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从慕课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等角度,提出线上线下结合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措施。【关键词】慕课计算机课程改革一、慕课的运行模式分析(一)慕课的发展历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 篇1: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摘 要】为培养新时期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在高校内开展计算机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行动上的共识。论文简述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和来源以及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基础,并具体阐述了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旨在有效提升新时期大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性,为推动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提供基本的思路参考。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1 引言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生产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社会竞争,积极推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主要高校引进计算机课程后,我国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数次变动,每次教学体系和结构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人才,进入21世纪后,计算思维这一理念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将计算机课程培养的目标从“认知技能”向“能力开发”做出转变,西方国家也迅速地将计算思维作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单元列入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在市场和人才的综合竞争压力下,开展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人才竞争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计算思维的内涵

计算机技术起源于二战期间,最早的计算机重达数吨,其计算能力相比现在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计算机技术发展更多体现在软硬件上的突破,其计算系统的基本原理并没有产生大的变化,总体上还是围绕着二进制等一系列思维体系进行发展。二进制的本质是0和1,通过复杂的逻辑变换和运算差异,形成集成化的思维体系,也是计算机系统构建的基础。在二进制的模式下升级为各种程序和动作指令,可以理解为将简单的基本动作进行重做和复杂规划来实现多元次序的过程,程序也就是指令的集合,是计算机一切复杂功能得以实现的软件基础,“程序化”思维正是在计算机技术演变过程中,由机械程序反哺为人体思维的一种体现,是计算思维的核心部分。“递归”是计算机理论下特有的算法,在递推逻辑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通过有限的逻辑达成无限功能的一种思维方法,本身是计算机程序的一种逻辑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递归程序的思维内核也被人挖掘为计算思维,在元素推理及前端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1]。

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多门学科相融合,形成了许多分支的融合性思维,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分支树,产生了层次分明的思维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多维互联网以及未来的智慧网络层次,也被称为互联网思维,这种具备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在非计算机领域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在算法方面,计算机系统的规则为集合的设计和算法融合提供了多种方案。算法在计算机系统内的位置犹如灵魂之于人体,它是计算机软硬件结合的纽带和桥梁,算法逻辑上的突破也是计算思维研究的重要内容。除算法外,系统是计算机软件的载体,是赋予计算机功能展示和结构完整性的基础,计算思维在系统中的表现是化繁为简,通过整体性的优化,使软件的各部分取得联系,保障结构功能的各种特性。

3 大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计算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认识,同时为非计算机领域提供着运营或设计思维上的帮助,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自从人们对计算思维的认识从一种技能转变为能力后,推行系统化的计算思维教学已经成为各国积极推动的一种共识,在北美,为适应行业发展,培育全方位人才,在高校联盟和联邦政府的主导下,多个州的公立大学已经将计算思维列为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必修单元,同时从技术和思维两个方面对计算思维的算法和逻辑进行传授,旨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为未来潜在的行业竞争积累人才。在欧洲,多个国家将计算思维同工业4.0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的潜在方向,德国和法国已在2011年后全面开展新时期“计算机课程”改革计划,编制全新教材用于计算机思维和逻辑的传授与普及,同时加入了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方向规划与原始宗旨的探讨,将计算思维总结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产生的理性思维,对编程算法和跨行业结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起步较晚,但教育部在多所高校和专家的联名致信下终于开展了关于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新时期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可行性研讨。在陈院士带领下,我国在2010年也同步开展了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在九所985重点大学展开试点教学,其中计算思维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受到了业内的一致重视。

4 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路

4.1 改革的内容

在21世纪,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互联网、软件编程、硬件知识等都作为常人难以理解的高级知识而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年这些看似复杂和生僻的原理,现在已经变为简单的常识,这说明看似高深的专业知识并不具有普及意义,除计算机系的学生外,多数人对所谓的高新知识并没有掌握的必要,但实际上,计算机技术发展背后蕴含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思维却永不过时,他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提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因此,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也要遵循思维优先的原则,在开展改革之前要明确进行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意义。包括:①如何看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②通过算法推演揭示计算思维的优势和核心理念;③尝试用计算思维去解决问题;④深化研究潜在的问题,提出具象化的解决方案,并据此推导出计算思维的方法论。改革之前要明确计算思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并根据其结构特征设计出符合体系要求的,利于學生接受的课程[2]。

4.2 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推行改革的步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材的编撰与相关问题的探讨;二是围绕在新时期的高校环境中教学体系的建设。在研究体系建设前,我们可以先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例如,美国作为较早开展计算思维普及和教学体系建设的国家,最初在推行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将计算思维的相关知识列为教学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全方位的理论建设,但通过实际教学成果反馈研究发现,由于计算思维涉及的概念和理论相对冗杂,在短时间内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推广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进行教学体系建设之前,要首先进行哲学层面上对计算思维的内容讨论。比如在以计算思维进行一次纠错和方案分析时,要首先思考该技术如何通过建模来进行表达,即一种合适的方式去计算和解决问题。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导向开展的内容试点,所以对计算思维的概况不仅要体现在程序和原理上,还要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思维的理念和内涵。

5 结论

计算思维的养成实际上是一种能力进步的体现,随着世界各国愈发重视对计算机人才思维能力的培养,未来的人才竞争将从计算机领域延伸到多元化全方位的技术和能力竞争,因此开展围绕计算思维展开的高校课程改革要尽快落实。在大数据和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加快教材编写,推动模式创新,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应对时代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正确道路。望本文能得到相关院校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使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发挥更多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磊.浅析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20):10050-10051.

【2】周海山.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信息系统工程,2015,26(11):151-151.

作者:张金辉

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 篇2:

慕课发展与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分析

【摘 要】本文从慕课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等角度,提出线上线下结合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慕课 计算机 课程改革

一、慕课的运行模式分析

(一)慕课的发展历程。慕课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MOOC的中文直译,这是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式的课程模式。自从2008年在美国高校开展以来,从一开始只有2000多人注册第一门慕课,再到后来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在美国创立的慕课主要在Udactity、Coursera等几个平台上运行。直到现在,慕课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同时,慕课课程也开始在欧洲、亚洲等区域逐渐蔓延和发展,并且慕课的学习形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中国引进慕课的时间是2012年,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知名高校也加入了慕课的队列。国内高校加盟国外慕课平台,例如北京大学加入Coursera和edX等平台,随后国内的高校又开始尝试开发属于自己的慕课平台。由此,我国的慕课发展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从引进学习到自主研发的阶段。我们通过总结慕课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从2008年慕课在美国诞生以来,过了短短的4年之后就开始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加入和改进,其中就包括了欧洲国家和中国的各大高校。

(二)慕课的运行模式。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教授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基础将MOOC分为了以下的三类:通过分析行为主义的xMOOC,分析任务的tMOOC,分析关联主义的cMOOC。目前,xMOOC主要保留了课程简介、考核方式、随堂测试以及教学大纲等几个基本要素,其中结合了主流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模式。所以,xMOOC也可以说是当前阶段全世界普遍和流行的“慕课”形式,所以本文主要就xMOOC的学习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

慕课的几大主体主要有慕课的教育资源、学习者以及教师等,而课程学习中心作为检验学习程度的主体,也是作为慕课课程的灵魂在支撑着整个慕课的课程平台。课程平台需要后台工作人员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不定时的信息更新来吸引学习者的加入,比如工作人员需要将慕课课程信息以及学习要求和学习条件进行具体说明,并且将这些信息明确地放在课程中心的平台上。教师则主要负责将整个学习的中心平台进行选题、观点等课程内容的实现。注册学习者则主要就媒体工具进行课程学习,未注册学习者则一般通过后台工作人员作出的课程简介来选择和浏览。在该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通过在线或者是线下的互动和引导,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也就推动了整个学习进程。学习者则可以通过观看课堂视频,完成随堂测试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形式,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进而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注册学习者则主要通过多媒体工具来获得学习资源,并且开始将网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课程学习和网络信息趣味性的完美结合,还能够通过分享当前的学习进度来获得极大的鼓励。

二、慕课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一)树立“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理念。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中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具有不同的计算机使用频率和基础,所以计算机课程的教授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在考虑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该对一些计算机使用频率较高和计算机使用频率较低的学生进行区分教学。由于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经常使用到电脑,于是我们就应该对这类学生采取点到为止的教学模式,通过抛出一个问题来启发基础较好的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学习。而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电脑的频率较低,对计算机不是太了解,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合适的教学模式来对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材施教。如果在面对面的课堂上没有能够达到学习要求,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慕课平台的运用,这也是当前计算机课程改革教学的重点内容。基础较弱的同学能够通过反复观看网络课程来达到计算机学习的要求,而基础较好的同学也能够通过慕课平台的学習来获得更优质的专业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其他涉及到使用计算机却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者来说,他们还需要熟练掌握PPT的操作和演示,从而在产品展示或者实际工作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而对于一些广告策划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掌握一种PS技术,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图片编辑和广告设计等。慕课平台的运用也就启示着我们可以将各个不同专业的专业知识放到网上,从而能够让非专业学生学习到专业的优秀知识。通过在网上与一些志趣相投的网友进行探讨和研究,能够实现共同学习的目的,从而也就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二)落实课程改革。慕课平台的发展也就预示着未来互联网的学习有较大的前景,也为课程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和评论分享的方式来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与复习。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同时我们还不应该忘记在慕课中增加线下互动的要求。例如,我们可以将一些任务布置到线下,从而要求学习者通过走出网络才能完成学习要求。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慕课平台应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学形式与模式,考核与评价以及课程规划。

现阶段的高校计算机慕课平台课程包括了学科主干课程:操作系统、程序编程、Web开发、软件测试以及图形设计等若干个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整合这些线下优秀的课程资源,从而发展成优秀的线上资源,从而实现在线下达不到的教学需求。我们在使用慕课平台的时候,还应该筛选出适合在线学习的内容和资源,从而制作成适合在线观看的视频或者是资料,以便学生进行资源的自取以及自学。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对教学大纲的调整。线下的教学大纲在慕课中可能难以实现,所以我们需要将一些课外的学习知识加入到专业知识的线上教学中,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浏览的专业学习网站和论坛,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由此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我们在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慕课平台的基础外,还应该对教师素质提出一定的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些书本之外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和提升素质,从而保证慕课平台能够有效地运行。除了对教师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和进阶之外,还应该通过为学习者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料和理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坚伟.慕课发展与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0)

[2]王健庆.MOOC时代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3)

[3]邵忻.关于慕课理念影响高校计算机课程发展的探究[J].时代教育,2015(23)

(责编 丁 梦)

作者:胡钟月

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 篇3:

“互联网+”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 “互联网+”是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所在,随着近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与教育进一步融合,对教育内容、形式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探究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发展策略,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能为当前教育带来的变化,也要准确认识到当前教学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而从教学内容更新、课堂的拓展、评价工作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展开更新。

[关 键 词] “互联网+”;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在许多教学观念中,计算机教学应当是走在教育信息化前沿的内容,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后力不足之处反而逐渐暴露出来,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调整实现改革。本文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现状,探究“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发展策略。

一、“互联网+”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大时代发展为传统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新变,具体到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可以发现如下的新变:(1)带来了教学内容的新变,提出了许多教育学习的新课程。中职教育紧扣时代潮流,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因时而异,及时更新。在“互联网+”时代下,出现了云计算、大数据、云存储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以往没有的,但是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理应进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2)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更新,“互联网+”也同样为中职计算机课程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优势,第三方教育网站、丰富的微课资源、形式多样的资源平台等,这些内容都是以往课堂所不具备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丰富学校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也为中职学生自主学习、未来进一步发展等提供了途径。(3)转变了师生交流的方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主要依赖于见面、讲课等,而受到课程安排的限制,尤其是当学生进入实习阶段,与学校的任课教师交流就很少了,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随时交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微信、QQ、班级群、朋友圈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更新慢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尽管“互联网+”时代带来了许多教学工作的新变,也使整个社会发展更新变化加快,许多内容快速出现,就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而反观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工作,存在明显的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内容更新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更新缓慢,教材的更新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审核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之后,实际上社会需求已经悄然发生了新变;(2)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在每一个年级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设定好了,期间很难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资源并未融入课程体系中,由此学生的就业观念还需要及时进行更新。(3)在教师方面,由于学校教师更多的是为了授课而不断地备课参与研究教学、科研工作,却忽视了到生产第一线去走动,由此会出现一定的消息闭塞、与社会生产相背离等情况。

(二)未对资源进行整合

前文已述,“互联网+”时代已经将大量的资源带入课堂中,此时虽然为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是也有着诸多不足之处,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薄弱,教师缺乏自觉整合资源的意识,往往任由大量的网络资源涌现到学生的眼前,但是却忽视了这些资源本身就是良莠不齐的,如果任由学生自主选择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旦遇到不合适的资源,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部分教师存在直接借助于网络资源教学的习惯,虽然这部分资源已经被教师优中选优,但是却忽略了与班级学生的结合,缺乏对资源的创新。事实上,结合班级学生特点的资源建构与创设才是推进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对资源整合能力薄弱,也表现在对新的课程内容吸收的问题上。前文已述,“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课程的变化发展十分快,发展空间也进一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将新的资源、新的理念带入课堂,及时将教材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剔除掉,很难实现教学工作的发展,而这恰好正是当前教师的薄弱环节,既缺乏这样的意识,也缺乏实践的经验。

三、“互联网+”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策略

(一)利用“互联网+”优化课程资源和内容

在“互联网+”环境之下,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资源的更新与发展,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能够对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与整理,在“互联网+”大时代下,大量第三方平台的资源出现,成为教师教学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有效弥补了中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不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具备资源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将一些较为优秀的资源带入课堂中,实现教学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要主动进行资源的重组、设计,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发展方向等进行优化与整合,实现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及时对当前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发展。

2.与互联网环境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接,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许多企业出现了对订单式人才模式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借助于这些订单提供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观察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补充,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真实案例操作等多个方面,全面完成教学工作。

3.引入O2O教学模式,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在当前互联网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及时关注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对教材中不合时宜之处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补充。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多内容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而这些教材中的理论知識往往时间较久,随着教材发展更新慢、中规中矩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发展,以最新的理论去更新传统教学内容,以教学的发展组织学生的成长,是当前教学工作发展完善的关键所在,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延伸。在“互联网+”时代下,课堂教学不仅内容发生了更新,在形式与状态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互联网+”状态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时间上,学生可以实现随时学习、随地学习,在空间上,打破教室的限制,即使在实习中,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师生的交流,进而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更新与结合。

(二)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下课堂教学开放与创新的代表所在,其形式多样、内容短小精悍,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随时学习、随地学习,将学习工作便捷化,符合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正是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内容较为紧凑,便捷性强,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创设微课的工具,教师为学生创设微课也较为简单[1]。

在课前运用微课实现预习,教师将微课资源提供给学生,辅助学生的预习。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此时教师借助于微课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实际情况下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在形式上较为简短,能够激发学生完成预习的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的耐心,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恰当的补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等,这些都是微课能为课堂带来的改变。微课的融入,能够巧妙实现主副课堂的区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Excel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制作工作表的学习任务,根据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录入相关科目的分数,并且进行编辑,首先制作Excel表格。其次,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的顺序进行排列,如从高分到低分,或者从低分到高分。最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筛选条件完成筛选,层层递进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针对Photoshop布置简单的学习任务,完成素材图片的添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完成图片的选择,处理好图像的宽度、高度、模式和像素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复习与实践中运用微课,中职阶段课程设计安排并不紧密,学生很可能会在课下的复习中无所适从,对一些内容产生一定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微课的存在恰好能够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甚至在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中能够随时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实践化,实现理实结合[3]。

(三)应用“互联网+”3+2的评价模式

“互联网+”时代同样带来了教学思路的进一步拓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评价思路也要进一步打开,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现“3+2综合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突破与发展。实现“互联网+”时代下的3+2教学评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关注,即考核内容多维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考核机制强调奖励性[4]。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关注,也要关注到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意见等,全面实现评价环节与教学环节的结合,在开放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对学生的学习、工作进行完善,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最终的评价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过程性评价,这是对教学工作的全面关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能够最终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及完善,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5]。

整体而言,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发展的背景之下,应当适应网络大环境带来的转变,抓住时代优势,充实和更新教学优势,及时推进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更进一步关注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实现教学工作的突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6,21(10):92-93.

[2]王永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信息化建设,2016,16(2):391.

[3]肖敏,郭美.微探“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2017,18(3):81-82.

[4]余波.“互联网+”時代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21-25.

[5]李亚东,田凌晖.多元智力理论关照下的学生评估[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9):27-30.

作者:谢晋雄

上一篇:计算机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心理学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