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2022-09-11

在传统民法中, 人格权被包含在人身权当中, 属于与人身利益密不可分的权利。而财产权则是为了保护财产利益而生的权利, 这使得财产权与人格权成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人格权被商业化利用的现象, 涉及人格权损害赔偿纠纷的案件也越来越广泛的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概念应运而生。

一、人格权财产利益不能改变人格权的非财产性

正因为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的相关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在人格权商品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所以人格权的商业化利用现象对传统人格权的性质造成一种冲击, 尤其是对人格权的非财产性, 对此学界产生了不小的争议。如若依传统理论, 人格权仅仅保护其精神上的利益, 那么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人格权财产利益将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因此, 就要考虑是否需要动摇人格权的本质属性。

本文认为, 虽然人格权商品化的现象使人格权具有了一定的财产利益, 但这种财产利益仍然是包含在人格权中的, 它不能改变人格权的本质。也就是说人格权财产利益仅仅是人格权发展出的一项新的权能, 并不能脱离人格权的本质属性而单独存在。而且人格权财产利益获得救济也是要以人格权的理论为基础的, 肯定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概念是为了帮助权利人寻找更多的救济, 并不是为了创设一种新的人格权。而如果因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产生便质疑了人格权的本质属性, 那么就违背了我们保护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根本目的, 因此,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产生不能改变人格权固有的本质属性。

二、德国一元论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于我国以何种模式保护人格权财产利益的问题, 我国正面临着与德国相同的情况, 那就是如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 确立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机制。本文认为, 德国法模式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也应当扩大人格权的保护范围, 而不是另外创设一种新的权利。这也就意味着,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概念仍然包含在人格权之中, 人格权的商业化利用仅仅是人格权的一项权能, 并不独立于人格权而单独存在。同时, 这样的模式也就解决了人格权非财产性争议的问题, 正因为人格权财产利益被包含在人格权之中, 因此其仍然要受到人格权本质属性的制约。

既然我国需要借鉴德国法的模式, 那么就应当在现有的制度内, 扩张人格权概念的含义, 扩大人格权的保护范围, 人格权应当既包括精神利益也包括财产利益。承认对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 并不意味着将人格权本身进行财产化, 也不是模糊人格权与财产权的界限, 而是肯定人格权具有的财产价值, 我们也应当对这样的价值加以认可和保护。与此相对的是美国法另外创设公开权的模式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不值得我国借鉴。

三、完善人格权财产利益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方式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救济方式最主要的就是损害赔偿, 我国也可以采用“三选一”的方式来确定损害赔偿金额, 即根据权利人所受损失确定赔偿金额、根据侵权人所获利益确定赔偿金额以及由法院酌情确定赔偿金额。这三种方式共同构成了人格权财产利益损害赔偿的方式, 但是也各有其不足之处。

根据权利人所受损失确定赔偿金额的问题在于权利人的实际损失难以计算, 如间接损失难以统计、不知名人士的人格权经济价值无法估量、精神损害没有统一的标准等, 都使得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根据侵权人所获利益确定赔偿金额的问题在于侵权人所获利益与权利人所受损失相差很大。这种救济方式是从知识产权的侵权案件中借鉴过来的, 但是知识产权案件中侵权人获得的收益是可以统计的, 而人格权侵权案件中, 有时侵权人并没有因此获得收益, 这就导致以此方式并不能够全面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甚至对侵权人也是不公平的。

由法院酌情确定赔偿金额的问题在于法官容易滥用自由裁量权, 并且这种方式只能在权利人的损失无法确定以及侵权人所获利益不能赔偿权利人时才能适用, 适用的条件也非常苛刻, 因此, 此种方式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 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兜底的赔偿方式, 其存在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否则, 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障。

尽管这三种损害赔偿的方式各有不足, 但是在保护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时候, 我们依然要参照这三种方式的优势, 寻求最有利于权利人的赔偿金额。本文认为, 可以分别将这三种方式计算出的数额进行比较, 选择一个最有利于权利人的方式, 但仍然要以权利人所受损失以及侵权人所获利益为主导。因此, 在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损害赔偿方式上我们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完善, 以期能够全面保护权利人的人格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人格权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全面保护人格权的需要。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概念是在人格权不断被商业化利用的情况下产生的, 并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首先阐述财产利益的概念对人格权财产性的冲击, 其次介绍德国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最后探讨人格权财产利益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方式。

关键词: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模式,损害赔偿

参考文献

[1] 王泽鉴.人格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 姚辉.关于人格权性质的再思考[J].暨南学报, 2012.3.

[3] 赵秀梅.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 2013.11.

[4] 姚辉.关于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若干问题[J].法学论坛, 2011.6.

[5] 岑燕.论人格权上财产利益的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 2012.

上一篇:浅论西藏媒体的全媒体转型特征下一篇:对改进轻烃回收装置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