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行政法攻略——唯有源头活水来

2024-04-10

司法考试行政法攻略——唯有源头活水来(通用9篇)

篇1:司法考试行政法攻略——唯有源头活水来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司法考试行政法攻略——唯有源头活水来

行政法“难教、难学、难考”是有其知识体系的内在原因的。我们只有发掘其根源,才能寻求其对策,找到有效复习的“一汪活水”,取得不错的应试效果。我以为,行政法存在着“五乱”,这五乱为我们的复习近平添了很多繁难:

第一、法律规范乱。由于从规范体系来看,行政法并没有统一法典,而其规范对象又纷繁复杂,所以既有实体规范(设定、管辖、适用),又有程序规范(一般、简易、听证);既有行为规范(处罚、许可),又有救济规范(复议、诉讼、赔偿),这些规范彼此还可能交织发生联系,这给复习带来了极大的知识障碍,也给命题人综合性出题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第二、法律行为乱。法律规范的对象在于法律行为。然而,行政法知识体系和行政法实践中的行为却是千姿百态,既有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之界分;法律行为内部也有抽象和具体之分野;在具体行政行为内部还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样态,它们适用不同的构成要件与制度规则,给我们的复习增加了更多的内容。

第三、法律关系乱。法律规范与法律行为的作用就出现厂法律关系。然而,比起民事关系与刑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显得更加眼花缭乱:在一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既可能是单面关系(行政主体——相对人),也可能是多面关系(行政主体——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在一个行政管理活动中,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可能交织在一起、民事关系与行政关系可能交织在一起、刑事关系与行政关系可能交织在一起,考生在复习和考试的时候常常会被这些复杂、交叉的法律关系所迷惑并受折腾。

第四、法律程序乱。与民事行为、民事关系相比,行政行为、行政关系更强调程序性,但其内部也是纷繁复杂:既有行为程序又有救济程序,在行为程序内还有简易、一般和听证之分;在救济程序内还有复议、诉讼和赔偿之别,并且它们彼此既有衔接,又有冲突,呈现出复杂的情势,这些都需要考生既心细如发,仔细区分,又需要考生纵横捭阖,综合运用。

第五、法律后果乱。行政行为的后果本身具有不同的效力形态,也就决定了各种不同的救济结果,同样给命题人综合出题,需要考生瞻前顾后带来了极大的空间。

虽然乱,但我们发现规范、行为、关系、程序和结果也是我们理清思路的不二法门,是我们展开复习体系的关键,希望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每章节的内容作一个“特别提示”,归纳以下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司法考试的考情分析。

二、总结出该节的基本内容与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

三、针对五部最重要的法律(许可、处罚、复议、国赔、行诉),重点复习其中的重点法条。

四、多做司法考试真题,任何模拟题的质量都不会高于真题的,所以对于得分率相对较低的行政法,多做真题尤为重要。

古往今来,“干一行就得吆喝一行”,“自卖自夸”实属无条,就此打住。惟愿此书能成为考生案头复习之良弼,阅后博得会心一笑,于纷繁复杂的行政法知识巾梳理出一缕清晰的线索,作者则知足也。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学员*宝石洁*提供!

篇2:司法考试行政法攻略——唯有源头活水来

王充有过“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痛也。”的体验感喟,庄子发表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的金玉良言,欧阳修则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金石之谏。

历代多少多舛才子,名士骚客,无一不对读书情有独钟。于读书中品读生活,于读书中体味人生。 “胸无百家书,乃欲为诗,如贾人无资,终不能致奇货也”也好,“腹有诗书气自华”也罢,都是美的升华。锦秀荷花妙,烟雨濯清香。

生活是“煤”,作家用激情去点燃,那在燃烧中闪亮的便是文学。

于读书中品读生活,陶潜读出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忘我恬淡,柳永读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悱恻缠绵,辛弃疾读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壮志凌云,陆游读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忧国之思。

于读书中品读生活。张籍读出了“居高身自远,非是籍秋风”的旷达狂傲,苏东坡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洒脱,范仲淹读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岳飞读出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精忠报国。

我读书多年,虽体会尚浅,然而觉得其乐无穷。沉浸书中,什么厚此薄彼,什么名利欲望,什么生离死别,什么阴晴圆缺,什么柴米油盐,什么人间三千烦恼丝,统统抛到脑后。读书就是疗忧治愁的妙药。夜深人静之际,将心灵寄托于墨香芳菲的书本,我一卷在握,忘了今夕何夕,人群中呲牙恶笑的虚伪,阿谀奉承的媚眼,我何必匿藏于心中,磨灭心志?读到会心之处,不禁莞尔,竟似吃了一桌好筵席,喝了一壶铁观音,神清气爽,精气十足,口齿噙香。

于读书中感悟生活,于读书中折射人生。让生活因读书的点缀而愈加馨香馥郁,云舞水歌,让读书于生活中孕育出无限丰富的内涵。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篇3:让你的作文唯有源头活水来

一、需要文化的积淀

现在的学生很难耐着性子阅读名著, 即使翻阅, 也是草草完成, 没有思考, 没有心灵的碰撞。写作需要表达的冲动和欲望, 可是现代社会, 表达情感的方式很丰富, 信息传递的快捷及时, 多样化特征, 让写作成了最笨拙、最迟缓的情感表达方式。写作还需要生活的积累, 可是学生的生活阅历很浅显。因此, 多积累可以让你的作文有所写, 因此积累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阅读积累。

这里说的阅读, 主要指课外阅读。语文的课外阅读并非仅仅指阅读名著。大千世界内容丰富, 我们靠直接观察所获得的材料, 只能是凤毛麟角, 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我们要鼓励孩子多读书, 读杂书, 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文学艺术广阅博览, 广泛的积累写作中需要的素材。还要学会阅读。读书的方式要多样, 可以精读、略读、浏览, 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 提高阅读效果, 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

2、摘抄积累。

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 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本比较厚的摘抄本, 在精读的基础上将作品中的意蕴丰富的词语、谚语、格言、警句、短诗, 精彩的描写、动人的抒情、精辟的议论及精美的开头、过渡、结尾等摘录下来。通常我们都会要求学生将摘抄的内容, 经常翻一翻, 读一读, 有的还要熟读成诵, 然后在写作时能够摘引模仿。除此以外,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些字词句精妙在哪里。

二、生活, 捕捉素材

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所以学生首先就得观察自然、感受自然, 以增强审美情趣, 提高写作能力

2、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所以学生就要关注人生, 感受人生, 憧憬、体验和思考美好的人生, 然后抒写绚丽的人生。

“人生, 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追求美好的人生, 是我们的共同的目标。”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我们应该坚定生活的信念,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抒写绚丽的人生。曹操的《龟虽寿》,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说明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顺应自然, 养怡身心, 延年益寿, 与天争时, 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贵、可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去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富贵不能淫,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所以学生就要关注社会, 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社会。

伟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 诗人的本领, 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 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 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里, 只要睁大眼睛去关注它, 敞开胸怀去拥抱它,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它, 就会有丰富的收获。我们要从生产斗争、社会实践、科学实验这些方面去感受社会生活, 体验社会生活。如:现在很多人网上购物, 留学热, 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的。

三、展示出你的亮点

我们写作文确实到了枯尽干竭的时候, 还可以很好的利用教材, 可以说每一个题目的作文都可以从教材中挖掘的, 高考作文的本质就是“炫示”——即展示出你的亮点。阅卷经验告诉我们, 在述例时, 考生能举出课本中的例子能让阅卷者眼前一亮。故此, 我们为考生专门梳理了一些作文素材, 这些素材都来自高中课本。希望同学们在高三的冲刺阶段, 加强记忆, 获得启发。对那些语句较优美的课文素材片段, 更要背诵、理解, 这样才能有“背”无患。只要你能灵活运用, 合理内化, 肯定能为你的考场作文增色不少。如写生命的意义、苦难之类的作文就可以引用史铁生, 史铁生能够领悟生命的内涵, 在于他战胜了自己的残疾。《我的梦想》中, 史铁生说, “后来知道, 跑进9秒79的约翰逊战胜卡尔?刘易斯是服用了兴奋剂, 对此, 我们该说什么呢?约翰逊的故乡牙买加的人们这样说, ‘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 我们都会欢迎他, 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 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在这里, 史铁生深刻的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局限, 而且还有比肉体残疾更严重的灵魂残疾的人, 他们更需要同情和抚慰。因此, 史铁生终于从残疾的阴影里走出来。记得原野在《人生》一诗中这样写道:人生, 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 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 就叫做幸福;人活着, 当哭则哭, 声音不悲不苦, 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 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 数一数, 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诗人用了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 说短也不短。或长或短, 自有论道。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的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史铁生在这里也给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 人应该怎样战胜自己的苦难, 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四、最后沟通、交流也可以成为你的创作源泉, 因为沟通、交流可以让你的才思敏捷, 可以让你的语言丰富, 那么从哪些方面来着手呢?

1、沟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

如常识课的小论文写作, 音乐课的歌曲欣赏、劳技课中的手工制作等, 都可让学生诉诸笔端。

2、沟通课堂作文训练等课外、校外、社会生活, 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

如“话说环保”, “我看上网”等, 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 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3、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

教师要下水读书, 并要积极开展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文学小报, 诵读比赛, 读会比赛, 佳作欣赏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触发学生的审美想像与情感, 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4、沟通师生心弦。

营造和谐的写作心理场, 写什么该怎样写, 尽可让学生自由讨论, 促其自我感悟, 发散思维, 开展“自由文”“放胆文”训练。

变化着的是生活, 生活因变化而精彩。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 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学生为中心, 发展了学生主体作文能力。

篇4:唯有源头活水来

【关键词】课本;生活;社团;一材多用

“厚积而薄发”这个成语强调了知识积累的必要性。但是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束手无策,觉得力不从心,因为他们脑中没有大量的材料来供晋级之需,尤其是议论文,它需要丰富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所以脑中没有素材,学生就无从下手导致字数不足,内容空洞无实在意义。

那么作为教者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积累素材呢?

一、立足课本

学生脑中真没有素材么?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没有把课本的知识联想到写作中去。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有效的积累大量作文素材,必须教会学生立足课本,利用课本,也就是说让学生合理恰当的使用课本出现的名人明例。课本中大量鲜活的、经得起考验的历史名人被我们忽视,反而苦苦追求,最终还是一知半解,实在是舍本逐末。课本中可以利用的素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

凡是能够被课本录用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考证、论证的好作品,它的“好”主要体现在作者的精神境界、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对作者一生的事迹加以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文章的意义,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一了解作者的过程作为一个名人事迹积累起来呢?比如我们会学到《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作者辛弃疾,他是爱国志士,一生的志向就是报国杀敌,可是空有一腔抱负却不得施展……知道的辛弃疾一生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把他应用在“坚贞”“爱国”“志向”“理想”……很多话题的作文中作为论据了。

2.文中的人物及事件

很多古代散文都塑造的英雄、谋士、志士等形象,而在他们身上都演绎了精彩的故事。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情节,我们可以把它们用于很多话题:宽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知错就改等等话题。

3.文中的名句名言

课本中有很多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精华文章,这些文章中会有对我们写作有帮助的名言警句,除了教学大纲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段落之外,我们还应该自己主动去诵读,因为很多有道理的话都可以帮助自己写作。例如《论语十则》中句句都是真理,句句都是精华,我们拿过来就可以无需质疑直接去用,这样既节省的时间,有做到了学以致用。

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省时省力,效果还明显。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了作文素养,一举两得。而课本作为素材属实不用重新整理、验证,文化意义突出,我们用的放心,无顾虑。让学生养成积累课本知识做作文素材的习惯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捷径,更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习惯。

二、品味生活

写作是要有“灵感”的,所谓灵感就是灵性和感觉。好的作家对生活的每一寸角落都会有感慨,有感慨就触发他们写作的灵感,作家都是有生活的,他们的生命体验可以诉诸笔端同读者一起分享,阴晴圆缺都是美丽的风景,喜怒哀乐都是生活的味道,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要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主动去感知这个世界,才能积累更多的素材。世间万物百态,自然广袤无边,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不断地发生着牵动我们情感神经的一幕幕,这些我们如果能够尽收眼底,细细琢磨,又何愁没有生活?生活就是五彩缤纷的、广阔浩瀚的素材库,我们哪怕每天汲取一点点就足以使作文熠熠生辉。

2.学生要做生活的主宰者,主动热爱它,蓄积能量。热爱生活会让自己成为创造生活的积极分子,这样就会让自己健康、积极、向上、乐观、勇敢……融入生活,创新生活,每天不断进步,不断取得的成绩都是自己写作的原料库,它真实而有意义。

3.学生要品评艺术品,感悟历史美。历史悠久中外文明是我们的好教材,名篇名著、古字名画、雕塑建筑等等,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其创作的背景渊源,都有自己的故事,更有自己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品评这些可以陶冶情操,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开启灵感,有利于写作。

作为新世纪的教者,我们的教学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要鼓励学生个性写作,让语文的写作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让极富生命活力的写作课堂充满快乐的信念,从而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他们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融入“小社会”

社团是学生之间交流的载体,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一样,人与人可以在这个天地里接触、交流。而文学社活动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的成员都是爱好文学和写作的同学,同学们借助这个平台展现自我,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每个成员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社团还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真正走进社会,感受人情,这样同学们可以增加阅历,积攒素材,为写作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1.培养兴趣,挖掘潜能

只有把写作当做兴趣所在,才能把积攒素材当做大事来做。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上写作,积极主动的去创作,每一次发自内心的创作都是来自心底的最真的声音,挖掘潜能,给学生写作的机会,可以举行办报纸、出墙报、写文集、搞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2.办好刊物,修养自身

我们要利用好文学社社刊、社报,因为刊物品质的好坏是衡量校园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文章是形象,是水平,是学校文化的名片,刊物更是同学们的精神家园,在此,大家的灵魂得以自由飞翔,那里拥有培植文学奇葩的沃土,是培育文学新秀的摇篮,增添学生文学活动的平台,解决一部分同学想发表文章而不能的遗憾。

(下转第3页)

(上接第2页)

3.放眼社会,开拓视野

文学社有组织或自发的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拓宽了视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文学社在省内外的比赛交流过程中,这种需求就是社员的“心理预期”。

4.采风自然,感悟人生

自然之理就是人生之理,从自然中得到感悟是社团设计活动的目的之一。每一次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吸山水之灵气,萃万物之精华的时候,都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感慨,世间万物,云卷云舒全纳入我们的眼眸,记录在我们的脑海,进而有的创作的热情,不得不提笔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四、一材多用

素材是有限的,但每一个素材是鲜活的,它会拥有多个角度,会有多种理解,会包含多种人生意义,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素材活学活用,争取一材多用。

许多素材的内涵丰富,因而适用于多种话题,面对同一则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能适用不同的话题,从而实现一材多用的目的。

如庄子著《庖丁解牛》,真是小寓言大智慧。

(1)了解规律,掌握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抓住本质,用心处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3)顺其自然,不强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4)避开锋芒,从长计议:“技经肯綮之未尝”

(5)以己之利攻彼之弊:“以无厚入有间”

又如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不同的观点:

(1)做事要明确目标。

(2)实现理想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

(3)良好的主观意愿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结合起来。

(4)磨难练就英雄。

(5)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6)忧劳可以兴国。

由此可见,“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同一则素材有多个理解的角度,可以变换多种陈述的方式,经过加工,侧重的重点就有所不同,使之成为自己需要的话题材料,用得好,用得巧,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时间陪伴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成效的,尤其是引领写作的教育任务更是任重而道远,作文之路似乎很难走,但又必须走,能否走的快乐而有收获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让我们心怀梦想,执着努力,携手并进,体味那作文之路的神奇与美妙,为文学之路的漫延留下我们轻微的足迹。

(作者单位:辽阳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篇5:司法考试行政法攻略——唯有源头活水来

唯有创新活水来--新纺公司三次创业纪实

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百年老企业,靠技术进步起家,走科技兴厂之路,注重产品开发,增加出口创汇,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企业一直处于整体低迷状态,众多纺织企业或步履维艰,或亏损严重,然而,在这片萧条的景象中,新纺公司却一枝独秀,连续50年,年年保持盈利的强劲发展态势.

作 者:孙春旺 王建设 作者单位:山西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刊 名:中国纺织英文刊名:CHINA TEXTILE年,卷(期):“”(2)分类号:F2关键词:

篇6:司法考试行政法攻略——唯有源头活水来

那么作为教者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积累素材呢?

一、立足课本

学生脑中真没有素材么? 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没有把课本的知识联想到写作中去。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有效的积累大量作文素材,必须教会学生立足课本,利用课本,也就是说让学生合理恰当的使用课本出现的名人明例。课本中大量鲜活的、经得起考验的历史名人被我们忽视,反而苦苦追求,最终还是一知半解,实在是舍本逐末。课本中可以利用的素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

凡是能够被课本录用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考证、论证的好作品,它的“好”主要体现在作者的精神境界、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对作者一生的事迹加以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文章的意义,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一了解作者的过程作为一个名人事迹积累起来呢? 比如我们会学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作者辛弃疾,他是爱国志士,一生的志向就是报国杀敌,可是空有一腔抱负却不得施展……知道的辛弃疾一生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把他应用在“坚贞”“爱国”“志向”“ 理想”……很多话题的作文中作为论据了。

2.文中的人物及事件

很多古代散文都塑造的英雄、谋士、志士等形象,而在他们身上都演绎了精彩的故事。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述了“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情节,我们可以把它们用于很多话题:宽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知错就改等等话题。

3.文中的名句名言

课本中有很多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精华文章,这些文章中会有对我们写作有帮助的名言警句,除了教学大纲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段落之外,我们还应该自己主动去诵读,因为很多有道理的话都可以帮助自己写作。例如《论语十则》中句句都是真理,句句都是精华,我们拿过来就可以无需质疑直接去用,这样既节省的时间,有做到了学以致用。

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省时省力,效果还明显。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了作文素养, 一举两得。而课本作为素材属实不用重新整理、验证,文化意义突出,我们用的放心,无顾虑。让学生养成积累课本知识做作文素材的习惯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捷径,更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习惯。

二、品味生活

写作是要有“灵感”的,所谓灵感就是灵性和感觉。好的作家对生活的每一寸角落都会有感慨,有感慨就触发他们写作的灵感,作家都是有生活的,他们的生命体验可以诉诸笔端同读者一起分享,阴晴圆缺都是美丽的风景,喜怒哀乐都是生活的味道,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要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主动去感知这个世界,才能积累更多的素材。世间万物百态,自然广袤无边,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不断地发生着牵动我们情感神经的一幕幕,这些我们如果能够尽收眼底,细细琢磨,又何愁没有生活? 生活就是五彩缤纷的、广阔浩瀚的素材库,我们哪怕每天汲取一点点就足以使作文熠熠生辉。

2.学生要做生活的主宰者,主动热爱它,蓄积能量。热爱生活会让自己成为创造生活的积极分子,这样就会让自己健康、积极、向上、乐观、勇敢……融入生活,创新生活,每天不断进步,不断取得的成绩都是自己写作的原料库,它真实而有意义。

3.学生要品评艺术品 ,感悟历史美。历史悠久中外文明是我们的好教材,名篇名著、古字名画、雕塑建筑等等,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其创作的背景渊源,都有自己的故事,更有自己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品评这些可以陶冶情操,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开启灵感,有利于写作。

作为新世纪的教者, 我们的教学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要鼓励学生个性写作,让语文的写作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让极富生命活力的写作课堂充满快乐的信念,从而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他们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融入“ 小社会”

社团是学生之间交流的载体,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一样,人与人可以在这个天地里接触、交流。而文学社活动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的成员都是爱好文学和写作的同学,同学们借助这个平台展现自我,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每个成员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社团还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真正走进社会,感受人情,这样同学们可以增加阅历,积攒素材,为写作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1.培养兴趣,挖掘潜能

只有把写作当做兴趣所在,才能把积攒素材当做大事来做。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上写作,积极主动的去创作,每一次发自内心的创作都是来自心底的最真的声音,挖掘潜能,给学生写作的机会,可以举行办报纸、出墙报、写文集、搞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2.办好刊物,修养自身

我们要利用好文学社社刊、社报,因为刊物品质的好坏是衡量校园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文章是形象,是水平,是学校文化的名片,刊物更是同学们的精神家园,在此,大家的灵魂得以自由飞翔, 那里拥有培植文学奇葩的沃土,是培育文学新秀的摇篮,增添学生文学活动的平台,解决一部分同学想发表文章而不能的遗憾。

3.放眼社会,开拓视野

文学社有组织或自发的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拓宽了视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 人的内心 有一种根 深蒂固的 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文学社在省内外的比赛交流过程中,这种需求就是社员的“心理预期”。

4.采风自然,感悟人生

自然之理就是人生之理,从自然中得到感悟是社团设计活动的目的之一。每一次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吸山水之灵气,萃万物之精华的时候,都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感慨,世间万物,云卷云舒全纳入我们的眼眸,记录在我们的脑海,进而有的创作的热情,不得不提笔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四、一材多用

素材是有限的,但每一个素材是鲜活的,它会拥有多个角度,会有多种理解,会包含多种人生意义,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素材活学活用,争取一材多用。

许多素材的内涵丰富,因而适用于多种话题,面对同一则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能适用不同的话题,从而实现一材多用的目的。

如庄子著《庖丁解牛》 ,真是小寓言大智慧。

( 1)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 2)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3) 顺其自然,不强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4)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技经肯綮之未尝”

( 5)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以无厚入有间”

又如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不同的观点:

( 1) 做事要明确目标。

( 2) 实现理想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

( 3) 良好的主观意愿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结合起来。

( 4) 磨难练就英雄。

( 5)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 6) 忧劳可以兴国。

由此可见“,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同一则素材有多个理解的角度,可以变换多种陈述的方式,经过加工,侧重的重点就有所不同,使之成为自己需要的话题材料,用得好,用得巧,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时间陪伴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成效的, 尤其是引领写作的教育任务更是任重而道远,作文之路似乎很难走,但又必须走,能否走的快乐而有收获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让我们心怀梦想,执着努力,携手并进,体味那作文之路的神奇与美妙,为文学之路的漫延留下我们轻微的足迹。

摘要:素材的积累,就是平时知识的积少成多的过程。它是为写作做充分准备的。平时阅读任何书籍都可以积攒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语言、句子或段落,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久而久之我们的写作素材就如源头之水,湍流不息了。

篇7:唯有源头活水来

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献、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化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学生成为“歌迷”“影迷”等,除了它们存在一些不成熟认识的因素外,另一因素是他们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例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城市霓虹灯夜景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的贡献,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能源、材料、健康、环境等方面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化学工业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树立物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化学家化学探究活动的严谨与艰辛,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要真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新思想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篇8:唯有源头活水来

宁夏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财政作为牵头部门,肩负着从顶层设计、建章立制到健全机制,从资金预算、财务监管到完善体制等,这一系列工作都将从头做起、从现在做起。宋代朱熹曾言:“革弊,须从源头理会。”意思是变革弊端,要从源头开始。对此若变换一个角度看,还可理解为从源头开始做到科学设计、科学建制、科学实施,在推进中就不会出现诸多弊端,也正如他的诗句“唯有源头活水来”,均体现了“源头”是“本”的唯物观点,对我们今天更好地施政理财有着一定的借鉴。

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中,财政唯有抓住“源头”、抓住根本,正本清源,才能使这泉活水“利万物”,滋润民生、惠及社会、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为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从“源头”上厘清改革路径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政府承担公共服务的新模式,是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新一届中央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改革路径: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财政部也印发了《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对于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利用社会资源、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宁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取得了较好效果,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总体上看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是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和《指导意见》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摆在发展改革的重要位置,充分认识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精心研究制定政策、建立健全制度办法,指导、推动全区政府购买服务工作。2014年在全区面上推开,“十二五”时期初步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工作机制,到2020年在全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从“源头”上厘清职能定位

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能作用,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是厘清购买主体。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为各级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对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也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这里有三种单位的情况应当清晰界定:当前存在一些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在未来改革中可能会转为行政机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推进;群团组织包括妇联、工会、团委等,这些单位一直被纳入行政编制并按照公务员管理,经费由财政负担,虽不属行政机关,但其工作职责和提供的服务也可以向社会购买服务。

二是厘清承接主体。按照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主体。承接主体必须是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以及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而且是独立的法人,能够承担民事责任。

三是厘清购买范围。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应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要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教育、就业、社保、医疗、文体及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应逐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应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都可通过委托、承包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对应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服务,以及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项目,严禁向社会力量购买。

从“源头”上厘清逻辑关系

目前,财政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改革方向,准确理解和把握改革政策要求,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从“源头”上厘清政府购买服务全过程的逻辑关系,做到结构严密、步骤严谨。在准确把握群众需求的基础上,精心研究制定指导性目录,明确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认真处理好“买什么”的问题;准确把握购买主体,厘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认真处理好“谁来买”的问题;规范市场准入,培育市场主体,认真处理好“向谁买”的问题;健全购买机制,完善购买程序,认真处理好“怎么买”的问题;加强绩效管理,完善监督机制,认真处理好“买得值”的问题。

在理顺逻辑关系中,一要理顺购买主体内部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坚持改革方向,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不拖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创新,稳步推进工作。防止购买主体在看不准、有疑问、条件暂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或者裹足不前,防止购买主体各行其是、重复购买服务,或者由于相互推诿导致服务种类和内容缺失,也要防止购买主体“大包大揽”或者“卸包袱”。

二要完善程序规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办法,在购买主体与承接主体之间建立起规范的程序,建立健全以项目申报、项目评审、组织采购、资质审核、合同签订、项目监管、绩效评估、经费兑付等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购买流程,有序开展工作。同时,要及时向社会公开购买服务的项目内容、承接主体条件、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确保社会力量公平参与竞争。严禁层层转包、豪华购买、暗箱操作等违规违法行为,筑牢预防腐败的制度防线;

三要加强资金管理。财政要做好顶层设计,抓紧研究预算编制、政府采购、税收、会计处理等政策措施及技术管理。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在国务院《指导意见》中已明确提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在既有财政预算安排中统筹考虑。随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发展所需增加的资金,应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列入财政预算。因此,要坚持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从购买主体部门预算安排中解决的原则,根据批准的部门预算,由各购买主体安排购买服务计划。财政要加强资金监管,将绩效评价贯穿始终,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相挂钩。同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坚决防止一边购买服务、一边养人办事、“两头占”的问题发生。

从“源头”上厘清工作机制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是一项新的综合性改革工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方向,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艰巨,要用发展改革的理念切实加强组织引导,厘清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财政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组织和指导。尽快建立工作机制,制定指导意见、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等,稳步有序推进。同时,要加强对市县财政的指导、督促。

二是发挥牵头作用。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牵头作用,当好参谋助手,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市县财政部门要尽快明确牵头科股室,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三是加强培训宣传。各市县要切实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确保广大干部群众及相关社会力量负责人、工作人员了解、熟悉和掌握有关背景知识、政策措施及操作规范。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措施等,为推进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篇9:千年岳麓:唯有源头活水来

在中华民族遭受苦难之际,这里走出了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倡导最前沿的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变革;当国家发生“天崩地解”式的剧变关头,这里站出了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栋梁。

这就是世所罕见的岳麓书院。

几百年来,书院人才辈出,经久不衰,绝非偶然。无论立院之根,处世之本,还是讲学之道,育人之术,书院都有它的伟大和神奇之处。

岳麓书院为何能绵延千年办学不绝?一代代书生在这里倡导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它又以怎样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现出中国知识群体的精神历程?

岳麓书院的历史源流

据历史文献记载,唐末五代智璇等两个和尚,推崇儒者之道,割地建屋,购书办学,形成了一个学校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将它扩建为书院,于是岳麓书院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学府。咸平二年(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则重新扩建书院,使岳麓书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咸平四年(1001年),他上奏朝廷为岳麓书院修广舍宇,并请得了国子监的典籍。李允则的扩建,标志着岳麓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规模已经形成,同时包括学田设置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周式任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办学成绩卓著,闻名天下,故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受到了宋真宗的召见。周式学行兼优,真宗要任命他为国子监主簿,留在宫中讲学,但他无心留在朝廷做官,坚持要回岳麓执教。真宗为其精神所动,只得答应他的回山请求,赐给其内府书籍,并书“岳麓书院”匾额。

北宋后期,岳麓书院在地方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被纳入到了“潭州三学”的教育体制之中。《宋史·尹谷传》、明代所编《岳麓志》中有“三学”的记载。所谓“三学”,即指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三位一体,分成三个等级,学生通过考试,以积分高下逐级安排升舍。官办州学学生考试成绩优良者可升湘西书院,最高者方可升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成为“三学”中的最高学府,反映了它在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方面,已高居于州学之上,这是它能够延续900多年办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从北宋开始,它名副其实地成为地方的高等学府。

南宋是中国书院制度的成熟、繁荣时期。南宋书院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理学思潮和书院制度的密切结合。理学是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家们为了振兴儒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并吸收佛道两教宇宙论和思辨方法的理论体系。理学家们利用书院作为自己的学术基地和教育基地,使书院得以蓬勃发展。岳麓书院在南宋走向鼎盛,也与理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分不开。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刘珙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开始修复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修成后,由张栻主持书院教事。张栻和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他为这次重建岳麓撰写了《岳麓书院记》。他主教书院之后,除了继续实现其教育功能外,又增加了学术研究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张栻和学生一起讨论学术上重要的疑难问题,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

与此同时,其他学派的学术大师也在岳麓书院展开学术会讲。当时湖湘士子闻风而动,纷纷来此研习理学,形成了一个学术主旨接近、且有一定规模的湖湘学派,在南宋政治界、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成为闻名全国的理学基地,为理学思潮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湖湘学派的基地后,它的办学规模、成就和影响均进一步扩大,并发展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元朝时期,岳麓书院仍在绵延办学。岳麓书院的教学体制恢复后,由朱熹、张栻所奠定的文化教育传统也得以继承和发扬。明代岳麓书院教育还有进一步发展,规制更加完备。尤其是明中叶以后王守仁及其弟子们纷纷来岳麓书院讲学,他们所倡导的心学思潮对岳麓书院的学术、教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清朝是中国书院的演变、普及化时期。清初,岳麓书院更多地得到官方的支持。因此,书院的院舍建设、经费收支、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完善。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康熙所赐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遣送到岳麓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发布上谕,扶持一些省会重点书院,称之为“省城书院”。岳麓书院名列其中,进一步确立了它作为湖南地方高等学府的地位。乾隆八年,乾隆赐御书“道南正脉”匾额,以表彰书院传播理学之功。

清代岳麓书院不仅有理学传统的深刻影响,还受经学传播的影响。乾隆以后,由于乾嘉学派的影响,一些从事诂经考史的经学家主持书院,他们在岳麓书院研究和传播经学,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同时反映了清代的学术特色和成就,使岳麓的学术风尚发生了一定变化。如经学家王九溪主院,很注意培养学生“通晓时务物理”和诂经考史的务实学风。道光时,更有湘水校经堂设置,它不课时文,专习经史,成为岳麓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开辟了经学研究的基地。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中国进入社会急剧变革的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后来,遂有废书院兴学堂、废学堂兴学校的不断变革发展。晚清以后,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岳麓书院面临变革学制的重大转折。从1903年至1926年的20多年时间里,发生了“岳麓书院——湖南高等学堂——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的学校更替,终于完成了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的学制变革。从古代岳麓书院到现代湖南大学,既反映出教育体制变革的必然趋势,又充分证明中国有着绵延不绝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

传统教育理念的凝聚

几百年来,书院人才辈出,经久不衰,绝非偶然。无论立院之根,处世之本,还是讲学之道,育人之术,书院都有它的伟大和神奇之处。

岳麓书院的精神坐标和价值体系,受唐时湖南老乡周敦颐影响甚大。正所谓“吾道南来,原是濂溪正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江余波”。周先生主张在学术思想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主张,一是强调以性为宇宙本体,从人性、物性中寻求万物所共同的性;二是重践履,倡经世务实学风,反对离开实用空说性命;三是不偏一说,主张融汇众家之长。这一切,都为岳麓书院扎下健康而茁壮的文化根系,以后的枝繁叶茂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学院繁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院善于找到与理想与现实,特别是与统治者妥协的平衡点。在保持相对学术独立性的同时,又积极寻求官方的认可和鼓励,这实在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学院在理性地认可现实统治的基础上,很明智地把持着办学的自由和学术的方向。于是,历代统治者多有褒奖,学者也终有了一个相对言论自由的学术平台。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栻主教,朱熹两度讲学。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

众所周知,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传播学术而闻名于世,而对理学的传播和发扬尤为突出。对于理学,今人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偏见,总会轻易扣上“唯心主义”的大帽子。其实,哲学世界,绝非唯心唯物划分这么简单。这些艰深的思辩命题,还是留给哲学家来解答。先贤们勇于对世界进行多样的思考和深刻的了解,自由讨论,平等交流,我以为这种精神和气氛在中国实在难得。

岳麓书院另一个伟大之处便是“会讲”制度。所谓会讲是岳麓书院的一种学术活动,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进行探讨和论辩,学生也可旁听,既推动了学术又推动了教学。想想看,聆听大师们精妙的语言,体验“思辩”的乐趣,探求人性的秘密,对于老师,对于学生,都是一件多么高尚,多么快乐的事呀。这样自由、开明的学术氛围,在中国文化史上并不多见。当年学院举行“朱张”会讲时,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就学者更是“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舆止冠冕塞途”,想象当年这些鲜活而热闹的情景,便是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件令所有文化人感动激动和愉快的文化盛事。

学院的伟大之处,还在于教育回归纯真的目的。从精神层面讲,学院期望通过教育恢复人性、激发人性更善、更美的一面。正如朱子所说“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或“唯学为能变化气质耳。”从文化意义上讲,学院要求学生“读书有良法”,研习经史子集,通晓时务物理,注重道德规范,从而明理有为。需要指出的是,学院既有尊崇传统的文化坚守,又有“与时俱进”的明智变通。譬如在学术方面,宋明时岳麓学术以朱张之学为宗,清代时则主要传授儒学和汉学,而清末维新变法思潮兴起时,书院也开始了新学的传播,加了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

上一篇:第十九个安全教育日活动方案下一篇:讲课教师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