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大学物理论文

2022-04-19

“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发展一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近半个世纪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外语见长,教育开放’的鲜明办学特色,这是‘小外人’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接力棒传到我这里,我一定要为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留余力,将学校的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本课程大学物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大学物理论文 篇1:

创建一流管理体系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许健伟,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专业。201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曽连续两次荣获县高中物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寓趣于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论文在《教学月刊》发表,并被中国教育者协会《教育与探索》评为第三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另有《“悟空”与物理——寓趣于题初探》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先后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县优秀共青团干部、县优秀教师、县优秀校长等。

浙江省浦江县岩头镇初级中学以“团结进取、奋力拼搏”的校训,“书画见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办“党和人民满意的学校”。今后,学校将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追求高效、彰显特色”上做文章,努力实现“学生人人成才、教师个个成功、学校早日成名”的奋斗目标。

追求“人尽其才”,落实“以人为本”

一是要打造一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能产生强大“牵引力”的干部队伍。一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年轻干部,教务处等政令畅通、运行有序。二是要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践行“爱生如子”理念的教师队伍。三是要培养一群身体健康、心理阳光、各有所长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校将继续采取“课堂转型推进整体水平,晚自习分层指导培育学科优苗,集中辅导培养书画人才”的措施,努力探索高效课堂。2013年,学校夺取体育中考平均成绩全县第二、美术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好成绩,在学校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追求“物尽其用”,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由于学校历史悠久,多数校舍比较陈旧,破损比较严重。因此,改善办学条件迫在眉睫。二是由于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经费缺少,日常运营比较困难,必须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三是学校开源节流,想方设法,努力改观校园面貌。完成了校门内小广场改造,为学校书画特色提供了展示平台。完成了学生寝室防盗门改装,增添了学生宿舍洗浴设施,改善了学生住宿条件。引进了朝阳水库饮用水,大大提高了师生饮用水质量。以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为契机,基本配齐专用教室和相关器材。

探索“高效课堂”,打造“阳光校园”

一是以“一心三线”为前提,探索课改之路。即以学生为中心,探索课改之路,提升教学质量。二是以“三模形式”为程序,推进课堂转型。即在摸索课堂转型的初级阶段,要借鉴被大家认可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此为“借模”阶段。逐渐确立适合学校和学生的课堂模式,为“定模”阶段;面对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同一教师不同的学生,课堂模式都是要变化和调整的,为“变模”阶段。三是以“爱生如子”为根本,实现轻负高质。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才能用育子的心力来育人。

传承创新并举,彰显学校特色

一是加大书画特长学生培养力度,结合大语文观教育,进一步彰显学校书画特色。学校休闲广场利用四个宣传窗进一步激发书画特长学生的创作热情。开展“画韵诗情”系列活动,利用学校校本课程——书法课,开展“人人一手规范字”活动,追求大语文观教育和书画特色的双赢效果。二是在德育方面,特别是对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虑在“增强无亲或单亲子女亲情感的有效途径”方面,做些探索和研究。

开学以来,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等领导先后来学校指导工作,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岩头初中将正视“三流生源、二流师资”的现实,追求“一流的执行力”,通过领导以身作则的“牵引力”和制度管理的“推动力”,努力追求校园文化建设的“精致化”、教育管理的“精细化”和学校发展的“精品化”,力争让学校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 浙江省浦江县岩头镇初级中学)

作者:许健伟

校本课程大学物理论文 篇2:

融会贯通

“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发展一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近半个世纪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外语见长,教育开放’的鲜明办学特色,这是‘小外人’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接力棒传到我这里,我一定要为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留余力,将学校的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刁雅俊校长的言语之中透露出干事创业的壮志豪情,“办国际化外国语学校,培养国际型预备人才,首先,教师要达到国际化水平,才能培养国际型人才。因此,我们加强师资培训,同时,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建立一系列的管理机制。一方面,制定校内培训计划,请专家讲座、引领,加强教师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培训深造,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丰富教师文化底蕴,增强国际竞争力。”

对于青年教师,学校更多地强调教学模式,扎实训练教学基本功,让他们将“小外”经验吸收消化。努力做好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办好“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为使教师入职三年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为成熟教师,十年成为骨干教师,每学年举办一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每学年推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课,组织教师观摩,开展听评课活动。深入开展教师专业培训与研究,通过备课组的“磨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到全市乃至全国参加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对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压担子、大胆使用。对青年教师增加英语学习培训,并对考核成绩优秀、教育教学突出的教师,创造机会优先派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开阔视野,开放思维,锻炼能力,为开设“双语”教学做准备,为培养名师奠定基础。对于成熟教师,则强调深厚积淀之上的个性发展,提倡“一师一风格”。比如,高中部学生的特点是成绩梯度大,平行班少,教学难度大,更适于分层教学。因此,教师们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研究不同班和年级的教学定位,作业分必做和选做,对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学校对有经验的教师强调“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教学策略,既尊重师生的个性,更希望能将师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学校的助力之下变为各自的特长。

学校教育应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外语学校的学生只有外语学得好并不能满足国际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中小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必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文科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理科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学生同时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才能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突出外语教学的同时,“小外”强化了理科教学和艺术教育。在理科教学中加强了理科思维的培养。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帮助其掌握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各类学生研究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培养了兴趣,发展了思维。研究小组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各学科奥赛、联赛纷纷获奖。每年,高三年级多名理科班学生跨入世界名校理科专业学习,实现了真正的多元化发展。

2012年,“小外”理科学生王成林和张雪圆,分别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专业和美国杜克大学物理专业(本科)录取,(2人均同时被美国其他6所大学录取)。王成林说:“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小外’是文科校,理科相对薄弱,而我认为‘小外’的理科教学水平非常高。理科教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上课的形式新颖,绝不采用‘填鸭式’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创新,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法语专业的学生张雪圆坦言:“在‘小外’,鱼和熊掌可以兼得。选择法语,不放弃英语;选择语言,不放弃科学。从入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天津十强,到获得物理能力竞赛全国一等奖,并作为国际交流生赴美国新泽西州派尔麦拉高中学习一年,我为‘小外’卓越的学术水平而骄傲,是老师们一点一滴的培养铸就了我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真诚关心他人的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近五年来,“小外”独立承担国家级、市级课题20项,参与市级及其以上课题10项,有39名外语教师参与全国外语学校教材编写工作,2012年,又有2项“十二五”重点课题立项。英语教材《展望未来》是“小外”的英语教师承担了长达6年之久的全国外语学校课题研究和实验,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小外”的英语教师又参与完成了全国外语学校专用英语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此教材已作为“小外”的校本教材,全国有几十所学校进行了几年的试用,效果良好。目前,“小外”正在组织各学科教师围绕学校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召开了论证会,筛选了第一批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大学物理论文 篇3:

国际化视野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摘 要 针对国际化视野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要求,以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彰显国际化特色为核心,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结构和实践课程结构,同时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策略。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工程实践;国际化视野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设有工科类专业的本科学校已达1000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量的90%,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一直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培养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高级工程人才,一直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很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4]。

20世纪80年代,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美国工程教育界提出“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将“工程”一词从原有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方法在工、农业中应用”的经典定义向社会领域延伸,构造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和咨询等主要环节的工程链”[2],这极大丰富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2010年,教育部发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它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多种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5]。

江苏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于2000年,历经十余年的快速发展,2011年成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试点专业,2012年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电子信息类)。该专业先后与徐州科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徐州雷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以及苏州安杰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签订实习基地。自卓培计划实施以来,从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制订企业培养计划、探寻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产品、资本和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高质量国际工程人才的培养是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江苏师范大学于2014年开展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修订工作。本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为导向,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1 人才培养基本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充分利用学校大部制改革的成果,结合电子信息专业的自身特点,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科学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途径,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方式,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创新性原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开放性原则: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实施跨专业、跨学段选课制度,推进跨学校、跨地区、跨国界的学分互认,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开展校内外、国内外多种形式的合作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水平。

4)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科专业属性和特色人才培养需要,制订适应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构建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体系。

2 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本科生知识结构。围绕上述目标,人才培养首先打破传统分专业招生模式,贯彻大类招生、分类分型培养思路,凸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彰显国际化特色。

理论课程结构 2014年,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三个专业实施电子信息类大类招生,小专业施教培养模式。大类培养不仅避免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同时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宽泛的学科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转换、整合和推理,开启创新思维的“引擎”。

如图1所示,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基本原则,建立“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个性发展课程”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应以通识教育为主,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心等素质,使其具备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品质。同时注重汉文化传承,进一步展示学生特有的文化品牌。因此,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分为校本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和博雅课程三个系列。其中,校本课程开设汉文化传承、经典诗词通读、校歌校韵欣赏等课程。公共必修课进一步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博雅课程涵盖人文与经典、政治与法律、科技与社会、艺术与人生等不同学科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关的课程。

根据电子信息大类学科特点,平台课程划分为数学类、物理类、电工电子类、计算机类和外语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及计算能力、宽厚的物理科学和一般性工程技术知识,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基本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针对专业方向开设,由于电子信息工程是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试点专业,专业课加强了与电子信息相关的设计、建模和仿真等软件类课程的学习。专业选修课推行352分类分型培养模式,即:培养30%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实施“1+10”校企合作工程,培养50%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实施国际高校联合培养计划,培养20%的国际化人才。此次人才方案培养修订中,在部分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拓宽国际视野。兼顾共性与个性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大部制改革的资源,进一步构建交叉与个性发展平台课程,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延伸。

实践课程结构 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基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渐进三段式企业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实践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基本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单独设课)、公共基础课、大类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本实验。目的是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利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设计包括电子工艺基本实践、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首先明确项目任务,然后查阅文献,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任务方案,进一步组织实施。项目完成需提交产品和设计报告,并由院教务处统一组织答辩予以通过。通过课程设计有利于深入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技能。利用现有“1+10”校企合作工程,进一步建立“体验—见习—实岗”的渐进三段式企业实践模式,逐步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生产一线的经历,切身体验工程职场环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以各级别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各类竞赛为依托平台,组建5~8人团队,实施创新工程实践。

学分要求 在四年学习期满毕业时,至少修满174学分,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方能获取工学学士学位。其中:1)校公共基础课,43学分;2)大类平台课程,57.5学分;3)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4.5学分;4)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6学分;5)实践课程(独立开设),33学分。双语课程学分约为总学分的6%,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为总学分的35%。

3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策略

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有利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但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关联的集成化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 目前,本专业的教学情况是每位教师固定1~2门课程的教学,忽视各专业课及专业课教师之间横向交叉和融合,使得课程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具体实施之间经常脱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工程视角出发,以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为突破口,改革现行“分散”授课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群体效应;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和案例式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式;真正将知识传授、知识应用、知识创新有效结合。

积极倡导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搭建良好的国内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英语语言听说与写作的训练,同时部分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引进英文教材,实施双语教学。为更好实施20%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应从学院层面上进一步加强与外国著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青年教师出国访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借鉴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经验,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考核体制 教师是高等教育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创造者。由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直接与论文相联系,“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是当前大学教育的普遍现象。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不同教学任务以及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改变目前唯论文和项目的评价体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学一线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0(2):91-95.

[2]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7-79,92.

[3]谭宏斌,郭从盛,马小玲.西部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实现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8):

48-49.

[4]项勇,张冰冰.创新型国家视野下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

61-62.

[5]杨晨光.造就一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1-

01-02.

作者:黄智 李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