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完全进入了信息时代,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的一项工具,同时对高职高专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对自身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才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浅议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应随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广泛成为工作、生活的必须工具。作为致力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非学术型实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其培养的学生恰恰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工作的生力军。所以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增强高职生的社会适应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的阶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用于社会、有很强动手能力的实践、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以及它在信息技术中所占的比重,恰好可以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笔者从事教学工作的体验和总结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发现如下的一些问题:高职生中原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大城市中学生情况较好,一般都已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如Windows、Office等;一般乡镇考来的学生较差,不少学生没学过计算机的基本内容。并且大部分学生原有计算机知识较为陈旧。并且,一些学生觉得已有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对学习计算机公共课有了浮躁情绪,教学和管理难度较大。以上的这些问题已实际的存在于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由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教育研究较少,导致课程设置重叠、重复,专业方向的技能的教学不到位,缺乏对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与目标培养相结合的研究实施,这都是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对以上问题,首先,在选择教材方面需要注重的几个原则:1、时代性和应用性的原则,要求计算机基础教材是具有时代性的教材,要适应社会各领域的技术应用性;2、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取舍;3、教材应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向学生介绍适用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更新的能力。

其次,科学的安排课堂教学过程:1、针对不同内容,区别对待,对其原先学过和掌握的部分,如键盘分区、打字等内容,在授课时不讲或略讲,尽量避免重复教学;2、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一方面要传授自学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要及时鼓励他们多做自学尝试,帮助学生打破自学计算机知识的畏惧心理,通过实践增强其信心;3、坚持机前讲课和多媒体教室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对工科专业来说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应用工具,需要大量的实际训练才能有效掌握。因此,要尽可能实现多媒体教学,边讲边练。要创造条件应用投影直观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以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4、要实现课内和课外两个教学计划的协调统一。

最后,教学设施建设,由于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更新换代较快、投入资额大、服务年限短这些特点,加之当前各类高职院校教学经费严重不足,计算机教学设施投入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学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采取相对应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1、软硬件环境建设要科学合理,高职院校要建立院系两级分管的计算机实训基地,其中院管计算机实训基地,按照跨学科的需要,实现一些学科通用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和训练,硬件配置要高,软件配置要全,代表学校计算机教学手段和管理的最高水平,在学校起着示范和组织协调的作用。而系管计算机实训基地,则是根据专业技术需要建立的各种计算机专用教室,这些专用教室以满足计算机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为出发点,硬件配置要适度,软件配置要专业化,是系直接管理的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的计算机应用实体,以利增强其活力,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计算机机房管理要高效化,无论是院管实训基地,还是系管专用教室,都要加强机房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开放时间。每个机房都应当承担课内和课外两个教学计划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使用价值,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3、切实解决好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和更新换代问题要根据学校发展及生源变化情况,有计划地投入机器数量、型號和配置;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化,适时补充新机器,降档使用旧机器,淘汰一些废机器,以满足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投资效益。解决好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和更新换代问题。

综上所述,结合专业教学制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实施以应用为目的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解决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问题,可以适应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不同要求,充分体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应具有的注重应用、宽度优先、符合社会需要和灵活机动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专业实践性、高职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做好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快速之路。

参考文献:

[1]武维承.《高职工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作者:李 楠

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摘

要]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完全进入了信息时代,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的一项工具,同时对高职高专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对自身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才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路探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

词]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文献标志码] A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

因为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地区以及经济发展比较优秀的地区都已经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了基础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这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甚至可以熟练地完成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但是还有一部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前甚至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根本没有任何了解。这种情况也就造成了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了解情况有极大的差距存在,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基础优秀的学生感觉教师所教的知识自己都已经掌握了,上计算机课程是在浪费时间,而基础较差或者为零的学生又不明白教师讲授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导致了计算机教学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

现在,我国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对所有专业学生展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所教导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基本系统操作以及常用办公用具的使用。学生根据教学课程安排完成知识学习之后,确实对基础计算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可以进行一些基本操作,但是他们只会死板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利用,很难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专业中,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根本不能满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目标,也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路分析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基础课程教学

因为学生的基础能力参差不齐,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时进行相应调查,了解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并根据调查结果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教学。比如,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学校可以组织所有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摸底测试,了解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并根据摸底考试的结果将学生分成层次不同的教学班级,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學,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因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二)计算机教师要进行观念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进步,对于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讲,要想真正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首先一定要进行观念更新,明确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改革中所处的位置,注意进行知识的学习,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更新。另外,还应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学习中。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改革,提高实验课时所占比例

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改革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师可以使用“问题教学模式”的方法进行知识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知识学习中。而且教师应该按照学生所处专业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知识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自主通过资料查询等方式完成问题的解决,自身仅仅对他们进行引导,这样不单单可以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还可以使他们的团队意识得到有效增强,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为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这项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时候,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也应该注意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以及教学理念,开发研究出更加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培养出更多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岳海峰.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及方法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15):98-99.

[2]张景川.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1):92-93,96.

[3]刘畅,白廷国.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4(2):135-136.◎编辑 冯永霞

作者:卢学渊

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 篇3:

高职高专《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索与研究

摘要:为了培养卫生系统需求的适应卫生统计和信息化要求的人才,该文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不足,结合“以服务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提出了从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的课程改革。为培养出更多既具备医学知识又具备能使用计算机操作医学信息系统的复合型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医学信息;课程改革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of Medical Information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Research

GAO Ling-ji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ji 721013,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medical professionals; medical information; curriculum reform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加大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但是要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管理领域以及临床诊疗中,还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一方面缺乏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医学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临床医护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方法、理论和观念缺乏了解和掌握。因此,要求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开展常规的医学教育之外,还应该积极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的课程教学,从而培养出适应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多层级人才。这是我国目前高职医学教育改革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包括很多方面,该文主要就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的考核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

1.1 教材的选取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教材单一,内容统一。不能结合专业特点、满足专业的需求,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就高职院校医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医学信息系统知识尤为重要。

1.2 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主,其中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Windows 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基础、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制作软件PowerPoint、网络及因特网的特点与使用等。这些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前接受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由于各地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差异,导致高职医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包括医学信息系统,随着各地医疗机构医学信息系统的广泛引入,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由于缺乏一定的医学信息系统知识,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这些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1.3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践课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该种教学方法单一,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还容易引起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1.4 成绩的考核

现有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体现出医学专业的特点。

1.5 师资队伍建设

大部分教师都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还有个别教师经过短期计算机培训转行而来,这些教师都不具备医学专业职业技能,因此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

2 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对策

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结合医学专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培养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医学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院对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进行了下面几方面的改革:

2.1 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教材

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的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 培养的是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 我院课程改革所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基础》。

2.2 依据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原有的教学大纲,结合国家对各级卫生行政、统计信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人才的需求,修订更符合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特色的大纲,其内容不仅包含计算机应用基础,而且包括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部分内容,设定选修内容,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选修达到教学要求。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这部分内容,设定为必修内容,通过这两方面的学习,使计算机技术与医学领域完美融合,培养出大批既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又具备医学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3 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问答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

改革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进医学信息系统,深入的学习和模拟在医院中如何使用医学信息系统来进行各种操作,让学生更加熟悉医院的各个流程,运用计算机操作每一项业务。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考核方法的多元化

理论教学考核方法,除笔试以外,又增加了:体会、综述、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作业情况等。实践教学考核方法,除完成上机考核内容以外,又增加了:模拟病人就诊、实践课程作业情况等。

除此之外,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证书也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对于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高素质的师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我院部分参加课程改革的教师通过继续努力,有2名教师取得了研究生学历,其余教师于2012年10月赴河南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组织的全国医学信息技术培训(MILC),经过考核已有6位教师获得注册讲师资格,具有全国医学信息技术培训(MILC)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可开展MILC项目的教学工作。

3 结束语

《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是为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掌握原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能够使用计算机医学信息系统处理医院各个流程,熟悉每一个环节。掌握该技能为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不用经过相关培训就能直接上岗,节省了医院成本,提高了本院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双赢。

2012学年起,我院所有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展了MILC项目的教学,通过学习,学生既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又掌握了医学信息系统。培养出大批既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又具备医学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发[2012〕]11号文件,“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2] 肖娟,马国光,杨燕萍,等.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的改革[J].福建电脑,2008(2):184-185.

[3] 朱思峰,张玉花.师范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6):46-48.

[4] 代涛.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与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6).

作者:高凌洁

上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设计论文下一篇:企业文化与网站设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