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暴跌,中国三步棋布局石油消费

2022-09-10

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下跌, 国内成品油连续10次触动调价机制。与此同时, 继2014年11月29日起首次上调成品油消费税后, 2014年12日成品油消费税再次提高。短期连续上调成品油消费税释放出怎样的政策信号?如果油价继续跌, 调税会成为常态吗?这背后的政策意图值得关注。

笔者发现, 我国正通过多种方式勾勒石油消费路线, 包括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 》 (以下简称《计划》) , 连续提高成品油消费税, 以降低石油消费占比;加大原油进口, 增加石油战略储备;批复上期所原油期货, 试图从一个油价的被动接受者, 变为石油消费中价格的主动掌控者等。在环保战略与能源安全的背景下, 未来5年石油消费在中国将稳步下调;而原油期货市场的开放, 使中国谋求在国际原油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议价权力, 也将倒逼国内的石油市场迎来国际的市场化竞争。

2014年12月15日,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称, 要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补贴, 支持可再生和清洁能源, 并再次强调了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 提出建立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战略储备与生产运行储备并举的储备体系。

上调消费税促环保升级

2014年11月末,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OPEC) 宣布不减产, 国际原油在随后不到10个交易日跌至5年新低, 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 (WTI) 近月期货结算价跌破了60美元/桶。

与此同时, 继2014年11月29日起首次上调成品油消费税后, 12日成品油消费税再次提高, 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1.12元/升提高到1.4元/升;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0.94元/升提高到1.1元/升。

对此次提升成品油消费税, 财政部解释道, 2014年内连续两次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 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大力度, 遏制大气污染、促进资源节约和推动绿色发展。这次政策调整提税与降价同步实施, 兼顾了居民和下游企业等承受能力。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的新增收入, 将继续统筹用于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节约能源、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

安迅思能源研究中心总监李莉亦认为, 上调成品油消费税后国家专门强调了资金将用于环保方面, 对于新能源以及天然气汽车等的推广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不久前,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称, 要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补贴, 支持可再生和清洁能源, 明确提出“一降三升”的能源结构调整路径,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所谓“一降三升”, 就是到2020年,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 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 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 到2030年,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而原油的占比将降至13%。

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在2020年完成相关计划, 需要健全和完善能源政策。所以, 未来要完善能源税费政策, 加快资源税费改革, 积极推进清费立税, 逐步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告诉笔者, 提税说明政府层面并不希望石油消费占比快速上扬:“在未来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国家是希望往更偏重清洁能源的方向去调整的。油价的快速下降, 不利于降低能耗与调整结构”。

加速储油保障能源安全

油价的不断下跌同时也令中国进口原油成本不断降低, 为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提供了契机。

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1~9月, 中国每日购买的原油量比消耗量多出44万桶, 是自2010年来最高;1至9月份原油累计进口达22850万吨, 同比增长8.4%。9月中国商业原油库存增加3563万吨, 约2.61亿桶, 而中石油控股的中国联合石油有限公司10月份在新加坡交易平台购买了2350万桶中东原油, 创下了历史纪录。

李莉认为, 在原油进口的加速中, 油价的下跌占到了比较大的因素。“石油在我国仍然扮演着基础能源的角色, 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调利于企业进口石油。石油储备的增多, 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有着不小的意义。”

在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 国内企业对原油的加速进口, 不仅是企业自身层面, 更多还包含了国家层面的调控:“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这样, 一旦发生严重的原油供应中断, 中国就可以有能力运用储备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稳定石油价格, 而不是进一步对市场造成压力。”

中国是世界上进口原油最多的国家, 公开报道显示, 2013年我国原油进口2.82亿吨, 消费4.90亿吨, 进口依存度达到了57.4%。据2014年1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称, 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包括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等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总储备库容为1640万立方米, 储备原油1243万吨。

国家能源局近日也再次强调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 一方面要稳步提高国内石油产量, 巩固老油田, 开发新油田, 突破海上油田, 大力支持低品位资源开发, 建设9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另一方面加强储备应急能力建设, 提出坚持煤基替代、生物质替代和交通替代并举的方针, 到2020年, 形成石油替代能力4000万吨以上, 未来国家储备将要和企业储备相结合。就在此次国家战略储备规模公布之后, 有消息称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4个储备基地的储油总量相当于大约9天的消费量。

董秀成认为, 中国的石油储备体系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是其建设过程是渐进的, 并不能一步到位。

据了解, 到2020年中国第三期储备基地将会建成, 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总容量将达到5.03亿桶的水平, 战略石油储备能力提高到90天。

开通原油期货谋求议价能力

除了环保和能源安全方面的考虑, 政府还在着手提高我国的原油议价能力。

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 中国曾经吃过大亏。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头十年,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形成了一条“中国定律”:凡是中国需要的大宗商品, 都会涨价, 而且是非常离谱的大涨价。缺乏议价能力, 使得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吃了不小的暗亏。

如今, 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调下, 中国并不满足于成为油价的被动接受者。筹备已久的上期所原油期货则正式获批, 为国内的石油市场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2014年12月12日,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明确表示, 证监会近日已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其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下一阶段, 证监会将会同各相关部委, 发布与上市原油期货相关的各项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 证监会将择机批准挂牌上市原油期货合约的日期。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四个原油期货合约: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合约、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和新加坡交易所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 其交易价格是国际原油现货价格的重要参考。

我国进口原油价格主要参照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 (WTI) 和伦敦洲际交易所的布伦特 (Brent) 原油期货, 因此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和石油相关产业影响巨大。

李莉认为, 中国原油期货市场的放开, 对于中国意义非凡。“中国开设原油期货市场, 将使中国在进行原油交易时, 拥有一定的‘主场优势’, 这也是全球的首例。如果期货市场能活跃起来, 不仅对中国的石油能源安全有利, 也将有助于中国在国际市场中原油议价能力的提升。”

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杨迈军此前曾撰文称, 引入境外投资者是推出原油期货的核心所在。李莉亦认为, 期货市场获批, 国际交易方的参与, 将倒逼国内原油行业市场化推进。

“原油期货获批对中国石油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林伯强说道, “但是期货市场需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而且‘三桶油’必须参与之中, 不然期货市场前期很难活跃起来。随着市场化的改革, 原油期货市场中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民企与国际企业, 中国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力也能逐步增加。”

董秀成亦认为, 中国的原油期货市场如果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公信力, 中国将藉此对油价产生影响, 但是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短期内谈国内期货市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还是一个伪命题, 目前国际上石油定价已经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国内的期货市场, 需要拥有完善的体系、足够的市场公信力, 吸引更多参与者, 才有可能使得中国拥有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上一篇:左心室假腱索的超声诊断分析及临床意义下一篇:浅谈斯宾塞快乐教育思想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