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导学案s

2024-04-30

诗四首导学案s(共6篇)

篇1:诗四首导学案s

八年级语文 YW—11—8—030

《诗四首》导学案

编写人:张国清 审核人:王才宏 编写时间:2011-11-14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

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

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 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荷.()锄 草长.()属.()国 征蓬.()候骑.()汉塞.()燕.()然

2、作家作品

①陶渊明,字,名,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

②王维,字,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 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3、熟读两首诗

【合作探究】

(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

①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

②你认为“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读《使至塞上》,探究下列问题:

①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②你有首联中的“单”字读出了什么?

③你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读出了什么修辞方法?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④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⑤读了全诗你认为作者所描之景如何与所处心情紧密结合起来的。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 者。

【当堂检测】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知识联接】

《渡荆门送别 》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合作探究】

1、你认为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色。前句是写(动、静)景,后句是写的(动、静)景。写景中蕴藏着诗人 的心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 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 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知识联接】

《登岳阳楼 》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一“ ”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 ”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景象)。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 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3、颔联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 ”二字,便把诗人那 表现的淋漓尽致。

4、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 ”“ ”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抒发了。

5、尾联中“ ”既指自然事物,又实喻社会现实,一语双关。“ ”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

【当堂检测】:背诵这两首诗

篇2:诗四首导学案s

三冰心诗四首 冰心

【总学习目标】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想象丰富、构思奇巧、语言凝练)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蕴含的哲理。

(<1>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2>从《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4.能够有感情的朗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第1课时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熟读成诵,练习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

2.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课前预习】

⒈自己收集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简介。

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并了解诗的大意,力争会背。3.你对前两首诗中的哪一首诗的印象最深刻,准备谈谈体会。

【课堂学习】

第一块:

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情境创设导入: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中国 是诗的国度,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指名1、2位学生背诵诗歌。)

诗人诗兴大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有感情,有姿势)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

看投影,了解冰 心生平。

(课件出示冰心简介。)

(学生齐读)

2.简介现代诗的特点,开展诗歌朗诵会: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

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适当播放背景音乐,四人小组互读互评。)3.教者适当点拨: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

在此基础上听录音,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播放课件幻灯图片和录音范读)

4.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再练习读。

选出代表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

第二块:精读课文,研讨新课

⒈提问:

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谈谈理由:想象丰富、构思奇巧、语言凝练„„)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你 对这首诗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教师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有没有回答到重点内容,回答不到的教师应适当点拨让 学生讨论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到的感悟点较为新颖,只要言之有理,即予肯定与表扬)⒊赏析第一首诗

【出示系列问题,四人小组内自学研讨】

⑴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温暖、宽广、安全„„)

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请再练习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对于学生的朗读进步及时进行表扬。)

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其他同学补充】

⒋赏析第二首诗

【出示系列问题,四人小组内自学研讨】

⑴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有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⑵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⑶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①“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②纸船不会飘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得“叠着叠着”?

(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唯一方式)请你模拟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态。

③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新奇瑰丽、大胆奇异的想象,充分表明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其他同学补充】

⒌小结这两首诗并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⒈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⒉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课后学习—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母亲》、《纸船》这两首诗。2.完成导学案上这两首诗歌的相应习题。

【第二课时】

【第2课时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熟读成诵,练习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2.从《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课前预习】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并了解诗的大意,力争会背。2.你对后两首诗中的哪一首诗的印象最深刻,准备谈谈体会。

【课堂学习】

整体感知,精读课文,研讨新课

1.导入:

一朵明艳的花儿摆在你面前时,你很羡慕它的明艳吗?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为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

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作评价,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上节课我们学了冰心有关于母亲的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剩下的两首诗,看看它们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启迪。2.赏析《成功的花》

【出示系列问题,四人小组内自学研讨】

⑴反复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出感情

⑵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明好在哪里?

重点体会“明艳”、“浸透”、“洒遍”词的作用。

(明艳形象突出了花的成功,浸透写出了眼泪之多,洒遍指明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⑶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合作探究: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因为成功而获得的荣誉吗?

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谈谈自己的感想。

可结合奥运冠军获得者的奋斗历程来谈。

(几个名句:

⒈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⑷小结这首诗:

人不应该只看到别人荣誉,而应该知道这成功背后蕴涵的艰辛,他是血和泪浸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

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荣耀。

【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其他同学补充】

⑸齐背这首诗。3.赏析《嫩绿的芽儿》

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

⑵品位语言,“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不能。这样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他们的成长过程象征着青年人的成长过程)

⑶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

(嫩绿显示了芽儿的健壮、旺盛和朝气。淡白蕴涵着朴素简洁,不追求外表华丽的特点。

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⑷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请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如何使自己的青春 更加美好,人生更加有意义?

(⒈要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本领。

⒉树立为祖国强盛,民族富强,社会进步而贡献自己青春热血的远大理想。⒊甘于奉献,牺牲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⑸小结这首诗: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比喻青年的生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发展自己,赶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其他同学补充】

⑹学生齐背这首诗

【课后学习—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题和导学案上的相关习题。

2、小组内讨论,或咨询老师、家长,结合《嫩绿的芽儿》,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

曲,互相谈一谈。

篇3:送别诗导学案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诗句领会诗人表现手法及感情。2.理解送别诗特点,把握诗中意象内涵。

【教学方法】批注阅读法、情感诵读法、比较诵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学:1.古诗新唱《游园不值》《春夜喜雨》(播MP3音乐)。2.古诗大比拼(看图读诗、诗句接龙等)。

一、激情导入走进主题

(播《送别》曲)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送别(师生同写)也就成为我国古诗中永恒的旋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中,寻觅古人送别朋友之法,去感受那份殷殷别情、悠悠离意。

二、回顾古诗“四读”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方法?(屏显“四读法”,生齐读。)下面请用四读法学送别诗中名作——师生同写《送元二使安西》。

三、品析送别诗中名作

(一)一读知诗题,明作者:仔细观察,你能从老师写诗题时获得什么信息?诗题该怎样读?元二要去哪?谁来送?(简介王维。)

(二)二读正字音,通诗句。1.读准字音。指名读诗。(明确“舍”的读音。)2.读通诗句。同桌商议,用“∕”划古诗朗读节奏。3.按照节奏读诗句。(屏显:画好节奏的本诗。)

(三)三读解字义,晓诗意。1.看图(屏显:地图),看注释,知背景。2.结合注释,同桌互说、互听、互补充、大致了解诗意。3.师生合作,全班交流诗意。

(四)四读悟诗情,想意境。1. 读好诗题,走近诗境:诗题《送元二使安西》该如何读?(学生自读、互读、齐读、师范读。)2.研读古诗,读中悟情。(1)依照平仄,感情诵读:唐朝诗人遵循平仄规律作诗,请按此规律(屏显:正确标示的古诗),自由反复朗读“渭城朝雨……”你们仿佛看到、感受到什么?(2)情景再现,感悟悲凉:(示图,配古琴曲《苏武牧羊》)这是渭城到安西通往阳关的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共3000多公里,满目荒凉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艰难、坎坷……)(3)举杯相送,一咏三叹:是啊,一想到朋友将远赴安西,孤身漂泊,王维端起酒杯对元二说——学生一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马车即将起程,王维又劝元二——学生二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此时王维纵有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只得把无奈、把不舍全融入酒中,再提议——学生三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3.想象意境,凸显主题:此刻假如你是元二想对王维说出了阳关还会有这客舍、杨柳吗?还能喝到这酒吗?(边说边擦掉板书:王维、柳、客舍、酒。)这一路,就没陪元二的了吗?有,是“情”——再读全诗 (板:情)4.情感朗读,升华主题:配古筝曲《阳关三叠》读本诗,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四、同主题链接自主读

1.简述送别诗的由来。(屏显:略)2.学法迁移,合作学习:自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 赠汪伦》,同桌按四读法品、议:谁送?送谁?何时何方式送?3.小组汇报,师生互动。(1)汇报:谁何时何方式送谁?(2)链接:诗中为何只见“孤帆”无“友情”字眼?

五、梳理“寻”送别诗特征

(1)回顾所学,自主填表。(如下)(2)师生合作,完善表格。(屏显:九首送别诗,让学生找规律)送别诗是古诗中的一类,从大量送别诗中发现(以诗句为例):

六、积累运用送别名句

1.分组朗读诗句。(屏显:送别诗名句)是呀,人生自古伤离别。古人可折柳相送,以歌相送,用目相送,借酒相送,但唯有真情相送(指板书),才会有这送别名句(生读)。

2. 送别名句今用:你即将小学毕业与好友离别,会用哪句诗互劝?

七、升华主题唱响诗魂

同学们,离别是诗是歌,离别总是情!请在《阳关三叠》的乐声中传唱《送元二使安西》,悟离别浓情,铭记这千古佳话吧!

篇4:诗四首导学案s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能扛鼎(ɡānɡ)

称心如意(chèn)..风驰电掣(chè)

.怏怏不乐(yànɡ)

.C.掎角之势(jǐ)

.循规蹈矩(jǔ)

.D.雄关险隘(ài)

.言简意赅(ɡāi)

.答案 D

解析 “瞠”应读“chē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风靡

描摹

始作俑者

见风驶舵 B.装祯

C.部署

D.徇私

答案 C 解析 A项驶—使。B项祯—帧。D项重—崇。3.下列对《轻肥》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B.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

C.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D.诗人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答案 D

解析 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4.下列对《杜陵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

虚与委蛇(yí).妄自菲薄(fěi).风光旖旎(yǐ).矢志不渝(yú).不寒而栗(lì).

踽踽独行(jǔ).

瞠目结舌(tánɡ).B.谄媚阿谀(chǎn)

蛊惑

随声附和

层峦叠嶂 辍学

伶牙俐齿

和盘托出 戳穿

不胫而走

重山峻岭

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B.“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痛斥“长吏”剥夺了自己的东西,表达难抑愤怒之情。

D.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答案 C

解析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

5.下列对《问刘十九》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小诗的主旨是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诗中蕴涵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B.“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C.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 D.这首诗的语言热情洋溢,情味盎然。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热切邀请。答案 D

解析 语言非热情洋溢,而是平淡,但平淡的语言却令人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二、拓展提升

(2013·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 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6.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结合诗句“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7.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2)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对比这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8.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9.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白居易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恨春归无觅处 除非问取黄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0.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11.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篇5:《李白诗四首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品味李白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方法。2.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

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学习重点】

1.提升诗歌鉴赏能力。2.了解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李白诗歌的特点。【学习难点】

李白诗歌中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诗风。【课时安排】

3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走近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写作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2.解题: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属歌行体古诗。“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3.写出划线字的拼音,并将正确读音标注到课本相应位置。天姥山(mǔ)瀛洲(yíng)天台山(tāi)剡溪(shàn).... 渌水(lù)脚著(zhuó)殷岩泉(yǐn)栗深林(lì)....澹澹(dàn)霹雳(pī lì)怳惊起(huǎng)訇然(hōng)悸(jì)...... 4.整体感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并用诗中原句回答前四小题。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以“梦游”为分界点,全诗可分为三部分,请用四字短语为每部分起个小标题:(梦游之由 <起>)→(梦游之景 <见>)→(梦游之吟 <叹>)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翻译。

三、赏析诗歌

1.诗歌第二部分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简要概述。

明确:描绘了4幅。(1)月夜,剡溪清幽之景(2)白昼,山中壮美之景(3)傍晚,洞外恐怖之景(4)夜晚,洞中仙人欢聚之景。

2.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

明确: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这是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瀛洲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3.“一夜飞渡镜湖月……送我至剡溪”中“飞”、“送”等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明确:“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不用“走”,而用“飞”,想象大胆,语带夸张;以“送”写月,仿佛是月亮有情,陪伴诗人来到剡溪。两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4.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梦中仙境 象征(修辞手法)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和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 反衬(修辞手法)现实的丑恶,表明自己 对黑暗现实的厌恶。5.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一句话,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从中领悟诗人所要传递的情感?

明确:是 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_。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

《哭晁卿衡》

一、写作背景简介

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唐开元五年(717),日本国遣使来朝。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使命完后,渡海回国。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770)卒。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从意象、手法、情感的角度鉴赏“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提示: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表达了诗人何感情?)

明确:“明月不归沉碧海” 写了 “明月”、“碧海”,运用比喻的手法。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难;既含有对朋友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又有为痛失朋友的伤感之情。

“白云愁色满苍梧” 写了“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内心难言之情于眼前所见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充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

《丁都护歌》

一、写作背景简介

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云阳,即今江苏丹阳,秦时称曲阿,唐天宝后改为丹阳,属江南道润州(今江苏镇江),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当时,太湖产多孔石,建筑需求大,唐人已非常珍视。云阳地近太湖,官吏驱民把开采的石料通过运河运往中原供园林建筑之需。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如何层层深入地表它的?

明确:全诗的诗眼是:“苦”。

与富商对照、时令衬托、细节表现、心理描写、夸张渲染。处处以形象的画面来具体展示纤夫之苦。本诗在描写上全用白描

首二句以商贾巨富的豪奢生活与纤夫在盛夏酷暑艰难拉船的生活形成鲜明的 对比(修辞),突出纤夫的“苦”。

接下来的二句,通过纤夫喝的水“浊”、“ 半成土”的细节和唱的歌的凄切哀怨来写纤夫的内心的“苦”。

最后两句,通过行役的艰巨和无穷无尽的描写来把纤夫的“苦”推向了极致:纤夫之 苦 足以感伤千古矣!

2.诗中哪一句是深化主题之笔?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君看石芒砀”二句由眼前所见联想到更远的将来,石芒砀,是指石头又大又多。这广大的磐石,采不尽,运不完,而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没有尽头。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深化了诗歌主题。

《越女词五首(其三)》

一、写作背景简介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 ? 月就云中堕。”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觉得诗歌写了一群怎样的女子? 明确:在若耶溪遇见一群采莲姑娘,她们见有陌生的客人过来,便唱着渔歌,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里去,装着怕难为情就不出来了。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人物神态逼真。2.本首诗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明确:清新自然,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

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分类鉴赏小知识

(一)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篇6:《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方法手段】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讲解《观沧海》

【知识链接】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一)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二)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三)研读与赏析

4,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讲解《次北固山下》

作者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

(一)疏通文意,作朗读指导并齐读。划出节奏。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自主学习,感悟抒情

1,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3.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5.“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6.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7.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句?

(三)研读与赏析

8.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四.新课总结

1.《观沧海》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

海日生残夜(残夜:)5.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6.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检查课文背诵 二.讲解《钱塘湖春行》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一)自主学习,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2b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二)研读与赏析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

3.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4b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三.讲解《天净沙•秋思》

【知识链接】 作者和元曲介绍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是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一)初读古诗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5.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6.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请赏析。

7.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8.“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9.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四.新课总结

1.《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2.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

五.【反馈练习】

你还可以联想出一两句关于思乡主题(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的诗句吗?你还知道哪些新诗?

六、达标检测读

(一)《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2.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3.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4.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二)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6.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7.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8.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三)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9.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古代诗歌四首答案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二)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研读与赏析 4,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三.讲解《次北固山下》

(二)自主学习,感悟抒情 1,(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4.(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残冬腊月)(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6.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7.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8.“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五、达标检测

1.略 2.D 3.B4.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6.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1.(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b(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二)研读与赏析

3.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4b“最爱” 三.讲解《天净沙•秋思》(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5.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7.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 8.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9.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10.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11.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

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五.【反馈练习】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四首导学案s】相关文章:

诗四首导学案s范文06-06

诗四首导学案06-20

诗四首复习导学案07-16

诗四首导学案范文06-01

诗四首学案生用07-31

诗四首学案设计09-26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06-11

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09-30

诗四首范文05-23

30诗四首范文05-18

上一篇:做账实训总结下一篇:房子抵债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