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启智以美养德

2022-07-25

第一篇:以美启智以美养德

以美养德

同口镇第二小学 美育特色学校创建规划

一、指导思想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美育覆盖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坚持美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美养德,坚持素质教育,塑造健全人格;以美育智,坚持科学教学,促进智力培养;以美健体,倡导文武并举,锤炼强健身体;加强艺术美育,为造就专门艺术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㈠美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梁启超说:“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㈡美的环境使人身心愉悦,更益于人的和谐发展。 ㈢科学严谨的教学风格是一种美,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美,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注和人性的关怀。

㈣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㈤蔡元培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之育德功能与促智、健体等功能一样,都是一种创设德育、智育、体育的前提、情境的功能,并不等于德育、智育、体育本身。

㈥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三、可行性分析 ㈠理论依据

古今中外,对于审美教育的论述颇多。孔子将自己美育的教育方针表述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认为“艺”是前三者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并以“六艺”教人,以实现他对人的全面教育。他主张“诗以达意”、“乐以发和”,要通过诗歌、音乐来使人“温柔敦厚”、“广博易良”,以造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恒常心态,在移人性情、感发心志中,最终实现陶冶情操的美育作用。在孔子的美育过程中,他首先重视“知”的方面的教育,认为认知教育是其人格教育中的一个决定性的起点,只有做到了最起码的“知”,才能更好地对之进行更深入的教育。孔子认为,一个完整的美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教育的过程,但仅限于“知”的方面还是不够的。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柏拉图认为教育对人是终身的,尤其是美育,更是伴随人的一生。所以他认为美育从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儿童对美的爱好,使美从小就浸润他们的心灵,并且要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

康德说:“要实现高度的完美的艺术,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教育就是求知过程,是认识转化为知识并实现传播的活动。教育完全可以为美的艺术创造活动提供大量知识,培养艺术感知、艺术情感、艺术灵感、艺术想像、艺术技巧等全方位修养和能力。教育培育、发展了审美能力、艺术修养,教育就是审美和艺术能力的生长温床,而审美、艺术本身对人也起着重大的教育作用。审美、艺术过程就是使人受教育的过程。审美与教育的相遇本质是人类与实现人类自由解放之路途的相遇。

目前,世界范畴内正在经历着教育现代化的巨变。其主要内涵是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之中,美育没有其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推进,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进一步提升。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面对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将素质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从而重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织部分的审美教育。1997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江主席同志1998年在北大百年校庆会上指出,“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这样的时代特别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素质。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的动力。而在创新的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由此及彼、由不知到知的发散思维能力,它是科学创造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在想象力的培养中,审美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

在传统形式上,审美教育往往被简化为艺术技巧、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被归入个体特殊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由此,审美教育成了一种人的“资历教育”,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成了“资历”的赋予和获得。在一定意义上,审美教育活动以及由此养成的个体艺术技能,成了对个体生活的漂亮修饰。而现代审美教育则被赋予更多更深刻的内涵。

现代化过程中导致的市场本位、金钱崇拜、精神疾患蔓延等问题具有一个共性,即人文精神的缺失。而现代审美教育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发扬,可以有效地起到补缺作用;现代审美教育强调人的自我生命意识的全面开发,充分体现着对人的全面发展权利的积极肯定;现代审美教育倡导一种和谐发展的态度,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有效沟通起来。

以上引用分析,本校认为,美育特色教育将全面有力地推动本校初中阶段教育的质量,为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根基。

㈡现实基础

本校生源,具备创建美育特色学校的美育基础。诗文朗诵兴趣小组颇受学生欢迎,学生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热爱活动,具备创建美育的优势。

本校一贯重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品德。书画比赛、演唱比赛、征文比赛、体操比赛、献爱心活动、参观活动等等。通过此类活动,树立舆论,激励情感,培养意志,锤炼体魄,这些都是美育活动形式。

根据上述分析,本校认为,创建美育特色学校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是基于优势的更长足发挥,在总体规划和明确思路指导下,整合资源,发展特色项目,可以使创建美育特色学校水到渠成。

四、创建目标 ㈠总目标

营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提倡科学严谨的教学风格,加强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崇高理想境界。

总目标阐释——

1.营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环境对于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嘈杂凌乱使人烦躁和压抑,整洁优雅给人愉悦和理智,更利于知识传递、能力训练和品德培养。

2.提倡严谨科学的教学风格。古今中外学之大成者,离不开严谨的治学态度;知识爆炸的当代,科学可以删繁就简、去粗存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严谨科学的教学风格有益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益于学生形成优良的学风。

3.加强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成就一生、幸福一生、完美一生的奠基石。艺术教育传递着文化,满足人的特殊精神需求,提升素质,完善人格。

4.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有助于人的整体精神素养的提高,有益于学生感受美好生活,产生热爱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具备鉴赏能力,才能创造美,才能给主体的生活带来情趣与活力。表现

美是创造美的初级形式,在表现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会对自身及其环境自觉产生审美改造和创造美的冲动。这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具有长远和根本性的影响。

7.促进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崇高理想境界。在完成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很难无视人生趣味和境界的最终目标。忽视终极价值教育的美育无法真正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终极性的美育目标正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关键。

㈡近期目标

两年(2009年-2011两年)内,美化校园,大粉刷大绿化,建立良好教学秩序,加强美育特色学校创建的宣传,引进艺术教育专门人才,完善各项特色项目的创建制度,边尝试边研究边整改,力争在氛围在理论上为创建美育特色学校作好充分准备。

㈢中期目标

2012年-2014年,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努力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加强美育与各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争取培养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良好思想和行为素养的学生。努力发展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使学生在具备良好美育能力的基础上,对人生未来走向作出初步规划。促使美育特色教育逐渐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轨道,提高学校美育特色教育在本县范围内的知名度。

㈣远期目标

2015年至更长久,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校园环境园林化、教学师资最优化、教学质量一流化。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创市级名校。

五、创建策略和办法

㈠创设美育特色教育的良好环境。 1.重视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根据校园特点,运用美学原则设计和布置树木花草的种植、雕塑、宣传橱窗、办公室教室门牌、卫生箱等等设施;作为上、下课信号的电子铃声也需要改为愉快悦人的经典音乐;需要对师生个人仪表提出规范性的要求;强化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美观的意识。

2.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根据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增加教育教学设备的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据美育特色学校创建的需要,在文学、篮球、乒乓、棋类、美术、音乐等特色项目中添置利于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设备,尽力不使教育教学“捉襟见肘”。

3.加强对特色教育的领导。要建立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由总务、教代会会和各学科教学骨干组成,共同探讨美育特色教育决策。

4. 加强特色教育舆论宣传。召开教职工会议,专题传达特色学校创建规划方案,组织讨论,使美育特色教育深入每个教师内心。召开全校学生会议,宣传美育特色学校创建的意义和具体举措,使美育特色教育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

5.完善美育特色学校管理制度。从科学、规范、切合学校实际的角度构思学校制度,在广泛征集教师、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加以修改,并提交教代会审核通过,以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为特色教育保驾护航。

㈡师资是特色学校创建的灵魂,要建设一支懂得美育精通美育的教师队伍。

1.美育特色学校创建的思想应该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实践行为,对于学校特色的整体定位、指导思想、目标方向、策略措施,教师应该通过培训、学习、讨论,做到心中有把握、行为有落实、评价有参照。

2.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辅导,明确初中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重要性,懂得尊重个体差异,把因材施教原则落到实处。努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传承文明、造福社会的使命感,提高教师道德、业务、审美等职业素养。

3.美育特色教育师资建设有三条途径:第一,引进艺术教育专门人才,积极对上争取,这些优秀人才将成为担当美育特色教育的生力军;第二,强化本校教师美育素养、美育技能的培训,包括从教师服饰、教师言谈、行为举止到兴趣爱好特长、教育教学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努力争取使教师有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一能之专,展示独特的教师个人魅力,为美育特色教育率先垂范;第三,从社会上聘请兼职辅导员,定期讲学辅导。

4.强化教师反思式培训。在特色教育创建的实际工作中,必然会遭遇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惑,应该有目标地引导教师主动研读名教师的教育论著,对比反思自己教学工作的差距,并作及时的策略调整和再反思,做到问题从实践中来,辅之于理论的思索,再在实践中检验,形成新的认识和行动,养成教师自觉实践、自觉反思、自觉提高的习惯。

㈢加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1.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凸现素质教育,依据本校美育特色,研究制订校本课程体系标准。以此为标准,分解至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研究和开发富有美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内容。

2.美育特色校本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为核心,探索学生自觉成长、优势发挥的途径和方法;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与学科领域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科领域知识在其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从其中获得的素养能力能够有利于学科领域的拓展。要寻求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使两方面的共同提高。

4.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美学原则。课程内容设置应该利于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要关注自然生态的和谐美、社会生活的人情美、学生个体的人性美。课程辅导的形式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规律,充分体现科学之美。

㈣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渗透美育特色教育思想。

1.根据不同学科教学的不同特点,用审美原则审视教材,挖掘教材内容中的闪光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时充分突出美育的功能,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更应充分关注审美的感染和熏陶。比如数学学科教材中,对比例、对称均衡、简洁、和谐、逻辑性的欣赏,对黄金分割、埃及金字塔所蕴含的数字关系遐想,对数学公式的潜心探索,都可以也应该渗透着美育的思想。比如历史学科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历史上的自然风光美、劳动创造美、人物情操美、诗情画意美,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

2.改革教学方式,追求完美的教学过程。要关注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情感美、节奏美,教师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情感美、简洁美、对称美、照应美、和谐美、流动美、色彩美等。在现代教学环境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上升为理性认识,还可借助其它教学手段——录像、投影、录音、漫画、图片、影碟等,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美的氛围的感染下,增强学习兴趣,引发美的情绪,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探究。

3.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美育特色教育理念。应该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体现美育作为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之一,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掌握教学节奏,使学生汲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㈤做强美育特色项目,争创精品特色工程。

1、结合地方特色,传承民间传统艺术,注重剪纸、绘画、书法、等重点项目的辅导,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乡土艺术的学习中,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参与、体验,快乐成长。不断开发、

实施、调整和改进乡土艺术课程设置,不断提高乡土艺术辅导的师资水平,加强调查研究,建立辅导常规制度,制订出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价标准,使乡土艺术辅导更加有序、高效。

在乡土艺术辅导的同时,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也应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专项艺术人才的培养,开设声乐、舞蹈、素描、国画、油画等课程,聘请专家进行辅导,定期开展汇报表演和优秀作品展览,输送优秀艺术人才。

2.关注球类、棋类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发展,尤其是篮球、乒乓球、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要不断充实师资力量,制订发展规划,保证场地和器材供应,加强管理和检查,加强交流和研究,凝聚人气,组织竞赛,使学生在这些项目中锻炼心智和体力,培养竞争与合作精神,展现现代中学生健康、积极、拼搏的风采。

㈥加强课题研究,探索美育规律,科学创建和发展美育特色学校。

1.研究美育特色与国家课程标准的接轨,明确各自内涵、外延,探索以美育作为学校特色的办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陶冶高尚情操,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探索美育特色的内容及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美育在初中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使美育真正成为构建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

2.研究探索美育在德育中的最大发挥。通过以美养身的研究,首先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使教师按照美的规范塑造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才能承担实施美育的任务。在党的方针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美学原理、规律为依据,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为总目标,创设和谐、民主、愉悦的德育氛围,优化德育过程的诸要素,以美育为引线,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全面素质,促进个性发展。探索出在德育中实施美育的新路子,设计出学校易调控、教师易操作、学生易接受的德育新途径。

3.研究美育与智育、美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应用,探索美育与各学科相互渗透机制的主要要求,明确各学科的美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充分运用各学科的内涵的美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尝试在学习中通过美的感受体验等有关的手段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尝试在学科教学中陶冶爱美的心灵,培养审美的情感,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200

9、9

第二篇: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德育科研规划[最终版]

哈密市彭德荪希望小学“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小学育人模式课题研究方案

(2013年12月10日)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50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和自己的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小学育人模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我校提出探究实践“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小学育人模式课题,从根本上来说,一方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我校地处哈密回城乡西戈壁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天山乡、白石头乡搬迁的农牧民较多,因此,学生仪容仪表、行为习惯等不“美”的地方较多。所以,我们提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作为我们的育人模式,旨在利用一切美的因素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一系列的美育学习和实际活动中培养美的人。

(二)现状趋势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美学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也就是一种美;在教育指导思想上,都强调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都提倡启发式教学。但是,研究的范围大都只是论及到了教学的艺术问题,而且大多是教师的言语艺术。

目前教育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方面的专著。如青年学者叶学良在1989年撰写了一部我国先期的教育美学专著

——《教育美学》;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在其专著《教育美学》中对教学美学的中心问题——“教育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还有《教育美学导论》(钟以俊、焦凤君、1991)、《教育美学》(崔光审、林逢祺、2000)等和一些分学科的美学专著,如《课堂美学初探》(周继尧、1989)等等。但是来自鲜活实践的行为研究比较欠缺。本课题试图紧密结合民办中小学的特点,侧重“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行为实践研究。

(三)概念界定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简单说就是用美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以美养德"的内涵之列。“以美育人”,即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教育成就人。

(四)理论依据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春秋时期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取代宗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和实践则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把以美育人作为教育者神圣的职责。

现代中国越来越重视美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是党和国家的最高层用红头文件的形式界定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说明了学校美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认为学校美育工作之所以薄弱,一方面是因为在教育观念上,对美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作用理解不深;另一方面是在教育行为上,对美育的多元化执行不力。我们认为,所谓学校美育的多元化,一是指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原本都包含美育,二是指学校原本就应该全员参与、全局实施、全程贯穿美育。“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的实质,就是以美育的研究和实践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运作,树立学校美育多元化的新理念,提高美育资源的利用率,优化学校的美育结构,强化学校的美育功能,最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五)课题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从美育入手,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构建我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新机制,实现我校“孝、善、真、美”的育人目标,形成我校以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特色。

(六)课题特点

本课题旨在培养教师有意识、有目的、主动自觉地运用美育的特殊功能,把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中自觉地渗透美育,使欣赏美、喜欢美、创造美成为师生的习惯和品格,内化在师生的血液中。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从美育入手,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通过对“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的研究,构建小学育人新模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看事物的途径和方法,用校园文化之美熏陶学生、培育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准备与启动阶段通过该方法,掌握国内外校园美育的研究动态,广泛学习古今中外著名教育专家的固有经验,分析我校美育基础,确定可移植的他人的理念、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

(二)问卷调查法,包括调查、观察、测量、访谈等等,主要了解当前学生的课堂、课间活动方式和审美观的状况,了解学生对校园美育文化、对本课题研究的认同感、期望和收获。

(三)行动研究法

1、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在审美教学互动和审美活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审美需求、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提升师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内涵,培育师生的内在美德。

2、通过对研究方案的实施,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有效的途径与方法,进一步调整研究计划,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研究,形成“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教育方式的机制。

(四)个案分析法。收集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和提炼科学有效的措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五)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归纳和总结本课题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积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

本阶段重在开展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及文献研究,从图书著作,报刊杂志和网络信息中,收集有关美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育人关系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并聘请专家担任本课题的顾问,咨询课题研究的方向及重点。形成调查报告:

1、完成《学校教师、学生对学校美育文化了解程度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完成《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美化建设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4月3月――2017年9月)

按照方案开展课题具体内容的实践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开展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模式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相关研究素材,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1、每年举办一次“趣味运动会”、“六一文艺汇演”活动,让学生感受美;

2、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成立合唱队、舞蹈队、乒乓球队、篮球队、书法俱乐部、科学实验社团等,让学生创造美;

3、探索在主题班会、专题活动、团队、社会实践等德育活动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4、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等,创设一种优美、高雅的学校文化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良好人格形成;

5、探索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形成相应教学模式;

6、收集整理老师的原始教学案例、课件、心得体会、学生活动的原始资料,影像资料等;

7、定期开展学生形象设计,班级文化评比等主题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细节,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8、设计并完成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9、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展示活动,请专家顾问组指导。

(三)总结提炼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验证课题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2、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并汇编成册,写出结题报告,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五、实施过程

(一)构建美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构建美的课堂,首先要搞好艺术课的教学,这是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但是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美育,美育具有自身的更广泛的内容。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所以,我们在所有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收到美的熏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科科能审美”。学校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渠道,把学科组的主要功能放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上。研究的方向是: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时机和做法。要求教师:

1、备课时要从审美的意识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且研究确定施教过程中的美育手段;

2、上课时要以美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讲求语言美,声音美,情境美,板书美,把简洁的内容和美观的形式结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材中美的因素丰富多彩如:

语文—— 社会美、人物美、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 数学——科学美、对称美、简洁美、构图美、社会美 英语——艺术美、语言美、形象美、情景美、社会美 音乐——韵律美、节奏美、形象美;

美术——线条美、构图美、色泽美; 体育——平衡美、竞技美:

科学—— 包含了自然方面和人文方面丰富多彩的美育素材

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学科中固有的美育因素,有选择的引入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的内容和具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进行整体设计,使之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必能收到“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功效。

(二)开展美的活动

“美的活动”是学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策略是:

1、在班级、年级、学校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中要突出美的教育;

2、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各种艺术课外兴趣活动班或小组;

3、举办摄影爱好者、棋类俱乐部、球类协会、文学社团、主持人之家、少年科技学院、自然爱好者等学生社团

4、各课题组成员要有计划地结合自己的课题开展美的教育专题活动:

5、学练武术操、麦西来甫、国学操等在这些活动中,重美感教育,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兴趣,尤其是重视对学生美的心灵的启迪和美的行为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学校要开展全校性的美育活动,要举行“课堂立美”教学竞赛、学生讲美育故事比赛、美育活动课公开教学、书法绘画手工作品展评、书画现场比赛、校园十佳歌手评比、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美育活动。学校还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美育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三)营造美的环境

环境美是人的本体美的扩展和延伸。环境的面貌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在实施美育中,我们要把校园自然环境美与人文环境美和谐统一起来,富有美感韵味,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为了营造一个美的育人环境,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布局,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艺术性地进行改造,使之体现自然美;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好问”的学风。

(四)塑造美的教师

教师自身的美的素养是加强美育的关键:而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过程,也是教师是自己成为一个美的教师的过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可感知的富有感染力的审美形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美的影响力,以教师的美影响培育学生的美,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除了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敏锐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教师应经常博览群书,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美的示范,力求做到具有

1、形象吸引力:教师的形象包括其着装朴素、外貌修饰大方、言谈举止潇洒有风度,使学生易从整体上对教师产生好感或美感。

2、情感吸引力: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怀,要能关心、爱护学生,用情感去激励、愉悦学生。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对待学生应亲近、宽容,使学生愿意接近你、拥戴你。

3、学识吸引力: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多才多艺的素质。

4、品德吸引力:这是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吸引力。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最深,影响时间最长,有的甚至影响一生。

(五)练就美的领导全体领导首先要牢牢树立以美立校的意识学校的工作主要是由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两方面构成的。教育活动是育人的核心,管理活动是育人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的关键是领导,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办学模式,要求学校全面工作都体现出美育的特点。在实施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全体行政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曾说:“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能。以往人们在理解学校教育的功能时过多地强调社会功能(政治、经济、道德等),而忽视了人本功能(身体、心理、审美等)。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下降,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工作的战略方针。

2、完善自身的审美修养。

马克思曾说:“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实质是按照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来建造客观世界。全体领导完善自身审美修养,第一是确立科学决策的思想。 。第二是依靠教师。 第三是服务师生。

(六)培育美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审美的人、完整的人。

1、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欣赏美:课堂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迁移审美情感的主场所,教师发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后,按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学习接受,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审美欣赏过程。正如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春风微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麦田荷塘之类的自然物和赵孟俯的字画,《花间集》、《红楼梦》、《春江花月夜》„„都令人起秀美之感。对学生来说,各种形态,各个领域的美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得到体会。

2、引导学生在课余自学中体验美:科学认为,人的感官与动物的感官不同,动物的感官是纯粹生理性的,而人的感官则具有社会性。特别是视觉与听觉“人化”程度更强些。学生课余自学中有很强的美感体验,如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你会感受一种崇高;读了《红楼梦》中黛玉烧诗稿,宝玉哭灵等,你会感受一种悲痛;读了《山中访友》你会感受一种欢喜;看了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的美等描写你会感受到心情舒畅、胸怀宽广;看了月光幽静、杨柳依依的场景描写你感到温情脉脉,心旷神怡……

3、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劳动,因而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围绕这一要求,学校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六、课题组成员 课题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唐艳红

课题组核心成员分工:宋立颖、谢珍华 主要职责:审核方案过程管理和提炼成果管理 刘东晓、迪里努尔:

主要职责:实践操作、积累资料、收集信息、总结经验、提炼成果

课题组其他成员:玛依拉•加拉丁、陈卫敏

主要职责:实践操作、积累资料、收集信息、总结经验

七、物质保证

宣传用摄像机、校园和班级所用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各类展板。

哈密市彭德荪希望小学

2013.12.10

第三篇:《“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结题报告讲解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佛山市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 (2015年11月 30 日)

摘要

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德育过程缺乏美育的参与,是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德是美的内核,美是德的表象。如何“创新德育工作观念、内容和方法”,构建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生活化、常态化德育体系,使中小学生喜欢德育,是我校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我校近几年开展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就是试图通过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练就美的领导、培育美的学生六个方面,丰富德育的内容,创新德育的形式,探索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和方法,建构美在其中的生活化、常态化的德育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全校师生“美的意识”初步树立,校园“美的文化”有所积淀,师生的精神风貌阳光向上。

实践证明,即使在一所民办学校中也是可以塑造“美的机体和精神”的,只要举办者和管理团队、教师队伍有着正确的教育理念,务实勤勉的教育精神,和美好的教育理想。

一、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

(一)大批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50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二)进城务工人子女也需要“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接受美好东西的滋润。

我校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由于社会、

家庭各方面的原因所致,这些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们缺少美的事物光顾。我们是抱着一种对务工人子女恻隐之心的爱的情结提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旨在利用一切美的因素来使我们的学生也能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并且在一系列的美育学习和实际活动中培养美的人。

(三)今天研究和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宏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救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问题。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美学家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在当代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尖锐地批判了所谓现代性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的弊端。他说:“在现时代,欲求占了统治地位,把堕落了的人性置于它的专治之下。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 。席勒的这种批判是非常深刻和具有普适性的,即便在今天仍不失其价值。

当代中国,以居安思危的眼光来看,是繁荣现象下隐患四伏的社会,物质文明虽然一派繁荣,但精神世界却十分荒废空虚。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我们时时刻刻能体味到我们的思想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自私、虚伪、冷漠、腐败等等在一点点侵蚀着、败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灵魂。

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佛山市禅城区规划的“强中心”发展战略,要求中小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置于区域和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育人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的基础教育的现实要求。

作为一所面向务工子女的草根民办学校,顺应大势,风正扬帆,把自己的学校搞好,把自己的小环境搞好,通过不懈的努力营造一所民办学校“美的机体和精神”,为“美的社会建设”尽一点点绵薄之力,当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二、关于这项研究的现状、依据、概念的界定和意义、特点

(一)现状趋势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八个字是教育美学精神的一种概括。

目前教育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方面的专著。如青年学者叶学良在1989年撰写了一部我国先期的教育美学专著——《教育美学》;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在其专著《教育美学》中对教学美学的中心问题——“教育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还有《教育美学导论》(钟以俊、焦凤君、1991)、《教育美学》(崔光审、林逢祺、2000)等和一些分学科的美学专著,如《课堂美学初探》(周继尧、1989)等等。但是来自鲜活实践的行为研究比较欠缺。本课题试图紧密结合民办中小学的特点,侧重在常态的教育教学行为实践中怎样进行“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研究。

(二)理论依据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春秋时期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取代宗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和实践则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把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作为教育者神圣的职责。

现代中国越来越重视美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是党和国家最高层用红头文件的形式界定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政策的支撑。

(三)概念界定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简单说就是用美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以美养德"的内涵之列。“以美育人”,即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教育成就人。

(四)课题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从美的意识培育入手,紧密依托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生活,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构建我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德育机制,实现我校“孝、善、真、美”的育人目标,形成我校以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特色。

(五)课题特点

本课题旨在培养教师有意识、有目的、主动自觉地运用美育的特殊功能,把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中自觉地渗透美育,使欣赏美、喜欢美、创造美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和意志品格,内化在师生的血液中。

三、怎样进行这项研究?

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法,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活动和管理进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美育,培养师生的审美需求、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提升师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内涵,培育师生的内在美德。

课题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主要工作是学习有关美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育人关系方面的资料,2012年10月份校长提出要开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的设想,2013年1月份撰写了“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课题研究方案,并聘请专家担任本课题的顾问,咨询课题研究的方向及重点。

第二,实施阶段(2013月9月――2015年7月)按照方案开展课题具体内容的行动研究,并于2013年12月正式立项为市级课题,接着综合运用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开展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模式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相关研究素材,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第三,总结提炼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

1、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并汇编成册,写出结题报告,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2、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在“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思想的统领下,我校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过程如下:

(一)构建美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

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

我校把课堂教学作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渠道,把学科组的主要功能放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上。研究的方向是: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时机和做法:

1、备课时要从审美的意识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且研究确定施教过程中的美育手段;

2、上课时要以美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讲求语言美,声音美,情境美,板书美,把简洁的内容和美观的形式结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此,我们制定了教案编写要求,教案编写要符合“五要素”精神:

(1)挖掘美

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时,要以每个内容(每篇课文、每节教材等,下同)为单位,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2)揭示美

在教学目的、任务中简要地把美的因素向学生揭示出来(用大屏幕、小黑板等);

(3)渗透美

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美的因素,并且在教学步骤、环节中标示出来;

(4)展示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和图片、音乐、视频等向学生展示美;

(5)反思美

自己想写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堂教学随记;

(二)开展美的活动

“美的活动”是学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策略是:

1、从美的视角切入,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

德育能把人的美丽展示出来,创设美的德育活动,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我们从抓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通过在班级、年级、学校坚持开展“十好”活动,探索习惯养成系列教育:

(1)从抓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入手,进行“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2)从抓最基本的做人道德规范入手,开展“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交好友,做好人”心灵滋润养育活动。

2、从美的视角切入,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

美在生活之中。创设美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经受美的熏陶,以此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1)每周开展各类艺术和学科的兴趣小组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兴趣

(2)利用每天早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精心设计组织全校学生的“歌声满校园”、“彩笔绘生活”、“电脑点世界”等活动。

(4)精心设计组织以美为核心的艺体大课间活动

3、从美的视角切入,开展自主教育。

在全校学生中提倡“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的学习我努力、我的身体我锻炼、我的活动我参加、我的成长我做主”,打造我校的德育特色。

(1)建立人性化的,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强的学生常规管理规范。

(2)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

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目的是实施主体性德育,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要我做”为“我不要做”。

(三)营造美的环境

环境美是人的本体美的扩展和延伸。环境的面貌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在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过程中,我们把校园自然环境美与人文环境美和谐统一起来,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富有美感韵味。

为了营造一个美的育人环境,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布局,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艺术性地进行改

造,使之体现自然美;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好问”的学风。

(四)塑造美的教师

教师自身美的素养是加强美育的关键,而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过程,也是教师使自己成为一个美的教师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美的示范,力求做到具有

1、形象吸引力:教师的形象包括其着装朴素、外貌修饰大方、言谈举止潇洒有风度,使学生易从整体上对教师产生好感或美感。

2、情感吸引力: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怀,要能关心、爱护学生,用情感去激励、愉悦学生。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对待学生应亲近、宽容,使学生愿意接近你、拥戴你。

3、学识吸引力: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多才多艺的素质。

4、品德吸引力:这是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吸引力。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最深,影响时间最长,有的甚至影响一生。

(五)练就美的领导

全体领导首先要牢牢树立以美立校、以美育人的意识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由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两方面构成的。教育活动是育人的核心,管理活动是育人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的关键是领导,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德育方式,学校全面工作初步体现出美育的特点。在实施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全体行政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曾说:“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能。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工作的战略方针。

2、完善自身的审美修养。 马克思曾说:“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实质是按照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来建造客观世界。全体领导完善自身审美修养,第一是确立科学决策的思想,第二是依靠教师, 第三是服务师生。

(六)培育美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

1、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欣赏美。

课堂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迁移审美情感的主场所,教师发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后,按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学习接受,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审美欣赏过程。对学生来说,各种形态,各个领域的美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得到体会。

2、引导学生在课余自学中体验美。

学生课余自学中有很强的美感体验,引导学生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感受一种崇高;读了《红楼梦》中黛玉烧诗稿感受一种悲痛;读了《山中访友》感受一种欢喜;看了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的描写感受到心情舒畅、胸怀宽广;看了月光幽静、杨柳依依的描写感到温情脉脉,心旷神怡……

3、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劳动,因而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围绕这一要求,学校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研究的收获

(一)开始在美的意识牵引下开展教学研究

正是伴随着“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的整体推进,我们开展了美的研究课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最令人欣喜的信息,就是立体式的呈现出我们开始在美的意识牵引下开展教学研究。主要体现在:

1、整个活动的组织呈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美、结构美

(1)活动方案紧紧围绕着我们的科研课题制定:目的意义、组织领导、任务分配、活动安排、活动要求等环节不仅清晰明确,而且环环相扣;

(2)活动组织网络由教师——备课组长——学科组长——深入行政——行政会议——备课组长——教师诸个节点构成,犹如一条封闭的曲线所组成的圆,其中科研课题是圆心,节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半径,平等和谐,亲切温馨;

(3)研究课由个人备课——集体磨课——展示课——学习课构

成纺锤状。

2、展示课进程中的意识美

(1)出课教师普遍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探寻、发掘教材中的美,然后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安排美的展现环节,在具体施教时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手段凸显出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语言、举止、表情、甚至服装是否符合美的要求。“有意识”非常重要,“有意识”是一种教学自觉。形成了美的意识和美的自觉,老师们自然就会不断地探索美的教学设计和美的教学艺术,其结果就是产生美的课堂,培养美的学生,成就美的教师。所以,我们的科研课题并不深奥,是紧密贴近我们的教学生活的,其实质是要求我们老师在头脑中竖起一根弦,即在教学中始终关注怎样结合学科特点渗透、融入“美”的元素。

(2)我们要求的是“在教学中始终关注怎样结合学科特点渗透、融入美的元素”,而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结合学科特点”、“ 渗透、融入”,强调的就是“有意识”基础上的“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其实“美”在天地人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把自己置于“美”之中,有一个“美”的心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身善于表达“美”的功夫。达到这样的境界,你就是一个大千世界“美”的使者,你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们的必然是一个“美”的世界!

3、报道文题“美味”十足 请看:“数学中的烙饼问题”“英语中的旋律”“美的课堂,美的享受”“甜甜的课堂”“遨游数学海洋,奔向世界之巅”“跳动的音符”“母爱如水 父爱如山”“团结美 整体美 形态美 动作美”“人际交往中需要欣赏”等等。

4、研究课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录像、照相、网络,加浓、加密了“美”的教研气氛,提升了出课教师的责任感和出课学生的自豪感,体现一种庄重之美。

(二)让学校处处成文化

根据我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理念,全体师生携手进行美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学校德育的文化内涵和品质。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走廊文化、校园标语文化、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洗手间文化、功能室文化。

走进东方村尾学校教学楼,映入眼帘的是“建设美的校园;打造

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成就美的教师;培养美的学生;把美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六条引人注目的的彩色宣传标语。这就是东方村尾学校的办学宗旨。几年来,东方村尾学校本着“让学生成人,让教师成功,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和“孝 善 真 美”的校训,锐意进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1、浓郁的走廊文化,让面面墙壁会说话。 让墙壁“说话”,它是利用学校所有墙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学生,是一幅“主体的画”,是一首“无声的诗”。

2、成系列的标语文化,展现我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方向。

3、温馨如家的班级文化建设

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室文化的有无及表现形式,折射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精华的缩影。走进我们的教室,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将深深地感染着你。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瞧,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桌椅摆放整齐有序,每间教室都有属于班级独有的温度:特色班牌,班级目标,班主任寄语,作品展示,荣誉排行榜,生活点滴,新闻焦点,灵感创作区,班级奖状张贴,班务公开栏,班级特色,奋斗目标,书海遨游,学生才艺展示台用于展示学生的习作、书法和绘画作品。各班还有图书角,都是学生自己捐赠的图书,学生在午间和课外时间可以自由借阅图书,将自己的读书所得记录在小抄写本上。 课室内五颜六色的的卡纸编织着师生们的梦想,五彩斑斓的设计寄托着我们的愿望,有了漂亮的课室我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我们共同宣誓:用手中的画笔为东方村尾学校画出更美的明天。

4、努力创建办公室文化、洗手间文化、功能室文化。

5、有声有色的学生活动。 升旗仪式形成常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每次升旗,全体学生都会高声宣誓,以这种精神激励学生的爱国激情。 我校 “国旗下演讲”活动至今已坚持了六年,题材广泛,内容生动,贴近生活,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保持着良好的教育效果。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我们坚持开展“鼓号队、合唱队、舞蹈队、葫芦丝队、田径队、健美操队、素描班、动漫设计班”等专业队训练活动;在校期间分中小学部开展“艺体大课间”活动,全体师生共同

参与,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开办体育艺术节、家长开放日、“红领巾,心向党”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合唱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法制教育、感恩书信节等活动;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我们的节日”庆祝活动:儿童节开展“庆六一游园”活动,教师节开展“感恩老师”活动,端午节、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母亲节、父亲节开展“感恩父母”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内容形成系列,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寓教于乐,让所有孩子都有鲜活的积极体验,心灵充满阳光。

“东方雏鹰”校园电视台正式成立。为充分发挥学校的宣传育人作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建立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创建优质特色民办学校”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德育课题研究提供高端有效的服务平台,特成立“东方雏鹰校园电视台”。设有记者部、编辑部、播音部、摄影制作部,为我校的重大活动报道、视频制作、校园宣传服务。

“校园之声”广播站播音活动。(1)播音专栏:全校学生积极投稿,选择优秀的广播稿通过播音员的声音传递同学们的心声。(2)表扬专栏: ① 宣布每周的文明班级。②及时表扬学校中的好人好事,形成良好的校风。(3)及时发布学校的各种通知,使广播真正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服务。自创办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美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师生对美的追求,陶冶师生的情操,使学生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达到了一种潜在的、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功能。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东方村尾学校已经成为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校园,村尾人的观念、品味、学养……也都在逐步升华,东方村尾学校文化建设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

(三)“美的学生”,成为我校最美的风景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建构,创办美的学校,建设美的校园,打造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成就美的教师,培养美的学生。概言之,就是让美好

的东西成为我校的立德树人之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育的终极功能和根本目的是培养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我校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就是一锅正在泡制的立德树人中药,中药是治本的。经过我们教师团队几年来的努力,现在这锅中药开始飘出点味道:

在我们东方村尾学校,老师们已经开始主动把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描绘成为“一幅美丽的画”,谱写成为“一首动听的歌”,使教育教学效果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只要你一走进我们学校,你就会看到我们师生阳光灿烂的笑脸,彬彬有礼的举止,你就会感受到一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升腾着和谐、文明、令人愉悦的吸引人的气场,体验到一种柔韧、温馨、使人奋进的张力。

几年来我校从抓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开展了“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简称“五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现在看来效果已经显现。走在校园里你会经常看到,无论上学还是放学,无论去洗手间还是回教室,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无论是低年级小学生,还是高年级初中生,都自觉地排队行走。早读、写字、做操,全校已经形成了规矩。课间,同学们唱歌、做手语操,充满朝气。全校2000人午休,教学楼安静的没有一点声音。特别是见到老师,不仅小学生,而且初中生,不仅女生,而且大男生,都能向老师行鞠躬礼问好,表现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这就是美!学生具备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和精神文明底色,我们坚信他们对学习的渴望也会逐步增强,他们的学业也会越来越好,因为学业,不仅仅指文化课分数,而应该是他们作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包含知识、能力、本领、素养在内的整体结果。

(四)“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促进美的教师成长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现代美育观引领下的教育,是一种立德树人、立美育人的教育。

“美的”教育科研,能有力地促进美的教师成长。“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通过教师参与美的教育教学行动,能够使教师逐步养成美育意识、树立美育精神,成长为美的教师。

我校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就是促进美的教师成长。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密切结合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是促进教师美的成长的有力抓手。

第一,“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促使我校教师形成审美的生活态度。

我校虽然是面向外来务工子女的一所纯民办学校,但是我校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注重和美化自己的仪表,做到仪表端庄得体,服饰符合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工作场合;同时努力美化自己的内在涵养,做到心胸开阔,自尊自爱,爱岗敬业;还和学生一起美化生活和工作环境,注意和保持其整洁卫生。

我校教师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生活态度,以此感染和教化学生,充分发挥美学教育的作用。

第二,“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树立美的教育意识。

在中小学校开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开展美的活动是最重要的行动研究方式之一,例如:

1、在班级、年级、学校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中突出美的教育;

2、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各种艺术课外兴趣活动班或小组;

3、学练手语操、健美操、武术操、校园舞等。

这些美育活动,一方面对教师的美育意识、美育精神、美育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活动中提升了教师的美育意识、美育精神、美育能力。

第三,“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能提高教师的美的教育能力

1、提高了对教材的审美能力

审美的因素在不同学科广泛存在。教师对所教科目有着深刻理解,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及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及过程、弄懂蕴含在知识中的美学意义。唯有具备这些,教师才能敏锐地感知教材里的美的因素,提炼出其所教课程的美的因素,并以一定形式表达给学生,将美学教育融入至教育教学中。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的行动和实践恰好在这些方面给了教师很好的锻炼提升舞台。

2、提高营造美学教育氛围的能力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要求教师在实施美的教育时,营造出自由、民主、宽松的美育氛围。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创新精神,改变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积极探索教学艺术,创

造出有助于学生主动性、师生互动教学情境,达到师生间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渗透美育的教学氛围就是将情感体验、评价渗入知识及技能的教学过程,如此,方可调动其感知、想象、情感、个性、直觉与创造性等因素,实现其全面发展。

第四,“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能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美育精神风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

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构建美的课堂,这对教师成长为美的教师极具推动力。

(五)研究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师生美在其中的意识初步形成。 其次是形成结题报告,并集成四本校内书:《村尾魂》《东方育蕾》《东方花开》和《美的村尾》画册

再次是积累了大量关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资料。

(六)研究的感悟

几年来开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实践,我们得到的深刻感悟是:

这些扎扎实实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工作,在改变学生的精神风貌、提高教师以美育人自觉、提升学校品位气质、构建现代学校文化等方面的的确确发挥了作用。实践启迪我们,处于当今社会弱势群体的外来务工族的子女也是可以美的,只要我们的教育真正关爱他们。而且,只有他们也美了,我们整个社会才是美的。

尽管我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草根民办学校,尽管我们的学生都是务工人员的子女,尽管我们的教师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也是务工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作一番“美在校园,美在行动,美在心中”的事业,为这个社会添加一个小小的美点,而这,是多么的需要,多么的神圣!

当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虽然今天是举行结题程序,但是,我校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还在路上,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要继续走下去。

第四篇:以美育人

——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诸因素中,又以“德”为首,可见德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在中小学教育中可谓举足轻重,各校都在为抓好德育工作而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都在不断的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力图把学校德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但收效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针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 0 九中学在构建实施“以美育人”的教育模式中,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性。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在实施德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和挑战。从当代社会现实和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一般特点来看,传统的德育工作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适应新时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1.观念必须更新

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更新传统的观念,确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社会主义德育观。当代学校德育应该确立开放意识、整体意识、主体意识、实效意识和主旋律意识。

开放意识是指学校德育工作要联系社会实际,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针对性,不能自我封闭,在观念上从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牢牢地确立开放意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坚持正面教育,充分说理,提高学生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整体意识是要充分发挥德育整体功能,即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德育作用。在学校行政统一领导下,以级长、班主任为主、各科任教师为辅,团结一致,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一股教育的集体力量,并积极争取社会各部门和家长的支持,构成最佳的德育环境。

主体意识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1 的作用,在德育工作实践中要尊重学生,注意吸纳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理能力。

实效意识就是德育工作要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以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这就要求我们要营造愉快的德育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周密的计划性、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主旋律意识就是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方法有待改进

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上与西方不同。西方注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个性;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服从、师说生听,使用的是“外压型”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在教师的高压下,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大量灌输——要这样,要那样,不能这样等等。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对立的,因此对教师所灌输的东西有砥柱的情绪而听不进,导致德育工作事倍功半,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收效不尽人意。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才能发挥德育工作的应有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 3.教育的“排斥”现象,增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由于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所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不仅仅是从老师那获得,还可以从其他的渠道获取,这就必然出现教育的“排斥”现象,学生对老师的崇拜程度降低,增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解决的途径之一是实施以美育人,改进德育工作。

二、实施以美育人,改进德育工作

我校从 1994 年开始,在营造“艺术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实施“审美教育模式”( 98 年正名为“以美育人教育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在努力探索现代德育的实效性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1.树立我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

我校的教育理念是:美为尚,和为贵,求发展。

美为尚就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和为贵就是儒家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主张现代人应增强兼融、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包融共融的意识;求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扬长促发展,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

“以美立校”就是以美作为建设学校的主旨,按美的规律来建设学校;“以美施教”就是以美作为课堂组织教学(合理的教学进程)、师生关系(和谐)和教学方法(恰当的)选择的主旨,按美的要求来进行教育教学;“以美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自己美的心灵、美的言行、美的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排斥”现象,干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就要求我们按照“以美育人”的要求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于“情感因素”而理解老师,理解这是由于当今社会知识的获取途径多样化所造成的,从而把由于教育的“排斥”现象导致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否则,学生看不起老师,认为老师的水平低,那我们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难以开展。

我校的育人目标是: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为导向,发挥以美育人的“内化”功能,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造就适应 21 世纪竞争环境里的创新人才。 2.我校对学生提出“**四六”要求。

根据我校以美育人德育子模式,对学生提出“**四六”要求: ①.牢记六字校训:求真(做人的动力)

立善(做人的基础)

创美(做人的目标)

②.争取做个“四美”的好学生:塑造心灵美、学习语言美、养成行为美、保持仪态美。

③.努力做到“四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

④.待人有情,胸有大志,培养“六爱”情感:爱自己、爱父母、爱集体、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

在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前提下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

3 的健康,爱护自己的名誉。理解父母为了孩子的苦心,不忘报答父母的恩情。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能会爱他人、爱集体?更谈不上爱国家了!我们通过“国旗下的专题讲话”、“主题班会”、“慰问贫困地区的演出”等形式教育学生,促使他们自觉的融入集体,以集体之荣为荣,以集体之辱为耻,认识到我们从社会中获得需要,也应为社会着想,回报社会。

3.提倡“动机迁移”和“情感迁移”原理

我校注意让学生扬长促发展,注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或得成功感,进而激发其上进的动机,再把其上进的动机引致文化课学习中去,最终让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成功,转化为文化素质乃至整个素质的提升,实现动机迁移。98年艺术类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是最好的例证之一,这是我校恢复高中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全年级只有 57 人。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一方面是教学参考资料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横向比较,不知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再就是从校长、教导处到老师都不知道该如何管理。但我们大家只有一个信念:认真对待决不怠慢,一定要成功。4月底,艺术专业考试成绩出来了,我们的战果辉煌:牛丽雅同学获全省第一名,第三名、第五名、第八名、第十名都是我们的学生; 16 位艺术类考生,只有 3 人上省大专线,其余全上本科线,且名次较前。但“一模”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于是我们运用“动机迁移”原理,鼓励和教育学生把艺术训练的刻苦精神,转移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对的。在最后两个月的冲刺中,同学们投入、认真,终于在高考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6 位艺术类考生全部上本科线,而且基本上是 500 多分(注:当时艺术类考生还没有单列统计成绩,而是与文科一并统计成绩),我们首届高中毕业班工作获市一等奖。

在情感迁移中,我们要求老师先要爱学生,诱发学生爱老师,进而爱老师所教的学科,提高学科的成绩。

我校提出的“动机迁移”和“情感迁移”,在实践中证明了其科学性和时效性。

4.以“内诱型”激励式取代“外压型”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我校坚持以“内诱型”激励式的教育方法取代“外压型”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工作中遵循如下原则:对学生倾之以爱

4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立之以信——导之以行——规之以范。实践证明,坚持运用以情感为核心,感染为手段,“内化”为中介的塑造人的方法是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也只有运用此现代教育方法,才能培育出 21 世纪需要的主动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5.提出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言行的具体要求是 在家:爱亲人、自料理、做家务、会作息。 在校:敬老师、友同学、想他人、为集体。 在社会:守公德、交益友、立正气。

三、实施以美育人的成果

我校十二年的改革,尤其是实施以美育人教育模式后,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使 109 中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1.塑造了美的教育者

学校干部、教师自觉以美育己,以美正己。他们淡薄名利,以“栽盆景”的心态对待工作和学习,在愉悦的心境中自我实现。以“森林原理”处理人际关系,在竞争的工作环境中培养自己的兼融、互补意识,创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以“荷花原理”对待荣誉和成绩,个人融于集体,与集体荣辱与共。

109中的教师爱生如子,涌现出很多的感人事迹,通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诱发学生热爱教师,热爱学习,热爱集体,热爱学校。许多家长慕名把孩子送来我校,他们说:“ 109 中的教师特别爱学生,相信我们的孩子在这环境里,一定能健康成长”。 2.学生思想素质显著提高

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校园环境中的教育思想物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情操。《羊城晚报》曾在头版头条以《美育,竟有如此神力;不信,请看一 0 九》、《一棵美树,硕果多多》报道了我校以美育人的巨大变化。《人明日报》、《参考消息》、《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广州青年报》和香港《大公报》等 30 多家新闻单位采访和报道了我校以美育人的教育成果。 3.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5 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以情感为核心的功能,善于激励学生,我校的人才加工能力明显优于同类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上学期末东山区统考,我校初一级总分派第 4 位,在铁一中、 16 中和育才实验学校之后;初二级排第 4 位,在铁一中、 16 中和 7 中之后;初三毕业升学考试在东山区同类学校中排第二位,在育才中学之后仅差一分多(若以原始分统计则排第一)。高三毕业班工作连续四年获市

一、二等奖,去年升大率为 96.6% ;今年省大专以上的上线率超过市一级学校的最高指标( 60% )达 60.4% ;艺术类考生的专业成绩 100% 上本科线。

参加市学科竟赛也获多项奖励,如:在 "OM 头脑竞赛"中, 初中组和高中组均获二等奖等等。 4.艺术教育成果显著

十二年来我校在国内外、省市的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项目比赛中均获奖甚多,成了广州市学校艺术类竞赛的“获奖大户”,为广州市艺术教育增了光。

2000年我校在星海音乐厅举行了《庆祝改革十周年音乐会》,林树森市长和陈传誉副市长出席观看。2001年我校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了《广州一 0 九中学视觉艺术作品展》,我校“蓓蕾室内乐团”还应德国汉诺威 2000 年世博会和法兰克福海德中学的邀请,访问了德国,成功的演出轰动了法兰克福。今年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音乐家来我校访问,与我校蓓蕾乐团同台演出,显示了我校艺术教育已达到了国际交往的水平,我校已成为广州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受到国内外和港澳教育界、艺术界人士的关注。

我校的巨变,验证了以美育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广州市第109中学

曹方

第五篇:回归生活 以美育人

回归生活

以美育人

[摘要] 思想政治课从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美的本质作用出发,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审美施教,在教学活动遵循美的规律,以审美立美为手段,寻求以美育人的教育方法,营造以美育人的教育环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回归生活

思想政治

审美

中学思想政治课,就其本质而言是德育课。审美教育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其一致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伦理结构,而审美教育有 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能结合学科特点融合、回归生活、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将使思想政治课教育和教学改革出现新的突破,而且必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一、回归生活,寻求以美育人的教育方法 1.关注学生的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1]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应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思想寄寓于形象之中,理性积淀于情感之中。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和理解力,审美鉴赏和创造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构建理想人格。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赋予思想政治课课堂教育以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展现过程。在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和谐的心理结构去对美的形式作出正确反映,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使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成为涌动着生命的力量、智慧的生成、创造的激情的审美艺术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康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基本因素。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回归生活,用生活逻辑来统整知识逻辑,用生活事件来润泽知识命题,知识的意义世界就会向我们敞亮。教学回归生活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再现、复制翻版,它需要教师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其回归的生活应是经过过滤、净化、改造过的生活和文明、健康、有益的生活。在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学生的生活加以筛选、提炼和升华。不仅要从有利于学生知识接受、思想引导等各个角度来发掘材料,而且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对进行疏理、加工、整合和改造,去掉杂质,保留精华,以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获得知识,激发情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升华思想,陶冶品性,实现全面发展。在对学 1 生日常生活的材料进行筛选时,必须注意所选择材料之间的相关性,避免出现相互矛盾。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即教学过程的完成,也就是学生“知——信——行”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了,一个完美的人也便被塑造出来了。在这种塑造过程中,我们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美育因素,善于选摘现实生活中美的事例,并体现美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一方面乐于接受思想政治观点,另一方面提高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划清美与丑的界限,形成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定势。

2.以审美方式存在的教学也是对话人生的教学

教师和学生与教学活动中的他人展开着对话,与教学中的知识进行着对话,与具有生命形式的活生生的教学实现着对话。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与知识进行着精神交流,体味着知识所蕴涵的精神人格力量,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学生就是在与知识的对话过程中理解着社会、理解着人生,实现自己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人与教学活动的对话,就是师生在彼此的交往中,在与知识和其它各种信息的交流中不断进行着能量交换,从他人、知识和各种信息、事件中汲取营养,补充自己,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更新、创造着自己的生命,使自己不断获得成长。在这一生命的对接和能量的交换中,人能够不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作为动态生成系统的教学活动的生命节奏和韵律,与人的生命活动和谐一致,从而产生生命的愉悦,获得美的享受。[2]

新课程理念改变了传统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肯定了课程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含义,以及“非确定性”的意义。它强调课程的创生性,强调课程中的人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主张回归生活世界,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注重探究、体验、理解、反思和创造。在很大程度上,人文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的过程。政治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这是思想课的核心价值,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也主要引导学生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应充分揭示道德规范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对于个体道德人格尊严建构的必要性(合目的性)。尤其要发动德育对象的道德精神需求,使道德规范成为其改造自身建设美好人格形象、幸福和诗意人生的惬意工具。因此,激情的生成与宣泄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特色。当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这三者的情感高度一致,形成具有相当冲击力的情感场效应时,就是人文学科教学的美好境界实现之时。[3]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 回归生活,营造以美育人的教育环境

1.引导学生获得生命意义的领会与生命境界的提升

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气氛、情绪环境,是审美活动得以“生长”的“土壤”。能够使审美化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生长的“土壤”必须是能够孕育生命、滋养生命的。我们应该在教育环境和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关照生命、有助于生命成长的情绪情感氛

2 围,这种氛围便是爱的氛围、自由的氛围和平等的氛围。

结合时政热点,以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教育,从而实现道德上的升华。在《文化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框题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天安门升旗仪式》和《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片断。让学生学会用所学道理分析热点,点评时政,感受国歌蕴含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出探讨课题:弘扬民族精神的课题。这样,在视频欣赏、感悟中,积累爱国的情感体验。在合作、探究与体验中,进而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2.课堂应赋予主体在教学中作为“人”的生命意义

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在学生与文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促进学生感知和领悟文本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开辟一条进入文本世界的通道。回归生活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再现、复制翻版,它需要教师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其回归的生活应是经过过滤、净化、改造过的生活和文明、健康、有益的生活。在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学生的生活加以筛选、提炼和升华。不仅要从有利于学生知识接受、思想引导等各个角度来发掘材料,而且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对进行疏理、加工、整合和改造,去掉杂质,保留精华,以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获得知识,激发情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升华思想,陶冶品性,实现全面发展。

人们的行为美中,只有那些充分体现先进的社会趋向时,才能表现出美的和善的行为来。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营造以美育人的教育环境,挖掘以美育人的教育因素,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一个“知、能、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最佳教学境界,达到在趣味中增长知识,在体验中学懂理论,在理解中提高觉悟。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引导学生勇于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以利实现知识到能力的功能转化。首先,指导学生确立综合探究的课题,有的放矢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实践。例如,学生确立了《中学生消费心理面面观》、《福安市民的消费层面》、《和谐开发瓜溪桫椤自然保护区》、《走进廉村,感受闽东文化遗产》、《高中生如何选择专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詹溪自然遗迹―――冰臼景观的开发和保护》等探讨课题。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成小组走向社会和基层,参观采访、座谈、摄影、问卷调查、上网查询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大量、丰富的真实资料。最后,通过制作课件、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成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在班级和校园进行交流。教师将学生的成果在自评、小组互评的基础上得出学科初评学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此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思想或价值观的“碰撞”中培养并提高自己内在的道德判断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根本所在,也是思想政治课以美育人带来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4 [2] 王敏.新课程与教学审美化.课程研究

[3]余立新.文、理、艺学科教学的审美差异.课程 教材 教法,2006,2:18

福建省福安市第三中学:陈绍灿

3 2008-7-15

上一篇:迎评估促学风感想下一篇:一年级春游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