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探析论文

2022-04-28

【摘要】为减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更正频率及其产生的影响,降低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本文构建关于会计信息更正行为发起者和审计执业风险承担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尝试性研究,以期有助于投资者及监管部门更好地解读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打补丁”行为,降低注册会计师诉讼发生的可能,从而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提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探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探析论文 篇1: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执行效果研究

摘要:2008年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本文以四川省2009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及执行效果,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评价 强制性披露 执行效果

一、引言

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2009年7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施行。2010年五部委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范及指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该规范及指引明确上市公司应当定期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从 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如何按照新规范有效的组织实施将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进行评价,是优化内控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内部控制在企业中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将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为充分了解内部控制评价现状,本文以四川7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取手工收集的方式,收集截止于2010年10月31日的上市公司公开资料,包括公司2009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核报告或鉴证报告。对其内部控制评价执行效果进行了分析。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执行效果现状分析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现状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总体披露情况。本文对76家四川上市公司2009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审核报告进行了统计。另3家(002460天齐锂业、002480新筑股份、300127银河磁体)是2010年新上市公司,收集的是2010年6月30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审核报告信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总体披露情况见表(1)。据表(1)统计可见,上市公司仅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有32家,占样本总数的40.51 %,既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又有会计师事务所审核报告的有25家,占样本总数的31.64%,没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有22家,占样本总数的27.85%,这22家全是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仅在年报的公司治理结构或监事会报告中分散的出现,并没有系统的以自我评价报告的形式提出。(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广度。以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5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八项内容,按照八项内容对样本进行完整性统计分析,以研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广度,见表(2)。据表(2)统计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了董事会声明的有5家,占比8.77%,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的有7家,占比12.28%,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的有17家,占比29.8%,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的有32家,占比56.41%,披露广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要求,同时上市公司在报告里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各上市公司都按照自己对法规的理解和对公司有利角度去编制报告。(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深度。以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5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程序和方法、缺陷认定及整改情况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深度进行统计分析。按披露的详细程度将内控披露分为“简单披露”、“一般陈述”、“详细说明”三个层次:“简单披露”指公司简单概括说明内部控制情况,即只有“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之类的简单一句话;“详细说明”是指能够严格遵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评价指引的要求,按其内容进行详尽的阐述;“一般陈述”介于二者之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深度见表(3)。通过表(3)统计发现,有10家公司占比17.54%遵循了《内控规范》,采用了COSO 五要素框架,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方面展开评价,而其他上市公司要不就是要素不全,要不就是内容空泛,没有实质性内容。只有7家公司占比12.28%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出现了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但仅提到内审评价和监事会评价,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评价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未进行描述。有10家公司占比17.54%结合自己公司的情况指出了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关整改措施,而其余22家只是泛泛而谈,只有一些空话、套话,如内控需完善,执行力度需加强等笼统说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整改措施,还有25家占比43.86%未提及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情况。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分析 通过以上对我国2009年四川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不够重视,往往以满足证监会和交易所方面的要求为己任,导致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通常只有“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类似描述。目前上市公司内控正在建设中,存在很多的内控缺陷,有待进一步整改,若披露真实的内控评价信息,可能会涉及内控的重大缺陷, 担心给上市公司带来负面影响,进而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降低,因而上市公司宁愿少披露或不披露内部控制评价信息,自愿性披露动机严重不足。(2)缺乏统一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在笔者统计的57家样本公司中仅有39家披露了内控评价所采用的标准或依据,其中有些上市公司按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作为标准,有些上市公司以上交所或深交所发布的内控指引为依据。但是这几部规范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责任主体、内容、格式、程度等相关规定都存在着差异,这无疑会使上市公司在评价过程中加大披露的随意性。据统计有16家上市公司采用了COSO框架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五要素作为其内控评价报告的标准,但大多企业并未完全按照五要素展开评价。评价标准不统一造成了评价结论可比性差,进而影响到评价信息的实用性。 (3)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缺失。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作为一种结果的披露,需要上市公司通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特定的评价对象运用某种评价方法才能得出这一结果。如果评价过程中的程序不够规范,方法不适当,就难以保证其评价报告的可靠性。之前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没有明确规范评价的方法,导致上司公司在进行实际内控评价工作时,无科学可行的方法来指导,出现随意评价。我国现行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明确规定内控评价报告中应包括“内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在被调查的57家上市公司中,只有7家公司占比12.28%披露了该项内容,仅提到监事会和内审评价,缺乏实质性内容。Deumes(2008)的研究表明,很多企业认为披露内控评价方法和程序会泄露机密信息,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如果严格遵循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方法执行评价工作,评价成本增高,基于保密原则和成本效益,上市公司不愿意披露此项内容。(4)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缺乏指导性。我国目前的相关规范对于内控缺陷的规定不统一,对于重大缺陷的认定明显缺乏指导性。虽然在2010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指出了缺陷的涵义和分类,明确了“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认定意见,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所谓“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但《指引》要求企业在认定重大缺陷时自主确定,而重大缺陷定义中的“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确定,没有具体可供操作的参考标准,导致实际认定存在难度。调查的57家上市公司中,有17家说明其存在内控缺陷,但却没有一家指出其缺陷是否为重大缺陷,这样的披露就没有多大的价值。(5)内部控制评价监管不力。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审核报告,而本文抽取的79家上市公司中只有25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审核报告。没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22家全是沪市上市公司,可见深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披露情况明显优于沪市,而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又优于A股。究其原因可能与深交所近年来要求对信息披露加强监管,特别是对中小板和创业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严格监管,采取每年对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评级并公布结果及对选择性信息披露加强监管等措施有关。目前,对于上市公司违规信息披露行为,证监会的处罚方式主要采取警告和罚款两种,上交所和深交所主要有公开谴责、内部批评和责令改正三种方式。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力度不大,上市公司不披露或少披露内控信息并没有遭到相应的惩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违规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使得许多上市公司不按规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三、上市公司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实施对策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实施细则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制定发布,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供了一个统一遵循的标准。但规范及指引只规定了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目标、框架及主要控制环节和相应关键核心控制点,为督促企业有效地提高企业内控评价水平,相关部门还需建立一系列具体明确、简明实用的内部控制评价实施细则。新规范只是文件性的文字指导,没有明确规定内部控制评价衡量标准,没有形成具体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为提高内控评价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兼顾政府指导性和企业自主性。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与操作具有很大的难度,需要借助一套可系统遵循的认定标准,认定过程中还需要内控评价人员充分运用职业判断。为此,政府监管部门应提供确定重大缺陷的原则性指引,规定一个明确的度,表明达到何种程度的缺陷会导致“严重偏离内部控制目标”,企业在此原则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和关注的重点,确定内控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

(二)强化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认识 以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建立与实施缺少一套公认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了解和认识不够准确和深刻,成本费用增加,却得不到应有的收益,严重影响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如今配套指引的正式发布,无疑为我国内控评价的建立与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政府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对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战略引导,提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树立正确的内控评价意识,认识到内控评价有助于企业查错防弊、降低风险、提升公司绩效和市场价值,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高到战略角度,由被动遵循变为主动提升,让上市公司从“要我评价”转变到“我要评价”。为此,政府应牵头,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对内部控制评价和信息披露的责任人开展广泛的内部控制规范的培训,企业管理层应定期组织内部相关人员参加专业机构举办的内控培训班,学习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方法,掌握内控评价的知识和技能,明确各自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职责,增强执行层面人员的内控评价意识,逐渐形成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

(三)完善企业内控自我评价体系 完善的内控自我评价体系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有力保障,要将评价落到实处就需要建立内控评价组织、明确评价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程序和方法。首先,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能否有效实施,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企业应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其他专门机构作为内控评价机构,在内控评价机构下可设置专门的评价工作组,具体承担内控评价工作的组织。内控评价人员应具有独立性、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胜任能力。其次,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内控评价主体对于内控客体进行评价所需要采用的一定的标准。评价标准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一般标准主要用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是否完整,具体标准是对企业的具体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的标准。企业可按照指引的要求,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出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评价标准,以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再次,执行内控主要评价程序应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汇总评价结果、编制评价报告、实施整改措施等。我国上市公司应将传统内部审计方法与CSA先进理念相结合,在内控评价机构的领导下,由素质较高的内审人员或外部专家担当引领者,由内部审计人员、关键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责任人员组成评估小组,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统计抽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等多种测试方法广泛收集公司内部控制的证据,按照评价标准对本企业或本部门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如实填写评价工作底稿,根据汇总评价结果和集体讨论形成改进意见,最终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四)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监管 为即将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做好准备,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上市公司内控体系监督检查力度。目前的相关规范,缺少关于董事会、总经理及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缺乏有关内部控制评价的责任追究机制。不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难使他们尽心地履行核实评价的职责,故应在法律法规中进一步明确企业管理层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制定对内控评价报告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目前法律存在着重行政、刑事责任轻民事责任,尚未大规模启动民事赔偿法律机制的现状,笔者建议对违反《内控指引》要求的公司进行惩罚时,引入民事赔偿诉讼机制,细化对民事责任的赔偿,提高其实际可操作性,通过加大处罚的力度来提高其违约成本,防范虚假的内控报告、审核报告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杨有红:《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赵兴莉:《新规范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架构探析》,《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3]董美霞、陈艳:《中美内部控制监管机制比较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4期。

[4]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审计研究》2003年第1期。

[5]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其审核》,《审计研究》2003年第6期。

[6]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7]周勤业、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明》,《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8]方红星、孙翯:《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2期。

[9]David M Willis,Susan S Lightle.Management Reports 0n Internal Controls,Journal of Accountancy, New York,Oct 2000.

[10]Linda L.Griggs.Audits of Internal Control,over Financial Reporting:What Do They Mean,Accounting and Accountants,Apr 2004.

[11]Jeffrey T.Doyle,Weili Ge,Sarah Mc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SSRN Working Paper ,May 2006.

[12]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1992.

[13]Stephen H.Bryan and Steven B.Lilien, Characteristics of Firms with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An Assessment of Section 404 of Sarbanes Oxley,Working paper,Wake Forest University and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5.

[14]Weili Ge,Sarah.Mcvay.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Accounting Horizons,Sep 2005.

[15]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Oct 2004.

(编辑 梁 恒)

作者:戴雪梅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探析论文 篇2:

会计信息更正与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关系研究

【摘要】为减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更正频率及其产生的影响,降低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本文构建关于会计信息更正行为发起者和审计执业风险承担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尝试性研究,以期有助于投资者及监管部门更好地解读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打补丁”行为,降低注册会计师诉讼发生的可能,从而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会计信息更正;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

博弈分析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 FASB(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联合概念框架的不断趋同,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追溯更正现象似乎愈演愈烈,审计失败及诉讼案件数量也悄然上升,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也随之增加。从理论上来说,会计信息更正是一种合理的经济行为,这是上市公司对已公布的前期财务信息进行的一种修正行为,能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但是,事与愿违,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公司利用会计信息更正这一途径来粉饰本公司财务报表,谋求不正当经济利益,成为财务报表之“牛皮癣”,证券市场挥之不去的恶疾。因此,对财务报表“打补丁”的信息更正行为通常被广大信息使用者理解为上市公司管理层粉饰业绩或者操纵利润的惯用伎俩,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会随之上升。加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审计报告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压力可想而知。因此,由于注册会计师未能正确识别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行为的本质,或者注册会计师蓄意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合谋”,导致最终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而被提起诉讼的可能性也就上升了。鉴于此,为使得投资者及监管部门更好地解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更正行为,减少注册会计师诉讼损失的可能,我们很有必要对会计信息更正行为和审计执业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据此构建关于会计信息更正行为发起者(公司管理层)和执业风险承担者(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博弈模型,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尝试性研究,以期有所裨益。1

二、相关理论分析

若要探析会计信息更正行为与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构建二者行为人之间的博弈模型,必须首先弄清会计信息更正行为的本质及其内容,搞清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源泉及其类型,明晰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机理。

(一)相关概念阐述

会计信息更正通常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负责编制并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数据及其他相关会计信息,由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方法变化或者会计差错等原因导致的、需要对前期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更正的行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更正事项需严格遵照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等相关法规的要求。会计信息更正的方法通常有追溯重述法和未来适用法(主要针对会计差错更正)。

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进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或潜在关系人的指控,乃至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可控性,通常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独立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主要来自两个层面: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水平)和注册会计师本身(执业能力和独立性)。

(二)理论分析和基本假定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更正行为很可能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增加审计失败并导致诉讼损失的可能性;反之,注册会计师在为那些曾经出现或者频繁出现会计信息更正行为的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时,风险控制意识自然也会相应加强,并通过执行充分恰当的审计程序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差错或者舞弊行为,最终出具合理的审计意见,这也会使得上市公司管理层不得不考虑本期或者后续期间是否蓄意地继续进行会计信息更正行为。即会计信息更正行为与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包含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是这一博弈关系中的最主要参与者。

为构建博弈模型,我们需要做出几个方面的基本假定。一是博弈双方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其中,管理层与其所在的上市公司利益一致,注册会计师与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利益一致,不考虑管理层“掏空上市公司中饱私囊”等行为。二是注册会计师具有充分的能力检查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差错行为,即不存在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博弈双方不清楚对方可能采取的策略,只是了解对方会在两种策略中选择其一;其中,管理层的两种策略是续聘或者解聘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两种策略是出具标准无保留的“清洁意见”或者“不清洁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或说明段的无保留、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及无法发表意见四类)。在满足上述三个基本的假定条件下,尝试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具体到博弈关系中,企业会计信息是由管理层负责编制并对外提供的,他们直接决定本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如何,也即管理层是先选择行为人,他们在“提供存在重大错报的会计信息”和“提供真实公允的會计信息”之间进行选择;而注册会计师作为后选择行为人,对既定的财务报告信息,在“发表恰当审计意见”和“发表虚假审计意见”之间进行选择。

三、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在不考虑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情况下,能否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重大差错或者舞弊行为就取决于审计服务成本投入和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假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充分恰当的审计程序并最终出具恰当合理的审计意见,所支付的成本为C;为满足管理层对于审计意见的某些特定诉求而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支付的成本为C— C, C为注册会计师减少某些必要的核查程序而节省的成本支出。假定公司管理层在正常情况下,编制真实合理的财务报表获得的基本收益为F,而编制需要进行会计信息更正的财务报表获得收益为F+ F1( F1是管理层提供虚假信息粉饰报表等行为获得的间接增量收益)。假设Q1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且注册会计师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时,管理层被监管机构查处的概率,T1为监管机构对管理层的处罚罚款,那么,编制需要进行会计信息更正的财务报表给管理层造成的可能懲罚为Q1 T1。假设Q2为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被查处的概率,T2为被查处时的处罚罚款,那么,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损失为Q2 T2,这个可能损失即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经济风险。如果管理层编制的会计报表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则给管理层造成的损失为 F2,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为W。

假设注册会计师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为P1(0≤P1≤1),管理层编制需要进行会计信息更正的财务报表的概率为P2(0≤P2≤1)。根据以上假设,我们构建注册会计师(CPA)与管理层的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假设注册会计师的期望收益为E(U1),管理层的期望收益为E(U2),通过博弈矩阵,我们可以计算二者的期望收益如下:

当P2=1/2时,管理层编制需要进行会计信息更正的财务报表的概率恰好为50%时,注册会计师出具“清洁”审计意见(P1=1)的收益U1,1=1/2( C- Q2 T2)+ W-C,而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P1=0)的收益U1,0=1/2( C- Q2 T2)+ W-C,即U1,1= U1,0,此时注册会计师出具“清洁”或“不清洁”审计意见的期望收益是相等的,而且此时的期望收益达到极大值。

当P2>1/2时,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的收益的期望收益U1,0大于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时的期望收益U1,1,此时,注册会计师此时倾向于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本文中P2取极端值0或1的特殊情况暂不考虑。

由Q1= F1/ T1可知,在管理层提供虚假信息粉饰报表等行为获得的间接增量收益 F1既定的条件下,对管理层蓄意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T1与管理层因舞弊而被查处的概率Q1之间呈反向关系,即若管理层意识到舞弊行为可能承担的处罚成本很高,通过会计信息更正行为进行粉饰业绩的动机就会减弱,被监管部门查出的概率也就越低。然而,处罚力度T1既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提供虚假信息粉饰报表等行为获得的间接增量收益 F1与管理层因舞弊而被查处的概率Q1之间呈正向关系,即机会成本既定条件下的额外收益越高,通过会计信息更正行为进行粉饰业绩的动机就会越强,被监管部门查出的概率也就越高。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也就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失败而被提起诉讼的可能性也就上升了。

四、小结

本文通过构建关于会计信息更正行为发起者(公司管理层)和执业风险承担者(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博弈模型,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发现管理层通过会计信息更正行为粉饰财务报表而获得的间接增量收益越多,最终导致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可能承担的执业风险就越高。因此,为维护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解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更正行为,监管部门需加强对上市公司蓄意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会计信息更正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更正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全面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审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韩丽平.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域秩序[J].财会月刊,2013(4):8-10.

[2]何建国,房利.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的财务重述动因研究[J].会计之友,2010(10):15-16.

[3]何威风.财务重述:国外研究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10(2):97-102.

[4]黄世忠,叶丰滢.上市公司报表粉饰新动向、手段、案例与启示[J].财会通讯,2006(l):14-19.

[5]兰舒琳,陆 勇.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视角的财务报告供应链优化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1(1):29-31.

[6]佘晓燕.投资者行为视角的财务报表重述监管研究[J].财会通讯,2008(l1):88-90.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16.

[8]张为国,王霞.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动因分析[J].会计研究,2004(4):24-30.

作者:吴昊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探析论文 篇3:

浅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遭遇的瓶颈及其解决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在肯定了当前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中还存在的几个突出矛盾,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得行业发展前景利好。因此笔者结合实践,针对几个矛盾提出解决措施,目的正在于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 监管体系 国际合作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后,已经为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并成为社会高端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地促进了经济信息质量的提高,对外开放的开放,资本市场的规范,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及社会公平正义。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要及时把握机遇,同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实现行业进一步转型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长期贯彻经济社会的自身的新的要求,仔细总结经验,吸取世界会计职业发展的成果,把诚信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培养行业人才,准则国际化,行业做大做强的方面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全行业注册会计师有96498人,会计师事务所7785家,30多万从业人员,实现收入375亿元,这有力地说明了快速扩大的行业规模,日趋成熟的行业监管体系,逐步提高的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这更有利于本行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的提高,国内外影响力的增强。总之,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井喷式发展,成为了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

但是高速发展的背后,受到国内国际的大环境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同时潜伏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一些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到行业的兴衰。高素质人才缺失,使得行业建设的任重道远,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过于缓慢,新业务领域的探求与传统业务的需求饱和现状存在一定脱节,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也不够,对于市场要求的业务结构多样化,专业服务能力高,行业还没有完全满足,行业需要充分利用管理科学的先进理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的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有效解决专业服务分立专营这些使得行业发展脚步迟缓的外部环境问题。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利用当前市场巨大的服务需求,更高的创新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努力解决内部建设和外部环境的各种问题,真正地让行业跨越式转型发展成为可能。

目前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前景总体良好的形势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严重制约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早日能够解决这些矛盾,使得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外部监管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外部监管主要有政府执行,政府能够利用其职能通过制定行业准则施行强有力的监管,并且能够确保得到有效执行,但是政府监管也有其负面的影响,政府绝对的制定行业准则的权利使得政府行为缺乏高效,政府部门之间也并非铁板一块,常常发生不协调的事情,进一步降低了监管的效率,在注册会计师行业主要表现为行业受到了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等多部门的管理,这些部门职责的重复,模糊让行业准则缺乏准确的解释,并且信息无法对称是政府监管的老大难问题,存在着滞后,错报,漏报等问题。

总之,在当前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外部监管体系中,存在着不明确的监管主体,不尽善尽美的监管法律 ,杂乱无章的监管制度几个主要问题。

(二)内部制度建设

内部制度建设最重要的是利用信用评级进行诚信制度建设,只有设计出合理的内部制度确保诚信建设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行业自律,有力弥补外部监管的缺陷。目前内部制度设计包括诚信建设主要面临的瓶颈及其形成原因可以归之于以下几点:

1.经济转型发展导致了诚信滑坡,社会的道德状况堪忧,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推行内部建设遇到一些困难。

2.市场经济下相关法制的不健全,社会舆论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3.有些政府部门朝令夕改,制定政策的过程也不够透明,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无所适从。

针对以上的困境,注册会计师行业对于加大整个行业的内部制度建设,特别是诚信建设已经有了共识,一些地区已经建立了信用档案管理制度。

(三)国际环境及其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企业纷纷制定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全球已经作为一个市场紧紧连在一起,注册会计师行业需要加大服务国内外两个市场,这关系到行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生存的大事。所以在维护国内市场的同时发展国际市场,是注册师行业市场的有效路径。但目前中国会计师行业,无论是准则的国际趋同化还是行业发展的国际市场开拓,都远远没有达到原有的设想,极大的拖慢了行业发展的脚步。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离不开国际会计合作,不仅在行业发展的每一步中都有国际合作的身影,而且在行业百废待兴的时候,派遣出国学习归来的人才对行业发展做出了令人拍案叫好的贡献。

(四)会计师自身素质

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高薪行业,每年吸引了大量的考生参加资格考试,在当前市场经济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一些人只看到了注册会计师高收入的一面,盲目报考,甚至通过作弊等不法手段只为获得注册会计师执业执照,这样的人在成为了注册会计师之后,才发现自身根本无法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要求。

另外,刚入行的注册会计师在行业革新的不确定性之下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同时这些注册会计师对于行业中竞争的心理预备不足,也对其工作状态有很大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发展的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改革内部体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计师事务所定然会汲取国外先进的会计实务技术,并本土化,这对会计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些会计师很明显无法适应这种高压,诱发了焦虑的心理。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及行业趋势

上述提及的几个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问题确实切实影响到了行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但是经过行业实践者不断的努力,我们已经能采取一些手段切实解决这些矛盾。

(一)多元式监管的操作实践

多元式监管即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单一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治都不是完美的监管模式,只有通过多重式监管才能弥补那些缺陷。多重式监管模式是将社会利益作为标杆,有着法律法规的支撑,从政府监管权力中承担起一部分。当然,政府监管仍然处于中心地位,在警惕,惩处,高屋建瓴方面起到作用。而行业的职能在比较基础的方面起作用,重在指正实践中目标方式的偏移。多重式监管方式需要注重合理编排其结构,使得两个方面的监管界限很情绪,不会发生撞车的情况。所以,理清各个政府部门自身的职责所在,行业自制与政府监管之间的边界就显得十分重要。

政府主要可以负责各个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资格品牌管理等;而注册会计师行业主要着力于对各个事务所的资格管理,同时在惩处方式上两者也应该明确划分其不同的手段。相关部门应该整合职能,同时化整为零,成立管理中心,使得管理成本大幅降低,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质量和效率。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制,协助其成立相关专业监管小组。

同时能够讲众多与注册会计师行业有关的政府部门划分为直接监管部门和间接监管部门,使其各司其职。当然,在监管体系改革中,我们不能忘掉对监管者的监管,这就需要对相关法制建设进一步要求,确保这些部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可以通过成立监管委员会,使得法律责任的确认。大力调整相关法律条文,使得其达到统一,最重要的是需要加大惩处力度,使得监管行之有效。确保以上的措施实施后,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报备制度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轮查制度也可以作为辅助提高监管质量。

(二)切实强调诚信建设在内部制度中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同样十分重要,只有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好了,才能建立完善的会计服务市场信用制度,但目前行业的个人信用制度现状并不乐观,说是空白也不为过。对行业来说,当务之急正是利用这一制度的逐步完善来有效制止会计师的不守信行为。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营养,以推动我国会计服务市场信用制度建设。

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制度革新中,完成合伙人和独立执业人目标是头等大事,因为目前不少事务所还是和原挂靠单位联系过于紧密,形式上的转换并不能掩饰事务所受到了严重的行政干预的事实,这样大量的违规现象的发生也不足为怪了,恶心循环之下,监督作用无从体现,信誉责任风险意识一再淡薄。同时有限责任也并不尽如人意,与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社会风险,执业责任严重脱节。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紧密起来,中国会计服务市场定会发生质变,因此独立审计执业届的道德观念诚信建设也有更大的提升扩展空间。

(三)坚定不移实施会计跨国合作战略

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合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成果,更重要的是建立与国际相关组织的相互关系,为中国准则适时与国际准则沟通了解提供便利,同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使得自身发挥作用的同时得到裨益。实施会计跨国合作战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实施,加强与各国各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监管,引荐高素质人才,为国际准则的制定做出努力,在人才建设和机构建设的方面要积极寻求走出去的方法,不仅鼓励中国会计师事务及其相关人才所走出去,也欢迎国外事务所和国外高素质人才走进来。总之,国际趋同化是当前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才能使得行业高速高质发展。

(四)有效降低会计师焦虑程度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焦虑已经严重影响了本行业的发展,针对之前对于注册会计师焦虑原因的分析,我们必须做到明确行业革新的方向和途径,切忌模糊定义,否则徒增从业人员的焦虑,可以通过法律宣传等诸多方式,切实缓解从业人员的面对诸多不确定的心理负担和竞争压力。同时,办公设备的换新,让职工工会建设各种兴趣小组,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都可以提高会计师的积极性,为行业健康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四、结语

总之,在中国经济高速飞跃,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会计师行业发展前景总体来说是让人看好的,存在于外部监管,内部制度,国际合作,会计师自身的几个问题的存在有其历史现实原因,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自身研究,实施有效的措施使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真正成为国际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模板。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

[2]谢玉瑞.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11.19.

[3]梁杰,胡宁.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危机思考.商业时代.2004(06).

[4]周峰.注册会计师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焦虑初探.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5).

[5]夏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激励与约束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7.

作者:姚宇翔

上一篇:民族民间舞教学动作规格论文下一篇:实验教学保障中机电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