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创新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绿色金融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市场供需失衡、发展动力不足等现象日趋凸显。

第一篇:绿色金融创新论文

探讨金融深化、科技创新与绿色经济

摘 要:尽管我国已经迎来了小康社会,但金融深化程度不高,相应的科技水平也有待提升、绿色经济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不断促进金融深化、科技创新及绿色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理应得到重视及关注。对此,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探讨探讨金融深化、科技创新与绿色经济。

关键词:金融深化;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对策分析

合理利用金融的资金配置功能,能够优化配置各种资金资源,例如可优先将资金配置给低污染企业,从而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步伐。另外,加强科技创新也能够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因为科技创新过程中会融入很多节能环保技术,实现了节能化、环保化及绿色化生产,更优化了企业的生产结构、经营结构及管理结构,最终使企业走向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所以不断深化金融和创新科技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金融深化、科技创新与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1.1市场体系不完善且科技体制落后

首先,很多企业的金融深化及科技创新理念比较老旧,加之对科技创新重视度不高,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难以提升;其次,市场体系不完善,只注重经济发展,对于科技创新及金融深入则选择性轻视,甚至很多企业将科技创新的责任推给科研机构和高校,这非常不利于金融深化、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发展;最后,现有的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发展机制政策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加之很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导致金融深化难度增加,相应的科技创新及绿色经济发展也受到了阻碍[1]。

1.2协同创新机制及制度不完善

第一,绿色科技创新缺乏有效性资源,加之没有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导致可用于绿色科技创新的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诸如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等,阻碍了科技创新及绿色经济发展。第二,绿色科技创新的产权制度及保护机制不完善,例如很多企业创新绿色科技时并没有明晰产权制度,也没有明确决策者、投资者和风险承担者的职责,导致创新积极性难以提高。第三,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很多核心技术都是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进,导致相应的创新协同机制难以完善,不利于綠色低碳经济市场开发及绿色技术装备等创新。第四,绿色技术验证制度不完善,因为绿色技术验证制度需要经过第三方科学公正测试和评价后才能执行,而第三方科学公正测试需要技术性能数据、技术验证报告等,这意味着绿色技术的验证过程非常复杂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推广到市场上[2]。

1.3缺乏创新型人才且创新能力不足

首先,很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会将科技创新的重任推给科研机构和高校,长期以往就会导致企业研发力下降和创新能力不足,进而阻碍金融深化、科技创新及绿色经济发展。其次,因为科技创新在技术、资金及人才投入非常大,导致很多企业失去绿色科技创新动力,并不会去研发新的技术。最后,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加上创新资源分散,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效率不高。

二、推进金融深化、科技创新及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完善金融体制及科技体制

2.1.1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适当放权,并转变职能,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提高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其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金融深入、科技创新及绿色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最后,要全面开放科技创新资源,给企业制造更多绿色科技创新机会,例如提供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和大型科技仪器等资源。

2.1.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首先,政府部门要根据市场变化制定有效性经济政策和措施,以鼓励企业积极深化金融和创新科技,从而研发出更多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其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例如专利保护制度、专利代理法律制度等,为企业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和合法经营的法律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最终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最后,加强对专利代理等服务机构的监管、管理,以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3]。

2.1.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首先,加强科技服务业改革,并完善市场机制,使得科技创新得到有序进行;其次,完善科技服务业基础支撑体系,例如建设重点实验室、大型科技仪器中心等,并完善科技服务标准体系,以保证科技创新的规范性及标准化;最后,加大对绿色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即政府部门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以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2.2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第一,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外部推进机制及激励机制,并制定详细的“责任清单”,使责任能够落实到具体的企业上;第二,要建设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绿色科技创新工作,例如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融资优惠政策和信贷优惠政策等,以降低绿色科技创新成本,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绿色科技创新中来;第三,完善绿色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例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让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去研发绿色科技;第四,加强不同产学研机构联合,并构建协同创新共享平台,例如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10月与浙江大学联合,构建了“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有效解决了“水脏、水少、水不安全”等问题;第五,完善绿色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增设“绿色技术示范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等[4]。

2.3创建绿色科技产业化平台

首先,完善绿色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然后在该基础上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构建绿色科技服务平台、孵化器平台及产业化平台等,以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其次,不断完善绿色技术创新平台的服务功能,如数据信息搜集及分析功能等,以实现对各种创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最终促进绿色转型,带动绿色经济发展;最后,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让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孵化器平台,以研发出很多的绿色科技。

结语:

总而言之,金融深化、科技创新及绿色经济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既金融深化和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而绿色经济发展则促进金融深化和科技创新,所以必须不断深化金融、创新科技和发展绿色经济。基于此,上文分析了金融深化、科技创新及绿色经济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探讨了对应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林汉,田卫民.金融深化、科技创新与绿色经济[J].金融与经济,2020(03):68-75.

[2]张伟东,沈杨,沈璇.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科技创新对宿迁绿色经济驱动机制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7):192+187.

[3]吕雅妮.绿色企业融资渠道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20(02):80-82.

[4]张佳.科技助力绿色金融金融与实体经济亟需再平衡[J].中国品牌,2017(08):94.

作者:岑沛

第二篇: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创新路径探析

摘   要: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市场供需失衡、发展动力不足等现象日趋凸显。本文通过对绿色金融体系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面临的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政策体系不完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进而从政策创新、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等四方面全方位探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创新路径,为绿色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绿色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创新路径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19.03.006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日趋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日渐提升,这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绿色金融市场供需失衡日益凸显,绿色金融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探索绿色金融体系创新发展路径、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动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作用机理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始终以“支持资源节约、环境改善与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金融、财政、环保等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在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引导和监督下,通过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清洁能源、清洁交通以及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以此助力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如图1所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作用机理具体可分为需求层、引导层、功能层和展现层。体系的需求层面包含问题层和约束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以粗放式模式为主,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调动金融市场的绿色转型,缺乏强力的约束机制保护环境。在这种“先污染、再治理”发展模式下,政府能够得到短期的经济绩效,但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将长期束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趋显著,倒逼政府采取强制性的绿色经济转型。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以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为主体,包含引导层和功能层。在经济绿色转型背景下,首先,需要政府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政策的引导,通过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激励和监督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然后,通过金融机构绿色工具的不断创新、服务的持续改善以及绿色产业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资金导向,提高绿色金融效率和环境效益,降低绿色发展成本,有效抑制污染项目投资,促进绿色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

最终,通过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满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需求,在展现层面表现为实现经济、环境效益的最优化,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二、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推动、监管制度的引导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探索下,我国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

(一)国内外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源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依靠内生的融资支持,以绿色金融体系下层的金融需求促进多元化的外部绿色金融创新;而“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其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呈现明显的外生性特征,以上层结构引导下层结构需求为基本规则,绿色金融体系两种发展模式的比较见表1。

(二)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特征

1.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结合图1和表1可以看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国内绿色金融体系主要强调政府的主导性和转型的强制性,而西方国家重视市场机制的力量。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经济绿色转型的深浅,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基础薄弱,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绿色转型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国内绿色金融体系的前期发展应该着重于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污染处罚和环境改善,强力约束破坏性和污染性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改善金融机构或企业的绿色投资意识,将污染的负外部性转化为企业融资成本,促使资金由灰色高污染项目流向绿色经济项目,达到由粗放式经济发展向“浅绿”经济转型的目的。

由此可见,我国“浅绿”经济转型离不开政府政策对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引导和约束,也体现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初期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显著特征,即“顶层设计”。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绿色信贷政策、绿色债券政策以及部分激励政策也相继出台,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银行从最初的21家发展至全国4000多家。

2. 中央有效推动与地方积极创新的有机结合。我国“自上而下”的绿色金融体系不单单是由上到下的单向推动,而是中央有效推动与地方积极创新的有机结合。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委印发五省(区) 《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 5 省(区) 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五大试验区主动出台绿色金融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积极探索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比如,湖州市在探索绿色金融体系中,设立了首家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金融机构和中国首家绿色专营支行,在国内首创“保险+服务+监管+信贷”模式。衢州市则侧重于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在全国率先将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指标与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挂钩,首创了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保险,并设立了绿色产业引导基金。

3. 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首先,绿色信贷业务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仍占主导地位,信贷规模稳步增长。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6月末至2018年7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从5.20万亿元增至9万亿元。其次,绿色债券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中债资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底,我国境内市场上绿色债券余额已达5352.34亿元;76家主体发行各类绿色债券共87只,共计1328.89亿元,是2016年全年水平的2.4倍。最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在绿色保险、绿色股票、绿色基金业务方面也有所突破,绿色金融产品正趋向多元化。

三、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特征显著,但依然存在制约体系发展的不利因素,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

第一,我国现有金融产品标准和我国现有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如表2和表3所示,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证券在产品标准和环境披露标准中对应有多个标准,标准体系中既存在交叉指标,又存在相互不兼容指标,尽管我国目前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业务方面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相關产品的项目标准界定模糊、披露信息不足等原因,容易导致绿色金融“漂绿”现象,影响国内绿色业务的稳定。

第二,现有标准中仅包含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两个产品,虽然现有标准已经覆盖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两大主要产品,但是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规模正在不断壮大,我国目前单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已经落后于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而且对于创新金融产品,尽管可以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但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不明确,从金融机构角度考虑,其为追求利益降低标准,为非绿色项目留下操作空间;从第三方绿色认证机构角度考虑,由于国内独立性绿色认证机构缺失,大量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等涌入服务市场,非权威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缺乏客观性,为非绿项目提供投机机会。以上原因可能导致绿色金融市场“非绿驱逐真绿”现象。

(二)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

第一,绿色金融发展理念淡薄。绿色金融项目成本高,短期收益不显著,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再加之绿色GDP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不高,地方根深蒂固的传统政绩观也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导致绿色金融发展理念淡薄。

第二,绿色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的监管主要包括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客户的事后监管。一方面,由于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监管制度仍需完善,而且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和产品制度不明确也导致了绿色监管存在较多盲区,最终造成对金融机构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绿色金融相关事后监管、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为了短期效益,存在降低绿色金融客户监管门槛的风险。

第三,绿色金融供需不平衡。绿色金融工具与普通金融工具相比,成本优势不明显,尤其还存在绿色专户、频繁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隐性成本,地方政府在担保增信、财政奖补、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限。

第四,绿色金融体系主体激励不相容,绿色发展目标不统一。绿色金融体系依靠中央、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相互协调保证体系的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出台政策激励绿色金融发展,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是政策传达和实施的关键,而金融机构则是落实政策,发展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但三者的短期利益不一致,地方政府除了关注绿色金融的发展还需要考虑当地GDP的影响,金融机构则是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体,三者目标各异导致绿色金融激励政策执行效率低。

(三)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第一,虽然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现阶段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顶层设计,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金融机构和企业才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未来的内在动力,我国目前绿色金融机构模式较为单一,缺少绿色金融评估、中介、知识服务等专业机构的支持,影响绿色金融体系的多样化发展。

第二,我国目前绿色金融体系中产品种类少,以绿色信贷为代表的原生性产品占绝大比重,派生性、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比重低,这种失衡的资源配置制约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能力。

第三,绿色金融从理论角度看属于交叉学科,从市场角度看属于新型的金融业务,但同时具备金融知识、环境经济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绿色金融人才在国内比较缺乏。

第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金融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尤其是在信息化和创新性方面,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绿色金融业务覆盖面有限,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绿色金融实践能力较弱,最终使部分绿色项目失去对市场的吸引力。

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创新路径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要想实现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保持国家政策、金融监管、金融机构三大主体的高效推动下,应从创新角度全方位开展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

(一)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创新

1. 绿色金融体系的标准化。随着我国绿色金融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规模日渐壮大,构建统一的标准是绿色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一,结合五大试验区发展情况,对现有标准进行筛选整合,根据市场上绿色金融工具现状,逐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并有效界定绿色产业和项目,形成统一的绿色金融项目目录,以此匹配国际水平的绿色金融认证机制,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发展。其二,统一金融机构对投融资企业的环境审查评估和风险管理标准,确保覆盖投融资项目的全流程,主要包括项目准备和批准、执行审核、监测监管。其三,实现行业标准差别化管理,根据行业技术特点制定环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标准以及操作指引,实现环评和风险管理标准的定量化,以适应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为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保驾护航。

2. 加大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力度。各级政府应建立包含绿色产业、环保、绿色金融等多维度的协同激励框架,优化财政的绿色配置,提高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在财政绿色支出的比例。除了在税收、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财政补贴与优惠力度以外,政府和监管部门可参照普惠金融扶持政策,采取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绿色信贷定向降准以及绿色债券优先受偿等政策,完善绿色金融激励制度,从而降低金融工具成本,完善收益成本风险共担机制,调动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吸引多层次投资资金涌入绿色金融产业。

3. 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措施。首先,明确个人、企业、银行需要承担的环保法律责任。如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法国的《能源转型法》及《格勒奈尔法案》等通过明确贷款人在环境污染中的法律责任,将环境污染外部性内生于企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中。其次,保障污染受害者的权益,加大对为污染项目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的连带责任处罚,减少“漂绿”现象的产生,提高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责任感。最后,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明确金融机构在污染耗能成本上的环境风险责任,建立金融市场主体的声誉评价机制,公开考核金融机构的社会环保责任,通过金融机构维护企业声誉来参与绿色金融活动。

4.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机制。绿色金融工具具有普通金融工具的一般特性,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会增加绿色金融工具的政策风险、道德风险。因此,为了维护绿色金融安全和投资者的利益,应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保障绿色金融发展的公平性,同样应当建立一定的利益受损补偿机制,来弥补投资者的利益损失。

如图2所示,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创新路径应针对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在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基础上,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激励、完善绿色金融法律和监管机制,加强绿色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从而构建全面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保障绿色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体系的金融组织创新

1. 设立专业绿色金融机构。一方面,效仿发达国家设计专业的政策性银行,依靠政府政策支持投资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和能效、低碳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特定领域,以杠杆效应来带动国内绿色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区别于国内传统金融机构设立创新型金融机构,为绿色金融体系注入新活力,激活绿色新产业的发展。

2. 设立绿色金融体系中介机构。第一类是绿色金融体系认证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匹配“赤道原则”,为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国际化提供支持。第二类是绿色金融体系征信机构。主要提供涉及企业征信调研、保险和资产评估、自信评价、信用增进等绿色金融相关的征信服务,以解决国内绿色企业在成长初期规模小、抵押物不充足的问题,缓解其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第三类是绿色金融体系专业事务机构。主要覆盖绿色金融业务的律师事务、会计事务和知识产权代理等业务,为绿色企业提供专业咨询顾问服务。

3. 设立绿色金融体系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的合作模式,形成绿色金融能力持续建设机制。通过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对绿色金融理论和实践深入研究,以及与金融机构、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持续推进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规划、产品开发和员工专业水平的提升,为绿色金融市场持续注入活力。

如图3所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金融组织创新全方位考虑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产学研结合这3个方面的因素,以绿色金融机构的專业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绿色产业;以中介机构的全方位服务,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以协同创新中心持续的绿色金融能力建设,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注入新活力。

(三)绿色金融体系的产品创新

1. 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应在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绿色信贷产品优势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角度开展产品创新:第一,从供应链金融角度开展绿色产品创新。将绿色金融体系标准与供应链金融产品相融合,通过与环保部门的合作来弥补标准不足的缺陷,从而保证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性。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科技金融,实时掌握绿色供应链在不同场景、不同环节以及不同主体间的特征信息,从而全面分析供应链金融的各种需求,加快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更新效率,缩短反应周期,从而实现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信息化和适时化。第二,从消费信贷角度开展绿色产品创新。一是推出绿色房贷。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对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住宅提供优惠利率、低费率等;二是结合现代社会人群消费需求,推出绿色家电、新能源车、低碳汽车等方面的新型消费贷款。第三,从碳排放市场角度开展绿色产品创新。可以根据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设计和创新绿色信贷,例如承购合同保函、碳交付保函、运营和出口信贷、配额借贷、配额担保贷款等。第四,从抵押品角度开展绿色产品创新。一是成立绿色担保基金,并建立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联动机制;二是探索环保技术专利权质押贷款、绿色特许经营权质押贷款、政府补贴账户质押贷款等。

2. 绿色债券产品和业务创新。第一,扩大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范围,在绿色PPP项目、消费信贷、能效贷款、绿色住房抵押贷款等领域逐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第二,从基金主题角度开展绿色基金的创新,细化绿色行业分类,创新基金主题,扩大主体范围,可以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角度创新绿色基金,比如清洁能源、绿色公共服务、水土整治、大气治理、植被修复等领域。第三,开展碳金融市场的绿色债券创新,探索组建碳基金、碳资产托管,同时有序开展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而带动各类以未来碳收益为支持和抵质押的贷款、债券、股权业务,构建多元化碳金融产品体系。

3. 绿色理财产品创新。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的银行理财产品配置存在一定比例,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绿色理财产品的创新应关注以下五点:第一,建立专项绿色理财产品,绿色资产占比100%,定向投资于绿色债券、绿色知识类等非标资产;第二,提高绿色资产在普通银行理财中的占比;第三,推出绿色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在符合绿色金融工具对资金使用的规定下,用来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缺口;第四,以“普及、开放、低门槛”为目标,利用金融科技开发绿色理财产品,并结合手机银行等互联网平台吸引投资群体;第五,逐渐完善理财产品风险评估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指标,提高理财产品的安全性。

4. 绿色账户产品创新。支付产品、信用卡绿色化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几乎属于空白领域,因此,从支付结算产品、信用卡消费和存款类产品这3个角度进行绿色产品创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第一,学习欧美国家,在客户账户管理中增加环境管理要素,赋予银行账户环境保护理念;第二,积极推行绿色存款,银行通过与客户签订委托协议,约定存款利息的一部分捐赠给环境公益组织,提高客户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度,并根据客户贡献度建立相应的积分、增值服务等激励措施;第三,大力开展绿色信用卡业务,结合特约商户对绿色产品提供大幅度优惠,在分期产品中,可为绿色产品提供更低的利率或手续费。

绿色金融体系的产品创新如图4所示,根据国内发展现状分为两种创新路径,即对成熟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起步阶段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创新方向和角度有所差异。

(四)绿色金融体系的科技创新

将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应用于绿色金融体系将会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带来较大突破,绿色金融体系的科技创新路径如图5所示。

首先,从绿色信贷业务角度看,“区块链+大数据”模式的绿色金融体系创新模式,可以通过共享账本对绿色信贷业务的资金链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可以保证在整个资金链上的动态征信,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利于绿色信贷业务的风险防控,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其次,从信息化建设角度看,利用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兼容和统一不同类别的信息共享平台,从而构建更全面、更高效的集征信、监管、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共享平台,既降低了绿色金融业务的成本,又提高授信和资金流通的效率,在改善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务服务的同时调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积极性。

最后,从创新风险防范角度看,虽然绿色金融政策、产品的创新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但是,区块链技术的融入可以提高信息共享平台的安全性、透明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的贷后风险管理和发展效果评估,还可以限制绿色金融产品定价在合理范围内,促使绿色金融业务公开透明化,有利于降低金融泡沫风险、保障绿色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Li Zhang, Jing Wu, Hongyu Liu. 2018. Turning green into gold: A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green building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72).

[2]Ingrid Ott, Susanne Soretz. 2018. Green Attitude and Economic Growth[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70(04).

[3]夏梓耀.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制困境与出路[J].環境保护,2018,(19).

[4]安国俊,敖心怡.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前景[J].中国金融,2018,(2).

[5]石建勋,王盼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金融发展[J].经济纵横,2018,(10).

[6]董晓红,富勇.绿色金融发展及影响因素时空维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20).

[7]张莉莉,肖黎明,高军峰.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效率的测度及比较——基于1040家公众公司的微观数据[J].中国科技论坛,2018,(9).

[8]王凤荣,王康仕.绿色金融的内涵演进、发展模式与推进路径——基于绿色转型视角[J]理论学刊,2018,(3).

[9]孙彦红.德国与英国政策性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比较及其启示[J].欧洲研究,2018,36(1).

[10]巴曙松,杨春波,姚舜达.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进展述评[J].金融发展研究,2018,(6).

[11]陈果静.引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N].经济日报, 2018-11-26.

[12]于冬菊.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先行国家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17,(12).

[13]杜艳春,葛察忠,何理,陆俐呐. 京津冀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瓶颈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2).

[14]张莉莉,肖黎明,高军峰.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效率的测度及比较——基于1040家公众公司的微观数据[J].中国科技论坛,2018,(9).

[15]刘航,温宗国.环境权益交易制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2).

[16]傅京燕,原宗琳.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供给—需求”改革对接的新视角[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1).

[17]高晓燕,高歌.绿色信贷规模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系探究[J].经济问题,2018,(7).

[18]王凤荣,王康仕. “绿色”政策与绿色金融配置效率——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 2018,(5).

[19]罗玉辉,张志.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长效防控策略——基于金融监管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8,(1).

[20]田跃勇.地区性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体系创新[J].北方金融,2018,(1).

作者:曹倩

第三篇:绿色金融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实践研究

【摘要】所谓绿色金融,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的金融理念、战略性的规划及绿色产品。在资源愈发匮乏的当今社会,绿色金融理念的普及与相关举措的落实,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特别是对农村地区来说,绿色金融思想更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故理应对其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落实的问题及实践路径进行总结,望绿色金融能够真正得到广泛普及,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绿色金融;乡村产业发展;问题与路径

课题: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绿色金融创新推动江苏省乡村产业兴旺的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13571026Y)

作者简介:何奕霖,男,江苏无锡人,学生,无锡太湖学院财务管理

汪芷骞,无锡太湖学院

古柳(1983—),女,汉族,副教授,博士,无锡太湖学院应用经济与管理张巍(1993—),女,讲师,无锡太湖学院区域经济研究

一、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符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绿色金融是从大局角度出发的发展思想,普遍是由国有企业负责落实。绿色金融企业的最基本使命是造福我国民众,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金融机构对于社会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企业的利益层面还是社会责任层面来看,绿色金融都是大势所趋。绿色金融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建设新农村、服务“三农”的号召,用绿色理念推动农村振兴。

2.网点较多,分布较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也逐渐摆脱了区域化的发展框架,随着金融机构分支的不断拓展,线上与线下资源的结合,客户资源也越来越多,深入乡村地区也不再是无法实现的。通过网点的拓展铺设,能够更快掌握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绿色发展的需求,进而针对性提供绿色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3.环保、节能、可持续

绿色金融的主要特点便是节能、环保、可持续。无论是体现在产品上,抑或是在经济模式上,主要目的都是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即是说绿色金融模式与产品推广,不但有利于实现环保节能的发展目标,同时有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二、绿色金融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阻碍

1.制度体系尚未完善

完善制度是乡村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金融机构要实现绿色化转型,必须要首先确保自身具备相应的资质,做好战略性的规划,才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但是就当前现状来看,我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在制度体系上依然需要进一步优化。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相关部门缺乏重视,加之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不足,导致相关措施的落实不到位;其二是金融机构当前的工作思想与手段依然缺乏创新性,不利于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其三是依然有部分相关人员的素质不过关,缺乏绿色环保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也缺乏环保意识。加之相关设备设施水平不足,会直接影响到绿色经济模式的优势体现。

2.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少

产品的品类,直接决定着绿色经济的特色能否得到充分体现,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可。绿色经济的起步相对较晚,虽然绿色金融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但是鉴于尚未累积充足的运作经验,所以依然无法保证各部门之间配合协调。绿色金融的各项举措落实,需要有相应的环境保护人才以及金融专业人才去支撑,但国内的优秀人才匮乏,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许多相关机构人员的知识培训机会少,会导致传统金融业务与绿色金融业务出现混淆。

3.绿色金融征信与监管成本较高

环保相关机构对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环保机构是我国金融机构的主要征信信息来源渠道,而近年来因工作方式依然十分陈旧,所以信息的实时更新亦无法实现。而高污染企业在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则要率先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出整改,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本地政府的政策保护以及其他激励措施。

三、实现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于绿色金融机构的发展意义重大,绿色金融机构对于我国乡村地区经济振兴的影响重大,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首先体现出绿色金融的关键作用。政府要发挥出指导、调控与约束等职能,要结合我国乡村地区得实际产业发展现状去制定相应的相规章,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其次是要明确当前的信息化发展趋势,要认识到电子商务行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并且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的优势迅速推动产业发展,例如特色农产品的外销、特色文化的宣传、当地环境保护项目的众筹、募捐等。

2.建立金融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并不是单纯的金融机构,而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传统金融行业理念结合后的产物。为了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金融机构首先必须要完善内部结构,要满足金融市场的基本资质要求,同时也要具备绿色理论与技术研究的能力;其次要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当前的经济结构、产业构成以及各个产业发展形势等,特别是对农业领域,更要給予充分关注。要将打造现代化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化农业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

3.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

网络技术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对于我国乡村地区来说,信息传播受到阻碍,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例如许多偏远山村的农作物滞销所导致的资源浪费,是因为缺乏网络的支持,并且缺乏快捷支付的渠道、快速谈判的平台以及完整的交通物流链条。农村地区的其他产业亦是如此,如果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产业资源管理体系,达成绿色发展的目标,有必要借助网络的力量,让乡村企业也能如同城市企业一样,更快掌握市场动态,更快制定绿色、低消耗的经营计划,结合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完善内部管理体系,让有效的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与合理运用,摒弃可能导致严重资源损耗与环境影响的经营方式与产品,才能得到广泛认可。

4.重视需求的明确

绿色金融这一理念融合了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社会大众生活环境质量提升的需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为了推广绿色金融,体现出绿色金融的巨大影响力,必须要借助广播、新闻、电视、网络媒体等多个渠道去做好宣传,发挥出地区资源优势,打造地区产业品牌,凸显地区资源特色,并且让更多人认识并认同绿色金融的重要价值。而从企业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更要不断更新经营的理念与方式。企业必须要意识到很多农村地区民众网络认知不足的现状,要与当地的龙头产业做好业务交流与合作,建立示范性的绿色金融服务机构,要推动当地的产业市场拓展,引导更多农村民众学习创业,促进资源的流动。

四、结语

在我国乡村地区,各个产业的大环境都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是思想的落后以及设施、技术的更新不及时。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是至关重要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绿色金融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渗透展开了讨论,希望我国农村地区各个产业都能在未来有大跨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莹.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N].绍兴日报,2020-09-04(005).

[2]杨林,邹江.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逻辑框架[J].西南金融,2019,4(05):39-47.

[3]魏萌.“绿色农资+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2018(第二届)中国绿道·绿色金融峰会在京召开[J].中国农资,2018,4(S1):17.

作者:何奕霖 汪芷骞 古柳 张巍

上一篇:青年教师师德论文下一篇:煤矿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