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方向2读后感

2022-08-01

第一篇:改革的方向2读后感

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尊敬的党组织: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当前,面对改革攻坚的艰巨任务和深化改革的复杂形势,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深化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从而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革新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让国家更富强、更繁荣,让人民生活更美满、更幸福。对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正确方向,所有的改革都应当引向这个最终目的,让改革的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在这个改革最终目的统领下,需要明确各个领域改革的重点导向。

经济领域的改革,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要在保护市场主体、完善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市场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领域的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更加充分地发扬民主,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的作用,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同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成员的民主监督职能。

社会领域的改革,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各类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要注重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公平正义为主题,从过去的政策推进转到法治规范上来。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司法公正,提高公民法制意识和法制素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速形成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

文化领域的改革,要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与文明的提升有机融合,善于吸收全人类的现代文明智慧,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文明的引领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要勇于面对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牢牢把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条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完善科学制度,强化科学管理,不断提升科学化水平,使我们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法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31

第二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09:06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胡鞍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2013年成为中国下一个“改革十年”的起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总书记指出的两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人为本”的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成就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改革从一开始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经济效率,但这不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也应该是改革的核心理念。

改革是十几亿人民共同的事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就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率,指向更加广泛的社会效益、社会和谐。这就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目标和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以人民为改革的主体,尊重和支持人民的改革创新,保障人民享有各项权益,改革成果能够为人民共享,改革红利能够促进人民长远利益。因此制定改革方案、选择改革路径,不仅要考虑到提高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到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社会稳定。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改革立破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革。前者称为“立”,是为了发挥制度优势,如同对正面做加法;后者称为“破”,是为了消除体制弊端,如同对负面做减法。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之后,立重于破,破为了立,先立后破。消除经济体制弊端,不是削弱和破坏基本经济制度,而是完善和强化基本经济制度。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学改革方法论。这就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创新与人民创新相结合,中央创新与地方创新相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协调推进。客观上要求

有一个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改革重点、优先顺序、路线图与时间表,对各项改革做出统筹设计、配套协调,针对体制弊端,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改革成效既要考虑短期效果,更要考虑长期红利。“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方法,就是试错法,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认识论与知行统一观。诚如陈云同志在1980年所言:“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全国统一改革方案没有拿出来之前,要积极支持创新试验,鼓励地方创新,允许创新失败,允许纠错,允许再创新。

中国改革已经有35年了,我们既需要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科学回答今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等重大问题。下一个十年更是改革的十年、进步的十年、辉煌的十年,我们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改革观,明确“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改革次序,创新科学改革方法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第三篇: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方向

小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它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教育的阶段。传统上,人们都把教育只视为学校的问题,而现实中,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它既是一个教育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因此,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立体化的问题。

当前,全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教育家们应立足于“未来就是现在的行动”这一信念之上,更新教育观念,从各种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构建21世纪的教育改革模式,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新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 近十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什么样的教育才算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办?十年之后,这一问题依然不断引起争论。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通常称为“三发展”教育:“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素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培养具有较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培养较高学历小学教师工作进行了长时间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工作,课程教材建设是关键。当务之急是组织教育科研机构、高等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师专院校的教师联合编写出一套高水平、规范化的、专为培养较高学历小学教师使用的教材。 邓小平同志1984年题词:“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信息技术课程既是一门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在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作用的学科。其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要达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习惯。这就要求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因此,首先要求建设一支能熟练操作电脑,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人们一直沿用至今。小班化教学仍然是区别于个别化教育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小班是教育组织形式的概念。小班教育是教育活动方式的概念。压缩了班额后教育活动获得了新的时间和空间;参与者进行活动的密度、强度和相互之间的交往程度得到了增强;也引发了教育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就我省的教育水平及财力物力条件,要全面实现小班化教育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三、教与学的密切结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几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便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

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开创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成功。爱学习首先要对学习有兴趣,要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要在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人人爱学习的良好局面。“兴趣激发热爱,热爱促进钻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黄河象》一文时,老师这样介绍投影片展示的画面:“北京自然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这样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今天要学的黄河象的骨架,但为什么称它是黄河象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教师的导言设计了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对背诵第三段容易漏句畏难,老师把书一合声情并茂地背诵给学生听,令学生由衷佩服:啊!原来老师不是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教师又传授了如何速背的“秘诀”,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挖掘教材魅力,利用游戏、表演,设计图文并茂的板书,应用电教媒体„„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种激趣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与兴趣。拓展学习的内容,挖掘知识自身的吸引力。

其次要尊重差异,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将学生动态地分为“学有余力生”、“学习顺利生”、“学习困难生”,教学过程中将目标、提问、训练、作业、测试分层,对不同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这样缩小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和尊重的氛围中愉快学习。针对课堂发言时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教师们采取了恰当的对策。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引发发言。尊重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学生发言时当好听众,活动时当好参谋,学生遇到困难热心帮助。课堂上没有挖苦、抱怨,有的是谆谆诱导,民主和谐气氛充满课堂。

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实践会学习。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把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养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尊重、互助。从小就培养了互助与合作精神,让他们知道好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更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思维与动手习惯,例如让他们使用放大镜等一些工具以做一些观察记录,以及记录数据的处理,加强小学生的开阔性思维。

罗杰斯曾经说过:“自主程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这要求教学要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个性发展,不断走向成功!

四、教学与科研课题的促进。

教学离不开科研,科学素养的培养更不能没有科研,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老师的选择余地和学生自主探究的余地大了,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改革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并根据学生和实验学校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典型活动进行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比如实验研究,小学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等。

五、现阶段小学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小学教育受升学主义的社会传统影响过深,过分重视知识传播,忽视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2. 小学教育阶段,城乡差距突出,地域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靖远纺织希望小学 欧阳丽

2005.10.10

参考文献

1.王成,赵正元,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教育报。 2.教育部教育司,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总序。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对信息环境下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4.李顺松,论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5.蔡建华,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策略的研究。南通市教学研究室。 6.屠仁美,成为你自己,常州市芦野小学。

第四篇: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

11级政治经济学 杨丽丽

S110038

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一)金融机构含义

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泛指从事金融业务、协调金融关系、维护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一般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机构;金融业务的经营机构;金融活动的监督管理机构。

(二)金融机构体系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

金融机构体系,又称之为金融体系,是一个包括经营和管理金融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组成的整体系统。金融机构体系是一种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各种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种金融中介机构并存的格局。

中央银行处于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处于特殊地位,具有对全国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特殊功能。多数国家只设有一家中央银行,也有个别国家设有多家中央银行或金融当局。

2、作用

第一:改善资金转移质量的服务

(1)改善金融资产的期限限制。

金融机构可以同时向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不同到期期限的金融产品,因此,在金融机构的参与下,短期的资金供给有可能间接地支持长期的资金需求。

(2)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分割性。

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出售金额不等的金融商品,可以达到吸引零散的资金供给来满足巨额资金需求的目的。

(3)分散金融资产的风险。

为了减少风险,金融中介机构可以直接对资金需求方的市场行为、财务状况、经营运作等方面加以监督。并且,金融中介机构还可以通过对不同风险资产的组合来降低资金风险。

(4)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相当一部分金融产品具有高度的市场流动性,因而可以大大降低金融资产的交易成本。 第二:提供经纪人服务

交易服务,金融咨询服务,资信评估、资金筹集的组织、投资项目的推销、保险和信托服务等等。

(三)我国金融体系的构成概况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

1、中央银行与政策性专业银行;

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国及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3、外资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4、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上四个部分构成了我国金融的决策及执行、业务经营及监管机构体系。

二、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及演变

(一)建立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是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途径实现的。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为标志。

(二)演变

1、1948——1978年,“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

在此阶段,学习前苏联的经验,经济、财政管理体系和金融体系都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从而形成了“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那时的唯一一家银行;它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普设于全国各地,形成一张覆盖全国的金融网,此称其为“大”;“统”则是指银行实行了“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2、1979——1983年,“多元混合型”金融体系。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迅速发展,金融体系包括的内容不断丰富,但我国在当时没有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形成了“四龙治水,群龙无首”的局面。

3、1984——1993年,“新型金融体系”。

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了《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决定》,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一般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办理信贷业务,其业务对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其原有业务将由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来办理,至此我国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领导)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新型金融体系。

4、1994年至今,“现代金融体系”。 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以专业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

第一:组建政策性银行。

第二:国有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造。

第三:综合性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和发展。

第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改革。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撤销了原31家分支机构,成立了9家跨省区分行,在不设分行的省会城市设立金融监管办事处,撤销在同一城市重复设置的分支机构,并明确了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权利和责任。

第五:建立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为了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先后建立了四家由国家投资的特定政策性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建行)、华融(工行)、长城(农行)、东方(中行),负责收购、经营、管理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部分不良债权。

(三)改革具体过程

1、 建立独立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专业银行,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

1979年2月,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振兴农村经济和金融,再次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承办的农村金融业务全部移交给中国农业银行经营。

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社出来完全独立经营。1979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分设出来。

1983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是经济实体,是全国性的金融机构,除继续负担拨款任务外,可大量开展一般银行业务。

1984年1月,成了中国工商银行,承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来所办理的全部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

2、 建立中央银行体制

随着“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向多类型、多层次金融体制格局的演变,金融机构不断增多,是的金融领域中协调、疏导、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中国人民银行既要承担占全国银行业务比重最大的工商企业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还要担负对整个金融业的调控和管理工作,不仅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中国人民银行集剧透业务和管理于一身,也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3、 在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组建其他商业银行 1986年交通银行重新组建,随后又陆续成立了10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的产生,对于加强金融业的合理竞争,促进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支持经济均衡发展起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4、 组建政策性银行

1994年以后,一方面,为了解决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困难,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先后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5、 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

建立包括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基金等在内的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引进大批外国金融机构。

6、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

1990年和1991年组建的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得正式营业,标志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94年顺利实现了汇率并轨,从这时开始,我国人民币官价汇率与调剂价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此,我国人民币开始向国际市场靠拢,人民币的汇率将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求来决定。

1996年12月1日又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都标志着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实现了市场化,也标志着我国的货币市场及利率及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目前我国金融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题,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格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国家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二是经营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三、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

(一)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 1.混业经营的概况

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开始突破原有的专业化业务分工,开始走上综合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道路,即混业经营的道路。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放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领域或资产组合的限制,允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实现相互之间的业务融合,特别是允许商业银行在经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的同时,经营证券、信托甚至保险业务,以减少对传统业务领域的依赖。此项改革的目的在于加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使其能够为一般公众提供全面和完善的服务。

其次,专业化分工的突破还表现在同类金融机构之间互相侵入对方“领地”。

2、混业经营的原因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务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不是偶然的,有着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原因。

(1)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走向成熟,使资金的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国债市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金分流。

(3)金融创新模糊了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的传统界限。面对激烈的竞 争,各金融机构为了扩大资金来源,又要避开限制,不得不设计出新的金融工具 。

(4)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个人和企业的金融应变能力,直接导致了新型金融工具出现,为金融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对金融机构的规模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 。

(二)银行机构的并购浪潮 1.银行并购的含义及特征 (1)银行并购的含义

指商业银行 (金融企业)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多种手段,取得被并购方的所有权,而后者则失去法人资格(即被吞并)或改变法人实体行为(即使其成为并购企业的分支机构),或合并成为一个新的银行。 并购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合并、兼并和收购。

银行合并一般指一家银行与另外一家或几家银行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会计实体,其中一家因吸收了其他银行而成为存续银行的合并形式。银行兼并是指一家银行采取各种形式有偿接受其他银行的产权,使被兼并方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

银行收购是指一家银行通过在股票市场上有偿获得另一家或多家独立商业银行的经营控制权的方式,而使该银行的经营决策权改变的经济交易行为。 (2)银行并购的特征

①从并购的目标来看,是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并购

为了拓展业务领域、增加收人来源、扩大生存空间以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商业银行除了合并、收购和兼并其他的商业银行之外,还向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金融机构展开并购。 ②从并购的形式来看,是由收购向合并发展。

③从并购的目的来看,是以获取控制权及新技术从而增加收益、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主。 ④从并购的规模来看,是强强合并组成超级银行。 ⑤从并购的区域看,是以美国银行为中心的辐射。 ⑥从并购的联系来看,银行业并购与工业并购相互促进。 ⑦从并购的结果看,是银行大型化、综合化和产融结合。 2.银行业并购原因 (1)规模经济

①可以增强公众信心,扩大市场份额 ②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优越的技术优势 ③可以产生业务范围广泛的规模经济 ④其他方面的规模经济 (2)规避风险

(3)银行业务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4)银行业务范围全能化的客观要求 3.银行并购的利弊

银行并购这种市场交易行为对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1)银行并购对自身发展的利益 ①突破进入壁垒,拓展经营边界 ②获得高新技术,发挥技术垄断优势

③实现高效率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及规模经济 ④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成本,分散风险 (2)银行并购对社会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资产存量合理流通,提高资源整体的配置效率 ②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全方位服务社会 ③产融结合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④拯救低效银行,保持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 (3)银行并购的负面效应

①银行并购可能导致过度垄断,从而降低效率 ②银行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运行效益 ③银行并购增加了风险及失业人数 4.并购的发展趋势

在利益的驱动下,那些有条件并购但没有完成并购的银行会继续执行其并购计划。但是,由于并购后又存在着诸多对银行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这种并购的进程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不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不经济

(2)规模过大会带来经营风险

(3)金融监管困难,需要更多的国际协调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诸多对银行的不利影响,银行的并购浪潮将受到挑战,其并购进程将大大放缓。

第五篇:中国推进、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领域

摘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中国的政治社会稳定创造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而改革的方向和领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深化、体制、改革、方向、领域

一、 前言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等,并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一度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注重用改革的办法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使我国改革迈上了新的伟大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是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的邓小平主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30多年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核心问题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二、 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我国现阶段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推进上述的改革开放政策分不开。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仍相当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虽然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体制机制还存在弊端。比如,固定资产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问题一再出现,就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财税、金融、投资体制不合理,政绩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密切相关。又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主要是由于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现代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性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还不合理,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再如,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发展不协调,重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说明,只有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深化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总之,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三、推进改革的措施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当前,围绕建立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应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改革。

第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各国政府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政府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这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和核心。所谓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把政府职能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宽过多、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和权责脱节,进一步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使职权,做到权责一致,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为此,应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不该管的事一定不要管,坚决放开。目前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还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必须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不得直接干预企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与具体业务。另一方面,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好。必须明确政府的管理权限,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包括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创新。调节经济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主要是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克服市场的消极方面。市场监管是政府的又一项重要职能,要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方面已有较大进步,但还需要加强。当务之急和今后的重点,是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更多地向这两项职能倾斜。以上两个方面,也就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规范政府行为,以做到宏观管理合理、有效。此外,还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统

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这样,才能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协调和健康发展。

第二,企业改革。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自主创新、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基础也在企业。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要求,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改革重组,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等各类企业,都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验表明,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说到底要靠一大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农村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订流转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与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探索建立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研究制订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在城市落户的相关政策;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

第四,文化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要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五,财税、金融、投资改革。完善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政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无论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需要发挥财政、金融、投资的杠杆作用。在财税体制方面,重点是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财税制度与政策体系,并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大政府采购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支持力度;支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在金融体制方面,重点是完善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体系,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采取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的金融政策,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深化金融企业改革,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在投资体制方面,重点是确立和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的范围和行为,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特别是加强投资信息引导,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投资执法检查,以有效遏制盲目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产品价格和土地、水等要素价格明显偏低,以至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普遍存在浪费资源的现象。因此,必须深化价格体系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在控制价格总水平的前提下,逐步理顺水、电、煤、油、气和运输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合理调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价格和收费。当然,这方面的改革十分复杂,在改革中要兼顾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尤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六,民生领域的改革。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特别要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贫困人口,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也要靠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制度保障。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完善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抓紧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恰当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构建社会安全网。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和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污染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上述改革,没有一件是可以轻松办到的,没有一件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够领导我们完成这些改革,也将全力配合与支持党和政府的改革努力。我们国家已经完成的许多改革最初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际上至今还有一些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我们已经完成的伟大变革,还不愿接受和相信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还可能一波三折,但是党和政府一定能够领导我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改革的胜利和成功。

四、 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变,有利于我国按照改革战略目标不断推进。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人们对我国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各领域的改革,有着广泛的共识。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我国处于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之中,使得我国更加处于国际观瞻所系的重要焦点。同时,我国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综合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改革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步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科学把握改革时机,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做大做强,增加改革的困难,贻误改革的时机,影响我国改革的进程。

改革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增强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使改革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各种重要利益关系,统筹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为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 改革是我国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与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就要求我国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排除各种错误干扰。我国改革一直存在着“左”和右的错误干扰。“左”的错误往往用经典著作中个别论断机械对照和解释我国现实国情,尤其以我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片面否定改革,错误地认为我国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右的错误观点认为我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罔顾现实地批判我国改革只是停滞不前,其实质是想把我国改革引向资本主义的歧途。我国改革必须防止“左”,也要警惕右,但主要是要防止“左”。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左’带有革命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当前,尤其要注意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打着“左”的旗帜阻碍改革。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极力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他们不敢公然反对改革,就打着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旗号,批评改革、否定改革、阻碍改革。“左”和右的错误,都是要否定我国改革的巨大成就,都是想改变我国改革方向。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五、结论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世界为之赞叹。《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说,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团队第一次全面规划宏伟的改革路线图,决定描绘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报道说,中国已迈出关键性一步,以加速3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总之,最近的国际局势再一次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正确的。改革开放及其带来的发展,为中国的政治社会稳定创造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将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以克服和解决。让我们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注意把握改革的节奏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又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上一篇:酒店客房管理系统c下一篇:建材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