最简单的构成要素, 在艺术设计中应用书法元素, 利用其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给受众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 现代设计师们也正是利用书法元素旋律之美、形体之美、意境之美赋予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例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在台湾印象系列海报的 《汉字》 系列中“山”、“水”、“风”、“云” 四幅作品将书法元素的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山之高远博大、水之清灵活泼、风之骤动无形、云之飘逸淡泊, 可以说是书法元素在招贴艺术设计中的极致完美应用。

书法元素的美感源于其自身的点和线条, 不同的书法元素形式, 其点和线条有着不同的轻重缓急, 点和线条的强度与厚度、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转承起合等, 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当点和线条的美感呈现出一种意境, 那就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在艺术设计中点和线条艺术要具有立体感、量感和节奏感, 能将三者融为一体, 能从视觉上展示出深层的内涵。 当然点和线条的节奏是随着其运行走向而变化, 点和线条在构成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等都是节奏所在。书法元素在创作过程中也体现了创作者的情和意, 这种情和意往往也是构成意象化的书体图形, 在视觉上增强了趣味性和冲击力, 展示了设计者的浪漫色彩。

总之, 在当下艺术设计中, 书法元素成为当代设计师们创作的重要资源,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将抽象化的设计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成为当下艺术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

2.水墨元素的应用。

水墨元素源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 是“中国画”的思想精髓。 通常依据题材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科;按照技法分为写意与工笔;按墨的色彩分为单色水墨和有色水墨。 它是传统美学与技巧概念意义之内创作的水墨艺术形式, 更是中国传统艺术表现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水墨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设计形式上, 通过水墨元素之间的虚实变化, 提高元素变化的层次, 进而达到“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之目的, 营造一种深远的空间关系, 体现出一种幽美恬静的意境。 曾经在包豪斯执教的瑞士设计师约翰·伊顿就认真研究过中国北宋时期山水画的绘画理论并要求其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 韩国著名设计师安尚秀在谈及自己的设计理念时, 引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两个术语:计白当黑和虚实相生。 肯定了在他的极具现代感的设计作品中, 深受中国水墨元素的影响。 李宁运动鞋的广告艺术设计创意便是水墨元素典型的例证:利用传统绘画的顿笔形式, 加上挑笔出风的效果, 配合男主角的武术动作, 使广告的整体画面刚劲有力, 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香港著名的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诸多海报作品, 充分使用了水墨元素, 其黑与白、拙与巧、虚与实等相互交融与和谐, 让整个画面空灵生动, 给人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 真正达到了“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的境界。 再如央视广告《相信品牌的力量— ——水墨篇》也是水墨元素与广告艺术设计的一次珠联璧合。 整个广告艺术设计作品带有一种“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之道家思想色彩, 以水墨元素为核心, 开篇采用了墨在水中晕染开的方式, 使墨的形态不断变化, 淡泊飘逸、虚无缥缈、若有若无, 由锦鲤到仙鹤, 再到游龙;由层峦到大海, 再到长城, 既有太极这样的中国元素图案, 又有高楼、 飞机这些现代化元素。 这些变幻莫测的水墨元素给我们感觉是任何“有形”的宽广都比不上“无形”的博大和包罗万象;任何“有界”都达不到“无疆”的意境深远。 广告词“从无形到有形, 从有界到无疆”更是一语双关, 观众看到此广告时会引发出无限想象, 留下无穷回味的空间。

要言之, 在艺术设计中应用水墨元素, 能够形成简约之美、空间之美、意境之美等审美特征, 不仅提升了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情趣, 还增添了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 强化了民族认同感。

3.神话图腾元素的应用。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 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神话图腾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情节丰富、寓意深远。 它们既有乌托邦的色彩, 又有一种非理性、非现实的仪式色彩, 还有对现实进行客观的阐述与批评。 龙凤图腾当推其首, 传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凤凰是百鸟之王。香港凤凰卫视台标 (图1) 就是两只凤凰“喜相逢”, 象征着中英两种文化的互补与交流, 兼容并包, 立意深远, 表现出一个媒体的文化理念及做一个与众不同的有影响力的电视媒体的决心。 从台标也可看出有中国传统太极图形的影子, 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大气包容, 达到了受众过目难忘的视觉冲击效果。

4.民俗元素的应用。

来自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风俗习惯的民俗元素, 是中国人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之一。 民俗元素种类繁多、样态丰富, 可分为物质和非物质类型, 都通过物质、文化艺术载体表现其存在。 对于设计师来说, 在广告艺术设计中可用民俗元素作为艺术符号形式, 如剪纸、雕塑、皮影、连环画、木偶等。例如在周星驰主演的《大内密探零零发》电影海报广告艺术设计作品中, 设计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木刻版画的民俗元素, 贴近大众生活, 从而增添了别有情趣的民族风味。 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对民族元素的运用还可以表现在色彩和图形设计上, 比如中国的红灯笼、粽子、月饼等元素。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海报上, 呈现出中国红:穿着红色旗袍的姨太太坐在红色的婚炕上, 后面放着红色的被子, 炕上和屋顶挂着中国传统的红灯笼。这些民俗元素的运用, 让中国观众由于有民族基因之故一下子回到了电影所讲述的年代, 带着浓重的民间气息。 在当下商业时代, 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被发掘出来, 民俗元素中的服饰、饰品、饮食等都可以更好地表达广告艺术设计的主题和氛围, 展现在受众眼前的不仅是民俗元素, 更是传统文化的继续和延伸。

三、中国元素对当下艺术设计的效果影响

中国元素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并延续到现代生活中来, 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特征, 不仅有形而上的“道”, 亦有形而下之“器”。如讲究对立统一、 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观点;奉行即心即佛的禅宗理念等。 建筑风格元素、服饰风格元素、文化风格元素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中国加入世界潮流的脚步越来越快, 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文化, 中国元素被设计师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艺术设计中。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载体, 中国元素拥有完美的造型与独特的美学特征, 是活生生的艺术瑰宝。 不只是中国产品的艺术设计在用, 外国产品的艺术设计也在用, 在当下艺术设计界影响巨大, 掀起了一股应用“中国元素”之风。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向世界展示中国元素的大舞台。 这次奥运会的诸多设计作品上就有很多具有中国元素:从申奥标志、奥运标志、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体育项目标识、奥运火炬、奥运奖牌等都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和对中国元素的当下理解与阐释。 北京奥运会申奥标志 “太极拳” (图2) 利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同心结” (也称“中国结) , 结合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颜色表现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 其简洁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与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合作与交流。 该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水平和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 充分体现了中国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舞动的北京” (图3) 堪称书法元素与广告艺术设计最完美融合的典范: 它来自于中国书法之灵感, 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 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的理念, 手书“北京2008”借汉字形态神韵, 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种种情愫浓缩于简洁的笔画之中, 展现出书法元素所呈现出来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 传递出华夏文明所独具的人文特质和优雅品格;整体“中国印”则又是一种见证, 是一种对世界的承若———早在先秦、秦汉之际, 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 把印盖于封泥之上, 以防私拆并作信验之用, 而官印又是权力的象征, 它表现出了一种权利, 同时也体现了职责, 既是约定又是承若———它是诚信的象征, 是自信的展示。 印的阴文部分体现出一个奔跑的“人”形, 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灿烂;优美的曲线, 像河流, 似龙的蜿蜒身躯。 会徽中张开的双臂是中国敞开胸怀, 欢迎世界各地的人们加入奥林匹克这个人类“和平、友谊、进步”的盛典。通过篆刻这一形式, 不仅体现了中国元素, 而且能彰显出作为文明古国的庄严、大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在当下艺术设计中应用中国元素必须注意的问题

中国元素作为当下设计界流行的词语, 它只是一个设计资源, 要想在艺术设计中用好中国元素, 必须与时俱进, 而且中国元素也需要在形式上寻找更多突破, 同样的元素在差异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彰显出其独特个性, 否则所谓的中国元素只能变成潮流的附庸而不具备生存的适应性, 只是为了“符号”而“符号”。 诚如国际著名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所言“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 真正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更应注意包含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对文化的理解能力, 才能将中国元素巧妙地融合到当下艺术设计中。 笔者认为中国元素在当下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需要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即:笔墨既要反映时代又要引领时代; 既要进行创新又要融汇中外, 才能彰显特色, 走向世界。

1.对中国元素要进行合理的创新。

艺术设计贵在创新, 而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创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无论是手工还是电脑;抑或是绘图、做三维模型。 在利用中国元素时, 要将分散的中国元素进行整理归类, 切勿将现有元素符号拿来就用, 任意拼贴, 而应在创作的时候进行适当调整, 进行合理的创新, 使创意与艺术设计充满激情与活力。 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之广告艺术设计作品 《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篇》 可称为创新的典型代表:用动态的水墨表现中国元素, 把水墨与电脑合成软件结合制作, 在广告画面上, 用行云流水的水墨表现出一个打太极的人以及央视的办公大楼, 通过水墨的灵活变换让人耳目一新, 极大地吸引了受众眼球, 让人记忆深刻, 并体现出央视的文化底蕴与品味。 而且广告艺术设计作品的整体颜色为黑色和灰色, 沉静而悠远的意境符合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与宁静致远的特征, 与民族基因积淀相激荡而产生共鸣, 体现了国家级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播, 也彰显出其“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2.结合时代, 中国元素与西方表达方式贯通, 融会中外。

毋庸置疑, 中国元素产生于中国封建小农经济时代, 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农耕意识特色, 有的中国元素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缺陷, 甚至被打上了一种属于封建社会落后思想的烙印, 因此有待我们设计人员对此进行扬弃。 在信息时代, 中国元素需要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 才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否则难免流于庸俗, 甚至媚俗。 在具体艺术设计实践中, 应该把中国元素和西方表达方式相结合, 融会贯通, 发扬中国元素自身优势的同时, 借鉴和运用西方的表达方式, 使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中国元素, 让更多的人理解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设计作品, 让带有中国元素的艺术设计作品走向世界。 在这方面宝马汽车的广告艺术设计作品堪称代表:宝马汽车平面广告设计的主题是“天”、“车”、“人”, 全面体现中国特色, 融合现代动感, 是中国元素在西方表现手法下的改良。 在其平面广告艺术设计作品的画面中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元素, 但是加入了西方的水彩画的成分;在汽车的造型上, 则采用了西方的流线型车身设计, 整个构图是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与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相结合, 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而且在广告词说明中, 既有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又有西方的英文解释, 实在是中西两种风格的完美结合。

总而言之, 艺术设计贵在创新。 放眼世界, 纵观当今艺术设计界, 我们不难看出, 法国的艺术设计以其精细和稳重极具创新感见长;美国的艺术设计则传达的是宽大和开放、包容与多元; 日本的艺术设计则采用现代与传统双轨并存, 以其小巧精致、富有科技感而闻名。 对于中国艺术设计来说, 正如意大利设计师Ros所言, 不管是意大利的设计师还是法国的设计师, 他们的设计往往是符合或者融合本国元素的东西, 中国如果丢掉本土的东西, 便没有了特色, 也缺乏市场竞争力。 因此, 中国设计师只有充分地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继承, 才能明白什么是中国元素;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 从而传其“神”。 着力于对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把握, 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综合创造, 将中国元素的精髓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 创造出新的民族形式作品。 这样的艺术设计作品才能是自然而不做作地流露出东方文化神韵, 从而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作品。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资讯浪潮时代, 中国的艺术设计必须应用中国固有的元素。充分认识中国元素的价值与内涵, 在艺术设计中结合当下语境运用中国元素, 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而具有市场竞争力, 也才能达到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元素,广告设计,应用,影响,创新

参考文献

[1]骆英萍.中国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1) .

[2]蔚小燕.中国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2) .

[3]冯易, 覃胜南, 等.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与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广告, 2009 (06) .

[4]陈捷.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元素[J].闽江学院学报, 2008 (08) .

[5]崔莉萍.从中国元素到中国精神———关于中国元素在当前广告设计中应用的思考[J].艺术百家, 2010 (02) .

[6]徐庆军.浅谈标志设计中的中国元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 (01) .

[7]李珂.浅谈广告设计与中国元素[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9) .

[8]田莉, 浅谈中国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 (高教) , 2011 (03) .

[9]郜歌.现代美术设计中的中国元素[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9) .

上一篇:白三七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下一篇:八中学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使用规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