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舞台持续繁荣论文

2022-04-20

摘要:江苏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与生产是江苏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方针,就要研究探讨江苏舞台精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当前,江苏舞台艺术在繁荣的背后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艺术表演团体专业化水平下降,创作队伍急剧萎缩,后备从业者匮乏,经费保障不到位,缺乏明确发展定位,相关职能部门难以形成合力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舞蹈舞台持续繁荣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舞蹈舞台持续繁荣论文 篇1:

论高校舞蹈课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接轨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市场不断发展繁荣的今天,舞蹈艺术如何实现产品化,进一步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本文从文化市场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高校舞蹈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接轨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校 舞蹈教学 舞蹈文化市场 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繁荣稳健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提升,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展空间不断扩展。舞蹈是将肢体动作与内在情感、人文内涵相互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具有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高校舞蹈教学与文化市场相互结合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继承与发扬我国的优秀舞蹈艺术,同时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一、文化市场对舞蹈人才的具体要求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复合性的要求。舞蹈文化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同样遵循着这个原则,在新阶段内舞蹈文化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舞蹈人才不仅仅要掌握深厚的舞蹈艺术理论知识和精湛的舞蹈表演技术,也要求舞蹈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和舞曲创编能力,以便将舞蹈作品以更加优秀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说,舞蹈人才的复合性以及综合能力水平,已经成为了舞蹈文化市场招收人才的重要标准。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成为了高校舞蹈教学工作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这样才能进步一提升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确保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文化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然而,教学改革工作并非是在一朝一夕之间便可以轻易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并非一蹴而就。从当前的高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仍旧存在诸多弊端,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高校舞蹈教学对学生文艺工作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存在缺陷性,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到文艺单位进行学习之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且其舞蹈专业水平与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相去甚远。其次,高校舞蹈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刻板,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和动作练习,缺乏对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由于其舞蹈创编能力过于薄弱,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再次,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参加舞蹈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学生除了在专业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之外,在工作能力、人际交往、问题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均相对薄弱,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文艺工作单位的同事进行工作的磨合与交接,这直接影响了文艺产品的生产和演出的速度,可能会对文艺工作单位的文化经济收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这些问题,才能够培养出与舞蹈文化市场要求相符合的舞蹈艺术人才,实现高校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市场的顺利接轨。

二、高校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市场顺利接轨的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舞蹈教育需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加以调整,确保舞蹈人才的能力水平与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相符合。高校舞蹈教育者一定要充分明确高校舞蹈教学的主要意义和目标,即高校舞蹈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熟练的、机械的去复制舞蹈动作,而是要求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学习,充分掌握舞蹈技艺的精髓,掌握舞蹈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理论能力、舞蹈艺术创作能力、舞蹈艺术内在修养。总之,高校阶段内的舞蹈教育,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舞蹈能力水平的提升,确保学生能够平衡掌握舞蹈艺术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

随着舞蹈艺术理念的不断发展,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民族舞、现代舞等层出不穷,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所喜爱和擅长的舞蹈类型也各不相同,因此,大学课堂中的舞蹈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不同舞蹈之间的区别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舞蹈特点之后,掌握舞蹈创作的技巧,从而提高其舞蹈创作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高校舞蹈教学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对舞蹈的理解能力,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近些年来,国家对艺术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舞蹈艺术也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为了使我国的舞蹈艺术走出国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舞蹈者就必须对舞蹈艺术进行全面的突破和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至关重要。现阶段内,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舞蹈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新,鼓励学生多进行创作和发挥,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创作的乐趣,提升学生进行舞蹈创作的热情,拓展学生的艺术想象空间,帮助学生升华其舞蹈创作的价值,使其舞蹈表演动作与内心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但是,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作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基础理论的掌握,帮助学生实现舞蹈动作的优美性以及舞蹈内涵的丰富性的统一,使舞蹈艺术产品能够与广大群众的艺术审美水平相一致,为舞蹈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简单来说,只有让观赏者了解舞者的情感,他们才能够从内心认可舞蹈艺术,更多的进行舞蹈文艺产品的消费。

其次,高校舞蹈教育想要实现与舞蹈文化市场的顺利接轨,就需要舞蹈教育工作中充分了解并掌握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全面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舞蹈教育具有明显的艺术性特点,因此它与其他常规的高校教育专业相比,存在着鲜明的教育热点,这也就导致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原则均与其他的科目不同。为了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能力,高校舞蹈教育人员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艺术环境,使学生能随时接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在学生的舞蹈训练方面用更多的精力、下更多的功夫,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学生必须经过长期的艺术熏陶和艺术训练才能养成独特的舞蹈艺术气质,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耐心的教导学生,要告诉学生舞蹈艺术的养成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提高在舞蹈艺术方面有所造诣。另外,近些年来,我国的舞蹈文化市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但是在信息传播异常快速的网络时代,想要在文化艺术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保证舞蹈艺术作品的鲜活性和生命力,也就是说,舞蹈艺术想要实现快速的发展,就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扬弃,以此保持舞蹈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以便在文化艺术市场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舞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艺,因此舞蹈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对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教师的一举一动,也会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和表演能力起到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在高校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舞蹈教育人员需要高度注意个人形象,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舞蹈艺术理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提升艺术水平。

高校舞蹈教学需要将教学重点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以及综合艺术素质,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其能力水平与文艺工作单位的用人要求一致。为此,高校舞蹈教育者在进行舞蹈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以及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舞蹈艺术具有显著的复合性特点,它能够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展示出编舞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一个优秀的舞者必须具有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以及细致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可以定期以某一事物为主题,让学生在经过观察后,结合自己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联想,将所学舞蹈动作与理论知识与观察主体相互联系,尝试进行舞蹈创作。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利用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舞蹈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高校舞蹈教学应该积极拓展与文艺工作单位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进入专业文艺工作单位进行实习的机会,使学生更加准确的了解到舞蹈文化市场的具体要求,以及舞蹈文化产品的整体生产、营销的流程。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舞蹈比赛或者组织舞蹈表演晚会,消除表演的紧张感,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帮助学生养成独特的舞台风格,使学生的舞蹈表演更富渲染性和吸引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育质量的提升能够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中坚力量。为了顺利实现高校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市场的接轨,需要高校不断进行舞蹈教育改革,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希望本文的相关建议能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促进我国文化艺术市场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论高校舞蹈课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接轨[J].邢台学院学报,2010, (03).

[2]肖泽朦.高校舞蹈课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接轨初论[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08).

[3]毕雪超.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融合[J].文学教育(中),2015,(09).

[4]李文武.高校教师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之方略——以舞蹈教学为例[J].公关世界,2015,(03).

[5]李小娜.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充分融合[J].大众文艺,2011,(10).

[6]乌兰其其格.论高校舞蹈教学如何与文化市场结合[J].艺海,2014,(08).

[7]于彬.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3).

[8]杜娟.浅析动作示范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音乐大观,2013,(23).

[9]吕广霞.以学生为主体的舞蹈教学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

[10]丹缨.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作者:赵永琳

舞蹈舞台持续繁荣论文 篇2:

当前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江苏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与生产是江苏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方针,就要研究探讨江苏舞台精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当前,江苏舞台艺术在繁荣的背后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艺术表演团体专业化水平下降,创作队伍急剧萎缩,后备从业者匮乏,经费保障不到位,缺乏明确发展定位,相关职能部门难以形成合力等。从这些问题着眼,可得出的可行对策有:调查清理全省各艺术表演团体,激活其管理机制;总结“精品工程”的成败得失,重建推动舞台艺术创新发展的科学机制;凸显江苏各剧种的特色;用政策吸引民营团体生产舞台精品;加强省、市两级专业创作网络建设,重视发展一、二度创作人才;加强表演艺术招生与教育工作;用有力的激励机制激发舞台艺术创作者的工作激情;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影响力,培育演出市场;设立江苏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加强组织领导和针对性指导;注意在创作与生产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在可持续发展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应该承认,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和党的文艺“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在中共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江苏的舞台艺术事业始终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同呼吸,同兴旺,同发展,形成了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繁荣景象,取得了较辉煌的成绩。

尽管如此,却也明显存在后劲不足,难以为继的问题。与经过调研的浙江、湖北和广西等几个省区的情况对比,我省目前所取得的成果虽说比他省略多,但从发展潜力和势头上看,却不容乐观。这种可持续性不佳的困难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逐渐减少与弱化,且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管理体制僵化

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我省舞台精品创作的主力军。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支“主力军”在不断减少和弱化,虽然在编的剧院团还有不足100个,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尤其是县一级的艺术表演团体,或已经基本溃散只留一个空壳,或已被私人承包投入市场运营,实际上成为民营剧团了。还保留专业剧院团建制和风貌的就剩30多个,而其中创作和演出队伍较为整齐,有能力从事精品剧目创作的也就20个左右,多为省属院团和市属剧(院)团。

但由于这些艺术表演团体目前存在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方向模糊,且管理体制陈旧僵化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从业人员的“军心”稳定,由此影响到艺术创作和生产。定位不清、职责不明是指这些艺术团体究竟是应作为国家政策扶持的事業性单位,主要是以剧种的保护与传承、艺术创作与生产为职责,还是在“转企改制”后成为文化产业,推向市场,主要靠自己的演出收入谋生存。一些剧院团至今还主要靠市场演出的收入来维持生存,无法投入精品剧目创作和剧种的抢救、保护工作。且生存状况因“转企改制”,比原先所谓的纯事业性质的时候还要糟糕。

管理体制僵化,指的是专业艺术团体人员进出、人事管理、收入分配、晋级、奖惩等机制缺乏灵动性,不利于剧院团新陈代谢和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目前也有许多搞活机制的“精神”,但却缺少具体政策上的依据和保障。处于有“精神”无政策,有“意见”无“附件”的尴尬局面,实际上难以操作也无法运行。地方上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没有一家能像部队专业艺术团体那样,选中的人才就能调进,淘汰的人员也能有政策安排,转业到地方的合适单位。多年来,部队的保障体制,是确保部队文艺团体能够多出精品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创作队伍萎缩与青黄不接,创作组织辅导网络残缺不全

新时期以来的30年,江苏舞台艺术创作之所以能取得丰硕成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一支很强的专业创作队伍和一个完整的创作组织与辅导网络。这支创作队伍不但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水平,而且人数众多,最多时曾达到200多人。与此相配套的是有一个连接全省的创作组织与辅导网络。就是以省艺术研究所和省剧目工作室为中心和龙头,引领各市县艺术或戏剧研究所、剧目创作室,形成一个省、市、县三级相联的创作组织与辅导机构。它负责组织全省作者进行创作活动,包括组织作者深入生活搜集创作素材,帮助作者把握创作方向,选择创作题材,并对作品进行反复细致的讨论,为作者奉献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修改点子,使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得以提高。

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支创作队伍逐渐萎缩,目前仍长年坚持从事剧本创作的只剩二、三十人,且年龄偏大,多数都接近或超过退休年龄。45岁以下中青年剧作者不超过20个。其中较为成熟,有较好作品问世的也只有四、五个。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

与创作队伍的萎缩相对应,江苏省、市、县三级创作网络中县一级的剧目室已基本上消失,市一级的也已残缺不全,有的因缺乏相应人才续补,只剩一、二个人在勉强维持,有的编制则被非专业人员挤占。

创作队伍萎缩和残缺不全,与省文化厅艺术处、省艺术研究院和省剧目工作室等,没有能够起到很好的领导、引导和专业辅导的作用有一定关系。这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作为省一级的专业领导组织机构,本身专业能力不强,特别是专业领导人员的素质要求欠缺;二是机构内部成员的交接班工作没保证,自身衔续能力差,造成了断档局面,导致省市县三级专业联动指导网络系统断接;三是各类待遇远不如影视剧创作待遇优厚,很难吸引当今青年人才的加盟。因此,目前这类专业机构,要么有名无实,要么变成养老或养人机构。毫无活力,难有作为。

与外省相比,江苏舞台艺术的“二度创作”,即导演、音乐、舞美和演员队伍原先就比较薄弱。故而江苏以往的精品剧目创作是扬长避短,走的是以剧本和剧种表演特色保剧目的路子,且大部分所谓获奖的精品剧目,从外省请的编导居多。如果创作队伍继续萎缩,特别是剧本创作的优势失去,“二度创作”队伍又不予增强,演员的专业素养和影响力缺乏,江苏精品剧目创作的前景势必将变得暗淡。专业艺术人才队伍不强,就不可能形成事业强和产业强。

3.艺术(戏曲)教育生源不足,质量下降,后备从业者匮乏

近年来,由于从业人员待遇偏低,艺术教育又收费较高,以及旧意识中尚还残留的对艺术特别是戏曲从业者的一些偏见等种种原因,江蘇各地艺校戏曲表演班存在生源不足,招生难的问题。

江苏各地各类戏曲表演班现有在校生人数不到300 名,且不论其是否都能够成才(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需有很高的艺术天分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声色艺俱佳,所以戏曲表演学员的成才率本来就是很低的,能成优秀人才者更如凤毛麟角),以及毕业后是否都能安心从事戏剧戏曲工作(实际上流失很严重),仅是人数也难以满足江苏几个国办专业剧团和多个民营剧团对后备人员的需求。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到江苏的戏剧精品创作,而且会影响到整个江苏舞台表演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省市剧院团负责人忧心忡忡,表示道:以目前学员的培养状况看,十年后将可能看不到江苏的戏曲表演艺术了。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严重缺乏,各专业艺术院校很难再有像陈正薇、沈晓梅等那样,当年培养出像李洁、李雪梅这样一批后备人才的德艺双馨的艺术教育家来当老师了。

4.缺乏经费保障,精品创作生产和人才培养举步维艰

近年来,由于面临广大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精品剧目在全国赛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其创作生产成本也不断提高,一台参赛的重点剧目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是寻常事;在培养(包括引进)编、导、演、音乐、舞美、师资等戏剧人才方面,所需投入也呈现逐年上涨趋势。然而,江苏目前对这两方面的经费保障还不够充足。

就“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来说,目前是每年省财政厅给“精品工程”600万元,用于江苏精品剧目的创作与生产。若按照现在对精品剧目的投入要求,恐怕连一台剧目所需要的经费都不够。以往主要依靠优秀的剧本和独特的剧种表演艺术取胜,但精品剧目,包括一般剧目的创作和生产毕竟还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培养人才也更离不开经费扶持,所以江苏的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如果总是处于“找米下锅”的被动与尴尬状态,没有相应和稳定的经费保障,是很不利于自身的持续发展和对外激烈竞争的严峻态势。不得不说,要单凭这笔600万元来打造精品剧目,对剧院团而言压力很大。《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施方案》中虽有“各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国家、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和入选剧目给予资助和投入”的明文,可除了苏州市政府明确规定地方投入与省文化厅、省财政厅投入为1:1外,其他地市在配套资金投入上都没有做政策上的规定,这导致了入选剧目及精品剧目得不到经济上的有力保障,从而影响到剧目的加工及其更高艺术价值的取得。

省文化厅每年虽然还有艺术专项经费1000万至1500万元,但这个经费包含了所有的艺术活动经费,其中包含所有举办的艺术节、戏剧节、音乐舞蹈节、曲艺节、地方剧种节、美术活动以及采风、写生等。随着物价的上涨因素,以及办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费、评委费、食宿费、宣传费、开闭幕式大型活动等等,大部分的费用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用到艺术的生产和精品剧目的创作中去,特别是用于对专业艺术人才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也并没有从这项经费中得到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艺术研究机构几乎一分钱也没有从中得到。

5.盲目自大,缺乏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与发展目标的设想

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与生产,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也就是2000年达到了相对顶峰。之后,随着文艺团体的改革,特别是省属剧院团脱离省文化厅的直接领导,实施转企改制,江苏舞台艺术精品相对依靠省属剧院团的力量来创作与生产的时代结束了,出现了业务管理和辅导职能的脱节与相互关系的尴尬。此时,省文化厅负责剧目创作的机构,只能将关注点放在还未完全实施转企改制的市级剧院团。这样的局面也仅仅是关注,起不到直接领导和引导的作用,偶然间出现了一台或两三台所谓的优秀剧目,也只能算是望天收。

但就是这种望天收的局面,特别是依靠江苏滑稽戏打天下的战略转移,而让一些人盲目自大,自以为仅靠苏州滑稽戏的成就和业绩,就代表了江苏舞台艺术的第一方阵地位,或是顾芗获得了两次梅花奖,一次梅花大奖就代表了江苏戏剧在全国的地位,这样的想法和认识都是盲目自大的表现。江苏是戏剧的发源地,江苏又拥有全国最多的各类地方剧种和相对全面的舞台艺术类别,但是,这么多的优势品种却不能有优秀的舞台剧目在全国产生影响力,同时除顾芗以外,其他各艺术门类,也很少有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舞台表演艺术家,特别是在全国性的主要三大奖项中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全国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江苏获奖剧目与江苏所谓戏剧大省的地位也极不相称。如此这般结果,相关领导层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沉浸在个别剧目个别演员的获奖喜悦中,没有就江苏的整体舞台艺术发展形成很好的目标定位,没有就江苏的大剧种和小剧种的发展关系和发展前景有很好的梳理与研究;没有就江苏音乐舞蹈事业的发展与在全国所处地位的前景及目标,作很好的战略思考。

6.相关职能部门职责重叠,错位冲突,难以形成合力

所谓相关职能部门,是指省委宣传部的业务部门、省文化厅的业务部门和省文联的业务部门,表面上都是省一级的业务职能部门,但三部门间相互并不协调一致,在目的性表面上是都为江苏的舞台艺术繁荣与创作生产作具体工作,但却各自为阵,互不往来。比如说曲艺牡丹奖是全国曲艺的最高奖,这个奖的评奖系统完全由省文联曲协在操控,省文化厅对此一点都不闻不问。而省文化厅搞的全省的曲艺节,则完全由省文化厅操控,省文联曲协也一点不闻不问。类似剧协、音协、舞协、杂协等所举办的活动或比赛也基本上都是如此。奖项设立混乱、评奖等级混乱、代表省级最高奖究竟是什么至今不清?共同为冲击全国大奖的合力一直没有形成,反而因为各部门利益间的关系而相互抵消力量。其结果也是搞得各剧院团不知听谁的好。

二、保持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可持续发展

的对策和建议为保持江苏舞台精品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促进江苏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提出对策和建议如下:

1.全面调查清理全省各艺术表演团体,确定其性质、职责、待遇、留存数量,激活其管理机制

建议省政府指令省及各地文化、编办、人事、财政等有关部门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对全省的各艺术表演团体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和清理。根据其性质、力量和现实生存状况进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艺术表演团体可分为几类:第一类是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剧种国办剧团的代表团。主要负责剧种的保护、传承以及优秀剧目的创作与生产。第二类为省属和重要的市属剧团。如省京剧院、省歌舞剧院、省话剧院等。它们是我省优秀剧目创作与生产的骨干力量,同時还承担政府举办的许多政治性和公益性演出活动的任务,所以也应列为政府拨款的扶持单位。第三类为市、县一级的重点剧团。它们也是江苏全省优秀剧目创作与生产的重要力量。可根据不同情况,享受60%-80%财政拨款的待遇。第四类为已经被私人承包进入市场或只剩下一个空壳,不具备大型剧目演出力量的县级剧团,或让其“转企改制”成为企业,或在妥善安排剩余人员的基础上予以撤销建制。经清理整合,使我省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保留在30个左右,在职人员保留在3000人左右(目前约有4000多人)。这既有利于腾出编制和集中财力扶持有历史文化价值、有创作生产能力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也有利于对它们实行有效管理。

在此基础上,建议省委省政府指令省及各地有关单位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制定出台有关搞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体制,包括人事管理、艺术生产管理、经费投入方式、分配制度、奖惩制度等方面具体的政策条文,以全面激活剧院团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剧院团更多地出作品出人才。

2.全面总结“精品工程”10年来的得失,重新确立科学机制

“江苏省舞台精品工程”实施近10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个实施及运作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精品剧目认定的概念或评奖的依据没有相对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二是对评奖机制缺少科学性和权威性;三是评委的组成就更不具权威性和代表性;四是针对精品剧目的评奖标准没有硬性要求;五是精品剧目缺少时间或历史的检验。从上述五个方面来分析研究,不能不说我省的“舞台精品工程”的评奖和运作机制尚存在很多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因素,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尽快制定科学的评奖标准和运作机制,特别是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制定出科学的、权威的、可操作性的并符合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规律的运作评奖标准和科学生产机制。2012年,江苏省文化厅以省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意见》,这个《意见》的出台,或许会对江苏舞台艺术的科学发展起到一定意义上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但能否从根本上产生可持续发展的效能,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验证。

3.尊重规律,突出特色,强化江苏各剧种的独特艺术魅力

尊重艺术规律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尊重艺术发展规律,不按艺术自身规律办事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不仅会发生在一些不懂行的领导者身上,也经常会出现在所谓专业工作者的身上。江苏有着众多的地方剧种,江苏的戏剧品种近20个。这本应该成为江苏的独特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尊重和发展,然而,有些人却认为是一种负担,不知道针对这么多的剧种,究竟重点培育或扶持哪个剧种为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对这些众多的剧种做特色和功能上的研究与分析。每一个剧种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功能和规律,比如昆剧是江苏的重要剧种,也是号称“百戏之祖”并代表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表演艺术集大成的古典艺术形式载体。历史上曾留传下以《牡丹亭》为代表的若干部古代经典舞台作品,600多年来,特别是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更要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保护、继承、发扬下去,这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特别是能够将传统的经典名著经过当代人的艺术再加工,成为永远的经典剧目再现舞台就已经算是完成了历史所付予的重任。如果非要让昆曲来承担表现当代生活,贴近时代发展的重任,就完全是违背昆曲自身艺术规律的事情,无论怎么探索与创新,其结果都将是以失败而告终。

懂得艺术发展规律,并切实按艺术规律办事,就能出好作品好人才,反之则出废品并浪费国家的大量钱财和宝贵时间,还要贻误一代甚至于几代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4.制定相关政策,调动民营剧团参与精品剧目创作的积极性

江苏的民营剧团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频繁的演出活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造就了一些艺术创作和生产能力较强的剧团,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其中有些剧团的演出水平已不逊于县一级的专业剧团,有些演员的表演艺术水平甚至在省、市一级的专业剧团里也是不多见的。当下广大农村对戏剧艺术的欣赏要求不断提高,舞台演出条件也不断改善(如苏南地区农村就建有固定剧场四百多座,均可使用灯光布景营造如城市剧场的演出效果),也为民营剧团的剧目创作与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因此,民营剧团也是精品剧目创作的一种潜在力量。建议省及各地文化和有关部门制定一些相关政策,调动民营剧团参与精品剧目创作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因为各类艺术节和剧种节历来是激励剧院团创作生产优秀剧目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建议省和各市不但应2年或3年一届定期举行民营剧团会演,而且允许和鼓励民营剧团参加和专业剧院团同台竞争的省及全国性的会演、调演,并将获奖结果作为剧团考核、评优和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重要条件之一。(2)允许民营剧团演职人员参加艺术和艺术管理职称的评定。这既是对他们艺术和管理水平应有的社会评定,也是激励民营剧团出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创作和生产获奖至今仍是艺术和艺术管理职称评定的“硬件”之一。(3)鉴于创作和生产精品剧目需要较多的经费投入,民营剧团作为私营企业,经费投入有一定困难,建议省及各地对于积极参与精品剧目创作,并具备相应条件,其创作的剧目有较好前景的给剧团以一定的创作经费资助,帮助其完成创作。

此外,对于民营剧团创作的已经具有一定的精品基础的剧目,既可以调动省及各地艺术研究所、剧目室和专业剧院团的专业人员参与加工、提高,也可以由专业剧院团接手再创作,但应尊重民营剧团的著作权和版权。

5.巩固与增强省、市两级专业创作组织、辅导与研究网络,着力培养与引进一、二度创作人才

鉴于原先省、市、县三级创作网中县一级的已基本涣散瓦解,建议巩固和加强省和市两级的创作组织、辅导与研究网络,不应再任其解体下去。首先应加强省艺术研究院、省剧目工作室的创作组织、辅导和研究力量,使之继续发挥龙头与中心作用,其次也要增强与巩固各市现有的艺术研究所或剧目工作室的机构,充实有关业务人员。苏州、无锡、常州、盐城活动最繁盛、剧院团最多、精品剧目创作能力较强,每个研究所或剧目工作室至少应保持有5至10个以上的一、二度创作与研究人员,非创作与研究人员不得挤占这些编制,以使这些机构真正能成为我省舞台精品创作与研究队伍的安身立命之所,组织运作机构,和省艺术研究院、省剧目工作室以及省文化厅艺术处一道,成为我省舞台精品创作出作品出人才的推动与保障机构。

着力培养一、二度创作新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1)强化对在职的年轻编导、音乐、舞美和演员的业务培训工作;(2)给一、二度创作新人提供更多实践与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更快成熟与脱颖而出;(3)多为一、二度创作新人提供外出观摩全国性优秀剧目会演、调演的机会,使之能拥有更开阔的艺术视野、更丰富的创作参照资讯;(4)鉴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全国仅有的二、三所高等戏剧院校的编导、作曲和舞美设计毕业生很少会到江苏的现实状况,建议依托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省戏剧学校等高校和高职院校有计划地培养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戏剧编导、作曲和舞台美术设计人才,以增加这类专业的高学历人员进入我省艺术创作队伍的机率与比例。

6.以特殊灵活的政策吸引艺术(戏曲)表演生源,办好艺术教育

鉴于戏曲表演生源不足,招生难的现实状况,建议采取一些特殊与灵活的政策吸引生源。例如对学习戏曲,尤其是学习江苏地方戏曲表演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的政策。因为这类生源原本大多数就是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能减免学费入学对其有一定的吸引力。又如,戏校戏曲班可以和剧团紧密协作,根据剧团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安置目标地培养学生,即定量定向招生。戏曲班开设的课程也应多请剧团和团里的优秀演员介入安排与传授,紧密地与剧种剧团的表演特点相结合,尽量减少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的如数学、外语等一般性的文化课程,使大多数毕业生都能被剧团,尤其是省市级专业剧团所接受,这必然会增加对生源的吸引力。

此外,应提倡并鼓励戏剧进校园,在大中小学生中普及戏剧,尤其是戏曲文化知识。这既能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江苏地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增强年轻一代热爱民族文化和江苏本土文化的情感,也能培养戏曲爱好者和传薪者。建议省及各地教育部门把观看戏剧演出作为学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每学年安排学生观看一至两部优秀剧目。政府应当对剧团送戏进校园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

7.建立完善有力的激励机制,激励艺术工作者更努力地投入精品剧目的创作

江苏近些年之所以出现戏剧创作队伍不断萎缩的状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创作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有力。剧作者创作一部能在省里和全国获奖的优秀剧本往往需要少则一年两载,多则几年呕心沥血的劳动,但所得到回报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物质层面的回报是很少的。所以有些作者转行不再从事舞台艺术创作了,有的则转向报酬较为丰厚的影视剧创作。

在这种情势下,为保持我省舞台艺术创作(含一、二度创作)队伍的稳定,并吸引更多新人加入这个队伍,努力创作优秀作品,促进我省舞台精品创作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建立起一套既有精神层面,也有物质层面的完善有力的激励机制。具体做法包括:提高稿酬,不惜以重金征集优秀剧本;采取重点编导和重点剧本签约制;加大对获奖剧目的奖励力度;评选创作与演出的尖子人才,对入选者加强待遇保障,给予专门补贴;对于骨干专家,每年另行追加专项拨款等。

8.加大对江苏艺术创作演出活动和优秀精品剧目的宣传力度,增强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培育演出市场

新时期以来的江苏戏剧创作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和优秀剧目,但因为江苏的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其宣传不够,剧院团又无力支付在媒体上多作商业性广告的费用,所以使得这些剧目未能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形成演出市场,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建议江苏的电视与报刊等媒体应本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宗旨和责任感,把对江苏舞台精品创作演出活动及其优秀精品剧目、优秀创作演出人才的宣传介绍视为公益性的项目来积极进行,并加大宣传介绍的力度与深度。

对演出市场的培育是个复杂的过程。多年来,江苏的演出市场并没有形成政府主导下的有序规模,许多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主要靠政府宣传部门的买单,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宣传部门往往是“冤大头”,若离开了政府宣传部门的“买单”,一些专业艺术团体就根本谈不上演出收入了。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专业艺术团体已经习惯并依赖于政府宣传部门的“买单”行为,根本就不积极努力地开拓演出市场;二是演出市场多年来根本就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形成。所谓市场一定要有一定的载体,比如商贸要有各种类型的商场,证券要有证券市场一样。演出也一定要有舞台或演出场所。然而,多年来,特别是省会城市南京,就没有形成完整意义上演出市场。比如固定的歌剧院、话剧院(包括话剧小剧场),比如专门供戏曲演出的演出场所,像专门的扬剧演出场所(过去的夫子庙秦淮剧场)、越剧演出场所(过去的延安剧场),京剧的演出场所(过去的人民劇场)等,现在都已经不成气候了。南京的曲艺场所就更难找到了(过去有百花书场)。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如果能够考虑到这些因素,从真正意义上培育演出市场,应该相对固定稳定一批演出场所,让固定的观众能够在相对稳定的演出场所看到自己喜欢的剧种和剧目。固定的演出场所也能够根据观众和剧团的双向要求,编排演出周期和票房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说有意识地去培育市场。

9.设立江苏艺术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专项经费,为江苏艺术精品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鉴于江苏舞台精品剧目创作对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影响和意义,也鉴于江苏舞台精品创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实是需要经费的支持才能解决,参照外省市在这方面的做法以及我省和外省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比率,这里建议省财政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拨出2000至3000万元作为江苏舞台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的专项经费。其中剧目创作2000万元,人才培养1000万元。以后再根據我省经济发展状况予以调整。这两项经费由省文化厅负责管理,专款专用。本专项经费除用于资助全省的剧目运作、戏剧会演、调演、评奖和省属艺术院团的精品、优秀剧目创作外,还可以用于资助各地市专业和民营剧团的精品剧目创作,对全省精品剧目创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人才培养经费主要用于专业剧院团创作与演出人才的培训、进修、观摩、实践,以及对优秀人才的奖励与引进等。

10.加强对舞台精品创作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针对性指导

“加强领导”虽然是一句官方语言,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舞台精品创作与生产中,则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领导首先是要让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精品创作与生产是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需要有高品位的舞台精品去引领社会风尚、凝聚人民大众的精神力量,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真正核心价值理念。其次,加强领导还体现在各级领导一定要尊重艺术客观规律、艺术发展规律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领导者既要懂得规律,更要尊重规律,决不能无理地横加干涉。再次,领导者一定要充当内行。由于艺术的特殊规律,决定了领导艺术创作的领导者必须是艺术的内行,只有真正的内行,才能正确领导和指导精品的创作与生产。决不能再让一些外行来领导内行。否则,舞台精品的创作与生产很有可能都将成为历史和时代的废品,其结果将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的严重阻碍,对国家文化投入经费的严重浪费,对专业艺术人才的不尊重和对艺术家艺术青春的不可挽回的贻误与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要选拔真正懂得文化工作的自身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尊重艺术人才,尊重创作规律的内行专家,担任这方面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让江苏的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强省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运行。

1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与生产中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命题。正确解读并实践这一命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真正实现到最佳状态,事关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振兴和最本质意义上的繁荣。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超越工具化理念,在文化自觉的语境中解读精品创作与生产的“体现”命题。这种体现核心价值体系上的文化自觉,包括历史观的自觉、民族使命的自觉和文艺作品审美的自觉。(责任编辑:徐智本)

作者:管若松

舞蹈舞台持续繁荣论文 篇3:

新时期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赣南采茶舞蹈作品

摘要采茶舞在赣南已有近四百年的发展历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采茶舞传承自身的问题,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本文就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采茶舞蹈作品,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推进采茶舞的繁荣和创作。

关键词:现状分析 创作提高 人才培养

采茶舞在赣南已有近四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勤劳勇敢而朴实善良的赣南客家先民,在漫长的劳动生产以及生活过程中,集体创造出来的一种地方性民间舞蹈艺术。所以,采茶舞是赣南客家劳动人民生命情调中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情感表现。“锣鼓一响、两脚发痒”,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采茶舞蹈在广大赣南客家劳动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采茶舞蹈不仅丰富了客家人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然而,在社会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采茶舞蹈作品来不断丰富客家人民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这是个值得我们采茶舞蹈工作者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赣南采茶舞蹈历来以其典型的舞蹈艺术风格、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幽默而风趣的舞蹈形态,倍受客家人民的青睐。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需求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彻底的变化,曾经一度令赣南客家人民高度关注和喜爱的客家采茶舞蹈,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它不再如从前那样吸引人们的眼球。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诸多的疑问也就不禁随之产生。难道这是舞蹈本身的退步?是舞蹈已经失去了其艺术魅力?是舞蹈已经没有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必要?

面对客家采茶舞蹈的这一现状,究其产生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1)采茶舞蹈受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舞蹈发展的外在的客观因素是指舞蹈本身以外的,影响和促进舞蹈的发展有紧密关系的那些因素。影响采茶舞蹈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当地政府对舞蹈文艺事业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保障舞蹈进一步快速向前发展的激励机制;舞蹈专业团体面临很大的经济困难,缺乏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思潮、人民思想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文艺事业大发展、大开发格局的出现,从而大大地分散了人们对舞蹈的关注力。

(2)采茶舞蹈受舞蹈自身存在的主观因素影响:舞蹈自身存在的主观因素是指舞蹈本身内部推动舞蹈发展的因素,如各个历史时期舞蹈对今天舞蹈的影响,各个国家和民族舞蹈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影响采茶舞蹈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采茶舞蹈自身的发展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采茶舞蹈适应不了观众日益变化与提高的审美需求;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舞蹈行为也随之出现了片面追求功利,舞蹈出现“腐化”的现象;舞蹈的表现内容和题材脱离劳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舞蹈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美,而忽视了舞蹈的内在美,从而导致客家采茶舞蹈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感染力的不足,作品难于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人才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障和推动力,特别是优秀采茶舞蹈编创人才和表演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采茶舞蹈人才的断层和奇缺,从而难于创作出贴近百姓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采茶舞蹈作品。以上这些原因,都是直接导致赣南客家采茶舞蹈“失落”的根本性原因。

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创作形成的根本保障。所以,舞蹈编导个人素质的优劣与创作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舞蹈作品创作质量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一部优秀的采茶舞蹈作品,不但是舞蹈动作、音乐、舞美、服饰、音响灯光等外在形式美与舞蹈题材、主题、人物、情节和环境等内在形式美的高度统一的有机结合体,与此同时,舞蹈作品本身能够成为客家文化精神的体现者,客家人民思想情怀的抒发者,客家人民群众生活的表现者。这样的采茶舞蹈作品不仅能够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更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舞蹈人物去感染人、陶冶人、启发人,最终才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舞蹈作品才能够表现美、创造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采茶舞蹈作品。所以,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舞蹈编导要能够编创出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采茶舞蹈作品,就必须要求编导人员具有优良的个人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要求我们舞蹈编导必须具有全身心投入于创造性的劳动中的精神。只有这样,优秀作品才能够得于实现。由此可见,切实提高舞蹈编导队伍的整体素质成为了当务之急,成为了创作优秀采茶舞蹈作品的关键所在。

新时期采茶舞蹈编导应具备的个人素质:(1)舞蹈编导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贾作光先生曾经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舞蹈编导和演员必须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就很难成为精品”。客家采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产物,是客家人们思想情感与生活的表现体,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创作的主体,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个人的文化内涵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由此可见,知识对于一个舞蹈编导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打造知识型和创新型社会,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舞蹈编导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够适应和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舞蹈编导只有花大精力去加强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学习,来综合性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抛开一切浮躁的功利心情,静下心来仔细研读赣南客家文化,用心去领悟积累了几百年的客家文化底蕴,尽早从一个简单的艺术表演,实现向知识型、复合型舞蹈编导的转化,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知识型”的舞蹈编导。只有这样,舞蹈编导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才能够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感受出文化,才能够真实体会到舞蹈的内在艺术魅力。这样的舞蹈作品才是一个具有深度的舞蹈作品,这样的舞蹈作品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艺术类的表演,而更多的是起到抒发情怀、表现文化和弘扬文化的社会作用,才能够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才能够启发人、感染人和陶冶人,这样的舞蹈作品才不愧于人民,才具有艺术的生命力,也才能够取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在客家采茶舞蹈艺术家们不懈的努力创作下,采茶舞前辈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那些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例如《南山耕田》、《钓拐》、《补皮鞋》、《梢妹子》、《九龙山摘茶》等。当我们慢慢回味这些作品时,我们不仅心存感激和无限的激动,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的,是一代采茶舞蹈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渊博的知识铸就的一个个丰碑。

(2)舞蹈编导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赣南采茶舞蹈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舞蹈编导队伍中也随之出现了拜金主义的思想和可悲的自我意识泛滥现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采茶舞蹈上的“腐化”现象。比如舞台上常常出现让人看不透的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的场景,还有一味盲目的抄袭,不顾舞蹈的内容美,一味追求舞蹈外在技巧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等等外在形式等现象。这些舞蹈作品的出现,是由于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形式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完全被符号化和模式化。这样的编导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难于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以上各种舞蹈现象的出现,无疑和舞蹈编导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舞蹈编导如果缺失或者不具备高尚的舞蹈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舞蹈工作作风,编排出来的舞蹈作品就必然缺乏知识性和艺术性,就会缺乏舞蹈的观赏性,就会偏离舞蹈艺术的本质。这是舞蹈编导浮躁的集中表现,是追逐功利的充分表现。

舞蹈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创过程中,舞蹈编导只有熟知生活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才能够实现生活向舞蹈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因此,我们舞蹈编导应当树立起高尚的舞蹈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舞蹈工作作风,树立起“热爱赣南、热爱客家、扎根赣南、服务客家”的编导观念,广泛深入到客家生活的一线中去,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客家,用一颗真心去体味客家,用一份真情去表现客家。贾作光老师指出:“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和提炼,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可以看出,一个好的优秀舞蹈作品,应该在舞蹈的表现中揭示生活、美化生活和感悟生活,让生活中的元素在舞蹈节目中得到最充分而完美的体现,这样大家都看得懂,都会拍手叫好。

(3)舞蹈编导需要娴熟而过硬的舞蹈编导专业知识和富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舞蹈编导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娴熟而过硬的舞蹈编导专业知识和富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创作出优秀舞蹈作品的关键所在。舞蹈编导专业知识最主要体现在对舞蹈理论与常识的了解、编导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编导技术技巧手段的发挥能力这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编导更需要有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我们的客家舞蹈创作,同样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舞蹈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也就必然会缺乏推动舞蹈发展的强大动力。赣南具有极其丰厚的舞蹈资源,文化内涵丰厚,这就需要我们潜下心去认真挖掘,悉心整理,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客家文化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结合赣南采茶舞蹈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采茶舞蹈的编导首先应该在思想上进行彻底的突破和解放,树立起创新是为了更好发展的理性思想观念。其次,采茶舞蹈的创新主要应该围绕丰富舞蹈语言、拓宽舞蹈表演形式、加大舞蹈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舞蹈的艺术感染力、结合各个学科进行舞蹈创编等方面,进行重点性的改进和突破,使客家采茶舞蹈真正成为客家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这就需要我们客家采茶的舞蹈编导要有超前的思想观念,本体的探寻和充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使舞蹈编导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够在舞蹈作品中得到切实的升华和体验,这是时代对我们新时期舞蹈编导的要求。

人是舞蹈创作的主体,是舞蹈创作最基本的因素,在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优秀的赣南采茶舞蹈作品,实现采茶舞蹈创作的快速发展和创作质量的快速提升呢?为此,我们舞蹈编导时刻都要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克服作品创作中的盲目和浮躁心理,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舞蹈艺术的创作中去。与此同时,我们编导还必须时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创作指导,切实加强采茶舞蹈人才的培养力度,为采茶舞蹈事业的发展与振兴,不断提供优秀的舞蹈人才和优秀的编导接班人。这才是赣南采茶舞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文化是创新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的结合体,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代政府和我们舞蹈工作者,必须着眼于未来,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和指导我们的舞蹈行为,而且可以通过政府引导,通过各种形式来加大对赣南采茶舞蹈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采茶舞蹈人才素质,并且积极发挥地方各类大中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作用,担负起对采茶舞蹈创作、舞蹈演员等舞蹈人才培养的责任,从而保证源源不断地为赣南采茶舞蹈艺术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使得赣南客家采茶舞蹈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使得客家采茶舞这朵亮丽的“山茶花”越开越艳。

参考文献:

[1] [法]卡玲娜•伐纳:《舞蹈创编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2] 王国宾主编:《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胡尔岩主编:《舞蹈创作心理学》,中央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简介:刘斌,男,1970—,江西赣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作者:刘 斌

上一篇:高中物理教学探讨论文下一篇:企业管理发挥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