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产品设计论文

2022-04-15

每年的CWP,都是专家点评当下、解读未来的重要平台,他们的观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启发性,值得细细咀嚼。在这里,我们摘选部分与会嘉宾的言论,以飨读者。风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字,其中规划目标的引导作用非常明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电产品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电产品设计论文 篇1:

智慧风电场及其“能效潜力”探析

过去十几年间,风电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创新技术陆续实现了工程化应用,风电机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产业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产业链逐年成熟,开发投资成本不断下降,我国风电产业的长期发展基础已经形成。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也曾出现过“消纳难”“弃风率高”等问题,导致一部分风电场的盈利能力达不到预期。与此同时,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不断增加,我国风电的开发理念逐步从重视规模向重视效益转变,关注重点也从风电机组选型、风电场开发等“前端工作”向风电场运维等“后端工作”延伸。在此背景下,智慧风电场应运而生。

为风电场注入“智慧”特性实际上就是为了实现风电场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关于智慧风电场的有关研究和工程示范已经比较常见,但少有关于智慧风电场节能增效方面的详细论述。本文从智慧风电场的运行、维护、管理等维度,对我国智慧风电场能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研究智慧风电场能效管理的可行方案,并对智慧风电场的能效管理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智慧风电场及其优势

一、智慧风电场简述

从风电场运营角度来看,“高效”“可靠”“低成本”始终是备受关心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风电机组供货商、风电场开发商以及处在产业链上游的部件供應商、科研院所等单位都围绕着这三点,不断给风电场注入“智慧”的元素。归纳发现,通常所谈及的智慧风电场的核心功能是:依托先进传感技术和感知技术,感知外部环境和自身状态,并利用互联网、智能控制、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信息与信号的快速、准确交互,提高自身的自我学习、修正能力,使系统运行更加智能,使维护等运营工作更加便利,助力系统级协同决策,最终实现风电场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二、智慧风电场优势

风电场“智慧化”最终是为了实现风电场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从此角度来看,智慧风电场的优势如下:

设备或系统的“智慧化”将带来显著效益。实际上,智慧风电场还有一个潜台词,即:“前期规范化、设计数字化、设备智能化、建设标准化”。可见,“智慧”已开始贯穿于风电场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多个层面。仅从设备角度来看,随着传感/感知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进步,已有设备或系统开始得到“智慧化”改造,也出现了具有“智慧”特性的部件或子系统,使风电场变得更加“智慧”,并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益。如,近几年开始采用的激光雷达方案,使风电机组设备更好地感知风速变化,在降低载荷、提升发电量、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像风电场功率预测系统、风电场无功功率电压控制系统(AVC,Automatic Voltage/Var Control)等场级控制系统也在不断引入智能控制、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使风电场运行在最佳模式下,进而降低发电成本,降低损耗,提高发电量,提升效益。

“智慧”运维是降本增效的利器。风电场的运维模式基本上包括三个类别,即:故障检修、定期检修和状态检修。其中,故障检修的成本不仅取决于运维人员的操作熟练度、天气情况、备件储备情况等多种因素,而且还与整个风电场的发电量收益、故障后设备可靠性等紧密关联:定期检修的成本与运维频次、运维间隔等因素有关;状态检修是指利用风电机组在线或离线状态监测系统所获取的相关状态信息,结合在线或离线诊断系统的诊断结果而制定的运维工作,难度比较大,更需要“智慧”。可见,从风电场的运维模式角度来说,无论是故障检修、定期检修还是状态检修,都与当时的天气情况、备件储备情况、数据管理、设备状态感知系统和后台管理等有关。目前,智慧风电场所使用的功率预测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已经把天气预报、功率预测的精度和准确度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可视化的运维手册、视频对话等措施较好弥补了运维人员在操作技能上的不足:基于设备健康状态的备件管理方式、预报式/预警式运维管理平台等系统使智慧风电场运维工作变得更加“智慧”,已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未来还会得到长足发展。智慧风电场能效问题浅析

智慧风电场一次系统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从智慧风电场系统角度来看,与风电场能效问题高度关联的子系统有:风电机组、风电机组自用电变压器及其下口的风电机组内部负荷、风电机组电网侧端口的箱式变压器系统、风电场升压变电站配电变压器及其下口的场内各类负荷、风电场主变压器、风电场无功补偿设备和各回送电线路。

在智慧风电场条件下,能效管理的最终目标其实就是实现内部用电量和内部损耗的最小化。其中,用电量主要与场内的各用电设备或子系统的智慧设计、智慧选型、智慧运维、控制智能化水平等因素有关:内部耗电主要与整场的规划设计、场内子系统或电气设备的设计指标、场内子系统或电气设备的运维智慧化水平等因素有关。当然,用电量和内部耗电紧密关联,用电量大,内部耗电也大。

本文暂不考虑智慧风电场能效管理中的设计因素,仅从设备的用电量和损耗角度,对已有智慧风电场能效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展开剖析,并给出方向性建议。

一、提高PWT-out

在智慧风电场条件下,提升风电机组单机的发电量有很多种思路,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经研究分析可知,可以尝试的办法有如下几类:

(一)硬件的清洗与修补

对于运行时间较长的风电机组而言,关键部件的老化或受损将会对风电机组的发电量产生显著影响。以叶片为例,当表面出现污迹、腐蚀、砂眼或出现局部损伤的时候,叶片的气动性能将会下降。进而使叶片的输出功率下降。以变流器、发电机等功率部件为例,灰尘、污迹等必将影响其散热效果,导致绝缘老化,损耗增加,进而影响机组的发电量和可靠性。可见,必要的清洗和修补有利于机组发电量的提升。一般风电场的运维工作通过“肉眼”检查,不够智慧,不讲效率,不重视“预警”,风电机组及其内部硬件的清洗与修补同发电量和能耗之间的关系被忽略。在智慧风电场条件下,我们可通过先进的感知能力或通过更加智能的数据分析能力。自动识别出设备部件的受损情况和老化趋势、灰尘的堆积程度等信息,以便进行对应的清洗和修补操作。

(二)硬件的更换或升级

过去,技术的更新换代需要较长的时间。近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的更新换代变得迅速,更替速度前所未有。以叶片扰流发生器为例,通过有关文献可知,如果把叶片扰流发生器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可使年捕获功率显著增加。再以风速测量用元器件为例,技术更先进的激光雷达的使用,能够准确获取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对风电机组单机发电量提升的效果比较明显。可见,部件的更换或技术的升级。对风电机组发电量提升的影响相当显著。目前,多数场内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低,设备的节能特性差,系统控制不够“智慧”;此外,受风电机组可利用率指标和新设备投运所需的样机检验周期的限制,基于新技术的硬件设备批量应用的时间成本较高。在智慧风电场条件下,信息获取更加容易,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更简单、快速,我们可通过模拟计算风能资源的流场分布。确定出更加合理的硬件设计指标,如叶片长度、塔架高度、机组间距等。此外,机端储能装备、激光雷达等诸多硬件更换和升级类技术措施若能与整机控制有效匹配,也能显著提高风电机组发电量,并收获节能效益。

(三)设计或算法优化

从设计或算法角度来看,风电机组整机的平台化设计和风电机组整机控制的MPPT(Maximum Power PointTracing,最大风能追踪)等控制算法或启停机等控制流程如果能够被注入“智慧”元素,则必将带来一定的发电量提升,但其关键在于能否在工程实践中得以应用。对此,部分制造厂家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效果。以风电机组待机流程为例,对于风冷变流器而言,可根据当时的电网情况、環境温度来确定IGBT调制的最佳开启时刻,并根据IGBT温度来智能控制冷却风扇的变频控制,以达到节能增效目的。目前,受制于基础科学方面的认知水平,我国研制的风电机组度电成本还偏高,整机控制软件的“智慧”特性还有偏差,智慧风电场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没被充分利用,在确定的硬件条件下的发电量和节能潜力未被充分挖掘。

二、降低△Pdemand

一般而言,从智慧风电场电气设备选型设计角度,△Pdemand实际上就是风电场内部各用电负荷额定功率之和,并不是用电负荷实际的用电需求(按照目前的智慧风电场运行管理方式,并没有统一、连续、系统地针对风电场内部各电气设备实际用电量数据的在线监测和长时间跟踪分析)。可见,我们并不清楚实际△Pdemand的变化规律,更不知道△Pdemand的各个特征量,故无法通过实际的△Pdemand统计数据来优化后期同类电气设备的额定参数。可见,△Pdemand只取决于设备供应商或设计院早期的选型设计和相关的厂内模拟实验。因此,目前使用的△Pdemand数据是存在偏差的,曾经选用的电气设备并不是最优的,更何况有关单位使用的是“设计终身责任制”制度,产品的安全裕度因设计理念、内部管理等因素也大不相同,产品设计依据的技术规范不统一,优质设备(是指可利用率高、效率高、可维护性高的产品)和劣质设备在系统中并存。此外,智慧风电场的信息资源没能得到有效利用,工程实践中的海量数据未被“智慧”处理,产品的设计和工程应用实践没能形成有效闭环。以风电机组内部用电负荷为例,其节能潜力非常大。风电机组内部用电负荷实际的用电量与环境条件、风电机组设计、风电机组运行控制、风电机组部件选型等诸多环节有关,但无论是在设计环节还是在后期的产业化环节,风电机组整机制造商一般都更重视设备的度电成本和产业化成本,都会选取成本低、可靠性高的部件,不轻易更改运行多年的成熟控制逻辑。实际上。对风电机组而言,冷却风扇的变频控制、待机模式下的负荷控制、节能电机等诸多措施能够为风电场的精细化经营带来可观的节能空间和节能效益,但由谁来承担使用节能电机所增加的额外成本,又由谁享受因此而带来的节能效益,值得反思。

三、降低△Pdemand

电气设备的△Pdemand实际上正比于设备的用电需求△Pdemand用电量大,用电时间长,则△Pdemand也会大。但是,决定电气设备△Pdemand大小的不仅仅是电气设备的△Pdemand,△Ploss还与设备所使用的材料、工艺。甚至设备的运行控制方式、设备的管理等诸多因素有关。以风电机组网侧端口的箱式变压器为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Ploss可降低空间。其中,容量的合理选择最为关键。在智慧风电场条件下,设备状态信息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对其进行长期跟踪,形成闭环,最终确定最佳容量。

四、降低Ppay

降低Ppay本质上取决于风电场用电管理和风电场用能环节的技术改进,但应避免“得不偿失”现象的出现,毕竟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效益”。从技术改进角度来看,可以考虑采用“微电网”解决方案,以此降低无风条件下的用电需求,也可采取“热储能”等措施来降低风电场的用能成本。

智慧风电场能效潜力有待挖掘

目前,智慧风电场关注点主要是在运维的智能化、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等方面,风电场的“智慧”并没有在节能增效方面起到明显作用。下面将浅析智慧风电场能效管理的可行方向,并对智慧风电场的能效管理发展前景进行一定的展望。

一、已有的状态数据应得到深度分析.能效潜力要有效释放

随着智慧风电场的逐步发展,风电场场内可利用的数据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如何有效借助风电场的“智慧”功能,即:通过大数据思维和相关技术,充分分析被采集的海量数据,通过智能控制、智能辨识、设备健康在线监测与智慧管理等技术手段,发现所存在的能效问题,使设备工作在最佳能效状态,实现降本增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实际上,节能降耗符合时代主旋律,符合我国政府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要鼓励,而且要主动采取措施,让风电场的“智慧”功能在能效管理和节能增效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二、先进技术的应用理应得到节能效果

目前,先进的感知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应用到风电场内各种设备的控制和风电场的整体运维当中,设备自身状态信息的准确获取变得更加方便,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与信号交互更快、更准确,控制环节更加智能,甚至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和自我修补功能,完全可以兼顾节能效益。

结论

对于智慧风电场而言,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实现“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如何让集控系统真正实现“区域统筹运维”功能,如何构造最佳的运维模型等都是近期应该设定的目标。而从长期目标来看,尤其是在海上风电、分散式风电等新的应用场景条件下,如何实现借助无人机、机器人、vR等技术手段的运维方式,降低运维人员安全事故发生率,提高运维效率:如何通过大数据思维增强风电场运营的“智慧性”,并强化设备寿命管理等都是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在工程案例中,已经投运的在线状态监测与分析系统、风电机组基础监测系统、风电机组螺旋载荷在线监测报警系统、桨叶状态监测系统、发电机绝缘电阻自动监测系统、雷电监测系统、变压器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等都需要不断优化,不断提高精准性。

在解决这些问题,关注运维智能化和技术创新的同时,应该认识到,深化风电场能效问题有效管理的研究,是风电场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环节,行业有必要为此付出很多的努力。

作者: 崔炜 艾斯卡尔

风电产品设计论文 篇2:

CWP 2019嘉宾言论摘选

每年的CWP,都是专家点评当下、解读未来的重要平台,他们的观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启发性,值得细细咀嚼。在这里,我们摘选部分与会嘉宾的言论,以飨读者。

风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字,其中规划目标的引导作用非常明显。当前存在一些抢工期、抢设备供应的现象,希望企业按照“十三五”规划和电网实际送出能力,以及环保的各项要求量力而行,客观理性地推进项目建设进程,高质量完成每一个项目开发。国家也将加强对各地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行业发展的平稳有序。

挪威有领先的风电开发企业,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海事和油气行业,建立了海上风电的强大供应链。挪威的企业非常关注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风电产业发展。相信无论是从环境的角度,还是从商业的角度进行国际合作,我们都可以从中获益。风电领域已经成为中挪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挪威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覆盖风电开发的各个环节。

现在,虽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占比还不高,但已经是每年电力新增装机的主要来源。它为我们实现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过去,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有标杆电价保驾护航,从2021年开始进入市场化竞争时代。我们必须按照平价上网的要求,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应该由高速度向高比例发展。展望未来,技术的改进会使风电成为比化石燃料更具有竞争力的选择。当然,在今后十年中如何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太阳能方面的投资非常关键。风电的潜力还需要挖掘,这对实现《巴黎协议》设定的目标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当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一起实现更繁荣、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丹麦与中国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我想强调,我们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合作工作,他们在发展中国能源系统等方面的做法与《巴黎协定》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希望与中方继续开展合作,在今后几年推出新的合作项目,以进一步为中国扩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便利,共同提高发展质量。

目前,阿根廷已经开发了16个风电场,未来我们还将进行多个项目的建设。同时,我们制定了新的计划,让全球知名的风电企业能够参与阿根廷的风电发展中。此前,阿根廷政府颁布的法令呼吁在发电和供热领域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此实现能源的多样化。根据相关法令,到2025年,阿根廷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20%。

在未来,人类历史上将第一次出现化石燃料发电量占比大幅下降的现象,而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将从20%提高到30%。要实现这一愿景,我们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整合,二是政策的不稳定,三是无法及时获得成本合理的融资。我们要关注风电领域的政策。风电也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以便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半导体行业如果不能持续降低产品的成本,那么手机的应用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普及。对可再生能源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通过创新降低上网电价,那么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也不会得到普及。因此,我们一直以来不断加大对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加大创新的力度,在不断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同时,不断扩大其利用规模。

风电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实现了新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风电发展的挑战所在,比如有一些关键零部件受到了限制,从而造成成本上升。我想,无论在中国、欧洲,还是美国,我们都有责任去游说决策者,告诉他们,气候变化会影响所有人,还需要吸引更多的资本,开发更新的技术,大家共同行动,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外部力量正在推动我国的能源革命:以交通领域为代表的应用端清洁能源革命必将引发一场能源消费和能源技术革命;以绿色发展为内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引发一场能源生产和能源技术革命。所以,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只是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过渡措施,今天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明天必将成为昨天的“胶片、唱片和纸张”。

在未來风电健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整个产业链都需要协调发展。平价上网之后,风电是不是会出现断崖式下滑?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国家政策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有很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都在推动风电健康发展。所以,2020年以后产业会保持平稳有序发展。风电未来的发展道路可能会曲折一些,但前途肯定是光明的。

风电机组朝着大型化方向迅速发展,而GE在几年前就发布了5兆瓦风电机组设计平台,相信风电行业都将朝着风电机组平台化设计方向发展。我们通过平台化设计发现,风电叶片还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比如说,叶片实现了经济性的插接方式,可以把叶片两端变得更轻、更长,这实际上是很简单的物理变化,但是却能提升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率。

风电产业的发展确实存在高峰低谷,这种波动性对行业,尤其是制造业造成了一定冲击。所以,我觉得实现平价上网,对风电产业来讲是一个利好,它将逐步变成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市场。未来,对风电的质量、可靠性、稳定性要求会更高,因此,我们将高铁领域质量管控的经验借鉴到风电中,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目前业内出现的抢工期、抢设备供应等现象,我们很担心,一是担心风电机组的价格,如果价格上涨,那么就意味着以前能够实现平价上网的项目会受到很大影响;其次是对标杆电价的担心,以前风电的上网电价是以火电的上网电价为依据,但是如果现在火电的上网电价也出现调整的话,那么风电上网电价的不确定性就相应增大。

我们一直对风电发展充满信心,为什么?第一,我国人均消费电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未来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必然需要消耗更多电量。第二,我国倡导绿色发展,电力绿色化是发展趋势。随着我国逐步进入风电平价上网的新时代,各个设备厂家也做好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未来中国风电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

可持续发展始终围绕高质量发展而来,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产品设计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在低风速风电场设计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其他类型风电场的设计质量还有待提升。其次,产业链协同存在提升空间,要建立从整机制造到下游客户以及零部件合作伙伴的质量协同体系。最后,风电场的运行质量有待提高。

长期来看,平价上网只是风电发展过程中的临时一站,下一步将是低于平价。在风电开发的产业链上,开发商与制造商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我相信,风和光是为我们这代人准备的,我们的前辈们没有掌握开发风和光的技术,但是我们有。虽然进入平价上网时代,风电行业将迎来巨大挑战,但是我相信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即便是用现有的风电机组,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实现平价上网,大家要有信心。同时,开发商要理性,这两年的产能扩张会导致产能过剩。风电和光伏如果想继续扩大规模,就不能完全依赖电网。如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推进分布式项目,减少电网的传输量。如果摆脱电网的束缚,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有必要考虑一下现有能源结构是否合理,国内的电力结构是否合理,如何理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另外,多年来,中国一直为风电提供补贴,但一个有补贴的市场难以形成真正的商业逻辑。很多开发商愿意投资,是因为电价高。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形成一个真正的市场化商业逻辑?这是摆在风电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补贴的逐步取消,对整机企业带来很大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但是如果补贴取消过快,要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就变得非常困难。在补贴取消的背景下,未来中国的风电政策需要进一步透明,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业务的连贯性。风电必须获得全社会的更大支持,在荷兰,我们会与当地的民众进行沟通,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噪声,消除他们的顾虑。

关于如何应对平价上网,我们正在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持续进行风能研究,因为风能不同于其他能源,后者是把不可控的能源变成可控能源,然后转化为机械能、电能等,而风始终是不可控的,只能学习如何将其实现最大化利用。另一件事,就是尝试标准的突破,这不会像技术或产品更新能够那么快实现,而是需要全行业携手共同努力。

横向比较一下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充满信心。比如,对比每年投入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领域的研发费用,这一差距就足以说明问题。以往有一种现象是,企业只夸自己好,觉得别人都有问题。我们得反思這个问题,其实大家在一个圈子里,应该互相支持,才能越做越大。做好自己,以及与大家一起做好生态圈,都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平价上网时代的来临,风电企业都感觉利润空间小了。在没有行业补贴的前提下,下一步我们将直面与化石能源的竞争。与化石能源相比,风电创造的是高质量的绿色电力,拥有无可比拟的环境价值。我们要引入一系列机制,让风电在商业竞争中体现出它的优势。在丹麦,让社会支持风电的有效措施,是让更多人有主人翁意识。

风电产品设计论文 篇3:

走出危机

意想不到的是,对比持续上升的舆情压力,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锐风电”)财务总监杨志远显得尚算轻松。从90元/股的“天价”首发价到如今在4元/股左右徘徊的股价过山车、自上市就开始连续亏损、频繁的高层人事变动、自曝会计差错……,在这些华锐焦点事件背后,是可想而知的财务压力。杨志远在2012年6月份加入华锐,10月底被提名担任财务总监职务。此时的大背景是风电行业甚至整个新能源行业的严冬。此时的华锐风电面临着自2011年上市之后的第一个亏损季。杨志远此时加入华锐风电颇有点临危受命的意思。

“我看好这个行业,现在的困难是阶段性的,”杨志远的态度很明确。选择华锐风电,除了看重上市公司财务总负责人的职业平台,他对行业未来也经过深思熟虑。杨志远一一对比了新能源领域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核能等在内的各类型优劣势,得出一个结论,“风电技术前景光明,是其中相对比较成熟、适合中国国情的主流发展趋势。”

2006年初华锐风电成立时正赶上中国风电产业的起飞时刻。从2005年开始,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风电五年翻番增长,无论是当年新增装机量还是总装机量,在2010年曾一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蓬勃的市场大环境下,抢占市场份额、做大规模成为华锐风电的发展路线图。2009年华锐风电的风电装机量超过金风科技、联合动力等业内大佬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然而从2012年开始,华锐风电的经营情况开始恶化,经营性现金流成为负值。2011年年初上市的华锐风电,第二份年报就显示亏损。中国风电产业经过几年爆发式的扩张,价格竞争、产能过剩的问题在2012年开始凸显。华锐风电的企业发展轨迹和行业发展轨迹完全重合。渡过企业困境,等待行业春天,成为华锐风电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大船掉头

华锐风电属于风电产业链上的整机装配环节,其下游客户是风电场。杨志远认为,风电装机容量和电网消纳能力之间的落差导致了风电场新项目的停止或放缓。下游的压力反射上来,就意味着设备制造商要面临库存过高、资金回笼困难等风险。根据市场变化,高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华锐风电。“从求规模转向了求效益,”杨志远这样描述华锐风电的改变。为抢占市场份额,扩大经营规模,华锐风电每年都有很大数额资金用于给风电场垫资。杨志远虽然坚持“这不是华锐风电独有,是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也认为“资金回笼和压缩应收账款规模已成为目前华锐风电的重要工作”。华锐现在对垫资的态度十分谨慎,“我们会选择有实力和信用较好的客户,不再单纯地追求市场规模”杨志远表示。华锐风电由放到收、由激进到稳妥的转变,大力降低华锐风电的回款风险。杨志远介绍说,“我们通过给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多元化的结算方式,协助客户寻找低成本融资渠道等方式促成顺利回款。”

确定了总体的战略转型,华锐风电正处在深度调整期。杨志远进一步表示,“不仅仅是华锐风电处于调整期,是整个行业都处于调整期。”调整期和扩张期的财务管理思路有很大不同。杨志远当前的工作思路很明确,一是对未来前瞻性的规划,合理控制财务杠杆的使用;二是使华锐风电目前的财务工作跟上整个集团战略的脚步。“管理无止境,其实还是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比如成本消耗的定额管理、控制运维成本、优化物流等。我们正利用行业调整期,把企业基础工作做好,为了市场回暖的时候厚积薄发”杨志远介绍说,“现在华锐风电的内部整合基本已经完成,建立了新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新制度下一个具体的措施是按单采购和按单生产。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细节,背后其实是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和对库存压力的消解。

全面跟进

“资金确实对企业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的血液,”杨志远对此有高度的警觉。光伏巨头无锡尚德破产重组的殷鉴未远,按照杨志远的说法,风电和光伏不具备可比性。从上游原材料、配套件到终端市场,光伏是“两头在外”而风电产业在国内已经具有完整的产业链。“风电行业风险要低很多”,杨志远非常诚恳地表示,“从报表上可以看到,华锐风电目前还有几十亿元的资金,至少暂时经营不成问题。”虽然如此,在当前的背景下,保证融资渠道的畅通仍是杨志远的心头大事,“我们有多渠道的融资方案,比如银行授信、融资租赁、资产处置等。和各金融机构、银行保持良好沟通,是日常的工作。一旦出现短缺,能迅速把计划付诸实施,低成本短时间筹到企业发展必要的资金。”华锐风电目前的融资方式主要为债项融资,现在显然不是股权融资的好时机。华锐风电8月1日发布公告称,将向全资子公司——华锐风电科技(比利时)有限公司借款人民币4亿元,借款期限一年。

华锐风电也开始尝试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如果时机成熟,成本合理,我们也考虑自营风电场建设。”在杨志远看来,自营风电场除了可以消纳自身库存,也会带来稳定的营收。“因为电费收入是相对平稳的,和风机销售不同,相比之下,风机销售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太大。如果固定收入能在收入结构中占40%以上,我们的抗压能力会大大提高。”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华锐风电控制成本、提高收益的另一个举措。从千瓦级达到兆瓦级,是风电机组技术的大发展。华锐风电是国内率先引进国外兆瓦级技术,实现兆瓦级机组国产化的企业之一。提升功率的同时降低成本,是风电制造商不变的课题。目前华锐风电的主力机型是1.5兆瓦级和3兆瓦级的风电机组,也在进行5兆瓦级、6兆瓦级和10兆瓦级等大功率机型的研发和试生产。不同类型的机组或相同功率下的不同设计,都有不同的成本投入,“比如叶片、叶形和材质的改变,也会影响到整个机组的成本。”杨志远说,“产品设计的方向应该是随着机组功率的提升,单位发电成本随之下降。”杨志远认为应该综合考虑研发投入、施工条件和风况等各项因素,以判断具有最优化成本优势的产品类型,“但大功率机型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前期的研发费用支出是必然选择。”

尽管暂处低谷,但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费转型决定了发展新能源是“刚需”。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量将达1亿千瓦,风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4.5%左右。“2012年只有1%左右,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杨志远对风电行业的信心很坚定。他又补充道,目前行业压力其实已经在缓解,例如2013年上半年,华能新能源风力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预计在今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初这种行业利好就会传递到华锐风电。截止记者发稿前,华锐风电公告尚未发布2013年半年报。杨志远说,“可以肯定的是,二季度比一季度情况要好。随着新的电力主干线的贯通,三北地区清洁电力的消纳能力必将大幅提高,扩容的原动力也将随之而来,风电行业的春天指日可待!”

作者:王廷飞

上一篇:闸门结构设计论文下一篇:地质工程勘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