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阅读高中语文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以自媒体为依托的新媒体的发展,媒介呈现共存共融、叠加渐进的螺旋式发展态势。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文本从解构到重构、对象从受众到与众、形式从讲授到对话、评价从单一到多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超文本阅读高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超文本阅读高中语文论文 篇1: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超文本阅读

一、超文本阅读的概念

超文本阅读形式属于是一类文本信息的非线性呈现方式,充分借助于超级链接把存储于网络结点上的各种信息有机连接成呈现网状布局的互相联系的信息。和传统类型的印刷文本在线性与顺序的基本结构方式上进行比较的话,这种文本阅读形式具有着交互性、开放性、超媒体以及即时性等等诸多新的优点。

伴随着网络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超文本阅读形式的发展应用变得非常迅速与普遍,这种阅读形式是在超文本这一概念基础上逐渐得以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形式比起传统的文本阅读形式,更加具有自己无所匹及的长处。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有关学者第一次提出超文本这一基本概念来时算起,超文本的发展历史已经长达三十四年,日益呈现出一种分布式、超媒体、智能化与开放性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超文本阅读的误区与问题

1.认知过载

认知在文本阅读的过程当中属于是一种最为基本的内心活动,是对于外在各种阅读信息的一种感知。在开展超文本阅读的活动当中,阅读者要对于所接受到的各种信息予以加工,另外,阅读者不仅要对于所需要了解的信息进行搜寻、学习和始终保持种种主题信息相互之间的基本关系,而且又要能够抑制住来自无关信息的不利干扰,在认知过程中的负荷特别重。当认知的负荷超出了个体学习者在认知上的限度,并且已经影响到了正常性阅读活动的展开,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个时候认知的过载就出现了。认知的过载不仅严重地削弱了对于各类相关信息的应有注意力,而且也对于信息的加工与意义的发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认知过载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非线性的网状结构特征、信息量过于庞大、无关信息的干扰等。

2.“迷路”或者“迷航”

所说的迷路亦或迷航,指的是学习者在阅读网络信息的时候,根本不明白自己置身于何地,怎样才能够到达最终的目的地,亦或在浏览的时候由于出现多次跳转的情况而偏离了学习的基本主题。迷航情况是和超文本阅读形式的基本特征相适应的,非线性的基本特点一个方面也比较适合人类在认知活动中的灵活性特征与联想思维的基本特征,另外却致使阅读者对于超文本阅读形式在空间结构上的基本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迷失,进而严重地影响到了阅读与信息检索的实际效率。高中语文阅读提供阅读者的时间比较有限,在课内进行阅读的时间相对而言更加有限,这种迷路情况极大地浪费了阅读者太多的时间,所以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放弃选用超文本阅读形式而最终选用了文本阅读方式。

3.弱化深度意义构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致使超文本阅读的信息不仅仅局限在了文本类信息,而且已经逐渐延伸扩展到了图像、图形、动画、声音与视频等等多种类型的媒体信息。然而阅读的最终目的主要在于获得意义,高中语文阅读依然是以对于文本意义的正确性把握当作建构意义的前提条件,构建阅读理解的主要意义必须具备足够的深度,并不能够停留于信息的表面。然而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强烈刺激之下并不会实现强化,更有甚者会慢慢步入弱化,这样就从反面帮助了阅读惰性的养成。语文阅读的教学特殊性强调阅读过程中所具体呈现出来的信息应该大体都是文本类信息,并且是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和线性形式的文本类信息,然而太过于多的跳转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于文本信息整体性的感知,这样就使得篇章的整体性结构非常容易受到破坏。

4.过于迷恋网络环境

超文本阅读以一种计算机的网络环境呈现给广大阅读者,它是一类虚构的基本学习环境,这种阅读形式在一种虚构的网络学习环境当中为众多学习者朋友展示出了极其丰富的阅读内容,给予了一种互动平等式网络学习的平台,已经远远超越了物理技术的有效边界。众多学习者被超文本阅读形式那种优美的学习环境所迷恋,从而过分地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当中,非常容易形成比较狭隘的阅读思想,内心认为超文本阅读形式已经无所不包,然而文本阅读没有一点用处,贪图扩展自己的信息量然而忽视了现代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字的领悟与鉴赏能力的实际要求。

三、解决超文本阅读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1.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定要树立起科学的阅读理念,是开展超文本阅读的前提条件。广大学习者大都是先开始接触到文本类阅读形式,然后才逐渐接触到超文本的阅读方式,由于阅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广大学习者能够首先从心理上与观念上实现良好的转变。超文本阅读的环境具有着平等、开放、互动的诸多优点,这就强调学习者能够抱着一种去积极开发的良好心态,能够积极投入于阅读的活动中来,和文本乃至于和作者以及其他的阅读者实现互动性交流。例如,我教学《游褒禅山记》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习作过的游记,谈写法。很多学生都表示游记比较难写,语言的贫乏似乎使美不胜收的风景变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我们趁势“共游褒禅山”,看到了王安石的记游之笔。我告诉学生你们都是“王安石”,你们共同经历了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旅行,你们从中可以想到些什么,感悟到些什么?并要求形成观点和有几个例子佐证。用你们的笔写下来。结果出来,很多学生写到了要坚持己见,要有毅力,要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等等,并有充分的论据,言之成文。接下来再学习下半部分,很多学生都会感叹王安石敏锐的观察和缜密的深思。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生活会多一点观察,多一点思考;对文本又多一些兴趣,多一些理解。

2.优化超文本的结构设计

超文本的环境纵然非常容易给众多学习者带来一种认知过载与迷路的现象,然而这并非是一定的,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于设计出比较完善的基本结构,对于学生的阅读量进行适度的安排,可以全面降低以至于彻底消除学生在认知上的过载与迷路状况。给予导航的辅助是现阶段处理迷路问题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方式,导航技术通常情况下能够划分成为结构的导航与概念的导航这两种类型,结构的导航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主结点、回溯以及地图等技术,然而概念的导航技术又包括有分层结构化法、文档分析方法以及以查询的搜索为基础的方法等等。不管最终选用的是何种导航技术,都必须要能够为学生给予比较明确的空间背景与时间背景的相关信息。现在网页的设计可以实现对于这种结构进行的优化,所有结点的基本信息量要按照阅读的基本类型,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以及认知的方式等安排信息量,在单位的时间内能够获取比较好的效果。

3.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适当使用多媒体信息

高中语文阅读和其它学科的阅读形式完全不同,它比较看重的是对于文本本身的准确理解与合理表达,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如果胡乱使用多媒体信息的话,将会极大地弱化思维与想象的基本能力,在阅读想象层面逐渐养成一种依赖性与惰性,这样的话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很难于造就。高中语文阅读的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泛,要包括字、词、句、语法、篇章、修辞、文体、逻辑、作者以及背景等等诸多方面的基本内容,能够把它划分成为对于文本的理解感悟与对于文本以外内容的准确了解和把握这两个具体方面,对于前者来说,比较主张的是少用甚至是几乎不用多媒体的信息,然而对于后者来说,比较主张的是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信息,以弥补介绍文本的基本内容,强化对于文本信息的全面认识。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充分选择利用好的音像资源,将会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地实现超文本。如我在教学《邶风·静女》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当时那动人的一幕。很多学生写得都非常好,一个痴情的男子和一个俏皮的女子通过学生们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气息的描写跃然纸上。一篇篇形式多样、内容不一的学生作品既体现了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

作者:王维缓

超文本阅读高中语文论文 篇2: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初探

【摘要】随着以自媒体为依托的新媒体的发展,媒介呈现共存共融、叠加渐进的螺旋式发展态势。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文本从解构到重构、对象从受众到与众、形式从讲授到对话、评价从单一到多元。笔者认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渗透阅读教学,媒介融合时代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做好理论知识、阅读文本、媒介技术的实践准备,从而呼应时代语境的必然要求,符合课程设置的文化转向,并最终造就学生终身发展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媒介融合时代下高中生阅读教学的新特点

(一)阅读文本:从解构到重构

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内容的生产已不再完全掌握在传统媒介手中,而是分化为全民参与的多系统多媒介的碎片式建构过程,即“全媒体建构”。这种基于信息系统操作模式下的各媒介系统边际间的信息交换,说明媒介融合时代阅读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不再是单一媒介的行动,而是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原有的阅读文本在不同媒介的信息交换中可能被打散、分类、移植、集成,并最终重构。同时,新媒体的“赋权”使高中学生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权。传统的传播范式被打破,学生不仅对信息可以选择性接受、碎片化思考,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更为便捷地表达诉求、改造和传递信息。阅读文本的再解读、再创造已经成为常态,因而学生旧有的阅读范式也将发生改变。通过批判式阅读、参与式阅读,文本阅读的传统范式必将由诵读、导读转为搜索、辨析、批判、参与。高中生阅读文本从解构到重构的过程,表明高中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已不是传统课堂所能够覆盖和掌握的,也不是传统的阅读教学能指导和教授的,它需要渗透符合高中生阅读实际的媒介素养教育,以应对媒介融合时代高中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

(二)阅读对象:从受众到与众

传统文本的阅读对象——受众(Audience)在大众传播表现模式中,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收受。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传播范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以网络新媒体平台为代表的多媒体正努力构建起一套高度互动、全体参与、视听结合、超越时空的文化体系。随着新媒体主体高度匿名化,阅读信息的接受与生产不仅界限模糊,甚至在某些时刻已经趋向同步。媒介融合时代的高中生不再是受众的一部分,而是集信息的接受、分类、生产、分享等角色的复合者——与众(Prosumers)的一部分。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平台发现,与众的文化参与行为已经影响了新媒体的发展与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众通过“自我赋权”参与信息的接受、改造与传播,并借此展示自我、表达见解,以体验其带来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媒介融合时代,高中生作为与众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在媒介社区的生存状态已得到社会的关注。高中生阅读早已从单一的纸质阅读提升为多媒体阅读,“看”与“被看”、“聆听”与“被聆听”都成为高中生言语欲望表达的焦点,与众的思维与观点已经成为高中生阅读自然而然的行为准则。

(三)阅读形式:从讲授到对话

层出不穷的多媒体交流工具,更加开放的网络言说空间,给高中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欲望。高中生的阅读文本从解构走向了重构,其自身的角色定位也从受众到与众,再加上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这些都倒逼传统的阅读课堂走向开放。唯有走向开放的课堂,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从各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史来看,课堂从“保护”走向“超越保护”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阅读课堂的开放让师生们都意识到单向的讲授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变革的需要,唯有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能完善认知结构、获得智力发展和言语生命的成长。从讲授到对话,意味着改变传统的垂直的、自上而下的师生关系,改变“教”与“被教”、“全知全能”与“无知无能”的教学状态,缓和与消解对话主体的隔阂,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平等、民主、多维的思想碰撞,从而实现师生言语生命的共同成长,真正达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境界。

(四)阅读评价:从单一到多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素养的内涵也在进一步的发展,由原来的单一的媒介实践技能的习得或知识培养,升级到在媒介社区化生存中与众对媒介信息搜索、筛选、分类、批判、创造等信息生产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能力和驾驭水平。因此,媒介融合时代下的阅读评价也从单一的考试测验走向多元多样的评价测量。首先,就评价方式来说,教师既可以课堂为载体,进行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也可根据教学评估模式,采用考试、动态评定、课程本位评定等方式。其次,就评价指标而言,除了传统的阅读指标评定,如搜寻、整理、概括归纳、分析、评价能力外,还应该有文本内容生产与创造能力、媒体使用的自我管理能力等。再次,就评价主体来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都是对话的主体,都参与到阅读的分析和评价中,也自然都是评价主体;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媒介内容和文本形式更加多样,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亦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最后,就评价对象来说,既可以是形成性的课堂表达、试题回答,也可以是总结性的媒介作品。

二、媒介融合时代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准备

(一)理论知识准备

媒介融合时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知识准备除了必需的阅读基础知识外,还包括了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赋予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内的一些知识。作为语文教师来说,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获得更为系统的媒介知识是媒介融合时代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保障。语文教师作为阅读课内外的主导者,其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直接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参与式”的媒介校本研修,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媒介知识,组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以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作为学生来说,也必须掌握一定的媒介知识,具备初级的媒介素养,养成健康阅读的好习惯,才能在阅读实践中达到高效高质的阅读效果。

(二)阅读文本准备

国际阅读协会主持的《语言交流艺术与视像艺术中的读写能力研究》报告中指出,“只要是有助于学生获取、分析、评价、发布(交流)能力提高的任何物质载体形式,都可以成为文本”。同时,在各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也都将声音、图像、图片、符号等媒介文本都列入文本中。语文阅读的“文本”早应突破“文章”“文字”这样狭隘的解读,应包括视频、声音、图片、符号等数字化文本在内的以电子屏幕显示的文本,也稱为“超文本”。因此,阅读教学实践的文本准备,应包括传统文本和“超文本”。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课外的文本资源需要考虑教学效果、学生认知等方面因素,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价值观方面必须积极健康,符合核心价值观;其次,文本难度必须与学情相协调,符合目前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以及发展规律;再次,文本内容需要和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紧密相连,注重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切勿因为过分依赖媒介技术和延展过多的媒介信息而干扰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初衷。

(三)媒介技术准备

信息时代的语文课堂,多媒体等教学运用已经非常普遍,教师的日常备课、上课也都使用PPT、白板、音视频技术等媒介进行辅助教学。但在媒介融合时代,阅读文本的变化告诉我们,仅仅停留在PPT、白板、音视频技术等初级阶段的媒介技术应用,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阅读实践的需要。慕课、微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兴媒体技术和平台的使用已经让阅读课堂从线下走到线上,从现实走向虚拟,从课内走向课外。教师现有的媒介技术水平和能力亟须随着媒介融合发展进行更新和提升。

三、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时代语境的必然要求

随着媒介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语文课堂已经面临来自阅读数字化、媒介多样性的挑战。新阅读素养已经成为国际学生素养评估项目(PISA)的评估内容之一。相对于传统的印刷文本或手写文本,电子文本需要更稳定的阅读注意力、更复杂的批判性思维建构、更全面的分析能力、更密切的交流能力、更创新的表达能力。因而,传统语文阅读课已经无法满足中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也无法指导中学生的阅读实践了。只有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才有真正的实效性与时效性,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语境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设置的文化转向

媒介素养教育渗透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体现的是大众媒介虚拟文化与学生现实文化之间的交流、共生,强调以生为本,注重真实生活情境在阅读中的映射与表现,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更加科学、客观地对媒介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统整和反馈。同时,在渗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辩证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实践文化创新教育理念。这种基于虚拟社区与真实生活情境共存的课程架构必然创设出新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课程设置的文化转向必然从学科模式走向统整模式,从技术掌握走向价值引导,从被动学习走向创新学习,从教学本位走向学习本位。这是语文阅读教学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

(三)终身发展的社会价值

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的媒介融合时代,“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媒介素养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于学生的日常阅读中,在阅读中求善务真、丰富情感、提升境界,在阅读中获得个体言语生命的健康成长。学生由此获得的认知力、解读力、批判力、参与力和创造力,不仅作用于阅读中,而且终身受用,成为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

四、结语

媒介融合时代,高中生阅读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阅读文本——从解构到重构、阅读对象——从受众到与众、阅读形式——从讲授到对话、阅读评价——从单一到多元。这意味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根据这一时代的变化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对媒介生态的认知,提升个体解读文本的能力,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并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最终获得言语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成良.新媒体素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罗生泉,欧露梅.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2 (306).

[3]葛映红.试论媒介素养教育对语文课堂的“六化”影响[J].阅读与欣赏,2011(1).

[4]杜红梅.语文教学中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3 (3).

作者:陈锋

超文本阅读高中语文论文 篇3: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当前,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伴随着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逐步革新,教学表现出多样化特点。这篇文章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对策,提出建立在网络基础上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

引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创建学生知识系统,培养学生认知情感,提高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教学活动。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已经是现在人们学习与生活的基本载体。通过网络方法帮助语文阅读教学逐步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够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阅读与欣赏,获取精神的熏陶与愉快的情感;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利用信息化教学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步表现学生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对策

1.1初次阅读,提出问题

阅读文本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对文本阅读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学中应该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开展个性化阅读。没有做好第一次阅读,就不知道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例如,新课标必修一中的《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写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句子,这就需要通过阅读去感受《荷塘月色》朦胧的意境美,品味着“叶子”、“白花”等意象的含义。这都都需要通过阅读来完成。为了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文字、图片、电影、音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1.2网络再读,深入析题

学生在初次阅读文本以后,对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还停留在感知的认知阶段,缺少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初次阅读属于认知性阅读。与此同时,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阅读时候学生产生的疑点与难点大部分是因为资料缺乏所造成的,其中有70%的写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字音字义、作者简介等。老师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就不能腾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引导学生结合网络资料再次阅读文本,运用多媒体收集相关信息。从阅读心理学层面来讲,学生会逐步的由简到难解决相应的问题。

1.3品鉴文本,赏鉴答疑

在探究性阅读课堂上,教学的目标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写得好与否。品鉴文本是建立在初读文本,利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品德、文章结构、表达技能、语言特色、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阅读评析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推动学生在人情、人格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通过初次阅读感受文章所创造的意境,然后运用网络技术收集相关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的理解,这一过程之后学生基本掌握了表层的问题。在赏鉴文本的时候,要注意深入的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句子所表达出来的作者的思想品德与感受。这些思想到现在也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性意义。通过品鉴文本,学生完成了探究性的阅读,掌握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与情感,提高了自设你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建立在网络基础上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

2.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价值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双向性活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建构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所完成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客体。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并么有准确的认识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实际上,教师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发挥学生的潜在价值。在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虽然拥有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信息,换言之,网络资源的总量虽然远远高于老师自身掌握的知识量,可是并不表示老师就没有任何价值。

2.2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感受

学生要开展自我学习,在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实践活动中,老师要特别关注,预防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资源,不注重文本内容的现象。从阅读的情况来说,每一个人对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只有让学生自己重视阅读,注重阅读最初的感受,再搭配上网络资源,深化阅读体验,才能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假如学生运用网络寻找阅读理解的答案,这样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会降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创建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注重阅读文本,思考文章内容,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在网络资源中逐步的完善与补充,从而升华阅读感受。

2.3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高學生网络运用效率

实际上,任何一个阅读文本都包括很多学习内容。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实践教学时,网络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超文本链接会将这写文本信息内容会全部利用网络技术成现在电脑屏幕中。大量的网络资源,常常会给学生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老师假如不能够围绕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这样会然让学生迷失方向,找不到准确的学习方向,进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进而造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够按时完成,学生不能够准确的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课堂开展没有秩序。例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课程时,学生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感受诗人创造的意境以及意象美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了解词的创作特点以及艺术特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老师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让网络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网络运用效率。

结语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全面普及,给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改革技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未来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方式会逐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培训. 2016(06)

[2]张小紅.浅谈语文阅读由“独白”走向“对话”的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 2015(09)

[3]苏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

作者:刘栋良

上一篇: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论文下一篇:宽带城域网网络安全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