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工作室工业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向技术技能型转型。就产品设计专业教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该文以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为例,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的模式,介绍此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实践过程后,重点阐述了其建设意义与特点,并展示了部分实践成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导师工作室工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师工作室工业设计论文 篇1:

从教室走向工作室导师制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设计教育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设计教育质量。本文结合我国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适时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室“硬件条件”支持和导师“软件条件”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实现设计教育双丰收。该教育模式以“授之以渔”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实际行动来解读并验证“适应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设计工作室 导师制 工业设计 教学模式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Classroom to Studio and Mentoring

XUE Qing

(Guangzhou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Key words design studio; mentoring;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

工业设计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促进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发展状况也给工业设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瓶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出现了盲目性和模糊性,甚至抛开本国国情,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与企业的要求不相符,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工业发展模式脱节。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来看,教育决定成败,如果在学科教育上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将阻碍国家前进的步伐。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为区域和地方经济更好地服务呢?这就需要院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走向“中国设计”培养出更多可用的适时设计人才。

1 我国当今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工业设计在中国发起于高校,被引入误区的也是在高校。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过程,是没有深刻认识国情下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可嘉,在参加的国际上的设计大赛上屡获佳绩,但是从国际的角度对比,我国的工业设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国内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依附院系,国内的普遍现象是将工业设计教育分为两类:“工科型”和“艺术型”。教学计划中,工科课程和所谓艺术类课程是按照学时比例来划分的。一般而言,“工科型”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中的工科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时分配基本平衡,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然后再设置一定学时数的美术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等;同时再开设一些诸如表现技法、人机工程、课程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课程,形成所谓 “具有工科特征”的工业设计教学计划。将“机械知识”和“艺术知识” 盲目地结合,“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毕业之后从事设计工作经验不足,从事机械更像是“盲人摸象”。而且很多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基本是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局面造成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自信,有的学生因此而对本专业产生逆反心态。四年下来,学生只学会了画效果图。长此以往,学生走到工作岗位设计出来的作品转换成可生产制造的销售产品困难重重,甚至被认为是胡思乱想,这样企业就慢慢形成了一种思维:工业设计就是画效果图。

(2)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很多综合性的高校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机械专业是国内较成熟的专业,其拥有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实验室;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师生的一些设计成果需要通过机械的知识来实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设置可诸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之类的课程,但是涉及到实际课题项目的设计开发中却不能将设计理念和机械知识结合应用,并通过机械实验平台展示设计成果,这就导致工业设计专业在机械学院显得比较另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一集体。

(3)教育与产业脱钩。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而我们在工业设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建设购买的设备在教学中却闲置不用,四年下来,学生甚至都没见过学校的设计实践设备。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中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纸上谈兵。教师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极差,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①

(4)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设计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基本上是从高校到高校,脱离实践;有的教师由机械专业转行过来,有的是纯美术专业出身。由于这些方面的因素,无法将最新的设计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从中不能受益,就会对老师教学能力和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怀疑心理,继而产生一些逆反行为,而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这是一种可悲的矛盾,是对立却又不能统一的。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这种矛盾目前还不能解决。

(5)部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发展不够完善。工作室是在包豪斯“作坊”的思想上演变而来的,是欧洲国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我国部分艺术院校率先效仿引入了“工作室”的教学机制,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由教师牵头管理工作室并建立项目小组进行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②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建设参照相近学科,重视学科平台建设,教学体系严谨、管理规范,人员、设备、场地配置有序,具备设置工作室的条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

上述问题表明,用传统集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适应当今产业升级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对国内外对设计教学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把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或许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 工作室导师制的机制特点

工业设计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通过课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就需要一种能够将技能及理论知识完美融合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导师制是工业设计教学的新机制,是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有别于传统的集中教与学的封闭式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新时代产业转型背景下已经完全不适应,甚至可以说它埋没了学生学习设计的才华。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打开了设计教育的新局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导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理论的系统性知识传授之后,学生随之投入到课题项目之中检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2)术业有专攻:学生可以根据的兴趣特长,选择某工作室导师的课题项目,系统性地完成实践任务,为学生就业和工作选定方向。

(3)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有充实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四年下来他们感到迷茫,认为学无所获;而工作室导师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充实感。

(4)产生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因工作室是在特定导师的管理下完成教学工作,工作室之间可以竞争,将教学、科研成果作为工作室之间竞争的依据,便于学校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5)能够因材施教,提供一对一辅导: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班级形式集中教学,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同一种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耽误学生的“成长”;而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况,因工作室导师在教学、科研中带的学生较少,导师在每个学生上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辅导,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工作室的运作需要科研项目的支持,导师需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才能更多地提供学生实践项目。这就要求导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要加强校外合作,这种机制的改革会推动科研进程,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

3 工作室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工作室导师制的运作模式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将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立若干模块,由课程负责人管理某一课程模块,并负责组建课程研究资料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解决的要求,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

3.1 工作室导师制必须有完整的执行条件

工作室导师制的实行必须具备充足的生源、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固定的设计业务来源以及完善的设计实验设备和场所。这些是实施该机制模式的必要前提,并且与学校的实验室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平台共享,才能使工作室顺利运作。

3.2 工作室的设置

汽车、机械专业作为本校的龙头发展专业,是结合了岭南地区的市场发展状况而设立的,所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应该实现教学平台和资源共享,可将工业设计工作室设置为设计基础表现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工业设计结构工程工作室、人机交互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等,各个工作室负责的学科范围见图1,这些工作室的设置可以充分提供给师生教学、科研的机会,将工业设计工作室与学校的机械实验中心、汽车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施资源共享、教学互助。

以上工作室必须由专门的导师负责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实行责任到人的操作模式。

工作室的设置前提必须具备充分的资源:

(1)完善的实验室,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操作员。这一硬件的建立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必备条件,只学习设计理论,没有实践的检验和应用就违背了教育原则,也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经验和指导性的法则相悖;

(2)较强的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这一“软件”的建设是设计教育质量提升的法宝,可以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需要将这种“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的教师给予企业培训或者提供深造的机会,或者实行国内院校之间合作,聘请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或作为学科带头人;

(3)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与企业,市场衔接,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建设具有特色的设计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当地的产业,如广州花都是皮具和汽车产业基地,可以将皮具设计和汽车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尽量做到与这些企业搭建开发平台;

(4)持续充足的项目支持,是工作室维持发展下去的重要命脉和保障。有项目经费的支持,才能提供科研-教学的动力。项目的来源需要教师有广阔的人脉关系和对外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也是专业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的过程,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外交”能力才能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

(5)课程的模块化设置,除了给所有学生设置通选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要按方向进行分类,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专攻的方向。如设计美学这一课程可以让所有方向的学生必修,学习设计与艺术之美及美的塑造法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及艺术美感的表现能力等;如产品设计这种课程限定专攻研究产品的学生修读,学习产品设计的原理,方法,产品的结构设计等知识。这种课程的设置方法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使学生学业有专攻,而且又易于与市场企业对接。

4 工作室与导师管理机制

传统式的高等教育方式是以集中制形式授课,学生学好学坏老师很难一一照顾得到,所以很容易出现恶劣习惯相互影响,学生游离于课外的学习风气,比如旷课,学习积极性低落,甚至自暴自弃。而且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卷面考试,考过之后又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方式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效,只有进入到工作室,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课题项目之中,并由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才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检验,如此以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该教学方法完全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不能始终按照学校统一的多媒体集中制授课,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自由安排课程,并选择在工作室中进行理论贯穿和实践集训,将理论在实际课题项目中应用。

工作室导师制模式的授课方式决定了其自身的管理机制,执行过程如下几点:

(1)设立工作室评估监督员,由评估监督员负责考核,监督各个工作室导师的授课和项目研究情况,对导师的绩效进行监督和考核。

(2)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每个工作室设立1~2名导师负责该工作室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并由导师负责管理该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工作。导师可自由设立学生为课题项目助理,辅助教学和科研。

(3)设立导师业绩考核标准。以课题项目作为支持的教学模式会给导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唯一途径。教学质量提高了,师生才有能力承接课题项目,课题项目多了,才能给工作室带来更多的资源。如此相辅相成的形式就要求导师在课题项目和教学质量上要取得双丰收。对业绩考核较好的工作室给予经济奖励,用于建设工作室以及学术经费资助。

(4)工作室经济创收开放性管理。因工作室的运作需要实践项目的支持,所以对工作室在经济方面的管理可以由院系行政部门与各个工作室签订保证书,主要是在教学成果,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承诺,获得科研项目的大部分经费由工作室内部自由支配,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成本费;工作室内部所需的设备购置费;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种奖励费;开展学术交流费;成果转化及专利申请费;参与项目的师生酬劳;师生参与专业培训费;工作室日常易耗品购置费;工作室外聘教师的费用;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费。

院系行政部门根据拟定的承诺书对工作室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奖惩,通过扣取完成指标没有达到标准的工作室经费来奖励完成指标较好的工作室,形成良性的竞争运作机制。③

(5)学生参与管理制。因教学以课题项目为主要形式,工作室由师生的全权拥有和使用,所以学生也是工作室的主人,他们会更加爱惜工作室里的所有财物,由学生参与管理,会给学校节约更多的成本,学生管理制比老师管理制更加有效。

5 结语

工业设计教育是一种应时性的教育模式,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模式完全体现不出创新思想,与 “设计”的理念和含义不吻合。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工作室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以“授之以渔”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实际行动来解读并验证“适应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注释

① 赵星.论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1(33).

② 黄江鸣,徐晓丽.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探讨[J].艺术百家,2012(7):414-415.

③ 吴海红.从教室走向设计工作室——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一种构想[J].科教文汇,2007(6下):136.

作者:薛青

导师工作室工业设计论文 篇2:

产品设计专业“CDS+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向技术技能型转型。就产品设计专业教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该文以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为例,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的模式,介绍此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实践过程后,重点阐述了其建设意义与特点,并展示了部分实践成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 创新实践平台 导师工作室

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产品设计专业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与创新,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重要环节。然而这个环节却成为了困扰国内高校产品设计教学的难点,通常学校能够提供的实践资源有限,目前以鼓励学生自行联系企业实习为主,但这种方式存在着安全问题和管理问题等诸多弊端,成效甚微。实践环节的短板导致学生入职后无法快速达到企业要求,更影响了就业质量的提高。

1 产品设计专业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为例)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整体教学与培养模式沿袭于天津大学工业设计本科近20年的积淀。采取“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业班主任”的教学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专业班主任能够起到对学生日常专业教学的督促和帮助作用,但由于本科生人数较多,专业班主任的精力有限,对学生的掌控度也就会相应减弱。如何更有效的辅助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应对社会需要的能力,摆在了产品设计专业教师的面前。

2 产品设计专业“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从2013年起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趋势,在原有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出“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指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即可根据兴趣选择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导师会根据自己的方向开展课后辅助教学(讲座、培训等),学生能力增长后可结合导师项目进入CDS(创新实践平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进入导师工作室后,导师需要对自己工作室内的学生负责,并对他们的专业课学习进行指导与帮助。在CDS(创新实践平台)中专业为学生提供工作站、3D打印机等设备和设计场所。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并能够在专业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完成实践环节。

2.1 “CDS(创新实践平台) +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建设的意义

2.2.1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建设“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工作零突破的需要。CDS实践平台的培养依照专业教学大纲,导师工作室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CDS实践平台并配合导师有效指导的学生不仅知识扎实,更能直接与企业对接,解决高校毕业与社会就业的衔接问题,满足企业需求,提升就业质量。

2.2.2 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调研现有产品和社会需求,广泛开展研究型课题和改良型课题,申请外观、实用新型等类别专利。使CDS(创新实践平台)成为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并能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教学实践基地和研究所,形成导师工作室团队模式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服务企业和国家建设。

2.2.3 促进校企联合新模式

最终“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将成为技术扎实、职能完善的工业设计研究所。它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并能够承接企业项目,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为社会提供产品改良设计,新产品开发、品牌形象设计、展示设计、界面设计等多项工作。

2.2.4 提升国际知名度

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竞赛,是“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设计比赛,学生可以得到锻炼,促进自身进步。可组织学生参加德国IF及红点概念奖等设计竞赛,并邀请已经获得该奖项的中国设计师传授经验并指导学生。

2.2.5 促进良性循环

通过承接企业项目和长期合作,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不仅起到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又可将设计的实际价值转化为奖教、奖学基金,保障“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长期良性发展,因此“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具有发展和可持续性。

2.2 “CDS(创新实践平台) +导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CDS(创新实践平台) +导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图1所示。

其特点归纳为:(1)专业导师负责的学生人数更少,小班模式,针对性强。(2)教学相长,产学研相结合。(3)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3 “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成果

在“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學模式下,经过一年的尝试与实践,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取得的初步成果包含展示设计比赛全国一等奖、二等奖;RLOOK手机APP设计;创意手机壳设计;海鸥手表设计;天津地铁吉祥物征集入围等。

3 结语

产品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作为独立院校中能较快反映其实践能力的人群,对能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不容忽视。在1年多的实践中,“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希望能够引起其他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重视与思考。并期望能够再此基础上找到更加适合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于晓萍,王斌.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的构思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

[2] 陈述.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点与运行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3] 刘胜利,杨丽丽.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2).

作者:石丽雯

导师工作室工业设计论文 篇3:

高等美术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构建“大美术”框架教学体系,专业教学向“应用型、学者型模式”培养格局转变。构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高等美术教学模式和导师工作室制的建立,是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具备造型技巧和良好感觉力的“美术知识分子”。

关键词:教学模式;导师工作室;大美术;素质教育

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机械地模仿而忽视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需求与专业课程设置滞后的矛盾,等等,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美术招生源头已变形扭曲。近年来,随着各美术院校盲目地扩招,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美术考试已成了升学的跳板,他们中的部分人对美术根本没有兴趣,缺少对艺术的热情,进入大学后给美术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现在高校美术学生接受的大多是“快餐”式的培养,专业技能不扎实、文化基础薄弱是当代美术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目前我们的美术考试和美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功利性和浮躁的风气,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短腿’人才。这种现象已蔓延到研究生考试中,有的原本一点没有美术基础而凭着文化课的优势而顺利进入,这不能不说是美术院校的一个悲哀,这些人中有部分人毕业后又充当了美术院校的师资,试想对审美缺少认知经验的教师又怎能教出懂得审美能力的学生呢?这样的恶性循环已开始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凸显,因此我们应改革招生制度,准确选拔和培养创造型美术人才必须从生源抓起,改革美术招生制度,源头治理,是抓住了高等美术教育的根本,提高美术人才质量的关键。

美术教育重技轻文现象。改革开放以后,美术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仍然采用俄罗斯19世纪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从基础教育到专业美院都如出一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较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现象,素描、色彩一直是完全西化写实几十年不变的考试科目,过分地偏重于造型技法,这样的考试与我们今天的大众化美术培养目标的精神相违背,美术高考与中等美术的教学大纲衔接不紧密,缺少内在的联系,甚至完全割裂开来,美术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需要有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但这些能力的获得都需要时间的积累,美术理论的内容非常广泛而相对枯燥,使得许多学生缺乏起码的兴趣和热情。对于美术基本功扎实的学生,由于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储备,技术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想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好的成绩就会很困难。现在的美术高考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统考的模式却越来越简单化,这值得人深思,如果美术专业入学考试的方式以更灵活、内容更丰富的话,专业加试会更有其实际意义,同时增加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提高筛选美术实际能力强的人才的准确性。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的直接表现就是“技术主义”至上,专业教学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教育,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技法”性课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某种视觉媒介有效地传达艺术感觉和思想,这是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人文知识的培养和技法的训练是一个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美术专业的培养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实用美术和工艺美术的人才需求迅速增多,因此美术教育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上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多数院校己经开始增设动画、数字艺术、视觉传达、染织、工业设计等热门美术应用专业。而纯艺术类专业的计划相对较少。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对美术专业高级人才需求大增,对美术专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学者型的美术人才是美术专业的发展方向,艺术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新精神,增强对艺术精神敏锐而深刻地把握,并将各种新锐的思想、对社会的批评、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形式的能力。由重技术的训练向重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转换,已经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所以,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美术教育模式都必须变革。注重理念与系统的建构,回归教育本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把高校美术教育的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所需求的人才,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问题,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着眼于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提供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寻找美术教学中的创造点,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美术理论和技法的运用。

构建“大美术”框架教学体系,专业培养向应用型、学者型模式转变。艺术各个领域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我们从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来看,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在艺术大师中的巨大价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不仅是画家,同时又是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师。达芬奇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于一身,并在各个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即使到现代,立体主义的大师毕加索除了留下大量风格多样的绘画创作以外,还作过许多优秀的招贴设计、舞台美术设计、陶艺设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艺术内部各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专业分化不应支解学科间联系和专业间的整合性,艺术应加强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学科间的对话。西方艺术大师的艺术经历也向我们表明:艺术家除具备本专业能力以外,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跨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显得尤为重要。从美术学科的有机整合与学科相互渗透作用出发,“大美术”观的提出与建立,无疑将有助于改观当下美术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各自为阵的种种弊端。高等美术教育应当重视与各学科之间的整体关照,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能否在现代化条件下针对社会需求进行合理改革,已成为美术院校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构建“大美术”框架教学体系,师生之间互动、宽松的学术氛围,美术学院教学向“应用型、学者型模式”培养格局的转变。以全面的素质评价体系取代传统的智育分数主导型评价体系,构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高等美术教学模式和“三位一体”的专业学习方式,对教学分段目标进行必要的整合。在美术教学中,将前两学年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后两年设置为研究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出有较强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具备全面素养,能独立解决学科领域的问题,并具备造型技巧和良好感觉力的“美术知识分子”。

导师工作室制是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尝试。导师工作室制是适应新时期的高等美术发展而应运而生,它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展现出一种新的活力。这种先进教学模式必将成为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工作室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领导工作室的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等全面工作。过去教师都是单元授课,教师的注意力只放在所教授的单元环节上,很难纵观全局考虑知识的总体的贯穿,更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确立其未来的发展。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把握整体知识脉络,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位学生的专业发展,充分挖掘其潜能。导师既是学生的学业负责人,又是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工作室导师组有若干名助手或教辅负责个体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具体操作规范及安全。导师的学术思想、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达给每一位教师,使整个学科体系得到巩固和强化,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高度统一。工作室给导师提供了塑造自我的有利环境,使导师的学术、科研价值得以催生。使教师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一切都将促使教师必须增强使命感。工作室制的建立使学生在入学后可暂时不分方向,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工作室,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的特性,然后根据成绩和个人意愿选择进入专业工作室,有了专业的归宿感,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其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高年级影响低年级,好的影响差的,良好的艺术氛围就这样慢慢形成,带动整个学风的转变。一般课程结束后都要求举办展览,开展艺术沙龙活动,进行艺术交流。同时改革美术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制度。必须打破原来的一张作业定优劣的评定办法,应当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由结果性考察向过程性考察转变,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成为“通才”,发挥学生独创精神,导师工作室制模式是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

(责任编辑/王丽君)

作者:胡春涛 王少伦

上一篇:监督可靠性电力安全论文下一篇:企业竞争力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