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期待调查的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要求,对高级从业者而言,掌握有效的数据挖掘方法的必要性与日俱增。通过对湖南商学院学生的数据挖掘能力现状以及对SPSS课程学习的期望与要求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经管类学生认为自身的数据挖掘能力不够,并期望提高自身的数据挖掘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期待调查的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期待调查的旅游管理论文 篇1:

世界自然遗产地游客旅游解说需求之研究

[摘 要]本文以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游客问卷调查,以便利抽样的方式探讨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对游客旅游解说需求(解说媒体偏好与解说主题兴趣)的影响,以指导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经营管理者对未来解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研究发现,在解说媒体选择上,游客偏好于带队解说、定点解说与咨询服务等人员解说方式,游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与居住地对解说媒体的偏好有显著差异;在解说主题选择上,游客对森林、植物、动物、地质等较有兴趣,游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对解说主题的兴趣也有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旅游解说;解说媒体;解说主题;社会经济因素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世界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以其具有的独特的风景景观、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历史,历来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与国家交通网络的完善,世界遗产地旅游已经成为民众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它成为提高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和增加入的心理机能的重要一环。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教授指出,我们对世界遗产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旅游上,世界遗产主要有科学研究、教育功能、旅游价值、启智功能与创造山水文化等5大功能,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更应该重视其科学研究与教育功能。

自从提尔顿(Tiden)开创现代旅游解说研究以来,其对旅游信息传递、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保护与游客环境意识的提高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同。吴忠宏认为,解说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服务,目的在告知及取悦游客,并阐释现象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借着提供相关的信息来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与好奇,同时及不偏离中心主旨,期能激励游客对所描述的事物产生新的见解与热诚。它是一种针对在休闲或游憩场所之非受制性(Non-Captive)听众所做的策略性沟通方式,其目的在强化听众之游憩体验;这些听众和学校里的学生不同,因为学生是受制性(Captive)的听众,他们即使感到无聊也必须专注及学习,并需要在日后展现出具体的成果来,但游客则不同。解说员如果能了解游客前来的动机及对特定主题感兴趣的原因,便能安排游客期待的解说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了解游客对各种解说媒体的喜好程度,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进而达到最好的解说效果。夏普(Sharpe)即指出解说的目的可分为3点:①帮助游客对旅游景点获得知晓、欣赏与了解的能力,并使他们的游憩体验丰富化与趣味化。②为达到经营管理目标,一方面可促使游客对游憩资源的使用采取更为省思的态度,另一方面可将对资源冲击的人为因素减至最低。③传达管理单位的信息,增进民众对经营目标与方针的了解。由此可见:透过解说服务,除了传达环境知识,增进游客对自然生态、历史遗址与文化资源的了解及提升游憩质量外,并启发游客对该地区的认同感,更能启发游客保育资源及爱护环境的信念与行动,进而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因此,解说也被视为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

尽管我国的世界遗产地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解说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解说系统规划多从专家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游客的偏好、兴趣及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差异。目前,国内学者发表研究游客解说需求的文章尚少,主要多集中在台湾地区,例如吴忠宏、黄宗成以苗栗县飞牛休闲农场为例,研究了不同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对游客的解说需求(媒体偏好与主题兴趣)的差异,研究发现,游客的社会经济背景确实对解说需求造成影响。吴忠宏、江宜珍以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为例,探讨博物馆游客的社会经济背景、参观动机、对解说媒体的满意度及各变项间之关系,结果显示游客最喜欢的解说媒体依序是解说员、导引手册、视听多媒体、解说牌。吴忠宏、谢旻熹以彰化县鹿港古迹景点为例,发现部分受访者社会经济背景变项在解说服务需求方面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而受访者最需要的前3个解说媒体依序是解说牌、解说折页、自导式步道;受访者对解说媒体及解说主题的需求,则会因古迹类型之不同而有所差异。李幸蓉以台湾花莲港赏鲸旅游为研究对象,指出不同的游客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其本身对于解说接受的程度也不同。洪艳、陶伟以广东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研究了游客属性、出游动机与其对解说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游客社会特征和出游动机不同,游客对于南越王博物馆解说服务的需求有显著差异。因此,对于不同游客的基本数据若能有先前的认识,并了解游客对解说媒体、内容和主题的需求,将有助于解说活动的进行,更有利于解说系统的规划。鉴于此,本文将从游客旅游解说需求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游客旅游解说需求,来探讨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在旅游解说媒体偏好与主题兴趣间的差异情形,以指导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教育解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地概述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张家界市,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总面积约369平方公里。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将武陵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为国内外罕见,具有不可比拟、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等特点而成为奇艳超群的景观,其自然遗产价值主要表现在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奇特多姿的地貌景观、完整的生态系统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国内外专家、学者赞誉武陵源是“大自然的迷宮”和不可思议的“地球纪念物”。

2.2 研究假设

基于对现有旅游解说研究成果的总结与相关理论的结合,本研究提出两项假设,如下:

假设l:游客的社会特征因素与游客对解说媒体选择无差异。

假设2:游客的社会特征因素与游客对解说主题选择无差异。

2.3 问卷设计

本研究问卷主要由3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游客经济社会特征因素,包括游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婚姻状况与居住地;第二部分为游客的解说需求,分为解说媒体需求与解说主题需求,其基本类型分别为10个与20个。本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5点尺度设计,解说需求程度的选项为“很需求”、“需要”、“一般”、“不需要”和“很不需要”,分别给予5分、4分、3分、2分和1分。

2.4 问卷调查

本研究以游览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国内游客为研究对象,采取便利抽样的方式来进行,调查人员首先向被选到的游客说明自己的身份、目的与意图,对有能力且愿意进行问卷调查的游客立刻分发

问卷,并现场填写回收。遇到团队游客时则以不超过团队人数的1/3为填写问卷的原则。调查时间为2007年7月25日至7月26日,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门口、黄石寨山顶、水绕四门、天下第一桥停车场与贺龙公园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276份,有效问卷231份,有效率为83.70%。

 

2.5 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主要方法包括:①叙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②t检验(T-test);③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Variance);④LSD检定。其中,叙述性分析则包括平均数分析、众数分析与中位数分析,用于了解游客对世界自然遗产地解说媒体的偏好与解说主题的兴趣程度。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则用于了解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游客对于世界遗产地旅游解说媒体及解说主题偏好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检验;而其差异则用LSD检验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游客社会经济因素特征分析

据调查可知,从游客性别上看,男性游客有132人,占57.1%,女性游客99人,占42.9%。从游客年龄上看,以19-35岁的游客最多,占49.4%,其次为36-60岁(29.4%)、18岁以下(15.2%)与60岁以上(6.1%)的游客。从游客受教育程度上看,以大学与专科层次为主,共占62.7%,其次为高中或职高(16.9%)、初中及以下(10.8%)与研究生学历(9.5%)的游客。从游客职业上看,以学生居多,占33.3%,其次为公司职员(19.0%)、自由职业者(16.5%)、公务员(13.0%)、教师(7.8%)、商人(6.5%)及其他职业(3.9%)。从游客个人月收入上看,主要集中为1000元以下与2001-4000元两段,分别占31.6%与28.6%,其次为1000-2000元(23.4%)与4000元以上(16.5%)。从游客婚姻状况看,未婚者为48.3%,已婚有小孩者占46.5%,已婚无小孩者仅为4.8%。从游客居住地看,以中部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为主,共占60%,其次为京津塘地区(11.7%)与长江三角洲地区(12.1%),随着出游距离的增加与游客所在地的经济社会状况不同,西部地区(8.2%)与东北地区(7.8%)游客相对较少。

3.2 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对解说媒体的偏好分析

从表1看,游客对解说媒体的偏好程度依次为带队解说>定点解说>咨询服务>解说牌>自导式步道>多媒体解说>解说折页>展示>网络>剧场解说。其中,居前3位的带队解说、定点解说与咨询服务均属于人员解说的范畴,具有直接面对游客、信息多样、满足游客多样需求,因而受到游客的青睐。在非人员解说方式中,解说牌、自导式步道与多媒体解说与其他解说方式相比,游客对其偏好程度更高。尽管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的部分,可作为一种解说方式而言,游客的认同度偏低。

分析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与解说媒体需求关系时,发现游客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与解说媒体需求关系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显示,游客性别在解说折页、解说牌与自导式步道等解说媒体偏好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偏好解说牌与自导式步道两种解说媒体。游客年龄则在咨询服务、带队解说、多媒体、解说牌、自导式步道和展示等解说偏好上有显著差异,其中,19—35岁的游客比其他年龄层游客更偏好咨询服务、多媒体、解说牌、自导式步道与展示等解说媒体,而36—60岁游客则偏好带队解说。不同教育程度的游客在咨询服务、带队解说与解说牌等解说媒体的偏好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游客偏好咨询服务、解说牌两种解说媒体,而教育程度较低者则偏好带队解说。不同职业类型的游客则在多媒体、步道与展示等3种解说媒体偏好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教师与其他职业类型之游客明显偏好多媒体与展示解说媒体,学生最偏好解说步道。不同个人月收入的游客在多媒体解说媒体偏好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月人为4000元以上的游客较偏好多媒体解说。不同婚姻状况的游客在多媒体和自导式步道的偏好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未婚游客偏好自导式步道,而已婚无小孩者则偏好多媒体解说。从游客居住地而言,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在展示偏好上有显著差异,京津塘地区游客偏好展示。

 

3.3 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对解说主题的兴趣分析

游客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解说主题的兴趣依次为:森林知识>遗产解说=植物知识>地质地貌知识>动物知识>水文知识>气候气象知识>奇闻轶事>民俗典故=人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保护意义>区位关系>创建过程,请见表2。总之,游客对其自身感知较强的解说主题较有兴趣,如森林、遗产、植物、水文等,而对抽象或第一感觉不明显的解说主题较没兴趣,如民俗典故、保护意义、各景区(点)相关区位和创建过程等。

分析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与解说主题兴趣关系时,发现除游客所在居住地外,其余社会经济背景因素皆在解说主题兴趣上有显著差异。研究显示,在游客性别上,女性游客对森林、动物、植物、水文、遗产知识等主题兴趣上比男性游客大。不同年龄层的游客在民俗、地质、森林、景区(点)相关区位、人为与自然环境互动等解说主题兴趣上有显著差异,其中,60岁以上游客对民俗、景区(点)相关区位、人为与自然环境互动解说主题知识较其他年龄层游客的兴趣为大,而18岁以下游客对景区(点)相关区位和人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解说主题兴趣最低,36—60岁的游客对森林解说主题兴趣最低。游客教育程度在地质与植物等解说主题兴趣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在地质的解说主题上,具大学学历者最有兴趣;在植物解说主题上,具高中教育程度者最有兴趣。不同职业者对地质、森林与动物等方面解说主题的兴趣有显著差异,其中,公司职员与公务员对地质主题最有兴趣;而学生与公司职员则对森林与动物的主题最有兴趣。不同个人月收入的游客在景区创建过程、景区(点)相关区位等解说主题兴趣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对景区创建过程解说主题的兴趣是随游客月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月收入在1000—2000元与4000元以上的游客对景区(点)相关区位主题的兴趣最高。另外,不同婚姻状况的游客在地质与森林主题的兴趣上也有显著差异,其中,已婚无小孩的游客对地质主题最有兴趣;未婚与已婚无小孩的游客则对森林主题兴趣最高。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游客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对解说媒体偏好与解说主题兴趣间之关系,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1)在解说媒体的偏好上,游客较喜欢带队解说、定点解说与咨询服务等人员解说服务,而对解说牌、步道、多媒体与展示等非人员解说方式关注较低。网络与剧场解说作为新兴的解说方式,游客的接受程度尚低。游客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婚姻与居住地等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在解说媒体的偏好上有显著差异。

(2)游客对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森林、植物、地质地貌等可见性强、感知便利、容易产生关联的资源与内容的解说主题兴趣较高,而对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民俗文化、保护意义、创建过程等隐藏性强、感知性差、关联性弱的资源与内容关注较低。游客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中除居住地外,其余皆与解说主题兴趣有显著性的差异。

针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游客对旅游解说需求(解说媒体偏好与解说主题兴趣),提出未来解说系统规划与科普教育推广之建议:①确定解说主题,在开发遗产地森林、动物、地质等有形解说主题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遗产地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感性的素材;②选定解说媒体,研究显示,游客对带队解说、定点解说等人员解说方式偏好度高,应强化遗产地导游人员与景区工作人员的解说水平与层次,尽可能满足游客的解说需求,甚至推动解说员证照制度,但是也应加强非人员解说方式的成效,特别是解说效率高、接近性强的多媒体、网络等解说方式;③区隔游客市场,在规划设计时应进一步对遗产地游客的潜在市场做进一步的分析,根据游客地域、文化、动机、目的、兴趣等因素确定不同解说媒体偏好与解说主题兴趣的游客细分市场,同时也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引进广告运营商,减少遗产地解说设施兴建的成本;④更新解说内容,尽管目前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内解说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软件内涵仍有改善的空间,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化,需要调整解说理念、解说主题、解说内容与解说媒体等,以期提高游客满意度与遗产地美誉度。

致谢:感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2004级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全体学生参与问卷调查。

[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王玉洁]

作者:罗 芬 钟永德 吴忠宏 张西林

职业期待调查的旅游管理论文 篇2:

SPSS软件对学生数据挖掘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

摘 要: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要求,对高级从业者而言,掌握有效的数据挖掘方法的必要性与日俱增。通过对湖南商学院学生的数据挖掘能力现状以及对SPSS课程学习的期望与要求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经管类学生认为自身的数据挖掘能力不够,并期望提高自身的数据挖掘能力。

关键词:数据挖掘能力;SPSS软件;统计分析

一、调查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经济研究对信息的需求与日剧增,面对海量数据,要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就需要人们掌握高级的数据挖掘方法与手段。这样,就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去挖掘大量数据背后重要信息的能力,即数据挖掘能力。SPSS 软件作为数据发掘的重要工具,在调查统计行业、市场研究行业、医学统计行业、政府和企业数据分析应用中久享盛名,其提供了数据获取、数据管理与准备、数据分析、结果报告这样一个数据分析的完整过程,操作性强。因此,SPSS软件课程的开设对于当今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次调研通过对680名受访者(湖南商学院学生)对SPSS软件的认知程度、对SPSS课程相关要求和对学校硬件软件支持的期望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对SPSS软件的认识程度,并为提高大学生数据挖掘能力和SPSS课程的推广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于湖南商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调查样本属自愿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6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49份,有效回收率为95.44%。

有效问卷中从性别来看,男性占47.6%,女性占52.4%,比男性多了3.8个百分点,这符合商学院性别比例“女多男少”的现状。从年级来看,受访者主要集中在大四,大一最少,大二大三居中。大学生随着学习的积累、生活的丰富,更加有意见发表,这让本次的调研成果更加有信服力。从学院来看,受访者来自12个学院,各学院人数从9人到319人不均匀分布。受访者人数最多的前4个学院中,工商管理学院占53.3%,会计学院占13%,经贸学院占7%,财政金融学院占5.2%。这4个学院的学生人数在学校的占比都是很大的,因此,更有代表性。本次调查的受访者来自33个专业,人数最多的为市场营销专业,有174人,最少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有9人。专业的广泛性,使得本次调查更为全面。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进行访问,问卷由SPSS软件认知、数据分析能力的自我认知、SPSS课程的认知及相关要求和个人基本信息四个部分共25个问题组成,调查报告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四、SPSS软件对学生数据挖掘能力培养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从SPSS软件的认知情况、数据分析能力的自我认知、SPSS课程的认知及相关要求和职业意向四方面对受访者进行调查,意在了解湖南商学院学生的数据挖掘能力现状、对SPSS课程的期望度、对SPSS软件的认知和SPSS软件学习环境的要求与期望。

(一) 受访者对SPSS的认知情况

在对湖南商学院学生对SPSS软件认知的调查中,发现受访者对SPSS的了解途径以课程选择和师友口碑为主,且大部分学生对SPSS软件的认知度不高,对其功能了解不全面,对SPSS软件的操作也不是很熟练。

1.受访者对SPSS的了解程度不高

表 1 不同年级的受访者对SPSS软件的了解程度 单位:%

表1中数据显示,40.4%的受访者对SPSS软件只有“一般”了解,23.5%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17.5%表示“很不了解”,对SPSS不了解的比例超过40%,可见该软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另外有17.7%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仅0.8%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

从年级分布看,大一群体中近80%的人表示“不了解”;大二群体中“不了解”的比例将近65%,但有9%的人对该软件比较熟悉;大三群体中,“不了解”的比例下降到45%,“了解”的比例达到15.9%;而大四群体中仅有27.3%表示不了解,而“了解”的比例扩大到24.7%。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SPSS软件,并在不同程度上加以运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低年级阶段对该软件的运用度不够,需要加大对这些群体的教育投入。

2.对SPSS的了解途径以课程选择和师友口碑为主

图 1 受访者了解SPSS软件的主要途径

图1显示,受访者中对SPSS的了解有40.1%是通过“课程的选择”,28.6%是在“学校老师同学的推荐”下了解到的,“做调查统计数据”了解的占21.8%,从“计算机相关书籍上”了解到的占6.4%,在“网络上遇到”和“观看别人演示”而了解的各占了1.4%。可见,“课程选择”、“老师同学推荐”和“调查统计的需要”是受访者了解SPSS的三大主要途径,比重合计超过90%。

3.受訪者大部分使用过SPSS但不熟练

在访问者中,63.0%的受访者对SPSS软件的接触停留在“学过,实际上操作过但不熟练”这个层面;16.2%的受访者表示“了解SPSS软件,但没接触过”;还有15.6%的受访者表示“上课学过,但没用过”;仅有5.3%的大学生“操作SPSS软件非常熟练”。可见,绝大部分的学生还处在对SPSS运用的表面阶段,操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大部分同学认为SPSS软件是专业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且大部分同学对SPSS软件的功能认识但不全面。

从图2中可以看出,有81.5%的同学认为SPSS软件是“专业的数据统计软件”,77.9%的同学认为“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的便利软件”,41.2%的同学选择“增强人数据分析能力的工具”,36.7%的同学认为SPSS软件是“一门数据统计的课程”,选择 “制作图标的软件”和“能保存很多数据的数据库”分别占21.8%和21.6%。在第一印象中,认为SPSS是“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软件”,合计超过总数的80%,说明绝大部分的人对SPSS有一定的认知。

图 2 受访者对SPSS软件的印象

对于SPSS的功能,同学们了解最多的是“数据输入”和“数据整理”,占比分别为66.0%和53.4%;其次是“图表制作”和“分析报告”,占比分别为27.8%和29.2%;了解“建立模型”、“相关性分析”、“探索分析”、“交叉分析”、“结果发布”和“预测分析”功能的分别为23.0%、20.5%、17.1%、16.9%、11.8%、10.7%;仅有5.3%的大学生“了解所列出的全部功能”。可见,学生对SPSS软件功能的了解很局限,因此,SPSS教学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让学生对SPSS了解更全面。

(二) 受访者自身数据分析能力状况

在数据分析能力自我认知调查中,大部分的受访者对自身的数据挖掘能力不认可且具有学习SPSS课程的基础,并期望能熟练或者独立操作SPSS软件,但受访者大都不愿意主动接受SPSS课程。

1.大部分专业开设了与SPSS相关的课程

受访者中70.9%学过《统计学》,32.1%学过《SPSS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26.4%学过《市场调查与预测》,19.7%学过《计量经济学》,有17.9%的受访者没有接触过与SPSS相关的课程。

在受访者认为学好SPSS需要提前了解的知识的调查中,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学好SPSS需要提前了解《统计学》,其次有近16%的受访者认为要提前了解《市场调查与预测》,认为要提前了解《概率论》、《计量经济学》、《高等数学》的受访者分别只占7.2%、5.5%和4.5%。

可见大部分的学生有接受SPSS课程的基础,且大部分同学认为提前掌握《统计学》和《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知识对于学习SPSS有帮助。

2.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数据分析能力差,而且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数据挖掘能力不认可

受访者中48%认为自己“能力一般,会对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认为自己“能力非常差,不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能力较差,分析数据时需要参照别人成果进行分析”分别占12.9%和20.8%;认为“能力较好,不仅能掌握数据的主要核心,还能根据已有数据进行扩展性分析”的占16.3%;只有1.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力非常好,数据概括能力强”。

图 3 受访者对自身数据分析能力的自我评价

在对自身数据分析能力满意度调查中,受访者对自身数据分析能力不满意的将近40%,对自身数据分析能力满意的只占13.1%,持一般态度的人群占据了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可见,大多数人对自身数据分析能力并不认可,显然SPSS课程的开设是有必要的。

3.受访者大都不愿意接受SPSS课程

圖4显示,在是否愿意接受SPSS课程的调查中,受访者选择“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分别占44.2%和23.7%,合计67.8%; “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分别只占了4.5%和10.9%。

图 4 受访者是否愿意接受SPSS软件

结合图3来看会发现一个矛盾:虽然超过80%的人不认可自身数据分析能力,但愿意接受SPSS课程的只有15.4%,远远低于不愿意接受的人群。一方面学生对自身数据分析能力不认可,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主动接受SPSS课程。原因很多:首先,《SPSS课程》在学生群体中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力,还处在一种被接受的过程。其次,SPSS软件操作不是十分深奥,但许多学生对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望而却步或者即便会用,也经常犯一些很基本的错误或者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甚至看不懂软件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告诉学生“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专业,认识到从实验设计着手就需要“统计知识”的参与,为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奠定基础。

4.学生更期望能熟练或者独立操作SPSS

在对自身数据能力的期望上,受访者中60.4%的期望“能熟练地操作SPSS软件”;40.2%的期望“能独立自主运用SPSS软件完成报告”;39.2%的期望“达到未来工作岗位对数据分析能力的一般要求”;38.9%的期望“提高自身对数据提取概括的能力”;37.1%的期望“能对数据进行拓展相关性分析”;29.4%的期望“能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并熟练作图”。受访者期望在能熟练掌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独立撰写报告并满足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SPSS课程教师应设计一套系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去学习SPSS。

(三) 受访者对SPSS课程的认知及相关要求

在SPSS课程的认知及相关要求的调查中,受访者最期待SPSS课程作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教学能理论与实际结合,考试能以实践课程、小组合作和机试这些形式,且课时不少于32个;学生们期待在SPSS课程学习中能得到学校在学习设备、专门实验室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支持,并提供最新的SPSS软件和实践机会。

1.经管类学生认为学习SPSS的最佳时期是大二,最佳课时不少于32个

学习SPSS的最佳学期,受访者中选择“二年一期”的占28%,“三年一期”的占18.9%;,“二年二期”的占17.2%,“一年二期”的占16.2%;选择“一年一期”、“三年二期”和“四年一期”的分别只占8.7%、7.8%和3.2%。

在最佳课时调查中,超过90%的人认为学习SPSS的课时至少需要32个课时,这说明受访者愿意花时间来学习该课程来掌握数据分析的能力。可见,适宜的学习时期以及更多的课时是学生所期望的,这为学校设计SPSS课程提供了参考。

2.学生更期望SPSS课程作为专业必修和专业必选课程

图 5 受访者期望SPSS软件的上课形式

受访者期望SPSS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的占39.70%,期望作为专业任选课程的占26.50%,期望作为专业限选和人文选修的分别占22.30%和11.50%;期待SPSS课程作为专业必修和专业任选的合计达到66.2%。可见,受访者对SPSS课程还是比较重视的。

3.SPSS课程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践课题、小组合作和机试的考试形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受访者中59.1%的期望SPSS课程是“理论讲解与上机实践结合”的形式,35.2%的期望采用“上机实践”的形式,选择“理论讲解”和“研讨会”两种形式的分别只占3.7%和1.7%。理论与上机实践结合形式是受访者更愿意接受的,实际上这种形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课程。

在期望的SPSS课程考试方式调查中,受访者中选择 “社会实践做课题”近30%,“小组合作形式”和“上机考”分别占25.5%、25.9%,希望以“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论文”分别为2.7%、7.3%和8.7%。显然“社会实践做课题”、“小组合作形式”和“上机考”是学生最期望的,这也表明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

4.在SPSS教学过程中资历丰富、结合案例教学的教师更被青睐

受访者在对授课老师的第一要求中,55.1%的选择了“资历丰富”,10.2%选择了“企业实战背景,丰富的案例辅助”,9.7%选择了“互动参与性强”,其他选项作为第一要求的受访者相对而言较少。

受访者中70.8%的认为SPSS课程的授课老师要“资历丰富”,44.4%的期望授课老师有“企业实战背景,丰富的案例辅助”,36.9%的选择了“互动参与性强”;期望授课老师“理论性强,具有系统性及条理性”和“耐心解答学生问题”分别占29.6%和27.9%;期望老师“认真备课”、“有成功案例”和“激情澎湃,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分别为18.6%、17.7%和12.4%。大部分的受访者希望授课的老师资历丰富,有实战背景并且能与学生充分互动,相当一部分的受访者希望老师授课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耐心解答学生问题,在“认真备课”、“有成功案例”和“上课有激情”三个方面对授课老师也有一定的要求。可见,同学们对老师的上课风格很是在意,这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5.学生期待有良好设备、专门的数据分析实验室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等硬件支持

受访者中78.5%的认为要学好该课程学校应 “建立专门的数据分析实验室”,78.3%认为要“更新或维护好电脑设备”,71.2%认为要“配备更多的优秀师资力量”,认为要“进行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大赛”和“购买更多专业方面的书籍”分别为45.8%和25.8%。学生们认为学好SPSS这门课程学校应该支持“电脑设备”、“师资力量”和“数据分析实验室”三个方面。当然学校能支持学生“进行数据能力分析大赛”和“提供更多的专业书籍”,可以更好地辅助SPSS的学习。

6.学生期望在SPSS学习过程中有最新SPSS软件和实践机会支持

受访者中88.2%的认为要学好该课程要“购买或安装SPSS最新软件”,81.4%期望有“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67.9%期望有“提供资金支持”,期望有“政策上给予关注”和“举办专场讲座”分别为31.2%和30.8%。最新的SPSS软件、更多的实习机会是学生最为期待的,因为软件方面支持到位了对于SPSS课程的授业而言就相当于拥有良好的内部环境。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受访者希望学校能从“政策”和“专场讲座”两个方面给予支持,这几点也值得重视。

五、建议

SPSS软件和其他一些统计软件一样,不能够对模型的适应性做出判断,模型选择的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资料的了解程度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上,大部分同学希望提高自身的数据挖掘能力;客观上,各行各业都要求人们掌握高级的数据挖掘方法与手段,可见SPSS课程的开设是有必要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同学不愿意接受SPSS课程的学习。因此,开设SPSS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SPSS软件在商科院校学生中的宣传推广力度

通讯、医疗、财会、银行、证券、保险、制造、商业、市场研究、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和行业都要求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因此,学好SPSS软件无疑对以后参加工作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要使学生接受SPSS软件,首先得加大SPSS软件在学生中的宣传推广。

笔者认为,可以鼓励校园内SPSS软件爱好者在SPSS课程相关老师的指导下,成立“SPSS数据处理社团”以进行全校性质的宣传推广;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与SPSS软件相关的活动,如SPSS数据分析大赛等。

(二)结合学生需求,以适当的形式在各专业各年级开设SPSS软件课程,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开设该课程前,先开设与SPSS课程的相关基础课程,如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用以辅助SPSS软件的学习;上课注重理论结合操作,以学生自主上机为主老师讲解为辅,配以数据分析题,让学生以小组课题形式完成对SPSS课程的学习。

(三)校方努力满足SPSS软件课程所需软硬件设施,以辅助达到更好的开课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时更新SPSS课程相关老师的知识储备,以适应SPSS软件不断更新的需要;校方应投入一定资金,及时更新SPSS软件;校方应及时更新校计算机系统、操作平台等;再者,学校可以适时建立数据分析实验室。

(四)处理好学生能力不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对SPSS软件各功能原理的学习,是让很多学生特别是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头痛,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在讲授过程中简要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不同的分析方法的功能和目的,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同学们了解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并学会解读分析结果。在教学中采用与授课学生专业相近或者有较强现实意义的连贯性案例数据资料,这样有助于学生把SPSS各个操作菜单联系起来,使学生懂得每个操作选项背后的实际意义,增加数据挖掘的能力,培养学生以数据思维模式来解决实际研究问题。

(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在SPSS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融入课程学习,激发其学习的潜能,将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变被動为主动;在管理中激励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尽量减少学校的强制行为,增加学生自制的范围。学校在重视SPSS课程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实践应用尤其是加强动手能力的教育,在内容与方式上变畸重式教育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晓毅.统计学教学与SPSS软件结合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10):179-181.

[2] 窦清.基于金融市场综合实验室的SPSS 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22-36.

[3] 高莉.SPSS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心理,2010,(6):414-415.

[4] 韩胜娟.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SPSS 软件教学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学,2007,(16):178-179.

[5] 何琳.SPSS软件在广西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分析[J].广西教育,2011,(27):99-101.

[6] 李五四,张海瑜.SPSS软件在支持教学管理决策方面的应用扩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259-262.

[7] 张克俭.SPSS软件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2):62-63.

[责任编辑 王 佳]

作者:李灿

职业期待调查的旅游管理论文 篇3:

服务质量、障碍感知、体验价值与旅游行为意图的关系研究

摘要:视觉障碍者在障碍感知和旅游行为意图等方面与肢体残障者有较大差异,但是相关研究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选择青少年视觉障碍者作为调查对象,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构建了调查量表,将服务质量、障碍感知、体验价值及旅游行为意图纳入一个整体逻辑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四者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视觉障碍者在服务质量、障碍感知与体验价值这三个要素的需求方面具有特殊性;服务质量对障碍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体验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障碍感知对体验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体验价值对行为意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服务质量和障碍感知均通过体验价值的中介作用对旅游行为意图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对于为视觉障碍者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关键词:视觉障碍者;体验价值;行为意图;障碍感知;服务质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共享体验的旅游者忠诚度研究:理论拓展与实证检验”(7170407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性旅游产业绩效评价及影响机理研究”(14YJC630080);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基于体验感知的乡村旅游游客忠诚研究”(KYCX19_1441)

作者简介:林源源,博士,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钱晓燕,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邵佳瑞,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视觉障碍者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旅游意愿并不低于普通人群,Pagan R,“Time Allocation Tourism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9,no.3 (2012.06),pp.1514-1537.然而身体条件限制、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意识缺乏等因素使他们徘徊在旅游市场的边缘,视觉障碍者实际参与旅游活动的频率明显低于常人。随着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视觉障碍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出游需求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景区对残疾人实行门票费用减免”等政策。相关政策为残疾人出游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距离满足视觉障碍者对旅游的特殊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该深入认识视觉障碍者的旅游行为意图,为相关部门出台激励和扶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行为意图是一个人主观判断其未来可能采取行动的倾向,是消费者对产品或企业可能采取的特定活动或行为倾向,Mothiravallya V,Anga S,Balocha G M,et al,“Attitude and Perception of Visually Impaired Travelers: A Case of Klang Valley,Malays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144 (2014.08),pp.366-377.研究表明服務质量、障碍感知、体验价值对普通人的旅游行为意图有重要影响。但是已有的残疾人旅游研究大多与无障碍旅游有关,其研究重点为旅游设施、专项旅游产品的供给,以及如何满足残疾人旅游者的特殊服务需求,即如何在旅游过程中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普遍认为目前国内在特殊人群的出游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方面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个别针对残疾人旅游行为意图的研究仅考虑了障碍感知因素,且尚未涉及视觉障碍者。本文以青少年视觉障碍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证方法分析服务质量、障碍感知、体验价值及旅游行为意图之间的互动关系,试图深化对视觉障碍者旅游行为意图的认识。

二、文献综述

(一)残疾人旅游研究

现有文献基本上未将视觉障碍者列为独立研究对象,而是统一将残疾人(包括视觉障碍者和肢体残疾者等)作为研究对象,因此这里对与残疾人旅游有关的研究进行总结。

国际上,Smith教授首次将残疾人参与旅游的障碍分为内在障碍、环境障碍和交流障碍三类,并分析了三种参与障碍产生的因素,认为残疾旅游者自身的认知水平、生理和心理特征产生内在障碍,外界条件产生环境障碍,与他人交流不畅产生交流障碍。Smith R W,“Leisure of Disable Tourists: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14,no.3 (1987.02),pp.376-389.McKercher等学者将残疾人旅游障碍系统性地分为内部障碍和外生障碍两大类,内部障碍包括内在障碍和经济障碍,外生障碍包括环境障碍和交流障碍。McKercher B,Packer T,Yau M K,et al,“Travel Agents as Facilitators or Inhibitors of Travel: Perception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Tourism Management,vol.24,no.4 (2003.08),pp.465-474.Daniels等学者基于对残疾旅游者游记的比较分析,研究了残疾人旅游障碍与解决策略之间的关系,得出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关系而非等级关系。Daniels M J,Rodgers E B,Wiggers B P,“‘Travel Tales: An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Constraints and Negotiations to Pleasure Travel as Experienced by Person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Tourism Management,vol.26,no.6 (2005.12),pp.919-930.Williams等学者发现大多数残疾人无法获取英国酒店网站所提供的旅游相关信息,认为丰富的、可获取的网络旅游信息有助于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的旅游需求。Williams R,Rattray R,Grimes A,“Meeting the On-line Needs of Disabled Tourists: An Assessment of UK-based Hotel Websi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vol.8,no.1 (2006.02),pp.59-73.可见,残疾人参与旅游的障碍因素分析是残疾人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研究基本上沿袭上述思路。陶长江以“残障/残疾”“视觉障碍”“旅游”为关键词查询中国知网,截至2019年6月23日有相关论文54篇,包括期刊论文44篇,硕士学位论文10篇,陶长江:《境外残障旅游与无障碍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旅游学刊》,2020年第3期,第127-142页。其中的代表性研究如下。宫斐认为阻碍残疾人旅游的主要因素为市场需求障碍、市场供给障碍和社会体制障碍。宫斐:《残疾人旅游障碍分析及其市场开发》,《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43-48页。傅晶认为心理特征、身体条件、参与旅游的经济条件、无障碍设施、相关旅游企业的重视程度对残疾人参与旅游有重要影响。傅晶:《残疾人无障碍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第175-177页。杨佩群等学者以行动不便的肢体残疾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旅游的需求特征,分析认为影响残疾人旅游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无形的不可视障碍和有形的结构性障碍。杨佩群、张晓丹:《残疾人旅游需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1期,第108-111页。

综上所述,残疾人旅游领域的研究尚待深化和细化。为了满足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特殊旅游需求,需要针对具体的残疾人群体,开展服务质量、障碍感知、体验价值及旅游行为意图之间互动关系的专门分析。

(二)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服务质量是对结果的测量,它对普通游客的旅游行为意图有重要影响。Su等学者通过结构方程方法研究了服务质量对旅游行为意图的影响。Su L,Swanson S R,Chen X,“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on Repurchase Intention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hinese Touris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lationship Quality”,Tourism Management,vol.52 (2016.02), pp. 82-95.粟路军等学者抽样调查了武夷山的观光旅游者,发现服务质量通过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忠诚度产生间接影响。粟路军、黄福才:《旅游者参与、服务质量、消费情感对旅游者忠诚影响》,《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7期,第77-86页。目前尚缺乏关于服务质量与视觉障碍者旅游行为意图之间关系的专门研究。与服务质量不同,体验价值是一种主观测量,并且往往是整体评价而非基于属性的评价,其评价重点是旅游者自身而非服务环境。Otto J E,Ritchie J R,“The Service Experience in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vol.17,no.3 (1996.05),pp.165-174.部分学者认为旅游体验影响视觉障碍者的旅游行为意图。Richards等学者从旅游体验与视觉障碍、非视觉体验的旅游遭遇、旅游目的地酒店员工服务意识的培训需要、对旅游环境的焦虑和恐惧等方面对27位视觉障碍者进行了访谈和分析。Richards V,Pritchard A,Morgan N,“(Re)envisioning Tourism and Visual Impair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7,no.4 (2010.10),pp. 1097-1116.Mothiravallya等学者从旅游计划、信息获取、预订过程、交通乘坐、旅行过程等方面深度访谈了10位盲人旅游者,并分析了他们对旅游体验的感知。Mothiravallya V,Anga S,Balocha G M,et al,“Attitude and Perception of Visually Impaired Travelers: A Case of Klang Valley, Malays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144 (2014.08),pp.366-377.相关研究多采用定性方法,缺少相应的定量分析。

行为意图的强度代表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可能性,行为意图越强表明消费者越有可能产生消费行为。通过测量消费者的行为意图有助于预测其后续消费行为。现有研究表明残疾人旅游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对旅游行为意图有显著影响。Lee等学者选取残疾人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探索无助感、旅游障碍因素与旅游参与意图之间的关系,发现本能障碍、交流障碍、环境障碍通过无助感的中介作用对旅游参与意图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Lee B K,Agarwal S,Kim H J,“Influences of Travel Constraints on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tention to Travel: An Application of Seligmans Helplessness Theory”,Tourism Management,vol.33,no.3(2012.06),pp.569-579.陳楠等学者建立了旅游障碍因素与旅游参与意图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本能障碍、交流障碍、环境障碍对旅游参与意图并无显著影响;本能障碍和环境障碍对无助感具有显著影响,交流障碍对无助感的影响不显著;无助感对旅游参与意图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陈楠、乔光辉、张云耀:《基于无助理论的残疾人旅游障碍与旅游参与意图关系研究——结构方程式模型的应用》,《旅游学刊》,2009年第9期,第47-52页。程励等学者以残疾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无助感和成就感在残疾人出游决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程励、张同颢、廖小平:《残疾人出游决策内在机制研究——基于习得性无助理论和协商理论》,《旅游科学》,2015年第6期,第15-33页。

在上述文献总结的基础上建立如下理论模型(图1)。该模型包含障碍感知、服务质量、体验价值和旅游行为意图4个变量,根据4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6个假设。

H1:服務质量会显著影响视觉障碍旅游者的障碍感知。

H2:服务质量会显著影响视觉障碍旅游者的体验价值。

H3:服务质量会显著影响视觉障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意图。

H4:障碍感知会显著影响视觉障碍旅游者的体验价值。

H5:障碍感知会显著影响视觉障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意图。

H6:体验价值会显著影响视觉障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意图。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本文以青少年视觉障碍者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具有出游经历。考虑到视觉障碍者不同于普通旅游者,为了进行集中调研,笔者选择南京市盲人学校的在校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口学特征和出游特征,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视觉障碍情况、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出游次数、出游资金来源、获取信息方式和选择旅游的类型等信息。第二部分包含服务质量、障碍感知、体验价值和旅游行为意图4个潜变量(表1)。量表的设计主要基于文献回顾与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形式,详细询问调查对象的出游经历,包括出游预订、交通工具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旅游感受、旅游体验及期待改进之处,等等。为了使问卷更加简洁、清晰,与10名旅游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讨论了访谈内容。服务质量维度、体验价值维度、旅游行为意图维度依次由5个、7个、2个观测变量构成。障碍感知维度包含4个观测变量,由于研究对象为学生,所以该维度未考虑经济约束。最终得到18个题项,问卷测量采用李克特5分值量表。在借鉴相关量表的基础上,Lee B K,Agarwal S,Kim H J,“Influences of Travel Constraints on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tention to Travel: An Application of Seligmans Helplessness Theory”,Tourism Management,vol.33,no.3(2012.06),pp.569-579. 本文在测量旅游行为意图时增加了“您是否乐意分享旅行经历”题项。

(二)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以南京市盲人学校的在校学生作为青少年视觉障碍者的代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由于作者与该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得到师生的协助与配合,保障了调查效果。

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调查过程的实施需由该校教师协助完成。调查之前,将调查目的、注意事项、数据收集形式等细节告诉相关教师,确保达到调查要求。由该校教师在计算机室统一指导学生填写问卷,由学生自主在电脑上操作完成并提交。由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样本选取要求较高,同时此次调查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且数量有限,所以按照该校的最大学生数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主要利用SPSS12.0和AMOS17.0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四、实证研究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给出了各变量观测值的描述性统计。

一般认为,李克特量表中取值的含义为:1~2.5表示不同意,2.5~3.5表示中立,3.5~5表示同意。Tosun C,“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 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9,no.1 (2002.01),pp. 231-253.服务质量的均值(2.59)较低,说明旅游过程中提供给青少年视觉障碍者的服务质量整体较差,其中,无障碍设施的均值为2.36,表明当前无障碍旅游设施不完善。障碍感知的均值(2.49)最低,说明青少年视觉障碍者对于出游存在心理障碍。体验价值的均值(3.66)、旅游行为意图的均值(3.55)较高,表明青少年视觉障碍者参与旅游活动获得了较高的体验价值,旅游活动可以带给他们积极的影响,他们有较强的出游意愿。

在分析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之前,先检验观测变量的正态性,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偏度统计值处于-0.941~0.446,峰度统计值处于-1.142~0.552,因此所有观测变量均满足正态分布假设。Kline R B, Principal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1998,p.166.考虑到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将年龄结构分为两段,将受教育程度分为三段,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

性别方面,男性占比(67.6%)超过女性占比(32.4%)的两倍;年龄方面,12~18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62.9%);视障情况方面,低视者占55.6%,全盲者占44.4%;受教育程度方面,以初中和高中为主;父母职业方面,各行各业均有分布,自由职业者和公司职员占比略高;出游频次方面,4次以上的人数最多,比例为58.3%;出游资金来源方面,63.0%来自家庭,13.0%为社会团体经费;获取信息方式方面,他人介绍占41.1%;选择旅游类型方面,娱乐休闲和风景浏览占比较高,均超过30%。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以下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来确定各潜变量的构成因子。剔除因子载荷量小于0.4或者同时有2个以上(含2个)因子的交叉载荷量大于0.4的观测变量后,Hair J F,Tathom R L,Anderson R E,et al,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s,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98,p.205.得到各潜变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4)。

服务质量、障碍感知、体验价值和旅游行为意图4个潜变量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取值均高于最低极限值0.7,表明因子内部测量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较高的可靠性,反映了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Nunnally J C,Bernstein I H,Psychometric Theory,New York: McGraw-Hill,1994,pp.262-265.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表5给出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分为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Anderson 和 Gerbing建议在评估结构模型的拟合优度之前应首先检验测量模型的有效性。Anderson J C,Gerbing D W,“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103,no.3 (1988.06),pp.411-423.单个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潜变量测量指标的标准因子载荷均大于0.4(表4)。整体测量模型包含所有潜变量的18个测量指标。为了检验拟合优度,主要通过信度和效度来评价整体测量模型。信度检验是问卷的可靠性检验,这里主要考察潜变量的组合信度(CR)和平均提取方差 (AVE),其中,组合信度用于反映各潜变量测量指标的内在一致性。通常认为,组合信度大于0.6,平均提取方差大于0.5,表示各测量指标对其对应潜变量的测量信度达到理想水平。Nunnally J C,Bernstein I H, Psychometric Theory,pp.262-265.由表5可知,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处于0.7539~0.8814,平均提取方差处于0.4135~0.6079,仅有两个值略低于0.5,可以认为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检验包括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检验。潜变量各观测指标的标准因子载荷均大于0.45,且通过显著水平为1%的检验,这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表6给出了各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潜变量平均提取方差的平方根明显大于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这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

(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上述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将综合测量模型中的潜变量及其观测变量导入设定好的理论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进行分析。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并检验各假设。从拟合指数来看,一般认为χ2/df处于1~5,CFI、GFI、NFI、AGFI均大于0.9,RMSEA小于0.08,就表明模型拟合度很高。Kline R B,Principal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p.166.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指标是多元的,研究者必须参考多种不同指标,才能得出对模型拟合度的整体判断。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0页。表7给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指标。可以看出,模型的χ2/df、CFI、GFI、NFI这4项拟合度指标的取值均高于0.9,AGFI和RMSEA指标的取值略低,因此认为理论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

图2为对理论模型中各潜变量的路径系数的估计结果,其中*与**依次表示相应的假设通过显著水平为1%和5%的检验。

假设H1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的检验,服务质量对障碍感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路径系数为-0.73)。目前,中国针对视觉障碍者的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最突出的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问题。在访谈中发现,目前景区景点对肢体残疾人的设施建设(如无障碍通道等)较为完善,但是视觉障碍者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完全不同于肢体残疾人,绝大多数景点严重缺乏针对视觉障碍者的基本设施,交通、住宿及游览过程中的无障碍设施也难得一见,多数与旅游有关的网站未能提供语音播放功能,旅游信息的可达性较差,不能满足视觉障碍者的旅游信息需求。旅行社未能为视觉障碍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开发适合他们的旅游产品,所以视觉障碍者在有旅游需求时很少选择旅行社。这些都使得视觉障碍者担心自身无法应对因为服务质量不到位而产生的风险,担心旅游过程会给他人带来麻烦,从而抬升了他们的障碍感知。

假设H2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检验,服务质量对体验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路径系数为0.26)。视觉障碍者对旅游服务的要求较高,除了介绍旅游景点,策划合理的旅游线路之外,如果能从视觉障碍者的其他感官需求出发,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产品,他们对旅游会产生更细腻的体会。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要符合视觉障碍者的行走需求和习惯。最重要的是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应该配备专业的陪同人员。视觉障碍者出游对导游的需求与普通旅游者的需求差别较大,更需要导游安全地导引他们行进,带领他们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官去体验、感受旅游接触物。如果这些服务做好了,视觉障碍者自然会产生美好的旅游体验。

假设H4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的检验,障碍感知对体验价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59)。一方面,由于无障碍设施尚不健全,所以在参与旅游活动时视觉障碍者会面临不安全因素,会产生心理畏惧感。另一方面,视觉障碍者和正常旅游者相比,更需要他人的认可,他们也有自由行动的需求。在实际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视觉障碍者总是会遇到公众对他们的误解,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无法参与旅游活动。这些障碍感知会对视觉障碍者的旅游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

假设H6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的检验,体验价值对旅游行为意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90)。旅游体验是一个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达到某一特定水平时,所产生的感受。视觉障碍者参与旅游的机会远远小于普通人,旅游体验对他们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旅游体验对于视觉障碍者会产生正向反馈,自然会激发他们的旅游行为意图。

假设H3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不支持服务质量对旅游行为意图有直接显著影响的判断,但是H2和H6成立表明服务质量会通过体验价值的中介作用对旅游行为意图产生间接影响。假设H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不支持障碍感知对旅游行为意图有直接显著影响的判断,该结论与针对残疾人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陈楠、乔光辉、张云耀:《基于无助理论的残疾人旅游障碍与旅游参与意图关系研究——结构方程式模型的应用》,《旅游学刊》,2009年第9期,第47-52页。Lee B K,Agarwal S,Kim H J,“Influences of Travel Constraints on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tention to Travel: An Application of Seligmans Helplessness Theory”,Tourism Management,vol.33,no.3(2012.06),pp.569-579. H4和H6成立表明障碍感知会通过体验价值的中介作用对行为意图产生间接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研究是将无助感和成就感作为中介变量的。程励、张同颢、廖小平:《残疾人出游决策内在机制研究——基于习得性无助理论和协商理论》,《旅游科学》,2015年第6期,第15-33页。

五、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实证方法探索了青少年视觉障碍者参与旅游活动过程中服务质量、障碍感知、体验价值与旅游行为意图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服务质量对障碍感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体验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障碍感知对体验价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体验价值对旅游行为意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统计结果并不支持服务质量和障碍感知对旅游行为意图有直接显著影响的判断,但是服务质量和障碍感知都能通过体验价值的中介作用对视觉障碍者的旅游行为意图产生间接影响。

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不仅不能忽视服务质量,还应该积极改善环境障碍因素,建设适合视觉障碍者使用的无障碍设施,提高旅游信息的可达性和服务的针对性,因为高质量的服务是旅游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调查对象集中于青少年视觉障碍者,这与调查对象自身的特殊性有关。未来将会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责任编辑:来向紅〕

作者:林源源 钱晓燕 邵佳瑞

上一篇: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论文下一篇:管理者沟通技巧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