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导学案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诗四首导学案范文

冰心诗四首导学案大全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三冰心诗四首 冰心

【总学习目标】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想象丰富、构思奇巧、语言凝练)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蕴含的哲理。

(<1>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 <2>从《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4.能够有感情的朗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第1课时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熟读成诵,练习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

2.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 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课前预习】

⒈自己收集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简介。

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并了解诗的大意,力争会背。 3.你对前两首诗中的哪一首诗的印象最深刻,准备谈谈体会。

【课堂学习】

第一块:

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情境创设导入: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中国 是诗的国度,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指名

1、2位学生背诵诗歌。)

诗人诗兴大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有感情,有姿势)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 (板书课题) 。

看投影,了解冰 心生平。

(课件出示冰心简介。)

(学生齐读)

2.简介现代诗的特点,开展诗歌朗诵会: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

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适当播放背景音乐,四人小组互读互评。) 3. 教者适当点拨: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

在此基础上听录音,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播放课件幻灯图片和录音范读)

4.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再练习读。

选出代表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

第二块:精读课文, 研讨新课

⒈提问:

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谈谈理由:想象丰富、构思奇巧、语言凝练„„)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你 对这首诗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

1、

2、

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教师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有没有回答到重点内容,回答不到的教师应适当点拨让 学生讨论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到的感悟点较为新颖,只要言之有理,即予肯定与表扬) ⒊赏析第一首诗

【出示系列问题,四人小组内自学研讨】

⑴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温暖、宽广、安全„„)

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请再练习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对于学生的朗读进步及时进行表扬。)

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借喻)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其他同学补充】

⒋赏析第二首诗

【出示系列问题,四人小组内自学研讨】

⑴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有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⑵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⑶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①“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②纸船不会飘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得“叠着叠着”?

(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唯一方式) 请你模拟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态。

③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新奇瑰丽、大胆奇异的想象,充分表明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其他同学补充】

⒌小结这两首诗并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⒈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⒉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课后学习—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母亲》、《纸船》这两首诗。 2.完成导学案上这两首诗歌的相应习题。

【第二课时】

【第2课时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熟读成诵,练习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 2. 从《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课前预习】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并了解诗的大意,力争会背。 2.你对后两首诗中的哪一首诗的印象最深刻,准备谈谈体会。

【课堂学习】

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研讨新课

1.导入:

一朵明艳的花儿摆在你面前时,你很羡慕它的明艳吗?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为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

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作评价,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 上节课我们学了冰心有关于母亲的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剩下的两首诗,看看它们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启迪。 2. 赏析《成功的花》

【出示系列问题,四人小组内自学研讨】

⑴反复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出感情

⑵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明好在哪里?

重点体会“明艳”、“浸透”、“洒遍”词的作用。

(明艳形象突出了花的成功,浸透写出了眼泪之多,洒遍指明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

⑶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合作探究: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因为成功而获得的荣誉吗?

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谈谈自己的感想。

可结合奥运冠军获得者的奋斗历程来谈。

(几个名句:

⒈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 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⑷小结这首诗:

人不应该只看到别人荣誉,

而应该知道这成功背后蕴涵的艰辛, 他是血和泪浸润的结晶, 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

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荣耀。

【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其他同学补充】

⑸齐背这首诗。 3. 赏析《嫩绿的芽儿》

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

⑵品位语言,

“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不能。这样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他们的成长过程象征着青年人的成长过程)

⑶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

(嫩绿显示了芽儿的健壮、旺盛和朝气。淡白蕴涵着朴素简洁,不追求外表华丽的特点。

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⑷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请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 我们应如何使自己的青春 更加美好,人生更加有意义?

(⒈要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本领。

⒉树立为祖国强盛,民族富强,社会进步而贡献自己青春热血的远大理想。 ⒊甘于奉献,牺牲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⑸小结这首诗: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比喻青年的生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发展自己, 赶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其他同学补充】

⑹学生齐背这首诗

【课后学习—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题和导学案上的相关习题。

2、小组内讨论,或咨询老师、家长,结合《嫩绿的芽儿》,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

曲,互相谈一谈。

3、背诵并默写《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这两首诗。

第二篇:《李白诗四首》学案 答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品味李白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方法。2.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

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重点】

1.提升诗歌鉴赏能力。2.了解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李白诗歌的特点。 【学习难点】

李白诗歌中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诗风。 【课时安排】

3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走近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写作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 解题: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属歌行体古诗。“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写出划线字的拼音,并将正确读音标注到课本相应位置。 天姥山( mǔ ) 瀛洲( yíng ) 天台山( tāi ) 剡溪( shàn ) .... 渌水 ( lù ) 脚著( zhuó ) 殷岩泉( yǐn ) 栗深林( lì ) ....澹澹( dàn ) 霹雳( pī lì) 怳惊起(huǎng) 訇然( hōng ) 悸( jì ) ...... 4.整体感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并用诗中原句回答前四小题。 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以“梦游”为分界点,全诗可分为三部分,请用四字短语为每部分起个小标题: ( 梦游之由 <起> )→( 梦游之景 <见> )→( 梦游之吟 <叹> )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翻译。

三、赏析诗歌

1.诗歌第二部分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简要概述。

明确:描绘了4幅。(1)月夜,剡溪清幽之景(2)白昼,山中壮美之景(3)傍晚,洞外恐怖之景(4)夜晚,洞中仙人欢聚之景。

2.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

明确: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这是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瀛洲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3.“一夜飞渡镜湖月……送我至剡溪”中“飞”、“送”等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明确:“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不用“走”,而用“飞”,想象大胆,语带夸张;以“送”写月,仿佛是月亮有情,陪伴诗人来到剡溪。两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4.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梦中仙境 象征 (修辞手法)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和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 反衬 (修辞手法)现实的丑恶,表明自己 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 5.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一句话,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从中领悟诗人所要传递的情感?

明确:是 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_。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

《哭晁卿衡》

一、写作背景简介

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唐开元五年 (717) ,日本国遣使来朝。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使命完后,渡海回国。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 (753) ,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 (770) 卒。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从意象、手法、情感的角度鉴赏“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 (提示: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表达了诗人何感情?)

明确:“明月不归沉碧海” 写了 “明月”、“碧海”,运用比喻的手法。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难;既含有对朋友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又有为痛失朋友的伤感之情。

“白云愁色满苍梧” 写了“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内心难言之情于眼前所见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充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

《丁都护歌》

一、写作背景简介

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 ( 即宋武帝刘裕 ) 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 ! ”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秦时称曲阿,唐天宝后改为丹阳,属江南道润州 ( 今江苏镇江 ) ,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当时,太湖产多孔石,建筑需求大,唐人已非常珍视。云阳地近太湖,官吏驱民把开采的石料通过运河运往中原供园林建筑之需。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如何层层深入地表它的?

明确:全诗的诗眼是:“苦”。

与富商对照、时令衬托、细节表现、心理描写、夸张渲染。处处以形象的画面来具体展示纤夫之苦。本诗在描写上全用白描

首二句以商贾巨富的豪奢生活与纤夫在盛夏酷暑艰难拉船的生活形成鲜明的 对比 (修辞),突出纤夫的“苦”。

接下来的二句,通过纤夫喝的水“浊”、“ 半成土”的细节和唱的歌的凄切哀怨来写纤夫的内心的“苦”。

最后两句,通过行役的艰巨和无穷无尽的描写来把纤夫的“苦”推向了极致:纤夫之 苦 足以感伤千古矣!

2.诗中哪一句是深化主题之笔?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 “君看石芒砀”二句由眼前所见联想到更远的将来,石芒砀,是指石头又大又多。这广大的磐石,采不尽,运不完,而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没有尽头。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深化了诗歌主题。

《越女词五首(其三)》

一、写作背景简介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 ? 月就云中堕。”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觉得诗歌写了一群怎样的女子? 明确:在若耶溪遇见一群采莲姑娘,她们见有陌生的客人过来,便唱着渔歌,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里去,装着怕难为情就不出来了。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人物神态逼真。 2.本首诗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明确:清新自然,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

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分类鉴赏小知识

(一)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第三篇:11咏物诗四首学案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2013届高二年级语文学案唐诗宋词选读之咏物诗(共6页)

诗歌鉴赏系列之“咏物诗”(1)

◆课前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一般特征。 2.了解咏物诗的鉴赏方法。 3.了解咏物诗的一般情感。

【诗歌识记】

1、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郑板桥《题竹石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郑板桥《板桥题画竹》: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4、虞世南《咏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6、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7、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王安石《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9苏轼《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相关链接】

1、什么是咏物诗

咏物诗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2、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情感上——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或写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托物言志:就是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3、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白居易《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再来看看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再来看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

瑞”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⑷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⑸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是通过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诗歌鉴赏系列之“咏物诗”(2)

◆课前学习

【知识链接】

1、高考咏物的设题特点:

根据高考咏物诗设题特点,一般答题的步骤是: (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

2、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不即不离”,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试以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而他的《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也写得很不错,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开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以咏蝉三绝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虞世南之《咏蝉》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

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其差异之大,形同霄壤。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个很好的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

如此。”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咏梅词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样。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第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知识探究】

1、 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有什么特点?

2、 咏物诗鉴赏要注意什么?答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咏物诗第一课时练习检测

一、基本篇目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滕王阁诗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3)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蕴涵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其作用如何?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这首词下片历来备受推崇,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疑怪’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请作简要赏析。

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惜牡丹花

(宋)苏轼(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一、语言基础表达

咏物诗第二课时练习检测

1、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4、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2)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章质夫

燕忙莺懒花残, 正堤上、柳花飞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⑴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扬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⑵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蹊径,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3)有人说苏词的最后一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写得最为精妙,请赏析它的妙处。

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拓展提优·增强能力

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

1、2小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 秋 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 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①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2。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

2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6

第四篇:宋词四首·《雨霖铃》导学案[精选]

2013学期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学案

17.宋词四首·《雨霖铃》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知识链接】

1.关于宋词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國古代诗體的一种,亦称宋詞、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2.柳永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课后可查阅梁衡《把栏杆拍遍》中《读柳永》一文】

3.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整体感知】

初读全词,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1.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2.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

3.【重点探究】品意象 → 析蕴涵 → 味意境 → 悟情感

“伤”是如何表现的?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1)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蕴涵呢?这样特点的一些意象所组合形成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渲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离愁别绪?

- 1 -

(2)“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在上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思考探究】

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课后拓展】

可见诗词本是一家,选取《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诗。

示例1: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

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示例2: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改写创作】

资 料 补 充

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4.【暮霭】是一种黄昏意象,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日暮愁云”就是诗人的离别之情,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秦观的《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拈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淹留数月,与一位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往,在离开之际,秦观回想“蓬莱旧事”,借景抒怀:淡淡的云彩、衰落的草木、隐约的烟雾、寥落的寒鸦、黄昏的灯火、孤村、流水……所有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柳永的《雨霖铃》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5.【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至于借酒咏别的隽永诗句更是璀若繁星。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云:“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

忆路漫漫。”之所以一醉方休,为的是麻痹自己的神经,使它不致因即将到来的别离而惊悸不已。柳永此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不也有同样的情怀?王安石《送孙子高》云:“一樽相别酒,千里独归人。”对于独行千里的归客来说,行前满饮一杯友人斟上的美酒,或可稍御旅途风寒,聊解客况寂寞。葛长庚《水调歌头》云:“回首故人千里,把酒话愁肠。”故人已去,纵然举杯浇愁,亦属徒然,岂不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晁端礼《虞美人》云:“一樽别酒最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连别酒也不能从容而饮,其匆匆分手、不胜怅惘之状跃然纸上。辛弃疾《满江红》云:“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元朝无名氏《正宫·端正好》云:“三杯别酒肝肠断,一曲阳关离恨添。”三杯入肚,便使得肝肠寸断,因为这是“别酒”的缘故,正所谓“酒不伤人人自伤”——这些例子,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酒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

6.【杨柳】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被视为咏柳之祖,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乐府有《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句。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大概是因为一者“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二来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7.【月】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暮色苍茫,江水浩荡。诗人独自一人停船江上。放眼望去,原野空旷,仿佛天比树还低;低头看去,惟有一轮明月在清澈的水中不时晃荡,好像要为诗人作伴。这就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 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此物,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显然,“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弯残月,引起了词人太多的离愁别绪。

第五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3《冰心诗四首》学案

课题:冰心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第____课时学案(共____课时)

课题名称:冰心诗四首 主编教师:马少波

班级:七年级

5、6班 姓名:_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始终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2.有感情的朗读前两首诗,揣摩语言,品味诗意; 3.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体味人间至爱亲情。

二、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叠(

)着 巢(cháo

)里 妄(wàng )弃 倘(tǎng )若 载(zài )着

2、冰心原名 谢婉莹 ,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本课的四首诗选至诗集 《繁星 春水》 。

三、整体感知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仿写句子

1、游子离开了祖国,就像巨轮离开了海洋,就像植物离开了土地,就像鸟儿离开了天空 ,就像鱼儿离开了活水 。

2、人生离不开友爱,就像庄稼需要雨露,就像婴儿需要乳汁, 就像划船需要船桨,就像猎手需要猎枪 。

六、当堂检测

1、根据课文填空。

(1)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

2、朗读第二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1)诗人为什么要“留着”“纸”? 作者要把它们叠成纸船

(2)“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诗人要“纸船”到什么地方去? 到母亲的梦里

(3)、诗人借“纸船”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4)、对“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句诗理解正确的是(C )

母亲是人生唯一可靠地心灵避难所,母爱伟大无私、博大无边

A、这是想象,造成一种悬念B、这是对母亲的安慰,担心破坏了母亲的好梦

2、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C、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D、这句话是实写。

四、合作探究

(5)、该诗抒发感情的方式是(A )

1.在《母亲》这首诗中,有两个“风雨”,它们的含义相同吗,它们分别指代什么?

A、托物寓情法

B、比喻法 C、拟人法

不同,第一个指大自然中真实的风雨,后一个指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而引起的不愉快乃至

(6)、全诗的抒情线索是 纸船

痛苦的心情。

(7)、揭示全诗主题的诗句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哀归去

诗人巧妙地用第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受

3、分析《母亲》和《纸船》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

到打击,总要找母亲倾诉,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

相同处:两首都是歌颂母亲的短诗,

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五、拓展延伸

1

七、自我反思

dié

上一篇:社实部计划书范文下一篇:生日祝福爱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