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论文

2022-04-16

摘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民营经济不仅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挑战,面临与发达地区在规模、质量等方面的发展差距,也肩负着推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发展壮大内蒙古民营经济,必须要通过进一步优化金融信贷环境、完善政策服务环境、规范监管执法环境、优化支持保障环境,激发和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潜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论文 篇1:

赤峰市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调查和建议

摘要:改革开发40多年来,民营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近年来,在赤峰市政府的带领下,各旗县政府的积极配合协助下,赤峰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较好的成绩。文章通过对赤峰地区的民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发现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及建议,旨在提高赤峰地区民营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赤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赤峰;民营经济;发展;调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也很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并相继出台了很多辅佐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号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助推内蒙经济发展。赤峰市积极响应国家及自治区的号召,在落实原有政策基础上积极展开行动,以实际举措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难题,力争全面激发民营经济市场活力,助推民营企业稳定健康发展。2019年2月18日,召开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了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意见。发展民营经济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例如,融资困难、市场竞争不公平、政府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落后等等诸多因素的存在,阻碍了赤峰市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对赤峰地区多家民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深度访谈、电话咨询等方式调查了解现赤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并针对相关问题和困难提出可行性意见及建议,探究解决问题与推动赤峰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赤峰地区民营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赤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赤峰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赤峰市民营经济取得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探究赤峰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研究对赤峰市一百五十家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调研结果表明:首先,从实地调研的150家民营企业所经营的行业来看,餐饮业、批发业、制造业占据首位,餐饮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赤峰市民营企业的分布区域以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居多,其中红山区分布最多;最后,赤峰市民营企业中60%以上为私营企业,私营企业所占比例最大。尽管赤峰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绩效,然而仍然有很多制约因素影响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准入壁垒,营商环境差

近年来,赤峰市政府致力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及措施。然而,政府涉企服务方面仍存在权本位、官本位意识浓厚,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之间衔接不顺畅,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企业“多头跑”、“重复跑”,监管部门监管缺失,办事不公、以权谋私等现象仍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根据实地调研结果,32%的民营企业认为去有关行政部门办理业务时手续繁杂是遇到的最大困难,24.7%的民营企业认为政府部门仍存在服务差、态度不好的现象,而20%的民营企业认为在办理业务时存在多头跑的严重现象。根据调研结果表明150家赤峰民营企业中29.3%的民营企业认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是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的最大困难,28.0%的民营企业认为市场要求过高及20.7%的民营企业认为资金要求过高是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的最大困难。

(二)融资难,难融资

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资金问题一种困扰着经济发展。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自我筹资、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仅靠自身筹集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但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信誉意识差等原因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贷款难,使得企业很难扩大发展规模,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调研结果表明,有62.4%的民营企业认为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中小企业融资更困难(21.3%)、融资渠道窄(18.7%)、直接融资困难(16%)是造成融资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此外,银行信用审查过于严格(28.7%)、银行贷款手续太繁琐(24%)、难以直接融资14%是企业在融资时存在的最多问题。31.3%的民营企业认为政府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29.3%的民营企业认为政府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過程中应该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三)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薄弱、创新意识不足等原因无法吸引优秀技术人才,造成人力短缺、优秀人才流失等现象严重。根据对150家民营企业调查的结果表明,33.3%的民营企业认为人才缺乏造成科技落后,26%的民营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而企业的核心技术来源主要靠引进和模仿,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研究技术人员和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此外,50%的民营企业认为本企业的创新水平只趋于一般水平,27.3%的民营企业认为本企业缺少创新精神。此外,由于高科技人才很少光顾民营企业导致民营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而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

(四)社会对民营经济存在偏见

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可以给民营经济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可以助推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民营企业家承受了很多不应有的偏见,严重挫伤和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力。由于很多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薄弱、技术力量低下等原因很难与国有企业、大企业、外资企业竞争,创业环境艰难,民营企业家创业困难重重。在加上有些民营企业,缺乏长远意识,战略目光短浅、偷税漏税、作假帐等现象猖獗,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民营企业的整体形象及信誉。

三、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改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实现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推动民营企业发展非常重要,这需要确保企业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权利平等,还需要遵守法规、诚实守信。改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们需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简洁化,政府要完善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禁止对各种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做法和不公平行为,突破行业垄断壁垒。加大宣传力度,健全民营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整合并及时更新有效信息,实现服务资源共享化,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智能化、高效率、网络化服务。

(二)破解融资难,难融资

实地调研发现,对于赤峰市民营企业来说,融资难、贷款难仍然是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首要困难问题。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一般呈现出用资时间短、数量小、频率高、用资急等特点,这就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扶持和协助民营经济发展时,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的特点开发出合理有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了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赤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增强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信贷服务,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同时,针对金融市场中第三方信贷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监管力度和惩戒措施,严厉打压不正当融资行为的交易及其他高额利润融资行为,减少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完善与健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法律制度及融资体系,对中小银行要大力支持,鼓励和支持银行创新担保方式,降低信贷门槛,提高银行信贷的功能和机制,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难融资的现象,营造良好稳定的融资环境。

(三)积极引进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大部分民营经济由于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也很难形成自己的创新团队,营造健康先进的科技创新环境对提高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辅助,科技创新更离不开人才。为了营造健康先进的科技创新环境,应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完善人才引用机制,健全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同时,还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税支持,完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产学研一体化是赤峰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民营企业于高校、研究院所、科技机构直接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各机构之间的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创新的能力的效率。

(四)塑造民营企业自身信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市场交易中,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忠实的顾客和更好的合作伙伴,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民营企业应立足于长远发展,增强诚信经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并营造良好口碑,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提升企业信誉,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星级评定、设立服务监督热线等方式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服务机构绩效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还可以通过公共关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来提升企业自身形象,树立良好公众形象,提高企业声誉。

四、结语

近些年来,赤峰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客观的成果。市政府也在积极努力的进行招商引资、扩建物流园、辅助中小民营企业创业创新等打造更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赤峰市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辅佐,民营企业不仅需要整合企业自身的内外部资源,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自身信誉度,提高创新核心竞争力,还需要积极拥护和响应政府相关政策及规定,以政府制度创新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从而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及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包钢轼.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产业经济,2015(23):32.

[2]范芬兰.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5(32):11-11.

[3]林鲁宁.浅析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2):46-47.

[4]罗宗贤.浅析现代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2017(02):128-129.

[5]童有好.营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9(04):52-58.

[6]王晓明.内蒙古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01):35-37.

[7]王宵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营销界,2019(03):86.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赵娜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论文 篇2:

新时期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民营经济不仅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挑战,面临与发达地区在规模、质量等方面的发展差距,也肩负着推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发展壮大内蒙古民营经济,必须要通过进一步优化金融信贷环境、完善政策服务环境、规范监管执法环境、优化支持保障环境,激发和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潜力。

关键词:民营经济 发展质量 环境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目前,民营经济占到全区市场主体总数的97.6%,直接创造了全区58%的城镇就业、63%的生产总值、70%的税收收入、75%的外贸进出口和9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成为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下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的主力军。

一、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自身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1.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普遍较弱。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187.3万户民营市场主体中,私营企业仅为36.37万户,占比不到20%,远低于东部沿海民营经济发达省份私营企业在市场主体中所占比例,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有2217家,占全部私营企业的千分之六。此外,全区民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只有617万元,且较2017年下降了近12万元。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内蒙古只占7席,数量上仅为浙江、江苏的8%,山东的9%、广东的11%,也落后于河北等周边省份。内蒙古上榜企业中只有2家进入前100名,7家上榜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尚不足浙江省上榜企业的9%、广东省上榜企业的8%。

2.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较低。目前全区民营市场主体从事第三产业的超过85%,大量民营市场主体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的传统服务业当中,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当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实体偏少,2017年全区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中从事第二产业的仅占6.86%。结构偏重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全区民营企业100强中能源、建材、化工企业占比53%,前20强中能源重化工企业占比更是高达70%。此外,科技创新十分薄弱。全区民企100强中,尚有35家完全没有研发人员。100强企业平均专利拥有数不到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平均水平的6%,国内外商标注册数不足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3.区域布局差异性较大,极化现象明显。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极不均衡,“西强东弱”格局十分明显。蒙东五盟市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区的四分之一。蒙东地区民营经济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普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最低的兴安盟仅为32.3%。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的5个盟市中,仅有通辽市位于蒙东地区;民营经济增速超过6%的地区中,蒙东地区也只占1席。全区民营企业100强中,蒙东5盟市12家企业上榜,其余88家均集中在蒙西地区,其中呼包鄂三地就占據了57家。

4.民营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减弱。一是反映在规模和增速上。2018年上半年,全区民营经济在生产总值中占比进一步下降,降幅达2.8个百分点。1-10月,民营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低于全区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更是出现了-20.9%的“断崖式”下滑。二是反映在头部企业成长性方面。内蒙古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已经由“十二五”末的12家下降到目前的7家。三是反映在质量效益上。当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为78.6%,但利润只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57.4%。2018年前10个月,在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略有收窄的情况下,民营规上工业企业亏损户同比新增68家,占全部亏损规上工业企业的82%,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加9.2亿元。

5.转型升级步伐较为缓慢,存在隐忧。目前,全区民营企业100强当中以煤炭开采、洗选、炼焦等为主营业务的上榜企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全部企业的44%。伴随去年以来能源重化工行业的回暖,传统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惯性进一步增强,区内相当一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又回到了之前“挖煤卖煤”、依靠资源溢价生存发展的老路上来,以现代能源经济为目标方向的延伸加工和拓展升级十分缓慢。同时,内蒙古民营经济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民企100强中,仍有近四分之一属于家族控股企业。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沿用作坊式管理和家族式经营,不少企业不重视完善财务、统计制度, 也没有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这不仅加大了获得贷款的难度,也限制了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进行直接融资的机会,有的甚至因此无法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二)外部发展环境亟需优化

1.融资难、融资贵状况有所加剧,困难增多。一个时期以来,受政府、民间投资“双下降”及宏观监管政策变化影响,内蒙古信贷环境偏紧,民营企业融资方面的困难愈加突显。部分全国性银行总部对内蒙古传统优势产业执行限贷、停贷的“一刀切”政策。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全区金融机构共有1338人被内部问责,60%以上是因贷款出现风险被处分的一线信贷员,区内金融机构存在不愿贷、不敢贷的现象。截至10月末,全区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030.5亿元,仅全部贷款余额的35.8%。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内蒙古民营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资金利率普遍在基准利率的30%以上,从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贷款综合成本基本在基准利率4倍左右,融资到位一般情况超过1个月,最长达到半年。通辽科尔沁牛业作为年销售额近20亿元的大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仍然无法从银行获得足够贷款,至今仍有4亿资金缺口。赤峰伊品生物由于缺乏融资,原料收购季往往只能依靠第三方代为收储等变相高利贷方式开展经营,综合借贷成本在30%以上。大量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只能通过民间借贷、P2P平台甚至信用卡套现获得周转资金。

2.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升,负担较重。2018年前10个月全区民营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77.1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02元;而同期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为77.1元,同比下降0.2元。据有关部门近期对全区1500余家小微企业开展的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均反映经营成本上升,65%的受访企业明确无意扩大经营投资。此外,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苜蓿、豆粕等饲草料以及乳清粉等原材料实际关税成本大幅增加,给饲草料种植、畜牧养殖、乳业加工等领域企业带来了实际困难。阜丰生物等部分企业也遭遇了输美订单大幅下降、出口运价翻倍的不利局面。在“营改增”、社会保险费征收等环节,也不同程度存在着给住宿餐饮、种植养殖等领域企业增加实际税负的现象。

3.微观政策和服务环境不佳,制约较多。调研中发现,内蒙古“放、管、服”衔接不畅的情况仍比较突出。工程项目审批还存在流程繁琐、时限较长、便利性不高的问题,诸多要件审批权限不匹配,有的前后关联项分属自治区、盟市、旗縣三级,企业办事需多次多地多部门往返。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监管部门多头检查、简单执法、“一刀切”关停企业的现象仍然反映强烈。一些地区政务诚信状况不佳,在招商过程中对民营企业大开“空头支票”,企业垫付工程款长期得不到支付。部分盟市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助保贷”业务贷款条件较为苛刻,企业需先预存贷款额50%的抵押存款才可以办理贷款。一些地区在民营教育、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平等待遇。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及其所辖事业单位对能评、环评、安评、稳评、水评等中介事项和服务存在隐性的管控和垄断。

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持续壮大的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金融信贷环境

1.继续稳定重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纾解企业股权质押、流动性困境等中短期风险。加快设立并实际运作自治区企业纾困发展基金,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支持重点民营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化解风险、稳定预期,逐步降低股权质押比重。同时,积极完善纾困资金的市场化退出方式。加快运作内蒙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过桥融资工具和内蒙古再担保公司应急融资担保工具。加强与光大、民生、农业银行等机构总行协调力度,积极推进博源集团、黄河能源科技、瑞盛新能源等民营企业债转股项目早日运作。

2.加大协调力度,形成扩大民营经济信贷总量的政策合力。协调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充分利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推动驻区金融机构扩大对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积极向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全国性银行总部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争取将能源、重化工等内蒙古传统优势行业调出部分金融机构总部的信贷政策的“负面清单”。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内蒙古主导产业,扩大“伊利贷”等围绕龙头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轻资产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信贷模式。加大力度,协调监管部门尽快制定差别化监管和考核机制,尽快建立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尽职免责的相关机制办法,探索建立银企之间激励相容的互动关系。

3.健全壮大区域性融资担保体系。整合自治区农担公司等国有担保、再担保机构,建立机构网点能够真正覆盖全区的普惠性融资担保体系,争取承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更多额度支持,专项用于内蒙古中小微企业、三农三牧、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担保、再担保,进一步放大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债券、股权融资的信用增进和担保服务。

4.努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在继续加大落实“企业上市挂牌三年实施计划”的同时,建立自治区涉及监管、服务部门联合发力的有效机制,加大对重点拟上市企业支持力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赛科星等本土科技型民营企业抓住上交所设立科创板的契机实现上市。在继续推进交易所企业债发行工作的同时,加大政策宣传推介和培训力度,帮助更多的民营企业规范财务制度和管理机制,培育一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完成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充分利用短期融资券(SCP)、中期票据(MTN)、中小企业集合票据(SMECN)等工具开展直接融资。

5.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促进民营企业融资方面的能动性和重要作用。在自治区层面建立统筹机制,鼓励、推动各级政府立足本地区实际,深入研究民营经济发展信贷需求,综合分析比对工信、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掌握涉企信用信息,精准识别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统一向金融机构机构推送优质项目、优质企业参考信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为民营企业增信。进一步推广“银税互动”融资模式,扩大以企业纳税信息为基础的信用贷款发放规模。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环境

1.进一步强化政务诚信建设。以政务诚信的提升稳定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预期。开展欠款清理专项行动,各级政府要梳理拖欠民营企业债务、形成台账清单,结合化解政府债务相关工作,明确偿还计划和期限,按照合同约定等清偿解决拖欠民营企业款项问题。建议责成发改、工信、财政、国土、司法等部门联合成立工作组,对各级政府作出的招商引资承诺事项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查并定期梳理汇总,按照“谁承诺、谁兑现”原则,加快兑现,定期消号;对自治区本级各部门、各地区已经出台的各项涉企政策及配套措施开展自查和审查,对其中未落实的按照“谁制定、谁整改”的原则限时整改落实。将政府履约守诺情况纳入考核体系。

2.将优惠落到实处,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近期中央密集出台的降低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延长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等一系列减税降费的措施。建议自治区税务部门建立民营政策落实的评估、督查长效机制,将免征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适用税额标准、降低货运车辆车船税适用税额、提高房产税从价计征减除等自治区针对民营经济的税收优惠在基层实际工作中落到实处。

制定《内蒙古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比照其他省区做法,全部取消自治区立项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规定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有关标准下限执行。大力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降低部分项目收费标准。推广包头稀土高新区“中介超市”经验做法,深入推进中介服务去行政化。持续扩大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加快推进增量配电、输配电价改革等试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延续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费率、返还不裁员、少裁员企业失业保险费等政策,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困难民营企业办理社保费缓缴、延缴及免滞纳金手续。

3.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精简审批事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的工作方案》,实质性减少、取消并同步下放工程项目建设相关审批环节。加快复制先进省区成熟做法,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企业投资项目职能部门代办制,建立并联审批、多图连审、限时验收等新机制。尽快开展企业投资项目的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推广乌兰察布“先建后验”项目管理试点经验,允许企业在获得用地后对原前置审批事项作出承若,经备案后开展建设,最大限度加快项目落地。

4.实现真正公平准入,竞争中性。由自治区法制工作部门牵头,建立涉企政策公平性审查机制,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政策制定源头确保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類市场主体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严禁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为民间资本、民营机构设置各种障碍。

(三)进一步规范监管执法环境

1.进一步完善涉企执法检查方式和程序。制定全区统一的行政涉企执法检查事项清单,规范涉企执法事项。明确涉企执法检查批准流程,执法检查主体要在经得同级政府同意的批准同意后开展执法检查。借鉴出入境联检部门联合查验相关经验做法,整合内容相似、流程互不干扰、方式相近的检查事项,探索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对同一市场主体的多个检查,原则上在同一时点开展并一次性完成,让广大守法经营的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少受干扰、不被折腾。

2.严格规范涉企业执法检查行为。除查处投诉举报、开展大数据监测、办理转办交办案件或国家及上级部门有明文要求等情形之外,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开展执法检查事项,全部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进行。推动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监管领域实际情况,合法合理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执法检查主体下达关停企业处罚决定必须经过同级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双重审查同意,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杜绝因单个企业环保、安全问题,全行业或区域性同类型企业全部关停整顿的简单粗暴执法方式行为。严禁相关地区在没有制定合理补偿方案前,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手续完善的企业采取强行关停措施。

3.加强市场监管,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方式。以现有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打通市场监管、药监、商务、税务、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信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风险分类监管等事中事后监管工具,建设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创新模式。借鉴广东等地区成功经验,制定自治区信用监管联合奖惩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建立实施市场监管“红、黑名单”制度,将企业信用信息嵌入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审批等流程,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进一步优化支持保障环境

1.建立健全政商互动良性机制。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者政府主要领导与民营企业家定期协商交流机制。制定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解决“不敢亲”“不愿亲”的问题。完善全区统一的行政决策程序,健全企业代表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相关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各级领导干部用情、用力,让各项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能被感知、有温度、见效果。在自治区级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五四”青年奖章评选中向民营企业家倾斜。鼓励优秀民营企业家在符合条件的相关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兼职。

2.推动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创新升级发展。在全区范围内遴选一批高成长的中小民营企业,在政策服务、有关项目资金支持、奖励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强化对小微企业上规模、个体工商户转型企业的服务支持。比照上海、浙江等地相关做法,对“小升规”后企业补缴社保费可暂缓征收滞纳金;“个转企”后应利用国家关于企业所得税、教育附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会经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给予最大限度的税费减免。在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年度采购预算总额中划出一定比例面向中小微民营企业。

3.健全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民营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政策信息服务。以本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盟市、旗县两级民营及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建设,贴近本地区民营及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宣传、需求调研等服务。学习江苏、广东等地经验做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放中小微企业服务券等方式,对中小微企业购买人才培训、技术工艺创新、管理咨询等服务给予补助。学习浙江省经验,开展常态化的本土民营企业家和“企二代”能力素质培训。完善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深化与央企合作,“搭船出海”参与“一带一路”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康伟

作者:洪冬梅 刘潇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论文 篇3:

经济新常态下鸡西市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民营经济是一个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本文从鸡西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入手,分析了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促进鸡西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营经济;经济新常态;产业集群

一、鸡西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发展态势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兴衰,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调查发现,民营经济在鸡西市经济发展中已占据重要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实现持續健康发展。2016年鸡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8.4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8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25.8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207.8亿元,增长6.2%。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1.7亿元,比上年增长6%。2016年,鸡西市市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出占全市GDP的50.3%,同比增长14.4%,占全口径税收的76.2%。

二、鸡西市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规模偏小,经营集约化程度低

鸡西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营企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集中分散在技术含量较低,且资源依赖和粗加工企业比重高达50%以上,科技含量不高,精深加工产品少,难以形成优势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虽然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快,如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但是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多数分散的民营企业意味着整体竞争力较弱,产能不集中,且相互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合力,分工效应难以形成,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聚集效应的优势尚未显现出来。

2.人才资源匮乏制约民营企业发展

人才短缺是阻碍鸡西市民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2016年年末,鸡西市户籍人口中18岁-59岁人口比2011年减少11万余人,而18岁-35岁人口占总减少户籍人口的66.4%,青壮年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每年输出人口大于输入人口,导致劳动者供给相对减少。在调查中还发现不论是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分布,还是职称结构和技术等级形态,均呈现出低端化。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状况经常处于人才难求且人才难留的情况。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地域偏远及待遇不足,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且经济不景气也加速本地高级技术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对人才培养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制度保障,民营企业人才归属感得不到有效提升,致使在企业内部难以全面发挥人才的推动作用。

3.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鸡西市民营企业大都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产品档次较低,附加值不高,缺乏品牌效应及知名商标。部分领导者由于意识落后,存在短视且缺乏前瞻性的能力,导致民营企业固步自封,追求眼前利益。从总体来看,鸡西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存在“意识不强、创新不多、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表现为:一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因创新的成果在短时间内难以呈现价值,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内涵关注度不足;二是具备核心竞争力发明专利数量少,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三是大部分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企业和员工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4.金融信贷支持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鸡西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融资渠道狭窄,信贷政策偏紧等问题都增加了民营企业融资难度。民营企业直接贷款十分困难,因其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商业银行为规避信贷风险,通常不会为民营企业发放。间接贷款又要求民营企业必须提供担保物、抵押物,现在尤其缺少直接适用于民营企业的担保机制。而民间借贷基准利率往往是商业银行的数倍,致使企业不堪重负。同时,上市融资标准对于民营企业门槛较高,因民营企业自身的资信等级、管理基础薄弱和担保机构方面等原因,导致鸡西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

5.政策助力不足

本市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政策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约,根据民营企业行业和结构特点尚缺少具有针对性强的政策及措施。政府在技术创新、信息咨询、信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促进鸡西市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1.积极打造特色经济,重点发展产业集群

鸡西民营企业可以利用当地珍贵的资源,在特色产业中充分发挥优势,抓好抓实特色产业,还可将发展民营经济与构建鸡西特色产业体系充分结合。首先,应围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着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满足当前市场的健康化诉求,大力发展涉农民营经济产业;其次,民营经济可以依赖独有矿产资源发展特色工业,如发展煤、石墨等优势原材料精深加工,并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最后,民营经济根据地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弘扬及传承历史文化,如积极参与鸡西肃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加工制作区域特色旅游商品,打造黑龙江东部特色旅游亮点,通过旅贸牵动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重点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与辐射作用,使企业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带动、相互支持的配套发展,不断增强鸡西地区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应在鸡西地区积极鼓励建立、重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如生物、新材料等,民营企业以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为纽带,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部资源进入集聚区,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产业合理布局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市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加快人才培养,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专业化人才是民营企业争夺的重要目标之一。积极优化人才政策首先是建立与完善优质人才发掘、引进、使用、保障等机制,吸引高级创新型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加盟民营企业,坚持引资和引智并重,还需重视企业内部人才选拔、考核、培训、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其次是完善培育创新人才激励制度,如采取工资、奖金、股票期权、年假、旅游、疗养等多种激励方式,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充分利用鸡西本地高等本科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培训企业急需的实用人才,院校每年通过调研民营企业诉求,制定出符合当地民营企业的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差别教育方式,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并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家族式管理定式,推广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时构建人才资源平台,为民营企业聚集、储备各类新型实用人才,聚合人力资本,为企业成长带来持久竞争力。

3.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地标品牌

目前,鸡西市还处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阶段,主要应围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重点优势领域,强化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引导创新要素向民营企业汇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推进,为民营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孵化、检测、融资、信息、技术、管理、培训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主动地重视科技创新投入,把民营企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驱动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路径。同时,要实施激励制度,提高企业和员工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及时把科研成果、专利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将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服务和保护,汇聚创新资源,构筑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打造知名品牌,可聚集一个行业,带动一方经济,如东阿阿胶、西湖龙井、贵州茅台等。鸡西地区可以将独具特色冷面辣菜、粗粮、坚果等有明确地理标志的产品进行品牌构建及品牌输出,向消费者积极传递自身的品牌内涵和价值,创造出鸡西区域的特色产品,成为宣传地方的名片,进而带动当地其他品类的关注点及销售量。因此,创建和发展地标品牌产品是鸡西民营企业实现其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4.加大财政扶持和融资服务力度

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可设立专门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信用担保、服务体系构建等。支持民营企业以租赁融资、股权融资、信托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企业联户担保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加快信贷管理制度建设、金融产品和抵押方式的创新,提高放贷规模,简化担保程序,提升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质量。政府对金融机构发放给民营企业的贷款按增量予以适度补助,对民营企业不良贷款损失予以适度风险补偿,建立奖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增加担保贷款的积极性。创造多元化、多层次企业融资渠道,创新政银企合作方式,积极发展一批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助力。

5.切实提升政府服务新水平

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应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优化政策环境,降低行业审批门槛,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条件,深化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率。在政策制定上应当明确企业获得政府奖励和扶持的标准和细则,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取消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限制。搭建民营企业服务平台,如搭建政策法律平台,为本市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法律援助及管理咨询,如利用互联网思维构筑推广当地产品营销的电商平台,进而吸引来自八方的客源将产品推向全国及至全世界。

参考文献:

[1]曾春花.貴州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4,(6):223~226.

[2]张志超.关于新常态下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5):42~44.

[3]陈建辉.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7,(6):47~49.

[4]谢红,唐雨虹.西藏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6,(23):56~57.

[5]吕翔.新常态下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基于贵州毕节试验区的调查与分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5,(5):20~23.

作者简介:张微(1981- ),女,黑龙江鸡西人,本科学历,讲师,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颜文杰(1982- ),女,黑龙江鸡西人,本科学历,讲师,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张微 颜文杰

上一篇:公民法律意识分析论文下一篇:安全专业水平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