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改革与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是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的目标与主要内容,探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创新随着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核算改革与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核算改革与问题研究论文 篇1:

论我国会计准则质量问题的系统研究

本文为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会计规范全球协调与趋同中的根本性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7067211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笔者认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当包括研究质量、制定质量、产品质量和执行质量四个部分,由此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准则质量评价体系。本文拟就此问题做初步讨论。

美国著名的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经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从而也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及其体系的逐步完善。会计准则作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其质量问题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起学界关注,并在中后期演变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1997年9月2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主席Authur.Levitt曾率先在一次演讲中阐述了需要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问题,由此引发了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这一主题的热烈讨论,且有很多相关成果发表。文献研究发现,十多年来,人们关注的中心似乎主要是围绕会计准则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进行研讨,而对与质量相关的其他问题却较少涉及。

一、问题提出:全球性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浪潮的情势所趋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体系的逐渐形成,会计国际协调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其业务处理程式与规范的国际协调和趋同工作进一步受到社会公众、会计职业界、相关国际会计组织、各国政府以及部分国际经济组织的高度重视。联合国(United Nations,简称UN)、欧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简称IOSCO)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Accountants,简称IFAC)等都积极推动甚至直接参与到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活动中。由此可见,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与执行质量问题不仅是现代会计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而不断研究与完善的现实问题。

据有关资料记载,会计准则的早期概念首先于1909年在美国出现,但其正式研究并制定和发布规范文本则是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之后。美国会计执业界和SEC从1936年即开始合作,进行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在会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s,简称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简称APB)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近70年的不懈努力下,才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市场经济体系运行、对世界各国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方法、经验和成果。尽管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落后于美国,故其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发展也略显滞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台湾、香港等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有了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及趋同一直是全球性会计职业组织与不同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努力的方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簡称IASC)作为全球性会计准则制定与协调工作的推动机构,自1973年成立以来,在推动会计国际化进程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它在主要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简称IAS)制定期、IAS巩固期和核心会计准则建设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先后发布了40多项IAS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2001年1 月,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工作的要求,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

IASB成立后,即全面启动了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工作计划,明确提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随即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准则与解释公告,加速了会计国际协调或趋同实务的推动工作并已经收到初步成效,且已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不少国家与地区等均先后宣布了对IFRS认可、肯定与推动的决定并付诸实施。FASB已经于2002年9月与IASB达成了旨在启动“趋同”项目的协议,开始了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实质性协调工作,欧盟所有成员国的上市公司在2005年1月1日起就采用IFRS编制合并报表,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也已经宣布了类似的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加入到了应用IFRS的行列中。这表明在全球经济领域里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肯定和认可的力量在逐步扩大,会计国际协调或趋同乃大势所趋(郭道扬,2006)。

由此可见,随着21世纪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工作必然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它既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提高提出了新挑战,更对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效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故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以研究质量、制定质量、产品质量和执行质量为核心内容的会计准则质量问题,提高其运行效率。

二、研究动因:推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实际进程的必然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后的几十年内,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采用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它对企业贯彻国家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并对国家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历史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号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也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以制定和实施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协调会计准则为突破口的会计体制全面改革工作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会计准则研究与制定工作,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六个春秋。早在1980年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之际,就有学者提出了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问题,并就其模式、结构、名称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李宝震,1980)。后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会计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围绕着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且取得了一些推进实效。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中,一直将基本工作目标定位于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并将其在格式与内容上与国际会计惯例逐步趋同作为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性的会计国际协调活动,以增加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通行惯例的融合程度,而且也朝着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大体趋同的目标稳步迈进。这些成效不仅已经为国际会计界所公认,同时也为提高现阶段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运行质量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1992年11月底,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1997年5月发布第1号具体会计准则后,又陆续发布并修订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以2005年发布的21项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为基础,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并与已经发布的16项具体准则全面整合后,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它预示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工作新的跨越和突破(王军,200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就曾高度评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工作,认为其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非常重要的一步。但这只能说,它是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质量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成果,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趋同且能反映中国会计环境与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初步形成。

但是,回溯我国自1988年开始着手研制、1992年颁布并于1993年实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以及1997年开始发布具体会计准则以来的工作进程可以发现,二十多年来,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有关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多角度、多途径的研究成果与实际绩效,但目前在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主体、制定目标、制定导向、体系结构、制定基础选择、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以及其实施保证体系等问题上,特别是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与实施绩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观念问题与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而且,其实施效果上能否达到准则制定者的初衷,这客观上也反映了准则的执行质量问题(许家林,2006)。因此,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会计准则的研究质量、制定质量、产品质量和执行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其实际影响与运行效果。

三、研究价值: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研究结构的现实要求

前已述及,完整意义上的会计准则质量应当包括会计准则研究质量、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与会计准则执行质量四个不同的方面。但在国内外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对这一重要问题却少有涉及,更无比较深入、全面的系统研究成果。尽管1997年9月阿瑟·利维特(Arthur Levitt)的演讲中提出了“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要”这一问题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其研究范围也主要是涉及到准则产品本身的整体要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准则文本的指导作用和会计的备选方案等技术性内容(葛家澍,2000),并未涉及本文所提出的准则及其运行质量问题。

因此,深入进行会计准则质量内涵及其推进问题的全面研究,并将重点放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这个重点方面,对于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研究的成果结构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它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可以起到一定的理论导向作用

会计界学者在推进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主旨下,深入研究中国会计准则质量内涵及其推进的相关问题,其成果不仅会丰富现有的会计理论,还有助于形成以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为管理导向的准则建设理念。

(二)它对降低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成本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只有在强调会计准则建设与运行质量管理导向的前提下,与我国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相关的理论研究、准则发布、制度修订与贯彻实施工作才会降低其推行成本并提高效益。

(三)它对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运行绩效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本身也就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协调。因此,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中,就要在注重其运行质量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既积极考虑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技术因素,同时也考虑会计国际协调的利益因素,从而使我国在会计的国际协调及趋同过程中争取到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冯淑萍,2004,刘玉廷,2004;陈毓圭,2001)。

(四)它对改进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的程序性問题可以起到重要的政策咨询作用

四、基本内容:会计准则质量问题全面研究的初步构思

笔者认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运行质量问题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管理问题,它对准则的实施绩效有着重要影响,这一观念应当贯穿于准则研究、制定与执行的全过程。我国有关部门所确定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制度体系以及运行保障体系。在此基本理念下,以研究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为核心主题的会计准则质量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目前至少需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对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基础问题进行研究。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问题提出的理论基础、研究基础与实践基础;国内外会计准则建设质量研究的动态与评述;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基本结构;会计准则研究质量(理论与实践)、会计准则制定质量(程序与方法)、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形式与内容)、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运行与效果)的具体内涵、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等。

(二)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现状研究

实施研究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访谈、实地调查、案例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来取得有关准则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问题研究26年来(1980年起)、会计准则制定与修订18年(1988年起)来、会计准则正式运行13年来(1993年起)以及正式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国直接参与推动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进程9年来(1997年起)围绕会计准则质量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了解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理论研究、制定与运行的薄弱环节、形成原因以及其与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基本要求之间在理论基础上、思想观念上和准则结构上存在的差异,为深入研究现阶段如何保证并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问题提供基本方向。

(三)对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相关问题研究

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为:会计准则研究质量(理论与实践)、会计准则制定质量(程序与方法)、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形式与内容)、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运行与效果)考核指标的设计与实施问题;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法规保障体系完善问题;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环境优化问题;会计准则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问题;国外会计准则建设前沿成果的引进、介绍与消化吸收问题;会计准则建设研究成果的披露与发布方式及渠道问题;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相关事务性管理问题等等。

围绕着上述主题所进行的研究,不仅可以在研究方法上使规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等方法能够有机地结合,而且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上,还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1.在研究理念上,明确提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这一基本观念,并倡导以此理念为导向来推动我国现阶段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进程。2.在研究内容上,明确提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由研究质量(理论与实践)、制定质量(程序与方法)、产品质量(形式与内容)和执行质量(运行与效果)四个部分所构成并要综合考核的观念。

3.在研究视角上,明确提出需要从准则制定与推行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研究准则体系建设与运行质量问题,并拟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来考核其结果。因此,若能形成与研究设计相吻合的系统研究成果,相信会对指导我国现阶段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并全面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质量具有重要的政策咨询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会对深化以会计准则体系为基准的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许家林

会计核算改革与问题研究论文 篇2: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是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的目标与主要内容,探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创新

随着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了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的透明度,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充分发展财政资金的应有价值,就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改革。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争议。要解决这些问题与争议,在会计核算改革中就不能按照老套路行事,就必须加强创新。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革

1.会计核算改革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规范资金收支行为,以降低行政成本;统一财务管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机整合各项财政改革,形成整体合力;完善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资金的监督管理。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的一些問题,如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报表编制不及时、不规范使用会计科目、财务标准执行不一致和单位分散核算管理等,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革新,以规范会计报表编制、会计科目设置以及财务制度执行标准等,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如实反映行政单位财务活动情况。现阶段,由于财政与相关主管部门集中了资金使用、分配与监督等职能,会计核算审计监督常常为事后监督,难以有效地提高监督的效果。通过会计核算改革,贯彻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审计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形成财政、监察、审计三位一体的全过程监督机制,以确保行政事业会计核算职能的充分发挥。

2.会计核算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中,实行“三权”分离,财政部门具有资金的具体分配权,行政事业单位具有资金的具体使用权,而政府资金结算中心具有资金的具体监督权。政府资金的专门结算结构负责集中结算、统一核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财政拨款。为了界定结算中心、预算单位与财政等部门的职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中应保持预算管理体制不变、资金使用主体不变和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行政事业单位的责任人对财务收支活动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负有相关责任。具体而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在财务清理方面,结算单位需要全面清理各类财务收支业务与银行账户,整理相关资料;在财务审计方面,在行政事业单位自查的基础上,相关审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开设情况、债权债务情况、收入情况、支出情况以及结余情况等进行审计核查,并根据审计核查的结果出具一定的审计意见;在财务移交方面,结算中心和行政事业单位签订代理记账委托合同,按照审计部门的审计核查意见,一起办理银行账户开设或注销、划转资金、核对账簿账目、确认、移交会计资料、移交清册编制等事宜。财政与审计部门对移交过程进行监督。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创新

1.预防腐败的机制创新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革实现了集中结算、统一核算,统一了各部门的开支标准与福利补贴发放。通过会计核算改革,促使事业单位集中精力谋发展、促和谐,大幅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罚没收入与行政事业性收费,扭转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乱罚款、乱收费屡禁不止的现象,控制住了行政事业单位罚没收入与行政事业性收费持续增长的势头,极大地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依法行政,从而改善了发展投资环境。通过会计核算改革,将过去的事后处置转变为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将拨出财政资金到使用财政资金的整个过程纳入到监控当中,进而从源头上防止挥霍、挪用、挤占或贪污财政性资金等腐败问题的发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洁性与办事效率。

2.特殊事项审议制度的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与矛盾逐渐突显出来。为了有效处理这些问题与矛盾,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成立了由结算中心、人事、监察、审计、银行、财政等成员单位构成的财政资金特殊事项审议小组,及时汇总、处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特殊事项,实现规范结算、减少阻力、化解矛盾、防范风险、加强监督、促进改革的目的。

3.全方位审计监督体系的完善

为了提高防范风险、纠正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内审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在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做好外部审计监督工作,将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监督和结算中心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处理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建立联网审计电子数据采集查询机制,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联网审计,提高政府资金管理信息的共享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乃大势所趋。通过改革,规范资金收支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强化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革中,需要创新预防腐败的机制,完善特殊事项审议制度,完善审计监督体系,以促进改革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兰 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改革问题的研究[D].南丌大学,2009.

[2]刘 彬: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及建议[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5).

[3]孙 萍: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 (9).

作者:姜亚娟

会计核算改革与问题研究论文 篇3:

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为加强对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管理,加强事业单位的使用,并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核算工作实行了“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运行方式,事业单位会计对于专项资金的领、拨、用分别设置了三个总账账户进行总分类核算,在项目完工后进行结转时先用拨出专款数和专款支出的实际支出数冲销拨入专款。文章探讨了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改革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GDP长期保持高增长,2010年经济总量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令无数国人为之自豪。我国作为高速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在过去的30多年里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起着较明显的作用,我国事业单位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能够让其进行资金管理和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更有效率。

一、“集中核算”的基本内涵

“集中核算”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资金控制为中心,对单位实行“零”银行账户管理,即单位不设银行账户。(2)以健全财政管理职能、统一财政为基本思路,把零星、分散的政府资金纳入财政集中统一管理;(3)以效益财政为取向,力求核算、管理、监督成本最小,效益最大;(4)以健全管理制度、财政部门提供优质服务为基础,以和谐财政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外部条件,以促进事业发展为目标;(5)以会计服务社会化为支撑;(6)以会计核算管理手段现代化为依托;(7)以加强财务收支监督为重点。“集中核算”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级政府机构、直属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党政机关单位、人大、政协机关、部门管理机构、教育系统和各民主党派,中国加入WTO以后,政府为促进事业单位的协调发展,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使得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规范,加上近年来国内市场上的国外企业越来越多,使得我国事业单位面臨着更为严峻的市场环境。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早已被“管理出效益”所取代。

二、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工作缺乏规范

从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来看,有些还在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特别是在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下更需要掌握相关的会计核算技术。由于事业单位缺乏规范化管理,使得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保障机制和制度约束。这样产生的效益不高,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进行资金收支管理不均衡。只有积极地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保障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过程规范性,事业单位的发展才会有新的出路。只有积极地将事业单位与会计核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事业单位在当前形势下有新的发展模式。如果会计核算的管理和集中核算的制度不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地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协调发展,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透明化和更有实效。因此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要采取有效的财政措施,在监督机制的保障下积极地拓展会计核算改革的方向。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完善,使之能够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相适应,协调发展。

(二)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

通过对政府采购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事业单位在进行各项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采购事项和明细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但又不能完全按照统一的规范来制定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还需要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对本部门的会计核算进行修订,并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由于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的机制,使得事业单位在当前形势下更需要通过完善制度来进行自我约束,以免产生不良的后果。由于当前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特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行政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更需要有进一步的改革才能适应当前形势。要采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化方法技术对传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方法进行革新,最终普及到各个事业单位,并针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风险性更小。

(三)备用金的核定问题

在对事业单位的备用金进行核定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核算业务的透明度。通过对本单位核算人员的培训,尽可能地让备用金核算的过程精简高效,如果没有一系列完备的核算体系,就不能达到预期的工作效率。只有将整个过程的核定进行控制,才会降低资金保管和财务管理的风险。切实落实好当前我国关于事业单位财政改革的方针、方略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在核定的过程中不出现纰漏和差错,以免对本单位的财务信息和会计统计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对本单位的备用金进行核定时,要确保整个过程是在会计核算的规范内进行。针对一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比较少,对备用金的管理和核定工作的时间间隔相比人员编制较多的事业单位而言,间隔时间可以长些,主要是后者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由于人员编制较多,所需要前期的统计数据和结果时间较长,所花费的精力也较大。充分地把握备用金使用的范围,将本单位所纳入在这个范围的财务报表反复进行核定。通过这种方法处理可以达到两个优势:其一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降低会计核算人员的资金管理风险,其二是在报账的过程中票据的丢失情况可以尽量地避免,以免造成财务结果的错误影响。

(四)现金解缴和“坐支”问题

会计制度规定,单位不得“坐支”现金,即不得以本单位的现金收入支付现金支出。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多少都有“坐支”现象,而且是先斩后奏,核算中心也找不到刚性制裁的法规依据。无奈,只好采取变通的手法,即报账员报账时,收入和支出分别填写“现金收入报账单”“银行现金交款单”和“费用报销单”。核算中心会计审核“费用报销单”和“现金收入报账单”后,按“费用报销单”汇总数填开“现金支票”。

(五)核算中心人員少,工作量大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激励措施也非常单一,没能充分调动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形势下,事业单位要认识到(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4页)会计核算人员绩效激励机制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地构建会计核算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事业单位要想发展和生存离不开人才,内部管理的改革和会计集中核算都需要高素质人才。要以高素质的具有丰富专业管理知识人员和会计人才来推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的对策

(一)要处理好财务和会计的关系

过去,许多单位财务和会计人员不分,财务与会计的职能也结合得比较紧密。在对本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将财务与会计进行分离,这样会对整个财务报告的完整性造成影响,也会给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增加难度,而又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要积极地把握好会计集中核算的正确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权按财务管理的要求仍归原单位。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依法组织收入,积极筹集资金,保障单位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根据预算和单位用款计划及资金结余情况,及时申请财政拨款。

(二)强化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预算的进度

在对预算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要保证事业单位各部门间财务工作的协调性,不因一些形式上的原因而影响到事业单位全面会计预算的进度。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处理好政府采购与集中支付的关系

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做好单位所需采购的物品统计、成本核算、采购资金划拨等工作,对政府采购资金积极推行集中支付制。固定资产折旧是事业单位的一种重要的经营成本,折旧额的增加将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应纳税所得额的减少,并因此降低事业单位的所得税纳税义务。在事业单位利润额较高的年度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用新增加的折旧额递减事业单位的当期应纳税额,帮助事业单位实现相对税收筹划。税收抵免政策是我国政府引导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工具,事业单位充分了解这些政策,不仅可以在短期内降低事业单位税负,提高经营业绩,更能在长期内把握投资方向,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兼顾需求与可能,制订统一、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

由于单位费用开支需求是无限的,而财政资金供给可能是有限的,所以,制订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必须考虑相应的财力保障。出台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支出数额大的项目,在事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使之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

(五)建立会计核算人员的激励机制

绩效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多元化的激励措施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高质量完成。绩效激励机制可以促进事业单位人才培养,使事业单位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创新经营活动,从而确保事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更快发展。只有将激励机制与会计核算人员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让会计核算人员在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下工作,才能使会计核算人员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来面对工作,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论

总之,建立会计核算中心作为财政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正在全国各地逐步试行和推开,在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作为一项改革,其理论与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确保此项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把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来运作。

参考文献:

[1] 张欣.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探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2(10)

[2] 段晓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有益探索[J].中国连锁,2013(10)

[3] 王灵敏.浅析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

[4] 王德思.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民营科技,2010(08)

[5] 李秦洲.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设想[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12)

(责编:纪毅)

作者:丁云

上一篇:曲式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论文下一篇:统计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