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专业毕业论文

2022-05-12

第一篇:土建专业毕业论文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分析了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对土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程教育认证既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走向世界的要求,也是高校土建类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障,也为社会提供了具备公信力的评价结果。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质量控制要求”。其中,成果导向的理念突出表现为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和教学资源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在认证指标体系中,毕业设计是衡量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二、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本专业知识的锻炼,忽视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学生缺乏建筑整体概念,其毕业设计成果无法与实际建设工程紧密结合,使得毕业生工作后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合作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建筑、土木、工管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2.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与工程实际脱节。从近几年的毕业设计题目来看,大多数毕业设计题目以工程设计居多,毕业设计通常是教师分组自拟若干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多数设计题目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形式过于单一,这就导致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难以适应以后的实际工程设计任务。

3.“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传统模式。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基本上相同,在毕业设计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掌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学生被动的接受任务书,依葫芦画瓢,成果千篇一律,甚至少数者照搬往届模板,缺乏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4.一般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开学初部分学生忙于研究生复试和找工作,花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极少,导致后面的设计工作跟不上进度,难以保证完成质量。

三、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1.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要求的各项能力均指向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因现代工程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并协调多种非工程因素,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中外文献和信息收集及综述的能力;(2)制定和实施调研方案、设计方案或试验方案的能力;(3)设计、计算及制图能力;(4)实验研究及数据处理的能力;(5)分析综合、提炼观点、编制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的能力;(6)外文阅读、计算机应用的能力;(7)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讲解设计过程中的重难点并教导学生利用力学知识和结构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学生通过手算设计加深对结构的理解,鼓励独立思考,自主解决设计过程中的难点。要求学生能够应用专业的结构设计软件,对结构进行准确地建模分析,并能将结果与手算结果进行对比,自主建立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加深学生的结构概念。

2.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基于某一项实际建筑工程,将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在一起,或者是将其中两个专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团队毕业设计。实际操作时,可在第七学期,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方向,按3—5人配1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组成设计小组进行数据采集和建筑方案设计。这个阶段主要是建筑专业学生拿出初步建筑设计方案,组织全组针对该建筑设计方案诠释设计创作理念。设计思考过程和确定建筑设计方案后,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开始合作,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和结构图的计算。毕业设计指导时,可以根据专业培训计划实施类似的联合指导小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和建筑学专业联合指导,每一组都配备一名有工程经验的建筑学指导教师和一名结构专业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条件配备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指导教师。这样毕业设计的师资就比较全面,所有的专业讲师都参与了整个过程,并根据进度和设计内容负责各个阶段。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设计工作和交流的平台,使毕业生能够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各种建筑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的设计流程,熟悉相关专业的交叉点,并有意识地去协调处理设计过程中专业之间的分歧问题,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近两届毕业设计中,依托我校设计研究院、BIM技术开放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实训基地进行了部分基于BIM技术的多专业团队毕业设计实践。毕业设计以我校在建的体育馆、文科大楼、农科大楼工程图纸和有关文件为依据,由建筑、土木、给排水和工管专业的毕业生组成团队,编制基于BIM的工程管理文件及模型。团队毕业设计涵盖以下主要内容:(1)基于BIM的三维建模。在给定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翻模工作,并计算工程量。(2)基于BIM的技术标编制。利用完成的工程土建及安装三维模型进行碰撞检查,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及动画模拟,最终完成案例工程技术标的编制。(3)基于BIM的造价管理。利用完成工程土建三维模型,编制进度计划,最终完成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工作。通过多专业团队协作联合毕业设计,全面提升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满足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土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3.毕业设计管理和成绩评定。扩大毕业设计延伸到生产实践,甚至对课程设计采用分阶段来进行毕业设计。第一阶段:材料采集和前期准备阶段。结合生产实践,可以提前到第七学期。毕业设计:收集相关设计资料,熟悉相关规范、程序等,熟悉一些设计软件的使用,初步确定设计方案。第二阶段:设计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应合理安排设计进度,分阶段分配设计任务,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考核规则。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设计工作,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设计成果,包括图纸和计算书。对毕业设计工作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前工作检查、答辩规范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并聘请有关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符合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毕业设计应设置专门的毕业设计教室,实行一段时间的在校集中管理,严格考勤。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进度安排专业教师针对毕业设计的难点问题做集中讲座。此外,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实行指导教师全程指导、院系定期检查的过程管理模式,将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整改。

毕业设计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平时成绩20%、评阅成绩40%(指教师评阅和评阅教师评阅),以及答辩成绩4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情况;评阅成绩包括工作量、技术水平、学习水平和图文表达情况;答辩成绩包括个人陈述和回答问题,重点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答辩小组集体评定。对于团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应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评,再结合平时讨论、阶段汇报、中期评审、学生答辩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论

毕业设计是土建类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最接近实战的一次演练。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对所学专業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并加以综合的分析运用,对学生收集资料、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掌握工程设计常用方法等是一次全面的锻炼。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从毕业设计的教学设计、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Z].2016.

[2]武鹤,张莉娟,马桂军,等.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

作者:佘艳华 曾磊 黄文雄 王德玲 肖桃李

第二篇: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1.031

收稿日期:2013-09-0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479),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1201)

作者简介:武鹤(1963-),男,黑龙江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工作,(E-mail)hgcwh@163.com。

摘要: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土建类专业特点及建筑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教学研究

毕业设计是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系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类专业尤其是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实践性环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毕业设计题目和项目内容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毕业设计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传统模式上。

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应用性专业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将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随着用人单位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式,由于视野的局限,其毕业设计成果无法与实际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无法将现代工程建设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合作的特点融入毕业设计[1]。据用人单位反映,不管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的工科毕业生,都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合作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2]。

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多学科团队模式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大系统观、大工程观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3]。

一、土建类专业的特点及团队式毕业设计的内涵

(一)土建类专业特点

土建类专业主要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建筑电气工程等专业。一项实际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必须由这些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土建类专业具有涉及学科多、专业口径宽,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强,人文素质要求高等特点。近年来,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建筑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多学科跨专业的技术结合也成为工程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加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加强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它是架在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

(二)团队式毕业设计的内涵

“多学科团队式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就是将学院土建类专业,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有机组合,共同完成一项综合性建筑工程的设计。通过对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 搭建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相互沟通、互相配合、共同设计的工作和交流平台, 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工程设计中多专业、多工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可有效解决传统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缺乏交流、不成体系,以致设计成果缺乏应用价值的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社会需求,这对培养适应现代大工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当今,土建类学科的教学及实践日益开放多元,特色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培养学生系统建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是土建类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是其根本方向。

(一)国内团队式毕业设计的研究

工程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规模占高等教育总体培养规模的30~40%,位居世界第一[4]。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基本建立了结构较完整合理、规模最大、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系。毕业设计是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才能适应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5]。毕业生无论是实践经验、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还是团结协作精神及与人沟通交流能力都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6]。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国内一些学科已经进行了跨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改革的初期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针对土建类多学科的毕业设计改革,研究成果还较少[7]。

(二)国外团队式毕业设计的研究

“团队协作”毕业设计教学,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的历史,其特征就是将实际工程项目的运作模式引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将社会实际需要作为条件和任务融入毕业设计,使各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理解并掌握合作的方式和策略。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平等交流和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系统能力的目的。

德国土建类专业指导教师大多配备相当数量的多学科背景的工程实践人员,学生只有圆满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涵盖大量工程实践环节的专业学习后,才能受到认可,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实践证明,团队协作的互动交流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其更快地进入岗位角色。

三、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一)各自独立,缺乏协作与配合

目前,土建类各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大多独立开展,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与配合,在设计计算时缺乏整体考虑。而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建筑、水、暖、电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作为设计的龙头,建筑专业应当负责给其他专业提供准确详尽的平面条件,并对所设计的建筑提出设计文字要求作为基本依据。如果不了解相关专业的要求,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就无法协调一致,增加后续过程的返工量,甚至造成设计上不可更改的缺陷。缺乏相互协作的平台,也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选题上存在的问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土建类各专业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脱离工程实际,忽视“产、学、研”的结合。设计题目多年重复使用,同质化程度高,差异性不强。选题的难易程度也把握得不够理想,出现选题太难、太大或者太易、太小的现象,未能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三)指导教师的问题

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实际情况是在各建筑类院校中这类“双师型”教师相对匮乏,特别是高校扩招,使师资队伍的发展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师比过高,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又难以实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中来自设计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数量过少。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极大地妨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学生忙于考研或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急于落实工作单位,以致用于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精力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毕业设计创作激情,常常是以敷衍勉强的心态完成设计任务,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现下滑趋势。

四、土建类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

(一)制定毕业设计多学科团队模式改革方案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建工、道桥、隧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因此需要结合各个专业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来制定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应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措施。同时加大与建筑设计单位校企合作的力度,以解决设计选题、补充师资、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

(二)确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

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毕业设计选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此外,选题还应该紧密联系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的选题除了要具有以上特点外, 还必须满足不同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各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设计合理,研究内容相互联系。

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届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以“鹤岗—黑河高速公路二所至长青段(含大型服务区)”为工程设计背景,分为交通土建项目(包括道路设计、桥梁设计和隧道设计三个组)和大型服务区建筑设计项目(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暖通设计三个组)。设计选题与工程实践结合,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能有效反映团队成员间的实质性协作与配合。同时设计理念定位也紧密结合北方寒区的自然条件及地域生态文化特征,与专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三)构建高素质多学科的指导教师团队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黑龙江工程学院充分利用长期形成的校企合作优势,成立了由企业导师和各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其中校内指导教师主要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持有国家职业注册资质证书的双师型教师组成;校外指导教师则由来自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交通科研所、黑龙江建设集团、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建筑设计院、方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的资深工程师组成,校企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跨专业的毕业设计团队的指导工作。通过导师的引领,给学生以更深入的指导和影响。同时,有助于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新机制。

(四)开展多学科的学生团队合作

土建类毕业设计团队多由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各专业学生如何分工与合作,如何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如何提高学生在工程设计中处理多专业、多工种需求的协调能力,是多学科毕业设计团队应着力研究的问题。

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届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分为道路设计、桥梁设计、隧道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等6个团队;每个团队不少于3名学生。毕业设计团队并不需要全部由精英型的学生组成,关键是指导教师要合理引导,通过布置调研任务、师生讨论会等考察学生的能力,使人尽其能;可安排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学生为团队负责人,把各成员凝聚为一个有共同目标而又相互配合的团体。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及团队设计模式,采取分阶段讨论式教学指导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根据规定的进度框架,由学生团队独立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并做阶段性成果汇报,由教师组织讨论和评阅。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考虑到毕业设计是以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应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方式,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换。

建立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阶段性控制体系”。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五个阶段分别是“设计准备阶段的调查分析”、“设计前期的快题式总体构思”、“设计分组子课题的实施与完成”、“各专业设计方案的协作与深化”、“设计成果的表达、评价与反馈”。每个阶段设定关键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究,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综合的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的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增强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

(六)确立评价标准

制定合理、有效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体现学科的交叉性,突出“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大土木”的理念。

毕业设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等四部分组成。对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而言,尤其应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评,再结合平时讨论、阶段汇报、中期评审、学生答辩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一般采用联合答辩形式,由各分项组长介绍课题总体成果,各成员分别作个人工作汇报,并介绍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于一些涉及多专业的问题,可允许学生团队成员讨论回答。

(七)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顺利实施,应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不同, 多学科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 平时较为分散, 管理难度更大。因此, 应建立严格的团队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如院长巡查制、组长负责制、团队工作制、导师交流制、阶段汇报制、中期评审制、督导抽查制等一系列过程管理措施,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

五、结语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注重学生综合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为各专业学生搭建有利于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开展项目设计的工作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大团队”的工作理念,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工程多专业、多工种需求的能力,对培养土建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继龙,张建华,等. 面向区域创新建筑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2] 路忽玲. 小议建筑教育改革[J]. 信息科技,2009(26):356.

[3] 武鹤, 等. 实施“卓越计划”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 高等建筑教育,2012(z):15-17.

[4] 张亦静, 何杰, 肖芳林. 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07-109.

[5] 张长森, 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J]. 理工高教究,2009,28(6):118-121.

[6] 李富荣,荀勇,王照宇.土建类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0-141.

[7] 武鹤,等. 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3,(3):119-121.

Innov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team

WU He, ZHANG Lijuan, MA Guijun, GE Qi, PAN Weiying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 P. R. China)

(编辑 王 宣)

作者:武鹤 张莉娟 马桂军 葛琪 潘伟英

第三篇:基于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的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校近5年来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研和系统分析,得出毕业生近5年就业去向总体趋势,从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调整專业结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转化,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问题的基本思路,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的成果,因此,深入细致地分析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就业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对我校土建类专业近5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研究,解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近5年我校土木工程系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项目组对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近5年来在就业地域分布、就业单位类型、就业与考研等方面进行全面整理和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从毕业生考研与就业的比例情况来看,2010届到2014届90%以上的学生初次就业选择了一毕业就就业,每年考研的学生人数较少,考研通过的学生人数更加少;

2. 从就业地域分布情况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到中小城市发展的毕业生占有相当大一部分,到省会与发达地区、城市就业的人数在逐年增多;

3. 从毕业生到就业单位的类型看,到施工单位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且每年达到了73%、53%、63%、63%、71%以上,到设计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是逐年增加,到房地产开发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偏少且不太稳定。从分析得知,我校土建类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施工企业,这些单位需要大量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原因分析

(一)土建类专业就业环境良好是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带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了基建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基建项目的大量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建类专业的专门人才。于是,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空间,因此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能容易地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历年来的就业率均达到了90%以上。此外,由于学校成立时间不长,招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而对应于考研所要求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而言,学生本身的能力、公共课基础较差,报考的实力也较弱,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考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于是便直接选择了就业。

(二)学生自身条件和能力是毕业生选择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本科院校,在理论知识的要求上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但由于学生自身条件和基础相对而言较差,在学习时理论知识相对不足, 自己也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技术技能水平也相对欠缺,于是就业时学生就会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可选择的机会和范围比较有限。而一线、二线发达大中型城市对于毕业生的要求相对较高,工作的压力也大,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待遇同时也要求较高的条件,对于我校的办学层次及定位和社会服务面向而言,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选择到中小型城市去谋求发展更为合适。

(三)社会现实需求是毕业生主要以施工单位为主的客观因素

由于土建类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多数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现场一线的概预算、施工、监理等技术和管理工作,从需求的情况来看,土建类专业人才较为紧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建筑、市政、道路等施工类企业。毕业生自身的知识、素质及能力和客观的现实需要成为了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以施工企业为主的客观实际。

三、提高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立足社会需求,明确培养定位和目标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多数独立学院招生的录取分数线介于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学生的基础层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培养的学生应该主要是应用技术层面。因此,针对土建类专业学生,培养定位和目标就应该结合实际,将其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开阔视野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体系

在分析行业、产业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建设和改革。一是注重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针对土建类专业中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设计“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方案,利用信息化手段,应用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创设设计、施工、质量验收等仿真环境,形成真实实训环境与仿真实训环境相结合的实践体系,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阶段得以提高。

(三)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毕业生留在中小城市发展

应该看到,我国发达大中型城市在信息畅通、工作机会、设施齐全和生活便利等方面与中小城市相比都有著明显的优势。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就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投入到中小城市的建设当中去,一是积极改变基础设施不齐全、医疗与教育落后、工作条件差、交通不方便等社会服务条件和工作环境;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强中小城市财政的支持力度,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并做到工资待遇的及时发放;三是创建一个真正能够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和充满关怀的人文环境。通过创造条件让毕业生切实感受到留在中小城市发展是有发展前途和机会的。

(四)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积极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大力推广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景教学,运用团队学习、模拟训练等方法,推行“教学做评”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对接。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加强教育信息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争取在专业课教学中逐步推行场景化课堂教学,边教学边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培养、引进、共享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力度。一是完善教师到建筑现场学习交流的制度和机制;二是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职称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

(六)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培养人才

通过发挥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校、政、企” 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加大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快公共基础实验实训平台、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建设,不断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四、结束语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我校近5年来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研和系统分析,得出毕业生近5年就业去向总体趋势,从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对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切实解决社会对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问题,积极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谢果,陈永强,吴敏芝.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考研的现状和对策[J].广州化工,2010,38(3):210-216.

[3]刘俊,程炉.基于市场供需矛盾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20-122.

[4]赖玫妃.基于企业调研的中职物流专业建设探讨[J].教育研究,2013,35(4):155-156.

[5]程立军,寇轶磊.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86-87.

[6]郭嘉.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0):154-155.

[7]李红亚.地域差异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去向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19-121.

作者:黄开平 赖伟

上一篇:建设工程安全论文下一篇:园艺专业实践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