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和生物医学技术论文

2022-04-28

【摘要】足底压力研究,揭示了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和模式,以及运动过程中足的动力性特征。本文系统总结了足底压力分布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指出在体育训练中应用技术动作中的足底动力学参数,可以揭示运动员运动过程中不同区域足底压力分布和传递特征,为正确理解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技术原理奠定基础;为设计专项力量训练方法、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科学依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科学和生物医学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育科学和生物医学技术论文 篇1:

基于心率变化的网球运动员在比赛时心理特征分析

摘 要:人们通常根据心率的变化范围来安排负荷强度调整运动量。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有关心率、最大心率及目标心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从不同角度作了进一步的概括。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而网球又是一项比赛时间长、战术变化多、易受外界影响的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因而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参阅了最近国内一些有关研究资料,就心率变化在运动实践的中反应心理特征变化的应用作一综述分析。

关键词:心率变化;网球运动;心理特征

一、网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一)技、战术的重要性

网球运动是一项以技、战术对抗为主的速度较快的隔网对抗性项目,具有力量、速度、落点、旋转和弧线等几大要素,他们的不同组合使得网球这项运动变得灵活多样、变幻莫测。虽然网球运动相对于足球、篮球、武术、拳击等运动而言,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但是打法多变,主要分为上旋球和平击球打法。技术构成分为底线正反手直、网前截击、高压球、发球、削球等。在此基础上,每一名运动员又会根据自己身体素质和领悟技术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打法,这就需要运动员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以及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应付不同技术风格的对手。要想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既要技术全面,没有明显短板,又要突出特长,例如:纳达尔正手上旋球平均转速可达到3200转/分钟,以及罗迪克“大炮式”发球技术等都能让他们在比赛中关键分的处理上更胜一筹,从而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

(二)体能的重要性

從训练学的观点来看,网球属于技能主导类的隔网对抗性项目。技能在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矫莉华等人在她的论述中阐述:全面的体能条件(尤其是全面的身体素质)是专项身体素质的基础,而专项身体素质又是提高专项技战术的必需。也就是说良好的体能能够促进专项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会约束、限制专项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三)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网球比赛更是超越单纯的体能与技术本身。它对运动员的时机判断、协调性、决策、速度、注意力和毅力等综合能力有着苛刻的要求。比赛过程中要求高度的专注力,尤其是在赛点、盘点、发球局轮换等时机常常会给运动员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网球比赛中,运动员展现出来的竞技状态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运动员心理能量的发挥水平往往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条件。以大学生参加正规的网球比赛为例,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参与比赛多以提高技、战术,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为主要目的,他们一般都是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网球训练,训练年限较短,基本功不扎实,比赛经验不足,在竞赛中更容易受自身心理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导致比赛失利。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的重视、训练与指导,使他们能够掌握一些有效的临场自我心理调控方法,从而在比赛中能够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和状态发挥出竞技水平。

二、网球训练和比赛时的监控方法

(一)技、战术监控

网球技战术的监控手段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并广泛应用与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比赛中,帮助运动员更准确的了解自己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技战术的执行情况,也有助于教练员给予运动员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关于网球技战术的监控中外学者近几年做出了很多研究,随着网球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学者在研究手段和数据统计方法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虞丽娟)等人创新的提出运用数据挖掘等理论与方法,对运动员比赛的技战术特征进行诊断、分析、评估与预测等系统研究。

(二)专项体能监控

目前关于网球运动的专项体能监控有许多研究,主要通过统计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密度以及测量研究、心率、最大摄氧量以及血乳酸指标来评价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的运动强度和能量代谢特点。

(三)心理监控

随着网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目前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并无太大差异,现代网球运动不仅是运动员技战术的比拼,更是心里素质的较量,良好的心理状态无疑成为运动员在赛场出色发挥的重要保障。关于网球运动员的比赛心理状态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兴趣和重视。但纵观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景点的心理学方法,帮助我们了解网球运动员的一些基本的心理特点(杨伊里、王慧芳等)。但对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调控的手法和手段还是比较局限。(张忠秋)等人采用Observer软件分析系统对跳水运动员高水平竞技表现的比赛行为信息进行分析,并制定了一套高频行为信息表,为充分掌控运动员的临场竞技心理状态提供了重要手段;(张松林)等采用FaceReader4.0面部表情分析系统,以及运动项目项群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北京奥运会决赛中的运动员临场比赛时的面部表情进行分析,结合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分析面部表情背后的心理学意义,来解释高水平运动员在临场发挥时的心理状态。

三、心率监测在网球运动中的应用

网球是一项对心理状态要求较高的项目,在网球比赛中的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会影响比赛中的技战术发挥。高校的网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心理状态的差异、比赛中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不同和发球、接发球时心理状态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比赛结果。随着测量心率仪器的进步,监测心率不仅可以反映出网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体能消情况,更可以突破传统的研究方式通过实时监测心率来对网球运动员的赛中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因此实时监测心率变化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心率的测量方法

(一)心电图

心电图室利用心电扫描仪从体表记录心脏运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是检测心率最为准确的一种方式。但是心电图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连接复杂的电极,一般只适用于需要准确的胜利参数的场合,由于运动项目的活动范围和幅度较大,所以用心电图测量心率的方式在竞技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较少。

(二)心率遥感装置

陈超、邓伟明、孙学川等人通过POLAR表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直接测量来评价运动强度。但是由于剧烈运动,以及运动员运动时出汗、女子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带来的不便,使得传输带的佩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新型心率测量工具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佩带设备越来越先进,其中心率摇杆手环的应用使得测试数据更加准确,更适合监控运动员的运动前后的特别是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情况。

五、总结

目前针对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状态的研究员还是比较少,研究方法和手段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少有对于运动员训练和比赛过程的的心理变化的直接监测手段,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量化指标,而根据阅读,总结相关文献以及借鉴其他反方面的的监控手段,我们发现心率不仅可以用于测量运动员的体能消耗,情绪的唤醒水平也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率变化,并且已有研究者运用心率来评估一些相对静态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理状态。因为网球不同于相对静止运动项目,所以类似于比赛过程中的监测心率来观察其心理变化的实验好少有研究者涉及。随着监控技术和设备的完善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心率也可以应用于网球运动员的心理监控。(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矫莉华.当代网球体能训练理念与方法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90-92.

[2] 吳双明.网球专项体能训练研究的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14,01:91-94.

[3] 曹晓晓.简析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竞赛中的心理障碍及自我调节[J].运动,2014,03:36-37.

[4] 郑宏伟,朱兴宇.网球比赛中“Choking”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0,10:37-38.

[5] 杨伊里,程亮.网球项目专项训练监控研究综述[J].四川体育科学,2012,03:24-29.

[6] 王慧芳,周继和.论心率在运动训练监控中的运用——以中国国家女子网球队为例[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3:2.

[7] 曹晓晓.简析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竞赛中的心理障碍及自我调节[J].运动,2014,03:36-37.

[8] 虞丽娟,张辉,凌培亮.隔网对抗项目技战术分析的系统研究[J].体育科学,2008,10:41-48.

[9] 杨伊里,程亮.网球项目专项训练监控研究综述[J].四川体育科学,2012,03:24-29.

[10] 王慧芳,周继和.论心率在运动训练监控中的运用——以中国国家女子网球队为例[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3:2.

[11] 张忠秋.我国优秀跳水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会心理调控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9:1.

[12] 薛艳,陈庆荣.Observer行为观察系统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7:13-18.

[13] 张松林.高水平运动员临场竞技心理状态的面部表情特征测评及其应用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3.

[14] 邓伟明,孙学川,范晓燕.基于Polar表数据的体能训练生理负荷强度分析系统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05:779-783.

[15] 王本杰,魏羽辉,吕维臣.应用polar表监控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2:79-80.

[16] 郭进.应用polar表监控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0,23:104.

[17] 秦永生,张敏,郝占国,宋立新.运动训练与心率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3,06:952-953.

[18] 万文君.利用心率变化科学设计、监控和评价体育锻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3:35-37.

[19] 韦蕾,余一兵,俞雪春.专科学校学生“四人制”篮球比赛心率变化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9,v.3105:23-24.

[20] 王润极,朱一力,吴昊.男大学生乒乓球训练课心率指标变化特点[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2.

[21] 唐笑年.便携式多功能心率监测仪[D].吉林大学,2004.

[22] 彭国雄,周全富,胡柏平.大学生网球教学比赛前后心率和收缩压、舒张压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No.9505:67-69.

[23] 金宗学.优秀网球运动员比赛中心率与技术发挥相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4] 王青云.心率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v.18;No.8701:48-49

[25] 吴家舵,戴金彪,杨烨,卢志泉.我国优秀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心理特征与运动成绩的相关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4:58-61.

作者:杜超

体育科学和生物医学技术论文 篇2:

体育训练中足底压力研究与应用

【摘要】足底压力研究,揭示了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和模式,以及运动过程中足的动力性特征。本文系统总结了足底压力分布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指出在体育训练中应用技术动作中的足底动力学参数,可以揭示运动员运动过程中不同区域足底压力分布和传递特征,为正确理解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技术原理奠定基础;为设计专项力量训练方法、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运动训练;足底压力;足底测力鞋垫

【中图号】G80-3【文献标示码】A

人体足底力学分析是建立人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目前国内对人体足底力学分析的研究还非常少。在体育运动方面的足底力学分析更是少见。在运动生物力学领域,足底压力及分布测量将开辟运动生物力学新的研究领域,为各类平衡动作、支撑动作、起跳和落地动作的动力学测量与评价,提供新方法和新技术。对运动员运动过程中待不同区域足底压力分布和传递特征,进行研究能为正确理解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技术原理奠定基础,为设计专项力量训练方法、预防运动损伤等方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1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

足底压力测量作为当今步态研究、足疾诊断和运动鞋设计等领域的支撑技术,其发展历经足印技术、足底压力扫描技术、力板与测力台技术、压力鞋与鞋垫技术。目前,在生物力学研究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比利时F-Scan测力鞋垫和德国Novel Emed测力板和Pedar测力鞋垫,在步态分析、足疾诊疗、运动鞋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先进性。

2足底压力分布研究的应用

目前足底压力应用在步态分析中研究较多,其次在临床足疾中足底压力研究应用也比较广泛,此外在康复评估与生物力学应用等领域也有相关的研究。在体育运动领域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足部测量技术的进步,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完善,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足底压力的研究将提高到更深、更高层次,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足部运动机理和足部功能,为各方面的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足底压力研究极大的应用价值。

3体育训练中足底压力研究应用

由于测力台对动作的限制,影响了对运动员足部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因此本研究设想采用比利时的footscan鞋垫系统进行技术动作的测试,该系统可以记录技术动作的各个阶段的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特征。研究者可以使用配套软件方便进行足底压强变化特点、时间变化特点、与鞋相作用的部位特点、左右足发力特点比较等分析

3.1技术动作中的足底压力-时间曲线特征分析对足底压力的研究,可以揭示人体运动过程中足的动力学特征。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足底对地面的压力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运动员足底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运动员技术动作是否合理,进而从更深层次对动作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

3.2技术动作中的足底压力中心变化规律研究足底压力中心随着足底支撑部位和支撑时间的变化而纵向的往复移动,只要有支撑期都会形成一条足底压力中心。通过对压力中心的研究,可以找出不同运动状态下足底压力中心的变化规律和特征,从而分析足底压力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受力位置的变化和压力分布情况。从足底压力曲线的形状还可以看出运动中时左右足发力是否对称以及发力的集中部位,结合人体解剖学,可看出受力部位主要集中在哪个足部骨关节。在运动训练中,有目的的训练运动员关键发力部位的肌肉力量与柔韧、减少在运动过程中的损伤。

3.3技术动作中的足底压力分布与传递特征分析足底压力压力峰值可以反映出绝对蹬地力的大小。在运动训练中,利用压力峰值指标可以寻找个体化力量训练负荷中最佳负荷范围,增加训练负荷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该指标是起跳专项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的科学参考依据。在技术动作中足底压力最大峰值压力区也是压力变化率最大区域,运动中压力变化率越大越易受到损伤,运动训练中应加强防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越来越精细的反应出足部运动的规律,已在多项领域中得到应用,并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在体育领域中可以很好的揭示运动动作的合理性等运动规律。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足底对地面的压力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运动员足底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运动员技术动作是否合理,进而对动作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压力中心的研究,可分析足底压力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受力位置的变化和压力分布情况。利用压力峰值指标可以寻找个体化力量训练负荷中最佳负荷范围,为专项力量训练负荷强度提供参考依据。

4参考文献

1董骧,樊瑜波,张明,等.人体足部生物力学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19:148-153

2王立平,李建设.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1):40-43

3王军,徐新智,刘亚平,等.动态足底应力测试分析及骨科临床应用[J].医用生物力学,1997,12:170-174

4费兰兰,李建设.武术套路若干平衡动作的动力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5):82-85.

5Stacoff A, Kaelin X, Stuessi E.Load at impact after a volleyball block[J].Deutsche Zeitchrift Fur Sportmedizin,1987,11:458-464

6朱晓兰.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7汤荣光.正常人足底静态和动态压力分布的测定[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13(2):175-177

作者:王 永 刘福温

体育科学和生物医学技术论文 篇3:

国际上体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构成分析

摘    要: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力的5种综合性体育期刊文献为样本,对当前国际上体育学的学科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把握国际上体育学的学科知识结构、了解国际上体育学的研究现状提供参考,为我国体育学研究提供建议。运用作者共被引分析和 Cite Space软件,以知识图谱形式呈现当前国际上体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表明:当前国际上的体育学形成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国际上的体育学主要研究者的研究领域分布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国际上体育学主要研究者的研究领域呈现出交叉重叠的现象。建议:我国体育学研究要重视基础性研究,并要将“国际视野”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研究方法的应用要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国际;体育科学;学科;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各种大型国际科学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为各国学者了解国际上体育学研究现状提供了文献检索网络平台[1-4]。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体育学研究者通过这些大型国际科学文献数据库对国际上体育学研究热点和重点展开了分析论述。但是,目前对国际上體育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法,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国际上体育学研究领域的构成,以期为我国体育学研究者了解国际上体育学研究领域构成现状提供参考。

1973年Small与Marshakova提出文献共被引的理论后[5],White与Griffith 在1981年进一步提出了作者共被引的理论,并尝试以该方法进行学科知识结构的探讨[5],此后文献被引分析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学科的知识结构[5];目前,文献被引分析已成为识别与分析学科研究热点的主要方法之一[6-7]。其理论依据是,一门学科的发展与该领域的研究者有着密切关联,在体育学发展过程中,很多研究者成为推动体育学不同学科分支衍生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一定时期内,将研究领域相似的作者汇聚成体育学不同学科分支的学术群体,用文献计量法直观展示体育学作者的发文主题聚类,能够揭示当前国际上体育学研究中主要研究领域的构成。本文将文献被引分析与知识图谱分析相结合,以图片形式直观地呈现出国际上体育学研究中研究领域的分布:在图片中,文献被引频次较大、合作紧密的作者会相对集中在某一区域,形成不同研究领域的作者聚类,呈现出当前国际上体育学研究中的主要研究领域的构成。

Cite Space是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复杂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软件,目前在多个学科领域研究中均有广泛应用,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共被引理论、普赖斯的科学前沿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结构洞理论等,能够在识别凸显词和凸显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凸显文献的被引文献聚类,进而较为准确地辨识和分析某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和这些前沿知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些前沿知识研究演进的脉络和主要文献[8]。
1   文献来源与遴选

本研究文献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基于互联网创建的学术信息资源整合系统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中的最主要的引文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对体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分析,选择体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据统计,2001—2017年间,SCIE与SSCI共收录了体育学期刊 109 种,其中连续每年均收录83 种。本研究在这83种体育学期刊中,选取了《欧洲体育科学杂志》(EUR J SPORT SCI)、《体育科学杂志》(J SPORT SCI)、《探索》(Quest)、《运动与体育研究季刊》(RES Q EXERCISE SPORT)、《科学与体育》(SCI SPORT)5种期刊作为样本。《欧洲体育科学杂志》是欧洲体育科学学会会刊,2001年创刊;《体育科学杂志》是英国体育与运动科学联合会会刊,1983年创刊;《探索》由美国国家高等体育教育联合会主办,创刊于1963年;《运动与体育研究季刊》是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和舞蹈联盟会刊,创刊于1930年;《科学与体育》由法国体育医学学会主办,1986年创刊。这5种期刊均由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体育学术性组织出版,并且创刊较早、学术影响力较大;这5种期刊的发文均能够覆盖体育学中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能够充分反映体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根据已有研究[9],1980年1月至2017年10月,国际上共发表体育学文献16万6 662篇,文献量排序前6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8万5 264篇)、加拿大(1万4 466)、英国(1万3 722)、澳大利亚(8 549)、日本(5 319)、法国(5 113)。本研究选取的这5种期刊中,有2刊分别由美国与英国出版,有1刊由法国出版,能够覆盖体育学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国家。这5种期刊自1991年至2017年共发文7 872篇,发文作者共1万5 122人,分布在全球99个国家或地区的3 976个机构,能够反映国际上体育学研究的整体情况。

检索设置为:在WOS检索界面,数据库选择Sci-Expanded、SSCI和A&HCI,时间跨度设置为1991—2017年,数据更新日期为2017年10月15日。
2   结果与讨论

2.1  国际上体育学研究文献的分布

根据检索结果,5种体育学期刊1991年至今共刊载论文和综述7 872篇,共有引文25万1 083条。各期刊年度发文量如图1所示,文献总量最多的期刊是《体育科学杂志》(共3 587篇),其次为《运动与体育研究季刊》(共1 502篇),其他3种分别为《科学与体育》(共1 048篇)《探索》(共828篇)和《欧洲体育科学杂志》(共907篇);2008年之后,各刊年均发文总量约450篇。

1991—2017年,5种期刊发文作者来自99个国家或地区,遍布欧洲(36个国家或地区,文献总量4 768篇)、北美洲(6个国家或地区,文献总量2 664篇)、大洋洲(3个国家或地区,文献总量838篇)、亚洲(26个国家或地区,文献总量509篇)、南美洲(7个国家或地区,文献总量212篇)、非洲(21个国家或地区,文献总量224篇)。由表1可见,发文量排名前20的国家或地区,排名前3的分别是英国、美国和法国,这3个国家的发文量是文献总量的54.32%,其次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发文量均超过了500篇。

2.2  国际上体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的分析

如图1所示,5種体育学期刊在2008年后的发文量趋于稳定,同时,近年发文也能够反映国际上体育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知识构成,因此,选取了2008年以后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Cite  Space软件,遴选出有效文献2  739篇,有效引文9万6  009条,组成由119个节点和242条连线的文献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其次,为了确定体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的知识构成,选择软件的自动聚类功能和提取聚类标注词的功能,聚类后的图谱表明聚类效果显著,聚类结果具有高信度(Modularity Q=0.6358,Mean Silhouette=0.775),根据聚类标注词、作者研究领域和聚类叠加的直观状态,将119位作者分成了22个研究领域,分别代表当前国际上体育学的22个分支学科类别(如图3所示),这22个分支学科的命名参考了我国的相关研究[10]。

如图3所示,在国际上,体育学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心理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群,图3左侧侧重自然科学学科群,图3中部侧重社会科学学科群,图3右下侧属于心理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与渗透。根据文献被引分析发现,通过WOS核心合集文献量、篇均被引次数、H指数,可进一步明确体育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核心研究者及具有持续影响力的作者,以及主要作者的研究领域和他们是否对该领域的研究表现活跃并产生持续的影响。

1)运动训练学。处于图3中心区的运动训练学是一个较大聚类。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包括的主要研究者有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运动与训练科学学院的T.Reilly、奥克兰理工大学竞技表现新西兰研究院的W.G.Hopkins、意大利罗马体育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的D.S.Valter等。

运动训练学是当前国际上体育学主要的分支学科之一。运动训练学研究主题紧紧围绕着促进运动员竞技体育成绩的不断突破和提高而展开(特别是职业运动员,从聚类分析可见,多位被引文献作者以研究职业足球运动员训练为主),涉及到体育学中的多个分支学科,尤其是运动选材学、运动技术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体育社会学等分支学科的应用研究紧密相关,并不断拓展着运动训练学的研究领域。而运动训练学与体育统计学紧密相关,定量分析成为了运动训练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形成了以运动训练实践为重点的多学科交叉、多方法综合运用的重要特征。

2)人体测量学、运动选材学和运动技术学。人体测量学、运动选材学和运动技术学是与运动训练学密切相关的被引文献聚类,是当前体育学的前沿研究领域。研究者包括了瑞士苏黎世大学全科与健康服务研究中心的B.Knechtle 、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实验解剖学系的P.C.Jan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运动人体与健康教育学院的M. M.Robert、比利时根特大学运动与体育科学学院的V.Roel 、比利时鲁汶大学生物医学与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的F.H.Werner、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E.Anders、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女王大学运动人体与健康研究学院的C.Jean、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运动与训练研究中心的W.Mark、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运动人体与营养科学学院的G.Wulf、葡萄牙里斯本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D.Araujo等。

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与科学管理是竞技体育成绩提高的三大要素[11]。其中:科學选材已经成为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很多国家的运动训练领域倍受重视,其根本任务是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人体测量学、生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运动员进行综合评价与预测,将身心条件适合从事某项运动项目的人选拔出来,进行系统培训并监测其发展[12]。运动技术的学习一直是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图3的中下部区域,形成了一个密集的被引文献的作者聚类簇,涵盖了运动技术习得与发展、运动动作分析与控制等4个聚类,属于运动技术学的范畴,是国际上体育学当前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运动技术学是研究人习得和保持运动技术,及其各个动作技术形成机制与相互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13]。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形成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飞速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内容不断丰富,出版了大量有关运动技术的专著,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院校的基础理论必修课。在美国体育理论界,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术控制与运动技术学习属于体育基础学科[14]。运动技术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运动员选材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在图3中,运动技术学与运动选材学产生了交叉重叠。

人体测量学始于19世纪对人的生物进化早期的研究,经过1个多世纪的发展,当前己经深入到人体身体成分、身体成分比例等领域,并进入了三维数字化时代;相关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快速更新,使人体测量学在运动能力测试、体质健康检测、生长发育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所以,人体测量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员选材密切相关。

3)运动时间生物学。图3中与运动训练学直接交叉重叠的还有运动时间生物学,该学科是时间生物学的一门应用性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结构的特点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尤其是运动员体能机能变化与时间变量的函数关系,并将生物节律理论应用于体育实践[15]。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掌握运动员的生物节律规律的基础上,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状态进行人为的调节,以适应特殊竞赛环境;将生物节律理论应用于选材、营养及医务监督等体育学各个方面。聚类分析选取作者4人,包括突尼斯国家运动医学与体育科学研究中心的C.Anis、英国拉夫堡大学运动、锻炼与健康科学学院的B.L. John、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体育与运动科学研究中心的W.Jim和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神经生物学系的R.Rachida。他们的研究主题之一均为中东和欧美国家或地区某些运动员因饮食变化而影响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从而影响训练效果与比赛成绩[16-18]。此外,还有少量关于时差对运动员训练与比赛成绩影响的研究[19-20]。图3中的研究多为运动时间生物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因此,聚类分析显示运动时间生物学与运动训练学产生交叉重叠,并且涉及到营养摄入,又与运动营养学产生了交叉。

4)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在图3中的左侧,交叉重叠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形成了体育学中的自然科学学科聚类群。其中主要的学者包括:英国拉夫堡大学运动锻炼与健康科学学院的J.M.Ronald、M.S.Susan、E.J.Asker;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运动人体与健康教育学院的F.C.Edward ;南非开普敦大学人体生物学系的D.N.Timothy;西班牙马德里欧洲大学形态科学、生理学、生物医学学院的L.Alejandro;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体动作研究中心的F.B.Maarten;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人体生理与运动生理系M.Romain。

这些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它们既是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又是自然科学某个学科的分支学科。就本质特征而言,体育是关于人体肢体活动的科学,人体生命运动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式[21]。研究人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要借鉴部分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正是自然学科与体育学的交叉与渗透 ,使得体育学基础学科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又因为这些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也相互渗透,并形成了诸如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体育学与这些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交叉渗透,便形成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即营养学、生物学、医学与体育学的交叉。这些研究领域是体育学中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这些知识的更新,会对体育学中自然科学分支学科知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5)体育社会学。图3与运动训练学交叉重叠的还有体育社会学。尽管在西方一些国家,体育社会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22],已拥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发展也非常迅速,但在图3中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作者聚类群规模并不大,说明在国际上体育社会学在体育学研究中未形成主导地位,有研究者在2017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在美国“体育社会学要获得学术界的认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23]。被引作者聚类分析可见,主要作者是法国兰斯大学“压力与社会”应用心理学实验室、洛林地区青少年体育局的L.Patrick,其主要研究领域是青少年运动员违禁药物滥用与预防[24-25],因此,图3中体育社会学与运动训练学产生了交叉重叠。

6)体力活动与公众健康、青少年体质、体育教育、体育课程、适应性体育。在图3中右下方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聚类簇,其中包括:体力活动与健康、青少年体质、体育教育、体育课程、适应性体育。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自动化与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成年人的体力活动不足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体育学新的研究热点。近几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中,约有10%的议题与体力活动相关,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2003年9月《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和《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出版了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专刊,在公共健康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的《体育与科学》杂志曾以“建成环境、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专栏刊发了国际体力活动研究的论文。与体力活动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青少年体质研究,聚类后发现,主要作者包括:伦敦大学儿童健康研究所儿童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中心的J.C.Tim,研究了儿童超重与肥胖标准[26];北德克萨斯州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健康促进与休闲学院的R.M.James,研究领域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其开发的綜合健康体能测验系统FITNESSGRAM被加州教育委员会指定为加州公立学校必做的体能测验[27]。与体力活动与青少年体质发文作者聚类相关的研究领域是体育教育与体育课程研究,涉及学生体力活动评价、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教育目标、体育课程等主题。适应性体育是针对特殊人群体力活动进行研究的领域,其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发展了30多年[28],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在图3中有所体现,并与体育教育研究和体育课程研究交叉重叠。

7)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在图3中的右下部,出现了心理学的聚类,即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主要是解决身体教育的心理学问题,重点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心理因素及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29],因此,体育心理学与体育教育和适应性体育相关,研究前沿包括学生的自我效能与健康促进、成就目标与体育动机等。聚类分析显示,主要研究者包括: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理疗与运动科学系F.G.Daniel、心理学和言语病理学系S.H.Martin;英国拉夫堡大学体育与休闲管理系J.Graham;英国赫尔大学心理学系R.N.Adam;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临床和社会心理科学学院J.E.Andrew;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运动人体与健康学院X.Ping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B.Albert;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E.Panteleimon等。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运动员的心理特征、竞赛心理及运动心理诊断、心理训练等,其目的在于促进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研究领域侧重运动员赛前焦虑、压力与技能发挥。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国际上,体育学已经从依靠少数或个别学者就能带动某一学科飞速发展的阶段,逐步过渡到了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输入,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共生的阶段。当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全面和更广泛的层次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分支学科群,本研究以5种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体育学期刊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通过对文献被引分析,概括当前国际上体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的构成。结果表明,当前国际上体育学已经成为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国际上体育学主要研究者的研究领域集中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国际上体育学主要研究者的研究领域呈现出交叉重叠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分别与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学、运动时间生物学、运动选材学产生了交叉,运动生理学与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化学产生了交叉,体育教育学与青少年体质研究、体育课程研究、适应性体育、体力活动与健康产生了交叉,以上呈现出了多领域交叉现象;除此,还呈现出研究领域两两交叉现象,运动生物力学与运动医学交叉、运动营养学与运动生物化学交叉、运动营养学与运动时间生物学交叉、人体测量学与运动选材学交叉、运动选材学与运动技术学交叉、运动技术发展与运动技术习得交叉、运动技术习得与动作控制交叉、青少年体质研究与体力活动与健康研究交叉、体育课程与适应性体育交叉、适应性体育与体育心理学交叉、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交叉。以上这些研究领域呈现的交叉现象成为了国际上体育学研究中学科和研究领域知识结构拓展的突出体现,随着这些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形成了体育学的新理论、新视角与新方法,从而促进体育学知识再生与更新,体育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3.2  建议

1)加强基础性研究。有研究[30]表明,我国部分体育学期刊2005—2009年发表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发文量分别为2 772篇、1 497篇和1 667篇,体育人文社会学发文最多,运动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发文最少,“而在运动训练学方向,运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理论进行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作为体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既要指导竞技体育,又要指导社会体育,但这些理论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0]。从国际上来看,JCR收录的体育类期刊中,运动医学期刊超过了50%,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仅为5%[31]。不可否认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重要性,但总体来看,国际上体育学侧重自然科学[32]。而我国在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方面的研究需加强。

2)要将“国际视野”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我国体育学仍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我国体育学研究应拓宽体育学发展动态的国际视野,同时,要立足我国当前体育与教育领域各种体育现象和社会现象,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阐释我国体育现象和社会现象,解决我国体育领域的问题。

3)研究方法运用要科学和准确。“正确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提出更为深刻的研究问题”[33],更能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定量分析是当前国际上体育学研究领域使用的主要方法,定量分析是依据有关的数据信息通过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研究对象,它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演绎等定性分析,能够把科学置于科学的保护之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均是重要的研究方法,我国的体育学研究中应加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明,段卉,韩尚洁.基于Cite SpaceIII的国外体育教育研究计量学分析[J].体育科学,2015, 35(1):4.

[2]  李元,王莉.体育科学学科互动研究:知识受馈、回馈与自馈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 30(1):11.

[3]  李勇勤,高奎亭,王宏江,等. 2000-2013年国际体育科学研究动态文献计量报告:基于SCI数据库的实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 41(4): 24.

[4]  赵丙军.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来源载体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15, 51(1):3.

[5]  朱紅艳,章丹.情报学学科结构的ABCA及ACA对比研究[J].情报杂志,2014,33(8):76.

[6]  姜鑫,马海群.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结构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1):22.

[7]  李国俊,邱小花,蒋玲,等. 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结构演变分析:基于Sci2的作者同被引分析[J]. 情报杂志,2015,34(6):68.

[8]  李元,王莉,沈政.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职业体育研究前沿与理论演进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7):22.

[9]  李元.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12):78.

[10]  鲁长芬.体育学科体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9-369.

[11]  袁伟民.加强教材建设工作,培养“四有”体育人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34(1):1.

[12]  WILLIAMS A M. Perceptual skill in soccer: Implications for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0, 18(9): 737.

[13]  杨锡让,张禹.运动技能学学科现状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65.

[14]  LUMPKIN A.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exercise science and sport studies [M]. New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2:39.

[15]  孙学川.运动时间生物学(Exercise Chronobiology)浅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19(3):79.

[16]  CHAOUACHI A, LEIPER J B, SOUISSI N, et al. Effects of ramadan intermittent fasting on sports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 Performance, 2009, 4(4) :419.

[17]  CHAOUACHI A, BRUGHELLI M, LEVIN G, et al. Anthropometric, 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team-handball player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9, 27(2): 151.

[18]  LEIPER J B, MAUGHAN R J, KIRKENDALL D T, et al. The F-MARC study on ramadan and football: research design,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8, 26(3): 7.

[19]  WATERHOUSE J, EDWARDS B, CARVALHO-BOS, et al. Circadian rhythms, jet lag, and shift work,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athletes[J].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2002, 2(6): 1.

[20]  WATERHOUSE J, NEVILL A, EDWARDS B,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sessments of jet lag and some of its symptoms[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03, 20(6): 1061.

[21]  王续琨,刘永振.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初探[J].体育学刊,2002,9(1):4.

[22]  刘德佩.体育社会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9(1):88.

[23]  仇军,钟建伟.社会学与体育社会学:视域开启与理论溯源[J].体育科学,2007,27(2):46.

[24]  LAURE P, BINSINGER C. Doping prevalence among preadolescent athletes: a 4-year follow-up[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7, 41(10): 660.

[25]  LAURE P, LECERF T. Doping prevention among young athletes: comparison of a health education-based intervention versus information-based intervention[J]. Science and Sports, 2002, 17(4): 198.

[26]  COLE T J, BELLIZZI M C, FLEGAL K M, et al. Establishing a standard definition for 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orldwide: international survey[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 000, 320(7244) : 1240.

[27]  MORROW J R, MARTIN S B, JACKSON A W.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fitnessgram: quality of teacher-collected health-related fitness surveillance data[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10, 81(3): 24.

[28]韓松,李勇勤.国际适应体育研究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448.

[29]  杨丽华,吴忠义,卢考.论体育健身理论的心理科学基础:兼谈“健身心理学”的构建及与“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0(2):21.

[30]  黄滨,刘元国.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3(2):83.

[31]  卢石,刘文娟.SCI 体育期刊评价指标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440.

[32]  王琪.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发展史论-基于知识图谱视角的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33]  张力为.研究问题与统计方法的有机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23.

作者:李元 何鹏飞 王莉

上一篇:基于施工质量的电气工程论文下一篇:配电线路自动化资料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