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调节论文

2022-04-16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宏观经济调节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宏观经济调节论文 篇1:

论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摘要】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政府采购的数量和总额与GDP总量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采购的数量和总额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所以,政府采购行为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政府采购行为,强调它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并阐述我国政府利用政府采购行为对国民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总结如何加强政府采购的宏观经济调节职能。

【关键词】政府采购 宏观经济 调节

一、引言

随着我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GDP总量目前位列世界第二的水平,而政府采購作为一种重要的扩大经济总量的方法,它在 GDP 中的占比势必日益上升。所以,国家能够够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可以更好的加强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提高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

二、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1.能够更好的进行社会再分配的调节活动。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进行大量的政府采购行为,可以向社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通过带有国家政策性和倾向性质的的政府采购行为,可以更好的鼓励行业优良的企业进行合理的自助活动,通过带有较强倾向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活动,可以弥补在市场缺陷情况下所引起的市场失效的不足,对于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手段,通过政府采购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导向活动。有些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法规和政策的引导,加强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投入和相应的采购行为,鼓励政府进行环保节能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产品的采购活动,可更好的扶持某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并通过优先采购中小企业产品等活动,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2.更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发展。政府采购对社会总需求的的最大影响,在于社会总需求出现不足的情况时,通过加大政府采购的方式扩大社会总需求;而在总需求过大时,减少政府采购,以此能够实现政府在社会总需求方面的反周期调节。政府的行为通过相对具有导向性的政府采购支出活动,在更大程度上对社会总需求产生一定影响。当然,由于政府采购的产品和内容一般主要是是日常所需的一般性货物和服务,其数量和品种都相对稳定,难以随经济使其进行调整和重新安排。即使大型项目,比如一些基本设施的建设,也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长期性的计划,而不能够随便将其用作反周期经济工具。

三、我国利用政府采购对国民宏观经济的调节的基本情况

所以在起初,我国进行政府采购原因,就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更好地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未能充分认识到它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在近十年以来,尤其是六七年以来的法制化、制度化的规范,政府采购在各项政府工作当中已有了巨大成效。特别是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已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得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地开展相应地采购工作。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我国政府逐步意识到可以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并通过制定和使用有关的法规规范,对政府采购进行促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关的实践和规定法规在执行方面十分不乐观。因为在政府采购中,其采购人一般为相对独立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其职能有一定的倾向性,所以这些政府机构有自身相应的购买习惯和采购喜好,而采购资金来源是财政支出,有别于其自有的资金。这就使响应政策、法规号召,优先考虑宏观调控要求的驱动力不足。通常情况下采购人提供的需求是以保障自身的需求和偏好为前提的,对于资金的节约、产品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向政策、法规倾斜并不敏感,最终会导致更乐于采购成熟的进口高价产品,而对合理低价、技术不断提高中的国产产品并不“感冒”;甚至会采购技术成熟的非环保产品,而排斥暂时不被大多数采购人接受的环保节能产品等情况。像目前这种靠法律、法规的非强制性规定,在宏观调节中依靠微观经济主体支持的办法,效果并不明显。

四、如何加强政府采购宏观经济调节职能

1.强调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政府采购的约束作用。“绿色标准法”是国家相关部门根据政府节能与环保需要,对政府的各种采购行为制定统一的节能环保标准。这个标准不要求产品从研发开始,其全过程都要达到环保要求。所以,采购人在进行采购时,必须采购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工程或服务。对于供应商而言,只有其产品达到相应的节能环保标准,才能有资格和机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目前多数国家对于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的要求都以标准法为基本调节方式,所以,我国采取绿色保护法,从结能和环保方面保证。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未出台十分详尽的相关规定,本着谨慎和逐步推进的原则,我国政府采购的产品目前仅提出“优先采购”的指导性标准。所以,政府应该根据情况,适时推出强制性标准。支持在政府采购当中能够体现政策性倾向的各大领域以及中小企业等,找到一条双赢的道路进行发展。

2.以保护民族产业加强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保护民族产业、优先采购本国产品是在长期的政府采购工作中达到的共识,政府采购若想才充分发挥此职能,需要在保护本国产业的基础上,接受政府采购市场国际化、自由化的挑战,大力扶植民族产业,在逐步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压力之下,帮助民族产业为应对国内同行的要求,通过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来应对来自国内同行的挑战,并在政府鼓励对本国产品进行采购的基础下,大力发展自身实力,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之前,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来更好的应对国外同业的竞争。

3.利用政府采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政府采购可以通过对自身所需购买的产品种类、质量进行优化选择,更好的帮助引导相关产业发展的方向。但限于政府采购规模与职能有一定限制,政府采购对产业结构的采取的引导措施,应该将重点放在“市场失效”领域当中,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化。一般来说,高新技术投资较多,且有较大风险,所以,我国可以将采购政策的重点转向了刺激高新技术和科技的发展,并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政策上的优惠,更好的鼓励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并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倾向性,引导每年政府采购的财政支出向急高新技术行业进行拓展,促进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雪枫.论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的对策[A].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年年会暨“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李刚.WTO规则下我国政府采购的法律政策与机制[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1年年会暨“加入WTO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论文集[C].

作者简介:孙玲玲(1969-),女,北京,助理经济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作者:孙玲玲

宏观经济调节论文 篇2:

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一、财政收入

1.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2.公债

公债,公债是政府对债权欠下的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内债是政府向本国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外债是向外国举借的债务,包括向外国借款和发行外币债券,公债不同于税收,税收是强制的,无偿的,公债是自愿的、有偿的,是政府运用信誉筹集财政资金的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债券。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政府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个组成部分。现代西文经济学家认为,公债的发行既可以为政府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又能影响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货币流通,对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关系,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效应。因此,发行公债也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财政支出

1.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2.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失业补助、农业补贴、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当经济进入衰退而工人被解雇时,更多的人申请失业保障津贴、福利津贴和其他收入补助形式。这种政府支出的自动增加正好在总需求不足以维持充分就业时刺激了总需求。政府还可以直接给私人企业以投资补贴,如对清洁能源生产的企业,给予补贴就会降低它们的投资成本,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增加生产和就业。虽然政府转移支付不直接形成当期的社会购买力,但是由于它能改变人们的收入,从而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平。所以,政府转移支付也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政府办公厅)

作者:谢雨

宏观经济调节论文 篇3:

浅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我国的协调实践及相互作用和影响

摘 要:党的十八大做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转变为优化经济结构、培育經济创新增长、促进经济升级转型,并着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在此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为宏观经济调节的两大基本手段,更需要适应新常态、协调发展。本文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浅析,并从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协调统一 ;经济发展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在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两大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节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统一协调,是确保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共同性和统一性,二者之间都是需求管理政策,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其中一方变化都会引起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联系性统一性。从联系看它们的操作对象都是巨额的货币资金,能够通过各自的操作机制影响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动,调节货币资金市场环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经济适度增长、物价基本稳定、收入公平分配、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性。两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一是政策工具和调节范围不同,财政政策调节范围包括经济领域与风经济领域,而货币政策的调节范围基本在于经济领域,同时在国民收入与分配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二是两者时滞性不同。相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实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而货币政策更加灵活,有精准导向来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化增长。财政政策的执行时滞一般要比货币政策长,财政政策的效果时滞要比货币政策短。三是手段和工具不同,其中: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政府预算、税收、公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而货币政策主要工具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贷款限额、存贷款利率、汇率等。四是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不同,财政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影响社会总需求形成,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而货币政策只对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不直接进行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五是关键作用不同。财政在社会消费中起决定性作用,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而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是扩张和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1.财政政策作用、调控机制和手段。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具有直接性和强制性。同时,财政政策贯穿于国家财政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方面。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的经济管理手段,具有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和稳定功能。在导向功能中,一是财政政策配合国民经济总体政策和各部门、各行业政策,提出明确的调控目标;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利益机制来引导人们怎样才能做得很好。在协调功能中,财政政策具有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失衡状态进行有效的制约和调节,从而达到协调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在财政体系中,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政策和补贴政策等都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的整体效能。在控制功能中,财政政策可以对人们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给予制约或促进,从而实现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在稳定功能中,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水平大体等于产出水平,来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财政政策运用工具包括政府预算、税收、公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 、财政补贴等。政府预算工具是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变动及其平衡状态可有效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关系,通过调整政府预算支出结构来调节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税收工具具有调节资源在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分配,调节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作用;公债财政政策工具主要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产业结构、资金供求与货币流通;政府投资作为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强有力的手段,可以将“基础瓶颈”制约所压抑的民间部门的生产潜力释放出来,促使国民收入的创造达到更高水平。公共支出工具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的直接消费支出;转移性支出主要有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财政补贴工具在我国财政补贴主要有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等。

2.货币政策作用、调控机制和手段。货币政策体系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货币政策工具按其性质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其中: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最多的传统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四种途径、即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经历了直接传导、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双重传导机制到间接传导转变的过程。从传导途径看主要顺序为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再到金融市场,而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先影响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贷能力和信贷行为、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及金融资产价格,在逐步影响调控到企业、居民消费、投资等经济生产活动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应用。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应用总体遵循了“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原则。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采取“双松”的政策,即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采取“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当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大体平衡时,采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当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时,担投资过旺而消费不足时,采用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一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年开始,我国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加大壓缩投资需求,降低信贷规模,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在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同时,又保持经济较高速度发展。

二是1997-2008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997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市场低迷情况下,中央银行多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利率,来扩大货币投放量,刺激经济的宽松货币政策情况下,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同时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有效拉动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末,中央政府决定实施4万亿政府投资来刺激经济发展,扩大内需。通过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制度改革措施,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各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基民消费,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改善金融调控,保证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督和指导;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证资金渠道畅通;加强和建设金融监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等措施。

三是2010-2015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自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十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至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这一改革组合中,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费,降低社保缴费比例等手段切实实现了为企业减负,保证经济适度增长。

四是2015年至今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7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我国在2017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财政政策对财政预算的安排适应推进供给侧性改革、减低企业税费负担和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更加积极有效;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保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根据我国经济工作和改革适应调整发挥积极作用。在深化改革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重要的政策手段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求调整优化财政的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2019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更加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保持流动合理充裕,改善货币传导机制,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2020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了流动性合理,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收益,具有乘数效应。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确保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使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

五是特殊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加大宏观经济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强化疫情防控,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配合的积极作用,落实好“保居民就业”任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大促进就业的投入力度,统筹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推动稳企业保就业。积极落实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两项直达工具,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商业银行的经营权,消除小微企业的担忧和顾虑,切实推动金融系统向企业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三、新常态背景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一是综合实施改革完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和税收政策相协调统一。发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相互促进的集成效应,完善针对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政策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财政、货币等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优惠资金精准用于疫情防控,6600多家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受益,企业实际平均融资成本为1.23%。强化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重点企业资金支持,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中央财政按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有效地支持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二是财政与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了集成和协同效应。为切实做好“六稳“工作”,积极落实“六保”任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财政资金直达市县,通过增加中央地方转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等方式,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中央财政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不仅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制度创新,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激发了市场活力。中央财政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要求做到明确资金范围;根据正常转移支付、特殊转移支付、抗疫特别国债等特点,分门别类细化制定资金直达流程;实施台账监控,建立直达资金台账监控系统,市县全覆盖、全链条监控,确保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同步,实现全链条监控;省级财政部门及时将资金下达到市县,压实地方责任,将更多的自有财力下沉基层,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各类资金统筹,市县财政部门科学安排财政支出,强化公共财政使用效能,以民生为本,让资金在基层运转中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财政、银行协同审计。分配好管理好财政资金,加强监督问责,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和加大对直达资金的监督力度,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有效发挥直达资金对“六保”特别是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更好优化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把伟大的抗疫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磅礴力量,财政、货币政策形成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为做好“六保”工作,全面推进“六保“任务”,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集成效应。

四、政策建议

一是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机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以新时代经济工作总基调为前提,进一步构建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推动经济调控的强大合力。重点是统筹规划、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突出特点、问题和我国实际,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考量短期与长期、供给和需求、速度与质量、总量和结构的策略。

二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積极,货币政策要更加稳健。在经济发展有中高速向中低速转型,总量增长向结构优化的新常态下,财政政策需要在投、政府支出等方面保持一定的张力,在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的条件下,发挥好通过一定程度的减税、增支、适度增加赤字的方式保持财政政策的积极性。同时货币政策要以风险为前提保持稳健性,保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调节好货币总闸门,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物价稳定,防止过度通货膨胀。要精细化控制货币资金投向,防止资金脱实向虚,统筹把握好货币数量和信贷松紧的关系,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

三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整个宏观调控的全过程,推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互补、协调,同时要把握注重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具体看要财政政策要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和民生改善,配合货币政策在总量上给经济升温,补充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手段不足的缺陷,在支出上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引导促进结构的转型升级。货币政策则要重点优化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产业的金融支持,持续优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新改革,妥善管理社会总需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行业、产业的精准化金融“滴灌”,协同配合财政政策把握调整方向和调整工具,形成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姜羲, 刘秀光. 论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问题[J]. 福建金融, 2020, No.418(02):14-18.

[2] 谢太峰. 货币和财政政策 协同发力促"六稳"[J]. 中国金融家, 2020(1):57-58.

作者简介:

段宏(1967.3),女,籍贯:陕西宝鸡,职称:经济师,学历:大学,研究方向:预算财务。

作者:段宏

上一篇: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下一篇:网络时代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