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林院校招生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2022-09-12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可见, 国家对“三农”问题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这也给农林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然而, 农林院校却受艰苦性行业特征和社会认识不足等问题的影响, 与其他院校相比, 农林院校的招生形势严峻, 招生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1 农林院校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当前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与社会对农林院校曲解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但是我国农业却存在农业科技含量低, 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要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就必须率先发展农业科技, 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对此, 国家给予高度重视, 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积极倡导“新农村”建设,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然而, “学农没有出息”依然是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曲解。一提起农业学科, 很多人就认为是在地里种地干活;现代农村孩子念大学就是为了脱离农村, 跳出“农”门, 认为从事农业辛苦, 沾个“农”字就低人一等。在这种曲解的影响下, 农林院校的招生工作面临着一定的局限性。

1.2 农林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农科类专业生源数量及质量比较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进程, 全国普通高校自1999年扩大了招生规模。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为108万人, 到2006年为530万人, 9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增长5倍。与此同时, 农林院校也扩大了招生规模, 以本校为例, 1998年本校的招生计划为1205人, 到2006年招生计划为3600人, 增长近3倍。尽管近几年招生规模呈加速发展的趋势, 但农科类专业的生源数量却成反比例变化;带着对“农”的曲解, 一部分考生及家长即便是选择了农林院校, 但也不会选择农科类专业, 哪怕该专业为特色优势专业, 而更多的是会选择那些非农专业。

农林院校录取过程中一般都要录取一定数量调配志愿的学生, 同时, 由于专业志愿比较集中, 部分录取的学生不能满足其专业志愿而被调剂到农科类专业, 根据对本校2006年招生调剂专业录取情况分析, 2006年共有52个招生专业调剂录取559人, 其中12个农科类招生专业调剂录取了225人, 占40.25%, 而其他40个非农科类专业则调剂录取了334人, 占59.75%;另2006年本校农科类专业共录取新生611人, 而没有志愿被调剂录取的就有225人, 占36.82%, 农科类专业调剂生源比较多, 导致入学后这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太稳定。

农林院校不仅在录取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 而且新生报到后提出调整专业要求的较多, 少数考生甚至不报到或者是报到后又退学, 新生报到率相对较低, 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增加了农林院校招生工作的工作量。

1.3 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与农林院校农科类专业办学规模的比较

据统计年鉴调查显示, 2004年全国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53.1万人, 而从事农林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75.2万人, 仅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2.38%;全国每万亩土地仅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中, 从事科研活动人员, 大学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7.36%, 专科及其以下占62.6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1 6.5%, 初级及其以下职称的占53.33%。农林科技人才明显短缺, 与此同时, 农林院校农科类专业的办学规模却不尽如人意。2000年, 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农林院校由65所调整到50所, 其中高等农业院校44所, 高等林业院校6所, 农林本科专业由38种调整为15种。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科在校生309142人, 占全国2.18%, 其中本科164514万人, 占全国的2.23%, 专科115698万人, 占全国的3.23%, 研究生28930人, 占全国的3.53%, 成人高等农林教育在校生68899人, 占全国的1.64%。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与招生生源不足现状, 也困扰农林院校招生。

2 成因分析

2.1 社会习惯认识的因素

(1) 前几年, 由于农林院校的报考志愿率较低, 在录取的过程中, 一般都要降分录取。多数省市招办明文规定, 对于第一志愿报考农林院校或农林专业的考生加 (降) 10到20分投档, 这在社会上形成农林院校只有降分录取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错误认识, 严重影响了农林院校的生源。

(2) 农林是艰苦行业, 不但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差, 而且劳动强度大, 生活待遇低, 研究项目周期长, 出成果不易。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农业科技发展情况不甚了解, 认为农业行业比较落后, 科技含量低, 有少数甚至认为农业科学不是科学, 所以也不能正确认识农林院校。这使许多处于犹豫状态或“十字路口”考生最终“望而却步”, 不进“农”字门。

2.2 学校自身方面的因素

(1) 许多农林院校地处市郊或农村,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办学环境较差, 办学困难较大, 难以吸引考生报考。

(2) 农林院校加强产、学、研结合, 全方位、多层次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科技工作, 与有关涉农企业、基层农业部门进行联合技术开发和联合生产经营, 培养大批在涉农企业和基层农业部门工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 让人民切身感觉到学农的优势, 为社会经济建设、人才需求作出贡献,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提升农林院校的声誉。

3 对策思考

3.1 冷静思考, 合理定位, 确定科学的招生目标

面对招生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农林院校应冷静思考, 科学分析, 确定科学的招生目标。农林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等实际因素适度确定招生规模, 在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下要正确处理好办学中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关系, 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 在制定分专业招生计划过程中, 也应优化招生专业结构, 根据生源状况和毕业生就业状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如“稳定、增加、压缩、停招、转招”部分专业的措施, 要以生源质量的提高带动培养质量的提高。

3.2 加大宣传, 进一步提高社会对农林院校的认识

考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对农林院校的认识不足是影响其招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 农林院校应加大宣传工作。首先, 农林院校应认识到招生宣传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组织、动员考生报考的重要形式, 也是考生了解该校的渠道之一;其次, 招生宣传要有计划性, 讲求实效, 要根据各省市的生源状况, 制定合理的招生宣传方案;第三, 应建立一支专门的招生宣传队伍;第四, 宣传形式多样化,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电视等宣传媒体, 突出农林院校的优势和特色, 着重宣传农业科技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农业科学、现代农业, 乃至农林院校。

3.3 国家应从政策方面对农林院校给予倾斜

众所周知, 90年代初为了改善师范院校的招生状况, 原国家教委专门召开电话会议, 要求各地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 积极改革师范院校的招生办法, 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借鉴师范院校招生的经验, 国家也应从政策方面给农林院校一定的倾斜和扶持。一方面, 应适度提高农林院校学生的专业奖学金, 进一步完善农林专业减免学费的政策, 通过经济调节手段吸引广大考生;允许农林院校单独招生、对口招生、在农村青年中招收实践生定向培养, 拓宽农林院校的“人口通道”;实行专本连读、本硕连读等政策, 吸收优秀学生报考;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 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条件, 通过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优秀考生报考农林院校, 从而促进招生工作的开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加快, 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考生择校择专业自主性不断增强, 高校生源市场的份额面临严峻的竞争, 这也给农林院校的招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认清新形势下农林院校招生面临的新情况, 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做好农林院校招生工作, 促进农林院校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农林院校,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雄.农林院校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2, 7 (4) .

[2] 段汝和, 陈建新.农林院校录取新生不报到的原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5.

上一篇:影响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对策下一篇:企业研发能否抑制僵尸企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