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2-07-03

摘要:文章介绍了黑龙江省黑河市卧牛湖水库的地理位置、气候气象、鱼类资源状况和近20年水库渔业发展情况,总结了库区渔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几个主要措施,可供水库渔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实际工作中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浙江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球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此,从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理念的角度出发,依据浙江省渔业资源独有的特点,本文主要分析海洋渔业资源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海洋渔业资源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浙江省

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其为从事捕鱼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就业机会、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1]。海洋渔业是浙江省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浙江省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浙江省气候比较温暖,水热条件好,因而具有发展渔业的环境基础。在浙江省政府的指导下,浙江省渔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渔业资源发展现状

(一)發展概况

浙江省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海洋渔业,加之浙江省渔民有着“技术好,肯吃苦,会钻研”的特点,浙江省海洋渔业发展十分迅速,在国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渔业的发展促进了浙江省经济的繁荣兴盛,并在沿海区域范围内形成了渔需物资供应、水产品加工和渔船建造等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随着传统渔业的稳步发展,休闲观赏渔业迅速遍及浙江省渔区。有着悠久历史的浙江省海洋渔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依然是浙江省沿海渔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捕捞船只数量、吨位都在逐年增加,本省及外省的一些非渔业劳动力纷纷进入捕捞行业,使得现有的渔业资源已经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捕捞。浙江省渔船和其他省的渔船年捕捞量持续超过年可捕捞量,捕捞量增长的速度超过海洋渔业资源的自我恢复速度。还有渔民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少考虑放生幼鱼,导致捕获物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此外,浙江省渔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正在消失,这是因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人们的思想解放度不够,渔民一味追求产品产量,不考虑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断增加的人口,给浙江省的渔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危害和影响。

二、渔业资源的发展思路

(一)着眼于发展渔业资源

过去浙江省渔船在东海区的生产渔场,主要局限在浙江省中北部和浙南近海的东海海域。由于这些海域捕捞强度不断增加,致使多种经济种类资源趋向衰退,大多数传统作业渔场和传统捕捞对象的资源量已处于相当低的水平,有的已濒临枯竭。着眼于今后,开发和利用浙江省的渔场资源,既能解决被迫退回的捕捞渔船就业出路,又可参与该海域国际或地区间的渔业竞争,切实维护浙江省海洋权益,提高浙江省海洋捕捞产量,无疑是海洋渔业发展的总趋势[2]。

(二)着眼于维护海洋资源

浙江省海洋捕捞业发展历史悠久,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开发利用的渔场和渔业资源不同。面对周边的种种活动,应采取哪种有效措施才能避免我国海洋权益遭到进一步侵害已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从渔业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浙江省在保护海洋权益的前提下加强联合性调查开发。这既是一种现实主权的行动,又可积累必要经验为将来进行资源开发打好基础。

(三)着眼于坚持科学发展观

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国家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护水域资源环境,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浙江省的渔业资源,如何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首先,应加强研究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的环境问题;其次,应积极应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和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最后,应大力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和探索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渔业水域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渔业发展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发展生态渔业

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是改善自然环境,而发展生态渔业是一种比较可靠、有效和长久的渔业生产方式,既可以优化渔业生产结构,又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经济与渔业资源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浙江省相关环保部门着力加强对工业和生活废水的处理;其次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渔业资源环境进行有效的防治;最后大力推进生态渔业的发展,还海洋一个洁净的自然环境,还海洋生物一个和谐的栖息之地,还人类一个美好的娱乐场所,从而保证渔业资源的持续发展[3]。

(二)采用先进技术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大动力是海洋技术,先进的技术可保护渔业资源的利用,其代表着未来的海洋经济增长潜力。因此,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但是,由于每个物质都有其特殊性,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发展变得较为困难。运用高新技术,一方面改善了海洋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对渔业资源的破坏,逐渐恢复渔业资源;另一方面,开发出新的水产品并进行加工推广,提高了对渔业产品的保存技术,建立了相关的防御系统,减少了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对一些稀有种类进行了保护,更好地实现了浙江省渔业资源的发展和

利用。

(三)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每年各种违法和过度捕捞情况频繁出现,尽管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是漏洞百出。因此,需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在海洋捕捞业中应利用对发展远洋或外海的策略来对近海的良好渔业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控制渔民的捕捞数量和限制捕捞时间;其次,在海洋养殖中采用渔业资源增殖策略,利用先进的技术并结合工业、商业等积极的配合,培养出优良的水产品种;最后,在海产品加工方面,应积极发展深加工,不断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加强行业产业间的合作,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傅秀梅,宋婷婷,戴桂林,等.山东海洋渔业资源问题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J].海洋湖沼通报,2007(2):164-170.

[2]许想想,傅建祥,王超.浙江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5):149-151.

[3]苗振清.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作者:黄雨豪 虞仕用 臧迎亮

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卧牛湖水库渔业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文章介绍了黑龙江省黑河市卧牛湖水库的地理位置、气候气象、鱼类资源状况和近20年水库渔业发展情况,总结了库区渔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几个主要措施,可供水库渔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实际工作中借鉴。

关键词:卧牛湖;水库;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水库渔业是水利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大中型水库渔业养殖以其水域宽阔,不投饲,病害少,无污染,水质自调能力强等优势,在繁荣水产品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水库渔业的生态链指标明显,主要是依靠天然生产力进行生产,不仅资源广阔,成本低廉,而且渔获物品质优良,最具增值潜力。大水面渔业增养殖是水库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和象征,然而许多水库在渔业发展上却大起大落,由于投放、产出、销售等产业链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迫使水库渔业经济在低位徘徊,走入“低价运行”的恶性循环[2]。黑河市卧牛湖水库从2002年开始着手进行水库渔业资源的恢复工作,经过近20年的努力,水库鱼类总生物量明显增加,体重在3kg以上鱼类的比例和数量明显提高,渔业资源得到根本性恢复。文章在介绍卧牛湖水库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总结了卧牛湖水库渔业高效发展的主要措施。

1 卧牛湖水库概况

1.1 地理位置

卧牛湖水库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西部的爱辉区上马场乡境内、卧牛河下游,是黑龙江一级支流。与俄罗斯远东第二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距黑河市区14km,交通十分便利;地理坐标为东经127°20′,北纬50°15′。卧牛湖水库始建于1977年,1986年竣工投入运行,卧牛湖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85km2,库容6368万m3,水面500hm2,是一座以防洪、发电、养鱼、旅游、寒地试车场地制作为主体的准公益型中型水库。

1.2 气候气象

卧牛湖水库地处中高纬度,属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气候严寒干燥;春季风大少雨;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降雨集中;秋季急剧降温。景区最高温度为33.7℃,最低温度为-49.5℃,年平均气温为-1.0℃~1.5℃。年平均降水量为519.9mm。年平均降霜期212d,平均无霜期100d~125d。冰冻期为227d,冻土深度为2.33m,平均蒸發量为1180.6mm。

1.3 地质地貌

卧牛湖水库位于黑龙江流域系小兴安岭隆起带的西北端,由北向南贯穿景区西部,景区内20余座山峰连绵起伏,森林覆盖率高达80%。最高山峰海拔为325.10m,其余山脊高度均在200m~300m之间。其地质变化比较复杂,以第四系地层分布较广,下、中、上属于更新统地层及全新统地层皆有分布,山坡上为黑色腐殖土层,下层为黄土砂黏土或是砂粘土为主的黄色流砾。沿江流域表面为棕黄色黏土夹砂,下部为黄色、黄褐色半细砂或砂砾石,平原农耕地多为黑土、河岸地带沼泽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库区动水位对公路路基坡体冲蚀。

1.4 鱼类资源

经初步调查,库区内水域中有鱼类15科共计87种,其中包括鲟鱼(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鳜(Siniperca chuatsi俗名鳌花)、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俗名鳊花)、鲫(Carassius auratus俗名鲫花)、哲罗鱼(Hucho taimen)、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俗名法罗)、黑龙江鳑鲏(Rhodeinae俗名胡罗子)、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 俗名铜罗)、鳇(Huso dauricus)、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俗称大白鱼)等名贵鱼种。有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鲶(Silurus spp)、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鲫(Carassius auratus)等大宗鱼类品种。还有重唇(Hemibarbus labeo)、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蛇鮈(Saurogobio dabryi俗称沙葫芦子)、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俗称黄瓜香)、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俗名黄姑子)等其他鱼类。

2 渔业发展现状

卧牛湖水库始建于1977年9月15日,1986年9月25日建成,2009年~2011年进行除险加固。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电站厂房组成。水库总库容6368×104m3,兴利库容2756×104m3,死库容1523×104m3,养殖水面7200亩,平均水深8m,设计年产鲜鱼500t。库区中主要养殖的鱼类有鲤、鲢、鳙、草鱼、鲫、团头鲂等,除此之外另有野生鱼类鲶鱼、雅罗、细鳞等十余个品种。其中鲢占总产量的60%,鳙占20%,鲤占10%,其它鱼占10%。水库共有配套鱼池160亩,水源来自卧牛河支流,年均可培育鱼种15t。

卧牛湖渔业养殖是在1983年水库蓄水初期开始,建库到现在近37年的时间,经历了从资源丰富期、资源衰退期、资源破坏期、资源恢复期及平稳发展期五个阶段[3]。1988年~2020年卧牛湖水库商品鱼的捕捞产量见表1。

近10年来,卧牛湖水库的渔业捕捞产量一直控制在20t左右,水利渔业收入一直保持在50万元左右。

3 水库渔业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措施

1983~1993年水库建成初期,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水质十分清澈,出产的鲜鱼作为“优质鱼”的代名词深受人们的喜爱,渔业经济几乎成为水库经济的代名词。1988年捕捞量达50t,在以后的几年里迅速攀升,1992年达到历年最高的98t。

但从1994年开始,由于逐年过度捕捞,不重视鱼苗放养,水库渔业经济进入萧条期,水库的财务开始出现危机,到1997年,捕捞量从原来的20t下降到不足10t,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困难,水库承包者在水库周边开荒种地,致使水库水质再次遭到破坏,库区出现水华现象,2000年达到了高峰,蔓延至整个库区,并伴随着刺鼻的味道,水库鲜鱼从鲢、鳙、鲤、鲫,最后到杂鱼依次染上这种味道,水库开始背上了“有毒鱼”的恶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水库水质及周边环境出现恶化趋势。由于水库采取了承包制,承包者为追求效益,不但没有限制捕捞网具规格,还引进连鱼苗都不能幸免的密眼网箔(当地称绝户网)进行掠夺式大规模捕捞,捕捞量虽然达到20t以上,2001年更是达到32.5t,但过度捕捞造成资源的枯竭,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卧牛湖水库收回了承包权,并开始着手渔业资源及环境的恢复[3]。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3.1 加快环境治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2005年卧牛湖水库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对水库周边没有登记的土地一律退耕还林、还草,对各旅游景点产生的垃圾一律运到水库下游进行统一处理。经过多年的治理,水质得到改善和恢复。表2是由环保部门所做出的卧牛湖水库2007至2020年水质检测结果。历年水质均符合农业部无公害标准NY5051-200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说明卧牛湖水库水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水库生产高品质渔业产品提供了保障。水源地生态恢复,有效解决渔业开发与水质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快推进渔业资源开发向科学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迈进。

3.2 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大规格鱼种放养需要

2002年以来,卧牛湖水库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万元建设了“两场一基地”,即建设苗种繁育场、鱼种养殖场和有机鱼生产基地。鱼种养殖场建于卧牛湖水库南侧,有养殖池塘100亩,利用山泉水做水源,共有生产池14口,用于夏花鱼苗的培育,鱼种达到10cm规格后投放于库区大水面进行有机鱼类养殖。生产基地每年培育大规格鱼种150万尾,保证了库区养殖所需鱼种的供应。

3.3 加大了苗种投放,平衡资源贮量

卧牛湖水库一段时间内重捕轻养,使商品鱼存量严重不足。一方面,从2009年开始,卧牛湖水库改变了水库渔业的增殖方式,将原来投放大规格秋片鱼种改为投放夏花鱼种,时间由秋季投放改为夏季投放。通过试验,不但可以保证投放鱼种的数量,还可节约70%的投放成本。另一方面,在继续投放常规养殖品种的同时,还探索投放了黑龙江鲟、鳊花、高白鲑、鳜鱼等黑龙江名贵鱼种及河蟹,改善了养殖品种结构,走上了养殖名、特、优品种的发展路子。2010年引进河蟹放养,率先在黑河地区养殖成功,填补了黑河市水库养殖业河蟹养殖的空白。

3.4 合理调控捕捞规模,保证资源恢复

坚持控制回捕规格,可以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自2002年开始,卧牛湖水库不再使用箔类网具,将刺网规格控制在16cm,捕捞规格控制在2kg以上。经过几年的恢复,到2006年,卧牛湖水库的渔业资源形势开始好转,鲜鱼存量达到300t以上,捕捞量增加到15t。2008年开始将刺网规格调整到17cm,捕捞规格控制在2.5kg以上。2009年又将刺网的捕捞规格调整到17.5cm,捕捞规格控制在3kg以上,使水域环境和水体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恢复,鲜鱼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到目前为止,水库中的鲜鱼存量已达500t以上,每年的捕捞量控制在20t以内,有效地涵养了库区资源。

3.5 进行反季节捕捞,保证均衡上市

大水面捕捞生产具有局域性和季节性集中的特点[5],相同区域内的大水面捕捞的高峰集中在开库或封库期间,即水温在0℃~10℃的时间段,此间水温低,鱼体的机能没有恢复,感觉器官不灵敏,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迟钝,所以易于上网。此间产量占捕捞期总产量的60%以上,这很容易造成销售的恶性竞争,导致鲜鱼市场售价过低,使得渔业收入始终在低位徘徊,售价不高。根据市场销售情况控制回捕时间和回捕量,可保证市场水产品的均衡供应和渔业经济的高效发展。因此,卧牛湖水库采取反季节捕捞策略,避开鲜鱼上市高峰期,将冬季作为第二重要捕捞期,此间地产鱼很少,销售价格比夏季要高出40%。

3.6 创建品牌,提高水产品质量

环境的改善是鲜鱼品质的保证[6]。2006年后,卧牛湖水库的鲜鱼品质逐渐恢复到建库时期水平,产品可與黑龙江出产的江鱼相媲美,成为当地水产第一品牌。2009年水库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卧牛湖”鲜鱼商标,并做好品牌宣传及把卧牛湖鲜鱼“走出黑河”作为发展方向。同时做好活鱼暂养工作,并制作了标准保鲜库,确保了鲜鱼品质。建立健全了有机内检员制度,确保产品质量。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确定捕捞量,作为剩余储备,保证捕捞后劲。通过提高捕捞规格、控制捕捞量及活鱼上市三种措施保持了鲜鱼价格高位运行,尽力保证活鱼上市销售,这样不仅可以延长鲜鱼的贮藏时间,更能保证鲜鱼品质,进而保证鲜鱼销售价格稳定[6]。

3.7 发展有机渔业,保障食品安全

2010年,卧牛湖水库养殖的鲢、鳙、鲤、鲫、鲇、河蟹等品种,获得了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食品认证,这也是黑河地区第一个进行了有机鱼认证的单位。2012年后一直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进行了有机食品的保持认证工作。2010~2020年经黑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卧牛湖水库鲤鱼、鲫鱼、鲢鱼和鳙鱼等四种鲜鱼按照NY/T 842-2004 《绿色食品-鱼》标准检测,所涉及的农药、重金属及微生物均未检出。“卧牛湖”牌鲜鱼在黑河市率先已经走上了品牌发展的道路,市场销售形势看好,深受消费者喜欢。

4 小结

卧牛湖水库渔业发展历程说明,过度捕捞及环境污染是破坏水库渔业资源的主要原因,环境保护及合理增殖是水库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采取合理的捕捞及销售策略是水库渔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高效利用是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及强有力保障[7]。发展生态渔业,尤其是开展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增加名、特、优、新养殖品种,开展有机渔业的健康养殖是渔业摆脱低价运行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鲍广栋,王文阁,刘战,林治宝.水库渔业必须坚持生态养殖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水利渔业[J].2004.24(1):65-67.

[2]陈文祥,刘家寿,徐学华. 水库渔业的现状及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淡水渔业[J].2002.22(5):31-33.

[3]栾广辉.卧牛湖水库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D],2012:8-11.

[4]高少波,常剑波,吴生桂.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海口: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668-677.

[5]韩宝国,林治宝,田向阳,林治凯,苏云庆,邢玉杰.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水利渔业[J].2001.21(5):51.

[6]栾广辉. 浅析大中型水库渔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水产[J].2011.(1):33-34.

[7]杜佳银.东北地区湖泊水库的凶猛鱼类组成及其对渔业生产的影响.淡水渔业[J].1978.(2):36-41.

Woniuhu Lake Reservoir fishery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UAN Guanghui

(Aihui District Water Authority in Heihe City, Heihe 164300, Heilongjiang, China)

作者簡介:栾广辉(1971-),男,硕士,黑龙江省北安市人,黑河市爱辉区水务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淡水增养殖。

作者:栾广辉

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

稳定同位素在鱼类耳石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耳石中不同稳定同位素在鱼类生态学研究中已成为热点。本文分别从鱼类食性分析和营养级确定、生活史探讨以及标记放流方面,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耳石中的应用与发展,以期推动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鱼类;耳石;稳定同位素

1引言

耳石是一种沉积在鱼类后脑两侧内耳膜迷路系统中的碳酸钙晶体,其钙质生长带和有机环带围绕着中心核交替形成,构成明暗交替的生长带,具有听觉和平衡定向的作用(高永华,2009)。硬骨鱼类有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其中矢耳石最大,常被用作鱼类研究的理想材料。耳石因独有的特性被广泛应用,首先随耳石形成明暗交替的日周轮应用于年龄的判读;其次由于其非细胞性和代谢惰性,沉积在耳石中的矿物质不会因饥饿被重吸收,记录着鱼类个体生活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环境信息,作为天然的标记物用来揭示鱼类生活史及其经历的环境变化;最后耳石样品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成本低(熊英,2015)。

稳定性同位素是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中性的、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不同中子数导致其质量数不同的元素,不会随时间而衰变的元素称为稳定性同位素。自首次出现测量同位素的质谱仪以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技术利用同位素分馏效应,因其质量和键能的微差异,导致不同化学分子间,或同一分子但不同相之间的同位素组成不同,且具有检测快速、结果准确等特点(郑永飞,2000),被广泛应用于大气科学、地球化学、生态学以及农业方面,用以追踪元素所经历的物化反应与路径(林光辉,2010)。

2耳石稳定同位素在鱼类生态学中所解决的问题

2.1鱼类食性分析和营养级确定

传统的鱼类食性分析和营养级的确定采用的是胃含物分析法,虽然该方法比较直观,能反映瞬时的摄食情况,但工作量巨大,不能反映鱼类长期食性变化,且不能避免分辨胃含物消化吸收的难易程度所带来的实验误差(蔡德陵,2003)。而生物内碳稳定同位素的比值(δ13C)与其食物相近,在相邻营养级之间仅有<1‰的富集,可以反映生物同化吸收的物质来源;而氮稳定同位素的比值(δ15N)在相邻营养级之间具有较高的富集系数,随营养级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平均为3.4‰,可以反映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耳石主要由碳酸钙盐结晶形成,无机矿物质含量占整个耳石的 95% 以上,δ13C是由鱼类食物内的碳和水环境里的溶解态无机碳(DIC)混合产生的,其中耳石中DIC比例约为17%~30%,而δ13C可能主要受到鱼体新陈代谢、食性和营养来源的影响;δ15N主要来源于耳石中有机物蛋白质种类和含量;因此耳石中δ13C和δ15N被应用于鱼类食性分析和营养级确定。Kirsten and Dettman(2010)研究发现随着食物链的递增,生物体内累积的δ15N与营养级存在正相关性,进一步验证耳石中的δ15N可以揭示水域生态系统中鱼类营养级位置和食物网结构。

2.2鱼类生活史

耳石中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具有独特的性质,蕴含大量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反映鱼类经历的外在环境变化,其中氧同位素值长久以来被用作测量所在环境温度和盐度的指标,并应用在生物性沉积物、贝类、无脊椎动物等的古气候重建,近年也应用在鱼类研究中,追溯个体的温度变化、应用在族群辨认、迁徙路径的判断、仔稚鱼出生地、摄食场的判定,以及深海鱼深度的回推;而耳石中的碳同位素分布与水环境分布不平衡,主要与生产者、新陈代谢速率和食物来源有关,可以指示食性转换、性腺发育程度、栖息地变化以及所处纬度的高低。因此耳石中δ13 C、δ18 O可以反映鱼类经历的环境生活史,可以作为自然标记物探索鱼类种群的连通性和差异性,辨别种群空间结构。 Killingley(1983)用δ18O研究了加利福尼亚灰鲸(Eschrichtius gibbosus Erxleben)在不同海域的生活情况,随后Killingley又用δ18O和δ13 C对龟在河口区与沿海区的洄游进行了探讨。 Gao and Beamish(1999)利用大马哈鱼耳石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作为栖息地的指标,无论鱼类生活在出生地还是洄游到不同海域,来辨别鱼类种群。一些学者通过对不同海域的犬牙石鱼耳石中稳定性同位素δ13 C、δ18 O的分析,确定了5个不同海域的犬牙石鱼 (Cynoscion regalis) 出生地和资源群单元的差异,判别成功率达 60%~81%。

2.3鱼类标记放流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恢復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标志-放流-回捕工作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也是一种研究鱼类生活史和资源评估管理的重要方法。标志放流技术可以分为标记和标志两种不同的方法,前者包括外标记(剪鳍、烙印和染色等)、天然标记(体形差异、耳石和骨骼中元素的特异性积累等)和化学标记(元素标记和荧光标记)等,不需给鱼体附加有形的标记物;后者多指用有形标记物附着在鱼体以便识别的方法,主要包括外标志(标记物附于鱼体外)、内标志(标记物植入鱼体内)和能发射无线电或超声波的遥测标志等(李胜杰,2008)。然而这些标记方法造成影响鱼类生长、对鱼类造成死亡率、标志脱标、持续时间短、回捕效果不佳及费用高等问题(张堂林,2003)。同位素标志技术作为一种兼具体内标志和体外标志的标记方法,能够做到快速大量地标记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鱼类,包括卵、仔鱼、幼鱼以及成鱼;并可以根据生活史阶段、环境因素以及实验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标记方式,例如注射、投喂、浸染等。与其他标志方法相比,该方法操作过程需要时间较少、成本较低;产生的标记维持时间长;能够广泛应用于鱼类的各个生活史阶段(从受精卵到成鱼),标志效果比较一致;标记过程简易便于操作,恢复过程也容易进行,对标志鱼的刺激较小。不同学者采用标记方法识别鱼类耳石稳定同位素,如通过注射法将137Ba注入鱼的亲体中,检测发现稳定同位素Ba隔代培育传递到仔稚鱼耳石。另外采用不同浓度的δ137Ba和δ86Sr对鲈鱼浸泡不同时间,观察耳石的标记效果,发现耳石出现显而易见的标记带。

3应用前景

耳石非细胞性和代谢惰性及保存时间长等特性,已备受诸多学者的青睐,若结合稳定同位素技术探讨鱼类生态学问题,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今后需加大投入和深入开展研究,以推动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促进渔业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Gao Y W, Beamish R J.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otoliths as a chemical tracer in population identification of sockeye salmon(Oncorhynchus nerka).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1999, 56: 2062-2068

[2]Killingley J S, Lutcavage M. Loggerhead turtle movements reconstructed δ18O and δ13C profiles from commensal barnacle shells. Estuarine Coastal Shelf Science, 1983, 16(3): 345-349

[3]Kirsten and Dettman. Nitrogen isotopes in otoliths reconstruct ancient trophic position. Environ Biol Fish. 2010, 89:415-425

[4]蔡德陵, 張淑芳, 张经. 天然存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质谱学报, 2003, 24(3): 434 -440

[5]高永华, 李卓, 乔莉, 等. 鲤鱼耳石的拉曼及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29(10): 2689-93

[6]李胜杰, 白俊杰. 鱼类标志技术的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224-226

[7]林光辉. 稳定同位素生态学: 先进技术推动的生态学新分支[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2): 119 -122

[8]熊英, 李洪波, 汤建华, 等. 耳石微化学在海洋鱼类洄游类型和种群识别研究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 2015, 27(7): 953-959

[9]张堂林, 李钟杰, 舒少武. 鱼类标志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水产科学,2003, 10(3): 246-253

[10]郑永飞,陈江峰.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3-165

作者:谭鲁玉

上一篇:体育教学与赏识教育论文下一篇:医院管理中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