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赏析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诗四首赏析范文

七年级下学期专题《荷》之咏荷诗四首赏析

聪明出自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姓名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这里指莲花。采莲女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莲叶 唐 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船在水中移动溅起水珠,被荷叶映成闪耀的绿色,倚着栏杆,看着风摇动一株株荷花的柄,传来阵阵香气。真的要感谢那些在溪水中浣纱的女子们没有将它攀折,留到现在,为雨中那一双双鸳鸯遮风避雨。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进一步写了莲叶的高贵品质。 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它由舟行荷塘图、荷塘浣纱图、风摇荷叶图、鸳鸯戏莲图组成,这组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这首诗清新秀逸,是咏物诗,又是一幅色彩鲜艳充满动感的立体风俗画。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态度不同,把花栽在精致美观的金盆中,却任由花叶变为尘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诗人由衷地赞叹:“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待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他多么希望,花红叶翠,久盛不衰,直到翠减红退,依然光彩照人。通过这样的描绘,我们看到,荷花真的不同一般,它们同荣同衰、坚贞不渝,于众花中独树一帜,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韵。

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咏了荷叶“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

白莲 唐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1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白色的莲花经常被其他姿色艳丽的花所欺。其实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西王母的仙境瑶池之中。白莲好像无情,其实有恨啊,在天欲破晓时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白莲正在悄然凋零。

这是一首咏白莲的诗,内容似有寄托。它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这也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遏的心理。

诗人借吟咏白莲,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

荷叶:清香扑鼻 团团如盖 可用来包裹物品 荷花:袅娜多姿 清新脱俗 雅丽素洁 荷茎:亭亭玉立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荷根:节节横生 深埋地下 可入药 莲子:生命力强 莲心味苦

《江南》汉乐府

《小池》宋 杨万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如梦令》李清照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兴尽晚回舟,误如藕花深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这首七言绝句在艺术构思上有什么特色? 答: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自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用权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思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独具匠心的。 2.“乱入池中看不见”中的“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写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3.“闻歌始觉有人来”中的“始”即才的意思。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这是从听觉角度写的。 4.从上面分析可知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特点是始终不让采莲少女露面,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让读者遐想无穷。

5.试说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一联的写作特色。

答:这两句巧妙地将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借莲来写人,罗裙与荷叶融为一体,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莲叶》

{唐}郑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1.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进一步写了莲叶的高尚品质。 2.郑谷的《莲叶》写鸳鸯戏水,荷叶遮雨,浣纱女不折荷叶,意在“雨中留得盖鸳鸯”,婉转表达她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

3.试说说“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是从几个角度描写荷叶的。

2

答:从视觉角度写莲叶的形象和色彩,从嗅觉角度写了莲叶的香味。此外还写出了莲叶的动态美。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1.这首诗歌选取花与叶的关系这个独特角度,来赞美荷花荷叶“长相映”。“任天真”,歌颂了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和同荣、同衰坚贞不渝的品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人信任,没有人可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3.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1)说说“惟有”两字的作用。答:“惟有”写出了荷花与别的花不同,点出了荷的脱俗超群。

(2)有人说这两句诗是用拟人的手法写荷,也有人说是借荷写人,你是怎样看的?这两句赞扬的是荷的什么品格?答:借荷写人,赞美了荷花高洁脱俗、不媚世、不虚伪、“任天真”的美德。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这首小诗借咏白莲,全意着力于白莲的精神之美,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 2.这首诗是怎样刻画白莲形象的?

答:诗中写白莲,并不具体刻画她的色彩形态,而是用“月晓风清”的幽静清新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她清逸绝俗的意志,使人如见她在秋天早晨露冷香消、默默附落的怨恨,从而表现了白莲独具的个性气质。 3.《白莲》这首诗中寄寓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描写了白莲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4.陆龟蒙的《白莲》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他把白莲比作君子,品格高尚;而把“别艳”(其他的花)比作趋炎附势的不具,君子受到了小人的“欺负”,从而抒发了诗人幽恨无穷的心情。

第二篇:30《诗四首》

第12周第1课时

八上语文第六单元 第30课

课题:《古诗四首》

(主备:稼轩中学 李德智 )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古诗词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2、本文是第六单元的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登岳阳楼》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衰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教材重点】品读赏悟诗歌

【教材难点】吟读品味,在明确背景基础上,整体感悟,赏析重点词、句。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杜甫诗歌炼字炼句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情怀。 思维目标:

通过对关键词的品味,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一、教学导入:

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走近诗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时年四十一岁。后世称“靖节先生”。

二、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语文活动一:读出诗韵

(1)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教师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2)教师点个别学生朗读两首诗歌,并且由学生解说自己这样读的想法。 (3)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的各读,教师做重点的指导,并适时范读。 (4)学生个别读。 (5)学生齐读。

语文活动二:绘诗境。

读诗歌,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园田”的景象。 教师导学:

明确:我在南山下种豆,豆地里野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稀疏。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晚上在月光下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道路狭窄,路边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在我的衣服上(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语文活动三:悟出情感 教师导学: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教学参考】

明确:“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意思。表明诗人要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生活。

【综合建模】

教师导学:

结合《归园田居》其他四首古诗,谈谈陶渊明的主要思想? 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板书设计】

方法

整体把握悟诗情

生动形象绘诗境

炼字赏句品诗韵

【作业】

1、 背诵、默写诗歌。

2、自读《归去来兮辞》,体会陶渊明的思想。

《使至塞上》

【构建动场】

一、教学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走近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纪行诗。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bō)的河西副使崔希逸,但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二、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语文活动一:读出诗韵

(1)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教师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2)教师点个别学生朗读两首诗歌,并且由学生解说自己这样读的想法。 (3)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的各读,教师做重点的指导,并适时范读。 (4)学生个别读。 (5)学生齐读。 语文活动二:绘诗境。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王维在“塞上”的所见所闻。教师导学: 明确:

我轻装简从出使边塞,来到居延以外的地方,慰问边疆的将士。就像飘飞的蓬草随风飘出了汉朝的边界,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走到萧关恰巧遇到侦察兵,说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语

文活动三: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使至塞上》诗中有什么样的画面?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活动四: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向黛玉学诗一节中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同学们想想,能不能把“直”“圆”换成另外两个字,看看效果如何?

明确:

这句精于炼字,“直”字、“圆”字用得好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诗歌以烽烟之直、落日之圆突出大漠的辽阔无边、空旷荒凉。笔力苍劲,视野开阔,意境雄浑。用笔简洁却意蕴无穷,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综合建模】

教师导学:请大家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

明确:

就像飘飞的蓬草随风飘出了汉朝的边界,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板书设计】 直 圆 征蓬 归雁

方法

整体把握悟诗情

生动形象绘诗境

炼字赏句品诗韵

【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自读王维的其他古诗,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三篇:冰心诗四首

冰心诗四首 《母亲》《纸 船》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讲授《母亲》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三、学生理解诗歌的所包含的情感。

歌颂“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

四、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讲授《纸船》

一、 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山水寄意,草木传情。”是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借物抒情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 整体感知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钢琴曲伴奏以促进朗读效果,烘托气氛。

学生思考: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 重点学习与训练

1. 请根据诗中给出的提示,想象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2.第一节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由来已久。 关键词语有:从不肯 总是 一只一只(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并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

3.第二节中,诗人精心叠出的纸船抛入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令人心碎的,作者自己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能否寄托思念,能否排解孤独、忧伤。只有她自己不停地叠寄托自己对母亲深深思念之情的小纸船,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节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在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在第三节中,作者运用了想象的写法。这种写法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梦中看见 不要惊讶 含着泪叠的 载着她的爱和悲哀 5、诗中的纸船有什么象征意?(指名几名学生朗读,重在体味诗歌的情感) 明确:纸船象征了作者爱母亲、爱祖国的那一片诚挚之心。 6、引导学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明确本诗的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7.选几名学生配乐朗诵这首诗。

(四)梳理、总结、扩展

《纸船——寄母亲》这首诗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诗歌朗读起来,感情深沉浓郁,令人回味悠长。 [布置作业] 把你对同学、伙伴以及长辈的思念之情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写出来。字数500字左右。

《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准备: 补充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成功的花》 一.导入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别人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3. 句子比较:

A: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B: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的明艳。 A句和B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A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A句表现出了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慨。

4. 集体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你感悟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等。 二.课文内容讨论

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小结]: 我们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四.当堂背诵 五.作业

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二)教学《成功的花》

检查朗读《嫩绿的芽儿》,教师简单评价,全班齐读。 大家能说出几种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对我们讲话,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话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人有大人的腔调,小孩有自己的语言,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形象特征,我们看看这三个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参考答案] 1)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

2)淡白显出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3)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

4.“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奉献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使人生更加辉煌。 四.作业

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整理成文,200字左右。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 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2、 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有关“雨果”及其代表作的资料,确定向学生介绍的内容。

2、反复阅读课文,能很好地读出课文第十六段后“简短有力的对话”的语调、语气。

3、 准备好投影仪,写好投影片。

4、 准备好课堂研究的话题。

学生:

1、借助工具书,熟悉课文中的字词,编好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借助图书室、网络等查阅“雨果”的相关资料,摘抄在本子上,课上交流。

3、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话题,自行选择,并学会与同学共同研究。 【教学过程】:

一、 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作者“雨果”,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有选择的投影出来,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补充。此时,教师要通过询问获得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作适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果”及其作品的地位,进而导入课文的学习,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二、 学生默读课文(时间3分钟),了解全文情节,准备复述。

三、 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即有人说得不够清楚,可以由会说的接替),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达到全面感知。

四、 分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动的语段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并交流感悟。(时间10分钟)

五、 小组推荐同学来朗读,要读出语调、语气,并分析处理的理由。教师根据同学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来思考阅读的感悟,特别是重点阅读第十六段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和文章结束对船长的描写,结合“探究·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对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六、 研究性学习:

(1) 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2) 去年的高考题,面对危难时,首先丢掉的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

(3) [探究·练习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课前对这三个话题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研究见解,与同学合作交流,课堂上由每个专题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余同学可以提问、质疑。 通过研究学习,从中认识到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对职责的态度。

七、 自主学习:请学生投影课前准备的关于字词的练习,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对从中发现的掌握较差的学生要加强指导。

八、 布置作业:写一段对“生命·职责”的感悟的话,要求真实,字数不限。 教学建议: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对作家“雨果”的学习指导,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着重在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对生命、对职责的态度,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为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作基础;研究学习的话题讨论则是对课文中心的拓展。字词练习,体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资料搜索: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19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今年是雨果诞生80周年,为此法国与世界各地人民一道以各种形式来隆重纪念这位“十九世纪无可争议的君主” ,在“雨果年”里,让我们一起走近雨果。

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 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 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

3、学生自读。

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 时间

内容

备注 年.月.日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且):想要,打算。

郑国 想要(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先自度其足

(duó)量长短

(duó)量长短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

(dù)尺码

而置之其坐

置之不理

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三、 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 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1、 听录音,听清读音 2、 正音

涉 坠 遽 契 惑 3、 散读,读准字音 4、 齐读

5、 再听录音,边听边划好停顿、重音 6、 跟读录音,注意停顿节奏、重音 7、 复述故事大意

四、 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1、 掌握下列词的意思

涉江:渡江 其:他 坠:落、掉 遽:急速 契:同“锲”,刻 是:这里 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寻找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惑:糊涂

2、 再读课文

五、 学生逐句朗读,解释意思

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六 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 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 结果找到了吗? 没有

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讲与刻舟求剑相类似的事,加深理解

八、作业

1、 背诵全文

3、 练习册

第四篇:冰心诗四首

三、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的:

1. 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 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诗歌

2. 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来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简介作者(“爱”的哲学——自然、童贞、母爱。有关作品等)

二、学习《母亲》(找一张母女相依相偎的图片) 1.朗读诗歌:

(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

(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3.抽同学朗读。

三、学习《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

(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

(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并区别一下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4.齐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五.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 导入:屏幕映出两幅画(一幅绚丽的花,一幅科学家的画像)

教师导入语:这幅花美吗?你羡慕它的明艳吗?这位科学家你熟悉吗?你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好,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做评论,先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 二. 朗读诗歌

1. 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成功的花》,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该生朗读的节奏,重音是否确当,读后大家帮助纠正 2. 讨论问题:

(1)“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

(2)花的“明艳”与“泪泉”和“血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4)你能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吗?

3.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 泪泉、血雨 芽儿——————→明艳的花

↓ 艰辛、牺牲

人——————→成功的人(事业成功、荣誉夺目)

4. 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形式: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 三. 学习第二首诗《嫩绿的芽儿》

1. 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时注意停顿、重音)

2. 你们能用素描速写笔法将这三小节的意象用三幅图画形象地表示出来吗?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 3. 讨论问题

(1) 找出诗中写色彩的词,体会其作用; (2) 这三小节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 诗人以果树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用拟人、反复的方法借“芽”、“花”、“果”之口劝勉青年应该怎样做?假如那青年就是你,你该怎么做呢? 4. 教师总结、板书:

果 ↓ 芽儿————→发展、学习提高 ↓ 人 树 ↓ ↓ 成 成 ↓ 花儿————→贡献、努力回报 ↓ 长 长 ↓ ↓ 的 过 ↓ ↓ 过 程 ↓ 果儿————→牺牲、贡献社会 ↓ 程 5. 配乐朗读《嫩绿的芽儿》

三. 背诵四首诗(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四.教师小结:

1. 总结一下“冰心体”小诗的特点

冰心的小诗,主要是歌颂母亲、自然、童真,这也是冰心早期创作的主题,是她当时“爱的哲学”思想体现。课文中的前两首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四首小诗语言凝练,清丽。 五. 布置作业: 六. 布置作业: 完成“探究练习”四。

1.小作:学习冰心小诗风格,发挥想象,借助形象事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创

一、两首小诗,为办手抄报准备材料;

3. 阅读冰心《繁星》、《春水》并作读书笔记。 「可以就一个词或一句诗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就一首诗谈意旨」

第五篇:诗四首

《诗四首》教学设计

竹条二中张敏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 喜爱。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教 2.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 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③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④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⑤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⑥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⑦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⑧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四首赏析范文】相关文章:

诗四首范文05-23

30诗四首范文05-18

冰心诗四首范文05-18

当代诗四首范文05-19

新版诗四首范文05-21

诗四首教案范文06-06

诗四首解析范文06-06

3冰心诗四首范文04-07

三十诗四首范文05-21

30课诗四首范文05-23

上一篇:申论慢下来范文下一篇:三台教体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