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会计的思考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低碳会计的思考范文

关于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要:环境会计是一种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指以自然或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开展的会计。而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的一个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其有利于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有利于正确计算“绿色GDP”、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有利于增强民众低碳环保意识。基于此,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全力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动作用、增强环境会计的披露与监督机制、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强化国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境会计低碳经济绿色产业

一、环境会计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1.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建立环境会计的依据

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环境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环境优势,其主要内容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害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实现低碳化,这也能看出: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推进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而环境会计也只有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GNP及企业生产成本,真实地体现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富有程度,促使企业积极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此外,以研究自然资源成本补偿为内容的大循环成本理论为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它把成本放到整个物质世界的大循环过程中研究,并重新定义成本的构成为:“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从大循环成本理论侧重自然资源消耗成本补偿问题的角度看,环境会计着眼于环境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为环境成本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

2.借鉴传统会计理论和国外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原始社会会计萌芽,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斯·巴斯勒提出的借贷记账法,再到如今形成比较健全的会计体系,可以说发展环境会计已具备传统会

计的理论基础。虽然环境会计对信息核算、确认、报告等各方面与传统会计的有区别,但环境会计仍然能够把传统会计的一些理论借鉴过来。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会计理论界,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诸多环境会计理论。世行在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21世纪建立“信息框架”,实现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落在会计界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上,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1999年以来,日本政府制定并修订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0年7月,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收集了37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处理案例。此外,环境会计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经济学的核心是“我们称之为稀缺规律的不可否认的真理”。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正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环境会计通过自然资源耗费、环境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分析环境质量效益,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关于环境会计对象、目标及原则的已有研究

环境会计对象的重要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是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孟凡利(1997和安庆钊(1999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其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杨雄胜则(李心合等,2002提出,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提法。大多学者(李祥义,1998;李宏英,1999;方文辉,19 99;肖维平,1999;王辛平等,2000;等等认同“二元论”,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具体目标和基本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使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以及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具体目标是充分公布有关环境会计信息,为相关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大多学者认为环境会计核算时不仅须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还具有其独特性。项国闯(1997认为还应遵循社会性、预警性、政策性、多种计价

基础并用等4项原则;孟凡利(1999和方文辉(1999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体现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等7个方面。

4.有关环境会计假设、计量及信息披露的已有研究

学者们认为环境会计可参照传统会计的4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是,因为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使得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会计主体涉及到宏观政府和微观企业等方面;货币计量上以实物、百分数、指数进行辅助计量,用图表、文字等非货币性信息披露拓展。关于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设计,学者们普遍赞同可以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与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两种模式中选择。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耿建新等(2002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孟凡利(1999认为应该包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肖维平(1999认为主要有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及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类型等。

二、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 1.环境会计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无节制地在自然环境下开采,掠夺各类资源,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9世纪2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到二战以后,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剧增,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人类开始改变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转变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发展。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1和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1973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拉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新序幕。20世纪90年代

开始,西方会计理论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将环境问题结合会计理论研究,其核心思想是用会计来反映社会环境资源,最终目的在于控制和改善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199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重要会议上直接把“环境会计”作为中心议题。至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加快构建环境会计,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科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运用基础科学的方式方法,以货币与实物单位计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并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它以国家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可寓于企业财务报告之中,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

负债等内容可直接列于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在说明书中予以说明。国家政府和法律部门可利用环境会计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政府环境保护部门通过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并据此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企业管理当局可利用这些信息,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盈利前景作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社会公众可以了解企业的环境表现,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作出恰当的定位,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如要反映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草场质量、水资源的含沙量、沙尘暴强度等。

2.低碳经济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之后,欧盟在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发,以达成此前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2007年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开始执政后,又提出新能源政策,实施“总量控制和碳

排放交易”计划;并成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进行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交易。2008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著名的“福田蓝图”,成为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涵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变革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2008年12月,欧盟终于就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统一决议,包括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最终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2009年3月31日,美国众议院能源委员会向国会提出《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

此外,联合国也大力呼吁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开始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人类社会首次以法律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2007年2月~11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从不同角度就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原因、预估、影响、适应和减缓措施等进行了详细评估;2007年1 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的巴厘岛举行,并于当月15日正式通过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虽未达成切实可

行的决议,但仍涉及世界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转型。

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现在都在大力推行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尽力研发低碳技术,并对能源、产业、技术等政策进行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人类已经慢慢意识到减少CO 2排放的重要性,经济的“低碳化”开始从普通百姓的自愿行动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等法律、规划,为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上,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推动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

减排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推进经济社会向低能耗、高能效和低排放的模式转型。在经济社会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认可。

三、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环境会计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经济挑战面前,也给了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的机遇,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毋庸质疑,低碳经济既是人类社会通过低碳经济国际合作创建和谐世界的一个机遇,也是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挑战。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就必须走新型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并非片面的经济增长,而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实施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基于可持续与科学发展观,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企业,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就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为此,企业进行系统化的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管理、绿色经营等一系列“绿色低碳革命”,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再次,环境会计的建立是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准确核算相关投入与产出指标,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并融合到会计核算体系中。

2.环境会计有利于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首先,环境会计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须措施,以此核算有关自然资源的损耗

及生态补偿,也只有环境会计才能更好地核算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因素,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需要低碳经济来推进,中央、国务院已经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低碳经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

排放量,己经成为济,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再次,遏制全球气候暖化,削减CO 2 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发展权利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但它从各方面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活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显著成果包括建立了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响应机制,促进了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创建了全球碳市场和新的减排机制,为未来的减缓努力奠定了基础。

3.环境会计有利于正确计算“绿色GDP”

GDP作为政府对本国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一般有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生态与社会进步状况的最重要指标。随着各国对低碳可持续发展认识的逐步深入,加之传统GDP未曾考虑经济过快发展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会计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产物,它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正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环境会计通过自然资源耗费、环境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分析环境质量效益,从而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来说,“绿色GDP”需要从传统GDP中扣除不是真实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剩余的才是科学、真实的“可衡量GDP”。笔者借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研究成果,绿色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社会部分的虚数-人

文部分的虚数。低碳经济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所在,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减排计划,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实行环境会计有利于正确核算出“绿色GDP”。

4.环境会计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

低碳经济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之所在。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减排计划,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争夺全球涉碳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低碳经济及其规则重视不够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可能处于弱势.有继续被边缘化的风险。首先,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从高碳时代逐步走向低碳时代的过程,就是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的当前和长远利益,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次,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品质。低碳经济被人称之崭新的金矿,它蕴涵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它包括参与全球碳市场,加强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使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建筑节能,重新循环使用废物,推动公共交通系统节能技术等。碳基金将是未来庞大的产业,碳交易及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都非常有前景。杭州应当把握机遇,抢占先机,规划建立碳交易市埸,以碳权换技术换资本,实现经济新的跨越发展。再次,美欧日汽车产业竞相开发“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动力车。日本早已实施产业技术升级战略成为21世纪领先的环保国家,丰田推出8款油电混合动力车通用计划4年内推出16款混合动力车。欧盟积极支持发展氢能动力车,美欧能源产业也在加大对低碳能源及技术的开发,提高核能、风能、太阳能、可再生生物能、清洁煤等替代能源的开发比重,积极研发碳捕获及埋存技术。

5.环境会计有利于增强民众低碳环保意识

很长的时间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粗放型、简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过度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进行,不顾及下一代的生存发展,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与

局部利益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首先,实施环境会计,推行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必然要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其次,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提升

环境生活品质。低碳经济在控制减排的基础上,提出减碳要求。企业在推销自身和产品时,都应注重其环保追求和环保性能,而不仅仅是对生产过程的环保控制。

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思考 1.全力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动作用

政府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手段、金融手段、价格手段、产业手段,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首先,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便于从会计的视角对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环保监督与控制,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家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费、无偿使用,无疑将导致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恶化,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与披露,这本身意味着需建立新的、更合理的商环境会计体系。其次,应尽快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如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与收取排污费制度等都是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环境资源的立法与执法,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为环境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再次,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与规章制度。需要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监测和计量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环境会计。

2.增强环境会计的披露与监督机制

会计最重要的职能在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建立环境会计,推进我国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揭示,因此,应加强监督,由政府或有关社会机构,依据国家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会计相关法律,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其次,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了统一的标准。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准则体系,进而全面保证环境会计行为的规范和实施。再次,要制订环境会计审计法规,建立环境会计审计制度。由政府审计或有关社会机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公正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做推广工作。此外,还要加强环境审计,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其审计重点可以包括:环境保护法的合规性;企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程序;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关于有害物质的贮存与处理;环境经济责任的记录与披露等等。

3.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

绿色经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ISO14000系列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它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系统之中,如“为环境而设计”、“绿色融资”、“绿色采购”等。绿色经营系统是企业为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相协调。首先,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孤立存在,应该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只有在企业建立起绿色经营系统,才能为环境会计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其次,需要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选择好地点,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逐步积累成功经验,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由生态环境资源评估单位牵头,可以适时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参加,积极开展环境资源的监测、评价与计量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4.强化国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

国际上的“绿色消费主义”迫使整体产业都“绿色”起来,基于此,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之顺利实行环境会计,对外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成为企

业的自主选择。首先,要树立全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督促企业做好环保工作。因为他们的生产行为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被破坏的最直接因素。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环保举动的重要性,才会在经济行为决策时考虑到相关的环境因素。同时,环保意识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中体现出,使他们认识到会计工作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他们才会考虑真正推行环境会计。其次,通过充分的报道宣传,让消费者对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都建立起“绿色消费主义”理念。使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选择时关注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不从环境保护不力(如造成较大环境污染、不节省能源、不节约资源的企业那里购买产品。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改进环保状况。再次,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否则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只能是想象。为此,有必要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钟卫稼.基于科学发展视角的环境会计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 (5:8-10. [2]陈文君.低碳经济下江西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选择[J].价格月刊,2010(10. [3]徐兰.关于我国环境会计实施发展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 009(5:44-47. [4]陈煦江.环境会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3(6:33-34. [5]金英子.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 [6]萧晓.发展低碳经济的区别性价格对策研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6: 10-15.

第二篇: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的思考

关于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思考

一、引言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如今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每每提及“低碳”这一概念,人们往往更多地想到工业和城市,事实上,农村也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子”,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农村也是重要阵地,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的使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废物、废气的排放相应地增加,加之不少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相对落后,环保意识较差,废品随意丢弃,废气随意排放,生活污水乱流,禽畜粪便乱拉,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另外,农村能源浪费惊人,能源消费结构也不合理,等等。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决不能忘掉农村,倡导低碳消费,同样不能忘掉农村。鉴于此,本文拟对发展农村低碳生活,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二、农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紧迫性

在农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紧迫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能源消耗矿物燃料化,含碳废气排放增加

燃烧矿物燃料,过去主要在城市,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在农村了。自古以来,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只是烧饭、取暖,而主要用的是柴草、桔杆。尽管这也排放废气,但排放的规模、浓度,对大自然的影响不十分严重。如今这种情况已发生了变化:第一,许多地方农村居民的

1 烧饭、取暖用能源,全部用上了方便、省力的煤,或比煤更好用的液化汽、天然汽。农村所用电力,许多也是火电,用电增加,也增加了矿物燃料的耗费。第二,农用机械、农用汽车、家庭小汽车的越来越多的使用,大量的高含碳的尾气排人天空。。第三,多数乡镇企业烧的都是矿物燃料。在我国乡镇企业中,制砖、水泥、铸造和炼焦四个行业,名列乡镇企业污染榜首。

另一方面,不少农民对“节约”能源的认识较为缺乏。受传统利用方式和能源资源收集成本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人均能源消费远远超出其基本能量需求。另外,由于化肥对有机肥的替代,矿物燃料和二次能源对役畜和日常能源的替代等原因,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尤其是秸秆资源大量剩余,在没有找到经济、有效地利用秸秆途径的情况下,农民采取就地焚烧、推入水中等不适当的处置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碳排放提高,构成对村民居住环境的污染。

2、生活垃圾排放增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居住由分散趋向集中,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凸显起来。在农村地区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垃圾处理中心,村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不少村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流,将垃圾直接堆放在路边或者河沿,造成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污染日益严重。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以及其他原因,村镇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3、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近年来,农村的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

2 菜篮子。然而,这些“菜篮子”工程所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及时还田做肥料,有的养殖场甚至直接把废弃物丢弃在外面,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污染了农村环境,影响了农民生活。有资料显示,我国环境污染正在转型,工业污染比重下降,农业污染日益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有机污染已相当于全国工业污染的总量,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

4、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时浪费也惊人

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缺水问题严重,仅农村约有8000万人口和4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另外,我国农村水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北方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比南方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在农村,村民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用水方式,缺乏节约用水的意识,导致水资源的浪费也很惊人。另一个严重影响农村用水安全的因素是农村水污染。近年来,农村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影响农村居住环境,并直接威胁广大村民的身体健康,也致使农村癌症发病率不断地升高。

三、实现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几点建议

坚持走低碳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动摇的选择。实现农村低碳生活方式,我们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变废为宝,加强农村综合治理

目前荷兰、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严格的立法来规范和管理来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畜禽污染防治法规则比较粗放,仅在污染管理方面有原则性规定,有些地区执法不严,

3 执行力,因此,应该完善现有的养殖业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其规定应该严格细致。

变废为宝,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是污染防治的根本方向。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畜禽粪便利用率偏低。我们应该意识到畜禽既是废弃物,同时也是丰富而又优质高效的有机资源。因此,一方面,通过将畜禽粪便配以辅料,经过堆置发酵等工艺流程,加工成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另一方面,在规划养殖业的发展时,应根据各地土壤、气候、农作物种植和环境情况,对畜禽养殖场进行合理的选址和设计,建立土地、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发展方式为质量效益和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沼气能源,实现农村能源革新

沼气作为生活用能,可用来发电、照明、做饭、取暖等,可节约用煤、农户材火使用量。粪便、秸秆等生物质能如直接燃烧,会排放出大量的SO2CO2等有害气体或温室气体,但是加工成沼气,可以作为高效的生活能源,减少CO2S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作物种植、农民生活、农产品加工等多种活动整合起来大力发展沼气经济。通过发展沼气经济,可以为粮食生产提供优质肥料,增加清洁能源供给,生产生态食品,减少农民的生活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源效益的统一。

3、大力推进太阳能进农村进程。我国西部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适宜大量推广太阳能灶。在西部农村大量推广太阳

4 能灶,会大大减少因燃柴(草、木)、燃气、燃煤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地方政府应出台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太阳能灶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

4、依靠科技支撑农业生产低碳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低碳可做的文章很多。可以说,在农业领域,实现低碳的可行性很强。农业多个环节都可以考虑如何做到低碳,从农业投品来看,比如水资源,中国的农业耗水极多,浪费极大,用水方式极不合理,造成极大浪费。水用于灌溉,还要消耗电能,如果节水,就节约了灌溉用能,对低碳发展作出了贡献。要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速度,在农业领域大力推行低碳技术,提高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5、转变管理理念,进行制度创新

低碳理念的本质是降能降耗。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实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责任制,从国家法律法规的高度,逐步开发完善农业能源效率标准。要重视对国内外低碳农业先进经验的研究,包括能源、环境、建筑结构、给排水、绿地等碳减排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国家应加强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引导农村开发低碳产业,鼓励公众使用绿色材料,倡导低碳经济,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着力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巩固和提升低碳整治成果,使环境保护日常化、制度化。

6、加强资金支持

5 农村生态创建投入不足是个大问题。基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的现实难题,村庄整治、建设需要大量投入,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绿化养护、基础设施运行维护也需要后续的资金支持,但鉴于村镇级财力有限,此方面的资金支持难以保证。只有金融资本和市场资本在农村落地生根,才会孕育出更多的现代农业企业,也才能推动低碳农业的兴旺发展。在投入上,应进一步拓宽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破解资金瓶颈难题。

7、全民参与,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减少碳排放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不少人文化程度较低,对农村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理解不深。不少村领导干部没有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往往把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而农村环境保护又常常让位于城市环境保护,从而导致农村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大力宣传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还涉及到子子孙孙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强教育,让广大村民意识到生活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严重的危害性,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

第三篇:浅析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如何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首先,中国是一个极具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而发展低碳经济是抵御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挑战的积极措施。中国有责任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作出贡献。

再者,中国能源相对贫乏,煤炭在能源中比例过高的国情也使我们必须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否则我们的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和不可持续的。

第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按常规发展是不可能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赶超的机遇,这也是我们必须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

发展低碳经济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货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破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多数地区风能发电成本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上涨。

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它在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和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梢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经常饮用的纯净水,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不仅制造了过多的垃圾,产生了白色污染而且过多消耗了宝贵的石油能源。据计算,全国减少10%的购物袋可节省能耗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实行低碳生活,还要戒除以大量消费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由于人们将现代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靠高耗能的动力系统,往往几百米路,上几层楼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外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提高,而很多人减肥,习惯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使用电动跑步机,其代价是多耗放能多排温室气体。凡此种种,都和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的目标相背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提倡节能减排还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身边作起,这细微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的节能细节,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看似数量很小但乘以13亿就会成为巨大的数量。我们应当遵从古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都应从日常生活中,面向公众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意义,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

第四篇:发展低碳经济的系统思考(形势与政策)

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是涉及到技术创新模式、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低碳技术是必要手段、倡导低碳消费文化是关键环节、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根本保证。只有对诸方面统筹把握、系统思考,才有可能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低碳经济是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特征的运行模式。”[1]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降低生产和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目的是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发展方式、技术创新模式、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低碳技术是必要手段、倡导低碳消费文化是关键环节、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根本保证。

1 创新低碳技术是必要手段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撑。要使我国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简单地说,低碳技术就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是降低碳强度(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提高碳生产力(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出的GDP)的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效利用能源的技术

我国利用能源的技术现状是,能源消耗多、利用率低。“2006 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 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 倍,是美国的4.3 倍„„目前我国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 个百分点。”[2]能源利用率低是制约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高能源利用率技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现有的煤炭利用技术进行改造,提高煤炭的干馏、气化、液化技术在煤炭利用中的比例;二是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热、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三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新技术。如: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技术、高效天然气火力发电、大容量、低损耗电力输送技术、新一代高效照明技术等等。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被认为是“煤炭、天然气、核能和再生燃料之外的第五种发电‘燃料’,更高的能效意味着可以减少2/3 的温室气体排放。”[3]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

1.2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炭属于

高碳能源,燃烧1吨煤炭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2007年我国碳基燃料共排放CO2 5413亿吨, 居全球第二。”[4]如何在现有能源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创新减少碳排放的技术是必然选择。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主要是:碳捕集、碳埋存、碳转化等。碳捕集技术,即化石燃料燃烧前后的脱碳技术;碳埋存技术,即“将捕集起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深埋于海底或地下,以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5]

1.3 开发低碳或零碳清洁能源技术

现有的地球能源,不仅储量有限,而且碳排放量大。开发低碳或零碳清洁能源,既可缓解传统能源难以满足需求的巨大压力,也可极大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气候的进一步恶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已成世界共识。奥巴马政府已把开发利用新能源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

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光能、水能、电能、生物质能、核电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太阳能是首屈一指的低碳能源。太阳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可达5.6×1012千瓦小时,相当于全球能耗的40倍。”[6]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资源蕴含量高、能源质量好、排碳接近零等优势,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但问题是开发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应用。现阶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风能发电价格也高于煤电水电。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给以政策性补贴外,如何从技术上降低成本,使清洁能源得以广泛推广应用,这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能源科技的创新,对我国顺利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近期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有: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日本提出要用21项低碳技术实现日本二氧化碳排放减半目标60%的计划。”

可见,低碳经济引发的是一场系统的技术革命,只有使“技术范式实现一次重大的飞跃性转变,才能支撑起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的发展。”[7]

2 倡导低碳消费文化是关键环节

创新低碳技术只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发展低碳经济还离不开低碳消费文化的价值引导和滋润。低碳消费文化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消费文化是指一定时期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的总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文化主导着人的消费行为、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消费选择,而不同的消费文化对经济发展必然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次性的、便利的、过度的、奢华的、攀比性的高碳消费文化刺激了高碳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以资源能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增长。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重塑消费价值理念,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摒弃高碳消费,自觉地进行低碳消

费。

所谓低碳消费,也可以说是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消费,是指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适度的、绿色的可持续消费。

首先,低碳消费是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不是过度消费,而是“满足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是人的生存和 [8]发展所必需的消费”。而过度消费是超出实际生活需要的、不必要的消费。如:高温30度就开空调,一个半小时洗一次澡,点的菜吃不完剩一大半等等就是过度消费的表现。过度消费就是浪费,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适度消费是在自然资源、能源可承受基础上的消费。地球上的资源能源是支撑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最低限度的资源能源支撑,社会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发展。而地球上的资源、能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只能满足人的消费,不能满足人的浪费;不是仅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而是属于子孙万代的。所以,消费必须考虑地球的可承受能力。

适度消费不是奢华消费,而是与国情国力相适应的消费。奢华消费是对商品所代表的社会符号的消费,追求的是时尚,满足的是心理上的需要——把奢侈品作为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标签,满足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奢华消费实质上是身份消费、炫耀消费、面子消费。人们在物质消费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误将消费品与人的价值等同,把消费什么、怎样消费视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生存价值、尊严的重要标志,把物质享受作为追求的目标和幸福的标准。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四位, 而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在世界100名之后。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仍然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但截至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列首位的日本”。[9]照此下去,也许到2012年中国就能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这与排在100位之后的“中等偏下收入”的国情是极不相符的。这种消费文化和价值观念不仅造成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而且造成了年轻的“月光族”、“年清族”茁壮成长。尽管他们的收入不足以支持其消费奢侈品,但他们却愿意倾其所有、甚至不惜透支信用卡购买奢侈品。

其次,低碳消费是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自觉不使用或抵制环境影响因子大的“黑色”产品,而使用那些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既不污染环境、自身也不被污染,既有利于环保、又有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的消费。

绿色消费是把产品的使用价值用干榨净、以减少对环境排放的消费。绿色消费消费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的是人的实际生活需要。一件消费品只有当其物质结构完全遭到破坏、丧失了作为该产品的使用功能时,才不再具有使用价值,

而不是仅仅因其不再时尚就要被扔掉,再去购买符合新时尚的消费品。

绿色消费是循环消费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一次性消费是用完就扔的消费。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水杯、一次性尿不湿等等。一次性消费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仅以一次性筷子为例:“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需要500万立方米木材,砍伐2500万棵树木”。[10]这还只是产品本身所耗用的资源,还不包括开发、采购、投产、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所消耗的能源和社会资源。可见,一次性消费是典型的高碳销费和不可持续消费。而循环消费是当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在这一个环节上用完后,还要使其在其他方面反复、循环利用,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从而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排放。

倡导低碳消费需要澄清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低碳消费不是守财奴式地遏制消费,而是要摒弃消费主义文化所鼓吹的过度消费、奢华消费及一次性消费。过度消费超出了实际生活需求;奢华消费是一种不理性的盲目追风消费、炫耀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一次性消费只考虑方便和快捷。这几种消费价值理念都是把地球资源能源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能够无限消解废气、废水、废物的垃圾桶,根本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而低碳消费是崇尚节约的合理消费。低碳消费文化倡导在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约资源能源、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低碳消费不是贫困消费。贫困消费是基于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财富匮乏基础上的消费。贫困消费的消费结构单

一、水平落后,是谈不上消费理念和消费价值引导的被动的、没有选择余地的非理性消费。而低碳消费是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物质财富丰富基础上的消费, 是在正确消费价值理念指导下、对异化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理性反思,对消费文明的积极重建。它把人类的消费行为纳入生态系统之中,使之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低碳消费体现了后现代人高境界的人生态度,高品位的精神诉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

第三,强调低碳消费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有人说,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刺激消费,没有消费如何能拉动经济? 低碳消费不是不让消费,而是反对浪费,主张科学、合理的健康消费。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模式,“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会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出现。” [11]以公众的低碳消费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并进而刺激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带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事实正是这样。短短几年间,低碳经济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正在成为世界经

济发展的新支柱。有关机构研究统计,“低碳行业2008年收入大幅增长75%,其中上市企业营业总额达5340亿美元,超过航天与国防业5300亿美元的营业总额。预计到2020年,该行业的年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12]

以低碳消费文化理念为指导,变高能耗的过度消费为适度消费、奢华消费为简约消费、黑色消费为绿色消费、一次性的便利消费为循环消费,由此推动经济由高碳向低碳健康发展。

3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根本保证

低碳消费文化只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只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才能使低碳消费文化从理念变为扎扎实实的具体行动,才能实际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生活方式是相对于高碳生活方式而言的。以往城市居民、尤其是都市白领的生活可以说都是高碳生活。比如,“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就排放了278 千克CO2;用100 度电,就排放了78.5 千克CO2;自驾车消耗100 公升汽油,就排放了270 千克CO2;拥有100平米的住房、一辆轿车的三口之家,一年就会排放近百吨CO2。”[13]可见,在我们享受着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都市生活的背后,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如果继续享受高碳生活,不仅地球资源承受不起,而且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气候的日益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威胁。所以,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型,由高碳生活转向低碳生活,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日本就把转变生活方式作为减排CO2的关键。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饮食起居中所耗用的资源能源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节能减碳的生活。

低碳生活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有人说,过低碳生活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事,与我们普通个人无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每天都在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乘电梯、开空调、开私家车、吃快餐„„可以说,哪里有能源消耗,哪里就有CO2的排放。碳排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过低碳生活,做绿色公民,阻止全球变暖,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

低碳生活不是遥不可及,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人认为,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其实,低碳生活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人人都能做得到的现实生活。比如,不用时随手拔掉电源插头,减少家用电器的“待机能耗”,“仅彩色电视机一项,一年就可节省电力几百亿千瓦时,相当于几个大型火电厂的发电量”[14];尽可能踩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上下班,少用或不用小轿车,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省近53亿升天然

气,减少15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还锻炼了身体,是不花钱减肥的最佳途径;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不仅可以遏制白色污染,还可以节约生产塑料袋的石油资源,从而减排二氧化碳。节能就意味低碳。低碳生活是每个普通公民都能做到、而且都应该做到的。

低碳生活不会降低生活质量。低碳生活并不意味着刻意节俭、放弃一些生活享受,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低碳生活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倒不如说是一种修养、一种生活态度。只要思想上重视节能减碳,并愿意身体力行,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形成一种习惯,你就是“低碳族”,过的就是优雅而时尚的“低碳生活”。比如:随手拧紧水龙头;随手关灯;尽可能少用纸张,多使用电子文件;不吃反季节蔬菜水果;盛夏时,在身体可容忍条件下,把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尽可能不到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人工环境中进行健身,多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有氧锻炼;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随身携带水杯,少用一次性木筷、纸杯、纸巾,重拾手帕,不仅保护了森林,而且手帕绝对比纸巾更富有人文意蕴。这既是一种良好习惯,也是环保人士的标签„„如果你能够主动购买碳汇林或种树,那就是造福人类的、称得上高层次的低碳生活。“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研究表明:陆地森林植被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机体中,“每年森林植被净碳吸收量约10 亿到15 亿吨。”[15]因此,植树造林并不是简单绿化生态环境,而是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可见,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多与自然亲近的生活;就是简约素朴、更自然、更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低碳生活不为面子、身份、地位所绑架、是实实在在的真生活。低碳生活不是降低了生活质量,而是提升了生活的品味。这是有知识、有修养的后现代人所追求的高品位、高层次、高境界、高水准的生活,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到技术、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对低碳技术、低碳消费文化、低碳生活方式统筹把握、系统思考,才能实际推动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

附:低碳经济相关资料

“科技是生产力(或第一生产力)。”其实,在“低碳”诉求的今天,科技是生产力之说已经不是提高生产效率那样简单了,它涉及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和人均能源相对贫乏,家庭的教育投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较高的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改革动力的意义更是不同凡响。

人们世俗观念中的“科技”其实仅仅是人类生产方式从狩猎、农耕过渡到大规模制造等一系列演变中的一个阶段的智力生产活动。人类通过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突破了自身在体力上的极限,通过所谓电气化(包括今天的数控化),在一些领域突破了自身的运算极限,提高了机器的效率。所有这些可归结为人类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是向大自然索取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于是,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为自身的未来积累着隐患,即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的隐患,如资源和能源的枯竭、环境生态的破坏、动植物物种的濒危以及人类自身的过度繁衍。所有这些揭示了一个事实:大规模制造作为人类生产方式主流的阶段该结束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结束了又如何?人类拿什么来代替大规模制造所提供的生活资源和感官享受?靠什么来再生已经被过度索取的地球?毫无疑问,人类不可能回到农耕和狩猎的时代。即使人类有此决断,地球上也没有多余的农田可耕、没有足够的猎物可狩了。人类只能向前走,采取以更加聪明、合理而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以精神和身体的更加健康赢得幸福的感觉。要实现这一点,人类只能靠更加人性的人文、更加理性的科技,以及为此提供保障的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结构。如果我们仍然相信历史唯物主义,在实现新型的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人文意识时,显然以科技为基础的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是最基本的动力。

上述认识自然地导致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开创了以大规模制造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代的科技将无可代替地成为终结这一时代的推手,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科技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以质的提高来代替量的提供。举例来说,我们今天的住房在夏天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抵消由充足的太阳能造成的炎热。这在能源的利用上是多么不合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将与太阳能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形式变为热能以外的能量,岂不既省却了空调,又多出了房屋供电?再说我们的世博 会,各国展馆中越来越多的科技和人文信息是通过光电媒介展示给世人的。既然如此,如果我们用更生动、形象、如同身临其境的全息影像表达方式,一届世博会是否可以在许多城市同时开办,实体馆和光电虚拟馆(在某一城市是实体馆)构成完整的世博园,从而省却大量人员的交通消耗?另外,同新能源产业并行,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基本上属于主要靠科技而不大量消耗资源的人类追求健康和幸福的方式。这些例子说明科技在低碳经济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技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不是孤立的,与人文观念和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互动。我们仍拿房屋和太阳的相互作用说事。作为太阳能变为电能的光电材料主要成分的硅元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而让建筑物的屋顶和外墙(至少向阳的部分)统统覆盖太阳能电池板却成本不菲。这是由于太阳能电池板的技术附加价值及附加价格太高,人们消费不起。但是从逻辑上说,人类能够消费得起再用若干年便枯竭的化学能源,却消费不起可从太阳能得到再生的能源,一定是人类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没有理顺。我们的经济关系尚未

适应技术的生产和高度人性化的服务成为人类消费资源的主要提供渠道的时代。我们的人文观念更没有达到使上述经济关系呼之欲出的水平。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人们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因此,谁率先抓住机遇,在低碳经济领域优先布局,率先集成科技力量,构筑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以低碳技术为主要方向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加速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谁就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正是基于此,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聚焦发展低碳经济,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布局新的科技增长点,以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

科学技术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当前要积极支持开发先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提高能效水平。

第五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成都发展模式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由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尤为严峻。从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动态与实践情况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新一轮全球经济的增长点,不仅可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而且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低碳经济模式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成都作为内陆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不但可以提升成都的城市功能,实现跨越发展,而且可以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城市集群化、技术现代化、生态低碳化,实现城市功能以及产业升级,使得工业化在部分方面一步直接跨越到工业化后期。这样的一个跨越,可以直接影响成都在全球城市价值体系中的位置。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战略、产业链条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引擎经济发展和借鉴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四个方面,分析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成都发展模式。

一、构建低碳经济的城市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不是“零”碳排放,而是对碳总量和碳强度进行控制。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产业结构升级、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等成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政府必须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升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从长远和全局的视角,规划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积极创造有利的环境。如美国把节能环保产业推到国家战略的前沿,欧盟拟斥巨资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制定了“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抢占先机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远来看,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构建一个综合型的低碳社会,涵盖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低碳的能源结构,低碳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业,低碳的消费模式,低碳技术支撑等。城市建设需注重低碳理念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以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也将为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保障。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成都应依据城市的资源特征和产业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探索一条独特的低碳转型路径。制定长远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合理的城市规划;尽快研究制定成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抓紧制定适合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体系和碳排放可量化标准,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低碳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二、改善“高碳化”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

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演化之间存在一条倒U字形曲线, 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和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是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过去和现在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今后产业价值链可能分布在高技术产业,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

改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例如,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即降低其创造的单位GDP的碳强度,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使之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如针对煤电厂的技术改造计划,要求煤电厂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另外,汽车产业中兴起的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也是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范例。

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我市将重点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等新能源产业。成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劣势并存。突出的是在新能源的很多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比如我市的LED照明在产业链中居于中下游,产业化、商业化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产业规模和产业配套方面尚存在差距,成都新能源产业必须突破技术瓶颈,完善产业群间循环经济产业链,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基础,逐步压缩“高碳化”产业存量。

一般而言,第

一、

二、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单位产出增加量会逐次减少。从各国影响系数看,第三产业普遍小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小于第一产业,如英国分别为0.0002

35、0.0104

45、0.051490,英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1%,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1%;第二产业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1.04%;而第三产业每增加1%,只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02%。各国经济结构不同,所使用的技术不同,导致各国第

一、

二、三产业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度不同。

成都的产业发展虽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美国在1997年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2.0:27.0:71.0和日本的1.9:37.9:60.2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样,与上海相比,也存在差距。上海在2008年

一、

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1.8亿元、6235.92亿元、7350.43亿元,其比例为0.82:45.52:53.66,第三产业比重连续9年保持在50%以上。成都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实践中,改变了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状况,并将力争“十二五”末期,成都

一、

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目前的6.9∶46.6∶46.5调整为5∶35∶60,产业结构将会进一步优化。从国内较发达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来看,成都要成为中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还需加快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

三、促进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的引擎作用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和创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起着核心作用。技术创新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维持在38%以上, 2050年将达到50%左右,因此,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创新,包括碳捕捉、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等,打造世界先进的耗能产业装备体系、世界领先的用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对未来成都走低碳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发展先进节能技术,依托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都应以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研究技术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核心作用、机理等问题,分析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力的有关战略思路。从我市的市情、实际、发展阶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低碳经济道路。

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产业由一般意义上的“绿色技术”, 向新的“低碳技术”的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与以往不同的是,低碳经济在催生一个新的经济体系的同时, 也催生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与低碳经济相伴随的新的技术范式的出现, 以及对各个产业的要求, 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及其结构的改善永远有赖于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只不过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 这些技术层面的创新处处凸显的是“低碳技术的创新”, 使技术创新的竞争步入低碳技术及其创新的竞争。

市政府在《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明确提出我市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技术研发为支撑,以重点企业为载体,重大项目为抓手,突出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及核心部件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做大做优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成都(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0年10月“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挂牌,标志着成都新能源产业功能区进入了“国家队”。该发展区已初步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能力,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及拥有主要的技术支撑,正在形成以太阳能、核能、风能等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特色产业三大工业经济区域,成都未来工业发展布局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四、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模式

国际上很多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绿色城市”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经验。如柏林已经制订了有效的气候变化战略和能源战略,通过热电联产来实现节约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的目标;编制太阳能地图册,用以管理太阳能应用与节能减排效果监控。西班牙巴塞罗那推出“能源改进计划2002 - 2012”,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特别是太阳能),减少了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该计划包括促进政策、示范项目、法律与管理手段,并将能源措施纳入到城市发展中。瑞典的马尔默将威斯特拉汉能建设为一个新的碳中和居民区。有1000个家庭的能源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100 %的可再生能源方程是基于一个周期,也就是说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城市辖区借助于城市系统,在其他时间,威斯特拉汉能地区用其能源盈余来供应能源系统。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较低的建筑能源使用,城市密度和可持续的交通对这些活动进行辅助。

伯明翰作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心曾经盛极一时,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转移逐渐走向衰落。经过漫长的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努力,最终发展成为一座富有文化内涵的会议、展览和商业旅游

城市。伯明翰的成功转型得益于产业定位明确,将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金融、咨询、零售、会展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创意园区,建设知识城市,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区,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类似的城市如美国的波士顿,作为美国最早完成工业化、最先发生传统制造业外迁的地区之一,发展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部门成为波士顿摆脱产业转移困境的重要选择,目前已经在波士顿的128 公路区形成高技术企业密集的产业区,其知名度仅次于硅谷。

国外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经验。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大多数城市也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还有更多的发展理念与方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尤其是如何将低碳转型路径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城市类型和特征相接轨。笔者收集了目前国内一些低碳城市发展的理念和行动规划,如表所示:

国内低碳城市发展探索比较

综合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实践的结果,我们发现,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功能定位与所在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不同,总体来讲,国际城市相对探索出了更为有效的低碳发展模式,而国内城市的发展实践更多还处于尝试性阶段,相对比较零散,主要集中于低碳园区示范,低碳产业选择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式的探索,多是重点关注低碳发展的某一方面,如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始改善交通体系,开发低碳建筑等,尚没有形成相对较成型的低碳发展体系。

成都作为西部内陆城市,在朝现代农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奋进的过程中,确保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应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上勇于借鉴,大胆创新,走出独具城市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

结语

低碳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简单的政府行为,也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而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与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理念教育等手段,推动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的市场化,从而调动企业、居民的积极性,让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被企业和居民接受。最终才能构建起符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双重要求的低碳化城市。

上一篇:第三次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大水头煤矿顶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