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据此,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有所裨益。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营经济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营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篇1:

福建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摘 要:福建、浙江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省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力量。但是,福建与浙江比较,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从民营经济规模和工业绩效等方面来看,福建要远落后于浙江;从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来看,福建与浙江也存在很大不同。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福建应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民营经济 经济指标 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尤其是近些年,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加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福建、浙江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省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力量。但是,福建与浙江比较起来,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福建需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继续扩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加快其发展速度,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本文试图通过对福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福建民营经济与浙江民营经济相比较存在的差异,为加快福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两省民营经济发展几个经济指标比较

1.经济规模比较。浙江民营经济总体规模比福建大,实力明显强于福建,在GDP中所占比重也远高于福建。2004年,浙江全省有个体户168.4万户,资金额498.3亿元,户均2.96万元;私营企业33.32万家,注册资本金额3906.4亿元,户均117.25万元。个私经济2004年实现总产值9909.77亿元,销售总额7826.07亿元,社会销售品零售额3355.62亿元,出口创汇1555.48亿元,这四项指标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在浙江全省大多数县市,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2003年,浙江进入全国百强县的30个县(市、区)中,绝大多数县(市、区)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80%,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而同期,福建个体工商户仅为46.8万户,注册资金244.48亿元;私营企业首次突破10万户大关,达110185户,注册资金1844.35亿元。

表1给出了2004年浙江、福建个私经济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浙江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无论是户数还是资金总额均要远大于福建。虽然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企业的户均资金福建要大于浙江,但浙江民营企业中的规模规模企业要远远大于福建。尽管近几年来,福建也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但总体上民营企业的规模还较小、实力较弱。据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中国统计协会和中国管理科研究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0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公告,上榜企业中浙江有180家,而福建仅有1家,而且福建上榜企业规模远远不及浙江,福建上榜企业是福建神州电子有限公司,排名第493位的,而浙江上榜企业排名最靠前的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排名第5位;在排名前50名的企业中,浙江就拥有15家。

2.工业绩效比较。在工业增加值方面,2006年,浙江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私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906.67亿元,而福建为530.42亿元,仅为浙江的27.82%;2007年,浙江规模以上私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为2616.43亿元,而福建为736.74亿元,仅为浙江的28.16%。在利润增加方面,2006年,浙江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实现利润4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福建为66.4亿元,仅为浙江的16.43%;2007年浙江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实现利润550.8亿元,而福建108.53亿元,仅为浙江的19.70%。

表2给出了2006年和2007年浙江、福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及利润情况。可以看出,尽管近两年来在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和实现利润增长率上,福建私营企业要远大于浙江私营企业,但在工业增加值的绝对额上,福建与浙江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另外,在股份制企业方面,福建与浙江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而在外商及我国港澳台投资企业上,两者差距则很小。

3.发展速度比较。福建民营经济发展虽然与浙江一样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却要落后于浙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在全国其他省市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有的省呈现跑步前进之势的背景下,福建省民营经济增长速度更是相对放慢,呈现小步前进之状。以私营企业为例,1997-2003年7年间,全国私营企业户数增长了2.13倍,雇工人数增长了2.08倍,注册资金增长了5.87倍。同期,福建省私营企业户数仅增长1.87倍,雇工人数仅增长1.36倍,注册资金仅增长4.19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同期,浙江分别增长了2.29倍、2.5倍和5.21倍。与浙江相比,福建存在较大差距。

二、两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在两省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的“温州模式”和福建的“泉州(晋江)模式”是两种极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两种模式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1.发展历程比较。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实际上,在文革中后期,当其他地方还在闹革命,或者还淹没在计划经济中,等待着政府采取主动时,温州人便已开始依靠自己摆脱贫困(张建君,2006)。他们从那些城市人不愿意做的低贱工作开始做起,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擦皮鞋、弹棉花到裁剪衣服、经营针头线脑,等等。总结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乡镇集体企业加速发展和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基本特征。二是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以个体经营经济大发展、集体企业逐步改制为基本特征。三是90年代末以后,以各种所有制经济不断融合,民营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基本特征。

福建民营经济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阶段的时间划分上与浙江差不多,只是在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与浙江有所不同。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起步阶段,福建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发挥侨资优势,大力兴办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乡镇企业;80年代末又通过引进侨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发展阶段,开始实行“公有民营化”,采取企业全部资产评估作价后向外商出让部分产权的方式,引进境外资金,组建“嫁接”式合资企业。90年代末以后,家族式企业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转变。

2.创业政策环境比较。在民营企业的初创阶段,浙江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创业给予了“默许性”支持,采取的是“无为而治”方针,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创业的主体。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面对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短期行为,浙江省委、省政府采取了“有所作为”的方针,及时下发了《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按照“管理、打击、扶持、引导”定位,使浙江民营经济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道路。第三阶段,政府加强超前引导、政策配套、搞好服务、优化环境。引导有条件的个私企业向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争创名牌。并通过规划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推进城镇化进程等办法,优化生产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各级政府在安排重点工程、重点扶持企业等方面,都一视同仁,民间称之为“大有作为”(陈瑾,2005)。相比而言,福建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后虽然也一直在自由并快速地发展,但在近年来才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并加紧研究民营经济,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虽然,这一系列措施将会大大地改善福建民企的创业环境,为民营工业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比起浙江则具有非常明显的滞后性。

3.创业金融环境比较。在创业初期的资金来源上,浙江的商业资本更多来自民间非正规金融,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集资,学术界通常将这一融资模式称为“内源性”融资。福建的商业资本和原始积累则很多来自海外,既有海外闽商的直接投资,也有福建华侨的侨汇,学术界通常将这种融资方式称为“外源性”融资。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行,各地加大了引资力度,使得福建“外源性”融资模式不再具有优势。据有关资料,2000年以来,福建每年利用外资规模在全国的位次呈逐年下降趋势,实际到资从2000年的第3位退至2004年的第7位(在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辽宁之后);吸收外资规模在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9.33%降至2004年7.80%,而同期的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分别由15.75%、7.59%、7.34%、2.74%上升为16.94%、10.78%、16.19%、11.01%(王银细,2006)。

三、结语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福建与浙江相比,民营经济在实力上存在一定差距;在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上,二者也存在很大差异。福建经济总体上要远落后于浙江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福建民营经济发展要远落后于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福建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加速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浙江政府在民营经济的产生、发展和提高过程中通过强化政府职能转变、求真务实,为浙江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浙江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值得福建借鉴。福建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职能转变、求真务实。政府应进一步缩小调节和直接干预的范围,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应由管理企业转为服务企业,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帮助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优化产权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善管理水平;进一步清理限制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法规,构建完善的政府服务体系,确实做到服务到位,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实现福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广胜.创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研究[J].2008(2)

2.陈瑾.江西与浙江民营企业创业发展差异的比较[J].企业经济,2005(10)

3.林振平,项金玉.全面提升福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J].发展研究,2006(2)

4.陆学艺.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王银细.福建利用外资问题的思考[J].发展研究,2006(8)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经济系 福建漳州 363000)

(责编:贾伟)

作者:管 豪

民营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篇2:

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分析及突破路径研究

摘要: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据此,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渝北;民营经济;障碍;路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强调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民营经济高质量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标志着民营经济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重庆市渝北区民营经济发展初步成效

重庆市渝北区位于重庆主城北大门,是两江新区开发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全市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和进出口基地。近年来,渝北区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民营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市场主体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渝北区民营经济主体(不含外资)达97769户,私营企业为45773户、个体工商户为5170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为288户;注册资本(不含外资)总计3463.3亿元,其中私营企业3423.8亿元、个体工商户31.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8.3亿元。据统计核算,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2年的374億元增长到2017年的646.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2.6%提高到2017年的4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8%。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活力不断增长强,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撑起了渝北经济的“半壁江山”。

(2)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渝北区民营企业积极适应新常态,大力推动创新生态圈建设,不断培育转型升级新优势,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在2017年,全区新增科技型企业308家,总数达714家,数量全市第一;其中5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重庆市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占全市11.36%。科技型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8.5%,全区9.8万户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占98%。泰山电缆、金山科技、吉能电气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行业排头兵,民营经济在创新驱动和创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3)经营领域逐步拓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经营领域逐年拓展,已从初期的商贸、餐饮、交通等逐步扩展到几乎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渝北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汽摩制造、智能终端、物流运输、商贸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共同发展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特别是以笔电、手机等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电子产业增长迅速,2017年在OPPO、中光电、传音等新增智能终端企业的强力拉动下,渝北区手机产业产值达到240亿元,智能手机产量在手机整机生产总量的占比达到49.8%,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更趋合理,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趋势。

(4)优势发挥更加明显,社会贡献日益突出。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渝北区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逐年上升,民营经济吸纳就业占比达到90%,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2%在民营企业。2017年,渝北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2%,增速高于GDP增速2.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创造社会财富的优势明晰可见。与此同时,一部分民营企业家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形式回报社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树立了民营企业良好的形象。

2重庆市渝北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障碍分析

尽管渝北区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与自身的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地位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障碍。

(1)民营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偏低。虽然民营经济在渝北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仍存在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不大的问题。作为重庆经济第一区,渝北区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全市位居前列,但是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截至2017年底,上海浦东新区共有民营企业24万多户,占各类企业总量的86%。截至2016年前三季度,天津滨海新区共有民营企业8.49万户,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52万亿元,实现增加值1858.17亿元,远超过同期渝北区民营经济规模。与此同时,2017年渝北区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还不足50%,低于重庆市民营经济占比(50.5%),更远低于中国民营经济占比的平均水平(超过60%)。

(2)企业竞争力不强。从整体规模来看,渝北区民营企业数量出现了较快增长,但是企业规模及其发展实力仍有待增强。目前主要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场主体“小散弱”特征明显。从市场主体结构来看,渝北区个体工商户占50%以上,规模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较少,带动作用和辐射力不强,规模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渝北区民营经济大多属于传统产业,存在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层次不高、产品知名度低等问题。三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本土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小作坊经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且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传统观念,主动求新求变的动力不强,缺少创新创造精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成长。

(3)发展要素保障乏力。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能力不足是制约渝北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一是融资渠道较窄。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资产规模小而面临经营风险大、现金流不稳定、有效担保或抵押物缺乏等困境,使得以抵押或质押贷款为主的银行普遍不愿放贷。二是人才严重匮乏。部分民营企业以经验决策为主,没有长远的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普遍缺乏既懂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同时,民营企业在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有限,人员流动也较为频繁,发展后劲有所欠缺。三是税费负担较重。当前,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涉税、涉费种类繁杂,承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许可涉及的中介服务收费和社保费金额相对较大,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4)政策制定和落实不到位。近年来,渝北区围绕优化政策环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但政策精神在落地落实上还存在些许瑕疵。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由于缺乏畅通的信息渠道,一些企业对相关政策规定的知晓率不高,不能及时获取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的信息。同时,也缺乏对政策的深度解读,影响了企业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二是政策承诺未完全落实。存在一些政策执行落不到实处的现象,比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承诺的周边配套完善等事项迟迟不能完全落实等。三是获取成本较高。一些政策措施优惠力度不大,但需要提交的资料多、审批时间长、程序繁琐,导致企业出于成本考虑而主动放弃。

(5)政务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渝北区积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政务质效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服务缺位、质效不优的现象。一是服务意识淡薄。个别部门和领导干部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重管理而轻服务,大大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积极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重庆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市工商局等部门和区级相关部门,分别出台了各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但是相互之间独立运作和分配,不能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三是商(协)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截至2017年底,渝北区共有基层商协会40个,虽然整体建设发展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基层商(协)会建设参差不齐,行业商(协)会数量较少,未能实现各产业全覆盖等问题,距离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要求也还有一定差距。

3破解重庆市渝北区民营经济发展障碍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渝北区要坚定不移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的长远之计,努力实现高质量新发展。

(1)加快转型升级,激发内生动力。当前,渝北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要向创新驱动、高附加值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带动转变,以更好地实现新发展。民营企业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业态与服务方式的融合创新,构筑企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力度。紧紧围绕渝北区实施的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建设行动计划,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关键领域联合攻关,鼓励民营企业进入 大数据等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显著的领域,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引导民营企业产业层级迈向中高端。民营企业要真正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了解本行业的最新技术及前沿动态,在充分考量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主动进行技改扩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推进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紧扣渝北区产业定位和布局,引导民营企业集群化发展。例如,前沿科技城主要围绕智能终端产业链条,构建“3+1+20”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主要围绕1+3+5+10+N创新生态圈建设,努力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等。通过实施与新兴产业集群的对接,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链建设,实现特色化发展。三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民营企业逐步实现现代企业管理,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逐步建立一套与现代企业要求相适应的高效管理体制。加强非公党建工作,促进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政治引领作用的发挥。引导条件成熟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公司制企业,稳步提高企业在民营市场主体中的比重。

(2)强化要素保障,释放发展活力。聚焦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通过培育竞争力强的要素市场,为民营经济带来更多利好,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一是加强金融支撑力度。一方面,加大银政企对接合作力度,在组织开展民营企业融资需求调研摸底的基础之上,及时推介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与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提升服务水平,确保银企之间信息渠道畅通和交换及时。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融资体系,创新融资方式,扶持更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和重庆OTC上市融资。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模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培养优秀民营企业家培训平台,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开展多形式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引进培养,鼓励民营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到民营企业发展。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与职业技术学校等开展合作,大力开展订单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在本地就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三是积极推进减负惠企。建立健全降成本长效机制,努力解决民营企业在税费方面的负担。加强对涉企政策的梳理、整合和公开,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执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收费,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并动态更新。全面落实各项税收、社保优惠政策,做到应享尽享。

(3)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环境。把营造最优环境作为渝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一是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民营经济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创新优化面向企业和企业家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让市场主体得到实在的便利。加强基层业务人员的岗位技能和素养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态度,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抓好重点行业的作风整顿,严厉查处涉及企业的乱摊派、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二是抓好政策宣传落实。针对不同行业,对区内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梳理整合,除了通过开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之外,可以采取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推送并解读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等信息。探索溝通交流平台新模式,开发专门APP,梳理并发布出台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使民营企业及时了解并争取享受有关政策。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民营企业中。三是深化基层商(协)会组织建设。支持基层商(协)会建设发展,加强商(协)会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努力扩大行业商会覆盖面。推进政府职能转移,探索在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能交由商(协)会承担,更好地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4)聚焦亲清尺度,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政商交往要严守法律法规、党纪政纪,共同营造守法诚信、风清气正、交往有道、和谐高效的良好政商环境。一是加强政商沟通交流。领导干部要树立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地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依法依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民营企业家建立真诚互信、清白纯洁、良性互动的工作关系。鼓励民营企业家积极主动同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园区公司等沟通交流,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情况、解决问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培育亲清政商文化。加强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洁从政教育,对懒政、庸政行为加大公开曝光,并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企业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企业经营中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推进行业自律。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经常性宣传民营企业发展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适时评选表彰优秀民营经济界人士,提高社会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信任。引导和支持企业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精准扶贫行动、应急救灾活动等,通过企业家引导鼓励企业职工参与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民营经济、尊重民营企业的良好氛围。

(5)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发展合力。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重庆市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部署,切实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推动渝北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渝北区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跨部门的沟通协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研究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工作落实,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和有力支持。二是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协同,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强化督查落实。建立健全渝北区民营经济监测体系,准确掌握全区民营经济发展动态,定期开展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评估,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强化企业参与评价,建立符合渝北实际的督查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大工作检查、监督、问责的力度,以督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陈乾.加快渝北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研究[J].重庆经济,2013,(6).

[3]刘波,罗琼,孙媛.天津滨海新区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求知,2016,(10).

[4]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acfic.org.cn/gdgsl_362/cqfgdt/201807/t20180730_54733.html.

作者:马丽

民营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篇3: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然而,民营经济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营经济;现状;对策

一、民营经济概述

广义的民营经济是指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1]。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只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力量,具体界定可见如下等式[2]:

民营经济(广义)=国家经济-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

民营经济(广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

民营经济(狭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

二、民营企业现状

1.企业经营相对灵活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虽获得政府的倾斜性支持,但也较少受政府的直接干预,它们大多应变能力强,经营灵活。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产权清晰,风险和利益对称,市场反应灵敏,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通过产品出口,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展国际生存空间,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2.技术创新是关键

在发展过程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了机遇,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但大多数企业还处在艰苦的原始积累过程,更有少数的企业并未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由于缺乏技术上的创新,很多民营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长,更新速度慢,不利于其长期发展。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规模上,还体现在“脑袋产业”和“躯体产业”、“核心部件制造”与“一般部件制造”的差别上。也就是说,我国民营企业更多从事的是“躯体产业”,而发达国家的企业更多从事的是“脑袋产业”。因此,我们应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档次,从“躯体产业”做到“脑袋产业”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3.就业规模直逼国有部门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0年,国有经济单位的职工总数减至近3200万人左右,减小幅度达60%以上。即便如此,调整后国有成份重要骨干企业仍难于容纳这么多职工。到2010年,私营企业吸收的就业总量可达到3454万人。这充分说明私营部门的就业规模在逐步的扩大,其就业规模将超过国有部门。这都说明了民营经济现在的就业规模之大,渗透的领域较广,换言之,民营经济可在众多的领域发展,有着相对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成长中的烦恼”——问题及对策

1.发展环境不宽松

首先,政府部门对民营经济仍沿袭“依权监管”的模式,导致民营投资的关卡多、手续杂、费时长,增大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其次,在“市场准人”上民营经济未享有公平待遇。民营经济在投资立项、贷款支持、人才使用等方面与国有经济、外商经济享有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也很不完善。最后,财税政策有差异。财政经济主管部门在短期内以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由原来为国有经济服务转变到为民营经济服务上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体制上的制约。

综合上述的一些问题,政府应从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与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让企业得到实惠,增强发展的信心。切实帮助民营企业办实事,尤其是解决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

2.人才流失严重

首先,企业内部结构不完善,民营企业人才总量不足,造成人才选拔不畅,。其次,人才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民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常借助于传统的命令式、家族式管理。最后,人才结构不合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制企业,对重要的工作岗位任人为亲,而引进的人才却遭到了排斥,得不到企业的重用,从而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所以,民营企业必须从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采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人才营运管理机制等对策。对企业个性方面的,应由企业改进内部管理体制,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位置;对于企业共性方面的,可与其他企业联合起来,适时互补,加速创新,适应国际竞争,使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3.企业融资较难

中小民营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融资困难现已成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小企业缺乏经验,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是企业融资难的内在原因,而地方性金融融资机构的缺乏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结合融资难的现状,应为其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民营企业信用度,解决信用评价问题,这就要求民营中小企业要不断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建立有效的财务约束机制。最后,可以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建立多渠道的信用担保体系,调动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逐步提高银行的贷款比重。

四、民营企业前景展望

对于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想到取得更大的提升,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仍需不断努力和改进。

首先,应该树立百年企业观念。虽说民间资本追逐利润是正常行为,可以被理解,但是如果过于追逐短期利润,则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要具有做百年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做一个长久性公司,避免短期行为。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充分重视产业的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企业文化,都是值得鼓励的。

其次,民营企业应向国际化新时代迈进。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中国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更应该以全球视野谋划自身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民营企业应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通过产品出口,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展国际生存空间,进而提升产业链价值。

[1]王劲松,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演进:兼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竞争关系[J].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2]周立群,谢思全.中国经济改革30年—民营经济卷[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9页.

[3]李亚.民营企业发展战略[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5页.

王洋(1991.9—)女,辽宁辽阳人,本科在读,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

作者:王洋

上一篇:医疗事故法律鉴定论文下一篇:高校绩效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