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2024-04-15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共8篇)

篇1: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显示:[大] [中] [小]

一、项目背景

作为一个举国瞩目的特区城市,深圳市的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如何与时俱进,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府课题和社会课题。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深圳市城市管理需要变革,需要创新。实现对城市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等来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深圳市城市管理信息化实践证明,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实现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的有效手段。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能够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深圳市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工作。2002年建成了“深圳市城市管理指挥监控中心”,具备统一受理城管投诉、应急指挥协调、城市视频监测等职能,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12月,深圳市承担完成了建设部“深圳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示范应用工程”项目,这是国内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首次尝试。

2004年10月,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公布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城区)名单的通知》(建城函[2005]207号)文件,选择深圳市、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扬州市、烟台市和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等10个城市(城区)为数字化城市管理首批试点城市(城区),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在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2005年7月,李鸿忠书记等市领导在深圳市城管局《关于依托数字化技术创新城市管理的调研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2005年9月,许宗衡市长到深圳市城管局做了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专题调研,要求认真做好试点工作,按照“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八字要求抓好城管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二、系统简介

由天夏科技集团承建的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建设一个平台,建立两个轴心,实行三项评价,实现一个目标。一个平台是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能覆盖市、区、街道、社区和各个专业管理部门的多级多类城市管理应用需求,实现统一平台、集中管理、信息共享、分布应用,主要包括划分单元网格、开展城管综合信息普查、开发应用系统、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两个轴心是以监督和执行适度分离为原则,设置监督评价和指挥协调两个运转轴心,实行监管分离。三项评价是对城市管理的监督人员、指挥协调人员、操作人员、事件部件处理人员实行岗位绩效评价;对城市管理的有关单位和部门实行部门绩效评价;对各级政府的管理辖区实行区域质量和管理效果评价。这三类评价都是刚性评价,系统对每个对象都设计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计算总分,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并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在相应的网格图中,予以在网上公布,使其一目了然,接受市民监督。深圳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深圳建市27年来最大的信息化项目,也是深圳2006年“城市管理年”三大工程之一。深圳数字城管是全国第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市辖区管理结构的综合城市管理系统,也是规模和投入最大的一个工程。

三、项目建设进度

1.2005年7月,深圳市获建设部批准为全国首批10个数字城管试点城市之一; 2.2005年10月 深圳市政府批准数字城管试点工作方案;

3.2006年3月,天夏科技集团顺利中标深圳市数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一期工程,再次证明了天夏科技集团在GIS技术、数据采集、测绘、系统集成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和雄厚实力; 4.2006年4月,天夏科技集团与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正式签订深圳市数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合同;

5.2006年3月--6月,天夏科技集团开展深圳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

6.2006年6月28日,深圳市级平台和福田、南山、盐田3个区级平台上线试运行;2006年8月12日,罗湖区平台上线试运行;

7.2006年10月20日,由天夏科技集团承建的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顺利通过建设部专家组验收。

深圳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管运行状况

深圳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管系统监控屏幕

四、建设目标 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单元网格区划编码技术、城市部件管理技术等多种数字城市技术,实现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应用的有机结合,专业监督与综合监督的有机结合,政府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精细规范管理与全面覆盖管理的有机结合,高效管理与长效管理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对城市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五、建设内容 1.网络规划与部署

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部分工作流程:

城市管理新模式的信息流程:

2.应用软件开发

结合深圳实际,在建设部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的8个系统的基础上,增加遥感影像识别等4个系统,共开发12个软件系统。3.系统安全保障 网络与机房安全 信息安全 加强日常管理

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可扩展性强 4.数据更新策略

基础地图信息更新 业务地理信息更新 在线编辑信息更新 野外测量校核 5.网格划分与编码 网格划分原则 管理层级划分 万米单元网格划分 网格叠加遥感影像 工作网格划分

六、系统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先进而成熟的数字城市技术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综合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遥感技术、单元网格技术、城市部件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智能客户端技术、工作流技术、协同处理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多种先进而成熟的数字城市技术,是一个技术先进、框架灵活、运转高效的分布式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2.充分实现真正的GIS核心功能 系统深入研究了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和南京市鼓楼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有关情况,发现它们在空间数据分层分类管理、GIS查询统计、GPS空间定位等方面的功能还不是很完善。针对上述问题,系统特别加强了GIS、GPS的功能实现。采用业内领先的GIS平台构建应用系统,使系统能方便地对海量的城市部件及事件数据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并具有丰富的GIS查询与统计功能。采用先进的“GPS定位+基站定位”技术和功能强大的GPS终端,可方便地实现精确的GPS定位功能。

3.支持海量空间数据管理和显示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采用了业内领先的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能够支持海量的空间数据管理和显示。系统提供了将海量影像存储到大型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中的功能,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数据进行有损压缩或无损压缩。在影像数据库中,支持建立影像金字塔。这样既能避免采用小波影像压缩技术的较多质量损失,又达到了海量影像数据的组织管理和快速浏览效果的目的,可以实现与海量空间数据的快速显示。4.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空间可视化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采用单元网格技术、城市部件管理技术等先进的城市管理技术手段,实现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从而方便地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空间可视化。

5.提供多源异构数据共享的完整解决机制

在系统中采用了国际领先的消息中间件和新一代数据共享平台XPub,使系统能够提供多源异构数据共享的完整解决机制,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的有效运作。6.跨平台性和可扩展性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基于先进的.NET技术架构,能够方便地在现有网络硬件平台和Windows、UNIX、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用户在硬件平台已有的投资,并能够充分利用硬件的性能。系统采用组件化设计,并提供了一个完善的管理框架,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功能扩充和应用扩充。整个系统设计有利于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后续项目的快速实施。7.实用性和易操作性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特别考虑了实用性和易操作性的需求。针对市领导和区领导等领导层面,设计了领导批示功能,能够使领导方便地进行工作指示和任务分派。同时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GIS查询和统计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和实际需求,进行对管辖区域或指定区域进行空间查询和统计操作,从而方便地获得有更高实际价值的信息。

考虑到城管监督员、呼叫中心操作员等用户的计算机基础,特别注重了系统设计的易操作性。整个系统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混合架构模式,方便用户使用和维护。在系统操作风格上采用了类似Windows的风格,操作界面简洁清晰,使用帮助详尽易懂,从而有效保证了系统的易操作性。

8.完备的信息安全体系

本系统建立了完备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包括设施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应用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采用了防火墙、入侵检测、无线VPN、CA认证等多种安全措施,有效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七、系统创新点

深圳市是建设部批准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首批试点城市(城区)之一,与其他试点的兄弟城市(城区)相比,深圳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也比较健全。1.管理范围的创新

作为建设部批准的数字城管试点城市,深圳市数字城管项目的实施范围为整个深圳市,系统的实施范围、管理内容、实现方式等均与北京市东城区、南京市鼓楼区等以城市内部某一城区为实施范围的系统不同,所涉及的城市部件和事件类型都更为复杂。通过本系统的建设,可以为国内大城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数字城管系统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成功样板。2.管理机制的创新

深圳市城市管理新模式依托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进行构建。新模式按照“重心下移、两级两轴、统一平台”的原则进行设计。在市、区两级分别成立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按照“重心下移”的原则进行运作。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使用统一的数字城管信息平台进行工作。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均内设呼叫中心,两级呼叫中心采用“统一接入、分区受理、逻辑集中、物理分离”的模式,接收城市管理问题信息。3.管理内容的创新

与其他试点的兄弟城市相比,深圳市的数字城管系统在管理内容上有所增加。系统根据深圳市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增加了31个部件小类,并对分类与编码标准中设定的6个部件名称作了局部调整,同时增加了1个事件大类(其他类),增加了19个事件小类,并对分类与编码标准中设定的4个事件名称作了局部调整,以保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更加符合深圳市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4.管理方式的创新

考虑到当前城管急需要解决问题,急用先建,又要兼顾整合资源、协同管理。因此,数字化城市管理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立足实际、兼顾未来,一次规划、分步推进,一门受理、多方处理。

5.应用技术的创新

本系统综合运用多种先进而成熟的数字城市技术,实现了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等应用技术的诸多创新。应用技术的主要创新如下:

依托深圳市党政机关计算机专用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数字城管网络体系,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整合技术、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整合深圳市城市管理相关的信息化资源,实现市级部门之间、区级部门之间、市区两级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和数据共享。依托移动通信网络,采用GPRS技术、GPS和基站相结合定位技术、智能客户端技术等先进技术,全面支持移动办公和部门协同工作。领导、监督员和城管执法人员可以用“城管通”手持终端,通过GPRS网络,实现与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的数据传输和语音通信。有机集成电子监控技术和GIS技术,实现城市实时、可视化的视频监控管理。整合深圳市公安局、交警局、城管局及各区的监控视频资源,结合GIS技术,生成电子监控视频位置分布图,可在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双屏工作站上显示分布图和播放视频信号,从而方便地实现了城市实时视频监控及视频资源空间可视化管理。

采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分析技术,通过周期性对比高分辨率的城市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城市动态变化信息。系统提供多窗口对比功能,通过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图对比分析,可以方便、准确地获取城市动态变化信息,为对城市管理效果的监督、评价工作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采用WAP网站技术,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向监督中心提交城市管理问题以及进行网上投诉、网上评价等。6.表现方式的创新

深圳市的城市部件和事件,在建设部发布的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214-2005)的基础上,增加了31个部件小类,1个事件大类(其他类),19个事件小类,因而需要在分类与编码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及改造部件和事件表示符号。

根据深圳市数字城管项目实际要求,在参考分类与编码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既符合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又形象、直观并具有深圳特色的部件和事件符号系统,实现了表现方式上的创新和提升,有效增强了系统的数据管理效果和表现效果。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是: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应用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管监督中心和城管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细、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它进一步确定了城市管理空间、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主体,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的整合和创新。各方面创新点的主要意义可概括如下: 单元网格管理法--新模式的构建运行基础; 城市部件管理法--新模式的核心依托手段;

信息采集器--新模式实现信息快速、敏捷传递的手段;

多种数字城市技术整合应用--再造城市管理新流程的技术支撑; 两个轴心--实施新模式的体制保证;

评价体系--新模式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八、系统运行效果 1.发现问题的数量大幅提高

据统计,自9月1日至10月15日共45天全市立案119895宗,日均立案数2664宗,等于去年同期(51宗/日)52天的立案数;立案案件中,事件占95.3%,部件占4.7%。2.处置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指挥中心的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6%; 全市结案率为92.5%;

案件平均处理时间由刚试运行的4天缩短为现在13.2小时,呈逐月递减趋势。今年第三季度城管信访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4.6%。3.监督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全市现有城管监督员837名,立案案件中97.3%由监督员发现上报,监督员成为发现问题的绝对主力。城市管理实现了从被动接听向主动发现的转变。

从去年6月起,市城管局要求机关处以上干部每人每天至少发现一宗城市管理问题,随着监督员的履职,发现难度越来越大。

九、社会反响

被市委、市政府列为数字深圳示范工程和今年“城市管理年”三大重点工程之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去年6月正式投入试运行以来,受到了业界专家、业主的一致好评: 深圳市城管局负责人称,从深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的效果来看,它成为落实城市管理“科学、严格、精细、长效”方针的有力保障,达到了三个目标。首先是实现了城市管理事项的精细化。目前,系统所覆盖的管理事项已达92种部件和52种事件,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列入管理的部件和事件还会逐步增多。其次是发现问题的数量大幅提高。目前,系统平均每天对问题的立案2665宗,与过去日平均发现问题50宗相比,提高了50多倍。此外,市民反映问题的渠道更畅通了。市民可以向遍布大街小巷的城管监督员反映问题,也可以通过系统平台的12319城管热线反映问题,使城管的信访量下降了24.6%,很好地树立了服务型政府的形象,拉近了城管部门与市民的距离。

2006年10月20日,建设部验收专家对深圳数字化城管进行验收时表示:深圳数字化城管系统整合了“12319”城管公众服务热线,实现了全市投诉统一接入,有效地保证了公众对城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该系统在城管、环卫车辆实时调度、视频监控信息的引入与有效利用、统计结果的移动发布、电杆统一编码实现精确定位、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城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价等方面,均有创新。该系统需求分析准确、设计先进合理,系统功能丰富,并在数据更新手段上尝试了采用遥感影像识别技术,系统运行近四个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在讲话中说,深圳数字化城管在六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内起了示范作用:第一,领导重视;第二,投入最大,数字化城管一期工程总投入9416万元;第三,单位面积建设成本最低;第四,系统更完善,功能更强大;第五,系统的自主创新最多,共有六大创新点;第六,系统的运行最规范。他认为,深圳数字化城管系统在全国处于前列,必将对全国数字化城管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篇2: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采用“城市管理综合型高效管理”的应用方式,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管理规范、运行正常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结合我县城市管理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综合型“大城管”格局为手段,以信息化为核心,围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人性化服务的城市管理要求,在全县建立监督、处置、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有机衔接的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而达到管理区域数字化、管理内容数字化、执法事件处置标准化,推进城市管理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现代管理水平。

二、工作范围及目标任务

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采取“创新管理、建管并重、重点突破、整体发展、分层推进、逐步完善”的办法,力争20XX年前完成。

(一)工作范围

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对象的范围,主要以城区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城市绿化、亮化管理、建筑垃圾管理及其他有关涉及市容市貌、户外广告、突发事件、交通秩序、建设工地、违法建设行为等六大类事件为主。

(二)目标任务

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推进城市管理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和模式的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能形成统一指挥、监督有力、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我县城区“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三、工作内容及工作原则

1、工作内容

实现城市管理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分为标准规范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城市管理基础建设、网格化城管信息系统建设、“城管通”系统建设、视频监控接入显示系统建设、GPS定位平台和评价考核监督体系等。

2、工作原则

(1)稳步有序原则。要结合本地实际,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在起步阶段,应以强化市容和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为基础,分阶段逐步完善管理系统和管理内容。

(2)执行标准原则。信息系统的建设、单元网格建设、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的制定等,统一执行行业标准。

(3)资源整合原则。要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精神,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城市现有数字化资源,对人员、设备、信息等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4)因地制宜原则。要注重对系统建设的研究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创新、敢于超越,尤其要突出管理效果,阶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实施方法与步骤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以路政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等各类城市管理部件和市容市貌、户外广告、交通秩序、建设工地、违法建设行为等城市管理事件,以及施工工地的围墙及围墙外侧的环境卫生。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

(1)调查、调研、拟定上栗县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2)成立上栗县城市管理局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和筹备小组。

(3)设立“上栗县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中心”,并配备相关人员,全面启动和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的建设。

(4)项目立项、评审、审批。

(5)项目招投标。

(6)投入使用。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城市管理部件普查、数据建库、单元网格划分等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2)操作标准、规范制定。

(3)完善城市管理运行工作程序。

(4)信息系统平台、硬件及网络环境、呼叫中心、无线采集系统和系统集成等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建设。

(5)信息采集员队伍组建。

(6)人员培训。

(7)系统试运行。

3、第三阶段:完善验收阶段(20XX年1月-12月)

(1)完善管理运行工作程序和运作机制。

(2)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3)查漏补缺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必要的扩充修改。

(4)组织系统验收。

五、组织机构

为按期完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任务,特成立上栗县城市管理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1、组成:郑伟

2、副组长:黎飞龙、李阳、张理、朱述辉、张华新、

秦建军、邹立、朱汶祯、黄贵国

3、成员:梁国春、龙任平、王大毅、荣勇、冯任、阮力江、刘剑虹、吴高松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保障二个中心机构的工作人员,考虑到城管受理信息中心和城管指挥处置中心24小时运行,应配备10工作人员。

(2)组建网格信息采集和监督员队伍。组建城市管理日常信息采集队伍,可整合资源,利用现有城管队伍,配置“城管通”,城管执法队员在巡查执法过程中兼有向信息中心报送城市管理问题的.职责,作为信息采集网络的力量。

2、数字化城管中心工作室

城管指挥处置中心工作室,设置大型显示屏幕和投影仪等设备。

3、保障数字化城管建设经费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项目建设经费主要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和财政部门的核拨,涉及到其他单位、辖区的建设内容的费用由相关责任单位承担。

4、完善制度保障

为实现数字化城管发现、指挥、处置、监督等各个环节高效、迅捷的运转,制度保障是前提,必须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信息采集员工作规范、城管工作流程规范、城市管理工作责任制、城市管理问题处置评价考核制度以及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会议制度、议事规则以及人员培训、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相关配套制度。

七、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全局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2、明确任务,加强协作。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人员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按照工作分工,积极主动,密切合作,高标准、严要求,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耽误工作进展。

3、创造条件,搞好保障。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要在人、财、物调配使用上主动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给予资金保障,确保顺利完成全市的工作计划,准时通过验收。

篇3:数字化城市管理解决方案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效率,精简现有机构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问题, 需要多个部门在城市管理中协同配合才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 而传统的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存在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等问题, 导致发生了城市管理问题, 在处理中各职能部门互相推诿, 解决问题效率低下等情况, 往往事件需要多次流转、重复处置。只有在城市管理中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从而避免职能交叉混乱, 使多部门通力协同配合, 有效解决城市管理重点各种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是结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 将城市管理采用城市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与城市部件、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通过使用“城管通”手机, 通过一种创新的实时信息采集、传输的手段, 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为两个轴心的管理新体制, 再造城市管理流程, 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结合4G、无线视频、物联网和实景三维地理等多种最新地理信息技术, 更精确地发现和定位问题, 加快问题的解决速度, 实现第一时间发现、处置和解决问题, 更有效发挥城市管理效应。

数字城管系统通过万米网格管理办法与事件管理办法相结合, 有效的避免城市管理中各相关部门职责划分不清、职能交叉和多头管理的弊端, 以流程化、精细化、时间化管理, 从而更有效的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

数字城市管理系统通过监督、指挥、管理、网络四级城市管理模式, 有效发挥市、区、县等各部门的联动效应, 在面对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处理中, 可及时、高效、妥善处置。通过再造城市管理流程, 促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模式演进。

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流程可划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一、信息采集阶段

此阶段的工作以监督员每天在管辖的责任工作网格内进行不间断巡查, 将发现的城管问题立即通过城管通手机上报至指挥中心为主;以领导批办、服务热线、市民举报等为辅。

二、案卷建立阶段

指挥中心受理员对监督员上报的案卷信息及时登记, 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卷, 可直接立案, 对于难以判断是否该立案的案卷, 可先进行预立案, 然后转交至值班长判断是否该立案;对于其他途径上报的案卷, 受理员可向问题所在责任网格的监督员发送现场核实指令, 核实通过后受理员可进行立案。

三、指挥派遣阶段

对于处置部门明确的案卷, 受理员根据案卷信息直接将案卷处理任务派遣至各处置部门;对于处置部门不明确的案卷, 由受理员先进行预派发, 转交至监督指挥中心派遣科, 由派遣科工作人员进行协调派遣。

四、案件处理阶段

处置部门处理员按照规定的处置时限和要求对案发现场进行处置, 并及时将处置完成后的结果反馈至指挥中心。

五、信息反馈阶段

处置部门将处置完成后的案卷信息反馈至指挥中心受理员。当审核通过后, 受理员可进行审核通过转核查操作, 并安排监督员进行现场核查, 同时也可选择审核通过转结案操作, 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另行安排监督员进行现场核查。当受理员对审核结果不明确时, 可选择预审核, 将处置后的案卷信息转交至派遣科, 由派遣科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当审核未通过时, 受理员可直接将处置后的案卷信息进行回退, 回退至原处置部门重新处置, 直至处置完成。

六、核查结案阶段

受理员对处置后的案卷进行审核通过转核查操作后, 向案卷所在责任区域的监督员发出现场核查指令, 监督员到达现场进行核查, 将核查结果和现场照片反馈至指挥中心, 由值班长根据案卷结案标准、现场处置前后照片的比对和核查描述等信息判断该案卷否可结案, 符合结案要求的案卷由值班长直接进行结案。对于案卷没有处置或已处置但不符合结案标准的, 值班长可选择重新派发, 由受理员将案卷再次派发至相关处置部门, 直至问题彻底解决。如果值班长对监督员提交的核查结果不满意, 可选择重新核查, 由受理员重新安排监督员进行现场核查, 直至提交满意的核查结果。

七、综合评价阶段

监督指挥中心根据数字城管系统评价体系的各类考核指标及案卷处理结果、工作效率等数据, 对各区域、各工作岗位、各处置部门等设置考核评价方案和评价等级, 由系统自动生成各项考核结果。

数字化城市管理单位及角色职责对照表:具体问题处置单位在数字城管系统中接口人, 负责本单位问题的接收处理和反馈。使用施工通插件, 处置单位在外的现场施工人员, 负责问题的施工解决。

服务热线作为数字城市管理平台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事件语音受理, 并与平台对接、派发、协调处理、反馈等功能。主要实现收集各类投诉意见信息、整理分类、派遣任务、统计和综合评价并通过短信、邮件、语音等形式下派任务, 根据城市管理部门分类派发, 并进行调遣处理。通过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有效的将12345市民服务热线、“12319”城市服务热线、交警视频监控、路灯节能监控等已有资源进行整合, 使得城市管理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 考核评价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可保障管理体系长效运转, 按照划分, 具体可分为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三类。

1) 区域评价是指对行政区、街道 (镇) 、社区、单元网格等不同区域案件发生和处置情况进行的评价。

2) 部门评价是指对专业处置部门处置案件情况进行的评价。

3) 岗位评价是指对监督员、受理员、值班长、派遣科工作人员、监督科工作人员等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的评价。

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字城市化管理体系, 各部门通力合作, 资源共享, 提升城市管理体系事件管理效率,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保障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数字城管系统革命性的创立了监管分离的闭环工作流程和高位的监督指挥体系, 这是数字城市管理系统能够发挥其改变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手段, 完善监督流程是体现数字城管系统执行力的主要方式。

作为监督流程的深化,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整个系统得以顺利运营的基础保障, 只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监督体系的优势和作用才能够得到支持, 数字城管的长效保障机制才能够得以建立。

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减少城市问题, 数字城管系统在有了完善的体制保障、制度支持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专业部门的处置能力就成了影响数字城管系统效率的重要因素, 通过成熟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专业部门处置城市管理问题的效率, 促进了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成熟的发展。

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系统综合运用现了代数字信息技术, 结合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 实现以数字地图和单元网格划分为基础, 集成地理编码、市政社区等信息, 创建了城市管理平台, 实现了跨部门协同工作, 在城市管理体系资源共享、快捷沟通、责任到位, 高效的管理体制,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玉.深圳:数字化城市管理之旅.中国建设信息, 2007.

[2]王娟.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情报探索, 2009.

[3]吴楠, 杨永崇, 高佳.数字化城市部件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3.

[4]郭燕.模糊综合评判的城市网格化管理绩效研究.现代商业, 2013.

[5]程鸿, 屈军锁.中国移动M2M业务及WMMP协议综述.数字通信, 2012.

篇4: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探索“管理靠队伍、长效靠机制、提升靠技术”的城市管理综合发展之路,许昌市积极打造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2010年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并通过了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实现了投资低成本、运维低费用、使用高效能(两低一高)的建设目标。

一、精心谋划建设,构建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

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颁标准,在借鉴外省城市先进做法的同时,充分结合市情,构建了具有许昌特色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一是创新运行模式。成立一个中心,担负指挥、监督两项功能,但功能相对分离,既减少了建设投资,又节约了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实行“二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处理”的运行模式,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充分结合。市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公室两个部门行使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监督职能,实行高位监督;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和区 (县) 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指挥平台二级指挥派遣;市、区 (县)、乡(办)三级处理高效的运行模式,确保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行。

二是运用先进技术。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率先应用了3G无线通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三维实景图像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首次将三维模拟图像应用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设计了240寸弧形大屏幕。在部颁规定的八大核心应用子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符合许昌实际的领导移动督办、业务短信子系统、数字城管综合门户网站、采集员管理子系统、CA认证子系统、双网交换子系统等8个应用子系统。在一期拓展项目建设中,又结合实际开发了私搭乱建管理子系统、城市部件动态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视频案件管理子系统等4个应用子系统,建设了视频会议子系统、移动视频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采集互视互通子系统等3个软硬件集成项目,使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闭合、互联、互通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二期将设计开发淤泥渣土车监督管理子系统、夜景亮化工程监督管理子系统、建筑工地监督管理子系统、公众信息互动平台、数字城管与行政审批平台、数字城管与全市电子监察系统数据交换平台等扩展系统,并增加移动视频采集车、40个二级平台语音互通设备、无线视频设备,及完善服务器与存储系统等。

三是高效整合资源。整合公安部门的视频监控信息、规划部门的1:1000市区地形图、国土资源部门的1:500正射影像图和市园林绿化、邮政、电力、移动、联通等部门的城市部件基础信息和数据,实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资源共享,降低了建设成本。

四是分步规划建设。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规划分三期进行建设。2010年完成的一期工程覆盖许昌市主城区70平方公里范围。2012年实施二期工程,将覆盖扩展至环城公路以内100平方公里和许昌新区180平方公里;2014年将实施三期工程,覆盖范围将扩展至所辖县(市)中心城区,实现所辖县市区域全覆盖。

二、抓住关键环节,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效能

该系统运行以来,注重抓好信息收集、指挥派遣、案件督办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广泛收集信息。全覆盖、全时段、无遗漏地发现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信息采集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专业信息采集队伍的作用。170名信息采集员按照划定的工作区域,从早7:00至晚10:00实行不间断地巡查,及时收集、上报城市管理问题,同时强化信息采集工作的督查,坚持每周、每月通报情况。采取每天实地徒步督查的形式,督促信息专业单位提高信息采集覆盖率和信息采集的质量,信息采集有效率保持在96%以上,核查及时率达到97%以上。同时,多渠道收集问题,通过视频监控、社会公众举报、公共媒体曝光、“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投诉、110指挥中心转接、各级领导批办、门户网站等多个渠道广泛收集城市管理方面的信息。

二是高效派遣指挥。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从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入手,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建立接线员培训机制,每周安排不少于2个小时的培训,每月组织一次闭卷考试和上机操作测试。实行量化考评,每月公布考核结果,实行奖优罚末,使问题从发现上报、确认责任单位、审核立案到任务派遣由原来的10分钟左右,缩短到目前的3—5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案件派遣的时效性。同时,规范平台责任单位的管辖区域、管理职责和服务流程,使接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指挥派遣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是强化案件督办。许昌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出台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许政办〔2011〕45号),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公室,实行两级督查。每周将各责任单位超期未处置的案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中心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布,每月召开一次运行点评会,通报月案件处置情况,每季度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评价结果通报各责任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发布,接受社会监督,并上报市政府。将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件处置情况纳入文明城市创建中并进行督办和考评,市创文办每周对数字城管超期未处置案件进行重点督办,每月排名末位的单位在市创建点评会上表态发言,每季度绩效评价排名后5位的单位在全市创建工作考评中被扣分。同时,积极发挥老干部督导团作用,将每周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超期案件问题,请老干部督导团帮助协调,督促责任单位解决。运行以来,结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三、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长效化

一是政策保障机制。为确保运行,许昌市政府专门印发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工作方案》、《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许政办〔2011〕45号)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给予重点保障。

二是定期通报机制。实行“日督查、周通报、月点评、季评价”制度。每周印发一期督查通报;每月召开一次运行点评会,通报月案件处置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每季度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评价结果通报各责任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效能问责机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与监察部门效能问责、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年度评先挂钩。对处置不及时、反复发生问题多的责任单位,实行效能问责。

四是市民参与机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对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每月第一个周日在市区主要广场、居民居住区附近、人流密集场所开展宣传活动,现场解答市民群众提问,接受市民群众投诉,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卡片。同时,为了提高市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许昌市协调通讯部门从2011年5月1日起,将“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由主叫付费变被叫付费。

五是量化考评机制。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内部建立了岗位职责体系、目标管理体系、考评奖惩体系,制定下发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SZH—2011标准化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心岗位职责体系、规章制度体系、考核指标体系、考评办法体系,每半年对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排名,年终进行综合排名,将排名结果作为奖励的重要依据,促进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2010年6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共受理案件约52万件,结案率达到99.39%,构建起了大的城市管理格局,使查找城市管理问题更细致、收集城市管理问题更广泛、发现城市管理问题更及时、处理城市管理问题更快捷、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更彻底。

篇5: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我区新“三最”建设为动力,以推广城市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围绕长效管理、精细化养护、人性化服务的城市管理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流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使城市管理在“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五个环节有机衔接,建立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指挥、处理、反馈机制,促进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的互联,政府行政职能与社会自治功能的互动,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公众自律的互补,形成强化环境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建设目标

数字化城管建设的目标是:整合全区城管信息资源,建设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消除信息孤岛,依托公用信息平台,开发建立城管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城管办公自动化、移动指挥智能化、监控可视化、监督举报社会化以及内部信息交换和管理网络化,全面提高我区城市管理水平。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革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管理城市向服务城市转变。

(二)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资源,实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加强部门配合和协作,优化城市管理流程,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提供快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严格规范标准。以建立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目标,制定相关的目标管理和技术保障标准体系,确保管理系统畅通运转。

(四)坚持因地制宜。要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防止生搬硬套。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改革,逐步实现小城管向大城管转变。

四、建设要求

(一)制定实施方案。“数字化城管”建设工作必须以区城管局为主体开展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要从本辖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确定实施步骤,落实工作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试点工作。

(二)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城市管理空间、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的地理编码规划,完成地理编码系统;借鉴“万米单元网格管理办法”,对城市管理区域进行划分,实现网格化管理;开展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普查,对部件、事件进行科学分类,为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

(三)建立信息平台。由区城管局牵头,各街道要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理顺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信息收集、指挥协调、监督实施的信息平台。

(四)强化考核评价。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城市管理各部门的监督考核,并根据部门在实施管理中的实效和群众的满意程度,予以科学的评价。

(五)及时总结完善。实施数字化城管的相关部门在试点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办法和机制,拓宽管理领域和范围,努力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五、实施步骤

根据市政府《关于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程的实施意见》及相关会议精神,我区“数字化城管”建设拟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综合信息普查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月)

由区城管局组织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对我区区域实行地域网格划分、地理编码、基础数据普查编码、确权和建库工作。

(二)“两中心”建设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两中心”机房装修、改造。由区城管局负责组织专业公司进行设计,并上报区政府;待区政府同意后,委托咨询公司编制施工及相关设备采购的招标文件、委托招标书,力争3月初启动我区“数字城管”一期建设工程。

2、“两中心”网络建设。由区信息办制定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并上报区政府;同时牵头组织区公安局、区城管局完成“天网”监控对接“数字化城管”工程和网络系统与市电子政务外网连接工程,确保20XX年4月底前完成整个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三)队伍建设(20XX年2月——3月)

按照相关部门的有关要求,由区城管局会同区人事局、区劳动保障局制定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组建和中心监控人员的招聘方案,期间完成人员招聘和上岗培训。

(四)系统整合(20XX年3月——4月)

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要求,由区信息办和区城管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配合,实施“数字化城管”信息资源整合、呼叫系统、广域网等系统的建设,并进行各子系统的功能测试,完成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总体验收,并按照建设部的有关技术规范,编写提交项目文档,待系统验收合格后正式投入运行。

(五)推广运用(20XX年4月——20XX年12月)

篇6: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时间:2009-12-19 16:12:47 来源:

为维护正常的城市秩序,强化道路井盖设施的监督管理,保障城市道路完好、畅通,解决我市井盖设施丢失、破损、形成“马路黑洞”问题,创建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确保广大市民出行安全,加强我市井盖设施巡查力度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绿色之城”、“卫生之城”、“和谐之城”为目标,以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为重点,完善井盖类设施管理,形成及时发现、快速上报的管理机制,切实保障道路交通通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井盖案件巡查力度的体制,从而提高我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为把南宁建设成为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服务。

二、工作原则

全体监督员要以“城市管理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市民投诉之前发现、媒体曝光之前发现、事故发生之前发现”为原则,着力采取勤巡查、快上报的措施,提高发现井盖缺失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井盖日常巡查机制

各网格监督员每天要对网格内所有井盖进行定时定点巡查两遍以上,做到不漏查,不留死角。如发现井盖丢失或破损,除要及时上报外,还应立即设置警告标识,并对责任单位未在规定时限内设立标识(一个半小时内)和处置的井盖案件,要作为紧急案件第二次上报申请紧急处置。中心针对每个网格下发《井盖巡查情况记录表》,此表包含网格里所有有井盖的路段名称,路段范围,值班监督员必须按路段逐一巡查井盖。如有丢失或破损,应第一时间上报并在巡查表的“巡查情况”一栏上做详细记录,如果井盖情况属正常,则在该栏上打“√”。监督员巡查路段的起始时间及结束时间都应标明清楚,并签字确认。《井盖巡查情况记录表》每周由队长收集一次并进行统计上报监督员管理科。

四、主要任务与责任

监督员要加强井盖案件巡查力度,如发现有井盖缺失情况须在上报案件的同时当场对缺失的井盖进行围护、设立警示标识等应急处理,并在《井盖巡查情况记录表》上的“巡查情况”栏里进行详细记录。如果“巡查情况”栏里标注正常的记录,但在“巡查时间”一栏里“结束时间”之前有领导发现、监督中心督察小组督察发现、市民举报等情况反映井盖丢失或破损的,属于值班监督员漏报现象。责任由签字确认的值班监督员负责。

五、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监督员在工作期间必须认真巡查网格内的每个井盖,如存在有漏报、迟报、瞒报等现象,给予通报批评并记责任事故一次,累计发生两次责任事故,情节严重者,将予以辞退。

监督员对井盖巡查完毕后,必须真实、准确、及时地填写《井盖巡查情况表》,如存在有隐瞒事实,谎报情况者,给予通报批评以上的处罚;情节严重者,予以辞退。

篇7: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方式,建立“一个中心、两个统一”,形成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综合型“大城管”格局为手段,以信息化为核心,围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人性化服务的城市管理要求,在全县建立监督、处置、评价“三分离”,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有机衔接的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而达到管理区域数字化、管理内容数字化、部件和事件处置标准化,推进城市管理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现代化水平。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按期完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任务,成立翼城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县住建局、县编办、县监察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文明办、县爱卫办、县政府法制办、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县民政局、及电信、自来水、供电等单位主要领导担任。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重要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住建局,办公室主任由宋保国兼任。成员由县直有关部门分管领导和各区分管领导组成。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日常工作。

三、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通过建设“翼城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城管工作全方位、全区域、全时段远程监管

城市管理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城市管理水平,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次建设,将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GPS定位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智能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翼城县城市管理工作人员、作业区域全方位、全区域、全时段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通过引入科学管理手段,提升城市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

2、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 结合GIS和GPS定位功能,借助移动智能终端,启用移动巡查上报系统,巡查管理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可及时上报到监督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将问题指派给相关的处置部门,结合服务端和手机端系统,按照问题上报、受理派遣、任务指派、处理反馈、结果审核、结案归档“六步闭环”的工作流程,严格发现上报,规范处置反馈,实现辖区内城市管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和城市管理事件的快速解决。

3、实现全民参与城管的新局面

按照密切联系群众、广泛服务民众、接受市民监督、提高服务质量的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通过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开通“翼城县城市管理”微信公众平台,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提升服务,创新工作和服务模式,搭建一座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四、建设内容

1、巡查人员管理

巡查人员管理主要实现对巡查人员的动态监管和实时调度,通过为巡查人员配备移动智能终端,并结合数字化城市管理APP实现巡查工作数据的采集和展示,包括考勤数据、定位信息、巡查轨迹等信息,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考核决策依据;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及通知下发功能,合理配置巡查人员,实时调度,提高工作效率。

主要功能包括:对巡查管理人员和巡查区域进行管理;对公告通知等信息能做到及时批量下发;通过GIS地图对巡查人员的实时定位信息及历史运行轨迹进行展示;通过定位数据及在线时长等数据对巡查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动态核算、评价及考核。同时手机APP端也可以提供人员定位信息、运行轨迹的展示。

2、巡查区域管理

管理人员对作业区域进行划分,录入作业区域的详细信息包括作业区域所属公司,作业分队、面积、人口、部门等。同时可以对作业区域分布情况进行展示和查询,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区域信息。

3、环卫设施管理

环卫设施管理主要实现对各类环卫设施状态的统计监测,通过对各类环卫设施(转运站、中转站、移动公厕、水厕、垃圾桶等)建库,将环卫设施在GIS地图上进行分类查询与信息展示,对环卫设施的日常维修信息及运转状态进行登记和跟踪,实现对环卫设施分布情况及运行状态的实时快捷统计,为环卫设施的配置和预算提供数据支持。主要功能包括:对环卫设施基础信息进行统计;通过定位数据及网格化划分在GIS地图上对环卫设施位置及基础信息进行展示;对街办、社区的设施数量及种类做查询、统计。

4、设施信息管理

巡查员对各类城市管理设施的编号、名称、负责人、位置等数据采集上报,指挥中心管理人员对采集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数据录入系统,管理人员也可以对设施的数据进行修改、删除、查询。

5、作业区域管理

对全县的城市管理工作人员及队伍进行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和分级管理,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对作业路段的动态展示和查询管理,保证全县城市管理工作的无缝管理及合理分工。

6、清扫区域管理

管理人员对作业区域进行划分,录入作业区域的详细信息包括作业区域所属公司,作业分队、面积、人口、部门等。同时可以对作业区域分布情况进行展示和查询,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区域信息。

7、清扫道路管理

管理人员对作业道路进行划分,录入作业道路的详细信息包括道路名称、图层名称、起点、终点、道路长度、道路宽度、清扫面积、备注信息等。同时可以对作业道路分布情况进行展示和查询,以列表的形式显示道路信息。

8、环卫事件管理

为作业部门巡查管理人员配备移动智能手机终端,开发手机APP系统,搭建一套安卓移动问题上报系统,实现现场采集上报、专项任务接收及上报、通知公告等功能,方便快速收集辖区内街面上的各类问题及专项数据资料;系统结合服务端和手机端系统,实现问题的后台立案及派遣,并对巡查人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实现对人员巡视轨迹、巡视范围、动态考勤等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五、案件处置

1、案件建立阶段

监督指挥中心的受理员对案件进行审核后,符合立案标准的案件,直接转入任务派遣阶段,对不符合立案标准的案件,进行作废。

2、任务派遣阶段

受理员填写案件相关处置要求,将案件派遣至相关专业部门责任人处理。

3、任务处理阶段 当有案件派遣至该作业部门后,会在处理反馈中接收到中心下派的案件,接收属于本部处理的案件,部门负责人对符合本部门职责范围且容易处理的立即安排本作业人员去处理,不容易处理可以申请延期处理,不符合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可以回退到指挥中心。

4、处理反馈阶段

现场处理人员处理完成后,经巡查员核查拍照,待部门负责人查看处理情况后,将问题处理照片结果反馈到监督指挥中心。

5、核查结案阶段

指挥中心受理员,根据专业部门反馈的处理结果是否符合处理标准进行审核,符合则结案,不符合则重新派遣。

6、考核评价阶段

根据问题的处理结果,系统做出对各岗位的考核、评价。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组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重要决策和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处理。

(二)资金保障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项目建设经费由县财政承担,用于建设总平台、分平台和城管部门终端的网络建设、部件采集、应用软件开发等。

(三)制度保障

1、决策协调会。在推进过程中对重要事项进行协调处理,筹建期间定期(每月)召开会议。

2、推进工作例会。由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组织定期召开,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

3、推进工作专题会。对推进工作进行专题研究。

4、工作简报制度。创办“翼城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推进工作简报”,每两周一期,及时报送县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和单位。

5、考核制度。建立会议考勤、工作考核制度,对各区、各部门、各单位机构设立、队伍建设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七、有关要求

(一)各相关部门及单位要高度重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把推进数字化城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推行,有效促进和谐翼城建设。

(二)工作中必须坚持系统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培训统一原则,确保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广工作将列入2016年各部门城管工作目标,各相关部门及单位,要按照工作目标要求,制定推进计划,落实工作措施和责任人,保证目标任务落实。年底对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考核。来源:龙进城管助手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机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建城〔2009〕119号)和《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5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有效整合和充分运用城市信息资源,建立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城市的要求,依托先进技术手段,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确、由低效到高效、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三、实施范围

(一)对象范围

凡涉及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城市河道、静态交通和侵占道路等城市管理要素,以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运行问题均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施统筹监管。

(二)地域范围

溧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建设拟分三期。第一期为老城区,具体范围为:南至宁杭高速公路、西至241省道、东至东环路、北至239省道,计38.4平方公里;第二期为109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第三期覆盖至各镇(区)。

四、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9月)

工作内容:编制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审核;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建立“数字城管”筹建工作组;落实启动资金和办公用房,与项目承建单位签订建设合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实施方案;“数字城管”项目立项、评审、审批、招投标;组建溧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确定职能、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开展万米单元网格划分,开展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普查和数据建库等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工作内容:制定各类操作标准、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硬件产品采购、安装;软件设计、开发、测试;无线监管数据采集设备建设、软硬件网络环境建设、监督指挥中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等;管理人员、平台操作员、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组建和人员培训;系统试运行。

(三)完善验收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7月)

工作内容:完善管理流程和运作机制;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必要的扩充修改;系统验收、上线运行。

四、建设和运行模式

(一)建设模式。采用BT形式确定项目建设单位。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的总体技术方案,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建设资金的筹措,项目建成并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验收合格后,市政府分六年进行回购,回购完成后项目产权全部移交市政府所有。

(二)运行模式。根据我市城市规模和城管现状,采用“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考评(处置)”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模式。工作流程分七个工作环节:信息上报(发现问题,信息来源有监督员巡查发现、市长热线、市长信箱、民生聚焦、12319城管热线和市民网上投诉等)、案卷建立(受理和立案)、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和综合评价。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是我市实施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举措,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该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1.成立溧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项目重大事项的决定,确定数字城管体制机制的建设,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协调项目各相关单位的协作关系,决定项目组成员的调整,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宏观监督和指导。

2.组建溧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负责组织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研究拟定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督考评体系,对城市管理状况及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履行城市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评价;负责城市管理各类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分类、分解,确定处置的责任单位,及时指挥、派遣和协调;负责领导和管理市区城市管理监督员和坐席员队伍,负责城市管理监督员和坐席员的配置、招聘、培训、考核及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组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建立城市管理工作电子台帐;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注重协调,密切配合。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多项技术、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要顾全大局,积极配合,为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提供技术、财力、人力和政策支持;要强化资源整合,凡政府投资开发建设的信息资源在政府部门之间无偿共享,避免重复投资。

(三)严格监督,确保质量。在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工程招标和审批、建设过程中,要主动接受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对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有关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依法处理。来源:龙进城管助手

城市管理局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采用“城市管理综合型高效管理”的应用方式,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管理规范、运行正常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结合我县城市管理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综合型“大城管”格局为手段,以信息化为核心,围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人性化服务的城市管理要求,在全县建立监督、处置、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有机衔接的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而达到管理区域数字化、管理内容数字化、执法事件处置标准化,推进城市管理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现代管理水平。

二、工作范围及目标任务

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采取“创新管理、建管并重、重点突破、整体发展、分层推进、逐步完善”的办法,力争2015年前完成。

(一)工作范围 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对象的范围,主要以城区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城市绿化、亮化管理、建筑垃圾管理及其他有关涉及市容市貌、户外广告、突发事件、交通秩序、建设工地、违法建设行为等六大类事件为主。

(二)目标任务

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推进城市管理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和模式的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能形成统一指挥、监督有力、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我县城区“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三、工作内容及工作原则

1、工作内容

实现城市管理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分为标准规范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城市管理基础建设、网格化城管信息系统建设、“城管通”系统建设、视频监控接入显示系统建设、GPS定位平台和评价考核监督体系等。

2、工作原则

(1)稳步有序原则。要结合本地实际,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在起步阶段,应以强化市容和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为基础,分阶段逐步完善管理系统和管理内容。(2)执行标准原则。信息系统的建设、单元网格建设、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的制定等,统一执行行业标准。

(3)资源整合原则。要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精神,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城市现有数字化资源,对人员、设备、信息等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4)因地制宜原则。要注重对系统建设的研究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创新、敢于超越,尤其要突出管理效果,阶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实施方法与步骤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以路政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等各类城市管理部件和市容市貌、户外广告、交通秩序、建设工地、违法建设行为等城市管理事件,以及施工工地的围墙及围墙外侧的环境卫生。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6月-2013年6月)

(1)调查、调研、拟定上栗县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2)成立上栗县城市管理局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和筹备小组。(3)设立“上栗县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中心”,并配备相关人员,全面启动和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的建设。(4)项目立项、评审、审批。(5)项目招投标。(6)投入使用。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7月-2014年12月)

(1)城市管理部件普查、数据建库、单元网格划分等地理信息系统建设。(2)操作标准、规范制定。(3)完善城市管理运行工作程序。

(4)信息系统平台、硬件及网络环境、呼叫中心、无线采集系统和系统集成等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建设。(5)信息采集员队伍组建。(6)人员培训。(7)系统试运行。

3、第三阶段:完善验收阶段(2015年1月-12月)(1)完善管理运行工作程序和运作机制。(2)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3)查漏补缺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必要的扩充修改。(4)组织系统验收。

五、组织机构

为按期完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任务,特成立上栗县城市管理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1、组成:郑伟

2、副组长:黎飞龙、李阳、张理、朱述辉、张华新、秦建军、邹立、朱汶祯、黄贵国

3、成员:梁国春、龙任平、王大毅、荣勇、冯任、阮力江、刘剑虹、吴高松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保障二个中心机构的工作人员,考虑到城管受理信息中心和城管指挥处置中心24小时运行,应配备10工作人员。

(2)组建网格信息采集和监督员队伍。组建城市管理日常信息采集队伍,可整合资源,利用现有城管队伍,配置“城管通”,城管执法队员在巡查执法过程中兼有向信息中心报送城市管理问题的职责,作为信息采集网络的力量。

2、数字化城管中心工作室

城管指挥处置中心工作室,设置大型显示屏幕和投影仪等设备。

3、保障数字化城管建设经费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项目建设经费主要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和财政部门的核拨,涉及到其他单位、辖区的建设内容的费用由相关责任单位承担。

4、完善制度保障

为实现数字化城管发现、指挥、处置、监督等各个环节高效、迅捷的运转,制度保障是前提,必须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信息采集员工作规范、城管工作流程规范、城市管理工作责任制、城市管理问题处置评价考核制度以及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会议制度、议事规则以及人员培训、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相关配套制度。

七、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全局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2、明确任务,加强协作。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人员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按照工作分工,积极主动,密切合作,高标准、严要求,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耽误工作进展。

3、创造条件,搞好保障。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要在人、财、物调配使用上主动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给予资金保障,确保顺利完成全市的工作计划,准时通过验收。

篇8: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具有集约、环保、高效和节能等优点, 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列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获批准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总线路里程达1 700km, 投资规模超过6 000亿元。国务院在2012年1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1]中, 不仅明确了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 规范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和产品标准, 也提出了按照智能化、综合化、人性化的要求, 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服务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随着国内大中型城市轨道交通 (以下简称“轨道交通”) 建设及运营的快速发展, 以及计算机相关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数字信息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正面临着朝集成、节约型的数字化高效管理的目标发展。更好地动态改善轨道交通线路高峰时段的乘客拥堵现状, 合理安排轨道交通列车行车计划, 调度、管理决策和降低轨道交通运营成本, 已成为参与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企业的热门研究课题和追求目标。提高轨道交通数字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 网络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在支撑轨道交通企业运营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数字轨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2]。

数字轨道是指在轨道交通规划、施工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完工后交付的运营管理及维护过程中, 需要通过采用现代通信传输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 数据存储、管理、使用技术和统计分析等辅助技术全面实现轨道交通运营和维护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管理。对轨道交通各种业务系统的信息数据源参照预定的规范和标准实现信息共享和使用。数字轨道的构建涵盖轨道交通各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业务系统间的互联共享、运维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多种类型应用融合一体的数字化互联集成应用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

1 数字轨道软件体系结构的构架模式

数字轨道数字化互联集成应用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应由构架模式 (计算环境) 、业务参考模型 (各业务数据流的划分、处理和使用) 和参考构架 (各业务参考模型映射在构架模式上的参考模型, 即相关软件系统的部署和运行) 的设计和实现组成[3]。在这一体系结构中, 除应提供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功能支持多种相关业务成熟的应用模型外, 还应建设一个模拟仿真和测试平台, 通过构建一个仿真的原型骨干系统, 用来对各业务系统的通信传输、数据收发、数据转换、数据存储和数据共享使用等一系列的数据交互和分布式共享使用机制及应用功能进行仿真、分析和研究, 以验证和确认数字轨道建设方案的可行性, 以及数字轨道系统建设完成后交付运营和维保等部门使用时的功能完备性、可用性、性能、安全性、可扩展性、可测试性和易用性等[3]是否满足设计和应用的实际需要, 即满足应用目标。数字轨道的基础涵盖通信传输、信号、列车运行编排、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IC票/卡、数据采集、数据收发和数据存储使用等一系列相关理论与技术。数字轨道数字化互联集成应用平台是在一系列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上, 结合轨道交通各类业务系统的实际应用需要, 经顶层设计、并行开发完成的一个综合性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 具有明显的在线、分布式实时处理的应用特征。

适合“数字轨道”互联集成应用平台的构架模式可以考虑采用计算资源虚拟化的云计算, 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处理, 集中式存储和分布式处理, 或集中式存储和集中式多业务处理等构架模式实现。各种构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隐含了软件系统的可用性质量, 区别在于投资预算、运维难易程度和运维成本。

适合“数字轨道”互联集成应用平台的各种构架模式的能力比较概述如下:

1) 云计算构架模式

在节能环保和计算资源共享方面有显著优势, 但需集成的第三方软件较多、任务调度管理有难度、请求反馈的实时性不能稳定保证、运维管理较复杂, 同时对通信传输能力及带宽要求高, 对在线、实时生产系统不是最合适。

2) 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处理的构架模式

可以通过面向服务的体系构架SOA的技术框架设计和实现。SOA的技术框架适合总体规划、分阶段增量式开发或并行开发方式, 容易实现、能保证实时性响应要求。不足之处是各业务系统需独立部署和运维。

3) 集中存储和分布式处理构架模式

各业务系统生产数据的存储相对集中, 容易统一实现数据灾备、恢复和共享使用。由于各业务系统的处理是分布式的, 因此要求有很好的通信传输能力和带宽, 以保证业务数据访问的实时性。

4) 集中式存储和集中式多业务处理构架模式

该构架模式可以看作是云计算构架模式与集中存储和分布式处理构架模式的一种工程平衡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优点是可以满足各业务系统生产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共享使用, 同时满足多业务系统并发处理的实时性要求, 有效减少第三方系统软件如数据库系统的投资等。难度是必需事先清晰地估算各业务系统的事件处理量及其资源消耗, 规划并发多业务处理的实时性资源要求, 要求有相应的第三方软件支持, 同时对通常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一个内部通信传输网的做法需要部份改变其拓扑结构。

2 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管理的一种技术方案

根据文献[4-6]的描述, 数字轨道要求能够做到:

1) 实现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信号系统、监控、通信网络和管理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和应用, 支持列车运行指挥、调度、运营、服务和管理等诸多应用功能;

2) 实现“多网合一”、“多线一中心”和“多系统集成”的集成化数字管理, 提升轨道交通多业务系统数据信息的共享使用和管理水平;

3) 实现轨道交通内部业务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城市交通管理部门间的相关通信传输机制和各种数据接口, 达到“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发展目标;

4) 能够提高轨道交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有效降低运维成本, 改变目前大部分轨道交通运营的亏损状况。

本文围绕上述四个目标, 给出一个提由多线一中心、多网合一和多系统集成的技术解决方案, 以期达到各业务协调工作和业务数据共享使用。本文描述的技术解决方案属于集中式数据存储和集中式多业务处理构架模式的应用范畴。

2.1 多线一中心

轨道交通的一条轨道线路不足以编织成轨道交通网络, 因此各个城市在进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时, 一般都是以网状结构进行规划多条轨道线路, 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在建设时, 一般都会选择“先搭骨架线, 再建填充线”的方式进行, 逐步进行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4]。因此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一般一条轨道线路从建设到运营大约需要4到5年的时间。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初步阶段, 各大城市在建和已投入运营的轨道线网比较少[7], 线网的控制, 多采用“一线一中心”的管控模式, 即一条线路一个运营控制中心。在一个一个运营控制中心通常包括列车运行自控系统、通信传输、信号系统、电力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机电设备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屏蔽门联动控制系统、安防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广播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综合监控系统等为基础的自动化管控和信息管理系统。随着各大城市投入建设和运营轨道交通线路的逐渐增多, “一线一中心”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多线路、多运营管理主体和网络化运营格局下的日常运营协调、管理和紧急突发事件联动应急处置等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的需要。

数字轨道的一个基础核心内容就是在线路的基础上, 组建“多线一中心”的管控模式。一个典型的轨道交通线网中心是综合多条轨道线的多个基础的自动化管控系统, 统一建立两个指挥监控中心和一个模拟演练中心, 即线网运营监控中心OCC (Operation Control Center)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ECC (Emergency Control Center) 和1个模拟演练中心。此外, 为实现多条轨道线路之间的一票换乘, 需要实现统一的乘客信息编播, 在线路建设时也需要基于轨道线网的信息编播中心PIC (Publishing Informa tion Center) 与清分清算中心ACC (Automatic Clearing Center) 和支撑线网轨道交通运营指挥的数据信息中心DIC (Data Informa tion Center) 之间的数据交互共享。

一个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的应用系统组成如图1简洁所示。

建设轨道交通线网运营监控中心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便于集中指挥在轨道交通各线路运营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件[8]。在日常情况下, 可以统筹监视各线路运营指挥状态, 并协调各线路行车实现最佳行车方案。在应急紧急情况下, 面对大规模的突发事件, 已经不再是一条线路所能应对的, 应是全路网的调整, 并且需要统一指挥协调与轨道交通相关的消防、供水、供电、公交和交通疏导等各市政单位, 实现整个城市统一的轨道交通灾害救援、反恐和市民服务等指挥调度功能。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可以结合客流突发情况的其它信息, 下达给相应线路的运营监控中心, 进行运行的临时调整。在非正常情况下, 如火灾、阻塞及恐怖袭击等, 向乘客提供动态紧急疏散提示、警示标志/标语等信息, 向外部相关部门提供相关信息。轨道交通模拟演练中心[9]能够模拟各线网的行车组织操作和应急调度指挥功能, 提升运营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为业务人员上岗前的培训提供一个虚拟环境下的真实场景。

按“多线一中心”的管控模式, 要实现日常和应急情况下的线网指挥应急协调, 也意味着需要解决各线路各相关系统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管控数据集中管理等问题, 才能为网络化运营决策提供分析和决策依据。文献[10]介绍了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对来自各线路系统的离散、独立的信息数据集中存储, 以实现数据一体化的整合和使用。基于线网的信息编播中心、清分清算中心和支撑线网轨道交通运营和指挥的数据信息中心, 也是数字轨道核心建设的基础内容。清分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完成城市交通卡各相关设备的交易数据采集和处理、存储和统计各线路进、出站和换乘乘客的客流信息。信息编播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在正常情况下为乘客提供导乘信息、公共信息和广告服务;在非正常情况下, 在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协调指挥下, 为乘客提供动态紧急疏散提示、警示标志/标语等信息。数据信息中心聚合存储各条线路的多种生产信息系统的信息, 如线路自动售检票和客流信息、环境设备和控制信息、火灾报警信息、通信网络状态信息、车辆和设备供电信息、车站沿线的主要外部应急支援信息、以及城市交通协同单位信息等。数据信息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使用, 提供数据处理、存储的空间和环境, 同时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

2.2 多网合一

轨道交通网络日益复杂, 高效安全的信息网络系统可以帮助运营单位加强各部门的协同能力, 确保轨道交通的安全和正常运营。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涉及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包括:通信传输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信号系统;专用无线通信系统;专用通信系统;警用通信系统;电源及电源监控系统;防雷电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广播系统;乘客信息显示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时钟系统等。由于建设周期、设计单位、设备供应商、网络系统集成商的不同, 一般各线都建设独立的网络骨干系统, 再通过一个统一的骨干网相连, 构建轨道交通的信息网络。这种方式从网络设备到网络布线上, 均不可避免地重复布设、多次采购, 造成系统结构庞杂、设备多样。也不利于将来轨道交通线网的扩容。因此, 建设数字轨道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多网合一”, 通过采用多业务平台MSTP (Multi-Service Transmission Plateform) 技术建设一个完整的物理网络。

MSTP是可以同时实现TDM、ATM和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 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传输平台[11]。在一个传输平台中, 根据各业务系统的带宽、数据类型和数据传输的实时性等需求, 按逻辑划分各个业务网段, 集中承载列车控制、票务信息、财务管理、公安监控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传输, 不仅节省了建设投资, 同时也便于轨道交通公司对数据传输网络的总体监控与管理。

2.3 多系统集成

数字化轨道交通的信息体系涵盖轨道交通的生产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包括支撑线路运营的线路信号系统、通信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等以及地铁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等业务管理系统。文献[12]在智慧轨道交通系统框架中也描述了涵盖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客运管理、安全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在内的轨道交通全联网, 但未提及轨道交通生产系统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之间的区别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图2提供了轨道交通数字化综合信息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框架。通过战略决策支持、主数据管理、核心业务管理、业务管理、业务支撑、企业服务总线和生产系统的无缝有机集成, 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数据收集自下往上, 管理决策和业务管理自上往下的分层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 以及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管理、使用。

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包括通信系统集成、智能综合监控系统集成和弱电系统集成等。其中智能化综合监控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平台, 对通信、供电、机电和站场设备以及列车状态、线路状态等进行统一管理, 实现数据共享基础上的各类紧急救援决策, 保障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

目前, 在轨道交通智能化综合监控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新加坡地铁的综合监控系统, 集成了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和列车自动保护系统等, 整个网络共由500多个电脑监控系统来操控。新加坡地铁是世界上首个实现智能型自动化操作运营的地铁线路。北京在2004年首次在国内提出了轨道交通线网中心建设规划, 并于2008年投入运营。北京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目前集运营指挥调度和票务清算两大功能于一体, 是国内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中心。该线网中心尚未完全实现后台数据挖掘、数据处理和仿真智能评估系统等线网运营监控中心的全部功能需求。

3 数字化管理的关键措施

3.1 统一规划和设计

“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急用先建”是城市轨道建设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轨道交通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还涉及到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组织、流程、人员等, 也涉及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指挥、企业管理等之间不同系统的边界和互联集成问题, 是一个系统管理和实施工程。

城市轨道建设过程中数字化管理的关键措施, 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管控要求;组织建设、系统建设、系统选型、建设时序、建设计划;建设主体 (IT治理) 、风险管理和投资计划的内容要求和管理目标, 并依此进行数字化管理整体规划。整体规划一般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信息化需求分析, 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系统功能和应用规划, 以及信息系统技术构架规划。

国内许多新建地铁城市, 在数字化轨道建设中, 通过信息化整体规划和线路中各机电系统的总体设计, 已考虑到系统间的互联集成, 以保证数据信息的畅通、消除信息孤岛。

轨道交通综合性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要求设计人员熟悉和精通轨道交通行业中所有业务的流程和管理目标, 能够根据各系统的业务需求, 归纳、分析和确定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充分考虑各业务系统需求实现的工程平衡点。在各系统需求分析基础上, 进行整个系统的总体框架规划和设计, 其中包括初步设计、各业务系统设计、各业务系统的外部数据接口设计、系统实施计划进度安排、系统测试和联调、人员培训、系统质量审查和工程验收总结等各环节的文档说明, 以确保整个系统如期、按质完成。

根据国内目前关于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经验, 通常是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前期聘请具有网络集成、综合自动化实施以及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能力的公司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及需求分析咨询, 为后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做好技术准备, 同时也能有效降低今后各系统集成时的软硬件成本。

信息化系统对多系统集成在规划和设计中, 不仅要体现线路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生产系统之间的统筹, 还要兼顾线路生产系统与企业业务管理系统之间数据的汇聚融合。如自动售检票系统设计建设中, 需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和决策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共享, 以实现票卡收入与财务核算一体化;运营设计建设设备维修维护系统中, 需综合物资采购系统和合同管理系统等的数据共享, 以保证建设与运营之间设备移交、运维物资采c购等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和连贯性。

3.2 数据接口设计

轨道交通行业数字轨道的业务特点是各业务系统职责既清晰明确又部份存在相互交叉引用关系。因此, 必需梳理和明确各业务系统产生生产数据的数据结构、采集机制、处理方式、使用方式和存储结构, 以及相关业务系统关于生产数据的交叉使用关系。由于各业务系统具有相对成熟的应用系统可用于应用集成, 但对于存在数据使用关系的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的语法, 各参建方提供的应用软件的外部接口一般不兼容。因此, 必须针对各业务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关系进行分类归并, 按数据的用途对各业务系统分类并统一设计相关业务系统的外部数据接口, 使相关业务系统的生产数据能够方便地被交叉引用。

通过顶层设计, 根据数据使用关系的业务系统分类, 全面规划和建立数据接口标准文档是构建数字轨道数字化互联集成应用平台中各业务应用系统协同处理的关键步骤。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轨道交通行业内的各种业务应用系统日趋成熟, 但总体来说还没有制定出国家相应层面或行业标准, 设备和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外部接口总体是部分采用国外标准, 部分采纳了一些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轨道交通各业务系统生产数据交叉引用的接口标准设计, 可以结合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和运营维护逐步实现和完善。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 (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系统, 在整个轨交线路网结构上, 需实现多线路站内换乘, 兼容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应用和满足票款交易清分清算等处理, 是一个数据来源广、数据量大、处理相对繁琐和断面客流、运载客流监视数据信息的重要来源, 具有准实时处理特征的生产系统。单条线路的AFC系统, 仅仅是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与网络中其它各条线AFC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因此需要统一设计和规范各AFC终端设备和各层应用系统的外部数据接口, 使各相关设备和系统在应用上保持数据接口语法和语义的一致性。

4 结语

本文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和运维中多种业务系统的用途、特点和技术要素, 为轨道交通建设和运维的数字化管理, 研究和讨论了适合构建数字轨道数字化互联集成应用平台的多种构架模式, 提出了一种以多线一中心、多网合一和多系统集成的技术解决方案。该技术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减少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和运维成本, 提高运维管理效率, 实现多业务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共享和使用。

根据轨道交通的建设原则, 讨论了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需统一规划和设计的内容。结合轨道交通各业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既职责明确又部份存在相互交叉引用关系的特点, 提出了数据接口设计的必要性和按使用关系分类的一般方法。

摘要: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数字化管理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管理效率已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追求目标。数字化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探讨和规划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软件构架, 提出实现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生产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和企业管理信息资源应用于一体的技术解决方案。该方案具有多线一中心、多网合一和多系统集成的应用特点, 使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管理覆盖指挥、调度、运营、服务和管理等诸多应用功能, 是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多线一中心,多网合一,多系统集成,数字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R].国发 (2012) 64号, 2012.http://www.gov.cn/zwgk/2013-01/05./content_2304962.htm.

[2]郭文军.施仲衡.“数字轨道交通”基本框架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03, 36 (1) :105-110.

[3]巴斯, 等.软件构架实践[M].车立红, 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朱军.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轨道交通研究, 2005 (6) :11-14.

[5]张秀军.中国地铁企业的信息化之路[C]//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8:40-45.

[6]周迎, 丁烈云.武汉“数字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总控支持系统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4, 21 (1) :16-18.

[7]赵时旻, 徐明, 王长年, 等.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8]兰燕红.城市交通应急系统的能力评价及预案研究[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8.

[9]汪波, 陈德爱, 杨杰.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探讨[J].现代轨道交通, 2010 (4) :14-17.

[10]张义鑫, 杨军, 张静, 等.基于数据仓库的北京轨道交通数据中心测试平台[J].都市快轨道交通, 2012, 25 (5) :109-114.

[11]冯建新.轨道交通中通信传送业务平台的选择[J].轨道交通研究, 2008, 11 (6) :31-34.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下一篇:“湖南大学转校生事件”新闻报道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