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改革现状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外汇储备作为一国货币当局可随时利用的对外资产,在一国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但是,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大幅跌落,美方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大幅贬值,加之欧债危机通过国际传导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面临严重损失。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医疗改革现状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医疗改革现状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自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国如期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建成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使中国超过13亿人的病有所医问题有了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总要求,并阐明了深化医改与发展卫生事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为医改进一步深入攻坚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分析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探讨目前我国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继续深化我国的医疗改革。

关键词:医疗改革;医疗问题;体制机制改革

一、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

(一)全民医保体系向多层次、多维度、多体系扩展

2013年,我国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约为75%,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为70%。广覆盖的同时,大病保障制度开始构建,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发展,为百姓健康再添“定心丸”。

在2010年新农合开始探索建立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2013年已有20类病种纳入新农合大病保障范围,在明确临床路径和限定费用的基础上,实际补偿比达到70%左右。

2012年8月,发改委、原卫生部等6部门出台《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用城镇居民保险和新农合基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方式,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医疗负担仍较大的城乡居民,合规部分的医疗费用给予不低于50%的补偿。截至2013年8月底,这项制度已在20个省份的94个统筹地区开始试点。

(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层医改面临的新问题逐个破解

新医改的基本理念就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

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份出台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到,超过90%的群众反映看病方便了,超过80%的群众反映看病便宜了,患者对环境的满意度达到大幅度提升。

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础上,山西、江苏、安徽、陕西等6省份已实现了基本药物在村卫生室全覆盖,北京、天津、海南、四川、青海在半数以上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机制的健全和政策的完善。为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一般诊疗费政策,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每次10元左右,村卫生室为5元左右,其余通过医保报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公立医院改革“破冰”前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这是医改启动十年来最牢固的“冰山”。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正是未来一段时间医改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一环,是“破冰”的第一步。

二、当前我国医疗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其主要标志,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13亿多人口的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二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切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联系,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三是财政对医药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有目共睹,来之不易,应当充分肯定。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不小差距。第一,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符合公立性质和职能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医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仍主要依靠服务收费解决,医患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第二,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够合理,优质资源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人才少、服务能力差的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变。第三,合理的分诊制度还没有建立,群众患常见病、多发病仍涌入大医院就诊,看病难的问题仍很突出。第四,破除“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医院主要依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弥补减少的收入,创收机制还没有真正改变。第五,药品生产和购销秩序仍比较混乱,药价虚高、商业贿赂和药品回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第六,社会办医仍存在不少障碍,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为标准,对近几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实事求是的回顾与总结,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三、继续深化医疗改革的重点问题

(一)从国家改革发展全局考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药卫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从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出发,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既着力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又建立完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既借鉴国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又着眼于国家财政经济水平和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

(二)全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

《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各项任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必须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应按照《决定》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某些薄弱环节,应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力求突破。

(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期待

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有发言权。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仍然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的关键,应集中力量、科学论证、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四)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

医药卫生服务千头万绪,不能由政府全部包起来,应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一般来说,属于人民公平享有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政府承担责任、提供保障,坚持公益性质;属于高端、特殊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市场提供,实行市场机制。至于哪些属于公平享有,哪些属于特殊、高端,应明确作出规定,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公平享有的范围。过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在公立医疗机构过度推行市场机制,出现了盲目追求服务创收和大型化、高端化的倾向,影响了医药卫生服务公平和均等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明确公立医疗机构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由政府承担责任,坚持社会公益性质。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公立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一些市场机制和手段,但不能照搬企业改革的做法,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更不能市场化。

(五)坚定深化医疗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也面临一些思想观念和既得利益的障碍,矛盾和困难很多。对此,我们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坚强意志,看到人民群众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强烈愿望,看到广大医药工作者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坚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毫不动摇地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四、继续深化我国医疗改革的对策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前几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起承转合、补充完善,切实解决好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

(一)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明确是坚持公益性,还是推行市场化。这是公立医院改革两种不同的思路,我们应当从国情出发,作出科学的选择。我国虽然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但在医保之外,有很多药品和医疗项目全部由患者自费。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将医疗服务完全推向市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要求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为群众公平提供医疗服务;又没有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而是由医院靠创收发放人员工资。这种机制应当改变。一方面,要落实政府责任。政府要为公立医院拨付必要的经费,规范医院的收支,抑制医院的创收冲动;负责制定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医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各项收费标准制度等;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和执业行为的监管,及时处理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和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舆论,表彰忠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好人好事,批评损害人民健康的不良行为,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和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并不是说由财政承担公立医院所需的全部经费,而是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具体包括5个方面:一是改变公立医院的创收机制,由政府科学核定医院的预算收支,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员薪酬制度;二是政府确定的医务人员岗位工资,应由财政预算拨付,保障医务人员最基本的收入;三是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和医院运行经费,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报销费用解决,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共同核定,落实政府责任;五是对公立医院来自于群众自费的医药服务收入,应严格控制,不能再由医院自收自支,而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统筹用于公立医院的经费保障和对医院的奖励,以扭转公立医院热衷于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倾向。其中,建立科学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尤其重要。对完成服务目标好、群众满意的医院,政府应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应适当减少补助。对医务人员应制定规范、可行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办法,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适当拉开收入档次,但必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费的联系,不实行任何形式的挂钩。

(二)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

取消“以药补医”,是医药服务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合理弥补医院减少的收入。有些地方在改革“以药补医”的同时,财政既没有增加对医院的经费补贴,也没有严格对医院收支的监管,单纯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来补偿。这种做法只是改变了医院创收的手段和途径,医院仍能依靠医疗服务谋取收入,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也难以明显减轻。有些地方调整医疗收费标准过高、增加医疗收费过多,抵消了改革“以药补医”的效果。科学的补偿机制应坚持政府增加补贴为主、适当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为辅的原则,并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相协调,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三)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遍及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为居民保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的思路,完善以县带乡、以医院带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实行患者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制度,使医院医生能够下乡镇、进社区服务,乡镇和社区医务人员能够进医院培训进修;四是实行定点、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医生与若干居民签订服务契约,成为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机构应承担起“守门人”的职责,居民患病必须先找家庭医生就诊,如需转诊应凭家庭医生的转诊证明。这是“强基层”的一项根本措施。

(四)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体系改革

药品是关系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国家应实行特殊的药物政策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是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标准,重新进行资格评审,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研发生产能力,保证药品质量安全;二是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减少流通环节,确定药品流通费率,严禁随意加价;三是对现有药品品名和药品价格进行清理,规范药品审批和定价标准,努力做到同成分、同质量、同疗效的药品同名,同品名的药品同价,解决药价不合理虚高问题;四是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由目前的药品经营企业投标采购,改为政府按药品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等要素向生产企业招标生产,再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集中收购,并附加一定的流通费用后,直接配送到医疗机构。

(五)积极鼓励社会办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

鼓励社会办医,我们讲了多年,但实际成效不大,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原因在于公立医疗机构过多,既挤占社会办医的空间,又增加政府支出的压力。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划分,对某些以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公立医院,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鼓励社会办医,应坚持四点:一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的目的是发展壮大医疗服务资源,政府不能有“卸包袱”的思想,不能放松应承担的办医职责。二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不能简单“一卖了之”,必须科学规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妥善安置好有关人员。三是优先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严格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限、标准和政策,并严格监管,防止以非营利为名行营利之实。四是必须保留相当数量的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为群众公平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J].中国劳动保障,2009,(5).

〔2〕徐进之.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将何去何从[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3〕韩东辉,石晓宇.对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商业,2010,(20).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文库,2013-12.

〔5〕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文库,2012-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张壤玉

我国医疗改革现状分析论文 篇2:

我国外汇储备问题分析

【摘要】外汇储备作为一国货币当局可随时利用的对外资产,在一国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但是,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大幅跌落,美方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大幅贬值,加之欧债危机通过国际传导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面临严重损失。为此,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成因,如何改善我国外汇管理中的不足,运用外汇储备获取收益,规避外来风险等问题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以现有外汇储备规模的发展形成和外汇储备管理经营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和当前管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应对巨额外汇储备在理念,方法,制度三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管理 影响 问题 建议

一、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

改革开放前,我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较小,始终停留在个位数水平。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内经济的发展,我国外汇储备总量不断提升。截止2006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万多亿美元,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其后,我国外储总量在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储备大国。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经历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波动增长阶段(1990~1993年)。该阶段,我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为外汇储备的增长提供了较好机会,储备规模突破100亿美元。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落后等原因,外汇储备增长趋势不稳定,各年增长率起伏明显,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2.平稳增长阶段(1994~2000年)。1994年,我国实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外汇供求市场扩大,市场机制配置外汇资源能力增强,外汇来源增多,外汇储备总量随之增加,并于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

3.快速增长阶段(2001~2005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加入WTO后带来巨大的国际贸易平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对外交流增多,双顺差的积累推动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尤其是2002后,每年外汇储备的年增长量均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幅度较2000年前大幅提高。

4.剧烈增长阶段(2006~至今)。在该阶段,我国于2005年7月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缓慢升值,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套利。在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内经济环境被广泛看好,加剧了世界来华投资和同中国的贸易往来。从2006年至2011年,国家外汇储备连续五年年增长量超过3000亿美元,储备总量剧烈增长。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

1.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基本是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而增加的。宏观经济理论证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四部门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Y=C+I+G+(X-M)=C+S+T+Kr,整理可得S=I+(G-T)+(X-M-Kr),该式的核心含义即储蓄=投资①。我国在过去的发展中,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国内积累大量储蓄资产,虽然本国基础建设为储蓄资产提供了一定的投资机会,但是无法完全吸收巨大的储蓄量,国内收支不平衡只有通过国际收支来弥补,大量储蓄投资到国外,产生大量的外汇储备。

2.国际收支双顺差。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交流合作加深,大量具有比较优势②的产品出口到国外;通过对外国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服务贸易水平得到提高,出口贸易的增加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效推动我国经常项目下贸易顺差的持续加大。

而国内良好的经济环境,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之政府“招商引资”等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大量外资来华投资。这不仅造成我国资本项目的顺差,还促进了出口加工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加深经营项目的顺差。

3.相关制度、政策的影响。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实行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招商引资”等政策,鼓励了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代表的一系列出口型企业的发展,并吸引大量外资投资国内,对双顺差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国从1994年开始对经常项目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③,大量外汇强制性的集中到货币当局,形成庞大的外汇储备。

4.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动。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推进,我国外汇储备变化同国际市场变动联系紧密。我国对外开放适逢发达国家将成本高、收益低,比较优势相对不足的产业转移到国外,二者在时间上的契合使大量出口加工型产业投资国内,出口贸易和外来投资增加。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降低了国际资金跨国流动的难度,为国际投机资金的国际逐利行为提供了机会。在近年来外界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升高的环境下,大量“热钱”涌入国内,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在数值上的虚增。

二、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增多国际往来壁垒,加大本币升值压力

1.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双顺差。这让我国在拥有大量储备,可有效弥补国际收支差额的同时又处于顺差地位,同外国储备量相对较低,又处于逆差,需要平衡自身国际收支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各国为改善自身国际贸易中的不利情况,将问题归结到我国的国际贸易上来。目前,已有许多欧美国家对我国增设贸易壁垒,还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限制我国对外贸易,我国国际往来摩擦明显增多。

2.另外,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还产生了外币贬值,本币升值的预期。我国从2005年汇率改革开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经从2005年7月21日的8.2765变为2013年3月29日的6.2689,升值24.25%。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对我国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同时还会吸引国际投机性资金涌入国内市场,增加了国内经济的不稳定性。

(二)国内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货币当局为维持本币汇率,被迫以本币购进更多外汇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由此投放的货币同原有外汇占款形成大规模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导致流通中货币数量大幅增加。基础货币的增加有可能引发并加剧国内通货膨胀;随着通胀的加深,货币购买力下降,资产泡沫增大等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也将增多。为平衡由流通中货币过多引发的经济问题,货币当局只能动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准率等行为回收基础货币。如此一来,不但使国内财政需要面对国债、票据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更使货币政策陷入既要为应对通胀压力回笼流通中货币,又要为稳定币值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的两难局面中。

(三)高储备产生高成本,国内资源和国民财富被浪费

我国外汇储备长期以来多投资于外国债券,虽然风险相对较低,但相比国内急需资金支持的经济发展而言,其收益率也偏低,国内外市场收益的差别让我国为外汇储备管理承担了巨额的机会成本④。按照机会成本的含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国内投资收益率×外汇资产规模×当期汇率。根据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CCER)2007年5月研究得出的结论:从1994到2006年,我国净资产回报率变化幅度为2.2%到13.4%⑤。表选用净资产回报率平均值7.8%作为国内投资收益率的参考,以美元计量,得出我国从2006年开始的机会成本。

除机会成本外,因为我国采用购汇形式,大量外汇储备形成巨额占款,导致本国资本不足。为支持国内经济发展,我国只能举借外债、引入外资,国内因此承受着较高的借债压力,国内企业也因为外资的进入需要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换言之,我国还要为外汇储备支付冲销成本,债务性成本利息,并承担外汇储备资产损失的风险。

我国在国际收支中付出经营管理成本,牺牲大量国内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所积累的外汇储备,不但没有用于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反而还要面对各种风险,支付高额成本,无疑是对国内资源和国民财富的巨大浪费。

三、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在目前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利用外汇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我国外汇管理局和中投都在参与外汇管理,这就需要确定二者分别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管理外汇,为实现各自的目的又需要如何进行管理。这不仅涉及到两个机构从事外汇管理的定位,还需要对外汇储备有所划分。尤其是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其成立之初对外界表明是商业机构,但资金来源却是财政部发行的国债,成立本身就带有行政色彩;中投的子公司中央汇金更直接属于政策性机构,这更需要界定,中投到底是商业性机构还是政策性机构,并且需要在日常运作中表现出来。可是当前关于这一系列问题并没有从机构体系上给出明确的定义。

除此之外,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在诸如外汇结算制度、人才培养体制、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仍有缺陷,应及时弥补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在符合市场机制的条件下使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更能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要求。

(二)外汇储备结构失衡

就数量而言,四种国际储备资产形式中,我国外汇储备数量独大,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等比例极低,就资产类型而言,我国外汇储备多投资于外国债券,股权类和实体投资不足;就币种结构而言,我国外汇储备大多是美元,其他货币占比较少,据估计,我国约2/3的外汇储备为美元资产,其中主要是美国政府部门发行的各种证券和其他长期金融资产⑥。上述三方面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在储备数量,资产类型,币种结构三方面均存在严重失衡。

(三)对外投资渠道单一,收益率低

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外国国债,对外直接投资等其他类型投资明显不足,投资方式过于单一。据估计,我国购买美债的平均收益可达5%,购买欧债和日债的收益率可到4.8%和2.16%⑦,均低于我国平均国内净资产收益率7.8%。自2006年开始,外汇收入对GDP的占比一直低于外汇储备总量的占比,其中部分是因为我国外汇储备总量快速增多,但同时也证明我国外汇投资收益率确实较低。

(四)外汇储备风险增加

1.汇率风险。外汇储备归根结底是用本币购买的其他国家的货币,将本国资产以外币形式持有,他国货币的汇率很容易影响本国资产的原有价值。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欧美等国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下本币又不断贬值,双向作用使我国外汇资产在汇率的变动中面临严重缩水贬值。

2.信用风险。我国将大量外汇储备购买外国债券,尤其是美国国债,原则上偿付风险较低。但近年来频发欧美债务危机,标准普尔等三大评级机构先后下调美国等主权信用等级,一旦信用风险发生,我国持有外债部分的储备将蒙受巨大亏损。

3.政治风险。在国家意识下,两国政治因素将对双方各方面的交流沟通造成影响。出于国际战略考虑,各国关系总处于微妙变化中,如果政治环境变动,各国在外国的资产很可能被外国政府冻结,甚至遭受更大损失。

四、完善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

总体分析,我国外汇储备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受管理机制影响,外汇供给过多,需求不足,供求失衡形成巨额外汇储备,影响宏观经济正常发展。因此,要完善我国应对巨额外汇储备的管理,应该从理念,方法和体制三方面入手,具体做到:理念上长远规划,创新策略;方法上合理定位,多元配置;体制上健全体制,完善管理。

(一)长远规划,创新策略

我国目前并不缺少外汇,也不缺少对外交流的平台和实力,我们缺少的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和战略资源,需要的是让国民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有质量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在外汇来源充足的情况下:

1.发展有质量的外汇。我国出口加工贸易等行业虽然在国际收支中获取了外汇,但其行业本身缺乏国际竞争力且收益较低,生产过程中还消耗了大量国内资源。我们可以有规划的放弃一部分外汇收入,利用在数量上释放的空间帮助有关行业完成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实现行业有质量的发展,追求高质适量的外汇收入。

2.大胆使用,获取收益。根据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的思路,将储备分别定位为基础储备,发展储备,战略储备和投资储备,充分发挥各类储备的作用,利用外汇储备支持国内建设,投资盈利,积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战略资源。

(二)合理定位,多元配置

合理定位,是指根据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要求,对外汇储备进行科学分类,使不同类别的储备分别发挥履行传统职能,支持国内建设,追求投资回报的效用,从而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元化配置。

1.基础类储备。该类储备是指在巨额储备中划分出一定合理规模的储备,用于发挥外汇储备调节本国经济,稳定币值,平衡国际收支等传统功能,具体持有形式可在沿用之前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多样化配置,减少外汇储备在储备资产中的占比,提高特别提款权和在IMF中储备头寸的数量。该类储备的关键是保证其“安全性”和“流动性”。

2.建设类储备。建设性储备是指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投资国内,用于支持国内建设的储备。

(1)支持国民生计行业发展。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保障、环保等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是国内建设的重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主要是财政支出,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仍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考虑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这些行业,从国外引进技术、资源、设备供相关部门使用,或者以国家为主体将外汇资金提供给相关行业,帮助其筹集资金支持行业发展建设。既能使闲置的外汇被有效利用,还在支持国内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有望获得长期的回报。

(2)促进国内经济有质量发展。我国可以中央汇金公司⑧为平台,扩大投资对象,创新投资方式,尝试用多余的外汇为有潜力但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创业初期的企业融资或提供贷款,帮助更多企业发展,加速我国企业市场化的进程。

同时,我国还可以现有巨额储备为保障,不再重视外汇数量的增长,转而推动产业升级,完善产业结构,使国内企业和经济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条件下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

3.投资类储备。该类储备在于进行风险较高但收益率可观、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投资运用。其投资对象可以和战略类投资相结合,在追求收益的同时为国家的发展积累战略资源。

(1)加强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但是收益明显。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正是因为外国政府和企业看到FDI虽然风险较高,表面上还增加了被投资国资本项目顺差,但实际上却通过参、控股实力较强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获得了实际可观的利益收入,还以此为契机参与到对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可以更大范围的分享其经济发展的成果,更有机会为本国战略资源储备布局服务,在更高层次上支持本国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有必要在以后的发展中充分利用巨额外汇储备的优势,积累经验和技术,加强外国直接投资。

(2)深化推进“走出去”战略。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低,对外交流经验少,“走出去”发展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我国目前“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中发展、兼并收购外资的多为国有企业。对此,我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利用外汇和相关技术、政策,支持更多有实力的国企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尤其是不少民营企业,其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国外收购阻力小,只是缺少外汇存储量和缺乏国际平台才不能走出国门。我国如果可以有效利用投资类外汇储备深化推进“走出去”战略,能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4.战略类储备。该类储备是指用外汇储备帮助积累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战略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黄金、铁矿、有色金融、高科技技术和设备等,在减少货币储备数量的同时,还可以将巨额外汇储备转换为战略资源储备,实现资产多元化配置。

(1)加强黄金储备。较货币而言,黄金是更为安全、重要的硬通货。在世界黄金价格总体持续上升的环境下,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表面上黄金储备绝对数量排名世界第六,但是黄金储备占储备资产的相对比重却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同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我国应减少金矿开采,同时利用多余的外汇采购黄金,将可能面对贬值风险的外汇储备换为黄金储备,增加资产的多元化配置。

(2)发展资源储备。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发展对各类资源有着巨大需求。可是国内资源有限,大量资源需要从国外引进,但由于我国缺少国际资源定价话语权,采购中常常会因为对方资源定价的变化而遭受损失。对此,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管理经验,在利用外汇采购石油、天然气、黄金、铁矿等自然资源,引进技术、设备等先进文化的同时,对有资源储备或核心技术的企业、地域、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参、控股或提供贷款获得优惠回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各类资源的投资采购,逐步从上游所有权中积累各种能源、资源、技术,变外汇储备为战略资源储备,支持国家长远发展。

(3)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利用外汇储备,推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长期的战略目标。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从中获取国际铸币税收益,获得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规则的话语权,对提升本国国际地位,争取国家的长远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平稳推进,我国应从人民币区域化开始,适时利用政治、外交、经济等手段,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健全体制,规范管理

健全外汇管理体制,首先要做的就是明晰外汇管理机构体系。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形成自身的管理体系,但是机构体系和职能尚不明确,需要确定相关机构的政策地位、市场地位,加强现有管理体系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这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作为中央银行下属专门管理外汇储备的机构,应专司有关外汇制度、法规的建设,持有基础类储备应对日常需要,同时将不同类型储备分配到财政部、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央汇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他们对不同类型储备进行专门经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央汇金公司分开运营,中投成为独立的商业化机构,利用投资类储备进行市场化操作,定期向财政部门或外管局汇报经营成果,中央汇金作为政策性机构,可持有并经营建设类储备,根据实情投资于国内建设。

除此之外,外汇储备管理工作还需要根据本国实情,结合国际动态,长远规划,制定和推出有利于国家经济金融建设的宏观政策。

另外,外汇管理工作的长期性、细致性等独特的特征,还要求我们健全有关人才培养、风险监控等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和自身培养外汇管理人才的体制。

最后,我国外汇管理在诸如对外直接投资,跨境资金使用等方面尚有不少法律空白,随着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加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以明确的法律保障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避免投机、犯罪行为,保护外汇管理中已取得的成果。

五、结语

作为完善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其中有不少内容已经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重视,并且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外汇储备作为一个范围宽广的课题,外汇储备管理同国民经济的各方面紧密相连,任何一项同外汇管理有关的举措都可以引申出一项内容丰富的课题详加研究。文章中提到的完善管理的相关建议都具有类似特征,其可行性和具体实施策略还有待于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讨论,这为后续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方向。

注 释

①上式各字母的含义:Y,即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国民收入;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T,政府净收入;X,出口;M,进口,(X-M),净出口额;Kr,本国居民对外国的转移支付。

②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③强制结售汇制度,是指居民取得的外汇收入必须卖给国家指定的金融机构,使用外汇时从国家指定的金融机构购买的管理安排。根据2008年8月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我国已经取消经常项目强制结售汇制度。但实施14年的强制结售汇制度无疑是形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制度原因之一。

④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⑤王珍:《中国外汇储备有效管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

⑥喻海燕:《中国外汇储备有效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第69页。

⑦喻海燕:《中国外汇储备有效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第79~80页。

⑧汇金公司先后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注资25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支持其股改上市。另外,汇金公司还向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以及一些资本金不足的证券公司注资。

参考文献

[1]邓晓馨.论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管理的战略性调整.商业时代,2012年第1期,51-53.

[2]范德胜.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和运用研究——基于1997~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16-22.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2007年3月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管理概览.http://www.safe.gov.cn/.

[5]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年报(2011).http://www.safe.gov.cn/.

[6]郭树华,袁天昂,郑建团.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优化配置研究.时代金融,2011年第9期中旬刊,总第456期,21-30.

[7]郭树清.关于中国当前外汇储备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金融,2005年第7期,22-23.

[8]郭晓毅,甄妮.关于如何使用我国外汇储备的新思路.中国外资,2012年6月,总第267期,56-57.

[9]孔立平.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效益提升策略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李东荣.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载《当代金融家》,2010.01.08.

[11]厉以宁.对国家外汇储备安全的思考.中国国情国力,2010年第2期,总第205期,4-5.

[12]刘熠,唐弼.外汇储备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借鉴.时代经贸,2007年9月第5卷,总第79期,132-133.

[13]马强.运用外汇储备 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2月下,35-37.

[14]马晓青,蒋冠.国际金融实用教程.2009年8月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5]孙宇晖,冯金中.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结构及利用的探讨.税务与经济,2011年第5期,22-26.

[16]王永中.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收益与风险.国际金融研究,2011.01,44-52.

[17]王珍.中国外汇储备有效管理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18]温家宝.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

[19]叶东秀,王霞.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6月号上,总第394期,70-71.

[20]喻海燕.中国外汇储备有效管理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1]曾庆红.关于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2006.

[22]赵庆寺.外汇储备向资源储备转化方式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6期,38-40.

[23]张曙光,张斌.外汇储备持续积累的经济后果.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18-29.

[24]朱孟楠,陈晞.次贷危机下的中国外汇储备:风险、原因及管理策略.福建金融,2009年第01期,14-17.

[25]IMF:《Guidelines for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Management》,http://www.imf.org/.

[26]World Gold Council:《Gold as a source of collateral》,http://www.gold.org/.

[27]World Gold Council:《World Official Gold Holdings》,http://www.gold.org/.

作者:丁彩伦 郭树华

我国医疗改革现状分析论文 篇3:

我国护理教育现状及创新发展策略探析

摘要:我国护理改革发展现状表现为护理教育发展迅速,培养规模及层次不能满足需求;专业特色突出,但课程设置体系相对不够完善;专业护理教师能力水平提高,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与创新。将慕课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及重视翻转课堂的实践应用是我国护理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护理教育;现状;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逐步完善,百姓的生活质量已经得到显著提升。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护理工作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2]其工作模式从传统的疾病辅助治愈向健康保养转变,预防疾病、增進健康、促进康复及提高生命质量将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根据当前形势这就需要对护理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挑战。分析我国当前护理教育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我国当前形势的护理教育创新策略是推动我国护理教育发展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护理改革发展现状分析

(一)护理教育发展迅速,培养规模及层次不能满足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创新改革,高等护理教育蓬勃发展,本科及专科护理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加大,随着在2003年第一军医大学申请获得护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后,我国护理教育层次已经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及博士不同层次的培养。尽管在办学层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培养规模及层次分配比例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需求。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的医护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事护理工作者的数量远远低于实际需要。当前,我国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中专及大专层次人员比例占护理人员学历结构的主要部分,而在相对发达的美国及英国等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学历主要在大专及本科以上,我国的护理工作人员层次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提升我国专业护理人员的教育学历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是当前公共卫生服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专业特色突出,但课程设置体系相对不够完善

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护理专业教育已经从传统教学的五年制教育转换为四年制办学。通过重视实践课程提升护理专业的需求特点。尽管专业课程设置在不断改革,但在部分高校中仍然存在需要完善的教学课程设置。目前,在高校护理专业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还是侧重于医学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专业特色护理方面的内容,尽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调整,但在课程内容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服务质量需求不断提升,护理课程的设置就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革发展,根据社会群体健康需求有计划,有针对的进行专业化护理人才的培养,实现我国护理人才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专业护理教师能力水平提高,但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与创新

由于我国之前护理教育相对发展缓慢,护理教育内容及师资水平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同时,教师年龄结构相对不是很合理,专业教师出现断层现象。近些年护理教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同高校对护理学科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升在进行不断的改善,根据不同年龄结构及学历水平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专业能力素质培训,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已经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教学模式仍然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在教学模式上部分学校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发散思维及互动研讨的培养,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方式上仅仅是聆听获取专业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对专业知识的视野及内容的更新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改革创新护理专业教育模式,提升护理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水平是当前护理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护理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一)将慕课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自2008年以来慕课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课程教学模式,在相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关注。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积极实行开放的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促进优秀课程共享。[34]我国护理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将慕课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慕课方式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在课程建设及应用推广方面还有待于不断完善。当前,推动慕课在护理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护理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途径。

(二)重视翻转课堂的实践应用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前提供不同形式与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对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师生利用上课时间进行面对面的答疑及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5],又称为翻转学习或翻转教学。翻转课程源于美国,在发达国家运用的较为广泛。通过翻转课堂学习可以使学生专注于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获取专业信息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翻转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护理教学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护理专业是一门较为综合性的学科,将翻转课程教学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是提高我国护理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万晓燕.护理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促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33):132133.

[2]蒋楠楠,谢虹,钱荣.翻转课堂的发展及在我国护理教育中应用的思考[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7,38(02):159161.

[3]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06):8085.

[4]陆赛茜.慕课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新媒体与社会,2014(01):309323.

[5]陈明,杨靖,杨金花,严世荣.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及启示[J].护理学报,2011,18(09):3336.

〖HTH〗基金项目:〖HTK〗2017年北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青年课题;吉林市医疗卫生指导性计划项目(201737135);北华大学2016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YB201605)

作者:盖阔 张佳龙 刘巍

上一篇:英语学科预习改革措施论文下一篇:生态学理论的社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