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极大地刺激了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基于“追随客户”和“寻求市场”的动机,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国际化效应分析

一、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国际化正面效应分析

1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有利于全面提升其综合实力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强化其内部化效应、学习曲线效应、体制效应,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全面提升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1)内部化效应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通过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国外银行建立代理关系的方式,为满足客户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需求编织了一个强大的服务网络,在这个网络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其内部化的优势,最大限度调动其所拥有的国内外资源,以高效率的投入产出比来满足客户需求,获得银行的内部收益。同时,内部化的另一个重要效应就是共享客户资源。由于许多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客户本身就与海外有大量的经贸往来,这些客户的客户也可以成为各行海外机构的服务对象,因此各行在这些地方设立机构,开展国际化经营可以极大地降低进入这些国家的成本,大大缩短建立客户和机构网络的时间。

(2)学习曲线效应

学习曲线效应就是指市场的新进入者可以在充分吸收、借鉴市场先入者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利用后发优势超越先入者,而先入者可能由于暂时的领先而固步自封,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我国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正是所谓的市场新进入者,它们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与跨国银行的同场竞技在实战中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并不断加以吸收、利用、创新,以获得学习曲线效应。

(3)体制效应

对于转型时期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通过国际化实现对银行体制改革的外力推动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五大商业银行还是国有绝对控股的商业银行,绝对控股下导致的诸如行政干预、内部人控制。所有者缺位等法人治理机制上的问题还很多。通过国际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可以广泛参与国际并购和在海外设立合资机构,国外资本可以通过股权收购、合资的形式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新的法人实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带来的股权结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将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的完善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2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有利于平衡我国宏观资金面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资本在各国之间难以流动,各国的资金仅能支持本国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非常低。而当今社会则不同,银行国际化已成为加速国际资本流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目前,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本筹措与运用已经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国际化使它们纷纷走出去,努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捕捉每一个可观的利差,抓住每一个商业机会。当前,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面对的现实情况是上市以后各行的资本充足率大为改善,资金充裕,而宏观调控使得银行在国内的业务扩张受到抑制,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频繁出台但效果不佳,美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反复施压,因此下一步不排除央行还可能动用汇率政策,扩大汇率浮动幅度,以起到替代加息或提供更多加息空间的作用,而汇率的大幅波动无疑将使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因此通过海外扩张把各行的外币资产有效地配置出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3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国内企业是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核心客户,在国内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作为中国海外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它们采取紧紧跟随策略,客户到哪里,银行的服务就跟到哪里,客户是进口商,银行就提供信用证、进口押汇、保函等金融产品,帮助客户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购买国外产品和资源。当客户是出口商时,银行又针对性地提供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金融产品,帮助客户扩大海外市场销售。银行的跨国金融服务使交易双方实现了安全、便捷的资金结算往来,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从下图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呈逐年快速递增的态势(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除外),而这近十年的时间也是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海外业务高速发展的十年,因此鲜活的数字再次说明国有控股银行的国际化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

二、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国际化负面效应分析

1、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随着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发展,资本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流动的便捷性和频率大为提高,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难以仅仅从本国角度出发,必须兼顾各种外部因素,否则货币政策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具体而言,货币政策通常包含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率三个变量,银行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使我国央行对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率自主控制能力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减弱。首先,央行难以对利率进行自主调节。一旦我国央行试图调整利率,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就可能会部分抵消央行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例如,我国央行如果为了消除经济过热,将决定提高利率,此时国际热钱的逐利性将使大量短期资本迅速流入,从而改变国内原有的资金供求关系,抵消掉利率调整的预期效果。其次,央行也难以控制通货膨胀率。央行欲控制通货膨胀率,必须降低货币供给量。但随着银行的国际化,货币创造过程已从国内扩展至国际,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乘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封闭的经济时代,央行能够较为有效控制货币供给量,但到了银行国际化时代,尽管我国还实行一定程度的外汇管制,但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向境外借入、借出流动性的自由度较之以往大为提高,央行很难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反周期地控制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央行外生性调节能力也就相应减弱了。最后,央行难以自主控制汇率,在固定汇率制的条件下,我国央行对汇率调控的自主性相对较大,然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即盯住以美元为主的一蓝子货币,央行自主控制汇率的难度明显加大,再加上银行国际化产生的创造货币效应强化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最终进一步弱化了央行自主控制汇率的能力。

2 可能加大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难度

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加强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以及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在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一旦出现系统风险,将以很快的速度波及到相关各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自然也就难以独善其身了,而这种情况在过去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处于封闭环境下是不会出现的。金融危机虽然发端于美国的“两房”引起的次贷危机,但当美国人将这些债务证券化以后,包括中行、工行、建行等在内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非美国银行由于持有了相关债券,一样被波及。往上追述,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86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之所以均从一国金融系统的危机演化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与银行国际化以及金融国际化的迅猛发展不无关系。

3 可能加剧我国银行业两极分化

金融业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行业,大银行不断通过并购等手段实现资本的积聚,根据美国《机构投资》杂志有关数据计算,世界资本排名前10名的银行平均资本规模达304亿美元,资产总额规模达4470亿美元,分别是第90至100名银行均值的7倍和5倍,分化十分严重。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同样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可以不断通过并购重组扩充实力,加速资本集中,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将自己培育成为“巨无霸”级的大型跨国银行,而众多国内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由于自身定位和在资金势力、产业规模、政府扶持力度上与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差异性,有可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步履艰难。

三、结语

以上正负效应的比较分析表明,银行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所有的参与者带来效率的提高、利益的改善,同时也可能对宏观经济安全提出挑战,如何实施有效监管,化解风险是各跨国银行和参与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责任编辑:鲁小萌)

作者:黄莺 鲜梅

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论文 篇2: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状和对策分析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极大地刺激了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基于“追随客户”和“寻求市场”的动机,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直走在国际化的前列,90%的境外分支机构都由我国的四大行开设,其国际化投资区位多集中在亚欧等地,投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自设和“跨国并购”共存,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四大行在境外的业务范围也各具特点。结合具体的数据,对四大行国际化现状进行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商业银行;国际化现状;对策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特点

1.机构数逐年增加,但区位分布不均,大都集中在亚欧等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由图1可知,我国四大行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分支机构数都有了一个明显的增加,中行和工行都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建行和农行相对较慢,且工行后来者居上,超越中行成为“一带一路”境外机构数最多的商业银行。①由下页图2可知,截至2018年末,我国四大行的足迹已经遍布六大洲,投资地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且中国银行是四个大行中唯一一家在所有洲的“一带一路”国家都有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四大行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多集中在亚洲和欧洲,且在亚洲的机构大都分布在“一带一路”国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由于地缘以及经济文化因素,早期与我国签订“一带一路”协定的主要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所以商业银行在亚洲的“一带一路”分支机构数最多。欧洲也有许多国家与我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协定,加之许多的金融中心分布在欧洲,所以四大行纷纷在欧洲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成为除了亚洲之外四大行境外分支机构分布最多的地区,且半数以上分布于“一带一路”国家。非洲目前是与我国签订“一带一路”协定最多的洲,但是四大行在该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并不多,且大都集中在南非这一非洲最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目前为止非洲的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水平都较低,金融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健全。但是相信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双边贸易往来会更加密切,更多的中企进入非洲进行投资,修建基础设施,将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非洲地区。

2.“自设”和“并购“共存,跨国并购比例不断扩大。除了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我国其他的商业银行总体来说实力相对较弱,其开展业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内地和港澳等地,缺乏相应的海外经营的经验。而四大行在海外经营的初期大都是通过设立代表处的形式进入目标市场,待熟悉目标市场并且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之后就将代表处升级为子行或者分行。但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國家对于其他国家商业银行的进入设置比较严格的进入条件,使得商业银行采取新设投资面临较大的障碍,因此采取并购方式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能够有效地减少相应的阻力并且获得所有权的优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健全完善以及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我国商业银行采用并购方式对外投资逐年增加。2006年,中行以9.65亿美元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100%已发行股本,本次收购为中行进一步扩大多元化金融服务范围、提供差异化服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提供了条件。2008年工行顺利完成对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的收购,通过参股南非标注银行间接覆盖非洲20个国家;2015年工行完成对伦敦标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60%股份的收购,正式涉足全球商品和货币市场交易业务;2014年建行通过收购巴西BIC银行72%股份从而更好地拓展了其在拉美地区的业务范围。在“一带一路”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中行、农行、建行更多地通过新设机构的方式进入目标市场,工行是四大行中境外并购最多的银行,这使得工行在2008年以后迅速地成长,成为四大行中“一带一路”境外机构最多的商业银行。

3.业务范围同中有异。总体来看,中农工建四大银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将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作为自身的首要任务,积极地发行各种“一带一路”相关主题债券,并且为一大批跨境企业在境外公路、铁路、港口、航运、电力、水利以及基础市政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融通支持。单独来看,中行作为早期我国的外汇买卖专门银行,目前已经在12个国家担任人民币清算行,再次彰显其“国际范”;工行致力于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提出BRBR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有效推动相关成员银行之间的业务互动,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农行在“走出去”的过程也不忘“农心”,积极发挥服务“三农”的特色和优势,为涉农企业“走出去”提供多元化跨境金融综合服务。近年来,农行为上海梅林正广和、新希望集团、中粮集团、隆平高科等一大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收购国际农业项目,建立海外基地提供了广泛金融支持。建行创新性发行“三建客”系列产品(建单通、建票通、建信通),不同产品可以匹配企业不同建设阶段的融资需求,为走出去工程承包及成套设备出口项目中短期融资提供资金,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工类企业“走出去”助力。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对策

1.将眼光从经济总量转移到经济增量上来,多投资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发达国家由于金融环境好,金融服务需求大,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首选的国家。但是伴随着大量的外资银行的涌入,使得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趋近饱和,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其拥有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以及金融科技产品,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是有力的竞争对手。相反的,对于那些拥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其市场潜力巨大,尚有大部分未经开拓的金融市场,且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类建设需求较大,而基础设施类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融通的支持,是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提高利润空间的首选。

2.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时尽量选择“制度相似”国家。一般来说,母国与东道国的制度差异性越小,两者在法律法规以及政治制度方面就越相似,母国银行在东道国进行投资时受到的阻力就会减少,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初期,应尽可能地投资周边国家,待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积累充分之后,再沿周边国家逐渐向外扩展,到距离较远的发达国家汲取更为先进的金融科技,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

3.通过并购,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整合相关的资源,获取差异化经营的优势,但是也应当看到,并购通常涉及较大数目的资金,对并购方银行的实力要求较高,并购之后银行的经营效益好,那么此次并购将成为一次成功的并购,若并购之后银行经营效益不好,在银行花费大量收购资金的情况下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基于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我国商业银行在选择国际化经营方式时应当多方考量,结合自身实力、东道国金融管制情况以及被并购方的负债和不良贷款率等衡量银行经营效率的指标选取最适合的东道国进入方式。

4.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要增强自身的实力。目前四大行仍然是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力军,城商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由于缺乏国际经营的经验以及抵抗风险和盈利能力较弱,尚未开启国际化经营。要想提高我国银行的整体竞争力,首先要提高我国的金融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通过金融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使得我国银行业处于不败之地。金融创新属于金融科技的竞争,而金融科技的竞争说到底也是金融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所以银行业要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多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工作,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梅.“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10):135-139.

[2]  巴曙松,王志峰.“一带一路”沿线经济金融环境与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38-49.

[3]  梁昱.“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J].新金融,2018,(5):49-52.

[4]  陈涛,魏一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J].青海金融,2019,(1):37-40.

[5]  Institute I.M.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Risk Prevention[M].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acro Financial Risk Control,2018.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commercial banks;internationalization status;strategies

[責任编辑 文 峰]

作者:金晶

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论文 篇3:

基于SWOT分析的商业银行国际化转型

摘要: 人民币国际化、互联网金融、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工商银行规模是我国最大的国有银行,正在进行国际化转型,拓展国际业务板块。本文以它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中国工商银行在国际化转型过程中所处环境并探究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国际化  中国工商银行  SWOT分析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为了解决结算脱媒、资产脱媒、负债脱媒的问题,商业银行和微信、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竞争被二八定律排除在外的80%中低端客戶。这些商业银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建设手机银行等措施,但是由于消费惯性和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已经失去的市场份额不会轻易被夺回,所以商业银行的这些措施杯水车薪。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中国工商银行有许多手机app,如“工银融e联”“融e购”和“工银e校园”来管理不同业务板块,甚至许多功能还有重叠。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手机app投入的资金已经不能让利润有效增加,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要寻求另外的经济因素来寻求利润。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而且也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未来国际业务可能会成为中国工商银行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将通过SWOT分析法来阐述中国工商银行在国际化转型的优势、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其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转型

(一)国际化转型优势

1.资本金规模雄厚,品牌价值高。中国工商银行在2019年一级资本2230亿美元,而且以2931.29亿元在中国价值企业品牌价值排名第一,已经四年排名榜首。

2.合理的境外机构布局。到2018年,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建立了426家境外机构,是2012年的1.1倍,基于这些境外机构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境外机构布局。

3.跨境人民币业务优势明显。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在亚欧美三大时区内设立境外人民币清算行,领先与其它四家国有银行,有完善的人民币清算网络和体系。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增长速度快,2018年的增速是18%,是2017年增速(0.2%)的90倍。

4.技术手段优势明显。数据显示,仅是总行的应用软件队伍超过1300人,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比赛来挖掘人才和培育员工技能,如金融设计大赛和各种专业服务技能比赛等;有强大的业务创新平台,每年平均研发400多个业务产品;还拥有强大的信息管理平台,多种应用管理系统已投入使用。

(二)国际化转型劣势

1.单一业务拉动经济增长。中国工商银行最近几年通过并购建立了境外机构,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仅靠单一业务是无法支撑一个机构的长远发展,而且在没有境内外机构业务对接和没有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情况下进行国际扩张,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境内外机构没有业务对接,没有有效地整合资源。中国工商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已经遍布47个国家和地区,总部与各境外机构和境外机构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业务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这就造成了整体效率和盈利能力低下,资源不能被有效整合以及协同效应未能很好发挥。

3.海外业务发展缓慢,创新能力低。中国工商银行在境外机构的业务主要依赖于存、贷、结算等传统业务,没有吸引国外顾客的产品和金融服务,尤其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美欧等发达国家,境外机构没有绝对优势,在加上对其国情和国民需求认识不清,竞争劣势体现得更为明显。

4.境外机构发展的深度低。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资产规模大,但是占总资产的占比低,2018年仅占9.5%,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比都在35%左右,与它们相比,工商银行的发展深度还有待提高;其次海外利润对总利润贡献也很低,2018年贡献率为7.6%,与发达国家的32%相比,工商银行还有很大差距。

5.金融风险控制能力低。虽然中国工商银行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应对在本国内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但是一旦进入国际市场,原先的那套风险控制体系已无法适应。

(三)国际化转型的机会

1.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2015年人民币被纳入SDR货币篮子,可以充当货币储备;在SWIFT公布的最新报告指出,2019年8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为2.22%,是2017年以来的新高,人民币国家化进程不断加快。

2.外汇市场放开。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正逐步放开外资投资限制,在2019年已经取消了对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给外资带来多重利好,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3.互联网金融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使商业银行优化安全架构和经营模式,为工商银行的业务研发等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利于提高它的国际竞争力。

4.“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扩大了工商银行的业务范围,扩大了客户基础。至2018年,中国工商银行在沿线国家建立了131家境外分支机构,承贷业务项目83个,金额高达191亿美元。

5.留学生和境外旅游需求旺盛。留学生和境外旅游需求旺盛,在2014年到2018年,中国的出境人数一直居世界第一,在2018年将近1.497亿人次,比2014年增长了近40%;出国留学人数一直在增长,2018年约66.21万人,是2014年的1.43倍。

(四)国际化转型的风险

1.业务风险增加。在国际化转型中,中国工商银行面对的金融环境更加开放、自由化程度更高,国外的国家政策、经济环境、文化习惯差异等都会导致风险的增加,风险处理难度上升。不论是系统内风险还是系统外风险,都制约工商银行的长远发展。

2.相关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工商银行不仅要面对来自另外四家国有银行的竞争,还要面对众多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竞争也不再是简单的价格的竞争,而是技术的竞争,成本更高,竞争会更加激烈。

二、中国工商银行转型策略

(一)利用利好环境,发挥品牌优势

一是利用当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化运营模式,建立高效的业务管理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地降低成本,增强工商银行国际竞争力;二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市场放开的背景下,利用工商银行的品牌优势,与各国企业开展合作,逐步推广经营理念;三是利用每年增长的留学生和境外旅游人数的需求,工商银行应研发相应的理财品种,为国外顾客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利用境外分支机构建立双边的业务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二)明确战略定位,建立完整金融生态

一是明确战略定位,合理规划发展蓝图,不能盲目并购扩张,有长远稳定的境外发展计划;二是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契机,通过沿线国家机构建设,逐步向外沿扩张,发挥规模优势;三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基点,因地制宜开发业务品种,挖掘并满足外国顾客的需求;四是通过优势业务拓展相关业务,创新需求,建立完整的金融生态。

(三)寻找和培育专业化人才,优化境内外机构风险控制体系

一是建立安全、统一、高效的境内外风险控制体系,为境内外机构业务的开展打好坚实根基;二是建立境内外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总行和境内外分行之间、境内外分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联系提供平台;三是利用品牌优势和广泛的客户基础,与国外高校展开合作,通过开展比赛和实习等方式,为境外机构输送专业的本土化人才,为业务的开展和金融产品的研发注入当地血液。

(四)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是明确银行整体资源,找到擅长领域,补缺短板,同时在转型中也要考虑成本和法律风险等因素,以防在转型中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搞好短期配置和长远目标的对接,既要关注短期资源的有效配置,也要考虑长远的业务拓展;三是推动统一服务平台建设,既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化服务,又能为银行节省交易成本,提高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拓,乔忠.从国际银行的全球布局分析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战略转型[J].国际金融,2015(01):13-17.

[2]唐震.新时代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转型发展思考[J].农银学刊,2018(05):13-16.

[3]蔡樂章.中信银行长沙分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7.

[4]王梦晓.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发展策略[D].云南财经大学,2016.

[5]卜亚.基于SWOT分析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当代金融研究,2019(04):64-73.

[6]董治.从国际大行看交易银行商业战略转型[J].银行家,2018(11):103-105.

[7]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周月秋,殷红,马素红,邱牧远.国际大型银行经营转型最新趋势及启示[J].中国城市金融,2018(03):58-61.

[8]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课题组,周万阜.国际大型银行转型趋势[J].中国金融,2015(21):30-32.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

作者:张心宇

上一篇:语文教学与教育技术论文下一篇: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