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临床医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和挑战。本文通过对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解析,结合我国目前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和经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全科医生临床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科医生临床医学论文 篇1:

解读全科医生制度

全科医生是看病防病的“多面手”,更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随着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出台,全科医生将走进寻常百姓家。

为什么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其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全科医生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治疗,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建立家庭病床和医疗档案。

目前全科医生制度已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0-60%。而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目前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尚没有形成统一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疾病谱的快速变化,以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的深入推进,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这项制度的建立,对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及落实预防为主方针,从根本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让居民少得病甚至不得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要在2020年初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一是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二是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三是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力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全科医生制度能带来哪些实惠?

国内外调查研究表明,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在基层得到有效诊治。

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的好处,一是居民看病更方便,小病看全科医生,大病通过全科医生预约转诊,省去了到大医院排队等候的烦恼。二是居民看病更便宜,可以降低小病的醫疗费用,大病在急性期治疗稳定后,可以转由全科医生进行康复治疗,节省了医疗费用。三是医疗资源配置更合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为何要推行全科医生制度?

建立全科医生与居民的契约式服务关系,一是有利于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改善居民健康。全科医生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可以提供连续的、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二是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新型医息关系、改善医患矛盾。全科医生与居民的关系更加亲近和密切,有利于形成全科医生的自我道德约束机制。三是有利于减少不合理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居民定期自主选择全科医生的竞争机制促进全科医生主动对居民的健康和花费进行管理。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是如何设计的?

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总体设计可以概括为“一种模式、三个统一、两种途径”。“一种模式”即逐步规范全科医生培养“5+3”模式,前5年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三个统一”即统一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方法和内容,统一全科医生执业准入条件,统一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两种途径”即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阶段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路径。

如何确保全科医生制度落到实处?

全科医生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实施起来会面临很多困难,为此。要开展一系列工作。包括及时推动执业医师法和相关法规的修订,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配套文件和行动计划;各省(区、市)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出台实施方案,细化操作步骤和路线图;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养等。

作者:本刊综合

全科医生临床医学论文 篇2:

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和挑战。本文通过对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解析,结合我国目前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和经验。

关键词: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全科医生是卫生保健系统的守门人,是提供基层医疗服务的核心力量。2011年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建立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规划,为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然而全科医生培养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以规范化的岗位培训为主,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本科专业较少。为了提升全科医生培养的质量,在借鉴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5+3”的培养模式。

一、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一)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英国是世界上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典型代表,支撑这一制度最重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而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的提供者,全科医生在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的全科医生主要采取“5+1+3”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首先,要经过不低于5年的医学院校的教育;其次,毕业后需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方可申请注册成为医生,医生注册成功后至少还需经过3年的临床培训(临床培训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时间在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另一部分时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最后,通过皇家全科医生学院考试即可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二)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全科医生是澳大利亚提供卫生服务的骨干力量,每年80%左右的人就诊于全科医生。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培养主要以“5+3+3”三阶段的培养模式为主:第一阶段医学院校本科学习阶段:一般是5年制,不分专业,主要以培养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第二阶段住院医师的培训:主要以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为主,时间为3年,采取院内和社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第一年主要在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培训,第二、三年主要在社区的全科医疗机构中接受培训和工作,完成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并且通过执业医师注册考试者才可以注册行医。第三阶段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是澳大利亚所有注册行医人员必须接受的终身教育,而且需接受各自专业学会的评估和审核。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每年需参加一定时间的、一定层次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每年有4周左右的脱产培训,每3年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和评估,通过后才能继续执业注册。

(三)美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美国是市场医疗保险体系的典型代表,全科医生服务是体系组成的一部分。美国是全科医生的发源地,1969年美国成立了家庭医师委员会,标志着全科医学专业的诞生。全科医生在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曾经辉煌一时,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全科医生遍布城市和乡镇的各个角落,是当时美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提供者。当前,全科医生服务仍占据主要地位,在美国新的医改方案中,恢复全科医生在国家卫生服务提供体系的功能成为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

美国的全科医生培养主要采取“4+4+3”模式:首先是大学普通教育,这是每个想成为医学生必须要经历的,这一阶段时间一般是4年。第二阶段是医学院校教育。此阶段时间为4年,不分专业,毕业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第三阶段为实习培训阶段,这一阶段至少需3年,第一年在综合性的医院进行实习医生培训,合格后才能参加行医资格考试。通过后至少再进行2年的各科室培训实习,才能参加全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四)德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德国是社会健康保险的典型代表,多数全科医生独立开业,其诊所隶属于社会健康保险机构。德国全科医生的培养主要采取“6+5”模式:第一阶段为在校教育培养,时间为6年,包括3年的基础医学课程和3年的临床实习,期间有2次重要的联邦考试,考试合格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证书。第二阶段为全科医生专科化教育,时间为5年,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全科医师证书。

(五)法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法国的全科医生培养采取“2+4+2”模式:第一阶段以基础医学教育为主,为期2年。第二阶段为临床知识和医学理论为主,为期4年。完成第一、第二阶段课程的学生,通过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第三阶段为全科医师培训阶段,时间为2年至2年半,考核合格者授予全科医学博士学位并颁发全科医师证书。

二、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主要以5年制本科医学教育为主体,从1988年开始试办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近年来又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随着社区卫生服务走向中国的卫生改革舞台,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目前主要以全科医生转型培训和规范化的岗位培训为主的继续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同时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试办“5+3”培养模式。

(一)全科医生转型培训和岗位培训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全科医学专业教育更是一片空白,面对卫生改革的紧迫性和全科医生十分匮乏的局面,使得以全科医生转型培训和规范化的岗位培训为主体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成为缓解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授课阶段,主要以基础医学和全科医学为主,一般不低于480学时;第二阶段为临床实践技能培训阶段,时间不少于10个月。

(二)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课程

主要是指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与全科医学教育有关的课程,例如《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医学概论》等,其目的主要是使医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内容以及全科医疗的特征、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和方式等,从而启发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认同全科医生的工作和作用,使其立志于成为一名全科医生打下基础;但是这种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而且也是非规范化的。

(三)“5+3”培养模式

2011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国将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推行“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实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参加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主要从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招收,培训期间由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在卫生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指导下进行管理。全科方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统一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培养结束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展以毕业后教育为主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全科医生是卫生服务的主力军,其培养主要以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共同的一个特征即毕业后教育在全科医生的培养中非常关键。我国正在积极引导全科医生培养向毕业后教育转变,无论是“5+3”模式还是“3+2”模式,均突出了毕业后教育在全科医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二)完善全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全科医生需求急剧的增长,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全科医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增加,然而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课程建设却相对落后,特别是教材建设,这也成为阻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瓶颈之一。国外的全科医学教材建设在全科医生的培养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材建设非常重视全科医生工作理念与全科医学理论融合、全科医学教学与实践相融合。

(三)营造有利于全科医生培养的政策环境,促进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转变

国外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多数采用“1+1+n”导师培养模式。一个全科医生的培养一般至少有3名导师,其中1名综合医院医生、1名社区机构医生、1名护理专业人员。在我国,这一模式很难开展,主要原因有:一是医学本科生数量众多,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师资相对不足,难以实现1对1的培养;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力量非常薄弱,质量不高,难以胜任导师任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12年教育部在下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推进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等综合性改革措施,为今后医学高等院校全科医生的培养奠定了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汪云利.全科医学教育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8).

[2]马家驹.美国的全科医生制度[J].医院管理论坛,2010,(3).

[3]N i k e n d e i C等著,汪青编译.德国医学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0,(8).

【责任编辑:郭延彬】

作者:高力军 吴群红 郝艳华 宁宁 孙宏

全科医生临床医学论文 篇3:

我国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之一,是增强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制度保障。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医疗需求不断扩大,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基础薄弱,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乡镇和社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较少,难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成为近些年来困扰医改的重要难题。

一、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全科医生的教育培养

首先,我国目前主流的医学教育模式与全科医学的培养模式差距甚远,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与国际水平接轨。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模式是以疾病为中心,更多的是偏重于专科医学的培养方式,全科医学的教学模式也附属于专科医学。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全科医学模式所带来的后果是培养的全科医学人才不能满足实际全科医生制度的需求,也不能最大的发挥所培养的全科医生的潜能,将他们所有的精力激发到全科医学的学习,研究和服务上,最终会导致人才培养的资源错置,产生全科医学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其次,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和方式都不统一,导致全科医生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有调查发现,各地培训中,授课的老师大多是二级以上医院的专科医生,缺乏全科方面的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也较短。这与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医疗结构有关,目前我国以专科教育模式为主,医疗资源向三级医院集中。本应处于金字塔底座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一直未能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和制度,导致低水平重复培训多,政府投入的效果不太明显。

最后,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急需的是建立在全科医学的认知模式下的全科医学人才的评价体系、培养体系、生涯发展体系,当然也应该有一个更加系统、规范、科学的全科医学人才的职务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全科医生的收入会大幅提高,而不是现在依靠政府按照不低于或者略高于政府公务员的水平支付全科医生的收入。

(二)全科医生的使用

我国的全科医生制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基层社区医生的收费是按照治疗费用收费的,即使有签约服务的地区也实行的是一种软签约,即只对全科医生有约束力而对被签约方没有约束力,这种签约只是一种服务承诺书,不是服务契约合同,因此不利于全科医生开展工作,也不利于全科医生“按人头获取费用”,从而造成全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义务和权利的不对等,使全科医生处于被动地位,抑制全科医生的发展。同时,各地区社区医院对签约服务的具体内容也没有相应的统一标准,很多社区医院依然保持着医生坐堂看病的医院形态。

同时,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的缺失大大削弱了全科医生对社区居民的能动作用,进而弱化了全科医生制度对基层居民的实际成效。签约服务的居民患病后在社区医院首诊,全科医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分诊医疗,转入其他中心医院进行深入治疗。这种首诊制度有效发挥了全科医生的基础医疗作用,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中心医院医疗资源紧张局势,也相应提高了签约服务全科医生的执业收入。但在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没能实行强制的首诊制度,患病的基层居民并不将当地的社区医院作为第一选择,无法实现定点医疗。

目前,我国中心医院的专科医生和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的收入相差很大,导致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受阻,迫使更多的医学人才流入中心医院成为专科医生,使全科医生制度的实行缺乏医学人才的支持。

(三)全科医生的监管

在全科医生制度建立初期,要规范和统一全科医生执业的准入标准。全科医生的执业水平确切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不能完善和严格执行全科医生的准入标准,会带来很多医疗意外。因此,相关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全科医生准入制度,规范签约医师的管理制度。

随着全科医生制度的深入,保障全科医生执业顺利进行需要监管部门发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具体需要制定签约医师的准入标准、制定多点执业、全科医师转岗及岗位培训、离退休人员到基层服务、契约服务协议、全科医师团队及服务规范、全科医师签约收费标准、服务包内容、劳动报酬、兼职兼薪、医保基金结算、医疗保险及公共卫生支付方式、双向转诊规范、考核方案等文件,以保障全科医生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多方式培养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是能否成功实行全科医生制度的关键因素。培养全科医生不仅要大力完善临床医学基础教育,改革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且要通过对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以及鼓励二、三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等措施,加大培养适用全科医生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全科医生的过程中要依托中心医院,发挥中心医院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建立社区医院和中心医院的关联;积极推进大医院支援社区活动,鼓励省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帮助协议,组织大医院的医生定期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查房、双向转诊等服务,并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培训学员,进一步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民中的影响;采取新的方式与中心医院联合办学,选择一定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制培训制度,对学员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一对一导师制培训。

(二)多渠道激励全科医生走向基层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核心是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制度的主要载体是在基层执业的全科医生,我国能否建立健全的全科医生制度关键取决于全科医生人才的引进,全科医生队伍的建立,对于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至关重要。但目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依然面临很大缺口。社会认同感低,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缺乏晋升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各地区要将引导全科医生作为建立全科医生工作重心,要不拘于一格,以多种方式激励全科医生深入基层执业和服务。

(三)完善全科医生的监管制度

首先,监管能使全科医生的医疗服务建立在患者的最根本利益基础上,使全科医生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其次,对全科医生的监管有利于优胜劣汰,使优秀的全科医生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从而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也有利于激励那些不合格的全科医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执业水平,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

(四)正确定位中央和地方各自的角色

我国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权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地方政府对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将发挥也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方面,在增加中央政府对全科医生制度事业的投入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和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正确定位中央和地方各自的角色。全科医生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发展需要中央政府调动发改、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物价等多部门共同协作,而目前各部门的相应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各部门需要定位好自己的职责,对地方政府的全科医生制度改革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

(五)力促政府和市场有效配合

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不同的力量,对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是至关重要的。全科医生在基层社区执业的重要内容是对社区居民进行签约服务,签约服务能否高覆盖高质量的完成,是决定全科医生制度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签约服务中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全科医生建立初期,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推行鼓励居民进行签约的激励措施,大力促进基层居民与社区全科医生进行签约,但如果完全依靠政府,这种签约就有可能沦为形式主义。将全科医生的薪资待遇与其签约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满意度进行挂钩,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使签约服务真正为基层居民创造价值,创造服务,指引全科医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服务,这样才能真正为基层居民创造效用,为患病居民排忧解难,使签约服务落到实处,使全科医生沉到基层,体现全科医生制度的优越性。

(六)协调城乡医疗资源的不均

建国初期,国家在医疗卫生总量偏低、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将财力、物力向城市倾斜,使城市占有的医疗资源远远大于农村。在实际改革中,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分清城乡的医疗资源差距,建立全科医生流动机制,利用城市地区医疗资源的优越性弥补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缺乏,平衡和协调城乡差距。可以考虑执行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职称前到基层累计服务一年的规定,相关监管部门要做好组织、管理和考核工作。建立健全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县级以上医院要通过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方式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要制定管理办法,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并可获得合理报酬。

(七)统筹中心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关系

全科医生制度是卫生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但并不是全部。大病或重症患者需要转院到中心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就医治疗,实行全科医生制度的地区要做好社区诊所向中心医院的过渡,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要让社区居民相信和依赖全科医生制度和社区医院,必须解决好社区医院向中心医院的过渡,统筹中心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关系,使社区居民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放心地在社区医院就诊和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中心医院或专科医院采取合作,大医院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医疗资源优势构建签约服务的技术资源支撑平台。

(于晓莉,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作者:于晓莉

上一篇:导向教学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新时期电力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