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金融危机中发展论文

2022-04-24

面对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如何得到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如何获得平等竞争环境、民营企业家如何传承等问题,需要学界和企业家一起寻找答案【前言】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更是经历了高速增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企业金融危机中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企业金融危机中发展论文 篇1:

充分信任抑或条件成熟:德州工行小企业贷款案例

摘要:从博弈学角度看,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与契约的动态过程。因为小企业的自身特点难以使银行充分信任,导致二者无法重复博弈,进而无法达成合作,实现双赢的均衡。但从德州市工商银行小企业贷款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只要条件成熟,即便银行对小企业缺乏信任,二者也可以实现合作。这也正暗合在阿克斯罗德发展的重复博弈模型中得出的结论:信任并不是合作的真正基础,而是取决于这种合作的条件是否成熟。在目前合作条件成熟的背景下,大银行也可以成为小企业贷款的主要供给者,而且其优势要高于小银行。

关键词:小企业贷款;囚徒困境;重复博弈;合作条件

一、引言

关于如何解决贷款难这个制约小型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有较多探讨和研究。综合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银行对小企业的信任是二者合作并形成信贷关系的关键。因为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大多数小企业无法提供规范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的担保,故难以获得银行的信任,从而无法得到贷款。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小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例要高于大银行,其理论解释是,小银行的组织结构优势使其比大银行更适合于提供小企业关系型贷款。所以林毅夫、李永军(2001)、李志赟(2002)、张捷(2002)等认为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然而笔者通过对工商银行德州市分行(以下简称“德州工行”)近年来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研究,认为信任并不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条件是否成熟才是能否达成合作的关键。只要合作条件成熟,大银行也可以成为小企业贷款的主要供给者,而且在当前情况下,其优势要高于小银行。

二、小企业与银行合作的博弈关系分析

(一)企业与银行博弈的囚徒困境

从博弈学角度来看,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选择与契约的动态过程。为便于分析,假定在这个博弈中,双方具有完全的行为理性,且具有完全的信息,即各自完全知道自己每个行为的收益,也完全知道当对方选择某个策略时的收益及应对策略。假设银行有两种策略可进行选择:提供贷款和不提供贷款;企业也有两种选择:偿还贷款和不偿还贷款。那么,这个博弈双方有四种策略组合,见图1。

从上述双方博弈组合策略看,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类的博弈模型,博弈的结果只有唯一一个纳什均衡,即(不提供贷款,不偿还贷款)策略组合,收益为(0,0)。从这个纳什均衡结果看,如果只进行一次甚至有限次完全且完善重复博弈,均不足以达到(提供贷款,偿还贷款)策略,因为在有限重复博弈中,双方都不知道哪一期是末期,博弈双方都不会看未来收益而只注重目前利益。

(二)大中型企业破解信贷囚徒困境的一般路径

一般认为,影响重复博弈均衡结果的主要因素是博弈重复的次数和信息的完备性(completeness)。因为重复次数的重要性来自于参与人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权衡。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每个参与人只关心一次性的支付;但如果博弈无限次重复,将涉及到对未来收益的时间价值判断问题,即存在时间贴现因素,直接影响合作策略的收益,参与人可能会为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战略。除博弈次数外,信息的完备性也是影响均衡结果的另一个因素,即当参与人的支付函数(特征)不为其他参与人所知时,该参与人可能趋向于建立一个“好”声誉(reputation)以换取长远利益。

大中型企业与银行的信贷关系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大中型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向银行表明自己有到期还款的能力,并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担保来增强银行的信心,尤其是在当前企业征信系统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企业对一家银行的失信会及时被所有与其有信贷关系的银行所了解,大中型企业不会为一笔贷款而破坏自己的声誉;而且大中型企业经营稳定,所以银行可以将这个博弈认定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在经过贴现之后,双方会对合作策略(提供贷款,偿还贷款)与不合作策略(即银行不提供贷款或企业不偿还贷款)下所得收益进行比较后作出选择,从而选择“冷酷战略”。我们知道,当参与双方有足够耐心时,冷酷战略是无限次囚徒博弈的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帕累托最优(提供贷款,偿还贷款)是每一个阶段的均衡结果,也就是说,银企双方的合作收益将是可以获得的,从而走出了一次性博弈时不合作的博弈困境。因此,只要双方看重未来收益,看重合作给双方未来带来较大收益时,彼此将会采取合作与信任态度。

(三)银行对小企业“冷酷战略”的原因

众所周知,小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质量差,银行特别是大银行难以取得关于企业经营的真实有效信息;而且,小企业普遍寿命短,银行即便能获知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无法相信二者之间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即便银行出于对小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的认可为其发放贷款,小企业也很难提供银行认可的担保。综合以上因素,银行特别是大银行难以与小企业达成合作关系。

三、德州工行小企业信贷发展情况

大银行难以与小企业达成(提供贷款,偿还贷款)的均衡,这也符合小企业贷款难题长期无法破解的现实情况。但德州工行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却打破这一困境,实现了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塑造了一个大银行支持小企业的典型案例。

(一)德州工行小企业信贷快速发展的情况

德州工行自2005年9月份开办小企业信贷以来,截至2009年末累计为870户小企业发放贷款74亿元。该行小企业信贷客户数达到331户,较上年增加44户;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1.7亿元,较年初增加6.48亿元,增长42.58%,增速不仅在四家国有银行中排名第一,而且还远高于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德州工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已进入高速增长期,2010年1季度增势更加迅猛,增量、增速均列全市金融机构第一位。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该行小企业不良贷款余额0.31亿元,不良率为1.4%,五年来该行处置小企业不良贷款未发生任何损失。该行连续两年被山东省银监局评为“小企业授信先进单位”,并被确定为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类行,可以自行审批保证贷款业务,可审批的单户最高贷款额达3000万元。该行下属的陵县支行被工商银行总行确定为小企业业务单独核算试点行,是山东省仅有的两家试点行之一。

(二)德州工行发展小企业信贷的主要做法

1. 完善小企业金融专营经营体制。该行在2007年就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负责全市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具体组织工作;2009年4月,该行又在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的统一安排下,率先在全市成立了14家小企业专业支行和3家小企业业务分中心;在完成机构设置后,又选拔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小企业专营机构中,目前该行小企业客户经理已达到67人。

2. 优化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该行针对小企业贷款“需求急、要求快”的特点,构建绿色通道,实行无纸化审查,推行一站式审批、签批,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针对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完善的特点,制定了实用性强的包括实收资本、年销售额和企业主个人信用状况等指标在内的小企业评级授信制度,使效益好、信用好、前景好的小企业及时得到信贷支持。

3. 改革小企业金融业务考核机制。将小企业业务进行独立考核,设置业绩指标和风险指标。其中业绩指标考核客户经理经营业绩,风险指标与一般贷款的考核标准不同,只考核客户经理履职情况。对产生的违约、不良贷款,坚持“尽职免责,不尽职追责”的原则,从而提高了信贷从业人员的业务拓展积极性。

4. 创新小企业信贷品种。为切实满足小企业“短、平、快”的资金需求特点,该行还在协同性、产品设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在内部协调上,统筹多部门发挥资讯、人才等优势,为企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研究市场、找准需求,科学规范运作;推行理财顾问等新型手段,为企业改制、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在产品设计上,推出网上订单质押、网贷通等多项新产品,2008年和2009年该行有三项小企业创新产品获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创新奖。

四、德州工行能够破解小企业贷款“囚徒困境”的原因

(一)德州工行与小企业的合作基础并非充分信任

德州工行为什么要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考核机制、产品设计等多方面迎合小企业信贷的特点呢?是该行充分信任小企业并确信与其之间信贷关系的博弈是无限重复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该行在小企业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着高比例的客户市场退出率。从开办小企业信贷业务以来,该行年均退出率达21.66%。其中发展最快的2009年,该行新拓展小企业客户149户,同时实施市场退出105户,退出率高达36.59%。由此可见,小企业客户的风险之大和该行的谨慎之处,同时也表明该行并未与小企业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合作基础。

(二)条件成熟是银行与小企业合作的真正基础

在银行未能对小企业实现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合作是如何达成的呢?我们可以在阿克斯罗德后来发展的重复博弈模型中得到答案。对于不完全信息下的合作博弈问题,阿克斯罗德的试验结果表明,信任并不是合作的真正基础,而是取决于这种合作的条件是否成熟。当条件成熟时,博弈者能通过对双方有利的可能性的试错学习、通过对其他成功者的模仿或通过选择成功的策略和剔除不成功的策略的盲目过程来达到相互的合作。也就是说,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的条件是否成熟比双方是否相互信任来得重要,在合适的环境下,合作甚至可以在敌对者之间产生。

(三)德州工行与小企业合作的前提条件

德州工行与小企业基于如下条件开展合作的:

1. 流动性过剩和上市带来的利润考核压力。由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着贷款规模的下降而上升,所以作为我国第一大商业银行的工商银行通常更愿意为大中型企业服务,这也是大中型企业是其主要客户的根本原因。但近年来,随着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日益充裕,特别是2008年底以来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导致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裕,工商银行在满足已有和潜在大中型客户的资金需求外,仍有大量的资金剩余,不得不投入票据市场和货币市场,这就为该行发展小企业信贷提供了资金基础。与此同时,上市给该行带来的业绩增长压力不断加大,而大中型企业贷款议价能力强,在银行间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一般都执行基准利率甚至下浮,随着央行的降息,该行息差收入更是不断缩小,不得不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就为发展小企业信贷提供了内在动力。

2. 规避信贷集中风险。贷款倾向于大型企业,势必导致信贷风险的集中。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型优势企业数量少,一方面“垒大户”现象使风险过度集中,信贷风险并不比中小企业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竞争激烈,贷款利率较低,银行收益较少。而且大企业一般为当地的支柱企业,涉及社会稳定问题,即便贷款出现不良,有房地产等充足有效的抵押担保也难以执行。因此,工商银行出于风险分散和提高收益的考虑,开拓中小企业客户的动力较强。以德州工行为例,该行在开办小企业信贷业务前倾向于规模大的企业,其中德州某大型纺织集团的贷款一度占到该行贷款总量的一半以上,风险集中度过高;而且对该企业的贷款均实行小幅上浮甚至基准利率,风险和收益不相匹配。2008年,受金融危机及其他因素影响,该集团经营出现困难,导致该行巨额贷款形成不良,2009年经工商银行总行批准,将该集团在德州工行的4.5亿元贷款挂账停息,给其经营造成了极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德州工行内生出积极发展小企业信贷、分散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收益的强大推动力。

3.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等均将引导金融机构发展小企业贷款业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同时,随着小企业主要聚集的县域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小企业整体信用状况不断提高,信贷风险逐步下降。德州工行小企业信贷部门负责人谈到:“政府重点抓,银行敢支持。”在政府大力推动的情况下,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地方政府大都会协助化解,这就为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德州市,为方便银行了解企业,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和德州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还联合主办小企业融资超市,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邀请各银行参加,同时通知企业,有信贷需求的可以直接和各银行面谈,注重实效,深得银行和企业的好评。

4. 交通、通讯等条件改善。工商银行在县域机构少,而小企业多在县域甚至乡镇,银行信贷人员需要通过较为频繁的实地调查来掌握小企业的相关情况,这在以前需要较高的营销成本。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公路以及网络、电话等通讯条件的改善,大大降低了营销费用。而且很多县市为集约用地,将位于乡镇的企业迁至县城周边的工业园区,这就为银行营销小企业客户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小企业贷款利率高,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以德州工行为例,该行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左右,再加上由此带来的结算、代发工资、银行卡等收益,综合收益在30%以上。

5. 现代化的支付和征信管理手段。目前银行对于新拓展的中小企业客户,在贷前调查中一般不倚重中小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而是通过让企业在本行开立结算账户,通过考察企业销售结算情况来测算经营状况和现金流;并通过考察企业纳税情况、水电费缴纳情况等来进行验证;另外还较为重视企业主个人及高管人员信用状况,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开通使银行可以及时了解到相关情况。这些先进的手段为银行更为深入地了解企业提供了可能。

6. 较为完备的信用担保体系。担保难一直是制约小企业贷款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担保公司的发展,地方也不断创新担保方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担保难的问题。

此外,快速发展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的技术支持发展。近年来随着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ATM机的普及和功能的丰富,大银行也可以打破在县域机构少的瓶颈制约,为小企业提供“短、平、快”的信贷服务。以德州工行为例,通过该行推出的“网贷通”业务,小企业在办理一次抵押登记之后,授信可在2年内循环使用,而且每次贷款不需要到银行柜台办理,通过互联网就可以直接贷款或还款,不受时间限制,晚上甚至节假日均可办理,而且期限灵活,7天至1年均可,也可提前还款,大大方便了小企业的日常需求。该业务开办不到一个月放贷近5000万元。

(四)小银行与小企业合作也是条件成熟的范例

尽管前期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小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例比大银行要高,其理论解释是小银行的组织结构优势使其比大银行更适合于提供小企业关系型贷款。然而我们调查发现,小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例高于大银行的主要原因是小银行资本额较低,根据监管要求无法满足大企业贷款需求,只能以中小企业为主。如德州市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的资本净额均在1亿元左右,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净额在7亿元左右,按照《商业银行法》对单一客户贷款额与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的要求,二者对单一企业的贷款额分别不得超过1000万元和7000万元,无法满足大型企业特别是大额长期基本建设贷款的需求。另外,小银行资金成本较高,贷款利率回报要求也较高,而对大型企业贷款的利率较低,难以满足中小金融机构收益要求。从这一角度看,小银行对小企业发放贷款也是以条件成熟为基础,只不过这一条件是小银行不得不选择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

五、几点启示

从对德州工行小企业信贷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目前银行与小企业合作的条件已经成熟,大银行也可以成为小企业信贷的重要供给者。

二是小企业贷款虽然风险大于大中型企业,但容易实施市场退出,银行只要做好预警,充分防范风险,发现问题及时退出,便可保障资金安全。

三是目前大银行开展小企业业务要在内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真正适合小企业特点的部门和机构,才能在这一市场中抢占先机,获取更大的收益。

(特约编辑 张 勇)

作者:刘吉运 王安国

小企业金融危机中发展论文 篇2:

融通可持续的未来(二):变革挑战与民营经济发展

面对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如何得到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如何获得平等竞争环境、民营企业家如何传承等问题,需要学界和企业家一起寻找答案

【前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更是经历了高速增长。其中,中国民营经济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支柱,是提供就业和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

但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发展到今日,也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轨迹,面对新的挑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权融合不够、公司治理落后、融资渠道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民营企业面前。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新技术和新产业将兴起与发展,民营企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会。

面对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如何得到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如何获得平等竞争环境、民营企业家如何传承等问题,需要学界和企业家一起寻找答案。2009年10月23日,“民生系列峰会”第二场——“变革、挑战与民营经济发展”在北京举办。论坛邀请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回顾60年来发展历史,展望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化发展,寻求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发展草根金融 服务草根企业

□ 黄孟复

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研,70%以上的中小企业渴望得到贷款而不能如愿。不是这些企业没有贷款资格,而是没有贷款给它们的机构。

一些大型金融企业,不愿意为这些中小企业的十几万、几十万元贷款而工作。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大批的草根金融体系,以草根的金融来服务草根的企业。

今年上半年,从增长速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状态下,仍然远远高于外资企业,高于国有企业(占GDP70%的民营经济只获得了30%的贷款)。在税收方面,今年上半年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税收都下降,但民营企业税收下降幅度小于其他所有制的企业。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民营企业具有市场意识、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是市场中非常有韧性的群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经济何去何从?一些企业家问我,是不是现在存在“国进民退”现象?民营企业是不是要收收手了?我认为,只要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具有广阔的天地。当前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出现的一些“国进民退”现象,不是中央的政策,中央没有这样的“国进民退”的政策。因此,民营企业要坚定发展的信心。实际上,民营企业从来都是在磕磕绊绊中发展起来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很强。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会不断加速,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民营企业首先要坚定发展信心。

第二是往何处发展,怎么发展。民营企业要认清形势,在新能源、高新技术、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新兴领域内,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向这些方面努力。

现在,“走出去”也确实是一个机遇。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不能总是买美国国债,政府也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有强大的国家支持、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支撑,民营企业在国内多年的市场拼搏中积累了经验和锻炼了队伍,应该摸索“走出去”的道路。■

黄孟复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金融机构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 洪崎

在本次经济危机中,民营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反映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民营企业的深层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既面临世界经济调整和中国经济转型的挑战,又面临劳动力资源和社会环境的转型问题。而国家在财税、金融和产业等宏观政策方面,也还在不断探索和改善之中。例如银行服务,创造了70%经济贡献的民营企业,只获得了30%的信贷资源,这与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贡献严重不相称。另一方面,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民营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品牌树立、国际化发展,以及人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内部治理方面也暴露出不足。

2009年以来,民生银行通过多种形式给予非公有制经济近4000亿元信贷支持,占民生银行信贷总量的40%。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民生银行还开展流程银行改革和建立一体化经济服务体系,把提升民营经济金融服务水平作为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根据大型民营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特征和经营需求的不同,建立有差异化而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对大企业采取专业化模式,对中小企业采取矩阵式管理模式,对小商户采取以“商贷通”为核心产品的批量化零售模式。这些都是民生银行不断适应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之举。

民营经济发展成就了今天的民生银行,民生银行的明天更要以服务民营经济为自己的使命。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工业化、城市化向纵深发展,市场将更加开放,政策将更加完善,竞争将更加公平,科技将更多地向社会扩散,民营企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阶段,优秀的民营企业将通过兼并重组、核心技术的研发、国际化竞争和品牌释放等,加速发展步伐,提升成长空间,必将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需求。

正是基于对这一发展趋势的理解,民生银行更进一步强调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做民营企业银行的战略定位。作为一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与民营企业具有天然联系,希望充分发挥自身体制优势,建立一整套针对民营企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模式,真诚与民营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建立伙伴关系,结成兄弟感情。

目前,民生银行事业部体制优势已经初步显现,并不断完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更好地为优秀的民营企业提供专业化、高品质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洪崎为中国民生银行董事、行长

体制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 郑昕

中国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中小企业发展的形势仍然严峻。突出问题,一是资金短缺,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二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各种负担重,政策法律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三是很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和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36号文件”。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上,36号文件强调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在推动体制改革方面,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和发起设立股份制金融机构,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的办法,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实行差别化监管政策。

在对金融机构政策引导方面,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的补助,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的风险补偿。

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面,落实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等政策,要求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

在扩展融资渠道方面,强调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建设,支持开展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试点,扩大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债的发行规模等。■

郑昕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

议题一:发展环境之辩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原会长 保育钧:

如何看待民营企业融资难?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分四个层面看。

第一是金融系统层面,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企业要有创新。一提到小企业大家就说信用不够。但小企业就是小,幼儿园小孩用大人的办法对付他行吗?幼儿园的孩子老师可以教,我们对小企业为什么就不能贷款?是办法不行。要有创新,有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品种。

第二是政府层面,政府对中小企业应该采取特殊政策。国家要从资金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我们也有,但问题是,第一钱太少,第二渠道不通畅,第三信息不透明,谁有关系谁搞走了。中小企业贷款要靠中介机构贷款担保公司,国有资本背景的贷款担保公司有风险补偿,民间的就没有。民间担保公司也应该有一个风险补偿机制。还有,政府要扶持中小企业,一定要放开区域性民营银行。

第三是社会层面,要有信用体系。中国的信用体系很不健全,喊了这么多年也搞不起来。这里政府的作用较为关键,政府自身要讲信用。政府自身不守信用,很难要求企业守信用。社会信用体系之所以建立不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政府没带好头。

第四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也有一个制度约束、遵纪守法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行长 洪崎:

到底有没有“国进民退”的现象?

我觉得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说来,在制度安排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国进民退”,只是说在一个关键的时刻,“民进”的速度放慢了。现在,对于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如石油、航空、铁路、电信等行业,民营经济如何进入,进入的速度多快,正在拟定办法,商讨一些规则如何制定等。

目前是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时期,这种特殊时期形成一种经济调整过程,使经济类型在某些行业的比重有“国进民退”的感觉。这并不是制度问题。经济危机过后,可能又恢复原来的状态。我认为目前并不存在制度上的“国进民退”。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赵晓:

制度环境远非公平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模式并不是走向越来越成熟、标准、规范的市场经济,而是开始走向一个“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第一个表现就是“国进民退”,国有企业越来越强,民营经济越来越边缘化。第二个表现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以及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牢牢地被政府控制,甚至控制得越来越紧。第三个表现是管制越来越严重。有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谈重组,表面是跟民营企业合并,其实背后是一个扭曲的制度安排的结果,把民营企业所有的出路逼没了,你只能嫁给我,而且要你自愿嫁给我。这背后有一个扭曲的、畸形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不公平,所发生的貌似公平的交易实际上本质是不公平的。■

议题二:企业传承之道

杉杉集团董事长 郑永刚:

企业需不需要多元化经营?

重组并购可能是陷阱,但是如果利用好重组和并购的手段,对企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从杉杉集团来讲,做西服整整做了十年,目前在中国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但做到最大又怎样?也就20多亿元的销售额,每年2亿元的利润。所以,杉杉集团从2000年起开始并购。

并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能盲目地跨行业并购,不了解的行业不要去做。目前我们并购了大大小小很多公司,但在运营过程中,一定要实行专业化管理。就是说,跨行业经营是不行的,专业化肯定优于多元化。但这不是指投资。投资可以多元化,产业经营则必须专业化。

并购的最大成本是文化。企业之间的并购,特别是民企并购国企,一般失败的概率很高,因为民营企业追求的是效益,国有企业追求的是公平。

并购过程中,要思考怎么去充分发挥国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优势,而把民企机制慢慢通过文化整合注入其中,否则并购肯定失败。

再有就是团队。人是关键,能不能并购成功,关键是人。

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 邵平:

多元化是企业发展道路之一

多元化路径各个企业不一样,现实中有很多成功的、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民生银行是支持企业多元化的,因为多元化可以给银行服务带来机遇。

我们判断企业多元化可能成功主要看三条。

第一,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多元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是相一致的,和主业是互补的;第二,企业的能力,要看企业有没有能力去兼并,企业的团队、文化、品牌等是否能够适应多元化;第三,要看多元化之后的风险和收益匹配,多元化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是什么,能不能规避。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连捷:

民营企业需不需要家族传承?

我有三个儿子,都是“海归”,但没有一个在我的公司,都自己独立出去了,他们宁愿给别人打工也不愿意来我这里。所以我也准备交班了,交给别人管。

两三年前我就注意到了交班问题。只要我们把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好,我相信把人选好,交班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有一次有人问,我走了恒安业绩就不这么好了吧?我说不会。如果我走了,公司业绩下降,那是我的责任,不是接班人的责任。为什么?接班人是我选的,业绩下降了就是我选人没有选好。人选好了,业绩就不会下降。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

从财产继承到做强做大

企业接班人的现实问题,我觉得主要是财产继承问题,而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问题。我接触过一些企业,有些企业,规模不大时,在财产继承方面想得多些;而做得比较大的时候,它们会更多地讲企业是社会的。这样理解可能比较符合企业的本质。

中国在目前这个阶段,法律上应该承认财产继承,家人的发展也需要有一定的继承,但真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好,成为民族脊梁的组成部分,就是一个怎样利用能人、经理人的问题,需要借手、借脚、借脑参与企业经营,把企业做强、做大。这两方面的问题在现阶段都是客观、合理的。一个企业真的做好,不在于继承人是来自家族内还是家族外,合适的人选最重要。■

小企业金融危机中发展论文 篇3:

经典创新语录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在今后的30年中,我们必须抓住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个重大机遇,实现我国从大国向强国发展的奋斗目标。

——万钢(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万纲总结一下有四条:首先是超前部署;二是要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三是要把握好政策引领和推动规律;四是要把握好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规律。

万纲指出,科学技术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经济发展也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能否在经济复苏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关键在于科技要率先投入,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把握方向,超前部署,引领发展。比如,早在本世纪初“十五”期间,国务院就实施了芯片设计、电动汽车、半导体技术等专项,为新能源汽车、新兴产业打下基础。

万纲说,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推广的过程。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过程当中,由于扎堆投资和配套技术的不同步,往往会出现阶段性,配套性的过剩现象。我们要科学分析和判断各种现象的缘由,下决心在产业结构方面入手,持之以恒促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在政策引领和推动方面,他指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的创新政策,涉及到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财税,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基础设施方面。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前沿探索研究和关键技术支持的力度,加大对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

在人才方面,他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才流动出现加速的迹象。在产业结构调整当中,人才扮演着关键角色。能不能吸引好人才和用好人才,是我国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小企业则是主体中的主体。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国民经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吴敬琏指出,“增长转型,产业提升,是彻底走出危机的必由之路”。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吴敬琏开门见山,金融危机造成了虚拟资产泡沫破灭,继而产生流动性极度短缺和需求不足。“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应对金融危机要标本兼治。”吴敬琏一语点题:“短期问题要靠需求来拉动,长期问题还是转变增长模式和产业提升。”

吴敬琏特别提出,加快推动产业升级,要发挥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小企业更是主体中的主体。”吴敬琏例证说,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小企业,国家工商局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也来自小企业。“如果我们热心于创新的话,一定要帮助小企业。”他说,最近的一个现象不是太好:小企业似乎有一点受到挤压。比如说,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会选择国营大企业和有国家项目的企业贷款,这样就产生了“挤出效应”,发生了叫做“国进民退”的情况。他建议有关部门要充分注意这一不好的情况。

吴敬琏还指出,政府要在技术创新,提高效率上发挥作用。首先要解决增长模式转变的制度性障碍,建立一个按照规则的、法治的市场,政府扶持方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吴敬琏举“行政许可”的例证说,从国内市场来说,凡无法律明文禁止的,每个公民就可活动,这叫做“非禁即入”,但很多部门沿袭过去的习惯,认为只有行政管理机关准入的才能进入,“据说民营企业准八的范围比外资企业还要小。”此外,還有诸如政府指定技术路线、产品路线,都是不当为而为的表现。至于“有所为”的范围,吴敬琏认为,包括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引导孵化创新技术等。

对企业来说,做大,做强和做长相比,我认为做长是第一位,否则这个企业就会把长跑当成短跑。那这个企业的寿命就长不了……谁在企业起关键作用,是企业的CEO。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就好比是珍珠,没有CEO给串起来,珍珠永远成不了项链。因此,为企业培养合格的CEO是极其重要的。

——柳传志(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

作为联想集团的掌门人,柳传志结合联想这些年的发展谈了对创新的感受。2004财年,联想还没有并购IBM PC的时候,营业额是29亿美元,并购以后的2007财年营业额达169亿美元;国际市场份额在没有并购以前是2.3%,2007财年则达7.6%。他认为,品牌性扩张确实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如何做到顺利扩张呢?柳传志举了一个屋顶图来加以说明。他把管理分成了两个层次:房顶这一块是企业运作层面,包括采购、研发,销售等等,企业行业要有深刻的认识,甚至要有创新性的,突破性的认识,这是一个根本的条件。但这还是不够的,还有就是管理层面,就是机制、体制问题,他把它归纳为管理三要素:怎么建班子、怎么定战略,怎么带队伍,他把这叫“扎马步”。

不过,柳传志承认不是对行业有足够认识就够了。2008年和2009年联想出现大的亏损,柳传志在今年2月份重新出任董事长,杨元庆当了CEO。柳传志跟媒体讲,联想不是有人认为是在悬崖边上,而是一个转折点,三年后见分晓,后来他又改成了一年见分晓,也就是2010年4月1日见分晓。他为什么如此自信呢?他说,本来并购的时候,他们觉得了解这个行业,懂得企业管理。但是,“出海”以后,感觉就不懂了。因为海外的事情,海外市场、海外的员工,甚至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关系全不明白。

倒是金融危机让他更加自信了。他说,金融危机来了,杨元庆也应该当CEO了,CEO应该是导演,他自己当董事局主席只不过是“制片人”,选演员都得杨元庆。杨元庆当了CEO以后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用班子讨论问题。过去CEO很有权威,不是一起研究问题。而现在高层是一个班子,共8个人,4个外国人,4个中国人,都在最高的位子,把问题研究透再制定战略。

20年前,中国还被当成美国大公司的廉价基地,但现在中国以大多数人无法想像的速度上升到目前的地位:当世界经济需要一个新秩序,并且需要稳定的时候,中国能够承担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角色了。这不是靠中国用真金白银来补美元的无底洞做到的,而是靠用自己的活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去开创一种和平的新风尚。

——威廉·恩道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

威廉·恩道尔认为,中国的经济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中国的发展不应该单一地到西方到美国寻求成功模式,而是应该更多专注中国文化的传承。

威廉·恩道尔表示,目前,中国在经济建设中还不得不采用美欧的模式,采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模式。然而,面对无控制的全球化中存在的真实危险,中国在2008年11月对全球危机作出的回应表明。中国是能够果断行动。中国能够应对全球性的危机。中国具有这样的地位,中国有工业的基础,一个在世界上最现代化并且还在成长的工业基础。

威廉·恩道尔认为,中国拥有教育水平很高的中产

阶级和劳动力,并且劳动力的技术还在日益提高,儒家文化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是西方国家无法可比的。威廉·恩道尔建议中国不要到西方到美国寻求成功模式,而更多专注中国文化的传承。他表示,中国的核心就是在现在的关注中发展起来,创新的挑战与过去的挑战非常不同,创新的挑战从某种意义来说更大,但对中国企业家来说回报也更大。

创新是世博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希望通过举办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让全世界各种创新的要素在世博会这个宏伟的舞台上充分展示,最大限度地发挥世博会对创新的引领、示范和带动效应。努力让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创新的典范。

——杨雄(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常务副市长)

世博会的真正魅力在于创新,因此,杨雄副市长关于“世博会与创新”这个话题成了论坛上的又一亮点。

杨雄说,创新是世博会的灵魂和生命。150多年的世博会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创新史。1851首届万国工业博览会。无论是展馆水晶宫,还是蒸汽机、电报、冶金机械等,都代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伟大创新。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首次展示了贝尔发明的电话,1880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世博会首次展示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1889年巴黎世博会不仅首次展示了四轮汽车,还留下了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开创了新的钢结构建筑时代。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首次展示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1915年美国旧金山世博会第一次放映了电影,1970年大阪世博会展示了人类首次从月球上取回的月亮石等等。从此以后,各届世博会都有确定的主题,从能源、淡水、海洋到居住与环境、运动与交流、人类与自然,世博会也从非交易的产品展、交易展逐步发展成为主题展。

杨雄表示,创新始终贯穿于上海世博会筹办的全过程。在主题上,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将视角转向“城市”。“我们希望通过上海世博会集中探索回答三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生活更美好,三是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

杨雄希望抓住世博契机,加快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步伐。杨雄表示,世博会将有力地推动上海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上海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上海世博会为大量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提供了第一需求,已经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战场之一。

创业板开板是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真正尊重,其革命性意义远大于“专利可以卖钱”,对推动企业创新意义重大。

——朱敏(赛伯乐中国投资董事长、浙江大学国际新研究院院长)

创业板的开板,让以投资创新企業为己任的朱敏感触颇多,他认为,创业板的开板是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次真正尊重知识产权”,“此前,国内A股市场带有很大的制造业经济成分,它只认固定资产的多少,而在纳斯达克却从来不问固定资产的回报率。”朱敏说,浙江很多民营企业以前不要上市,现在都想“挤”进创业板的“头班车”。这是因为,过去只问企业的固定资产,某种意义上说,对企业知识产权不够尊重,而创业板第一次提出市盈率的指标与固定资产不措架,公司知识产权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市盈率上。“这比以前专利可以卖钱的革命性意义大很多。”朱敏认为,创业板的开板,必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技术的市场化。

企业发展既要避免短板,更需要常备一根长管。金融危机下,企业的“木桶”差不多高,但木桶中的水位却在不断下降,企业想不断舀起桶中水分,必须要有一根长管。也就是有自己的特长,这根长管就是自主创新。

——冯军(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不少企业经历过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轨,冯军对此更是感触深刻,他用企业的创新历程不断证实一个“1+1=11”的发展奇迹。

2001年,华旗麾下的移动硬盘做到了市场老大,于是“斗胆”闯进MP3市场,那时还是韩国的三星一家独大。有意思的是,当时华旗在产品上做了一个小小的技术创新——他们推出全球第一款免驱动程序的MP3。小小的创新,让用户“偷懒”,不用下载驱动,结果大受市场欢迎,8个月下来,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三星。

华旗决策层就此上瘾了;原来在数码产品上创新附加一项新的功能,市场效益会放大如此之大,“以前不可一世的国际品牌也是可以超越的。”冯军和他的团队就此总结出了“1+1=11”的创新秘诀,公司也自此进入全面转型,从模仿创新转为自主创新,发展的触角先是伸到数码相机领域,现在又开始觊觎摄像机市场,跨越发展的冲动不可遏止。

作者:彭耀林

上一篇:基金监管私募股权投资论文下一篇: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分析论文