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执法力度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转变会计管理观念,强化会计执法力度,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功能,重塑会计形象,为会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执法力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执法力度研究论文 篇1:

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之思考

【摘 要】 我国的会计法律责任规范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民事责任三种形式,它存在于不同的部门法之中,属于综合性的法律责任。在会计执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文章通过对会计法律责任竞合进行法理学分析,提出应建立系统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以解决我国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

【关键词】 会计;法律责任;竞合

法律责任竞合原本是刑法理论上的概念,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同一个犯罪行为侵害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关系,触犯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罪名,从而导致行为人可能承担数个不同的法律责任。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在我国立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研究较少,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会经常出现的情形。由于法律规定模糊不清,会造成会计执法过程中的困惑和无所适从。笔者对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丰富和完善会计法律责任理论。

一、会计法律责任竞合的相关概念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承担的不利后果。会计法律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个具体方面,是指单位或個人在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因违反会计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会计法律责任产生的行为基础主要是会计信息舞弊行为,即会计法主体出于欺诈或徇私等,故意采取伪造、变造或者毁灭会计信息等手段,致使会计信息背离经济活动事实真相的违法行为。以引起会计法律责任的行为性质为标准,可将会计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三种形式,不同形式的会计法律责任具有不同的惩罚力度和救济方法。会计刑事责任与会计行政责任属于公法责任,更多强调惩罚性与强制性,而会计民事责任属于私法责任,其功能主要在于补偿当事人因会计信息舞弊所遭受的损失,因而这一责任主要表现为财产责任。

法律责任竞合,是指因同一行为同时违反数个法条规定,符合多重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从而导致承担多重法律责任的冲突。解决法律责任竞合的原则有三个,即吸收、并科和限制加重原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法律责任竞合既可以发生在同一法律部门内部,如民法中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之间,如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之间的竞合。会计法是整合了多个部门法规范的综合法律,其法律责任竞合的形式和内容都显得更为复杂,会计法律责任竞合现象不仅可以出现在同一法律部门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法律部门之间。如果对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处置失当,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从而违背公平和正义的法律理念。因此,正确处理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会计法律责任竞合的法理学分析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任何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然依赖于该国法律体系的建构与完善,而划分公法和私法以及明确其各自的地位是法律体系建构与完善的重要内容。从会计法律责任的渊源分析,会计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属于公法范畴,而会计民事责任则归属私法领域。因此解决会计法律责任竞合的思路应当侧重于两个方面:公法责任与私法责任竞合,公法责任与公法责任竞合。

(一)会计公法责任与私法责任的竞合

会计公法责任与私法责任的竞合即会计刑事责任或者会计行政责任与会计民事责任的竞合。公法责任与私法责任在适用上不能互相替代,凡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就应当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制裁;凡是对他人的合法权益构成侵害的行为,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既侵犯公共利益、破坏行政管理秩序,又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则要同时承担公法处罚和民事赔偿的双重责任。会计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与会计民事责任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责任形式,它们之间在强制程度、归责原则、承担责任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决定了会计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是一种互不排斥的关系,前两者的适用并不意味着民事责任的豁免,因而解决此类竞合应当以并科原则为理想模式。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克服“以罚代赔”和“以赔代罚”两种不正确倾向。“以罚代赔”即以行政处罚代替民事赔偿,会造成被侵害人的损失难以弥补。“以赔代罚”即以民事赔偿代替行政处罚,则公共利益得不到保护,行政管理秩序得不到维系,最终损害了更多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会计公法责任间的竞合

会计公法责任间的竞合包括会计刑事责任与会计行政责任竞合以及会计行政责任之间、会计刑事责任内部的竞合。同属公法范畴,会计行政责任与会计刑事责任存在共性,比如都以国家机关作为执法主体,以公权力来保护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法律关系,但在制裁原因和惩罚手段上存在显著差异。司法实践中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竞合以及行政责任之间的竞合现象发生较多。

1.会计刑事责任和会计行政责任竞合。行政违法行为在构成要件上与刑事犯罪行为有相似之处,但由于违法的严重程度不同,因此,不得以行政责任代替刑事责任,也不得以刑事责任代替行政责任。如果同一违法行为既触犯了行政法规又触犯了刑法,应采用以下两个原则解决:第一,吸收原则,即重的刑事制裁吸收轻的行政处罚。若一个违法行为构成了犯罪,只由司法机关给予刑事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就同一事实再给予行政处罚,即参照刑法“牵连犯”的处断原则,应“从一重处罚”,不宜采用并科原则。因为给予刑罚足以达到惩处和预防犯罪的目的,就没有必要再由行政机关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罚;第二、并科原则,即对行为人同时处以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这是因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由于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种类及功能差异决定了在适用刑事责任的同时,还必须适用行政责任来弥补刑事责任的不足。因为《刑法》中的主刑和附加刑的种类和范围相对较窄,在特定的情况下,仅适用刑事责任不足以消除行为人犯罪的全部危害后果,也不足以纠正其违法行为。这种情况下,在适用刑事责任的同时,并处一定的行政处罚,有利于更好地打击犯罪,预防犯罪。例如对于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刑法》(第161条)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并由会计主管部门依《会计法》(第六章)的规定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而达到彻底纠正犯罪行为的目的。

2.会计行政责任之间的竞合。行政责任是责任主体对国家行政主管机关和法律授权的其他组织或机构所承担的责任,它通过对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的经济或非经济性质的制裁,以实现矫正市场行为和维护市场秩序的目的。会计行政责任并非我国独有,行政责任在西方也是会计法律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会计行政责任之间的竞合应采用吸收原则加以解决,以体现行政处罚法“一事不再罚”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考量会计行政责任处罚的过程中,由于各个会计行政法规内容和适用范围不同,因此,对此类竞合不能简单采用吸收原则,而应以吸收原则为基础,同时兼顾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具体到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来说,《会计法》是规制整个国家会计活动和会计秩序的基本法,而《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仅仅规定了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的会计秩序,属于特别法。当发生竞合时,应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只有在特别法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时,再考虑适用会计法的原则和精神。

3.会计刑事责任内部的竞合。刑事责任是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中处罚最严厉、威慑力最强一种法律责任,有其他法律责任所不可取代的功能,没有刑事责任作保障,稳定、安全的资本市场秩序就不可能建立。但是,追究刑事责任具有“最后手段性”,其适用范围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即只有在其他方法不能有效地规范会计违法行为时,才采用刑事责任手段。如我国《刑法》中,与会计行为有关的罪名仅有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罪(第161条)等四个。另外,刑法理论中有关刑事责任竞合的理论(如牵连犯、吸收犯)已相当成熟。因此,司法实践中会计刑事责任内部的竞合现象比较少见。

三、解决我国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的思考

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对会计行为的法律规制具有明显的“法典式会计制度”的特色,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尤为突出。在我国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中,会计刑事责任主要体现在《刑法》中;会计行政责任主要体现在《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会计法》等法规中;会计民事责任在《证券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中得以确认。行政责任是我国目前会计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刑事责任则是最具威慑力的制裁形式,而民事责任在我国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中地位最不突出,甚至可以说是会计法律责任体系的真空地带。总体来看,我国会计法律责任体系尚不完善,不同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从而会造成政府监管主体不清、责任不明,极易形成监管失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法的效力。因此,探讨我国的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提升会计法的法律位阶,重视对会计法律责任体系的研究

在我国,人们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对会计法维护产权秩序的重要性沒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虽然会计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特点,符合基本法的特征,然而从现行会计法的形式及内容看,会计法仅仅属于普通法之列,甚至还有人把《会计法》戏称财政部门的“部门法”。下位阶的法律必须服从上位阶的法律,由于会计法法律位阶偏低,严重影响了《会计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因此应当提升会计法的法律位阶,争取将其列入基本法范畴进行立法完善,通过建立统一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从基本法的层面上妥善解决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

(二)在立法环节完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

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责任规范散见于不同的法律当中,条文偏少、内容过于简单,形成了以行政责任为主,以刑事责任为辅,忽视民事责任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可以这样说,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这样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根本无法满足会计假账问题已经成为一大公害、必须严格责任加大惩罚力度的现实需要,而健全会计法律责任体系已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因此,应当完善《会计法》中过于粗糙的法律责任一章,尽可能详细地把各种会计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都整合于《会计法》中。从而形成一套以民事责任为主,以刑事责任为重,以行政责任为补充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从而在立法层面上解决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

(三)在执法环节完善会计行政责任追究机制

我国目前负责追究会计法律责任的行政主体主要有财政部门、证监会等部门,这些行政主体往往各自为政、互不合作,在对会计违法行为执法时容易出现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会计行政责任竞合问题尤为突出。鉴于此,对于会计行政责任,可以考虑由国务院出面协调整合相关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力,由几个部门联合执法,或者财政部门代为执法,从而在执法环节有效解决会计法律责任竞合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道扬.会计史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 郭道扬.会计法的立法创新及其影响[J].会计研究,2005(5).

[3] 周旺生.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研究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 刘燕.会计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王遂昆

会计执法力度研究论文 篇2:

如何加强会计管理

摘要: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转变会计管理观念,强化会计执法力度,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功能,重塑会计形象,为会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会计 管理 分析

0 引言

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转变会计管理观念,强化会计执法力度,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功能,重塑会计形象,为会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 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济越发展,改革越深入,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越重要。实践证明,在建立健全会计法规的基础上,实行对会计工作的法制化管理以后,我国的会计工作全面转轨,会计事业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我国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问题会计信息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据统计,我国经济管理中有70%的信息来自会计。会计信息质量,通俗的说,就是会计提供的数据和资料是真的还是假的。多年来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多种利益关系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原因的影响,会计信息仍较普遍存在失真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就等于会计信息失去价值,会计工作丧失生命。假的会计信息不仅危害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而且危害国民收入的正确计算与分配,危害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不仅掩盖、助长奢靡和损失浪费,而且侵蚀人们的思想,纵容或助长腐败行为的发生、蔓延。

1.2 适应会计环境变化方面的问题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已实施的《会计法》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作用有所削弱。1985年发布的《会计法》是基于计划经济这一背景的,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会计业务处理日趋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1.3 会计法律责任方面的问题已实施的《会计法》有些概念法律判定标准模糊,含混不清,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违法乱纪情况时无具体界定标准,使一些事件虽被查出,却因缺乏明确的制裁依据,而无法处理。

会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强化会计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对管理范围、内容、手段、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革,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 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容

会计活动是由会计行为主体(会计人员)、行为客体(单位经济活动)和行为标准(会计规范)三个要素所构成。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会计活动的管理与服务,具体的说,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管理的内容主要应侧重于三个方面:①宏观会计政策管理,包括有关会计法规等政策性问题制定与解释,其目的是规范和统一会计政策,以利于宏观调控和微观经营;②会计信息管理,包括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其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并使这一重要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服务;③会计人员管理,包括会计人员从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的确认和其业务规范的建立,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的规则和指导,其目的是建立一套公正、科学的会计人员培养、选拔、评价机制,以此来促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3 如何加强会计管理

修订后的《会计法》,集中体现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立法宗旨。修订的重点是完善会计的基本职能、突出会计记账规则、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等等,涉及面广,内容变化较大,技术性要求也较强,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在新的《会计法》实施前后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3.1 不断转变会计管理观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计的任务也见日益繁重,财政部门一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管理目标从“人治”向“法制”转变;管理思想从轻视会计管理向重视会计管理转变;管理手段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管理方式从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共同管理会计工作向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审计、税务等部门会同监管转变,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的新职能、新方法,深化会计改革与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在改革中的作用。

3.2 认真组织好《会计法》的学习、宣传和研究工作要积极参与和推动《会计法》的宣传、培训工作,使会计工作者尽早了解《会计法》的精神实质和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会计工作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基础;要以宣传贯彻《会计法》为契机,使包括部门、单位领导、会计人员、其他经济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知法、懂法、守法,关心会计工作。

3.3 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修订或制定以《会计法》为中心的法规、规章,使《会计法》的规定具体化。《会计法》只是就会计工作的基本问题作出了规定,但要真正成为企业核算工作的规范,还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法规、规章,国务院财政部门应适时拟订必要的法规制度,如会计法实施细则等,对现有法规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法规制度体系。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制定保证会计法规有效实施的相应措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法律法规也要合情合理,便于操作,以健全的法制保障会计工作依法有序地发展。

3.4 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强化会计制度管理,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不仅是一种权利,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各级财政部门应真正把会计工作管理起来。①在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的同时,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一支专门的执法队伍,切实解决职责不清和机构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定期组织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加强监督,有令必行,令行禁止,发现、研究和处理会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树立会计法规的严肃性。真正赋予财政部门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当事人和单位的经济处罚权,使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名副其实。②会计制度管理是财政部门的一项基础工作,会计制度执行混乱,必然会导致财政收入流失,支出失控,最终会给财政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财政部门应提高认识,积极担负其管理会计制度的责任,把会计制度管理摆上重要位置。③努力培养各层次会计人才,实行会计从业人员资格的认定,是会计改革的关键,也是对会计人员进行宏观管理的有效形式,这是财政部门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

3.5 与审计、税务、司法等部门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共同提高、完善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会计法》的修订、颁布,不仅是会计上的一件大事,修订后的《会计法》,对于审计、税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工作是审计、税务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科学的、严密的、规范的会计工作,会计监督就成了一句空话,税收就无从谈起。同时,制止会计秩序混乱问题,仅依靠行政制裁已显不够,对情节严重的会计违法行为,必须加大惩治力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提高会计法威慑力的重要方面。财政部门与审计、税务、司法等部门应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采取确实措施,齐抓共管,认真查处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使《会计法》和财务会计法规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作者:张宇博

会计执法力度研究论文 篇3: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摘要】本文从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加强法制建设,统一会计政策;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强化契约关系,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方面探讨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治理对策

会计信息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行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催化”的结果。本文试图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出发,探讨防范这一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

1、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动因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本文所讲的“利益”,包括企业利益,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也包括直接利益,间接利益。一是企业通过会计信息失真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对此获得经济利益;二是企业负责人凭借手中的权力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对此获得职务、薪金等方面的利益;三是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对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直接利益就是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间接利益就是通过虚假会计信息为企业或个人谋取非法利益。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原因。

(2)会计工作的非独立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但内部人员由单位领导委任,受利益驱动,有的单位内部管理基础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虽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形同虚设。

2、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条件

(1)会计法规的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会计法规的具体情况。一是会计法规政策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带来困难。二是会计领域缺乏严密的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工作中需要的法规制度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会计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三是一定时期人们的会计法规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会计法规制度的遵守情况。四是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和执行情况不好。

(2)政治经济环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条件。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经济管理工作还必须依靠各种行政手段。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工作职能,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就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温床。若从反腐倡廉角度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腐败现象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根除腐败现象,虚假会计信息也就难以彻底治理。

3、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有密切关系

从会计工作的角度分析,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一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经常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自然产生了会计信息失真;一些政治素质差,思想觉悟低,不敢坚持原则,甚至同流合污,主动造假,致使虚假会计信息难以发出和治理。

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统一会计政策

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现行的“会计委派制”,就是很好的经验;如新《会计法》明确的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失真所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并促使其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应快统一会计政策。近十年来,为适应国际接轨的要求,会计制度政策性变更比较频繁,行业、企业、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制度不统一,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应尽快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以提高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并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适时制定、修改、补充会计法规内容和措施,严格市场规律办事。

2、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各博奕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我国虚假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3、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经济行为后果的产生,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委托方应当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代理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这样,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即拥有据失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不得擅自于涉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作出决策。

4、强化契约关系,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

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以使得违反合同的成本极其之高,远远高于违反合同可以得到的利益。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从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就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效地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会计人才的良性流动机制;要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警惕虚假会计信息生产,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参考文献】

[1] 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冯淑萍:《加强会计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会计研究》,1999年第11期

[3] 葛志兴:《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特征及其矛盾的协调思路》,《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4期

作者:徐红霞

上一篇:电气装置接地保护论文下一篇:校本课程大学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